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暉科技(Synology) 朱百一執行副總、黃國僑經理 人物專訪

黃語棠

 

↑ 圖(一) : 採訪合照,由左到右分別為謝承修同學、崔翰清同學、洪牧白同學、朱百一執行副總、黃國僑經理、黃語棠同學與賀崇恩同學。

人物介紹

朱百一是台大電機系 2007 級系友,資工所 2010 級所友,畢業後於群暉科技任職至今。目前在群暉科技硬體設計與營運事業群擔任執行副總,主要負責硬體產品設計與開發、橫向擴充儲存系統、生產品質管理等業務。

黃國僑是台大電機系 2008 級系友,電機所 2011 級系友,研究所時期到瑞典皇家理工學院交換學生一年,目前在群暉的雲端應用組擔任經理,主要負責雲端產品的前端(包括瀏覽器、擴充功能和手機的部分)

從台灣儲存世界的記憶──群暉科技  

群暉科技由廖群與翁英暉於 2000 年創辦,目前台灣總部已有超過八百名的員工,全球逾一千兩百名,為全球領先的私有雲儲存與備份解決方案廠商。

在資料管理與雲端備份日益重要的年代,硬體設計與營運事業群的執行副總朱百一提到群暉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達到市佔率第一的兩個關鍵。首先,群暉的產品從硬體、韌體到軟體皆為自行設計,因此對系統掌握度高,可以利用靈活的軟硬體整合設計,達到低成本、高效能,提供消費者最高的 CP 值。以電源供應器為例,群暉透過軟硬體整合設計,在系統開機時錯開硬碟馬達啟動時間,藉此避免大電流,降低能源成本。公司更有 43% 員工為軟體工程師,為系統品質把關。

由於群暉的 NAS 皆為台灣製造,從最一開始的設計、選料、生產到維修,把關一個個小環節,並持續改善產品。朱百一以隨機存取記憶體 (RAM) 作為例子:當生產成千上萬台 NAS 的時候,偶爾會發現中央處理器 (CPU) 佔不到 RAM 的狀況,經過研究發現,其實一般人以為相同的 RAM 插槽的品質其實是有高低之分的,而只有建立專屬的產品供應鏈並追蹤每一批產品用料的廠商,才能選擇其中的優者,給顧客較好的體驗。這些都來自群暉經年累月的嘗試和累積。

除了硬實力外,群暉的商業模式也有其獨到之處。朱百一解釋到 : 儲存產業已經成為民生必需,只要產品夠好,不怕沒有顧客購買,因此群暉專注研發和生產,把商品品質做到最好,並和全球代理、經銷商合作,銷售產品到世界各地。依循這樣的模式,群暉至今已銷售超過千萬台產品,客戶包含政府機關、跨國公司、銀行業、網紅等,甚至是工地上的電線杆都有群暉產品的蹤跡。

儲存王國的拼圖 : NAS、C2與監控

做為群暉的主要產品,朱百一解釋到網路儲存伺服器 (NAS) 與儲存區域網路 (SAN) 的差別。前者主要已檔案為單位,應用程式透過網路向伺服器存取檔案,適用於絕大多數存取一般檔案的狀況;後者則多以區塊 (block) 為單位存取資料,適合在資料庫、虛擬器等低延遲服務。而未來的產品發展上,他則希望產品能一代一代朝空間增加、速度增快和價格降低等三方面去努力。

而C2 Storage則結合了網路開放資源空間與 NAS 主機的混和雲 (Hybrid Cloud) 服務,C2雲端事業群雲端應用組經理黃國僑提到,混合雲上的公司配置視各用戶需求而定,但若無需求上限,備份講求本地端有一份資料,雲端也有一份資料,保證未來資料遺失或損毀時,能夠確實還原且完整地還原。除了混合雲之外,黃國僑亦提到了「混合分享」(Hybrid Share)服務,適合有許多公司分布,需要時常在各分公司本地端共用或拿取資料的客戶使用。當然,在如此大量的資料與機密的背後,黃國僑也指出了資訊安全意識的重要性,除了將防護措施寫成文件和資安部門來回討論外,公司也培養了一群專門「打」自家機器的安全團隊,為產品資安進行多一層把關。

除了上述兩項產品外,群暉也發展了網路和監控設備兩類產品,朱百一說道,有錄影便會產生儲存需求,而網路儲存設備則會與網路息息相關。在監控系統方面,群暉的產品融入了人工智慧,朱百一也預期在未來幾年內,透過 AI 對影像進行分析和辨認將成為監控系統的基本功。

