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報導

教師榮譽

  • 本院電機資訊隊榮獲「2014臺灣大學工學院、電資學院暨法律學院教職員工慢速壘球賽~冠軍」,特此恭賀。   

歷經三場奮戰勇奪冠軍的同仁:

吳育任 王  倫 張時中 莊曜宇 呂良鴻 連豊力
黃鐘揚 蔡睿哲 宋孔彬 黃念祖 劉宗德 林致廷

隊醫 郭柏齡

後勤 彭隆瀚

後勤 羅如芳

 
  • 電機學群參加「2014國際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軟體製作競賽 (CAD Contest at ICCAD)」國內賽表現優異,特此恭賀。
  • 葉丙成副教授與電機、資工學生及新創團隊BoniO共同組隊參賽榮獲 「全球首屆教學創新大獎(Reimagine Education)~冠軍」,特此恭賀。
  • 李琳山教授榮獲「IEEE ComSoc/KICS Exemplary Global Service Award」,特此恭賀。
  • 貝蘇章教授榮膺「IEEE Life Fellow」,特此恭賀。
  • 本院電資大隊榮獲「103學年度(65屆)全校運動大會教職員工組1200公尺混合接力~第一名」,特此恭賀。

參賽同仁名單(依棒數排列):

1江介宏 2王奕翔 3姚力琪 4 吳育任 5 宋孔彬 6 蕭惠心
7蕭旭君 8連豊力 9簡禎儀 10于天立 11呂良鴻 12黃鐘揚

  • 吳安宇教授榮膺「2015 IEEE Fellow」,特此恭賀。
  • 黃天偉教授榮任「IEEE MTT-S Distinguished Microwave Lecturer for the 2015-17」,特此恭賀。
  • 魏宏宇副教授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03年度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特此恭賀。     
  • 劉志文教授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03年度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特此恭賀。     
  • 林清富教授、陳志宏教授及闕志達教授團隊榮獲「本校103年度研發創新傑出獎」,特此恭賀。
  • 廖婉君教授榮獲「2014第21屆東元獎」,特此恭賀。
  • 陳光禎教授榮獲「2014 IEEE Jack Neubauer Memorial Award」,特此恭賀。
  • 何志浩副教授榮獲「科技部103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特此恭賀。

學生榮譽

  • 電機學群共7位同學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03年青年論文獎」,特此恭賀。

得獎名單如下

獎項

得獎學生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第一名

張雯雯

電信所

影像與影片之顯著性偵測及一個利用超像素之馬可夫隨機場模型的方法 貝蘇章

第二名

沈品均

光電所

半導體奈米結構於白光 LED高效率螢光材料之應用 林清富
陳昱安

電信所

基於線性迴歸之個人化音樂情緒辨識 陳宏銘

第三名

劉又仁

電子所

考慮自對準雙圖案微影技術疊對誤差之細部繞線 張耀文
林彥愷

電子所

側向擴散電流對超薄氧化層金氧半元件之反轉區電流特性影響與其相關應用 胡振國
張晉嘉

電信所

結合探針天線補償之微波全像術 陳士元
鄭民奇

光電所

36 Gbit/s 16-QAM正交分頻多工直調注入鎖定弱腔雷射二極體傳輸於高密度分波多工被動光纖網路 林恭如
  • 闕志達教授指導電子所學生團隊榮獲國家儀器公司National Instruments「2014校園通訊競賽軟體定義無線電系統組~第一名」,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 作品名稱 指導教授
2014校園通訊競賽軟體定義無線電系統組第一名 蔡孟穎

黃柏琛

電子所

以軟體無線電平台實現之室內定位系統設計 闕志達
  • 傅立成教授指導電機所吳俊緯博士榮獲上銀科技公司海峽兩岸「第四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優秀獎」,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

優秀獎

吳俊緯

電機所

以利薩茹層迭式局部掃描實現高速大範圍之原子力顯微鏡 傅立成
  • 電機所學生榮獲中華民國自動控制學會「自動控制工程博士論文獎~特優」,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自動控制工程博士論文獎

特優

林意淳

電機所

視覺感測系統之資訊密度的解析度控制與資料獨特性的傳輸量控制 連豊力
自動控制工程博士論文獎

特優

王定國

電機所

應用於攔截機動目標之飛彈追蹤與非線性導引控制設計 傅立成
  • 電機學群學生榮獲「臺灣電機電子工程學會第四屆(103)最佳碩、博士論文獎~佳作」,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最佳博士論文佳作 邱義忠

光電所

P型氧化亞錫薄膜電晶體及其於互補式金屬氧化物電路的應用 陳奕君
最佳碩士論文佳作 何欣諺

電子所

應用時間特徵函式之針對延遲缺陷自動測資產生方法 江介宏
最佳碩士論文佳作 逄錦昇

電子所

氧化鉿/二氧化矽介電層金氧半結構之製程開發及穿隧電流特性的分析 胡振國
  • 何志浩副教授指導電機、電子、光電學生團隊榮獲「東元科技創意競賽Green Tech~冠軍」,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 作品名稱 指導教授
東元科技創意競賽Green Tech

冠軍

謝伊妍(電機四)

連德軒(電子博)

林群賀、傅惠君(光電博)

Jose Ramon Duran Retamal(光電博)

綠能環保全噴墨式紙上記憶體元件 何志浩 
  • 林宗男教授指導大學部學生團隊榮獲「中華電信Hami 最佳旅遊APP獎」,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 作品名稱
中華電信Hami 最佳旅遊APP獎 王國婷、陳乃群、蔡曜宏 Terra Incognita未知領域

 

  • 陳耀銘教授及電機所研究團隊榮獲「第十三屆臺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展覽會~優秀論文獎」,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 作品名稱
第十三屆臺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展覽會~優秀論文獎 牛元昭、方智煥、

陳嘉臨、陳耀銘

基於GaN HEMT 元件之昇壓型功因校正電路設計

 

