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所校友回娘家

電信所辦公室

因應台大電信所邁入25周年,並隨著疫情慢慢解禁,電信所於2022/10/25邀請到傑出校友一同舉辦〝台灣大學電信所25週年校友回娘家之論壇〞,與所內學生共同進行產學交流與經驗分享。兩位優秀的電信校友分別為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吳俊穎技術經理與經濟部商品檢驗局謝翰璋代理局長。吳經理於2000年取得臺大電機系學士並於2002年取得臺大電信所通訊組碩士,而謝代理局長為2011年臺大電信所電波組博士,皆為產官優秀學長。當日演講後晚上並邀請校友與電信所教授餐敘,活動照片如下

↑電信所周錫增所長與林士駿教授開場介紹聯發科吳俊穎經理。

↑聯發科吳俊穎經理分享職涯心得:吳經理表示不管研究所所學為何,進入公司後,重新學習新技術是常態。因此研究所最重要的是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個能力可由學生對其研究成果是否有深入了解判別。

↑聯發科吳俊穎經理分享職涯心得: 吳經理表示對公司而言通訊產品的演算法,電路設計等每個層面都需要做到最好,因此在各層面都需要頂尖人才。公司最重視並給予重任的是會主動發掘重要問題並幫公司解決的人才。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謝翰璋代理局長經歷介紹。

↑謝翰璋代理局長介紹2050淨零轉型再生能源憑證與CBAM發展趨勢。

↑電信所學生出席踴躍。

↑座無虛席。

↑校友回娘家之晚宴,出席教授有周錫增所長,鄭士康教授,吳沛遠教授,林士駿教授與鄭皓中教授。

30而麗.承先啟後:光電所卅週年所慶

整理:簡璟

時間:111年12月10日;地點:臺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籌備多時的臺大光電所三十週年所慶於111年12月10日下午拉開序幕。整場活動包含博理館101演講廳的系列講座,以及於水源會館舉辦的校友團聚晚宴。

下午講座由吳育任所長擔任主持人,首先邀請本所王維新、楊志忠兩位資深教授,為聽眾講述光電所成立的緣由與沿革。

光電所的前身為電機所的光電組。由於光電技術被政府視為重點科技項目,各所大學紛紛成立光電系所;臺大電機所光電組亦在此趨勢中發展為研究所,陸續成立碩、博士班。從1992年至今,臺大光電所的研究結果涵蓋半導體、面板、LED、光學、光通訊及太陽能發電等領域;畢業校友也在學術界、相關業界,甚至投資界嶄露頭角,展現積極、領先的研發能力,同時也對社會作出相應貢獻。

接著,現任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的呂正華署長,作為傑出校友代表,從政府部門的規劃立場,剖析當前社會的數位經濟發展趨勢,順勢帶出數位發展部的業務規劃與成立願景。呂署長表示,所有依賴或應用數位投入的經濟活動不斷成長,連帶提升相關技術的生產者、消費者及政府部門的產能及需求,創造跨產業商機。該部門推行「RISE旭升計畫」之要務,即是將數位技術落實於各行各業,提升其效能與便利性。呂署長總結未來數位發展的策略,應以「去中心化、軟體定義、垂直應用」等概念為重點,優化與其相關的產業結構。

曾任教於本所的李允立博士,現職為錼創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以優越的MicroLED顯示技術在業界闖出一番成就;李董事長分別從專業技術、經營公司的角度,分享他在創業道路上的幸運之處與種種挑戰。在技術上,除了縮小傳統LED尺寸、做出MicroLED,還需因應成本預算,發展出巨量轉移組裝技術;另一方面,因投資市場重視時間成本,產品的製造期程亦須吻合投資效益,方能確保資金流動無虞。此外,新技術該如何應用到目前的市場商品也是一大難題,例如透明或可撓式顯示器,該如何用於車用技術,抑或AR、MR相關產品等等。而維持競爭優勢也是企業經營者的重要課題,李董事長認為「唯有人才的持續投入,讓下一代站在上一代的肩膀上發展」,才是創新技術的最佳解。

