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為維持技術的競爭以期培育菁英人才,臺大與台積電公司於2013年8月1日成立了台積電-臺灣大學聯合研發中心,以7-5nm技術世代作為雙方合作研發的主軸,本期報導該中心成立緣由,目前運作及未來展望。

本期報導於2015年2月至本系任教之新進教師陳景然博士。

簡韶逸教授指導大學部學生團隊榮獲「ICASSP 2014 Signal Processing Cup第二名」,本期報導該得獎榮譽。

電資學院光電所黃升龍教授與臺大醫院醫師群研發出高速次微米三維斷層掃描儀,未來有機會以三維光學虛擬切片取代實體切片對各式疾病/癌症達成更精準之早期診斷。本期報導該創新研究成果。

有鑑於大學部同學映證學習成果,產學密切接軌對電機工程教育的價值,電機系一群教師協調電機系學會,以課程方式進行規劃設計並推動「大學部實習專題」。本期就該課程及成果分別有兩篇報導。

吳瑞北教授帶領的服務課程,自95學年度下學期起,每周三天前往台北市立景美女中進行課輔服務,今年已進入第十年,本期報導服務內容。

2015年臺大杜鵑花節活動由大學部系學會會長洪亦德同學做後記,與讀者分享。

1965級及1974級系友分別於畢業50年及40年後,返母系重聚,並於本期與讀者以文字及照片分享懷舊感懷與記趣。

動態報導

教師榮譽

  • 本院電資學院隊榮獲「103學年度臺灣大學工學院、電資學院暨法律學院教職員工羽球聯誼賽~冠軍」,特此恭賀。

勇奪冠軍的同仁:

林巍聳 周承富 吳育任 黃俊郎 王奕翔 陳和麟
張嘉威 潘彥城 黃鐘揚 陳景然 劉宗德  

  • 陳銘憲教授當選為「第十三屆有庠科技講座」,特此恭賀。

獎項

類別

姓名

第十三屆有庠科技講座

資通訊科技

陳銘憲教授

 

  • 吳靜雄教授榮獲「中華民國資訊學會2014資訊榮譽獎章」,特此恭賀。
  •  陳光禎教授、陳宏銘教授、劉深淵教授榮獲「科技部103年度傑出研究獎」,特此恭賀。
  •  李枝宏教授、郭正邦教授、陳良基教授榮獲「科技部103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獎」,特此恭賀。
  •  陳志宏教授、闕志達教授、吳億澤(醫工所博生)、郭立威(電機所博士)榮獲「103年國家發明創作獎~發明獎銀牌」,特此恭賀。

說明:得獎作品—同時取得多截面/區塊磁共振訊號之控制方法、成像方法及系統(獲獎資訊請參閱 http://www.nica.org.tw/index05-103.html 

  •  李百祺教授榮膺「2015 SPIE Fellow」,特此恭賀。
  • 103年度智慧機器人創意競賽,羅仁權教授率領電機所學生團隊榮獲「全國工業機器人智慧應用創意競賽」及「全國國產工業機器人競賽」雙冠軍,特此恭賀。

學生榮譽

  • 吳宗霖教授指導電信所沈祺凱及林晉毅同學榮獲 「2015 Asia Pacifi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PEMC15)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

指導教授

論文題目

2015 Asia Pacifi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PEMC’15)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電信所

沈祺凱

吳宗霖

“Design of On-Chip Microwave Filters in Integrated Fan-Out Wafer Level Packaging (InFO-WLP) Technology”

電信所

林晉毅

吳宗霖

“Tri-Section Quarter Wavelength Resonator Common Mode Filter”
  • 張耀文教授暨臺大研發團隊 NTUplaceDR 榮獲 「2015 ACM ISPD Placement Contest 第一名」,特此恭賀。

隊員:黃朝琴(電子所博士生)、楊勝為(電子所碩士生)、

張晉豪(電機所碩士生)、李昕穎(電子所研究助理)、

陳思鐸(電子所碩士生)、林柏僑(電子所碩士生)、

張耀文教授

  • 陳光禎教授指導電信所連紹宇博士榮獲 「IEEE ComSoc Asia-Pacific Outstanding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作者 論文題目
IEEE ComSoc Asia-Pacific Outstanding Paper Award 連紹宇(電信所博畢)

陳光禎

Yonghua Lin(IBM)

Toward Ubiquitous Massive Accesses in 3GPP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Source: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49, no. 4, pp. 66-74, Apr. 2011

  • 吳安宇教授指導電子所陳坤志博士榮獲「IEEE Taipei Section 103年度博士論文獎」,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IEEE Taipei Section

103年度博士論文獎

陳坤志

電子所

溫度及效能感知三維晶片內網路系統之演算法與架構設計

Algorithms and Architectures of Thermal- and Traffic-Aware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on-Chip Systems

吳安宇
  • 李宗儒同學、楊明仁同學、朱珺如同學(電子所學生)和黃鐘揚教授團隊 Troller Coaster榮獲

「2014 CAD Contest at ICCAD~第三名」,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團隊 題目
2014 CAD Contest at ICCAD

第三名

Troller Coaster:

電子所

李宗儒

楊明仁

朱珺如

黃鐘揚教授

Simultaneous CNF Encoder Optimization with SAT Solver Setting Selection
  • 何欣諺同學、林碩紝同學、袁克倫同學(電子所碩畢生)和江介宏教授團隊 AlcomSAT 榮獲「2014 CAD Contest at ICCAD~第二名」,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團隊 題目
2014 CAD Contest at ICCAD

第二名

AlcomSAT:

電子所碩畢生

何欣諺

林碩紝

袁克倫

江介宏教授

Simultaneous CNF Encoder Optimization with SAT Solver Setting Selection

 

 

 

74級系友四十重聚回母系

李琳山

討論了三年多,規劃了一年多,NTUEE 74畢業四十年同學會的大活動終於來了。這包括前兩天的宜蘭及東北角行程,後四天的台東行程,而2014年10月1日回母系的活動在中央;前後共有7天的行程。這些活動讓我們重新回憶起四十年前,我們曾筆硯相親,晨昏歡笑,椰林道上共譜青春夢;憶起期末考前我們曾在總圖閱覽室一起力拼考古題;憶起畢業旅行我們曾租下3輛巴士縱橫全島…在過去的四十年裡,我們每人各自走在不同的道路上,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交集可能不多;我們又習於展望前景,努力向前,難免疏於回首過去;但我們身上都流著NTUEE 74的共同血液,腦海中都有著NTUEE 74的共同語言。四十年了,大家心裡都明白;如果仍然疏於回首,往事可能終將如煙逝去…

10月1日的四十重聚回母系,早上正式活動開始前,9:20-10:00在博理藝廊先有40分鐘的敘舊時間,讓可以早到的同學可以先敘敘舊;事實上搶到第一名的周弘毅同學是9:05就到了。他從美國回來,說:等不及了。博理藝廊在博理館的會場旁邊,博理館為廣達電腦林百里學長捐贈,為電機系第三棟系館。正式活動10:00在博理館101(圖一)開始,我在開場時說:很多人一定記得我們大三時曾組一個合唱團參加全校合唱比賽;當時的選曲中有兩句歌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現在我們可是「六十功名塵與土,百萬里路雲和月」了。如果有一家公司,其產品在出廠四十年後仍然可以操作,一定是家好公司。大家可能在想:今天的博理館所在位置四十年前是什麼地方呢?答案是校園圍牆外的一片空地,有可能是稻田或種了菜。