編輯室報告

張帆人教授及馮哲川教授於104年2月1日起退休,本期報導榮退歡送會。光電所林恭如所長亦撰文紀錄馮哲川教授研究經歷及生活剪影等。

兩岸光電科技博士生論壇是光電所年度重要的學術交流活動,第七屆於去年(103年)9月間舉行,該活動全部由博士班學生規劃並完成,程琮欽博士生就此活動撰文報導。

葉丙成教授帶領的PaGamO團隊榮獲全球第一屆教學創新大獎首獎,本期葉教授撰文生動描述其獲獎過程。

電機系系學會主辦大學部生涯講座-殊途,希望說明電機系學生畢業後的多元可能性,活動邀請三位電機系系友擔任講者,本期有內容報導。

吳宗霖教授及于天立教授榮獲本校「102學年度教學傑出獎」,鍾孝文教授榮獲本校「102學年度優良導師」,本期刊出三位教師的專訪。

電機系大學部學生真是臥虎藏龍,其中系學會行銷部部長辛爾康同學發想的藝術計畫-Life sketchy,看似與電機領域毫不相關,他的看法如何?本期有相關採訪報導。

1975年畢業於臺大醫學系的王溢嘉醫師,畢業後走向專業寫作,走出跟醫學系畢業生不同的路,本期報導王醫師至本系「科學與人文的對話」演講紀實。

「科學與人文的對話」演講紀實

編輯室

 時  間:103年11月5日(三)下午3:30-5:20

地  點:臺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主持人:張帆人 教授

主講人:王溢嘉 醫師

前言

王溢嘉醫師於1975年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系,在校時曾任校刊〈大學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和社長。畢業後即專事寫作和文化事業工作,先後在臺灣《中國時報》《聯合報》《牛頓》和《張老師月刊》與大陸的《南方都市報》《財富生活》等十餘家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歷任《健康世界》月刊總編輯、《心靈》雜誌社及野鵝出版社社長等職。著作有《實習醫師手記》《蟲洞書簡》《古典今看》《科學的人文思考》《漢民族的幽闇心靈系列》《活用禪》《莊子陪你走紅塵》《青春第二課》《論語雙拼》等近五十種作品涵蓋散文、心理、文化評論、科學論述、兩性議題、青少年勵志等範疇,融合知性與感性,冶科學與人文於一爐。曾獲中國時報開卷版年度十大好書獎、臺灣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且有多篇作品被選入小學、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語文課本中。近年來更在臺灣各中小學、香港、北京等地演講,分享生命追尋、閱讀與創作經驗。

臺大醫學系畢業後,卻走上了跟別人不一樣的路

就讀台中一中時受到《文星雜誌》的啟迪。《文星雜誌》是當時暢銷的雜誌、是思想與文化的指標性雜誌,雜誌內文章的作者大多為臺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等。這本雜誌大大開拓他人生的視野,點燃他追求知識真理的熱情。在這本雜誌的影響下,王溢嘉一心嚮往來臺大唸書:覺得臺大是有志青年追求真理、結交英雄好漢的理想學府,此外也希望能成為像《文星雜誌》作者一樣才情洋溢的知識分子。

在面對大學聯考時,王溢嘉面臨父母的期待(醫師)和個人志願(臺大)的矛盾,最後幸運的考上了爸爸和他的共同志願–臺大醫學系。在第一堂國文課上,老師請同學們寫一篇自我介紹。不同於其他同學選擇臺大醫學系的理想大部分是「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他是簡述自己在《文星雜誌》的影響下,嚮往來臺大唸書,並深深牢記著傅斯年校長曾說的一句話:「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因此抱著來臺大追求知識和真理的夢想,抱著嚮往成為知識分子的心情選擇了臺大醫學系。

大一、大二期間,他不僅買有關文史哲方面的書,也把他喜歡的作者照片貼在書桌前面,分別是丹麥哲學家齊克果 (Søren Aabye Kierkegaard)、德國哲學家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法國哲學家沙特 (Jean-Paul Sartre)、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英國小說家勞倫斯 (David Herbert Lawrence) 及捷克小說家卡夫卡 (Franz Kafka)。把他們貼在書桌前,當做自己的精神導師,天天與他們面對面,用以激勵自己,這些人也成為他人生的新典範。

要成為一個知識份子,他認為除了念書之外,必須要會寫文章。因此在進入臺大就讀後一個月,他開始投稿到當時等於是校刊的《大學新聞》,並在大三當上了該社主筆,之後又當過總編輯、總主筆和社長。透過這個社團,結交了很多同好,為其寫作和文化事業提供一個難得的磨練機會。

王溢嘉舉了一篇他大學時寫的文章〈彈劍之歌〉:敘述科學與人文的糾葛,描述當時從醫學院重回校總區的心情。以下為前言:

憶昔年少疏狂,擬把良辰圖一醉。浪語笑傲,執手相看,不知憔悴。新生樓頭,鶯燕聲裡,台中遊子,把眾生看了,書籍翻遍,懷逸興,壯思飛。

重來又是經年,已識盡閒愁滋味。登高臨遠,淒涼感舊,慷慨生悲。年光過盡,狂奴老去,學問無成,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書生淚。

接著再舉了裡面的一段文章,這段貼切描寫了當時在有著沈重課業的醫學院三年級,在有限的時間下要念教科書抑或是自己喜歡的書呢?這種徬徨、面臨抉擇時的心情:

桌上擺著一本《神經解剖學》和一本《語體莊子》,當我的手伸出去的時候,我就面臨一個痛苦的抉擇:我是要隨波逐流地做一個分數主義祭壇上的供品呢?還是要擺脫一切做一個人生意義的參透者?

當學奴非我所願,做超脫派後果堪虞;前者須有耐心,後者須有魄力;前者可能一帆風順,後者可能荊棘重重;我徘徊在這兩個類型之間,不知如何取捨。

在累積了一定的作品後,大學時期王溢嘉就出了第一本書《霧之男》,是大學作品的結集。在當時只有透過臺大和師大的同學做為銷售管道之下,三個月內賣了兩千本,這在現在也可算是驚人的成果,給了他很大的鼓勵,引誘他之後走上專業寫作之路。

大學畢業面臨未來要當甚麼科醫師的問題:內科?外科?小兒科還是婦產科?當時唯一感興趣的是精神科,但礙於成績和限定名額之下沒有辦法如願,不過可以去耳鼻喉科。但一想到往後的三十年,都要天天看人家的耳朵、鼻子和喉嚨就心生排斥。直到那個瞬間,他才意識到:從小到大自己認同的一直都是書生的角色,不太能夠接受每天要去看別人的耳朵、鼻子和喉嚨,但這樣也實在可惜一路念到了臺大醫學系。在這樣的矛盾下,他一個人坐火車到宜蘭看海,看著前方茫茫大海,想著未來人生要走哪一條路呢?當時深受虛無主義的影響,覺得人生特別的灰暗,有沒有當醫師對當時的他也根本無所謂。在海邊看海時,他想到佛洛斯特 (Robert Frost) 所寫的一首詩《未曾踏足之路》,內容說到林間有兩條路,分別是康莊大道和人跡罕至的小徑,而佛洛斯特選擇了比較少人選擇的小徑。這激勵了他,聽從自己生命的鼓聲,選擇人跡罕至的另一條路。

於是從看海之旅回來後,王醫師就踏上了文化事業的不歸路,開始以寫作、辦雜誌為生。雜誌有《健康世界》及《心靈雜誌》,也開始寫專欄,包含了中國時報、聯合時報和各報章雜誌,出書則有野鵝、聯合文學及有鹿文化。除此之外,也各處演講,對學生大部分是分享自我追尋之過程,對老師則多是對古典文學提出自己的新詮釋。除了在臺灣的文學地位與發展,一通2003年來自北京的電話,邀請他到大陸去洽談出版事宜,之後也陸續有二十餘本著作在中國出版,並在報章雜誌上撰寫專欄、受邀在書店演講,後來也作為訪問作家至香港城市大學。

不管念甚麼,科學工作者都需要人文滋養

王溢嘉從自己的人生歷練和角度,給學生的建議是:不管念甚麼,科學工作者都需要人文滋養。科學工作者往往有這樣的現象:由於一直以來熟悉的都是冰冷的、理性的定律、器械或方法,而在這裏面浸淫久了,不知不覺會以這套作為做人處事的模式,或是用來解釋人生,結果往往更顯得偏頗無趣。