下半場主持人陳奕君副所長、蔡睿哲教授,以論壇形式的講座,邀請本所校友:陳正言(照瀚科技∕CEO)、林貞宏(勝品電通∕總經理)、程子桓(立創光電∕總經理)、邱義忠(錼創科技∕副理)、蕭世驊(Google∕Manager)、盧依齡(Google∕Engineer)共六人進行對談。內容橫跨求學過程、職場生活及伴隨上述課題產生的生涯抉擇。藉由slido平台與聽眾互動,將光電所畢業生的年薪區間、萬年大哉問「買房、結婚、生子」等問題設計成選擇題,蒐集現場聽眾的答案,將統計結果投影於講台螢幕,再請講者據此分享各自的看法。由於講者的學涯背景略有不同,聽眾得以從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歷、言談間的想法激盪以及共享之價值觀,一次收穫六人份的經驗值;搭配即時互動平台的串場問題,整場論壇顯得妙趣橫生,令不少同學活動結束後仍意猶未盡。

在博理館的系列講座劃下圓滿句點,眾人便轉移陣地至水源會館享用晚餐。席開二十五桌,許多校友與老師多年未見,當場面被獨立樂團(主唱是校友兼TSMC工程師)、各實驗室影片炒熱之後,彼此的交談也熱絡起來;有人開始逐桌敬酒、交換聯絡方式,或是整個實驗室拉著指導教授、佔據舞台霸氣合影,留下許多珍貴的美好回憶。

↑光電所30週年所慶講座及論壇報到處

↑王維新教授主講光電組回顧

↑楊志忠教授主講光電所發展

↑光電論壇:光電人生涯及職涯發展

↑講座及論壇會場外合影牆

↑校友團聚晚宴獨立樂團表演

 

簡璟,光電所辦公室行政人員。

新進教師介紹-楊奕軒教授

我是B91的楊奕軒,很榮幸能夠回到母系任教。還記得大一的時候,曾參加了系學會舉辦的「與教授有約」的活動,有位已經忘記是誰了的教授就來跟我們約莫一二十位同學座談。這位教授聊著聊著問說,我們將來有誰想當教授的?結果台下竟然有一位還是兩位同學舉手。吃著便當的我覺得很納悶,怎麼會有人想當教授呢?念電機系,不就是要成為電子新貴嗎?沒想到自己卻在大三一頭栽進學術研究,被研究的樂趣給深深抓住,而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慢慢有歸屬感、甚至責任感,以致現在坐在這裡寫這篇文章…

我的研究領域又稱為「音樂資訊研究」(Music Information Research),主要是將機器學習的技術應用於解決跟音樂相關的資訊問題, 像是自動音樂分類、音樂推薦、以及近年來我幾乎全心投入的自動音樂生成。我從小在宜蘭五結的鄉下長大,小時候其實就是念書,沒有什麼學音樂的機會和興趣。念電機系的人怎麼會跑去做音樂相關的研究呢?音樂相關的資訊研究聽起來不是滿「小眾」的嗎?我想我也很難對我阿嬤說明… 但是音樂研究有一種魔力,你會在這裡遇到很多對音樂充滿熱情的人。過去十幾年來,我非常有幸得到許多前輩的提攜,也指導過很多才華洋溢的學生。我們試圖打造我們自己都會想用的系統,並優游於音樂與人工智慧的交界處。

我2006年大學畢業後直升博班,在陳宏銘老師的指導下,於2010年從電信所取得博士學位。當兵一年後、便加入中央研究院的「資創中心」成立自己的實驗室。在中研院的時光是我畢業後第一個黃金的十年,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中研院有兩個與資訊研究有關的世界級研究單位,包含資創中心、和比鄰的「資訊所」。我非常推薦所有學生能到中研院做研究。