正式活動由電機資訊學院郭斯彥院長的歡迎詞揭開序幕,之後並請電機系廖婉君主任、資訊系趙坤茂主任分別簡報兩系教學研究及師生近況。電機資訊學院含兩系(電機、資訊)七所(電機、資訊、光電、電信、電子、網媒、生醫),分電機、資訊兩學群,其前身即為當年電機系;資訊學群前身為當年電機系計算機組,電機學群前身則為當年電機系科學組及工程組。大家共同的感覺是,今天的學弟妹們真是太幸福了。之後是今日的Keynote:李嗣涔同學的演講:「邁向頂尖大學的台大」。我們這一屆和別屆別系的最大不同,就是我們有一位台大校長,任內對台大的發展有諸多建設;李嗣涔同學在他的演講中作了非常完整的介紹,讓大家都由校長的高度看到今日台大如何邁向頂尖(圖二)。有許多同學提供了許多相片,本文大部分採用陳清宗同學所提供的相片,因為四十年前他就是班上公認的攝影家,他還提供了一些四十年前的珍藏相片作前後對照,用他的相片大家應無意見。

再下來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師生時間」了。過去幾年的經驗使我們體會到,同學們對四十年前老師們的師生情,是十分懷念珍惜的;因此這次四十重聚回母系活動的一大主軸,是儘量邀請當年的老師們來一同相聚。經過四十年,當年年富力強的老師們,有人已然仙逝,有人不復硬朗不便前來,有人不易聯繫,也有人聯繫到了卻無法前來;最後成功邀請到前來與我們重聚的,有郭德盛老師、楊維楨老師、李學養老師三位;聯繫到但最後未能前來的,有陳俊雄老師、吳建平老師。少小離家老大回,似曾相識燕歸來,這是四十年後師生重聚的極為珍貴的時刻。

因為博理館101是演講廳並不適合師生互動,我們決定在台上擺上桌椅,把三位老師、兩位師母請上台,坐在台上和台下的同學們有一段相當長而珍貴的互動對話(圖三,由右至左依序為:楊維楨老師、郭德盛老師、郭師母、李學養老師、李師母),三位老師和同學們都說了不少話。圖四是郭德盛老師開懷大笑的鏡頭,同學們都認為彌足珍貴,右邊是楊維楨老師。我們備了紀念品送給三位老師,是小型水晶擺飾,外型是植物枝葉茂盛開花結果,題為「欣霑化雨」,是取自幾個月前藍敏宗同學在e-mail中提到:大家是否記得小時唱的「畢業歌」? 其歌詞是「青青校樹,萋萋庭草,欣霑化雨如膏…」當提起這段歌詞,而這項紀念品的相片和「欣霑化雨」四個字呈現在大銀幕上時(圖五),全場師生為之動容。我們安排每位老師分別由幾位同學上台代表全班同學致送此一紀念品。其中想要上台致送給郭德盛老師的同學特別多,因為郭老師做過我們這一屆不少同學的導師,也教過我們不少門課。雖然很多同學都搶著上台代表全班致送紀念品,但台上空間有限,只有少數同學如願。圖六、圖七是郭德盛老師、楊維楨老師分別和致送紀念品的同學們互動的鏡頭,圖八則是致送紀念品的同學和老師、師母一同在台上合影。

另一個高潮就是大合照了,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師生時間」結束時,午餐前先在博理館大門前台階上拍大合照。共安排五張椅子讓三位老師、兩位師母坐下後,其他人一律在兩側四週,或站或蹲;包括前校長(李嗣涔同學)、郭斯彥院長、電機資訊兩位系主任都站在旁邊,以示「尊師重道」(圖九)。合照結束就前往明達館餐廳午餐。明達館為明基友達集團李焜耀同學所捐贈,為電機系第四棟系館,其中一樓有西餐廳,在此用餐對本班同學們有特殊意義。另華碩集團施崇棠同學捐贈之人文大樓因位處羅斯福路校門口附近,受到較多人的關切討論,進度較慢,目前已大致塵埃落定,希望近期內可以動工。明達館西餐廳中午我們已包場提供自助餐,歡迎所有同學闔第光臨;同學們經過一早上的豐富節目以後,終於有了再敘舊聊天的時間(圖十)。餐後再步行至傅鐘作第二次大合照(圖十一)。圖十二是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前的傅鐘相片作對照,其中打領帶者為當年的李舉賢老師,真是穿越時光隧道。

傅鐘大合照後就是校園導覽,同學們分成兩組,分別由學生、志工引導參觀,由傅鐘出發最後回到電機二館。其中校史館位於舊總圖二樓,新總圖則是多數同學未曾進入過的地方;新總圖、校史館分別另派專人導覽。故一條路線是先去新總圖,另一條先去校史館。途中大家駐足最久的地方還包括耶林大道、醉月湖及電機一館,都是四十年前大家常聚之處。電機一館是當年的電機大樓,也是四十年前唯一的系館,今日主要是大學部實驗室,但外觀與四十年前並無不同,同學們都一再照相不忍離去。圖十三是部分同學在電機一館的合照,圖十四、十五、十六則是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前在當年唯一系館前的相片;圖十四、十五中間的年輕人為四十年前的郭德盛老師,圖十六中間穿西裝者則為四十年前的江德曜老師。

校園導覽後回到電機二館,就是今日最後一場Optional Program:由李嗣涔同學述說他個人最為unique的研究經驗:氣與撓場。雖說只是一個Optional的節目,幾乎所有同學都參加了,不但仔細聆聽,結束後還停留許久,討論發問或敘舊,久久不肯離去。最後有人相約去當年的大學口看看當年吃飯的地方還在不在,可否再吃一頓飯,有人呼朋引伴要去公館或東南亞戲院看看四十年後是何模樣。明天我們將出發去台東,有另四天的行程再敘。

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在規劃回母系的活動時,想到應該送一件我們全班同學給母系的禮物。經瞭解近年各屆系友送給母系的禮物後,發現似乎最有意義的禮物,是集眾人之力出一筆錢協助「局部修繕」電機二館。電機二館是在1984-1990左右(我們離校十多年後)分二或三階段逐步興建的第二棟系館,當時由於經費十分拮据而空間需求極為迫切,一律只用最廉價的可用建材、最節約的方式,以求獲得所需空間並有夠牢固的建築;這樣的建築以今日眼光來看是極為老舊寒傖,與電機系「全台第一系」的定位相差甚遠。

電機系近年的一個方向,是希望逐步「局部修繕」電機二館。由於未來已不可能把這棟大樓拆掉重建,雖有可能再蓋其他新館,但也是困難重重,比較容易做的是用小額經費局部翻修大門、會議室、演講廳、大廳等(這些是外賓來到電機系所看到的「門面」),讓這棟樓在局部小區域內可以小幅改善。雖然電機系在研究、教學、儀器、設備等方面經費並不特別欠缺,但建築修繕經費確是極為欠缺的;政府單位一向願意撥款補助教學研究,但對補助建築修繕限制極多甚至相當排斥(被認為是「不急之務」),而會計法規一向嚴禁非必要的經費項目變更。因此在「有一點錢作一點事」的原則下,上述的「局部修繕」只能逐步的小規模進行,進展十分緩慢。近年有幾屆畢業系友瞭解了這個狀況,就捐一筆錢做這樣的事,效果甚佳。