他舉了一堂維也納的中學科學課為例子:課堂上正教到氧化作用,理化老師講得口沫橫飛,大意是生命分析到最後只是一種燃燒、氧化的過程。此時一位猶太人中學生站起來說:「老師,如果您說的是真的,那生命又有甚麼意義呢?」這個學生就是弗蘭克 (Viktor. E. Frankl),意義治療學 (Logotherapy) 的創辦人。這個例子,為王溢嘉所提出的「避免用科學的角度看人生」下了很好的詮釋。

所謂術業有專攻,就算專家有時也會產生所謂的「專業缺憾」,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人文來避免專業缺憾。就像當時的醫學院院長魏火曜先生曾說過:「學醫的人容易蔽於一枝」,同樣的學電機的也是一樣。王醫師把人類的知識比做一棵大樹,不論電機或是醫學都只是樹上的一根小枝枒,若是長年在這根小枝枒上跳來跳去,還會以為這就是這棵大樹的全部。常有人說「人文就是科學知識的敵手」,知識的敵手會千方百計挑出我們的盲點和弱點,因此他建議要避免狹隘的觀點,最好有時間就能讀一些人文的作品。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能以人文的角度發現自己的盲點。

偉大的科學家,同時也接受大量人文和文學的薰陶最好的例子,除了傑出的物理學家、同時又有「中國居禮夫人之稱」的吳健雄外,還有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年輕時也是個文藝少年,在哈佛就學時接受各種人文領域薰陶。都說明閱讀人文的東西,可以讓我們心胸更寬大,見解更高明,大大開拓我們人生的視野。

接受人文薰陶最簡便途徑–閱讀

說到推薦的閱讀領域,第一種類型是一般性書籍,舉凡小說、散文、詩、藝術及哲學等,可以開拓眼界、豐富心靈,陶冶性情並了解人性。例如在作家卡謬的小說《瘟疫》中,描寫對抗瘟疫救世工作的兩種類型:醫師和神父,在書中兩人的並肩作戰,意味著醫學和宗教(意即科學與人文)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第二類是科幻小說,能激發讀者的靈感,因為一切的真實都在想像之中。以科學領航員凡爾納 (Jules Gabriel Verne) 為例,他是19世紀法國科幻小說的鼻祖,著名的《地心遊記》、《太陽系歷險記》、《環遊世界八十天》都是他的作品,而這些都不是凡爾納出外旅遊後的產物,完全是在他的房間憑想像力創作的成果。在19世紀的當時,他的作品中已經出現的電視、飛機、潛水艇、霓虹燈、導彈、坦克等之後甚至是現代才出現的產物。

第三類是傳記文學,特別是本行前輩大師的傳記,使讀者能將重心從知識轉移到人。讀傳記一面激發理想,一面提供追隨的典範,也使後人對本行的前輩大師有一定的理解。王溢嘉舉了李遠哲從居禮夫人傳中得到的心得為例:「她美麗的、充滿理想與熱愛人類的科學生涯,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啟示與追求的目標。」因為居禮夫人是他的典範,李遠哲也跟居禮夫人一樣,熱愛並關心自己的國家。

他建議的第四類是歷史類,特別是科學史,讓我們更謙卑、以深遠的歷史觀看問題。有些人會感到困惑:「我們追求新知都來不及了,何暇去回顧過去呢?」對此他指出進步的真相就是「try and error」,也就是不斷改正過去的錯誤。特別是醫學界裡很多最新的論文,五年後有一半都會被淘汰,與其如此,不如重新去了解,回顧歷史並記取教訓。他提到一個發生在西元1768年9月13日那天,法國Luce的農夫與科學家的事件,當天有一個巨石從天而降,弄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於是法國科學院找了當時最偉大的科學家拉瓦謝 (A. L. Lavoisier) 展開調查,目擊者也指給他看那顆從天上掉下來的石頭,但他最後的調查報告卻說:「那些作證者不是看錯了,就是在說謊。」當然今天那塊巨石已被確知為隕石。但就連當時偉大的科學家拉瓦謝,也會犯下這樣的錯誤,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連帶造成傲慢與偏見。如果我們知道這些歷史的話,就較能有開闊的心胸。

參加社團,與人文學者多交流

除了讀書之外,王溢嘉鼓勵大家多參加社團,與人文學者多有交流。雖然各個領域「術業有專攻」,並且容易物以類聚,組成學會,互相切磋。這一面是好的,但這種狀況下會造成觀念上的近親繁殖,所學的差不多,老是跟自己思想觀念相近的人交換意見,會造成思想上的「亂倫」。在自然界裡,為了要讓物種生存並壯大,需要有基因的交換;同樣的,從思想層面來說,跟所學不一樣的人交換想法、交換觀念、做思想的激盪是需要的。像著名的劍橋三一學院,在二十世紀就出了三十二個諾貝爾獎,包含不同的科學家、思想家、哲學家等,有牛頓 (Isaac Newton)、馬克士威 (James Clerk Maxwell)、培根 (Francis Bacon)、拜倫 (George Gordon Byron) 等人。他們的學院就是教授和學生共同生活的地方,有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喝茶、聊天,做思想的交換和激盪。

培養藝術休閒活動

王醫師也鼓勵大家培養多方面的興趣,特別是藝術休閒活動。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做過的一個研究裡,研究對象分別是諾貝爾獎得主和西格瑪科學會(Sigma Xi,一個嚴謹的科學社團)會員,其中兩個族群中有藝術休閒活動的比例分別是大於百分之五十及小於百分之一,由此可看出西格瑪科學會的會員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自己分內的研究上。此外在諾貝爾獎得主族群中,有音樂嗜好的占了百分之二十五之比例,擁有視覺藝術嗜好的則占了百分之十八。探討造成之原因,其一可能是諾貝爾獎得主天生天賦好,所以多才多藝;另外有一可能原因,要歸因於科學工作者在藝術人文的薰陶下,提供他們放鬆的機會,刺激他們的想像力。他以多才多藝的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為例,同時是畫家、雕刻家、解剖學家、發明家、天文學家、植物學家、地質學家、水文學家、建築師及軍事武器家的達文西,是一個人「異花授粉」最好的例子。有一段形容達文西的話如下:「他可以從藝術家的眼界來看科學,以科學家的心智結構來想像藝術,並且以藝術家結合科學家的觀點來思考建築。」

心容兩個銀河系–科學與人文兼容並蓄

王溢嘉在《心容兩個銀河系》文章中,舉例從科學和人文角度來看銀河系,從人文的角度來看即是神話,西方的希臘神話中,小赫克力士 (Heracles) 偷吃了天后赫拉 (Hera) 的奶水,乳汁噴灑而出而成了點點白光,就是今日的銀河 (Milky Way)。回到中國神話中的銀河,是王母娘娘為了要阻隔牛郎和織女的戀愛,把金簪一揮形成天河。而從天文學觀點看銀河,人類所處的銀河系共有兩千億顆星星,起源是兩百億年前的大霹靂,除了地球之外的多數星球皆是一片死寂和荒涼。

總結以上敘述,當從人文角度看,銀河是由人類生動的神話組成,想像希臘或中國神話中的眾神在夜空中喧嘩,熱鬧無比。而從科學角度看,星空由荒涼之星體組成,無邊蒼穹的永恆無言,令人感到心寒。同樣的,生命也可以從兩方面看:從人文的角度看,生命由感人的故事組成,充滿了悲歡離合;而從醫學的角度看,生命由精密的細胞組成,裡面有複雜的新陳代謝。以上這兩個觀點都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最好的方式就是兼容並蓄,從人文的角度、也從科學角度去看待人事物。

