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 楊子毅工程師 人物專訪

黃語棠

人物介紹 :

楊子毅學長是台大電機系86級系友,在電信所時的老師是李琳山教授,因而走向機器學習,特別是關於自然語言處理NLP。目前在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的人際互動組(Human Interaction)之擔任工程師,其領導的Speech Team目前擁有「雅婷逐字稿」和「雅婷文字轉語音」等產品。

雅婷逐字稿可將語音即時轉為文字檔(截自雅婷逐字稿官網)

不一樣的實驗室,不一樣的公司──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由杜奕瑾於2017年創辦,目前是一家百人規模的上市公司。然而,楊子毅指出實驗室與傳統公司的垂直結構相比架構較平,更像是一個「實驗室」,並由三大面向 : 健康照護、人際互動和智慧城市之中的各個小組構成,如人際互動中就有Music Team、NEWS Team和楊子毅系友所在的Speech Team。當成員對特定主題有興趣時,即會產生組別對其進行研究,再根據研究成果往產品發展。

實驗室與學界主要透過教授諮詢和論文進行聯繫。楊子毅認為教授們在實驗室扮演的角色類似於顧問,當開發過程遭遇問題時會請益教授,或與教授開會等。在人際互動組,自己合作的教授包括了本系的李宏毅教授,而NEWS組則和台大資訊系的陳縕儂教授等合作。而透過閱讀論文,則可接觸一些新的模型及技術,實驗室會對其是否有助產品商業化,或改善原有產品進行研究;然而,楊子毅也提到了許多學界的模型往往耗時、耗GPU大,這些則較不適合公司使用。

而實驗室亦有與政府合作的經驗,楊子毅所在的Speech Team曾與法務部和醫療院所合作,內容包括了醫療、司法場景的語音使用。而NEWS Team則在假新聞議題上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合作。而智慧城市組和醫療照護組則分別有無人機全台導覽的計畫,和腦部腫瘤斷層掃描的相關合作案。

楊子毅也指出了一些政商合作與就學時進行研究的不同之處,首先是應用面,由於產品必須可供個人、企業甚至政府實際運用;因此,需提升語音辨識引擎的速度和功能,像NLP中的GPT和BERT模型就不太適合。另外則是創新的部分,有別於研究室裡面有固定的corpus和benchmark,上市的產品由於用戶多樣化,同一個模型可能無法應對不同的corpus,因此蒐集客戶實際情境中的語音資料便相當重要。最後則是工程上的問題,如何能將以上模型需要修正之處自動化等。

在疫情期間,著名的台灣社交距離APP也是實驗室的產品。楊子毅提到杜亦瑾看到一些社會議題時,便會即時以公司的資源和技術做回應,這個APP的發想便是一例。此應用程式的概念並不複雜,且在偵測彼此是否有接觸的同時,也可保障隱私,而實作上也不困難,杜亦瑾覺得可以做,對台灣防疫也能有確實幫助,台灣社交距離APP便誕生了。過程中遇到比較大的問題反而是和疾管署溝通及推廣下載,因為此應用程式需要達到一定的下載量較有意義。

誰是「雅婷」?

雅婷逐字稿是實驗室很早便發行的產品,其取名源自於數位政委唐鳳的速錄師薛雅婷,杜奕瑾認為,此常見而有台灣味的名字,適合作為此純以台灣資料進行學習的語音辨識系統。一開始「雅婷」以字幕方式呈現,但後來發現大家會有會議和演講內容記錄的需求,因此後來便以逐字稿作為產品的運作模式。為了讓「雅婷」的應用面更廣,產品陸續加上了音檔上傳、字幕模式、影音平台串接等功能,以及多語言辨識,包含了中英夾雜和中台夾雜等,而許多實驗室的合作案也是以類似「雅婷」的概念出發。

開發「雅婷」的過程中,楊子毅認為遇到最大的挑戰來自於資料,因為在碩士班研究時,取得的語音資料多半是很乾淨的,就像讀稿機一樣;然而,如此模型在實際辨識很生活化的資料時,便會產生mismatch,因此需要不斷收集生活化的語料來豐富模型。其他挑戰則包括了功能改進與開發,除了須達到夠高的準確度之外,還得因應用戶要求開發時間點標註、語者辨識等,而實際使用上,也很難預料各用戶的使用方式,音源過遠、聲音過小、音檔格式怪異等都可能導致用戶反映準確度不高,工程師們必須針對抓出其中的問題並進行分析。

