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精專獎首獎-兩款微型化射頻辨識標籤天線之設計–短路塊狀天線及隙環共振器負載之短偶極天線

江承軒、程子恆

前言:

RFID系統係一種非接觸式自動辨識系統,利用電磁波的傳播特性與無線通訊技術,使安裝RFID之物件得以透過射頻訊號自動提供物件辨識所需之相關資料,再透過後端伺服器或電腦進行自動化與資訊化管理。近年來,射頻辨識系統被廣泛應用於門禁管制、生產線自動化、倉儲物料管理等,加上國內外相關標準之建立與整合,如EPCglobal Class-1 Generation-2與ISO 18000-6B,RFID迄今已發展成熟,其潛在市場龐大,相關之開發成本亦可預期將大幅降低。射頻辨識系統主要由讀取機及標籤兩個構件所組成:讀取機的任務為發射電磁波訊號,以提供標籤啟動時所需之能量,並與標籤建立通信連結,用以傳送及交換辨識資料;標籤則由天線與經特殊封裝之晶片(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ASIC)組裝而成。RFID依標籤能量之供應方式,可區分為主動式與被動式RFID兩種,前者須於標籤內建電池,後者則否。被動式RFID標籤利用後散射調(backscattering modulation)方式,將辨識所需之資料回傳給讀取機。由於被動式RFID標籤無需使用電池,較易達到輕薄短小之設計,且可降低製作成本,故目前RFID主要的應用及市售產品多以被動式RFID系統為主。

為了儲能,ASIC的輸入組抗通常設計為強電容性。我們用的ASIC型號為Alien H3,根據data sheet求出,在為小功率輸入時,其等校電路為1500歐姆的電容和0.85pF的電容並聯,在我們使用的頻段之中心頻915MHz,輸入阻抗大約為27.4 – j200.9 Ohm。因此,為了讓能量盡量打入ASIC,由ASIC看進天線的阻抗必須共軛匹配,也就是我們的設計目標為一效率能接受,且輸入阻抗為27.4 + j200.9 Ohm的天線。

我們的主題為被動式標籤的天線設計。RFID天線在設計上有著諸多難題,首先,對應的UHF頻帶波長較長,對應的共振模態便需要相對大的空間來激發,因此天線的面積便難以縮小。再者,若是在天線的附近有導體,根據電磁理論中的鏡像原理,導體表面附近會產生一和天線上之電流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等效電流,造成嚴重破壞性干涉,天線輻射效率變得非常低落。因此這次我們以Alien H3商用標籤晶片為平台,發表了兩種設計,分別對應上述的兩個設計難題,以期能達到RFID更加廣泛的運用。

設計介紹:

介紹將分為兩個部分:克服金屬物體標籤應用的微型化塊狀天線以及微小化設計的隙環共振天線。

I. 微型化塊狀天線:

這是一種既有的天線結構,結構簡單,且容易利用傳輸線模型分析。利用其single ended的饋入特性,將金屬物體表面作為接地端,和設計的標籤本身便形成了傳統的塊狀天線架構。將ASIC的兩個differential port一端接天線,一端接到金屬物體表面 (接地),便形成了由塊狀天線實現的RFID 標籤。利用傳輸線模型分析,若要將此天線的長度縮減到四分之一波長以下,必須在末端加上電感性附載。

II. 隙環共振天線:

為了將天線微小化,採用了原本用於人造材料中的隙環共震器(SRR)來輻射,並將天線印在0.6mm的FR-4基板上。因為SRR為環形架構,因此其組抗為電感性。加上因為尺寸較小,阻抗的虛部變的非常大,遠大於設計目標,因此利用電容性較強的短雙極天線來彌補其需部阻抗,達到接近200的虛部阻抗,以達成共軛匹配。

設計特點:

I. 微型化塊狀天線:

此設計的重點便在於末端的接地設計。採取正中間一小段和兩旁接地(如圖1),可以達到電感性的附載。而圖1中ASIC下面較寬的線便是連接到基板的背面,在貼上金屬物體時便會變成接地端。ASIC上面的細線則作為串聯電感,用來調整天線的輸入虛部阻抗。此設計的限制是這種天線運作的理想情況是接地平面無限大,因此光只有標籤本體時,天線組抗特性較差。再加上礙於實驗室自行製作材料限制,只能做出以玻璃纖維(FR-4,厚度1.6mm)作為基板的天線。因此唯有欲標籤的金屬物體擁有較平坦且面積大於標籤天線的平面才有辦法正常運作。


圖一 塊狀標籤天線本體架構。


圖二 塊狀標籤天線之輸入阻抗隨金屬物體平面邊長變化情形 (金屬物體平面為正方形)。

 圖三 塊狀天線實體照片

II. 隙環共振天線:

設計的重點在於圖四中ASIC上面的指叉型電容。若將SRR以傳輸線模型來模擬,原本開路的隙環若改成電容,可以將SRR的長度縮短,同時達到一樣的基頻共振(四分之一波長模態)。換句話說,調整此指叉型電容的電容值,可以調整此天線的共振頻率。此外,若調整為小雙極天線的長度,可以只調整輸入阻抗的虛部,而實部幾乎不動。因此,我們整理出了一套設計流程:首先調整指叉型電容的長度,藉以調整其電容值,改變共振頻率,藉以改變原本難以調整的輸入阻抗的實部。接著,因調整實部的同時,虛部也會跟著變化,利用改變雙極天線的長度來將虛部阻抗調回我們需要的值。藉由這個方式,這種標籤天線結構可以不僅僅匹配到我們使用的這種ASIC,只要阻抗變化不要太誇張,基本上都可以在維持一樣天線面積和板厚的情況下,匹配到不同廠商的ASIC。


圖四 隙環共震器標籤天線本體架構


圖五 輸入阻抗隨指叉型電容長度變化


圖六 輸入阻抗隨微型雙極天線長度變化


圖七 隙環共振器天線實體圖

 

結論:

隨著RFID應用變得更加廣泛,標籤天線必須克服更多的設計難關。不僅僅是項設計傳統天線一樣一味的縮小,金屬物體也是必須克服的障礙。其實不僅僅是RFID天線的設計,行動裝置的設計也是一樣,對應開始出現的金屬機殼,天線必須有別於傳統設計,想辦法避免金屬殼上的鏡像電流影響輻射效率。目前提出的兩種設計還只是概念的實現。如何能增進其性能,有賴更多的理論和設計經驗。


江承軒、程子恆,電機系大學部2014年畢業生。

編輯室報告

每年都有畢業典禮,但專屬於2014年畢業生就是這獨一無二的一次,本期報導2014年畢業典禮,並收錄大學部及研究所畢業生代表致辭,與系友們分享。

為鼓勵大學部同學認真參與專題製作,落實專業技術能力之培養,並於畢業前夕為自己的心血結晶留下紀念,本系辦理精專獎評選,江承軒及程子恆兩位大學部學生的成果獲得首獎,本期報導兩位首獎的成果。

光電所呂韋辰同學撰文紀錄餐與歐盟碩士雙學位計畫,本期承本刊第46期刊出下集。

本校100學年度優良導師李建模教授,其帶領的服務學習二/三並曾榮獲本校服務學期課程第三名,本期邀請李教授撰文分享,他對服務學習的使命感以及他希望傳遞甚麼理念給學生。

本系葉丙成副教授的電機系師生共同創作-「葉丙成的機率驚豔」已於本年度3月出版,序文於本期與各位系友分享。

本期刊出2003及1983級系友返校紀錄分享,不一樣的就學時代,一樣的青春歲月感懷,與系友分享。

施崇棠先生,臺大電機系1974年畢業。獲邀至本校102學年度畢業典禮致辭,本刊節錄臺大校訊第1183期演講全文,與系友分享。

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先生致詞

節錄臺大校訊第1183期


楊校長、各位師長、各位家長、以及今天的主角,即將畢業的學弟學妹們,大家好!恭喜你們!