我也是位愛主的基督徒,於2015年在臺北市召會21會所受浸得救。經過幾年規律且享受的召會生活,聖經的話對我不再只是客觀的知識道理,而是主觀且豐富的經歷。我認識到基督徒不只是追求外面的福利平安,更是追求內裡生命的成熟長大。我們不再是跑這個地上與人相爭、處處比較的賽程,而是渴慕能將基督豐富的生命供應給人。不再只是外面科學研究的追求,我願向主更多的敞開,讓祂來成全、並帶領我和我的家的每一步。

系友動態(榮譽)報導

黃昱嘉,臺大電機系2016級系友

【系友動態:本系2016級系友黃昱嘉榮獲「第十八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

1993年生,台大電機系畢,迷因文學首腦,想像朋友寫作會一員。有時候也使用筆名「ㄩㄐ」,並以這名字出版了詩集《偽神的密林》。

相關報導

 

許冠文,臺大電信所博士班校友、愛吠的狗娛樂公司執行長

【系友動態:從「公部門接案王」跨足元宇宙,南漂台大電機博士如何一圓遊戲創業夢】

4年時光,可以成就什麼?

屏東海生館的AI大型互動裝置「與鯨共舞」、蛋品加工龍頭福記產線的「5G AIoT數位雙生協作系統」、網路通訊大廠智邦SMT產線的VR教育訓練、外科刀房的VR模擬手術系統、軍警VR模擬系統、HTC VIVE、Steam上的VR遊戲、線下VR遊戲場館⋯⋯從傳產到遊戲公司的專案,都是VR遊戲新創「愛吠的狗」,在短短4年內完成的案子。

愛吠的狗創辦人許冠文頂著台大電機電信博士學歷,卻不想走傳統的路,沒有像大多數的理工博士投入科技業,也沒去投資圈,反倒是興趣讓他踏上創業之路——因為就讀碩士期間愛拍攝短片,幫朋友寫國片輔導金企畫,做出了成就感,當完兵完之後就靠著當時的女友、現任太太送的一台VR遊戲設備,開始他的影像設計與VR遊戲創業之路,後來被智庫單位發堀,因而受邀至南部發展。

回首創業過程,許坦言,公部門的資源、補助的對於新創的幫助很大,公司辦公室一路便是進駐新創空間,「不只是帶資源、也帶進產業所需人才。」

相關報導

 

 

張國恩,臺大電機系博士班1990級系友,東海大學校長

【系友動態: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跨域學習刻不容緩 攜手Google、中華電信打造智慧校園】

今年2月,東海大學迎來了新任校長張國恩,張國恩以台大電機博士的專業,投入教育服務長達37年,先後在台灣師範大學、東海大學擔任校長,他笑著說,「其實每個人在職場上都是斜槓青年,就如同我結合資工背景改善學習模式一樣,未來尤為進化,單憑一個專業無法立足社會。」

「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學習,有效結合不同領域的專業,是學校從上到下的責任」張國恩說,東海大學推動的未來大學計畫,著重「翻轉教學」、「制度彈性化」、「以目標為導向學習」、「開放環形的大學」四大目標,而今年推動的光點計畫,更讓東海大學學生有了全新的學習體驗,由大渡山-東海AI中心開辦「智慧製造」、「韌性建設」、「淨零排碳」三項專業領域班級,引進產業界優秀人士教授課程,由於業師深知企業內部專業人才需求條件,能夠精準設計課程及務實訓練。在傳統產業積極邁向工業4.0之時,結合在地產業需求,創造學校、產業與人才的多贏效果。

相關報導

 

 