結語

演講的最後,王溢嘉祝福在座學生,把握學生時期多接受人文薰陶,一面開闊胸襟、並豐富心靈,一面培養宏觀視野及增加生活情趣,並歡迎鼓勵大家多多討論交流。

辛爾康的藝術計畫Life sketchy訪談

陳奕婷

辛爾康是目前就讀台大電機系三年級的學生,這學期接任系學會的行銷部部長,曾擔任美術社社長,對藝術和攝影有濃厚的興趣。於今年九月時將一個藝術計畫—Life sketchy〈註1〉正式上架,藝術和電機看似兩個完全不相關的領域,在辛爾康的身上卻能毫不衝突,這次訪問的主題為。

問題一:

對在電機系沉重的課業壓力下,你如何同時兼顧課業與實現自己的理想?電機系對你造成什麼影響?

辛爾康〈以下簡稱辛〉:只能犧牲一點睡眠囉。

我:這樣你不會覺得這個art project是個壓力源?

辛:其實我剛開學的作息很有規律,接了系學會加上很多外務後發現事情有點多,作息才開始亂掉。當沒有其他事要處理的時候,這個art project不會造成太大壓力,可是事情一多時,它就變成一項潛在的壓力。

我:你為什麼這麼想實行這個計畫?

辛:我是一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敢為了投入自己的夢想走上一條未來沒有保障的路,所以我選擇一個比較安全的方式—進入電機系,一方面繼續自己的興趣,有機會的話也想著說不定未來有機會往其他方向發展。

我從不後悔進入電機系,因為雙主修哲學系的關係,我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塊—電機、藝術、與哲學。其中藝術是非理性的,融合理性的電機和哲學,均衡我的生活,哲學的本質是追根究底,而電機的本質是務實、重現實面,正因為有這兩個系的做事態度,才能讓我將自己的art project實現。

問題二:

想請問你對以後的人生規劃中,有加入藝術相關的成分嗎?換句話說,可能從事和藝術相關的工作嗎?

辛:可以的話當然希望,不過還是要看緣份啦,如果藝術可以支撐我生活的柴米油鹽,那這當然是我的第一選擇。除了繪畫以外,攝影也是我的興趣,所以我的專題會跟陳宏銘教授,是因為他的專題題目和影像處理前期有相關〈註2〉。

我:你剛剛說的是指電機和你的興趣結合的部分,那你之後會想要將電機結合其中,還是純藝術?

辛:應該是能不要有電機系的成分就盡量不要有〈笑〉,我本來以為只要跟藝術有相關的工作我就會做得很開心,不過後來發現不是這樣。其實電機系應該有滿多人的情況跟我很像,可能是不知道路在哪,所以進來找路走;或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只是沒辦法贏過其他人,所以進來找一條比較安全的路。

但是以後的事情我也說不準,興趣也可能會改變,說不定專題認真做之後,就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問題三:

你的計畫是為身邊朋友做素描,再加上自己的想像,請問是什麼原因讓你想到要進行這樣的計畫?

辛:我上學期接了很多活動,像電夜大二劇的導演、美術社社長,卻沒有好好練習畫畫,這樣有點本末倒置了,因此這學期決定要認真精進自己的繪畫技巧,但又怕自己怠惰,所以找了一些朋友一起進行這個計畫。一開始我們想畫的其實是陌生人,在網路上徵召想被畫的對象,但後來自己覺得這樣太沒有意思了,我還是想畫自己的朋友,因此對象才從陌生人變成身邊的朋友。

我:那你為什麼會把不同的人畫成你現在所表達的樣子?

辛:這個活動是我發起的,我要求另外三個畫家是畫風的辨識度要高,所以我一開始希望用陰影,並在陰影裡加入和被畫者有關的物件,來作為我的特色,那時候拍照還會另外打光,不過後來事情一多,時間開始不夠用,再加上對第一張用這種方法畫出來的作品,我覺得畫面有點凌亂,所以後來將陰影轉變成不同顏色,用不同的顏色來表達一個人。

問題四:

承上題,那麼在此次計畫中,你有什麼意外的收穫,或特別想分享的事嗎?

辛:我是一個很容易想很多的人,一開始覺得這個計畫其實是有利益在,是因為我自己想練畫技,可是我畫的對象又是好朋友,這樣感覺很像將他們當成工具,而且在畫第一張畫時,下筆前其實十分糾結,我希望我們的關係是怎麼樣被檢視、他在我心中的定位是什麼?等等問題。後來想著想著,覺得這樣太複雜太煩了,幫畫畫本來應該是件很開心的事,多煩只是庸人自擾,這樣畫起來就很開心。

畫技明顯有變好是一定的,如果從情感層面來看,那應該是:雖然有時候因為熬夜而睡意濃厚,但是在畫的過程中就像重新認識這個人一樣,把畫拿給當事人的時候,看到每個人都很喜歡的樣子,會覺得很溫馨,簡單來說有種「活著真好」的感覺,唉呦這樣好不像我。

問題五:

請問最後有什麼想分享的嗎?無論是這個計畫的未來走向,或任何想說的心得。

辛:Life sketchy未來可能會有成果展!目前已經在和一些咖啡廳洽談了,會是滿有趣的呈現方式,敬請期待!

Facebook 搜尋「Life sketchy」。

※註1:Life sketchy為辛爾康結合另外三位朋友發起的一項藝術計畫,以為自己身旁的人繪製畫像為主軸,繪製成的畫像會包含非現實的部分。

※註2:將影像的類比信號轉為數位信號之過程。

陳奕婷,電機系大學部學生。

「臺大102學年度優良導師」鍾孝文教授專訪

陳奕婷、曹維雨

站在學生立場思考

鍾教授說自己沒有特別的教學理念,他還是學生時,有一些叛逆的想法,那時看著台上的教授,難免心裡有些不服的聲音,像是「你這樣就可以嗎?乾脆我來教」之類的,但當自己拿到教授職缺的時候,立場交換了,可能換成台下有不少學生也會這樣想,為了避免自己被罵,因此他努力做好教授的本分,鍾教授開玩笑地說,自己對教學的堅持與理念是來自對學生的害怕吧。

與學生當朋友

問到和學生的互動,鍾教授說其實電機系的學生都很頑皮,有時候課堂上會開個玩笑都會令他印象深刻,而溫馨的舉動也很多,他記得有次電子學二為了他出國補課,當時補課在下午五點半開始,當他進教室時,就看到有一罐豆漿擺在講桌上,豆漿底下有一張小紙條,寫著:『老師辛苦您了來補課』,雖然沒有署名,不過鍾教授說送豆漿是很貼心的,學生還在紙條上寫著:「如果他已經吃過晚餐,還可以當作隔天早餐喝掉」