除了資料和用戶端的潛在問題外,也曾遇到開發的瓶頸。首先是標點符號的部分,一開始的模型嘗試過一些辦法,例如用語句停頓判斷標點符號,但事實上,許多人講話會有句中停頓的習慣,因此,最後則是訓練一個純文字輸入,再決定何處要加上標點符號的模型。此外,由於目前「雅婷」也支援台、英、日、粵等語言,開發者對這些語言的掌握度未若中文之高,因此無法及時進行修正,只能從使用者的反饋檢視。多語言的另一個問題是發音,例如中台混雜的模式中,台語語音所翻出來的詞彙可能歷經倒裝、順序和長短的變化,於一般中文使用者而言閱讀不易,是故最後統一以中文輸出,當初在遇到這個問題時,還一度得更換已經訓練地很深入的模型。

楊子毅認為目前語音辨識已有許多強大、成熟的模型,而最大的問題來自於用戶,因為在不同情境下,所遇到的輸入和不同用戶所想要的輸出都不同,也就是說,同一段音訊,不同使用者想擷取的重點因人而異,而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答案。因此,開發者便必須在案子或用戶改變時,持續對模型進行調整。

訪問同學與楊子毅學長合照

黃語棠,本系大學部學生,現為臺大電機之友學生編輯。

學生榮譽報導

  1. 臺大電機電子NTUsplace團隊(張耀文教授、電子所許致瑋、陳冠誠(已畢業)、電機系羅昱翔、陳言瑄)榮獲2022 ACM ISPD Security Closure of Physical Layouts Contest第二名,特此恭賀。
  2. 本院電子所研究生榮獲110學年度Dialog戴樂格半導體獎勵學生優良研究成果,特此恭賀!
獲獎學生 指導教授 期刊/學術會議 論文題目
吳秉宸 劉宗德副教授 2021 Symposium on VLSI Circuits A Fully Integrated Switched-Capacitor Voltage Regulator with Multi-Rate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Achieving 190 ps Transient FoM and 83.7% Conversion Efficiency
林君豫 林宗賢教授 2021 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A 0.008mm2 1.5mW 0.625-to-200MHz Fractional Output Divider with 120fsrms Jitter Based on Replica-DTC-Free Background Calibration
董子維 楊家驤教授 2021 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A 91mW 90fps Super-Resolution Processor for Full HD Images
蔡仲恩 劉致為教授 2021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Highly Stacked 8 Ge0.9Sn0.1 Nanosheet pFETs with Ultrathin Bodies (~3nm) and Thick Bodies (~30nm) Featuring the Respective Record ION/IOFF of 1.4×107 and Record ION of 92μA at VOV=VDS= -0.5V by CVD Epitaxy and Dry Etching
謝伊妍 楊家驤教授 2022 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A 96.2nJ/class Neural Signal Processor with Adaptable Intelligence for Seizure Prediction
陳彥龍 楊家驤教授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A 975-mW Fully Integrated Genetic Variant Discovery System-on-Chip in 28 nm for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高禎謙 楊家驤教授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 Hybrid Precoding Baseband Processor for 64×64 Millimeter Wave MIMO Systems
鍾嘉哲 劉致為教授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Architecture and Optimization of 2T (Footprint) SRAM
陳韋任 劉致為教授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Thermally Robust Perpendicular SOT-MTJ Memory Cells With STT-Assisted Field-Free Switching
黃柏崴 劉致為教授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Highly Stacked GeSi Nanosheets and Nanowires by Low Temperature Epitaxy and Wet Etching
杜建德 劉致為教授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Uniform 4-Stacked Ge0.9Sn0.1 Nanosheets Using Double Ge0.95Sn0.05 Caps by Highly Selective Isotropic Dry Etch
林鑫成 劉致為教授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RF Performance of Stacked Si Nanosheet nFETs
  1. 電機學群團隊榮獲「2022 TSIA半導體獎 (博士研究生)」,特此恭賀!
獲獎學生 系所 推薦教授
杜建德 電子所 劉致為教授
鄧傑方 電子所 吳安宇教授
謝伊妍 電子所 楊家驤教授

 

交換學生心得

陳柏帆

大家好,我是電子所碩三的陳柏帆。在碩士的最後一年裡,我選擇到丹麥阿胡斯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換。這篇文章想和大家介紹我這一年來的所見所聞。