江夢熊,臺大電機系1989級系友, Impact Science Ventures 創辦人暨管理合夥人

【系友動態:硬體不性感,卻能改變世界!Impact Science Ventures江夢熊給台灣硬體新創的3大建議】

在軟體更受青睞的現在,投資硬體技術似乎不夠性感。相較軟體公司,硬體公司從研發到商用化需要更長的時間,但是2021年成立的Impact Science Ventures希望透過投資這些新創,在食農、半導體、製造業、能源、材料和生物技術等領域帶來更永續的產業變化。打造植物食品的UMARO、減少製造業碳排的Antora Energy等新創都是Impact Science Ventures的投資對象。

台大電機畢業、UC Berkeley量子物理學博士出身的江夢熊創辦過3間深度技術新創,也都成功出場,為了能夠加速深度技術的商業化,攜手Alain Harrus、Robert Ethier 2位夥伴成立了Impact Science Ventures,更希望深化台美兩地的技術交流。

相關報導

 

 

量子計算與電子設計自動化

江介宏

量子計算為顛覆性的技術,為極具戰略性意義的重點科技,對國家的經濟、科技、國防將有深遠的影響。量子電腦為當今國際間各科技大國與企業競相投入積極研發的前瞻項目。量子電腦實現的工作近來有重大突破,已實際展現了在特定計算項目上傳統電腦無法企及的量子計算優勢,將改變資訊處理技術,而運用於各個科技與生活層面。

量子計算系統的抽象層級與古典計算類似,如下圖所示。自上而下有應用(application)、演算法(algorithm)、程式語言(programming language)、組合語言(assembly language)、機器碼(machine code)、指令集架構(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 ISA)、微架構 (micro architecture)、電路(circuit)、元件(device)等抽象層級。其中,以指令集架構ISA為分水嶺,區分了軟體與硬體。

為使量子電腦有廣大的商業應用,除了建造可靠強大的量子處理器外,在很大成份上將需仰賴量子計算軟體。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在量子計算系統的軟體與硬體建構上分別扮演關鍵角色。在量子軟體建構上,量子演算法是透過一系列的量子運算元(a.k.a. unitary operation)所構成,亦即量子演算法是以具有複雜量子運算元的量子電路所表示。為使量子演算法得以在量子處理器上運行,量子運算元必須被拆解至ISA所有的基礎量子邏輯運算元,亦即量子演算法須以僅具基礎量子運算元的量子電路來執行。這將具複雜量子運算元的量子電路轉換為僅具基礎量子運算元的量子電路之過程即為量子程序編譯。這過程與EDA的電路合成流程非常相似,也因而許多EDA技術被運用於量子程序編譯。

在量子處理器的硬體建構上,與傳統積體電路設計類似,需要電腦輔助實體電路設計,EDA即為不可或缺的工具,也因而有針對超導電路、矽光子電路、量子點電路等物理實現量子位元技術的EDA工具被開發。

近來國內產官學界對量子計算的關注度大幅提升,國科會聚焦三領域,包含通用量子電腦硬體技術、光量子技術、與量子軟體技術與應用開發領域,於今年(2022年)支助17個研究團隊形成臺灣量子國家隊,打造量子計算與通訊的軟、硬體系統,培養相關科技人才,為未來新興產業做準備,提升臺灣在此領域的競爭力。

我們的研究團隊計畫屬於量子軟體技術與應用開發領域,專注於量子程序編譯,以界接量子應用軟體與量子硬體處理器。團隊成員有資工系洪士灝教授、電機系/電子所黃鐘揚教授、江介宏教授、與李建模教授的研究團隊,進行模擬、合成優化、驗證和測試等工作,如下圖所示,以開發量子程序編譯系統。目前在各工作項目上取得關鍵進展,論文在國際頂尖ISC High Performance,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與IEEE Quantum Week等會議發表,成果也獲得國科會未來科技獎的肯定。我們將持續努力與其他量子研究團隊合作,開發量子程序編譯工具,讓量子科技的軟硬體得以良好界接,釋放量子計算的強大算力。

江介宏,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4.