除此之外,有時候他假日經過系館,剛好遇到學生在練舞,學生會向他打招呼並邀請他一起跳舞,類似這種的互動很多,鍾教授希望自己與學生間就像朋友沒有距離。

個人經驗與學生生涯規劃

鍾教授在學生間的好人緣,也讓不少學生找他討論生涯規劃的事情,而訪問中談及這樣的問題,鍾教授以自己的經驗為例,他認為在大二大三這個年齡,其實大家都對未來還不明確,或許學生會看到有些同學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很令人羨慕,暑假忙著實習、打工,而自己卻總是被安排的那方、被別人規劃方向、只是一個執行者,但坦白說,電機系比你厲害的人太多了,鍾教授說他在求學時,也對自己極度沒有信心,但二十年後同學會時,他才發現當時他以為的「神人」同學,其實也和他有一樣的感受。

之後他看著一屆屆學生長大,雖然世代在改變,但一樣的事情仍在發生,所以常有學生說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但事實是大部分的人都還不明確,他說大一許多共同必修課,像是微積分、普物,大二開始接觸一些電機系專業必修課,但是一屆兩百位學生都修一樣的,很難有自己的特色出來,大三才有分領域的選修和必修。

興趣無關成績

當時真正性向明確的,大多是程式設計領域的學生,因為程式設計門檻較低,不需要做實驗、昂貴的器材等等,只需要電腦就可以開始,所以這些人也是在程式設計領域鑽研好一陣子了。有趣的是,這些程式設計很厲害的學生無法用成績好壞來區分,因為實力與分數其實沒有直接的相關性,鍾教授說來找他的學生中,也包含拿書卷獎的同學,他認為不管成績好壞,人的自信心是需要一些事情去支撐的,因此這些成績很好的同學,在電腦神人面前也會感到自卑。鍾教授說人的成功不是只有一種,有些人覺得事業成功才是成功,那很可能會犧牲掉家庭,有些人則想過著能陪伴家人的穩定生活,那這樣可能對工作的興趣就不是那麼重要,而上天都是公平的,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有捨有得,因此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路該怎麼走。

學界與業界的「被選擇」

生醫在台灣算是新興產業,許多人都說如果要進入生醫領域,就要有出國的打算,問及業界與學界的選擇,在生醫領域研究年的鍾教授很有心得。

在鍾教授畢業的那時候,台灣的醫工產業比現在少許多,甚至是幾乎沒有產業可言,如果想要留在台灣,就只能往學術界發展,而鍾教授和他的太太因為在國外留學過,也在國外生活上一陣子,但一直無法適應那裏的環境,他們決定回台灣,既然回台灣就要適應台灣的環境,因此鍾教授便投身教職與研究,但回想起那時候,鍾教授說其實他後來才知道,當時的台灣業界也有一些機會,但是那和他所學的醫工有些差異。

醫工與生醫

鍾教授說明,台灣的生醫大部分是指製藥或檢測方面,而電機系學的醫工偏向用工程的觀點去解決問題,因此台灣不是沒有生醫產業,是沒有醫工產業,而且就算幾十年後的今天,台灣的醫工產業仍然很少,原因相當多,單是品牌的建立就夠麻煩了,鍾教授舉了一個貼切的例子:

如果今天有兩間醫院,一間醫院說:本院採用歐美日本引進的xx儀器,另一間醫院說:本院採用台大電機系自製儀器為大家服務,你覺得大家會信任哪一個?

鍾教授說明,首先是品牌給別人的印象是落後那些先進國家的,所以就算技術先跟上了,品牌還是不容易建立,而台灣連技術層面都才剛剛起步,即使在某些關鍵零組件上已經具有世界水準,是否能夠補足所缺的項目、成功整合優勢,都很難說。那就更遑論長期品牌形象的建立了。台灣不是沒有機會,但要走的路還相當長。

出國的考量

如果有醫工領域的學生,鍾教授認為出國與否還是要看個人,如果單以擴展事業來說,可以出國,學習國外的技術、拓展自己的眼界,但是鍾教授說以他自己的例子,他考慮的不只是事業這一塊,而是將自己的下半輩子要在哪裡生活也考慮進去,鍾教授很喜歡台灣的小吃,也希望可以常常跟家人見面,他還說當你有了另一半,考慮的層面也會不一樣了,像兩個人要如何發展、想法會不會一樣等等。如果單以事業導向,國外環境還是比台灣好很多,但是當你選擇一個領域發展,除了興趣專長外,還有很多影響生活層面的事情。

給學生或系友的建議

問到給電機系學生或系友的建議時,鍾教授很謙虛的說,很多系友的成就都比他高,他沒辦法給什麼建議,不過他也想對未來尚不明確的年輕學生說,其實電機系的起跑點已經很不錯,而且還年輕,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去競爭奧斯卡獎,而不管是經由何種方法選出來的路,就要把他走完,一定要過一段時間才會知道自己是對的,所以對未來仍迷惘的學生,鍾教授鼓勵大家要有信心,不要惶恐。

陳奕婷,電機系大學部學生。

曹維雨,電機所碩士班學生。

「臺大102學年度教學傑出獎」于天立教授專訪

陳奕婷、陳珮珮

人生的十字路口

于天立教授高中就讀師大附中,他原本的第一志願是台大資工,但經過考慮後,想到電機系也包含computer science的領域,因此還是選擇電機,而經過在電機系的四年後,于天立教授確定自己仍然鍾情於computer science,但同時也很慶幸自己經歷了電機系的三電一數等等課程,這讓他雖然專業是在軟體領域,卻不會對硬體一無所知。

而大學畢業後,于天立教授認為退路保留太多就容易沒有衝勁,所以他果斷放棄直升台大研究所的資格,決定先當兵。但是當完兵後,因為太久沒有念書和做研究,而且申請研究所的事,如考GRE等等也被擱著,所以當時其實很徬徨。在請教過系上的教授之後,于天立教授說他很幸運的申請到台大電機系助教的工作,使得他也可以同時準備申請國外研究所的事宜。

最後終於如願出國,但是進到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IUC)時,一直無法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領域,甚至一度考慮要回台灣考研究所,但最後因為一份工讀工作認識一位教授,進而發現這位教授的研究領域─遺傳演算法,和自己想做的東西很接近,因此就在美國留下來唸完研究所。于天立教授說這位教授很嚴格,後來他才發現原來他是這個領域的大師。

取之電機,回饋電機

而回想起大學時代,于天立教授說自己受到電機系很大的幫助。現在他所會的,其基礎大都是大學時代在電機系奠定的。而且當時為了出國做準備時,系上提供他一份助教的工作,讓他可以在有收入的同時,也能有時間準備申請研究所。在當助教的時候,雖然那些電路實驗大學都做過,但是要教學生又是另一回事,幸好上一位助教很幫忙,讓他能漸漸接軌助教的工作。因此雖然美國的薪資比台灣高很多,但是于教授很感念電機系對他的栽培,申請了系上的教職,而且很幸運的如願以償。

聊到和學生的關係,于天立教授說雖然他的身分是教授,但是同時也是同學們的大學長,因此常會在課堂上和學生聊聊人生的事,他開玩笑的說是「計概與人生」,而且不管是不是修過他課的學生,只要寫信向他問未來方向、人生規劃等等,他都會很開心的和對方約時間,于天立教授說這是他回來的目的。就像當年系上師長提攜他一樣,他希望自己也能夠提攜同學。而且回想起一路走來,于天立教授說很多事情他都是後來才明白,有時會想當時如果有人能早點跟他講那些該有多好;而他很樂意扮演這樣的角色。