同學們討論之後,認為我們這屆已有李焜耀、施崇棠兩位同學捐了不少錢,對母系母校已有相當貢獻,未必需要再捐款;但如能做這樣一件事,也很有意義。「局部修繕」的小額捐款與李焜耀、施崇棠兩位同學多年前的「鉅額捐款」不同,只是「小額」;這種「小額」在李焜耀、施崇棠兩位同學而言,大約只是舉手之勞;但事實上我們同學們大家事業皆有成,雖order of magnitude有所不同,回饋母系母校的心意則一,也未必要讓李焜耀、施崇棠兩位同學專美於前;若能集眾人之力完成,比其他禮物更有意義。明年2015是母系創系70週年,如幾個月內可以達成此一目標,可作為母系70週年的獻禮。我們在10月1日回母系前兩週告知大家此一構想,在四十重聚活動中開始有人表達捐款意願,至2015年3月底止,共有數十人慷慨捐款,達成目標;母系於2015年4月起開始規劃用捐款修繕電機二館西大廳,預定於暑假期間施工,9月開學時電機二館會有一個新的西大廳,這將是我們這一屆系友送給母系的禮物。

最後要謝謝江芳顯同學、曹一扶同學,在辦活動、募款各方面都大力協助出了不少主意也出了不少力氣;謝謝電機、資訊兩系辨公室及電資學院辦公室的同仁們都出了不少人力幫助;也謝謝電資學院郭院長及電機系廖主任、資訊系趙主任的共襄盛舉。

李琳山,1974年電機系畢業,現為電機系教授。

圖一  博理館101正式活動場景。

圖二  由左至右依序為:電資學院郭斯彥院長致歡迎詞、電機系廖婉君主任及資訊系趙坤茂主任簡報兩系近況、李嗣涔同學的Keynote:邁向頂尖大學的台大。

圖三  三位老師、兩位師母,坐在台上和台下的同學們有一段相當長而珍貴的互動對話,由右至左依序為:楊維楨老師、郭德盛老師、郭師母、李學養老師、李師母。

圖四  郭德盛老師開懷大笑的鏡頭,同學們都認為彌足珍貴,右邊是楊維楨老師。

圖五  致送給老師們的紀念品。

圖六  郭德盛老師和致送紀念品的同學互動情形。

圖七  楊維禎老師和致送紀念品的同學互動情形。

圖八  致送紀念品的同學和老師、師母一同在台上合影。

圖九  大合照一:博理館前。三位老師、兩位師母坐下後,其他人一律在兩側四週,或站或蹲;包括前校長(李嗣涔同學)、郭斯彥院長、電機資訊兩位系主任都站在旁邊,以示「尊師重道」。

圖十  明達館西餐廳歡喜聚餐。

圖十一 大合照二:傅鐘。

圖十二  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前的傅鐘相片作對照,其中打領帶者為當年的李舉賢老師。

圖十三 部分同學在電機一館的合照。

圖十四  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前在當年唯一系館前的相片,中間的年輕人為四十年前的郭德盛老師。

圖十五  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前在當年唯一系館前的相片,中間的年輕人為四十年前的郭德盛老師。

圖十六  陳清宗同學提供的四十年前在當年唯一系館前的相片,中間穿西裝者為四十年前的江德曜老師。

人生七十才開始 – 畢業50年重聚記實

趙榮耀

我們是1965年電機系畢業同學,當年只有一班本地生52人及一班僑生46人,共98人畢業。由於臺灣經濟尚未起飛,電機系碩士班也才開張,於是在大趨勢:「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的驅使下,本地生幾乎陸續出國,追求美國夢去,據粗估有46位都拿了Ph.D,而僑生畢業後則大部份返回僑居地,只有少數負笈美加,繼續深造。

離開臺大後,因各自忙於深造或成家立業的奮鬥中,鮮少有同學的團體活動,同學間的資訊經常是透過個別間的關係傳播,但也只限於本地生間,僑生則除了旅居美加及港澳者偶有互動外,多數僑生同學由於在臺大分班關係,原既已不熟,畢業後更如同斷了線的風箏,無從再聯在一起,完全不知他們在東南亞的情形,實在遺憾很大。

我們班旅居北美的同學,以洛杉磯地區最多,約有一半,其次為矽谷地區,餘則分散各地,經常住在台灣者只有6位。區域裡同學間有較多的互聯,但多因有同學到訪才小聚,大型的重聚(Reunion)活動,只有於1992年2月畢業27年時,筆者曾約了張系國、于樂平、程宇平、陳正宇、陳科成、俞進一、黃大年、錢元中、楊昭義、謝其嘉等11位同學返母系訪問,並在臺大校友會館宴請李嗣涔系主任、馬雲龍教授、許振發教授與陳俊雄教授等;畢業三十年時,李珠同學曾在南加州發起臺大畢業30赴阿拉斯加Cruise活動,可惜我們在臺灣工作的同學均未能抽空赴會;到了四十年時,旅居加州的程宇平、錢致賢等於2004年10月,在北加州蒙特利附近的Asilomar舉辦了三天兩夜的重聚(Reunion)活動,有由北美各地與港臺同學攜眷赴會,共約60人,盛況空前,同學均認為每十年見面一次嫌少,於是推由筆者於2008年10月在臺舉辦四天的Reunion,共有四十餘位參加,除了參觀筆者任職的監察院外,並赴溪頭、日月潭旅遊,重溫大學生活舊夢。

這次畢業五十年Reunion,本來五年前大家講好在美、臺中間的夏威夷舉辦,嗣因籌備不易,最後還是由筆者在臺舉辦,原也是選在秋高氣爽的今年十月辦理,那知母校臺大楊校長在去年9月,決定今年3月14日杜鵑花節時要邀請畢業50週年的全體校友返校及聚餐,為免電機系同學一年返臺兩次,於是乃將電機系50重聚提前至臺大活動之後,於3月15~17日舉辦東北角三日旅遊,由於有旅遊活動支撐,也使得電機系在全校重聚之五十餘系中,參加人數僅排名在機械、外文兩系之後,故在舊體育館大宴席中,氣勢還不小。這次50重聚活動,是母校第1次辦理,在溫馨感人的氣氛中,許多同學都驚奇的遇到半世紀未曾見面的本系及他系同學,真是「少小分離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幸好大家還都健康壯碩、談笑風生。

母校重聚宴會前,我們約好先至母系訪問,由年輕的系主任廖婉君博士親自接待,簡報電資學院與電機系的組織發展與學研成就,同學們對母系在歷任系主任銳意經營下已名列世界前30名內,均感欣慰與讚許,並期待不久將來可與標竿學系並駕齊驅,若有需旅外系友貢獻經驗,大家也請廖主任不必客氣吩咐。