學生榮譽報導

1.電機學群團隊榮獲「科技部110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特此恭賀。

得獎者 系所 指導教授 計畫名稱
趙崇皓 大學部 陳宏銘教授 基於傅立葉光學及深度學習之光場影像及影片合成
張凱鈞 大學部 江蕙如教授 Timing Macro Model with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
鄭凱鴻 大學部 鄭皓中助理教授 基於量子電腦基本邏輯閘之量子隨機基準測試分析

 

2.江蕙如教授指導電機系大學部張凱鈞同學榮獲「臺大第六屆學士班學生論文獎~傅斯年獎」,特此恭賀。

3.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臺灣積體電路設計學會111年度博碩士論文獎」,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者 系所 指導教授 論文題目
博士

論文獎

呂祐昇 電子所 張耀文教授 針對波長路由光網路晶片之拓樸及佈局設計自動化
鄧傑方 電子所 吳安宇教授 基於深度學習輔助之無線通訊極化解碼器設計
碩士

論文獎

蔡沅宏 電子所 江介宏教授 希伯特空間位元切片:精確量子電路模擬與驗證之規模擴展
傅子興 電子所 楊家驤教授 支援稀疏度調整適用於邊際端訓練之高效能類神經網路處理器晶片

4.吳安宇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張承洋、莊育權、周光照同學)榮獲「2022 IEEE AICAS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特此恭賀。

5.電子所研究團隊榮獲「2022第二十二屆旺宏金矽獎」,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生 指導教授 作品名稱
設計組

評審團金獎

蔡宇軒 楊家驤教授 應用於智慧終端裝置之高能效語音辨識加速器晶片
設計組

評審團銅獎

傅子興

李諭奇

張峻瑋

楊家驤教授 適用於邊際端運算支援稀疏度調整之高能效類神經網路訓練處理器晶片
設計組

評審團銅獎

吳秉宸

陳瑋廷

劉宗德副教授 具備原位容錯能力RISC-V處理器與全集成切換式電壓調節器之28奈米高能效微處理器系統單晶片
設計組優勝獎 謝伊妍

林禹丞

楊家驤教授 應用於閉迴路神經調節之低能耗機器學習處理器
設計組優勝獎 羅宇呈

駱奕霖

楊家驤教授 應用於高光譜解析之高能效加速晶片

6.郭斯彥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陳韋廷同學)榮獲「2022 Google東亞博士獎學金」,特此恭賀。

7.電機學群博士生榮獲「台積電2022年博士獎學金」,特此恭賀。

系所 得獎學生 指導教授
電子所 林祐丞 楊家驤教授
電子所 鄭群議 劉致為教授
電子所 吳承鴻 胡璧合副教授
電子所 黃崧瑋 胡振國教授

8.簡俊超助理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陳宗駿同學)榮獲「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 Society (MTT-S) Undergraduate/Pre-graduate Scholarship」,特此恭賀。

9.連豊力教授研究團隊(電機所賴橋同學)榮獲「中華民國自動控制學會自動控制工程碩士論文獎~優等獎」,特此恭賀。

10.魏宏宇教授研究團隊(電機系大學部吳育澤、電信所劉和軒、林光勛同學)榮獲 「IEEE APWCS 2022 Bes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11.張子璿助理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許騰今、巫弼賢、林嶸騰同學)榮獲「IEDMS 2022 Bes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12.臺大大學部學生團隊榮獲「國際太空站KIBO機器人程式設計挑戰賽(KIBO-RPC)第一名」,特此恭賀。指導教授: 陳政維副教授。團隊學生成員:電機二:陳冠穎、陳又華、李昀儒、陳楚融、梁璿安、李冠儀、尹廷安、劉宇彤、陳柏睿、葉庭羽、電機三江秉城、機械二余奇恩、資工二林鈺翔、工海四林容與、成大不分系一洪宇辰。

13.黃鐘揚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李彥儒、童子瑜同學)榮獲「ICCAD 2022 ACM CADathlon Programming Contest~第一名」,特此恭賀。