有感教學

在課程教學方面,于天立教授的計概課程有不少程式作業,也大量補充課本以外的知識。提到這點,他說電機系的學生都很聰明,其實課本自己看就懂了,所以上課除了課本的知識之外,還要給他們一些課本上學不到的。而于天立教授本身很注重獨立思考,因此他會針對一個問題,用兩三種不同的切入角度去分析,他說這個世界不是二分法,就算是課本也不能保證完全正確,常常會有學生問:「為什麼這節課和上節課講的方法不一樣」,而這其實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會有不同的結果。

除此之外,于天立教授很注重「有感教學」,他不喜歡只是自己在台上講得口沫橫飛,底下的學生聽得似懂非懂,所以作業需要能適當反應課堂上所學。例如計概有和電腦繪圖有關的單元時,于天立教授利用暑假時間寫了程式,讓學生可以實際動手在電腦上用程式做出3D繪圖的效果。

考試方面,于天立教授的考試注重靈活思考而非死背或繁複的計算。他說自己的考試就像是學生與他的智力比賽,要上他的課就一定要努力的思考。常常有人會說成績無法確實評斷一個學生學習的成果,他說他無法否認,但是他的考試還是努力朝著能評量出學生真正程度這方向邁進。

為學生的學習負責

聊到教學,于天立教授說批改學生考卷其實是他心情最不好的時候。上課時他會努力的傳達自己想要給學生的東西,但是考試時學生常常會忘記上課他一直強調的重點。于天立教授說自己的考卷中,都會有一半的題目是只要有認真做作業,就答得出來的基本題。他很不喜歡當掉學生,但是如果學生的學習效果真的很差,期末再怎麼求情都沒有用。

教學過程中除了挫折,也常常遇到讓他驚豔的學生,他提到有一年人工智慧的課程中,期末專題有學生寫出電玩「英雄聯盟」的AI。于天立教授說每年的人工智慧期末專題中,學生表現都會很令他驚喜。

關於專題研究,于天立教授非常投入學生的研究,和他們認真的討論,思考這個專題未來的走向等等。因為如此,于天立自謙自己能力不足,每年只能收兩三位。

找到自己的形象,並珍惜時間

訪問最後問到了于天立教授對學生和年輕系友的建議,他希望大家能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人生,以及當別人想到自己時,會希望自己能帶給別人什麼樣的印象。他希望有人想到「于天立」這個名字,會想到一位有堅持、不妥協的教授,他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前進。

而確定好自己想要的人生後,于天立教授也建議大家除了一直前進外,更要適時停下來看一看。台大電機系裡很多同學進電機系只是因為分數到了,或是因為父母的期望。不過人生是自己的,好壞都只能自己承受,因此除了前進外,更要想想自己的方向對嗎?否則等二十年後才發現:「這個工作/人生不是我想要的」等等,都已經太晚。

另外于天立教授還提到一點,他認為人生本來就不公平,唯一公平的可能是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個小時,你把時間花在哪裡,你的成就就會在哪裡。台大電機的同學都很聰明,不需要只為了時勢或現在的熱門產業去選擇就業方向,他說「不要太過相信平均值」,就像當年他選擇人工智慧作為研究領域時,AI還不是那麼熱門,但是只要有興趣,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他說人生很短,要花時間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不要到最後才來感慨。

陳奕婷,電機系大學部學生。

陳珮珮,電機所碩士班學生。

 

 

 

「臺大102學年度教學傑出獎」吳宗霖教授專訪

陳奕婷、曹維雨

站在學生立場,實驗教學並進

很多人都說一堂課裡面,如果學生能有十分鐘完全聽懂老師就很不錯了,很多時候學生都是在神遊,或其實無法跟上老師的進度,因此吳宗霖教授認為,要盡量提高學生在課堂上聽懂的比例,或許無法達到100%,但要努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吳宗霖教授的教學分為幾種作法:

一、互動式:

吳宗霖教授上課時喜歡隨機抽問學生,以便促使學生去思考, 他還提到,學生通常會藉由這些思考和想法去找到自己的問題,老師也容易知道學生懂了多少,甚至可以提升同學的注意力,通常老師問問題時,大家精神就會好起來了。吳宗霖教授認為,一個好的課程除了投影片精彩外,要顧及聽眾有沒有聽懂,而互動式就能達到這個功能。

二、手寫或畫圖的方法:

要把概念表達清楚,吳宗霖教授認為要用手寫或圖片來表達,因此他上課會使用投影片,並會在投影片間夾雜空白投影片,以利用觸控筆手寫來驗證公式、概念等等。

三、與實驗結合:

最近台大舉辦了一個和電磁教育有關的國際工作坊,邀請芬蘭、美國、日本等一些教授來討論,吳宗霖教授發現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如果電磁教育能夠配合實驗,必能使教學效果加倍。而他開授的「微波系統導論」已經落實實驗課兩年了,讓實驗配合教學進度,數次的實驗後,最後會結合成一個類似心跳檢測器的系統,這樣既可以學到微波系統的概念,也可以增加同學的興趣。

教學與業界的生涯選擇

現在電機系的學生,畢業後大多面臨要留在學術界或是往業界發展的選擇題,吳宗霖教授畢業後先待在業界三年,才回到教職與研究上。回想起這段在業界的日子,吳宗霖教授覺得是一段因禍得福的特別經驗,雖然畢業後一直很想回學校教書並從事研究,但因為當時學校願意聘請的教授都是歸國的美國博士,環境不得已的情況下,吳宗霖教授進入業界,但也因為這三年的經驗,讓他深入了解台灣的產業,以及全世界的趨勢,往後進行研究時,會以產業的角度出發。訪問過程中,吳宗霖教授提到一年前美國的Intel向台大電機他的研究團隊授權新的電磁雜訊抑制技術及專利,這是很難得的機會,他表示研究一定要對人類的未來產業是有影響的。

而提到業界和學界的差異,吳宗霖教授認為教授這個職業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如果想要悠閒一點,學校這個環境可以允許這麼做,如果想積極一點,又有很多選擇可以和國際的學界做連接,反之產業是目標導向,每個部門每個人都有目標,需要在短時間內把它完成,完成還沒辦法休息,又要奔向下一個目標。

不過吳宗霖教授也提到,教授這個職業是有門檻的,首先要有一定的學歷,第二要在你的研究領域有成果。教學是他的興趣,很高興可以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們,從中山大學到台灣大學,吳宗霖教授已經教了17年的書,當同學畢業後回來看他時,常常會帶著太太和小孩,這種情感傳遞的過程,在精神上的滿足感很大。

與學生的互動

談到教學生涯中最印象深刻的事情,吳宗霖教授回憶起十多年前,那時有位學生心肌梗塞造成大出血,不過時逢SARS病毒大流行,學生被送到急診室時,所有人都怕感染到SARS,而吳宗霖教授仍堅持戴著口罩,在學生進手術室前為他打氣,當時這個手術的存活率只有一半,幸運的是,這位學生在兩三天後就醒過來,回想起當時的過程,吳宗霖教授仍是印象深刻。