體?硬體? 朱百一與黃國僑的電機路

黃國僑的路從計算機科學組 (CS) 走起,當初隨著王凡教授做關於驗證相關方面的研究,儘管該領域偏向理論層面居多,黃國僑回想起來認為該領域的知識對於現在工作雖無直接幫助,卻在不斷釐清題目和自行找尋答案的訓練中,培養了不少關鍵能力,如今成為了 C2 雲端事業群雲端應用組的經理。

朱百一的故事則從軟體說起。身為電機系的學生,朱百一卻對寫程式較感興趣,因此修了不少資工系的課程,研究所也就讀資工所並從事關於嵌入式系統排程的研究。進入群暉後,朱百一一路從軟體工程師當上了經理,卻決定接受挑戰,從軟體部門走向硬體部門,並憑藉大學時修過的電路學、電子學等基礎,加上自己持續進修補足所需的知識,帶領硬體團隊持續前進。

兩人如今都擔任了公司的管理職,都對其單純作為工程師的差別做出了評論。朱百一認為最大的變化是心態上的改變。當工程師的時候,只要自己的個人能力足夠,事情和時程都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但是當上管理階層時,你不再是為了部分的功能負責而已,而是要為整個團隊負責,且你會需要去處理一些你不知道要如何解決的問題。例如公司希望追求更好的產品品質,但每個人對品質的定義不同,需要不斷討論,因此必須花時間逐步分析硬體、製程、用料等進行,當深入分析時又會發現這些問題需要透過統計去實證,這些問題的形式符合哪些模型,而模型又會進一步影響成本與費用。此外,產品有退貨需求時,如何使退貨流程更有效率,先寄新的並回收問題產品,抑或直接維修再返還,這些都牽扯到了庫存、營運、周轉備料等知識,也都是擔任管理職時所必須面對的問題。然而,更重要的是在面對這些問題的同時,朱百一也領悟到一個關鍵的心態,管理職並非發現問題,並交辦給下屬即可,而是要領導大家從一系列不確定的事物中,摸索出方向,讓整個部門前進。

對黃國僑而言,當上管理者除了硬實力外,亦須具備三項軟實力。首先,黃國僑提到了建立團隊的願景和文化的能力,像是跟組員們分享工作的心態和重要的決策與事項;同時也必須建立信任,員工提早做完事情會主動詢問下一項任務,而不小心延遲完成也不會被責備是在打混。接著,提升效率的重要性。在瑞典交換學生期間,黃國僑領悟到了該國在不要求員工加班的情況下,還能維持繁榮強盛的關鍵是效率,因此如果其組員提出可提升產品、自己與整個團隊工作效率的事情,便會給予支持。最後,要勇於接受挑戰。「成長型人格」這個詞已出現一些時日了,黃國僑認為它想表達的是一個人能做到哪些事情非僅與天分有關,而是可以靠後天努力達成。以工程師為例,由於技術日新月異,很可能會因為熟悉某種語言或方法,便持續使用同樣的方法解決問題,但若墨守成規,技術便無法突破。而擁有以上三種軟實力外,也必須具備溝通能力,將公司與團隊的目標,傳達給組員,使大家齊心為公司發展盡力也是同等重要的。

↑ 圖(二): 群暉科技員工休息室。

↑ 圖(三): 群暉科技門廳。

↑ 圖(四): 群暉科技產品。

臺大電機系 李宏毅副教授 人物專訪

電機四 蔡承軒

電機三 江秉城

本次訪談由電機科普Podcast頻道——未來雜貨電進行,相關節目已於上架至網路平台,歡迎讀者上網收聽。

 

李宏毅教授目前任教於臺大電機系,亦是電機系的畢業系友,他的研究領域包括深度學習、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等,是國內外學術界備受矚目的頂尖學者之一。此外,李宏毅教授是網路上知名的機器學習教育者,教授的個人Youtube頻道有許多機器學習相關的公開影片,他對於推廣深度學習技術和知識的貢獻獲得廣泛肯定和贊譽。

淺談時下最夯的ChatGPT

李宏毅教授在接受訪問時,談到了最近最夯的人工智慧ChatGPT。ChatGPT是由OpenAI團隊開發的語言模型的應用,你給他一個句子,他會給你一個回應,你可以用它來進行翻譯、文法修正、摘要等等。此外,教授還提到了一個有趣的使用方法:玩文字冒險遊戲。ChatGPT會給你一個情節然後要求你做出回應,並根據你的回應給予新的反饋,而且這是一個每次玩起來都不一樣的文字冒險遊戲,非常有趣。