第一屆臺大電機藝術展報導

撰文 : 黃語棠

攝影 : 鄭承瑞、黃語棠、陳立強

↑電機藝術展開幕合影

2022年九月二十六日,第一屆臺大電機藝術展在系主任、諸教授的見證和長笛的悠揚伴奏下正式開幕。本次展期為開幕日至十月十六日的早上十點至下午四點。主展區為博理館地下一樓的藝廊,而在電機二館和明達館亦有作品展出。「亂度」是本屆藝術展的主題,呼應了今年世界的情勢紛亂不斷,從疫情,氣候變遷,到俄烏戰爭、金融崩盤,期待由創作者共刻這亂度交織的世界之磨痕。

電機藝術展的誕生必須從博理藝廊說起。2006年,當時向誼庭小姐進入本系辦公室工作,擁有藝術興趣的她與當時的系主任吳瑞北教授進行談話時,產生了改建博理地下室成為藝術空間的想法,也因此有了今日的博理藝廊。然而,直至藝廊誕生十六年後,才由目前就讀大學部的張原嘉、莊鳴鐸、何明翰、林奕廷、周軒羽和陳愷均等同學籌畫了第一屆電機藝術展,而這個位於博理館地下一樓的空間也才從博理「練舞室」變為真正的博理「藝廊」。

本次藝術展的展品包羅萬象。以媒材而言,不乏素描、水彩、水墨、攝影到壓克力裝置藝術等;以主題而言,從近物、自然、人物到佛像都有,充分呼應了本屆藝術展主題「亂度」,也展現出了電機系學生多元的藝術氣息與創意。其中,向誼庭小姐的〈千手千眼觀音〉中佛像的數十隻大手向外延伸出數百隻小手,象徵了電機系教授們帶領著數百電機系莘莘學子們前行;而目前就讀師大美術博士的系友洪小澎的〈士隱〉則是結合了拼貼、水墨與疫情下常見的QRcode,將藝術與資料儲存融為一體。

為期二十天的第一屆電機藝術展在抽獎和教授們的祝福中畫下句點。儘管第一次舉辦無前例可循,在宣傳和時空規劃上尚有不足之處,但也收到許多來自系上同學、教授和系友們的正面回響和協助,使得藝術展得以順利舉辦,特別是吳忠幟主任、向誼庭小姐、羅如芳小姐、友達公司的支持。明年,甚至往後每一年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期許博理藝廊能再次充滿藝術的芬芳。

第一屆電機藝術展粉專連結:

FB: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2950921250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tuee_artfest/

↑閉幕抽獎得獎者合影

 

↑洪小澎的〈士隱〉

 

↑陳立強的攝影作品

 

↑鄭宇翔教授的全像片作品〈橘子〉

 

↑向誼庭小姐接受訪問與其作品〈千手千眼觀音〉

 

↑陳懷璞同學接受訪問與其作品〈The Wonder Nature〉

本系學生榮獲2022年臺大學士班學生論文獎傅斯年獎報導

張凱鈞

得獎論文題目: 基於圖神經網路之通用的時序模型萃取方法

 

本校學士班學生論文獎獎勵對象限本校學士班在學學生且為論文之主要研究者及撰稿者,論文之研究工作主體必須在本校就學期間完成。獎項分為學士班學生論文傅斯年獎、校長獎、院長獎及優良獎四類。2022年榮獲本校傅斯年獎的學生僅有5名。

↑張凱鈞同學發表論文。

 

↑時序模型萃取 (timing macro modeling) 示意圖。

↑本研究提出之演算法。

時序分析 (static timing analysis) 是IC設計流程中相當重要的步驟,然而其運算複雜度相當高。因此,隨著IC設計複雜度持續提升,時序分析已成為IC設計流程中的瓶頸。為了提升時序分析的效率,階層式 (hierarchical) 及平行化 (parallel) 的時序分析開始被廣泛採用,而時序模型萃取 (timing macro modeling) 正是其中的關鍵。