如果是日常生活的小事,還是快樂的回憶比較多,其中有一段吳宗霖教授想起來仍是很開心的回憶。當時吳宗霖教授請一位博士班的學生去教導一位碩士班的學妹,結果畢業後他們開始交往,後來甚至結婚了,婚禮還請吳宗霖教授前往致詞,對於能促成這樣一段良緣,吳宗霖教授非常高興。

吳宗霖教授帶過的博士班碩士班及大學部的學生相當的多,也都像家人般的對待學生,學生們和他都建立長久深厚的情誼。讓吳宗霖教授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2013年吳宗霖教授榮獲IEEE Fellow時,有幾位學生自發的召集所有吳教授的學生,在台北的一間餐廳為他慶祝,而且現在這些學生每個人都在產業及學術界有所成就,吳宗霖教授在訪問時說到,學生有成就,對社會有貢獻,作為教授也很有價值了,可見他與學生間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

電信所所長的責任

除了教職外,吳宗霖教授也接下電信所所長的重任,他提到台大電信所在國際間極具競爭力的研究所,因此所長的職責就是讓電信所繼續保有研究和創新的領導地位,而研究要做得好,首先要有優秀的人才,包含教師與學生,第二是要有充足的資源,為了達成這兩個目標,吳宗霖教授做了很多新的嘗試。

為了吸引優秀的學生,吳宗霖教授找出台大電信所的優點,並用這些吸引研究生,而博士生所需要的研究時間更長,因此電信所推出了「電信卓越領袖培育專案」,提供獎學金給願意念完碩士第一年後,繼續直攻讀電信所博士的學生。吳宗霖教授也提到,除了學生,還需要好的教授,好的教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潛力,還會同時開發很多研究資源。

而有了人才但沒有經費,還是不能從事研究,因此所長另一個重要的工作是去爭取資源,例如寫企劃書到科技部、工業界等,除此之外,還需要強化電信所在國際的知名度,因此電信所最近積極在做國際交流。吳宗霖教授提到,其實電信所很多教授都很優秀,在世界都很有知名度,根據統計,在五年內,電信所的教授拿過五篇IEEE國際知名期刊最佳論文獎,這是很了不得的成就。

找到志業,勇敢作夢

吳宗霖教授回憶起自己一路走來的點滴,他建議年輕的同學們一定要有夢想,並且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除此之外,還要很有熱忱的投入。他將工作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工作」,為金錢導向;第二種是「事業」,事業比工作的影響力更大,發展性更遠,但還不是層級最高的;層次最高的是「志業」,是人願意用終生為之奉獻及奮鬥的事情,當擁有志業時,會發現自己的時間永遠不夠用,熬夜不會累、很努力時不覺得苦,因為這是自己想做的事,他不僅僅是工作而已。吳宗霖教授說明自己的志業就是在大學教書、做研究、跟產業互動、與國際合作,因此雖然所長的工作忙碌,教學研究有時會遇到挫折,但這些都不影響他對志業的熱誠。

而除了找到自己的志業外,吳宗霖教授也告訴大家不要小看自己,要立足台灣且胸懷世界。電機系的同學都是很優秀的,要找到自己的夢想,成為一生志業後,還要充滿信心,這時再加上電機系系友的資質,很容易就會成功,就怕今天想做這個,明天卻換了目標,如果每件事都只做一點,很難會有大成就,所以有夢想後,就要有長期耕耘的準備,接著就能等待豐收的果實。

2014 在美國參加學術研討會近照

2014參加 IEEE EMC Symposium 和學生及美國同事合照

陳奕婷,電機系大學部學生。

曹維雨,電機所碩士班學生。

電機系大學部生涯講座—殊途

陳奕婷

生涯講座由電機系學會主辦,電機系協辦。

主持人由系學會長林奕辰同學擔任。

每個人的個性、成長環境都有所差異,而這些差異使得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生涯會一模一樣,而無論每個人的生涯差異多大,都一定會遇到許多需要抉擇的時刻,那如何選擇,才會是人生的最佳解呢?這次生涯講座請到三位講者,唯一個共通點是台大電機系畢業,林挺正全心投入創業的規劃;陳修弘成為一位優秀的工程師;張懋中選擇進入教職,即將接任交通大學的校長,三段不同的人生,充分說明了電機系未來的多元可能性,也證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

早上的演講由三位講者分別利用一小時的時間,介紹自己現在的職業與這個選擇的所帶來的生活模式;午餐由主辦同學,林奕辰,準備精緻外燴,讓大家可以一邊享用午餐,一邊與三位講者近距離的聊天,三位學長也毫不吝嗇地回答大家的許多問題;下午的演講中,林挺正與陳修弘分別分享自己當初抉擇的過程,與選擇後伴隨的心路歷程。

創業—林挺正學長

林挺正畢業後沒有像同學一樣繼續攻讀研究所,反而直接進入業界,為自己創業的選擇開始鋪路,他的公司第一個上架的APP是WhatsTheNumber,上架第一天,因為使用的伺服器流量太小、用戶發現程式的問題等等,原本應該要去慶功的路上,卻需要三不五時臨時路邊停車,用手機當作熱點,開始修正程式,也因為這個機會,讓他養成隨身攜帶筆電的習慣,連去爬山也不例外。他強調,許多人都說創業是自己的老闆,時間可以自己掌控,但實際上的情況是「Work is life」,同時他也鼓勵學弟妹去思考、並藉由不斷反問自己,以釐清問題的面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工程師—陳修弘學長

工程師是電機系畢業後大部分同學的生涯選擇,儘管如此,陳修弘學長也曾面臨畢業後是否出國、兵役、研究領域等問題,他鼓勵學弟妹在大學時期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而出國會面臨到的經濟問題,也可以開口向父母討論,或許父母可以給你意想不到的支持。但人生的選擇不會到大學畢業就結束,研究所畢業後遇到的問題是該往業界發展,還是繼續鑽研學術,陳修弘學長選擇進入Qualcomm。當年紀到了三十歲時,又需要考慮是否要回台灣?陳修弘學長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最後想到在台灣的父母,以及他一直無法克服的「homesick」,決定捨棄高薪,回來台灣。

研究—張懋中教授

張懋中教授不像大多數在美國就職的人一樣,大學畢業就去了美國念書,而是在交通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後,才前往美國進行博士後研究,在演講中他分享自己在UCLA的生活,最有趣的是某次恰好聽見兩位教授在走廊上因一個問題吵得不可開交,當時他提出一個實驗方法來證實哪位教授的想法是對的,最後他用這個實驗結果發表論文,並成為一篇在他生涯中,影響極大的一篇論文。張懋中教授也藉著自己在國外任教的經驗,向學弟妹比較台灣大學生與美國大學生的差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他建議學弟妹學習國外的企圖心與熱情,並保留溫和的性情。

陳奕婷,電機系大學部學生。

OMG!!! 臺灣大學 PaGamO 贏了!我們搶下全球第一的教學創新大獎!

葉丙成

天!我們贏了!!我們打敗四十三個國家、四百二十七所大學/團隊,拿到全世界首次創辦也是最大的教學創新大獎!