今天是屬於你們的日子。看著你們,全臺最優秀的菁英,齊聚於此,個個充滿熱情與抱負,摩拳擦掌,正準備迎向人生的下一篇章。讓我也感染到這股氣氛,不禁回想起四十年前,自己也像你們一樣正要踏出校門,初闖社會的那種躍躍欲試卻又徬徨不安的心情。

光陰似箭,歲月無情,轉瞬間從母校畢業已四十年,自己也已年屆花甲之年。真是不勝唏噓!似乎沒變的就只有那椰林大道,只有那傅鐘。今天,我想就以過來人的身分,來跟各位學弟學妹們分享自己這四十年來的五個小小心得:

第一:永遠保持今天充滿內心的那股夢想與熱忱。

美國詩人休斯有這樣的一段詩句:緊緊抓住你的夢想,一旦夢想消亡,生命就像斷翅的鳥兒,再也不能飛翔。柏拉圖在我心目中,是一生恆持夢想、理想、與熱情的最佳典範。45年前我在高中的時候夢想要拿諾貝爾獎,40年前在大學時夢想當電腦界的愛迪生。25年前在一間昏暗的冰果室裡,我和我手下的四位工程師,夢想著要開創一個小而美,但電腦技術天下無敵的公司。15年前我又夢想著要帶領華碩成為華人引以為傲的全球高科技品牌。今天,雖已屆花甲之年,也還在公司內部鼓吹一個新的夢想,希望把華碩打造成一個數位新世代中,最受推崇的世界級領導企業。

就像Steve Jobs在Stanford畢業典禮上鼓勵畢業生的,Keep looking! Don’t Settle!永遠保持心中的熱忱,不斷地諦聽你內心真正的呼喚,不要讓你的夢想輕易地被現實的困難或是誘惑給妥協、消磨掉。切記真正的成功,正是屬於那些能不斷克服逆境,而內心卻始終燃燒著熱情與夢想的人。

第二:不斷地磨利你的劍,不斷地焠煉你獨立思考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就我個人的體會,要精通一門學問,不要貪多,先把第一本好書徹底讀通。而且要不斷反芻,才能成為真正的高手。有趣的是,這第一本好書,往往是學校的教科書。其實,楊校長在醫學的領域,在x光的判讀,就是非常令人佩服的一等一高手!

40年前臺灣的電腦軟硬體根基其實是非常薄弱的。當時我們有機會把軟硬體技術根基建立起來,完全是拜微處理機及個人電腦之賜,才有機會不斷地反芻消化之前30年美國在大型電腦和迷你電腦所累積的軟硬體技術。但這段磨劍的過程是十分辛苦的,往往要透過很多逆向工程,點點滴滴把軟體硬體的基本功建立起來,那時候常常睡在公司,但是這種苦功夫卻是非常值得的。而學問就是學問,一點都投機不得,只要當初沒有真正融會貫通的部分,日後一定都會吃到苦頭,屢試不爽。我還記得有天晚上我們又在公司通宵debug除錯,第二天早上我眼睛紅紅的去找施振榮先生跟他說我們這次有機會在最先進的386電腦(那時386是最先進的CPU)擊敗所有美國的老大,他還不太相信。我後來帶著我們的電腦原型機到拉斯維加斯電腦展P.K.,擊敗了所有其他廠牌,那年,得到了PC World “Product of the year”的最高榮譽,也建立起我們臺灣人很大的自信心。你們今天比我們幸福,不需要再經過這一段痛苦摸索的過程,但是其實這段過程是無價的,尤其是在今天資訊與知識從網路唾手可得時,這種獨立思考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反而是你們能超越別人及勝出的關鍵。