我們這次三天旅遊活動有42人參加,剛好坐滿一部大巴士,最難得的是失散在新加坡半世紀的楊朝官夫婦,輾轉得知臺大50重聚活動消息,在最後一刻與筆者聯絡上而填滿巴士的最後座位。

這次重聚旅遊委由旅行社辦理,第一天一大早在臺北車站集合後,即先赴野柳地質風景區,這個當年要花好幾個小時搭公路局車才能到達的景點,現在平日只需三、四十分鐘車程,過去遊客不多,現在卻是陸客如織,假日更是磨肩接踵!而景區名聞遐邇的地標女王頭,在風吹雨打半世紀後,已日薄西山,楚楚可憐,過去可攀附與她共影,現只能在禁區外觀賞,還好我們來得早些,趁陸客尚在途中,我們已搶先與她拍照,也許幾年後她將香消玉殞!不過,園區管理單位已覓得俏皮公主為接班人,未來再來園區旅遊,應不致於寂寞無對象。緊接著,我們開拔至基隆海科館參觀,該館是近兩年才開幕的海洋科學與文化博物館,主場館是原台電八斗子火力發電廠所改裝,外形猶如大船,館區依山傍海,西鄰八斗子漁港,東接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區,設有「海洋環境廳」、「海洋科學廳」等9個展示廳,目前委由企業經營,是臺灣北部海洋科學與海洋生態教育與娛樂的好去處。

下午,沿東北角海岸公路南下,欣賞絕俗的「山海觀」海岸風光,並至鼻頭角徒步區登海天亭欣賞珍奇的海蝕平台,走訪海蝕岩洞,遠眺龜山島,難得風和日麗,海天一色,美景當前,清風徐來,大家都想多留駐一下。傍晚,我們來到礁溪,住進冠翔四季溫泉飯店,大家等不及先行泡湯,洗淨午後的疲乏,然後帶著舒暢的心情,享受具有溫泉特色的晚餐。飯後,筆者、王有啟、葉亞川分別將預錄的陳年相片播放,又將同學拉回年輕時代的歡樂與追憶,尤其大一新生籃賽打到冠軍、大四去陽明山誤闖橘園遇襲、大一第一次約圖書館系女生去碧潭郊遊等陳年往事,又勾起大家熱烈的討論與追憶,尤以後者當年幾位指標美女,在我們青澀年代,曾是許多電機人的話題公主,於今安在?

第二天,首先安排到獨有特色的員山鄉內城社區,搭鐵牛車浩浩蕩蕩悠遊於農村小路,欣賞春天的田野、巧妙的灌溉渠道,也聽述說宜蘭最大一棵笳苳樹的故事,像是小學生的田園教學,對許多人而言都是第一次經驗,這些曾經在臺灣鄉村用來翻耕、載物、座車、嫁娶等的鐵牛車,想不到居然找到新生命,而農民農忙之餘,也開拓新工作,是臺灣農村活化再造的樣板。接著,我們前往座落於宜蘭員山的「金車宜蘭威士忌酒廠」,這是臺灣唯一製造Single Mold威士忌頗富盛名的酒廠,由產製伯朗咖啡的金車企業引雪山水源製造,並以宜蘭之平埔族發音取名為KAVALAN WHISKY,在參觀酒堡製酒流程及貯木桶後,大家還坐下來品味噶瑪蘭威士忌酒,並在同學的鼓動下,蕭忠正同學高唱「杯底不要養金魚」,渾厚的歌聲,震撼全場,果然不愧為紐約地區的亞洲歌王!

下午,先到員山鄉之天鵝湖,此湖湖面寬廣,形狀宛如肥胖水鴨而得名,湖岸綠意盎然,景致清新,沿岸百棵水茄苳,是此植物在宜蘭地區栽植密度最高地區,西伯利亞雁鴨與夜鷺成群結隊,或高飛低翔,或獨挺樹梢,形成一個天然鳥園。湖水來自雪山地下湧泉,清澈見底,游魚自得其樂,不停翻身雀躍迎賓,讓人不自覺心神就溶入田野美景中。接著,大夥又開拔到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整個園區種滿樹木,蔭蔭鬱鬱,創造出相當舒適的空間,寬闊的貯木池,波平如鏡,不少白色鷺鳥靜靜地貯立水上孤枝,更增添了空間的幽靜氣氛,是非常怡人悠遊散步之處。在享受羅東風味晚餐之後,我們住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福泰冬山厝,是典型具閩南色彩及庭園風味的幾棟建物,既使在臺灣也是相當獨特。

第三天早上,先在傳藝中心搭電動船遊宜蘭人引以為傲的冬山河,此河整治相當成功,岸邊是每年龍舟競賽與童玩節舉辦地點,更是訓練划船與國際划船競賽的場地。下了船,即回到傳藝中心,在仿二十世紀初臺灣傳統街區,瀏覽各種傳統工藝並DIY,享受自做的樂趣,接著觀賞街上一齣年度大戲「擺陣」表演,戲中有全臺最高獨輪特技、繽紛的文陣工夫,歡樂的踩街隊伍,風虎雲龍相互爭豔,呼風喚雨騰空飛翔,熱鬧出招擺陣,讓太平洋彼案來的同學,看得目不轉睛,欲罷不能,紛紛與穿著繽彩戲服的演員拍照。

下午,先到林務局冬山工作站,步行約一公里到新寮瀑布,觀賞飛瀑澗水,再至仁山植物園,雖然仁者樂山,朱槿花列隊歡迎,沿路桂花飄香四溢,青楓搖曳生姿,台灣彌猴活蹦亂跳迎客,但山路陡坡,天氣比預期濕熱,幾百公尺的小山,也爬得七十老翁,汗如雨下,氣喘如牛,還好,大家均成功完成測試到了山頂,面向太平洋,俯瞰蘭陽平原,置身林蔭鳥語中,已忘了剛才爬上的艱苦。

快樂時光總是過得很快,三天的重聚旅遊已到ending時刻,在光武有機村享用特色風味晚餐之後,我們即踏上歸途,穿過十三公里的雪山隧道,在夜茫茫中回到臺北車站。並在互道珍重再見後,結束了我們的Golden Reunion。

這次旅遊要特別感謝海外同學的踴躍參加;也要感謝班花李珠自告奮勇,承諾三年後接棒在加州舉辦下一次Reunion;又謝其嘉同學支援一位專屬隨車攝影師,使得三天的活動,均有美好的紀錄可隨時追憶;此外,更要感謝老天幫忙,一改出發前幾天的淒風苦雨,賜給了北臺灣連續幾天的陽光普照,使得計劃均照預定,如期如質與平安快樂的完成。