由於這兩三年來,國際上教學技術創新突飛猛進,全世界的一流大學、公司都紛紛投入許多資源。有鑒於此,知名的華頓商學院 Wharton 跟全球大學評比機構 QS 合作,決定舉辦全球第一屆的教學創新大獎「Reimagine Education」。在九月的時候,莊教務長將這個大獎的訊息傳給我,讓我參考看看要不要參加。我看了以後,覺得 PaGamO 值得參加,於是花了幾天幾夜努力寫了申請書,在教師節前夕 9/27 熬夜送出!(隔天繼續熬夜準備去台中的兩千人翻轉研習 @@)

三週後被通知入圍,邀請我參加 12/8-12/10 在華頓商學院辦的 Conference 發表會。我心裡覺得應該滿有機會得獎,為了學校,不得不在學期中再出來美國一趟。來到這,才知道參賽隊伍有 427 隊,來自世界 43 個國家。原來這是全球第一次舉辦的教學創新大賽,所以對全世界的教學創新團隊都非常的有吸引力。但來美國前,我真的沒有想到這個比賽會有這麼多強手來參加。知道以後,心裡一沈,很擔心白來美國一趟。

在那天看下來,有好多隊伍都做的超強。有好幾個團隊,做可以遠端虛擬的做科學實驗的實驗室、有 3D 模擬的醫學虛擬解剖、有虛擬的物理化學實驗模組。好幾個隊伍都是做了五年、十年,累積全球用戶上百萬的教學虛擬系統。特別是美國著名的 PhET 互動式科學虛擬實驗系統,上百萬人用過,做的好棒,我越看越沒把握。

偏偏主辦單位又在我們簡報前一天跟我們說,十分鐘的發表時間變成七分鐘。雖然簡報跟得獎名單無關(之前已經評審決定了),可是現場的參賽者每個人都還是磨刀霍霍的樣子。我前一天為了七分鐘的簡報,練了 n 次,一直超時。最後在半夜終於神功大成。睡沒多久,早上開會,輪我上台。我是全場講的最嗨的,讓全場數百位來自 33 個國家的觀眾也聽的超嗨,笑聲不斷。雖然很成功,可是下台後,胃又開始痙攣了…痛了好久…

一整天三十個隊伍的發表都結束後,晚餐就是頒獎典禮了。晚餐辦在哪?居然是辦在 UPenn 的博物館裡面。裡面有中國文物廳、各國文物的廳。結果,居然晚餐桌設在埃及的木乃伊廳 @@ 晚餐開始前,有兩場專題演講,講的很久。接著就是開始吃飯。我其實根本沒心情吃,一直等,一直等…

終於頒獎典禮開始了。一開始就播放洛基的音樂,非常應景(費城)!接著開始按照各個項目的前三名來頒。有 Hybrid Learning、E-Learning、Presence Learning, Teaching Delivery 等項目。全球教育創新的先驅者們,都翹首引盼。終於頒到 E-Learning,像奧斯卡獎一樣,先宣布入圍名單。入圍有四名,我們跟 PhET 都入圍。

“The 3rd place: xxx” (不是臺大,不是 PhET)

“The 2nd place: xxx” (不是臺大,不是 PhET)

哇咧…PhET 也還沒出線,那第一名的機會感覺有點渺茫啊…

“The E-Learning Winner goes to: PaGamO and PhET!!”

哇~~~~~~~ 拿到 E-Learning 項目的第一名了!回家對臺灣鄉親父老有交代了!心裡真是太感動了。全場的歐洲人、美國人、印度人、亞洲人,都熱情的在頒獎路途上跟我握手。這真的太酷了!我們讓臺大真的有面子!!

頒完了各項目的獎外,接下來就是第一屆 「Wharton/QS Reimagine Education 」的終極最大大大大大大大獎。這時心臟又蹦蹦的跳,會不會拿到大獎?會嗎?這樣想會太貪心嗎?還是不會?還是會?

“The Overall Winner goes to……….PaGamO and PhET!!”

我們贏了!!!我們贏了!!!我們贏了!!!

全場熱烈的掌聲中,我上台去拿了那比我臉還要大的水晶獎牌。能夠讓在場來自全世界的教授們、Wharton 的教授們、QS 的主管們,都看到我們臺灣大學團隊,在數位學習這塊傲人的成績。我真的太高興了!!!拿完獎後,全場看著主辦單位播放我之前在機場錄的影片。影片最後我很大聲說道:「PaGamO! WE SHALL CHANGE THE WORLD!!」,全場瘋狂拍手。看到全場的人這麼為我們高興,我真的是太感動了!

這都是我的團隊中臺大電機的同學、臺大資訊的同學、還有我們新創團隊 BoniO 伙伴們一起努力的成果!

能夠得到世界第一屆教學創新大賽的第一名!我們成功打響臺灣大學在世界上教學創新的名號!離開會場前,IBM Watson Lab 超級電腦計畫的研究負責人特別來致意,希望有機會未來談合作。歐洲著名的 EdTech Conference 的負責人也邀請我六月去倫敦給演講。國際的媒體也來專訪。華頓商學院以「Gamification」Coursera 聞名的 Prof. Kevin Werbach 也在餐前跟我特別致意。

這幾年,教育科技在國際上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有趣的是,在這個領域,大家看的不是論文,而是看誰開發出來的技術,在世界上最多人用、最有impact。在參賽的時候,我們老是聽到團隊間在問「你們的系統有多少人用?」臺大能得獎,也是因為我們的系統有非常多人使用。希望這次的經驗,也可以讓我們的社會,對於大學的研究有更不一樣的看法!

葉丙成,2005年密西根大學博士,現任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暨臺大教學發展中心創新教學組組長。

與南京大學博士生交流活動--光電所舉辦2014第七屆兩岸光電科技博士生論壇

(時間:103年9月28日至10月4日;地點:臺灣大學)

【節錄自臺大光電所所訊201411, 12月刊】

程琮欽

兩岸光電科技博士生論壇為臺大光電所重要的學術交流活動,一年舉辦一次,由雙方輪流主辦;從2008年開始在臺大舉辦第一屆後,這次已經是第七屆了,又回到臺灣由臺灣大學主辦。為了讓研討會更完美,共開了四次籌備會議,從一開始的任務分配、工作項目、行程、住宿、會場佈置等由大至小的事情,都在一次一次的籌備會議裡詳細討論與確認。

在林恭如所長與黃建璋副所長的全力支持下,這次活動中整個研討會是交給博士班同學規劃並完成。過程中,光電所所辦的林筱文小姐也提供協助與經驗傳承,使得籌備更有方向且更有效率。完成整個活動後,同學們體驗了許多以前未曾經歷的經驗,也增加同學舉辦大型學術研討會的經驗與能力。

本屆兩岸光電科技博士生論壇在電資學院最豪華的會議場地博理館進行,本次由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祝院士、吳副院長等共21人至臺灣與臺大光電所師生展開為期一週的學術交流與企業文化參訪。首先由臺灣大學電資學院院長郭斯彥教授介紹臺灣大學歷史與電資學院概況;之後南京大學祝世宁院士、吳兴龙副院長、卞清主任、臺灣大學林恭如所長分別致詞後,便開始研討會各項議程。研討會之外的參訪行程則包括友達光電、故宮博物院等。整個活動在103年10月4日畫下完美的句點。

程琮欽,光電所博士班學生、代表團學生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