接著李宏毅教授解釋了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區別以及督導式學習的基本方法。他說,人工智慧是一個目標,它是我們期待機器可以做到的事情,而機器學習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可能手段。督導式學習是其中一個方法,透過成對的輸入和輸出資料,讓機器學習如何輸出正確的結果。

他舉例說,如果你要做影像辨識,你需要提供一大堆的圖片給機器,讓機器知道這張圖片是狗、貓還是大象,這樣機器就能夠學習並輸出正確的文字結果。如果你想要用督導式學習來訓練ChatGPT,就需要蒐集大量的人工輸入和正確的輸出,例如翻譯、文字冒險遊戲或文章摘要等,讓機器學習如何輸出正確的結果。

ChatGPT之所以與眾不同,主要是因為它在叫機器做某些我們想要他做的任務之前,先做了一個預訓練,有點像是課前預習。這個預訓練,有別於傳統監督式學習需要人提供成對的資料,它可以隨便拿一個句子出來,切成兩段就可以直接拿來訓練機器。

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因為這樣的訓練方式,機器學到的內容並不一定是我們想要的。比如,ChatGPT可以從網路上學到許多不正確的資訊,導致他無法回答我們想要的問題。但是,透過這種訓練方式,ChatGPT已經對人類的語言非常熟悉,並且可以輕易產生合理的句子。

而在接下來的訓練過程中,我們需要用人類作為機器的老師,告訴機器正確的、人類想要輸出是什麼。不過,人類老師提供的輸出仍然有限,因此,ChatGPT需要進一步的訓練,訓練出一個模型,取代人類的導師。透過這樣的方式,ChatGPT就可以針對每一種任務,依照少量的資料去微調一下,就可以做好特定的任務。

最後教授談到了關於ChatGPT的資料和更新的問題。ChatGPT在做預訓練時只使用到2021年的資料,因此它沒有2022年的概念。OpenAI團隊負責更新和維護模型的資料和功能,但更新模型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任務,因為它可能會影響到模型的其他方面。對話中也討論了機器學習中常見的困難,當讓機器學習新的概念時,它們有可能會影響之前所學的技能。

意外成為Youtuber的小故事

李宏毅教授近年以在YouTube上的機器學習教學聞名,他在接受訪問時回憶起自己教學經驗,也分享了對機器學習的看法。教授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要成為一個YouTuber,這一切都是出於偶然。

教授回台大任教的第一門課是電路學,但因為對這方面不如機器學習領域熟悉,他便錄下自己的上課過程,方便自己回去思考改進。之後李宏毅教授開始開設機器學習相關的課程,當時課堂上也都有錄影。有一天學生們發現了這一點,詢問老師是否能把錄影分享出來,他也很樂意地把他的教學分享出去。

至於這些跟Youtube有甚麼關係呢?教授當初在Youtube上傳影片本來只是方便轉檔,後來卻發現觀看數越來越多。這些影片成為了網路上的熱門資源,現在也有許多人在YouTube上觀看他的課程。截至2023年4月底,他的個人頻道達到了15.6萬的訂閱數。

求學生涯與教職之路

李宏毅教授回憶起自己的大學時期,他和許多同學一樣都曾因台大電機系困難的必修課而感到沮喪。當時大一大二的他在必修課成績上並不出色,甚至有個學期差點面臨了「學籍危機」。後來他在李琳山教授的進階課程與專題中受到啟發,在找研究的題目中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他認為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情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夠持續地學習和進步。

從大學、碩博士到現在,李宏毅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是語音處理相關。他認為,語音科技可以應用在許多領域,包括語音識別、語音生成、語音合成等,未來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事實上,在他開始進行語音處理研究的時候,語音處理還沒有被廣泛應用。他的老師,李琳山教授,在四十年前就已經在做語音相關的研究了,那個時候甚至還沒有個人電腦,但他一直堅持研究著。

問及他選擇這個方向的原因時,他表示在大學時還很迷惘,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當年他還是同學裡第一位買智慧型手機的,並在上面裝了一個自己做的語音系統。教授表示在選擇研究方向時,不應該只選擇當下最熱門的題目,因為四五年後,這個熱門題目可能已經不再受歡迎了。相反,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並且持之以恆地研究是更重要的。持續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為自己的人生保留更多的選擇,也為自己開闢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此外,李宏毅教授的團隊在語音識別和語音生成領域上也已有許多進展。教授分享了其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以及合作情況。他提到,他們的團隊曾與Meta和Google合作,涉及語音翻譯等領域。此外,團隊還正在研究一個困難的問題:假設沒有成對的翻譯資料,機器該如何學習翻譯?他們正在研究一種類似破解密碼的方法,通過分析不同語言中最常用的詞彙,讓機器學習語音之間的連結關係。如果缺乏成對資料,就需要探索新的方法,讓機器能夠自動學會語音轉語音的翻譯。