趙榮耀,1972返國,歷任淡江大學資工系主任、工學院長、教務長、副校長及校長,自1993-2至2014-7,並擔任第2、3、4屆中華民國監察委員。

1992-2十一位同學相聚於臺北臺大校友會館

1992-2十一位同學與李嗣涔(內右2)、陳俊雄(內右3)、馬雲龍(內右5)等教授聚餐。

2005-10畢業40年在北加州重聚

2008-10在溪頭重聚

2008-10攝於日月潭

2015-3-14訪問電機系與廖婉君(前排左5)主任合影

2015-3-14臺大50重聚會

2015-3-14臺大50重聚會場

2015-3-15集合於臺北車站

2015-3-15在野柳合影

2015-3-15分批與女王頭合影

2015-3-15攝於鼻頭角附近,遠處為龜山島

2015-3-15晚餐後合影

2015-3-16搭鐵牛車悠遊於田野

2015-3-16聽大茄苳樹的故事

2015-3-16大湖公園合影

 2015-3-16金車威士忌酒廠合影

2015-3-16包船遊天鵝湖

2015-3-16悠遊於天鵝湖湧泉附近

2015-3-16羅東林場園區留影

2015-3-16羅東林場車站前合影

2015-3-17攝於傳藝中心會館

2015-3-17搭船遊冬山河

2015-3-17與鄉土劇演員合影

2015-3-17於林務局冬山工作站合影

2015-3-17合影於新寮瀑布

2015-3-17於仁山植物園山頂合影

2015-3-17豐盛的海鮮大餐1

2015-3-17豐盛的海鮮大餐2

杜鵑花節後記

洪亦德

 又到了三月,溫煦的陽光捎來春意,輕輕喚醒沉寂一整個冬天的大地。漫步椰林大道,兩旁夾道的杜鵑花放肆地綻放,在這個陽光普照的週末,和台大各社團、各系所同學們爭奇鬥豔,好不熱鬧。回想高一時的我,也是在同樣的日子,同樣的陽光下,闊步在條大道上,懷著許多憧憬與疑惑,期待在當天理清對未來志願的頭緒,記得當時琳琅滿目的社團博覽會、豐富精彩的系所介紹,直叫我回味無窮。五年後的今天,身為電機系系學會會長,我想,我有義務、也有責任延續這份精神,帶給高中生們最深刻回憶,和對未來最美好的想像。

從一月初召開第一次工作小組會議,而後還有籌備會議及無數次的小組會議。長達三個月的籌備期,首要感謝簡副主任和系上許多教授如此熱心地協助系學會,提供我們相當珍貴的建議及經驗分享。

今年的主題是「荷魯斯之眼」,配合電機之夜以及七十週年系慶,在活動設計上結合古代埃及與現代科技的色彩,在在宣示電機系具有歷史背景、現代科技以及未來人才展望的尊爵不凡,會場內穿梭著許多融合電機科技的古代埃及人物,包含聖甲蟲、木乃伊、埃及艷后、法老、與人面獅身像,活動組與高中生們充分互動,邀請高中生們參與台大電機系常識問答、臉書Hashtag打卡等等活動,並且發送台大電機文具組,包含了尺與筆,期許高中生們未來能考上台大電機,活動參與踴躍,場面非常熱鬧,除此之外,為了將強同學的解說能力,特地事前舉辦工作坊,邀請演講功力非凡的LINE台灣區總經理陶韻智先生做分享,教導在短講中運用巧妙的問題、適當的頓點、答覆訓練以及掌握聽眾需求,提升同學的短講節奏與品質。我們強調每位同學都是一位專職經驗分享員,除了準備好電機系的日常生活、課程內容、未來出路做解說之外,也能帶給高中生們更多個人化的生活體驗,學習把自己的生活體驗用「說」的方式呈現,讓高中生們知道「最真實」的電機系生活。

而今年的主題場佈也是精心設計,以方尖碑為主體,方尖碑上乘載的是荷魯斯之眼,高聳的荷魯斯之眼,洞視整個會場,象徵著電機系的無所不在。上頭安裝隱藏喇叭,方尖碑上則有二十四寸顯示銀幕,打破靜態場布框架,不時播放電機之夜開幕主題影片,帶給高中生們深刻印象 – 電機系不只會玩,也會念書。

動態展覽品的部分,今年共有四組,分別是數位電路實驗的跳舞機、動態感測多功能錄音機MUGIC,還有網路多媒體實驗室的作品MOBSITE以及ARDRD,兩者展現了即時個人網站的架設,以及3D實境投射模擬雙人對打遊戲。網路多媒體實驗的DEMO雖然受到現場網路不佳的影響,但仍讓參與DEMO的高中生們驚呼連連。

為期兩天的杜鵑花節活動,總共動用了一百多名的工作人員。有這麼多同學參與,人力安排是相當大的工程。偌大的會場擠滿了求知若渴的高中生,電機系的攤位前更是水洩不通,4000份簡介、6000份電機營文宣仍然不夠發放。活動組佈滿會場,舉著系牌、穿著奇裝異服、拿著電機營文宣,和高中生們熱情互動,讓他們見識到電機系的能動能靜允文允武;解說組的同學拿著簡介,除了精闢效率地介紹電機系之外,也熱情和同學分享自己的經驗;Demo示範總是有無數雙好奇的眼睛,看著這些新奇的展覽品,讚嘆電機系是如此無所不能。和往年相同,今年我們也邀請到了幾位非常熱心的教授,來參與現場Q&A,或是提供演講。Q&A時,家長或學生的問題遇到教授總是迎刃而解。舉行演講時,電視牆前總會站有許多高中生,教授從更廣闊的視野分享關於電機系的資訊,提供學生不一樣的觀點思考。

在眾多教授、助教、及同學的協助之下,杜鵑花節圓滿落幕了。身為電機系的一份子,我感到非常榮幸,也很高興今年能負責杜鵑花節這個活動。回家看到臉書動態牆上,有許多高中生在電機系活動中的打卡與Hashtag,讓人感動萬分。相信這次的活動已經成功讓更多的高中生更深入瞭解電機系,激起了對電機系的興趣和熱情。也希望他們在將來都能努力實踐此時許下的心願,期許某一天能再次在電機系和他們相見!

洪亦德,現為電機系大學部學生及電機系大學部學生會會長。

電機無雙:電機無雙大型掛布掛在場內,引來許多關注!

木乃伊:為迎合主題,特別派出木乃伊和高中生互動,只要回答機智問題,即可兌換台大電機文具組。

除了木乃伊之外,也有法老王、埃及豔後、人面獅身像、聖甲蟲等等….

主場佈:方尖碑,裡頭藏有音響,不時播放埃及風格音樂,將埃及風格帶入會場之中。

闕志達教授於攤位前與同學、家長問與答,迴響熱烈!

今年最熱門的NPC,人面獅身像,裡頭藏了一位同學不時地驚嚇路過高中生!