阿胡斯(Aarhus)介紹

阿胡斯是丹麥第二大城,位於丹麥本島。想要從台灣到阿胡斯的話,可以搭車至比隆(Billund)機場,再轉乘公車至市中心。當地的氣候比台北低大約10度,冬天的時候會有間段小量降雪,如果不戴手套完全沒辦法出門。這裡的物價是台灣的兩倍以上,外食的話每餐台幣400起跳,就算是速食也要300多台幣。這裡的人普遍會說英文,即使是超商店員也可以用英文溝通,所以生活上語言不算太大的問題。

雖然會下雪,但深度在兩公分內,不會有太嚴重的影響

速食店的基本套餐售價約300台幣

阿胡斯大學是這座城市裡唯一的大學,校舍及宿舍散落在城市各處。相比丹麥首都的哥本哈根大學,阿胡斯大學雖然整體學校排名較後,但是在資工領域排名卻比哥大好很多。

資工系館(右邊的建築)左邊就是大賣場,校舍、商店、住宅區並沒有明顯的分界

學校派給交換生的宿舍在隱私性上我覺得比台大宿舍好很多。低標是有個人的房間,廚衛共用,我抽到的房間還有獨立衛浴,如果夠幸運甚至能抽到有獨立廚房的房子。缺點是宿舍與系館一樣分散在城市各處,從我家騎腳踏車到資工系館需要25分鐘,而且有部分房間家具要自己買。房子的租金每個月大約一萬三,以丹麥的物價來說,意外的還可以接受。共用設施如廚房、衛浴,每週會輪流選出一個人負責清潔與倒垃圾。

學生間最歡迎的娛樂是派對,從宿舍、系學會到學生會都會頻繁的舉辦派對。派對的情況大致就是會有大聲的音樂,然後很多人會跳舞、喝酒喊口號,口號經同學翻譯大概就是”乾杯、喝啦….”的意思,也有些人會坐一圈玩喝酒遊戲。這些喝酒遊戲通常很簡單,比方輪流傳遞骰子,音樂變大聲後手上有骰子的人就要喝一杯shot。我不太能理解為甚麼這樣很有趣,加上酒量很差,並不常去。宿舍、學生會也會辦活動,比方復活節聚餐,room tour、博物館參觀等,不喜歡派對的人也有其他機會認識新朋友。

由左到右分別是宿舍、聖馬田日聚餐、以及阿胡斯美術館的招牌作品:蹲著的男孩

修課情況

第一學期我是到軟體工程系交換,除了我以外還有七名國際交換學生,他們來自瑞士、德國、荷蘭….等歐洲國家。不過有一個人因為不太會寫程式,中途退出了,所以照片裡只有七個人。除了我們以外,大部分的學生似乎都是丹麥本地的學生。

軟體工程系的課程偏重應用。在這個學期我對前端開發、android開發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些課程在台大並沒有太多機會修到,我覺得是很難得的體驗。這些課程從講課內容、教材….都是全英文,而且講者也沒有奇怪的口音。在我修過以英文授課的課程中,體驗算是非常好的了。

每堂我修的課都有project work,和台大不同的是,很多project都沒有明確規範主題,比方製作你自己的android app,app必須要用到教過的下列數項功能。我自己並不喜歡這種作法,我們做的時候組內花了很多時間爭辯一些相當主觀的議題,比方這個功能對使用者有沒有用,按鈕怎麼安排使用者操作比較順暢、資訊要分幾個不同的頁面呈現。這些東西或許實務上是重要的,但這些畢竟不是這堂課強調的內容,我們並沒有學到客觀判斷使用者體驗的標準。最後的結果就是經過漫長的討論,有些人堅持,有些人退讓,但是最後的決定到底好不好沒有人知道,或許對成品影響也不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地的學生私人、工作時間是分得很清楚的,時間一到下午五點,就沒有人想繼續做報告,直接解散,整個系館也看不太到人了,這點我蠻喜歡的。

軟體工程國際生的期末聚餐

阿胡斯大學的考試時間是一直到期末才決定的,大部分的考試都是採取口試,口試題目是課程內容的小主題,口試當天會抽其中一個當題目。考生需要準備大概12分鐘的報告,介紹該主題。報告完之後會有3分鐘的提問。在提問階段,口試委員會就沒講清楚的地方提出問題。之後馬上就可以知道成績。成績全看口試,並不考慮project、作業,不過如果這些東西沒交,是會喪失考試資格,直接被當掉的。