第三:培養自己成為真正的T型人,跨越科技、管理與藝術。

只有專業技術天下無敵其實是不夠的,尤其是在企業體裡,除了把你的劍磨到最利之外;你會開始需要領導一群人,共同往一目標前進,你會需要發揮管理的技能,以最低成本,達成最高價值。所以你必須終身學習,焠煉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領導及管理能力的通才。另外,目前大家都已看到,傳統科技、資訊科技與生命科技正在快速跨領域整合。智慧型穿戴裝置已經繼智慧型手機之後如火如荼地往前突破創新,從錶、眼鏡、衣服、腦波感測器甚至到體內奈米植入式晶片,再配上物聯網IOT的大趨勢,鋼鐵人的世界似乎已不再是純科幻小說。在全球化、網路化、跨領域創新已成為時代新顯學的今天,未來最需要的人才是既能深又能廣,兼具專才與通才的T型人。尤其是能跨越整合科技、管理、藝術的T型人。

第四:執意追求卓越,不斷挑戰難行門,追尋無與倫比

人生兩種門,難行門和易行門。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會不自覺地選擇好走的那道門。但是如果你希望真正實踐你的夢想與抱負,我給你的忠告是,要不斷地選擇難行門,挑戰難行門。 The hardest problem can only be resolved with solid effort to achieve the highest level of excellence,這也是我非常推崇,也一直奉行不渝的一條古老的人生智慧。只有選擇走難行門,挑戰難行門,才能真正地勝出。因為好走的路終究會因為聰明的人太多而變成難行的路。在競爭慘烈的商場更是如此。也唯有選擇難行門,用扎實的努力去克服重重難關,人與企業也才能變得更卓越。華碩從去年開始正式把公司的品牌精神與標語改成追尋無與倫比(ISOI)正是呼應這種執意追求卓越,不斷挑戰難行們的精神。

第五,也是最後一點:把人生的每一刻都當作修行,提升你的智慧,昇華你的人生

你們都還很年輕,但有一天我們都將歸於塵土。我很欣賞,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先生,他為自己寫下的墓誌銘是: 「恕我不起來了。」 這是海明威式的幽默,也彰顯出文學家任運曠達的本色。偉大的哲學家康德在臨終時也要他的學生為他寫下墓誌銘: 在我頭上是眾星的天空,在我心中是道德的法則。這是康德的悲懷,也充分顯示出哲學家智慧內斂的胸襟。

在我們人生的奮鬥過程中,你會發現人生似乎還有很多重要的東西,你會開始思索人生的意義。我的建議是,從現在開始,把人生的每一刻都當作修行。那麼你會開始發現很多古老的人生智慧原來都是對的,你會體會出,真正的快樂源自內心,而非往外馳求。你會開始領悟到小我與大我的關係竟是如此密切。你會慢慢學會慈悲與智慧。你會幡然體悟原來生命就是愛。如果有一天你人生的修行已到這個境界,我要恭喜你,你已譜下你人生最好的篇章,你已舞出你生命最美的風華。另外,我相信你的修行與體悟也會幫助你在追尋無與倫比時,心智更加清明,看事更為通透,決斷更為圓熟。祝福您,祝福大家,恭喜大家!

施崇棠先生,電機系1974年系友。

103級十週年同學會速記

施逸優

2003級系友於2013年12月21日重聚,本文於重聚後撰稿紀錄。

時光荏苒,匆匆十年歲月流逝。過去在系上時常見到二館的門口掛著紅布條「歡迎某某級學長幾十週年的同學會」,沒有想到轉眼間已經是我們103級畢業十週年的時刻,從去年的跨年小型同學會,不經意中提起這個話題,也在總策劃東傑的計劃下,在這陰雨綿綿的天氣有著熱絡又溫馨的再相聚。