受訪時,教授也談到了自己回臺大任教的初衷,是為了感謝母校曾經的栽培,也對回臺大任教充滿期待。教授的工作是非常忙碌的,因為他們需要兼顧教學、研究、服務等不同面向,並且對象包括學校、台灣社會以及國際社群。教授的身份是非常多元的,一方面要帶領學生一起前進,另一方面也要面對產學合作、科技部計劃等工作。他表示教授的定位其實很模糊,就像一個小公司,需要有一個領隊帶領員工完成使命。「企業是KPI沒達標的人離開,實驗室卻是KPI達標、完成任務的人離開」李宏毅教授打趣地說。

與時俱進及面對挫折:每個人的人生課題

教授回想起2015年開始教授深度學習時的情景,當時還沒有現在廣泛使用的TensorFlow。如今,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不斷發展,李教授提到,在未來5年10年中,肯定會有更多的新技術出現,因此,對於學習者來說,持續學習的心態非常重要。

大學時期的學習往往是從教科書中學習,但在未來的研究中,你會遇到許多最新的學問和技能,它們可能還沒有教科書。因此,學習如何快速學習一門新的學問或技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在電機領域,這種能力更是非常重要。科技日新月異,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和新學問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掌握。在教職、研究或業界中,擁有這種能力會讓你更具競爭力。

然而對於學習者來說,如何對抗挫折也同樣重要。李教授認為,每個人都會在人生中經歷挫折,而如何處理這些挫折,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他舉例說,當一個學生從高中考上大學後,可能會發現自己不再是班上或全校最強的學生,這時他需要學會如何處理失敗和挫折。在機器學習的學習過程中,很多人也會碰到投入長時間與資源,最後結果卻很差的情況。學習如何面對挫折,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也會使你一生受用不盡。

蔡承軒,電機系大學部學生。電機科普Podcast頻道未來雜貨電創辦人&負責人。

江秉城,電機大學部學生,未來雜貨電節目主持人。

電機系系男籃簡介

系男籃是電機系內一個較大的體育社團,以下介紹電機系系男籃的現況。

圖一: 系籃團練合影

規模 :  約50⼈,大一大二各約15⼈,大三大四各約10⼈。

練習頻率 : 每個禮拜兩次,晚上7~10時,地點在河濱公園籃球場,如果抽籤抽到校內場則使用校內場地。

比賽時程 :

上學期:新生盃(給大一的新生參加)、假日聯賽(開放給所有隊員參加,加速 磨合陣容)

下學期:台大杯參加兩隊。一隊給實力比較強的隊員參加,希望可以打到好名次 (110學年一隊拿到臺大杯亞軍);二隊給其他隊員參加,旨在增加比賽經驗, 培養潛力球員。

特色與展望 : 系男籃近年來致力於舉辦導生活動,希望能推廣全場五打五。相比於三三鬥牛,全場五五更注重團隊合作、戰術跑位。

此外,系男籃也與畢業系友緊密聯繫,時常邀請系友回來校園⼀起打球。未來將規劃更有組織的系友返校活動與長久的合作模式。

圖二: 系籃獲得新生盃亞軍

圖三: 系籃聚餐

電機系桌球隊簡介

臺大電機系的學生允文允武,同學們除繁重的課業外,各項競賽、藝術表演、體育活動、營隊均熱烈參與。

以下介紹電機系桌球隊現況

圖一: 系桌交換禮物活動

規模: 上學期通常會比較多人,111-1的前半學期平均每次練球會有50人,使用9~12張桌子,後半學期大概剩30多人,111-2學期穩定來練球的大概25人,不過系桌還有很多校隊成員以及研究所學長,會在重要比賽時出現。

練習時間: 每周五晚上7:00-9:00

比賽時程:

9月底: 新生盃

12月: 楓城盃

年底: 北電盃(前幾年因為疫情所以延到隔年3 4月)

3 4月: 大電盃、電資嘉年華

5月: 送舊賽

未來展望: 這幾年因為疫情,很多以前會辦的活動停了好幾次,很多之前辦過活動的學長姐也都離隊了,在這一學年內系桌恢復了8月底的暑遊,根據系桌的臉書社團,其實幾年前系桌的暑訓是會移地到其他縣市待一兩周的,希望未來的學弟妹可以復活移地暑訓,此外,由於日漸漲價的北電盃,其實在這一任幹部也有討論是否要自己辦北電盃來邀請其他學校,不過礙於時間壓力今年決定放棄這個計畫,也希望之後的學弟妹可以讓系桌越來越強大。