第二學期我是到資工系修課,這學期並沒有統一安排國際學生,所以分組時我都是和丹麥人一組,不過資工系有不少中國人,連系主任也是中國籍的教授。這學期的課程就和台大電資的課程比較接近了,熟悉的課程如機器學習、計算機架構、信號處理…都可以選。由於這些課程我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所以整體來講比上學期適應。

疫情、戰爭與烏克蘭新娘

在我出發到丹麥之前,正好是covid-delta最嚴重的時候。那時台灣很缺疫苗,丹麥卻已經到達了很高的兩劑覆蓋率,我到的時候已經完全解封了。完全解封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了今年初,那時omicron爆發,似乎因為新案例太多,政府宣布購物中心及大眾運輸工具上要戴口罩,不過也就僅此而已,而這條規定過了不久就又撤銷了。丹麥的疫情政策偏向共存,班上有人確診會通知大家,但線上課程一週之後又會回歸實體,大家並不把covid看得太嚴重。另外,疫苗護照在旅遊時相當方便,搭飛機前只要出示,不用做PCR就可以飛大部分的歐洲國家。

除了covid外,近期另一件大事就是烏俄戰爭的爆發。不過對於丹麥而言,似乎影響不大,宿舍的同學反而比較關心台灣的狀況。一位念歷史系的同學就問我中國軍隊不是最近飛到台灣領空嗎?你們政府看到戰爭爆發有採取甚麼措施嗎?我其實也答不出來,就跟他說侵入領空其實發生過很多次,可能大家都已經習慣了。而戰爭對於我個人的影響大概只有原定的烏克蘭旅遊去不成了而已。

順帶一提,烏克蘭新娘在ptt上討論的人很多,也可以google到幾個台灣婚姻仲介宣稱可以幫忙,但在台灣卻從來沒看過成功的案例。我來歐洲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想確認其真偽。我詢問過國際生及本地人到底有沒有烏克蘭婚姻仲介存在,不過大多數人表示沒有聽過。一位在當地生活已久的中國人說他知道有很多泰國嫁過來的女生,不過沒有看過烏克蘭的。經過這一年,我得到的答案是,烏克蘭大概不像越南一樣有婚姻仲介,烏克蘭新娘是假的。

路邊商店掛出國旗表達對烏克蘭的支持

出去的動機與回來的理由

當初會想去歐洲交換,主要的原因是想在歐洲找工作。想在當地工作的原因則是希望能有比較好的work life balance,避免台灣的加班文化。這點從系館五點人都走光的狀況,或許就可以略知一二。我曾詢問同組的資工同學,丹麥軟體/硬體工程師的薪水大概如何,得到的答案是大概月薪45K丹麥克朗,折合台幣每月約20萬。看似吸引人,不過當地的稅率超過45%,所以扣完稅月薪就只剩十萬出頭了,年薪反而比台灣數位IC新人的薪水低一些。

至於這麼高額的稅金都花到哪去了呢?宿舍的同學很自豪的和我說,丹麥是一個互助的社會,你繳的稅會變成育兒福利、健保、大學學費、碩士生薪水、以及高達兩年的失業補助…。想到我孤家寡人又已經準備畢業,近十萬的稅金大概只能換到健保,物價又很高,加上不能住家裡的房子,就萌生退意了。

電機之夜 活動報導

攝影 : 陳東皓、葉育豪、岳長緯

文字 : 黃語棠

大合照

今年的臺大電機之夜《午夜電車 Midnight Tram》於三月二十九日在活大的怡仁堂舉行。在滿到階梯都坐不下的觀眾見證下,台大三大夜之首的電夜在六點準時揭開序幕,由懸疑而曲折的劇、動感抑或華麗的舞和炫麗且震撼的光舞1將夜晚串起,並在即將退休的李琳山教授的「電夜與人生」作結。

電夜表演分為舞蹈及戲劇,舞蹈又可分為Popping, Locking, 女舞和House幾種。但不論是劇還是何種舞風,許多表演者從寒假前就已開始進行準備,到表演前甚至每周有四、五個晚上奉獻給電夜,一次次的舞步和站位練習,一回回的彩排和對戲,造就了最大夜舞台上亮麗且精彩的表演。這顯現出了電機系同學優良的時間管理能力,和對自我的高度要求,也展現了同學間為了表演無私付出的電機精神。