將近一年的籌備期間,首先我們先盡可能更新所有同學目前的通訊資料,接著再透過Facebook成立社團群組調查每位同學可以參與的時間,畢竟畢業十年的同學會只有這麼一次機會,錯過不再,所以在許多同學踴躍登記下很快就確認了在年底舉辦這次聚會,同時也在廖婉君主任大力支持以及羅如芳小姐、電機系系學會貼心協助下,可以使用系上教室,讓我們在最熟悉的環境下回憶起過往的點點滴滴。為了顧及一些在海外而無法參加的同學,我們也使用Google Hangout讓海外同學同步連線,一起分享這十年來的人生經驗與轉變。

由於舉辦的當天大概是今年度台灣入冬以來最溼冷的幾天,加上許多同學攜家帶眷參與,因此比原定時間稍晚了十多分鐘才正式開始。東傑很細心地從之前同學們更新的資料中進行所在地分析與職業分析:我們這群畢業十年的同學中絕大多數還是在台灣工作,約三分之二強,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大部分則在美國奮鬥打拼。而同學們就業的領域絕大多數也以積體電路產業為主,當然擔任研究員或者開始教育莘莘學子者也所在多有,更有些同學在經過幾年工作經驗後,決定要自己創業,實現自己的夢想。雖然十年的時間不算長,但是系上大小變化並不少,大者至明達館落成,小者至以前的教師會議室內部經過整修,當年大家搶著修廖婉君教授的計算機程式,而十幾年過後老師現在也榮升電機系系主任。因此在東傑簡短報告同學動態後就由老師對系上目前的狀況作簡介。十年的變動不能說不大,當年入學的時候聯考還占大多數的招生名額,而現在為數最多的則是申請入學者,其他林林總總的方案,讓指考只占不到四分之一,從簡報中可以感受到老師接任系主任的壓力,在希望維持電機系為全國之標竿的同時,還要亟思各種因應時代潮流轉型的方針。

大約半個鐘頭前東傑簡單的開場提到有同學已經創業,讓大家不免好奇他們的心路歷程。他們侃侃而談過往作為企業雇員的工作經驗,然後談到逐漸累積的創業想法,在這段轉折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掙扎,但是也看到他們對於未來經營規劃的願景,那眼光中閃耀出來的光芒是一種充滿活力的色彩,是一點也騙不了人的。由於同時有大學部的學弟妹們在場,分享的同學們也提及了當時候大學與研究所生活的點滴,同時也鼓勵大家多方嘗試,發掘自己的興趣,甚至有人趁此機會徵才,整個分享的過程中互動熱絡,幾乎是欲罷不能。同學們很踴躍的發表自己畢業十年來的經驗與轉變,透過Dial in的同學也不甘寂寞在旁邊的對話視窗中很快樂地聊起來。同學們相聚就是這樣,所聊的話題很快就讓人回想起那個美好年代,所以形成的畫面也很有趣:聽台上分享的同學講得津津有味,而眼睛又離不開國外同學閒聊的文字視窗畫面,有時候台下爆出的笑聲和台上同學所講的事情其實毫無關係,看著台上同學一副發愣的表情,也是同學會的另一番趣味。北加的同學們就齊聚在欣宜家,開著網路連線,同時也來來去去的吃著火鍋。總之網路時代提供的便捷,能夠這樣開線上同學會大概也是十幾年前的我們無法想像的,不過在這邊殷切呼喚各位同學們,下次二十週年的同學會,請大家記得把時間空下來,希望大家都能夠共襄盛舉。不管網路再怎麼發達,面對面的人情味還是沒有辦法被取代的。期待下次的再相聚。

結束同學的近況分享後,中午在明達館Living One用餐,陸陸續續又有同學攜家帶眷前來。比起早上在教室中的近況分享,中午在用餐時大家更是熱絡,少了座位的限制,大家更是開心的聊天換桌,交換著工作心得、育兒經驗。雖然現在保養技術高超,大家看起來年齡都不像已經超過三十歲的樣子,但想到十幾年前大家剛進大學的青澀模樣,在PC室裡打game的熱血狂放,還有在BBS上灌水的那種團結一致,不管在系K系康還是在運動場上所編織成的那段青春歲月,對照現在滿嘴父母經,還是不得不感慨歲月不饒人:時間總是在不聲不響之間往前流動,“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或許就是我們這群畢業十週年的同學們的最佳寫照。