圖二: 系桌團練合影

圖三: 系桌參加大電盃得獎合影

 

胡璧合教授 2023年第十六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新秀獎 人物專訪

圖一: 胡教授獲得第十六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新秀獎

學術簡介

胡璧合教授出生於台灣彰化,她的研究專長為前瞻奈米電子元件及記憶體電路設計與模擬,致力於元件及電路的共同最佳化,以實現下一代電子元件及記憶體電路具有高密度、低功耗和高能效等特性。在交通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胡教授對半導體元件物理和記憶體電路展現出濃厚興趣。在莊景德教授和蘇彬教授的指導下,她進行了關於矽和鍺超薄通道電子元件在邏輯電路和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方面的設計和分析研究。她的博士研究成果於2011年發表在半導體領域頂尖國際會議2011 IEDM上。同年,她獲得交通大學電機學院研究所傑出畢業生(研究類)和電子所博士論文獎優等獎。2011年至2015年期間,胡教授擔任交通大學智慧型記憶體及晶片系統實驗室的助理研究員,執行國科會計畫並擔任計畫主持人,研究鍺通道鰭式場效電晶體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讀取寫入輔助電路設計。她於2014年獲得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頒發的博士後研究員半導體獎,並由當年度TSIA理事長盧超群博士協助邀請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博士頒發此獎項予胡教授,這個獎項給予胡教授在學術研究旅程中莫大的鼓勵和肯定。

胡教授於2015年加入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擔任助理教授,研究鐵電負電容無接面場效電晶體及鐵電穿隧電晶體在低功耗應用之最佳化設計,胡教授在2017年獲頒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考察研究獎,透過此獎項的支持,她在2017年訪問美國UC Berkeley胡正明院士研究團隊,並進行移地研究,同年度於半導體領域頂尖國際會議2017 IEDM,與UC Berkeley團隊共同發表鐵電負電容元件的微縮特性分析。於擔任助理教授期間,胡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探討鐵電電晶體於新興記憶體之應用,她於2018年獲頒科技部年輕學者,在科技部年輕學者計畫的支持下,在2019年提出應用於類神經型態運算之新穎分離閘極鐵電記憶體結構,有效降低操作電壓及功耗,做為類神經突觸元件,表現優異權重校正線性度,可應用於加速人工智慧計算,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半導體領域頂尖國際會議2019 VLSI,同年胡教授獲頒台灣電子材料與元件協會EDMA傑出青年獎的肯定。

胡教授於2020年加入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帶領研究團隊專注於前瞻奈米電子元件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及鐵電記憶體於三維積體電路之設計與分析,其團隊於2021 IEDM發表可應用於低溫運算之鰭式電晶體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設計,於2022 IEDM發表高密度三維互補式電晶體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設計,在二維材料電晶體於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應用之相關研究,發表在2022年材料領域頂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胡教授於2021年獲得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肯定。在國際重要組織,胡教授擔任IEEE Nanoelectronics and Gigascale Systems技術委員和IEEE ISQED 議程委員(2018-2023),並在2022-2023年擔任半導體領域頂尖國際會議IEDM議程委員。胡教授於半導體領域頂尖國際會議及重要國際期刊的發表,展現其團隊豐沛的研究能量,研究成果具學理創新及前瞻性。同時,在科技及產業發展方面,胡教授與台灣半導體科技公司持續進行產學合作,透過加強學界與業界的連繫與討論,在電子元件及記憶體領域持續研發創新,共同培育半導體產業高階人才。

 

獲獎之路——過去、現在與未來 (感言)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由台灣萊雅與吳健雄學術基金會攜手主辦,每年評選一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且對台灣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科學家。我深感榮幸能成為今年的「新秀獎」得主。當我得知此殊榮時,內心有無盡的感激之情。從我求學時期開始,一直到我現在於台大任職,許多前輩、同事以及研究伙伴們給予我無比的鼓勵和幫助,讓我得以堅定腳步,專注於研究,並與研究團隊一同成長。回顧過去,我一直秉持著「把現階段的事情做到最好,把握來臨的每個機會!」的原則,努力在研究和職涯中前進。在模擬與驗證工作中,我始終保持著細心、嚴謹和求真務實的精神。我要特別感謝電子所江介宏所長和電機系李建模主任對我的鼓勵,推薦我申請此獎項,這份榮譽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未來,除了在研究道路上持續努力耕耘外,我希望能藉由自己的經驗鼓勵更多年輕學子投身於STEM相關領域,共同創造一個更包容、更多元的研究環境,持續在科學工程領域創新,挑戰現狀,突破科學探索的界限。