當然,提到電機之夜,絕對不能不提的便是光舞。隨著音樂節奏在舞台上明暗變換的絢麗舞蹈,不只是最令觀眾期待的環節,也是台大電機系的驕傲。而今年的光舞相較往年有不少革新2,包括了在硬體上以光纖取代冷光線以縮小體積,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軟體上則新增了共編功能與3D顯示介面;道具和服裝設計也有許多精進,使今年的光舞表演更為精彩。

光舞3也可說是電機系的精華。短短十分鐘表演的背後,需要軟體、硬體、道具、衣服、舞者等五組合力完成。軟體組負責撰寫編舞、編光軟體,支援共編與幾時顯示功能,並於表演時進行遠端連線與對時。硬體組負責設計電路架構,並進行焊接組裝、效能量測,以及後期的維修處理。道具組製作舞者衣服外的道具,運用3D列印、雷射切割和木工等技術配合電路進行控制。衣服組將光纖及LED燈條固定布料上,並作壓力測試以確保表演時的穩定度。舞組是光舞的表演者,參與衣服製作和編舞編光的創意發想。由於常常可見各組同學在Makerspace4熬夜趕工,因此光舞又被戲稱為「肝舞」。

今年的電機之夜有一個尤其特別之處,最後一項串場表演由於本系任教四十年有餘,將要退休的李琳山教授接下了麥克風。李教授提到他每年都會來看電機之夜,因為這個舞台可以看到學生的真面貌,學生不像平常上課時沉默,不敢舉手發言,而是充滿自信地展現自我,同時,在表演中也能看到電機系同學的認真、團結合作的電機精神。若以其專業領域作結,李琳山教授道: 「電機之夜是世界上最美的信號。」

1 完整光舞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N6hMTVfCt4

2 截自Instagram : makerspace_ntuee

3 截自Instagram : makerspace_ntuee

4 見本期Makerspace介紹

電機之夜完整影片網址連結:(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8k8XrL9uIqT0wATsImeV_GmshhkI2i7s

串場劇

大一Girl’s Style

大二Locking

三男舞

四Popping

跨屆House

跨屆劇

光舞

makeNTU 活動報導

 

攝影 :毛楷維、李忻昊、李柏寬、李達韋

文字 : 周柏融

MakeNTU是由台大電機系系學會主辦的「軟硬體整合」型創客松比賽,讓擅長軟體或是硬體的同學皆能發揮所長,並與其他不同領域的學生相互切磋討論,希望能藉由台灣在科技方面的優勢,創造出全新的創客松體驗。自 2016 年起,在各大廠商贊助下,規模逐漸成長,時隔六年後,MakeNTU 已邁入第七屆,如今也是全國最大的軟硬體黑客松。

2022 MakeNTU 台大電機創客松於3/19~3/20在松菸文創園區南向製菸工廠舉行,今年以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為主題,呼應了2015 年聯合國發佈的 17 項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以期「達到對全人類更好且更永續的未來」。本次比賽邀請到恩智浦半導體、英飛凌科技、聯齊科技、意法半導體設立企業獎,鼓勵參賽者善用各家企業的軟硬體,透過人工智慧(AI)結合物聯網(IoT),激發參賽學生創意與潛能。去年由於疫情影響,僅開放系內同學報名,但今年恢復往常規模,共有來自全台 8 所大學的學生組成34組參賽隊伍,參賽者徹夜未眠,在24小時內,結合科技與創意,打造出得以永續發展的作品。

今年的獎項及得獎作品如下 : 

Best AI

HPSmates 設計的 AIOT Smart Plug – 智慧插座,加入非接觸式電流偵測,功率資料與AI結合學習電流資訊,不需改裝現有電器,就能輸出對應電器的狀態與行程預測,並偵測電流異常狀態。

Best Maker

不要停 : makeNTU 怎麼可能又延長報名的智慧路燈,節省路燈所耗費的電能並擴增其用圖,包括IoT 天氣 sensor 監測、監視器結合 AI 警示跌倒意外,其中活用不同的套件,從人體位置、骨架圖、摔落偵測與動作狀態都做到自動化。

Best Application

司馬特Go物車在智慧購物車擴充套件中加入圖像辨識功能來判別放入購物車中的商品。購物車會將相機所拍攝的影像在樹莓派或 Coral 加速棒上進行物件辨識,再將物件辨識的結果上傳伺服器,消費者可以藉由手機連上伺服器去檢視購買商品清單,購物車則會以燈光與聲音的方式提示購買商品的變化。

Best Solver

Squabby Squalid Squid Square Squad設計的智慧餐桌圖像,訓練圖像辨識模型辨識是否有人像在視野內,以達到自動照明;另外還有進行影像處理辨識餐桌上碗盤的大小,運用伺服馬達自動運送餐具。

Best Creativity

小石頭豹子膽則是把圖像辨識應用在判斷植物類別與生長速度,將各種感應器資料收集到主機,透過AI分類轉換成植物心情,透過對話的方式,回饋給使用者。未來更計畫「自動辨識植物類別」透過爬蟲技術將不同植物的相關資料補齊至系統內,相信能有更逼真的花朵擬人化!