景美女中優質導航課輔計畫十周年

黃美媛

 緣起

勇於突破上天給人們的限制,尤其是人們給自己形塑的刻板印象,是人的高貴價值。誰說女生比較不適合唸理工?距離台大不遠的景美女中就是一個好的例子,結合許多人的力量發展課輔計畫,共同來突破框架,意義非凡。

95年9月30日景美女子高級中學家長會,當時的台大電機系主任吳瑞北教授,現任資策會執行長,他有個女兒就讀景美女中;當時景美女中的教務主任方淑芬老師,現任復興高中校長,她有個兒子就讀台大電機系。在這樣絕無僅有的機緣,從景美女中家長會提出這樣的構想,校長林麗華女士、會長吳文博先生、及全體家長的全力支持,加上方主任的完善規劃,第一次台大電機系學生以服務課程方式,踏進高中女校進行課業輔導的優質導航方案於焉啟動,而且一做就是十年不間斷。

系上有些師生也會有疑問,要進行課業輔導,為何不找建國中學,可以置入性行銷。如果真為了推動Women in Engineering,那也該接洽北一女,有較多學生進來台大電機系,教她們才是把資源放到刀口上。吳教授也有一番說辭,景美女中之前從來沒有學生唸台大電機系 ,所以不是要置入性行銷,我們不是要去吸收更多學生報考本系,而是要透過以理科為主的課輔,讓更多學生喜歡數理工程,不要受性別這種既定印象所束縛,而這才是服務課。

服務內容

自95學年度下學期起,台灣大學電機系同學每周有三天前往台北市立景美女中課輔服務,在這十年中,服務的模式偶有更動,但不變的是同學們的服務熱忱與耐心,解決了許多在升學壓力下高中學子的疑難雜症。電機系同學們在課輔時段會在景美女中K書中心外面的空間駐點,只要景美學生不論在課業上,或者是在升學規劃上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立即尋求電機系同學的協助,同學們不僅在解題時可以提供協助,甚至能講解觀念以及給予讀書方式的建議。我們期許藉由這樣的服務方式,讓同學們從中學習如何講解各式題型、幫助景美學生培養良好的讀書方法,以及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景美女中學生反饋

在這十年中,估計共超過2000人次的課輔紀錄,單一學期最高人次更是達到276人,影響深遠,以下是本學期參加過課輔的景女學生對課輔計畫的回饋整理。大部分的景女學生都覺得台大同學講解耐心有條理,對於沒有補習的學生來說,每周的固定課輔更是一大福音。

• 一讓 曹同學:有助於考前重點題目即時解答。

• 一孝 曾同學:台大生都很carry,耐心講解,講話有條理,不去補習每個禮拜把握優質導航的機會也能考好。

• 二信 常同學:講得條理清晰,雖然有時候難免忘記一些,但是大致上有讓我學到東西,很不錯。

• 二真 葉同學:沒有補習,也有地方問問題,解釋清楚,邊解題邊複習。

• 二恭 許同學:雖然每次幫我解題的人都不同,但每個人都非常有耐心,非常溫柔地教我,優質導航對我的幫助真的非常大,太感謝他們了!

• 二恭 吳同學:衷心覺得這制度幫助很大,讓我更有心想在學校讀書,期望可以一直延續下去,段考前人可以派多一點。而且大多數講得比老師更好,可以慢慢講到懂。

• 二恭 陳同學:之前有不會的題目都會大老遠花車錢跑去補習班的自習教室問問題,若在平日更是花時間,但有了優質導航,我不但可以就近解決當天的疑問,還省下不少時間多讀點書,而且我的化學不會的都是問來這裡的大學生才學會的!因為課堂上老師雖然都會講解,但有時說太快或尚未理解時,下課總還沒排到隊問問題就打鐘了,優質導航彌補了這樣的不足,謝謝學校提供這麼棒的服務,也謝謝辛苦解題的大學生們。

• 二愛 劉同學:平常在家讀書遇到不會的都很不方便,因為沒有人可以問,就等隔天可以來學校問老師同學,但也因為忙碌而常忘記問,直到回到家打開課本才又想起。有了優質導航,遇到不會的問題一下就可以解決了,問題也不會因拖延,一天又比一天更多。

• 二平 陳同學:學校能有這樣的服務是一件對沒有補習的學生來說是很棒的資源,而且優質導航的資質都很好,我想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很有耐心,願意講解到我們弄通、弄懂。

• 三勇 郭同學:謝謝台大優質導航的幫助,讓我在數學方面受益良多。在台大學長的解題過程中,我學到了詳解以外的知識,學會如何去思考數學,學會切入正確的邏輯觀念,真得很慶幸也很感謝有這樣的學習資源。

電機系同學反思

• 電機二 莊同學:我給學生解惑,那服務學習又給了我什麼呢?我想是角色的轉變吧,從學習變為教學,這份知識對我而言的意義又不一樣了,視野更開闊,也越發能理解以前所學的脈絡,心態、姿態、想法也都需要做調整,縱使比起當初懵懵懂懂的高三懂得更多了,更要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理解她們的想法、癥結點,用她們的語言她們的邏輯攻破她們的死角,說來容易做來難,也正是我需要學習的。

• 電機二 廖同學:這些感動和感想讓我再次體認到自己的不足以及設身處地的重要性。看待人事物,我並不能只以自己的觀點去思考,因為有些東西是我已經遺忘或是對他人並不是會想到的。我應該要記得去複習所學並且對於事物不要經常抱著「就是這樣」的想法。

• 電機二 蔡同學:其實每一次課輔完我都蠻感動的,用心仔細地教,沒有跳步驟,從簡單的定律帶一遍。有時也會問她們是怎麼想的,不是單純的解題,而是讓他們學會自己走完每一步。心中的感動大概來自於將自己的所學,能夠交予其他人。這和平常自己讀書考試很不一樣,因為大多數的時候是和自己對話,除了和同學討論時。也有一個同學,和我討論關於準備大學考試,和怎麼學物理數學的問題。很高興告訴他們一些心路歷程,希望盡量多幫點忙。此外熱切服務,奉獻所能,原來是有這樣的感動。

• 電機二 黃同學:從小到大,在學習的路上,我們接受到這個社會給予我們很多的幫助。現在自己勉強算是學有小成,所以正好藉這個服務學習課程的機會幫助別人。我相信「接受與回饋」─這生生不息的動力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原因之一,這就是我在服務學習的課程中所體會的一件事。燈塔能指引船隻,燭火能照亮暗室。每個人的能力不一,但只要願意付出,為人類奉獻的精神一致。能力小的人服十人之務,能力大的人服千百人之務;整個社會的進步就是由大家默默貢獻自己的心力才能達成的。

• 電機二 王同學:在這段期間當中,最令我感到高興的就是同學的一句謝謝、疑問全部解開或是同學很興奮的告訴我:「謝謝你上次的幫忙,我這期段考考得很好。」這些都給予我繼續幫助同學的動力,以及成就感。

總結

十年,一個景女課輔計畫影響了數以千計的學子,也同時讓數以百計的台大同學們感受到服務的感動,或許目前我們的力量,並沒有辦法為社會帶來多大的改變,但透過課輔計畫,能夠藉由身體力行的小小幫助,改善很多同學在學習中面臨的困窘。景女課輔計畫的實施,不僅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資源,同時也讓台大同學能夠從中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所學,讓聽者能夠吸收。我們期許下一個十年,能夠製造更多雙贏的局面,使更多學生受惠。

黃美媛,電子所碩一研究生,現擔任本服務課程助教。

電機二王同學接受期末表揚

電機二王同學與黃同學課輔情形

電機二王同學課輔情形

電機二林同學接受期末表揚

電機二茅同學與溫同學課輔情形

電機二茅同學與溫同學課輔情形

電機二茅同學課輔情形

電機二茅同學課輔情形

電機二陳同學接受期末表揚

電機二闕同學與游同學接受期末表揚

電機四孫同學課輔情形

活體三維斷層掃描,早期皮膚病變無所遁形

編輯室

 隨著國內人口逐漸老化,醫療支出逐年攀升,因此藉由疾病/癌症之早期診斷以降低醫療成本益形重要。以惡性腫瘤之檢測為例,現有之檢測技術須待腫瘤成長至約毫米等級才有機會加以診出;本系黃升龍教授所研發之高速次微米三維斷層掃描儀,可穿透皮膚表皮層,觀察組織結構及血球細胞之活體動態影像,做單細胞(約0.01毫米)之各式定量分析,以輔助臨床診斷。目前,已有多項研究型臨床實驗進行中,並獲致極為正面之成果,此項技術已獲得7項美國專利並有8項美國專利申請中,相關成果並多次獲得國際專業網站之專題報導。為加速實現此技術於臨床應用,目前已成功開發出第四代原型機,並技術移轉給高階醫療器材廠商-安盟生技做後續產品開發及醫療認證。