圖二: 胡教授個人照

關懷社會,發揮利他精神-推動臺大穆斯林友善校園

電機所博士班研究生  張麒仙

由於臺大國際化政策以及配合政府新南向的招生,愈來愈多穆斯林學生進入臺大學習。電機所博士班張麒仙同學,除了研究所學業外,希望能關懷校園,發揮利他精神,以下報導張同學如何以行動推動臺大穆斯林友善校園。

張同學畢業於本校統計碩士班,目前就讀電機所博士班。張同學出生於穆斯林家庭(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稱為穆斯林),在碩士班期間,將臺大伊斯蘭和平社(成立於2008年)復社,並擔任復社(圖1)後第一屆社長,舉辦以及協助伊斯蘭的活動,包含: 清真寺參訪(圖2與圖3)、伊斯蘭文化演講(圖4與圖5) 、臺大社團展覽(圖6),為臺大穆斯林學生服務以及讓臺大學生、臺大學生餐廳更了解伊斯蘭文化,增加校園友善環境並協助臺大電機明達館與博雅教學館設置穆斯林禮拜環境事宜。

圖1

圖 2

圖 3

圖 4

圖 5

圖 6

NTU for FRC 臺大FRC機器人研究社—當工程遇到教育

電機三 杜昀蓉

本篇希望報導電機系的學生在繁重的課業,多樣化的活動、競賽之餘,還參與了甚麼校內(系外)的社團活動?

 

FRC是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的簡稱,是一個全球的高中生機器人比賽,每年一月FIRST會公布當年的題目,同學有六周的時間可以設計出能完成今年比賽要求的機器人。FRC的比賽規則是聯盟制,每場比賽都會跟不同的隊伍配對,因此Coopertition=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是FRC的重要理念。團隊除了須具備軟硬體實力,也需要擁有商業行銷能力及社會關懷行動,像是尋找企業贊助或推廣STEAM教育。下圖為我2019前往雪梨參與Southern Cross Regional之照片。

在我高一的時候,臺灣原本只有三個隊伍,在政府及同學老師的推廣宣傳之下,隔年增加成六隊、之後是二十四隊。上大學之後的我深深感受到臺灣高中工程教育之不足,希望有更多人能在更早的時候就接觸工程,也看到國外有許多大學會給予高中生隊伍不管是技術知識或資源上的協助,像是澳洲的Macquarie University、美國的University of Minnesota,因此在2021年和機械系的學長姐們一起成立了臺大FRC機器人研究社,旨在推廣高中生的工程教育。

我們的目標第一是希望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工程教育人才,理工學生往往擁有強大的實力卻缺乏表達與溝通能力,因此我們除了基本的軟硬體課程與機器人Projects之外,也會有教育相關課程,帶領同學從課程大綱、內容、評量來設計一堂課;第二是希望可以給高中生更多工程上的協助,因此我們每年會與兩到三間學校合作前往授課或舉行Workshop,像是北一女中、成功高中、麗山高中、恆毅中學等。同時我們也會支援臺灣的FRC相關活動,像是在2022的New Taipei City x Hon Hai Regional擔任志工、參與解題之夜協助同學發想設計等。

我大一的時候擔任社團的教學,大二下到大三上擔任社長,FRC帶給我的影響跟感動是難能可貴無可取代的,因此我希望讓更多人可以體會工程的樂趣,這也是我們創立這個社團的初衷。在設計課程給高中生的同時我們重新檢視所學,並將艱澀的數學物理用簡單易懂的例子說明,過程中增進了自己的理解、表達與實作能力,這也是一個工程師非常重要的特質。

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工程教育的行列,也希望高中生們都能體驗工程的樂趣、探索未來的方向。

2023 MakeNTU—Eureka!

電機三 杜昀蓉

MakeNTU是由臺大電機系學生主辦,全臺灣最大的軟硬體實作創客松,參賽者要在24小時內做出符合當年主題的作品並Demo,考驗參賽者的軟硬體實力、解決問題能力與表達力。今年MakeNTU邁入第八屆,來自全臺各地11所學校、將近200位學生共同合作競爭交流,約20間國內外知名企業與教育部支持贊助,及來自各科系的13位評審建議指導,一同共襄盛舉。

今年的主題是Eureka,即I found it!,起源於阿基米德在泡澡時發現浮力原理的興奮雀躍。一直以來,MakeNTU都希望能與生活結合,希望同學們用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今年,我們期待參賽者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在日常中尋找靈感與解方,回歸發明的本質,也呼應MakeNTU We need it, we make it的精神。