一個好的萃取式時序模型,必須要精準地留下對時序影響大的電路元件接腳 (pin),並移除影響輕微的接腳,才能有效壓縮模型大小以提升時序分析效率,並同時兼顧時序分析的準確性。過去的研究中,往往仰賴非一般化的方法 (heuristics) ,或是使用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調整參數,在時序模型表現上及通用性上均有改善空間。

本研究中,我們觀察到圖神經網路 (graph neural networks, GNN) 有很多特性適合運用在時序模型萃取中。因此,我們提出了一個基於圖神經網路的演算法。首先,我們設計了一個量度標準來評估每個接腳對整體時序分析準確度造成的影響,並以此產生訓練資料 (training data);接著,搭配電路的架構 (topology),讓圖神經網路來學習、並藉此辨認出測試資料 (testing data) 中高影響力的接腳。實驗結果顯示,透果我們的演算法產生的萃取式時序模型可以達成與最新研究 (state-of-the-art) 相近的時序分析準確性,同時還能縮小10%的模型大小。實驗也證明我們的演算法可以套用到不同的時序分析模式上。

未來研究中,我們計畫將我們的方法延伸到多重邊界案例 (multi-corner) 與多重操作模式 (multi-mode) 之時序分析上,這也是業界亟需的應用。

最後,要特別感謝江蕙如教授的指導,以及李培瑜博士、姜鈞堯學長的合作與貢獻。也要感謝學士班學生論文獎評審委員們對本研究的肯定。本研究初步成果已發表於電子設計自動化領域頂級會議 2022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DAC) 上,題目為 Timing Macro Modeling with Graph Neural Networks

張凱鈞,電機系大學部2022年畢業生,現於電子所擔任研究助理。

2022年電機營活動報導

文案:謝承霖

照片:葉育豪、岳長緯

小隊員大合照1

電機營簡介

2022年臺大電機營《pionEEr》由臺大電機系系學會主辦,於 2022/7/22~2022/7/27,六天五夜的營隊中,聚集了120名全國各高中職對電機領域有熱忱的學員,以及上百名正就讀於台大電機系大一到大三的營隊工人。主辦方希望能透過營隊過程,讓參與的學生們從多個面向體驗,進而對臺大電機系有更全面性的了解。

籌備過程

每年臺大電機營的主辦方都非常重視這個規模大且意義非凡的活動,最早的籌備從前一年十月開始,在數個月的過程中,陸陸續續地完成前置作業的規劃以及討論。動員全體工人的密集籌備從六月中旬一直到七月底營隊開始前,在這段期間內,不論白天黑夜,在電機系各系館的學生活動空間都可以看見同學們忙碌籌備的身影,每位工人都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為的就是在營隊當下能呈現心目中最好的活動內容給小隊員。

營隊的工人分為以下幾組:隊輔、活動、教學、生輔、器材、攝輯、美宣。工人們在各組負責人的帶領下進行籌備,並在六天的營隊中互相合作,各司其職地舉行營隊的每個活動。

除了學生端外,營隊的舉辦過程中,也得到許多系上教授以及電機系辦公室的幫助。不論是教授演講、實驗室參訪、或是系上各空間資源的借用,都讓營隊在籌備以及舉辦的過程中變得更加順利,也讓營隊內容更充實。

營隊內容

六天五夜的營隊由開幕式以及破冰遊戲開始,接著是各式課程、實作、遊戲、晚會,最後迎來告別的閉幕式。

透過課程與實作的安排,主辦方希望可以讓參與的小隊員接觸到系上學生實際上正在學習的內容、製作的專案。透過學習電機系特色的課程,進而親自動手製作專案,直接地將所學運用在產品上,主辦方想讓小隊員們知道,課本中或是媒體上提到的高科技其實沒有那麼遙不可及,也不是什麼模糊的概念,而是可以實際應用在生活中的知識。