本項創新突破為電資學院與臺大醫院之跨領域合作成果,由本系暨光電所黃升龍教授與臺大醫院皮膚科邱政偉醫師、病理科孫家棟醫師與李昱儀醫師及眼科楊長豪醫師共同合作,目前更擴大與臺大醫院陳昭旭醫師、廖怡華醫師、沈宜萱醫師、洪楨邦醫師之合作以加速實現臨床應用。此項成果是經由長達10年之研發所獲致,期間經由科技部「台灣學術里程與科技前瞻計畫」 (中央研究院王佑曾院士推動)之補助及經濟部「學界科專計畫」的接續支持,而得以將此台灣所原創之技術實現在醫療產業之應用,目前正由科技部「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補助以擴展此平台式醫療器材於人體各組織、細胞及胞器之臨床診斷應用。此項成果之核心技術為高亮度之晶體光纖光源,可產生由可見光至近紅外光之寬頻輸出,適用於人體不同部位,做高速與高解析之組織結構暨微血管內血流之動態分析。目前已分別在皮膚癌、大腸癌及黃斑部病變進行各式臨床、前臨床及動物實驗,藉由醫療實體切片之H&E染色比對以驗證本技術之有效性,由於本項光學虛擬切片技術在深度及水平方向均可達次微米之解析度,未來有機會以三維光學虛擬切片取代實體切片對各式疾病/癌症達成更精準之早期診斷,目前亦已啟動與北、中、南多家教學醫院在免疫風濕、小兒科及皮膚科之臨床/前臨床合作,以期此項診斷技術可早日優先應用於國內。

目前本校正由陳良基副校長推動校園創新創業,由於本項技術具有極高之實用價值,因此,由本校甫畢業之博士生、臺大校友及ㄧ群年輕熱忱之夥伴共同募資成立新創公司,並以2975萬取得本校之專屬專利授權,以期早日實現此項技術於醫療院所並造福國人。生物與醫藥科技是二十一世紀最具潛力的領域之一,整合生醫、光電、電子、材料、化工等跨領域技術,以推展生物醫學科技應用,可為我國生技與醫藥研發開創嶄新的未來。根據Health Research International研究顯示,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已突破美金3,200億元,醫電整合應用將成為下一波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臺大電機系第四代原型機:組織及細胞之三維動態斷層掃描儀

恭賀~~~簡韶逸教授指導大學部學生團隊榮獲 「ICASSP 2014 Signal Processing Cup第二名」

2014年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Signal Processing Cup已於5月8日在義大利佛羅倫斯進行決賽,由IEEE組織下轄的Bio Imaging and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cal Committee (BISP TC)和SPS Student Services Committee主辦,並由MathWorks公司贊助,全球共有95支隊伍報名,而共有三支隊伍獲邀至義大利佛羅倫斯參與決賽。Signal Processing Cup的主旨為鼓勵全球各大學在學學生從訊號處理的角度切入,解決相關的應用問題,並透過競賽促進各隊伍之間的交流。而此次競賽主題為「Image restoration/Super-resolution for Single Particle Analysis」,其主要目的為促使影像處理人才投入對電子顯微鏡成像的後續處理之相關研究。

2014年國立臺灣大學大四學生也不負眾望,由電機系的孫紹華、楊明仁、趙冠琳、邱意晴、梁楷彣、吳彥諶、潘迪芬、蕭博文同學,以及資工系的黃冠豪同學,由電機系的簡韶逸教授率領、電子所博士班的學生塗偉志指導,勇奪第二名。

參加決賽的九位同學表示,在競賽的過程中,不僅需透過學習更多訊號處理相關的知識與技術以應用於比賽題目,本次比賽亦提供了機會讓他們對於生物醫學影像的領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另外,除了在初賽時廣泛研究相關領域的資料、建構適於此次比賽主題的方法架構、撰寫程式碼以實現想法以外,決賽由評審聽取報告並進行評分的形式,也讓他們更加地感受到簡報能力和英文能力的重要性。

本年度在義大利佛羅倫斯進行的ICASSP 2014 Signal Processing Cup決賽,由這台大同學組成的隊伍,在技術方面所提出的方法令評審耳目一新,也在簡報時流暢地介紹他們所提出的方法,並在問答時間流利地對答,最終獲得了第二名的殊榮。

他們也感謝系上給予很多幫助,並期許學弟妹們可以在這麼多的資源下,多多參加國際間的比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跟各地專家學者和優秀的學生交流,增廣見聞,並將台灣的創新創意,帶上國際的舞台。

台大同學們在賽前,神情專注地討論決賽報告。

台大同學以流利的英文與生動的表達,在國際比賽中報告研究成果,並從容不迫地回答台下教授學者的疑問。

左起趙冠琳、吳彥諶、比賽贊助商MathWorks公司工程師、梁楷彣、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Student Services Committee主席Kenneth K. M. Lam教授,恭喜台大代表同學榮獲第二名。

後排左起MathWorks公司工程師、孫紹華、楊明仁、黃冠豪、Kenneth K. M. Lam教授、潘迪芬、塗偉志,前排左起趙冠琳、吳彥諶、梁楷彣、蕭博文,得獎後全體台大學生與主辦單位合影留念。

左起Kenneth K. M. Lam教授、台大電機系簡韶逸教授、趙冠琳、梁楷彣、孫紹華、吳彥諶、MathWorks公司工程師、楊明仁、黃冠豪、潘迪芬、塗偉志、蕭博文、Bio Imaging and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cal Committee委員Carlos Oscar Sanchez-Sorzano。指導教授帶領台大學生們與主辦單位合影留念。

新進教師介紹

陳景然助理教授於 2006 年和2011年分別取得台灣大學電機系學士與電機所博士學位,2010至2011年間前往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Virginia Tech.)電力電子系統中心(Center of Power Electronic Systems, CPES)進行訪問研究。取得博士學位後,陳博士任職於立錡科技IC設計部門,主要從事電腦電源控制IC設計與控制器架構研發。陳博士於2015年二月返回台灣大學電力組任教。

陳博士的研究領域為電力電子與電源IC,主要研究專長為電力電子應用、直流轉直流及交流轉直流電能轉換器控制與建模、以及電源IC設計。希望透過控制架構的改進、設計最佳化、及電源IC實現讓電能轉換更”綠”(轉換效率高)更便宜。