三月,恩智浦、意法、英飛凌、友達、聯發科、瑞昱、震旦行、三帝瑪與我們共同舉辦工作坊,搭起企業與學生之間的橋梁,來自各個企業的工程師向學生進行技術指導與交流,獲益良多。

五月,比賽現場有吃到飽的零食飲料、多樣的加工機具、豐富的材料及電子零件,讓參賽者們可以大顯身手。參賽者們在24小時之中燃燒自我、認真測試製作、熬夜Debug維修,目標就是將自己的創意實踐出來。評審時間參賽者介紹自己作品時的專業與熱情,隊伍之間的互相交流,是MakeNTU最美的風景,也是我舉辦MakeNTU的初衷—讓全臺灣的人才彼此學習、讓更多人體驗Maker文化。

在今年的主題下誕生了許多多元而有趣的作品,如輔助線上會議的手勢劃記與投票點名系統;能辨識音樂段落的自動翻譜機;節約能源自動開關與調整亮度的智慧桌燈;偵測用眼時間及與螢幕距離的護眼眼鏡;自動給藥並管理的智慧藥盒;避免舍監抓到的宿舍防防打麻將系統。起源於生活中的觀察,結合學校知識與實作技能,打造出令人驚豔的解決方法與作品,充分展現Eureka的精神。

最後,感謝臺大電機系的支持,謝謝來自各科系的專業評審撥空前來,謝謝肯定我們贊助我們的企業,謝謝幫我們打點場地食物材料的廠商,謝謝來幫忙的工人們,也謝謝每個相信我們來參加比賽的參賽者們,希望你們玩得開心,最後謝謝主辦團隊的夥伴們辛苦籌辦了將近一年,2023 MakeNTU圓滿落幕。

我們明年見。

2023年臺大電機之夜《BartEndEr》報導

作者:黃柏睿

攝影:葉育豪、任涵聿、楊詠翔

2023年臺大電機之夜《BartEndEr》,於 2023/3/28晚上於活大怡仁堂,聚集了全校來自各系的觀眾,以及電機系的教授與學生,一起度過了美好的夜晚。希望能透過電機之夜的各種表演,凝聚系上同學的向心力與激發同學的各種才能。

籌備過程

電機之夜於前一年九月開始籌備,由各年級個表演的負責人開始組織表演,招集表演者,一起構思表演內容,並於寒假開始密集練習,無時無刻都可以在博理平台與藝廊看到同學在練習,只為了在表演當天有最棒的表現。

除了在台上飛光發熱的表演者外,幕後也有許多不可或缺的組別,包含公關、行銷、宣傳、攝輯等,有了他們在幕後的幫忙,才有如此完整的電夜。

除了各位同學的努力外,電業也得到許多系上教授以及系辦的幫助。不論是為了電夜練習提供課程上的彈性、提供服務學習的時數、或是系上各空間資源的借用,都讓電夜在籌備以及舉辦的過程中變得更加順利,讓電夜更加精彩。

表演內容

表演內容包含各個年級的舞蹈表演,舞風涵蓋Locking、Popping、Hip-Hop、Breaking、Feminine Freestyle,從大一到大四都有,甚至也有不少研究所的學長姐回來參加跨屆的表演,常常可以在各種舞的表演中看到同學跟平常不一樣的另一面。

除了舞蹈外,電夜也有舞台劇的表演,有大一劇、跨屆劇及串場劇,題材自由多變,是同學發揮創意與表現自己的好機會,也可以因此認識許多同學。

與其他系之夜不同的是,電機之夜有光舞的表演,不只是轉轉螢光棒而已,是舞者穿著可程式化控制燈光的衣服,在黑暗中展現各種道具還有特效的表演。在短短幾分鐘的表演背後是一群50多人的團隊,包含舞者、創意、軟體、硬體、道具、衣服各組的合作,結合各種技術和創意與無數個上光夜晚,才有如此精彩的表演。

活動總結

2023年臺大電機之夜《BartEndEr》成功地圓滿落幕,讓所有參與的人都留下了難忘的回憶。在這場電夜中,不僅展現了電機系同學的才華和熱情,更凝聚了系上同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同學們有了展現自己的機會,也增強了系上同學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加強了系所的凝聚力。

期待未來的電機之夜能夠再次展現出更多的才華和創意,成為電機系一年一度的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並為大家帶來更多的歡樂和回憶。最後,再次感謝所有參與這場活動的人,讓我們一起期待明年的電機之夜。