在遊戲和晚會的過程中,主辦方希望可以展現臺大電機系學生的活力以及多元的專長給小隊員。透過活動規劃、音樂、舞蹈、戲劇、攝影、剪輯、美術設計等的面相呈現,讓小隊員認知到電機系的學長姐並不只是單一面向的電機系學生,也讓小隊員提早體驗臺大電機系生活的繽紛以及豐富。

活動總結

2022年臺大電機營《pionEEr》是三年來第一次成功舉辦的一屆,今年的臺大電機營不僅是小隊員的第一次體驗,對擔任工人的系上同學來說,也是第一次實際籌辦和舉行的一年。呼應 pionEEr 的營隊名稱,系上的同學們以開創者之姿,成功的克服過去幾年疫情造成的遺憾,並延續歷年來同學們對於電機營的期待。

許多來自小隊員的回饋都提到對於考上臺大電機系的憧憬,不論是嚮往系上學長姐熱衷活動、有高度凝聚力的氛圍,或是喜歡上電機這個領域所學的知識,從而產生希望能投身於這個領域的熱忱,都是小隊員參加完臺大電機營的收穫。

對於舉辦營隊的系上同學而言,一個月的過程中,緊湊的籌備、對於同一個目標的追求,也成功的促進了同學們的感情,讓彼此在過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系上好友。營隊結束後凝聚的感情,賦予系上同學們活力,也為隔年度豐富的系上活動拉開序幕。

致謝

謝謝營隊的籌備和舉辦過程中,來自各方的幫忙。

謝謝電機系辦公室行政上的支持。

謝謝系上教授們提供學員參訪的實驗室。

謝謝張耀文院長、葉丙成教授出席營隊的演講邀約。

特別感謝吳忠幟主任,主任長期鼓勵系學會學生活動的舉行,在各個環節上都非常支持著同學們的需求,也在本次營隊中提供許多協助。

小隊員大合照2

 

密籌

教師榮譽報導

1.劉宗德副教授榮獲「國科會111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特此恭賀。

2.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國科會2022未來科技獎」,特此恭賀。

技術名稱 計畫總主持人、共同主持人
以高速非揮發性記憶體陣列進行大型量子計算系統之模擬 資工系洪士灝教授、

江介宏教授(總主持人)

高遷移率材料、製程、多層疊元件及熱電路模型;鐵電鉿基氧化物之負電容特性研究及相關應用;先進原子層材料與模組技術 劉致為教授(總主持人)、
臺師大李敏鴻教授、
材料系陳敏璋教授
AIAugSurgery:輔助外科手術之人工智慧電子系統關鍵技術 簡韶逸教授(總主持人)、

楊家驤教授、劉宗德副教授、

資工系施吉昇教授、陳炳宇教授

前瞻單晶片三維多層級堆疊之高密度積體電路關鍵技術 陽明交大劉柏村教授(總主持人)、
劉致為教授、
清大吳永俊教授、陽明交大盧志文教授

3.劉致為教授榮獲「第29屆東元獎」(電機/資訊/通訊科技領域),特此恭賀。

4.李琳山教授榮膺「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11年度~會士」,特此恭賀。

5.黃建璋教授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11年度~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特此恭賀。

6.王奕翔教授、李俊興副教授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11年度~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特此恭賀。

7.電資學院隊榮獲「國立臺灣大學111學年度院際盃教職員工慢速壘球聯誼賽~亞軍」,特此恭賀。參加隊員: 蘇國棟、黃念祖、胡林煥(體育室)、周之文(教官室)、楊東霖、宋孔彬、林忠緯、洪士灝、吳育任、張耀文、呂良鴻、黃鐘揚、莊曜宇,以及連豊力、張書綸(眷屬)。

8.簡俊超助理教授(與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榮獲「BioCAS 2022 Bes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