從本屆的參賽隊伍中,我們可以觀察出有更多的組別以更多元的軟硬體技術整合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在企業提供更多資源的情況下,除了能藉此激發出更多創意火花之外,也能讓參與者活用所學 。本次大會的主題讓我們看到 AI 和 IoT 的趨勢勢不可擋,並且讓不同科系以及背景的同學有機會去合作完成一些新的應用,激發台灣莘莘學子的無限可能。

電機系Makerspace簡介

周柏融

簡介

為鼓勵本系大學生動手實作、創新發想,將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問題上,並積極參加國內外黑客松、創新創業競賽,展示與表達學生之創新實作想法。大學部在近年來成立創新能力研發實驗室(Makerspace),簡稱為MKS,提供3D列印、雷射切割、焊接、各種開發版、模組、木工機具,手工具等,凡電機系在學學生,皆可進入MKS使用機台設備與借用零件,詳細規範請見QRcode。

此外,上個學期剛從明達的401教室與電機一館205、206教室,擴增至本系新系館-學新發揚樓411、412與413,擴展同學能運用的實作空間的同時,更是引進了4台光固化3d列印機,以及全新的大型雷切機。提供更完整的設備以及材料給系上同學,也能實作並完成更大型的專案。至今,也陸陸續續有不少系上的課程與MKS正密切合作,例如電資工程入門與實作、數位電路實驗、光電實驗、次世代手術自動化系統實驗室等等。

Makerspace內部空間

MKS 規劃以及用途

  1. 開辦各式軟硬體入門課程,使學生擁有動手實作的能力。
  2. 協辦本系系學會主辦之MakeNTU創客松競賽
  3. 為本系之大型活動,如電機之夜、電機營等活動提供場地、材料的支援,推廣電機精神
  4. 於期末收集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一方面鼓勵學生動手實作創新;另一方面,也吸引更多同學加入Maker的行列

 

學術部課與認識MKS

在MKS我們不僅提供空間、材料與機具。為了讓更多同學接觸實作與提供零基礎入門管道, MKS開授了許多入門課程給本系學生,例如焊接、Arduino、AutoCAD、Fusion360、Raspberry Pi,並與系學會資訊部合授GitHub、Linux等。除了普及基本的實作技術外,還提供了大家交流彼此想法的一個時間與空間。

此外,我們還特別開了為期一個禮拜的導覽週,讓管理MKS的管理員為系上同學對本空間做介紹,不僅能讓管理員更加熟悉自己的工作環境,也能讓同學認識MKS並多多善用本空間提供的資源。

圖ㄧ、焊接部課                                           圖二、AutoCAD部課

 

專案產出

過去一年雖然因為疫情,使用率受到影響,但同學們作出的專案依然豐富,並利用MKS的豐富模組開發版及資源去製作出多元的作品。

參賽的作品:

  1. 以哈利波特電影情節的魁地奇(Quidditch)發想,並利用風雨震動等體感回饋,製作4D的VR遊戲。製作完成後,將專案參加2021全國大專院校智慧創新暨跨領域整合創作競賽體感,榮獲互動科技項目第三名。
  2. 結合軟硬體製作闖關機器人,機器人要能自行辨識木塊顏色並依序夾取並堆疊,達成自動化控制的同時也要遠端影像操控,與他對機器人奪寶較勁,參與東京威力科創機器人大賽,並贏得季軍。

圖三、4D的VR遊戲                                    圖四、闖關機器人

系上活動作品:

  1. 台大最大夜aka電機之夜,其最大亮點『光舞』,便是發源於MKS。利用本空間提供的各式硬體工具以及機台,把LED及冷光線結合至表演的服裝上並與自行開發的軟體,控制所有精彩的燈光效果。

粉專

IG:

FB:

教師榮譽報導

  1. 吳志毅教授榮獲111年度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特此恭賀。
  2. 吳育任教授研究團隊研究成果之論文獲選Editor’s Pick發表於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特此恭賀。
  3. 蘇國棟教授研究團隊榮獲「2022年物理年會壁報論文優等獎」,特此恭賀。