致謝

謝謝電機之夜的籌備和舉辦過程中,來自各方的幫忙。

謝謝電機系提供練習場地的支持。

謝謝各位教授與同學的支持。

黃柏睿、葉育豪、任涵聿、楊詠翔,本系大學部學生。

電機科普Podcast頻道 報導

電機四 蔡承軒

這個Podcast頻道完全是由電機系大學部同學團隊合作所創立。同學們花了很多時間在錄製、剪輯與行銷上,以下報導團隊成員,創立頻道的初衷、到目前的成果、以及節目內容摘錄。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

Youtube

臉書粉絲專頁

Podcast網站

 

這個頻道訪問過的教授

臺大電機系 李琳山教授

在節目的第一段中,琳山老師結合自己的過往研究歷程介紹了數位語音處理的研究歷史與應用,不禁令人感嘆過往研究的艱辛。接著,老師講起了對於研究的態度,以及過往的學生是從何契機找到投身研究的動力。在節目的最後一段中,老師比較了現今學子和他當年讀書時有哪些不同的特質,並講到了他的教學理念與人生觀,一言一行中都透露出對研究與教學的熱忱與執著,令人肅然起敬。

 

臺大電機系 王鈺強教授

本次訪談首先請老師介紹了電腦視覺的基本原理、應用與所需的知識,也介紹電腦視覺的產學界發展。在節目的第二部分,我們聊到人工智慧興起後帶給人類的衝擊,包含智慧財產權、倫理道德、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期待讓聽眾能更全面的暸者這些議題。節目的第三段中,老師分享了他在借調至NVIDIA擔任台灣區AI研究總監後,對於產學界的觀察與比較,讓我們受益良多。

 

臺大電機系 李峻霣副主任

節目的第一部分,老師用清晰且不枯燥的方式介紹艱澀難懂的量子運算,大大降低了認識量子電腦技術的門檻。其後,我們討論的主題便圍繞在利用半導體技術製作的量子電腦上,包含量子電腦的設備、挑戰與未來可能的使用方式,內容十分詳實而全面。節目的第三集,老師和我們分享了他從畢業到進入台大任教之間的故事,藉著峰迴路轉的人生歷程也分享他的處世態度與重視的能力,對於聽眾十分受用。

 

臺大電機系 李宏毅副教授

本集節目首先從現正火紅的ChatGPT切入,向聽眾介紹機器學習的基本原理與應用,用非常簡明清晰的方式進行科普。接著,老師和我們分享為何會因緣際會成為有十萬訂閱的網紅Youtuber ,背後原因讓人感覺到命運的有趣之處。最後,老師提及每個人在求學及工作上都會有的挫折,如何面對失敗與學著與時俱進都是我們從學生起就該學習的人生功課。

 

臺大生醫電資所 林致廷所長

在節目的開頭,老師和我們介紹生醫電資所中不同教授的研究領域,為有興趣投入生醫電資領域的同學提供充足而可靠的參考。在第二集中,老師講解了生醫產業和電子產業的異同及台灣的優勢,以及生醫電子未來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內容相當有趣。節目的最後,老師聊到自己過往並不是一開始便想鑽研生醫電子領域,在投入過迥異的學術領域後,他對於跨領域這件事有了更深的思考與體悟。

 

臺大電機系 李俊興副教授

在第一集中,老師和我們提到了太赫茲這個對現在技術來說十分高的頻段有哪些基本原理,以及可以用來做什麼應用。在這之後,老師分享了實驗室在設計太赫茲電路時有哪些步驟與注意事項,帶領聽眾們一探研究室之中的生活。在訪談的最後一部分,我們聊到老師在研究路上所受到的質疑與挑戰,並從他的回答中感受到對於研究始終如一的熱情,也讓聽眾了解作為研究者該有的心態和特質。

 

臺大電子所 江介宏所長

在首集節目裡,老師對於EDA工具從前端到後端的各個層級都做了詳盡的介紹,讓聽眾有非常全面的認識。接下來,老師對EDA的發展歷史解釋得相當完整,也引出為何現在的EDA產業會有三強鼎立的面貌。最後,老師提及自己開始接觸EDA領域是從大學專題開始的,對此他也向學生勉勵在求學時多多探索不同領域,以找到自身興趣。

 

臺大重點科技學院 闕志達院長

在首集中,老師對於IC概覽介紹了其應用、研究與產業有哪些分別,讓對半導體產業不熟悉的聽眾能有初步的認識。接著,老師又分享和其他國家相比,為何台灣的半導體業有其優勢,也講到產學界之間的差異。最後,老師介紹了新創立的重點科技學院,旨在與產業界合作,培育更多優秀的半導體人才,也歡迎有興趣的同學了解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