台積電—臺灣大學聯合研發中心(TSMC-NTU Joint Research Center) 介紹

李嗣涔

產學攜手合作、探索次10奈米世界

座落在本校電機二館內兩間不起眼的研究室內,一個重要的半導體產學合作單位正在嘗試逐步改變台灣產學合作的模式,並期盼成為台灣接下來幾十年半導體科技發展的重要推手,這個單位就是在2013年前成立的台積電-臺灣大學聯合研發中心(簡稱:台積電中心)。台積電中心的成立,代表產官學界一群關心台灣半導體產業人們的共同願景,希望透過新的產業與學術界合作模式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寫下新的扉章。

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必須承認,半導體產業不僅是台灣經濟的命脈,更是穩定台灣社會安定的一股重要力量。為了維持競爭優勢,產業必須不斷地投入於研發創新,特別是由於IC製程的進步,元件節點即將邁入次10奈米節點,其中有許多複雜的物理機制、化學機制及工程技術需要克服,此時便需要仰賴學界的研發能量與人才供給作為後盾。然因半導體研究所需要投資 的研究設備相當昂貴,其所需的經費規模並非一般學術界專題研究計畫所能負擔,致使學界研究與產業需求之間,存在不小的落差。

為了要維持技術的競爭以及培育菁英人才,本校與台積電公司經過慎密的協商,在2013年8月1日成立了台積電中心,並以7-5nm技術世代做為雙方合作研發的主軸,共同迎戰來自Intel與三星的挑戰。

本中心自成立以來,經過近兩年的運作已逐漸步上軌道。中心目前在中心主任李前校長嗣涔的領導之下,網羅本校電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等跨領域教授二十餘名、以及中研院應科所、同步輻射中心、國家奈米實驗室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積極投入於7-5nm的研究。而台積電為了表示對於產學合作的重視,也特別派遣了台積電的技術處長─潘正聖博士,長期派駐於台大校園並擔任本中心副主任。此一專職人力的投入,使本中心師生與產業間的交流更密切,能夠確實掌握業界的技術發展脈動,動態調整研究的議題與資源投入。

「業界出題、學界解題」之產學合作V2.0

半導體產業是一個決戰於創新尖端技術的產業,通常需要耗費十年以上的研發改良,才可能將idea變成量產技術。例如:Copper Interconnect (130nm), Strain Engineering (90nm), High-K Metal Gate (45nm), FINFET Device (22nm)等,都需要耗費十年以上的研發改良(參考下圖)。展望未來,小於10nm的More-Moore下一世代半導體技術,因尺寸接近數個原子大小而極端困難,其中有許多複雜的物理機制、化學機制及工程技術需要克服,更需凝聚產學的研發力量,一同努力克服More-Moore技術上的困境,達到半導體產業所需的尖端技術創新。

本中心正在積極進行的「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簡稱:產學大聯盟)–「7-5nm半導體節點技術研究」就是一個以跨越「尖端創新」為目的的計畫。就研究方向而言,本中心研究團隊現正依循產學大聯盟計畫所強調的「業界出題、學界解題」合作理念,積極投入於以下研究:

• 7–5奈米元件製程整合I -微縮效應、元件性能等

• 7–5奈米元件製程整合II -終極互補金氧半場效電晶體的科學與科技研究

• 7–5奈米製程模組技術

• 7–5奈米計算電子學及驗證

就合作機制而言,本中心產學合作最大的特色就是建立在專利合作之上。以往國內半導體學術研究普遍面臨三大問題:

1. 電機系優秀學生不願研究半導體,因為太辛苦又有危險性,人才發生斷層,研究水準提升困難;

2. 半導體尖端研究因投資太大,個人很難找到資源從事,因此轉向其他小題目,漸漸遠離半導體主流產業所需之尖端技術;

3. 個人各自為政,即使發表一篇尖端學術論文,申請一個中華民國專利(經費不足以申請多國專利),對產業所需特定尖端技術也幫助不大。

在此先天不足的情況之下,學校產學合作單位又囿於專業與有限經費,既無能力審核,也無力申請太多外國專利,這樣的專利成果既無法配合業界全球營運布局、當然無法累積技轉籌碼,產學合作績效自然受限。

本中心透過大聯盟計畫,開創了一個嶄新的產學合作模式,不但一舉解決了上面三大問題,真正達成「產業出題、學界解題」的理想,也替我國如何透過產學合作來促進產學雙贏,找到可行之「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簡單來說,台積電中心的專利合作模式是建立在研發成果共有的基礎之上,任何教授或學生對尖端技術有創新構想,只要填寫數頁的構想書(通常在10頁簡報以內)向中心提出,經中心、台積電審查通過後,後續即由台積電接手,根據構想書撰寫專利文件並向國外提出專利申請,解決教授個人申請專利的困難與繁複程序。其效果極為驚人,教授及研究生整個思想解放,研究方向也扭轉朝向過去不敢碰的題目,陸續提出各種突破性的尖端製程技術或元件結構,其中不乏對未來7-5nm半導體技術走向會有相當大的影響之構想!

多元化學生方案培養未來半導體科技領袖人才

除了7-5nm的研究以外,人才培育也是本中心最核心的任務。本中心提供多元化的學生方案培育在校學生,回顧短短的近兩年間,本中心已陸續推動執行的學生方案包括:獎助金、跨國訓練、暑期實習、專題競賽、研發替代役/預聘、中心各項研究會議交流、專題邀講、個別諮詢等活動,這些學生活動都是以吸引優秀的大學部及碩博研究生加入本中心進行奈米電子相關的研究為目的,希望藉由研究計畫的淬鍊與本中心提供的多元化學生方案,為國家培養一批優秀且具有國際視野的半導體科技領袖人才。

去年6月,本中心首度舉辦中心大學部同學的專題競賽,同學們的專題研究具有相當水準、表現令人激賞,多位同學在暑假過後繼續攻讀碩士,這些同學因為在大學時期即參與本中心各種不同的學生活動,提早對於研究生涯有明確的藍圖,可說讓同學在研究生階段無縫接軌。

為了真正幫助同學能夠從大學開始,就啟發同學們對於7-5nm研究的興趣,並協助同學找到真正的研究興趣所在,本中心從今年下半年開始,也將進一步打造「學生園地」,藉由學長姐的帶領與介紹,讓同學提早認識、接觸甚麼是實驗室的研究生活、各個不同的中心教授實驗室有甚麼特色、相關研究的產業接軌等等,協助同學及確立定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將藉由不同領域的跨界接觸,開拓同學們在科技以外,在其他諸如美學、人文等方面的視野,期盼同學成為一個關懷社會、有正確人生價值的人。

展望:產學雙贏!

相信藉由本校最頂尖的研究人才及豐碩的研究能量,以及台積電在半導體領域原本之 know how 及相關製程資料,當有率先進入7–5奈米新世紀的契機,使台灣持續維持全球激烈半導體競賽中的龍頭腳色,鞏固我國奈米電子技術之核心競爭力。而藉由凝聚創意與資源,產學緊密接軌分享know how,也能提昇本校在半導體領域的學術地位,創造產學雙贏。

李嗣涔,1974年本校電機系畢業,1981年美國Stanford大學電機博士。現為本校電機系教授。

圖一  中心教授與台積電本計畫相關人員交流

圖二  半導體產業的「尖端技術創新」示例

圖三  台積電中心重要研究計畫

圖四  台積電中心多元的學生方案

圖五  台積電中心2014第一屆專題研究競賽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