延續研究創新精神 鼓勵未來科技領導者 產業先進共同設立「馬佐平博士未來創新領導者獎助金」

羅如芳

為紀念本校電機系1968級系友馬佐平博士,並鼓勵電機系師生實踐科技研究創新風氣,故於馬佐平博士逝世一週年之際,由愛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及產業先進共同發起,於本校電機系設置「馬佐平博士未來創新領導者獎助金」,期能鼓勵電機系師生勇於創新,延續馬博士實踐科技研究創新精神,鼓勵未來世界科技進步的領導者。

馬佐平博士,生於西元1945年,1968年畢業於本校電機系,1974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後進入IBM從事研究工作,1977年起於耶魯大學任教,期間兩度出任電機工程系主任,對推動研究及人才培育不遺餘力。馬博士之半導體物理及科技專長享譽國際,除於2012年當選中華民國第29屆院中央研究院院士,亦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學會(IEEE)Fellow,獲頒IEEE「葛洛夫」獎及美國康乃狄克科技勳章等殊榮,並於2014年當選臺大傑出校友。

馬博士之研究領域包含半導體、積體電路、前緣記憶儲存科技及電晶體材料等,對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的科學認知及技術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且成功奠定MOS閘極介質的科技領域內之發展基礎,其首倡以氮化矽作為MOS柵介質來取代二氧化矽,為往後高介質常數柵的介質研究帶來重要啟發。馬博士的研究帶領半導體科技領域開創嶄新時代,為半導體物理及科技領域先驅,亦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及電子業貢獻良多,可稱為台灣半導體重要推手。

除了學術研究,馬博士對於電機教育也非常關心,經常往返美國、臺灣進行講學與研究交流,培育出許多具影響力的優秀人才。馬博士對於母系具有深厚的感情,多次返臺參與系友重聚會、學術交流等活動,更於2015年獲頒臺大電機系傑出系友。電機系創立七十週年時,馬博士專程自美國回臺灣參加七十週年系慶大會,並接受傑出電機系系友頒獎。

2022年4月,馬佐平博士逝世一週年,為感念馬博士對半導體產業貢獻及提攜後進;由愛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及產業先進共同發起,以馬佐平博士為名設置「馬佐平博士未來創新領導者獎助金」,獎助對象為本校電機系大學部學生,與半導體相關之創新、創意研究提案,具有領先世界的潛力者,或其他經評審委員會認定創新創意研發項目皆可提出申請。以鼓勵電機系後進勇於創新、敢於領導世界科技進步,延續馬博士實踐科技研究創新精神。

羅如芳,電機系辦公室行政人員。

電機系學生多元學習報導

蘇國棟、洪資惠

電機系學生於入學後,除了本科系專業領域深入學習外,更拓展跨領域的多元學習。學生依照自身的興趣與性向,透過加修輔系、雙主修或學分學程,獲取各項領域的專業知識,成為跨領域人才。在輔系、雙主修當中,學生以加修物理系、數學系、財金系及資工系為多。在學分學程當中,學生以加修智慧醫療學分學程、量子計算與資訊學程為多。以下摘取自學程簡介:「智慧醫療學分學程」透過整合醫學院與電資學院兩院與智慧醫療相關之專業課程,鼓勵兩院學生系統性地修習相關課程並增加多元學習的機會,培育兩院學生於整合性的跨領域學習環境中,習得程式設計、人工智慧、資通安全、大數據、醫藥專業知識等技能,以應用於醫療照護、生醫產業等鏈結,以期發展智慧醫療與邁向精準醫學,更進一步提升台灣醫療水準。同時強化跨領域鏈結、積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跨域整合能力,培育跨域人才。「量子計算與資訊學程」經由結合理學院化學系、數學系、電資學院電機系、資工系等專業課程,幫助學生了解量子電腦的運用範圍及它背後的運作原理,以致讓學生運用此項技能解決量子資訊於工程的問題。除此之外,更有其它多元的學分學程可供學生於入學後選擇修習,為自身儲備更紮實、多元的專業能力。

以下簡述本系學生的多元學習概況,僅作參考。

電機系學生加修輔系/雙主修人次 (截至110學年度第2學期統計)
起始修習學期 正在修習輔系人次 修習概況
108-1 11 以物理系(7)、資工系(5)、數學系(5)及機械系(5)為多,並涵蓋:

經濟系、大氣系、中文系、外文系、政治系、人類系、化工系、生機系、生科系、哲學系、園藝系、農藝系、圖資系、醫工系等。

109-1 16
110-1 17
起始修習學期 正在修習雙主修人次 修習概況
108-1 10 以物理系(12)、財金系(6)、數學系(5)為多,並涵蓋:

工科海洋系、資工系、化工系、地質系、政治系、哲學系、國企系、機械系、日文系、生機系、創新學程、園藝系等。

109-1 15
110-1 20
電機系學生加修學分學程人次 (截至110學年度第2學期統計)
核准學年期 正在修習學分學程人次 修習概況
108 4 涵蓋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學分學程(2),及領導學分學程(2)等。
109 43 以智慧醫療學分學程(15)、量子計算與資訊學程(8)、創意創業學分學程(8)為多,並涵蓋:

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學分學程、全電化都會運輸系統基礎技術學分學程、臺灣研究學分學程、婦女與性別研究學分學程、茶與茶業學分學程、地球系統科學學分學程、永續資源學分學程等。

110 20 以量子計算與資訊學程(6)為多,並涵蓋:

智慧醫療學分學程、創意創業學分學程、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學分學程、建築設計學分學程、全電化都會運輸系統基礎技術學分學程、臺灣研究學分學程等。

蘇國棟,本校電機系及光電所教授,現在本校電機系副主任。

洪資惠,電機系行政人員。

邁向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時代 國家實驗研究院與國立臺灣大學合作建立晶片設計管制實驗室

電機資訊學院、國家實驗研究院

晶片設計管制實驗室啟用儀式,左起國研院國網中心張朝亮主任、國研院葉文冠代理副院長、國研院林博文代理院長、台大陳銘憲副校長、台大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台大重點科技研究學院闕志達院長。

半導體是台灣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科技部致力推動的重點領域。為因應國際半導體發展趨勢,維繫台灣半導體晶片設計競爭力,科技部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與國立臺灣大學合作建立「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晶片設計管制實驗室」,今(4/25)日正式啟用。未來將厚植國內學術研發能量,鏈結學研團隊的優秀成果推進至產業技術驗證階段,並藉此培育高階碩博士晶片設計實作技術能力。

「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晶片設計管制實驗室」位於臺灣大學的學新館內,由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與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共同投入資源,與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及電子所合作,建置40坪20組座位以上的高效高資安前瞻晶片設計/實作環境,除降低臺大師生及北區學研團隊往返新竹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本部的舟車勞頓外,同時提升了整體運算速度30%以上,可縮短學研團隊晶片設計時程,並讓碩博士生能在論文研究階段嘗試更多具創意性的構想,厚植國內晶片設計人才庫。國研院林博文代理院長表示,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為國內學研界提供與國際發展趨勢接軌的晶片設計服務環境與下線資源,將有效支援基礎科學研究,培育高階技術人力,維繫台灣半導體科技與產業競爭力。

未來國研院和臺灣大學將結合雙方優勢,整合國家資源,建構「人工智慧晶片設計與驗證」、「前瞻晶片設計下線服務」等技術服務平台,提供北部地區學研團隊研發前瞻性科技的重點技術與服務。臺灣大學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進一步表示,「國研院半導體中心與本校電機資訊學院和電子所的攜手合作,除可提升研發團隊的前瞻晶片研發實作經驗外,更可免除師生往返台北新竹的舟車勞頓和安全顧慮,對培育量多質精的頂級晶片設計人才,扮演非常積極重要的角色。」

未來此晶片設計管制實驗室也會與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新竹本部持續合作,齊力開發物聯網(IoT)與人工智慧(AI)等具未來性的產業所需要的半導體設計與應用研究服務,同時亦將協助北部地區師生執行產業界計畫,以加速訓練人才,縮短學用落差,幫助產業界提升國際競爭力。

晶片設計管制實驗室揭牌儀式,左起台大應力所吳光鐘教授、國研院國網中心張朝亮主任、國研院葉文冠代理副院長、國研院林博文代理院長、台大陳銘憲副校長、台大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台大重點科技研究學院闕志達院長、台大電子所林宗賢所長。

晶片設計管制實驗室揭牌儀式,左起台大應力所吳光鐘教授、國研院國網中心張朝亮主任、國研院葉文冠代理副院長、國研院林博文代理院長、台大陳銘憲副校長、台大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台大重點科技研究學院闕志達院長、台大電子所林宗賢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