下午另外有與學弟妹的小型座談,參加的學弟妹人數較少,所以可以比較針對性的進行討論。很多當年的回憶透過問答又一一浮上心頭,在這個回想的過程中有著過去的徬徨,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但不論如何,我們可以不用害怕,因為我們都還算年輕、都還有勇氣,可以不斷的嘗試錯誤找出適合自己的道路。用同樣的道理,許多樂於分享的同學也用這樣的想法鼓勵學弟妹,也以他們在國外求學的經驗讓他們了解在這個時代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但是不需要害怕這些挑戰,因為這些都是未來能夠開創新局的機會。

我們都對於這個時代有些想法,不管在哪個崗位上都希望能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我們發揮著各自微小的力量努力著,希望在二十週年的同學會上,能看到更多同學神彩奕奕的分享,分享著家庭成長的喜悅,也分享著築夢踏實的喜悅。

施逸優,臺大電機系103級,Research Collaboration Scientist, Siemens Limited Taiwan.


在北加地區與我們連線的同學們。


在電機二館教室中齊聚的同學與家眷們,還有藏身其中的凍齡美女廖婉君老師。


中午在明達館Living One用餐。

 

 

1983級系友三十重聚回顧

賴瑾

 1983級系友於2013年6月15日重聚,本文於重聚後撰稿紀錄。

 

「近幾年已經很少有什麼興奮的事了,但為了這次的三十重聚已經興奮了一個月」,一位同學這麼說。

當年服完兵役出國前,幾位已出國的同學回校分享留學經驗,他們雙手插在口袋,講台上來回踱步,信心滿滿, 英姿勃發,一位老師預言,我們出國同學未來都將落腳美國,所謂「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但於此三十重聚時,我們卻做到了:「回回回,回台灣」。

電機系作為台大的第一大系,會長作為全台大三十重聚總召集人,是電機系友的光榮。這次參與的同學有九十四位,其中來自美國有二十位,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香港十三位,英國一位。

早於六月十五日重聚晚會前兩個月,同學們已開始連絡工作,在“台大電機 NTUEE 1983畢業"的 Facebook 上,同學們提供了許多當年幼齒的照片,試著尋找失聯同學,並規劃旅遊行程,你來我往好不熱鬧。一位協尋專家的學姊熱心幫忙到戶政事務所查尋,竟發現有幾位同學已離世,不勝唏噓。

為了迎接從美國及東南亞回來的同學,我們安排了旅遊行程,並到同學經營的宜蘭民宿,甚至睡通舖,大家徹夜促膝長談,不捨入眠。

最期待的是台大電機館的聚會。 每一個同學上台講講過去三十年的日子,及對未來的規劃,這可是徹夜暢談的話題,但因為我們有六十多位同學急於分享,每人就硬生生地得在三分鐘交代清楚。在三個多小時的聚會中,笑聲,掌聲不斷, 多的是對過去的感恩,少的是提及個人的成就,如同一位同學描述,大家風采依舊,加了成熟的韻味。許多同學自大學畢業後,就不曾再見,最常聽到的第一句問候語是,你是我們同學?你叫什麼?這倒也不訝異,即使回到三十多年前的大學時代,也可能這麼問,因為也有不少同學是到學校但不上課的。

同學們到了這韜光養晦的年紀,都很低調,一位在美國的大學名教授,畢業於名校,卻輕描淡寫地說,畢業於北加州學校,另一位任職於台灣電腦龍頭企業事業部總經理,卻說自己的成長如同蟑螂的生命。

同學們的這三十年境遇,各有不同,事業起伏上下,但多能有安身立命之處。在學校任教者多,感嘆今日學生在教室聽課如同墓碑,但呼籲大家不要在這時候退休,該為這塊土地持續努力。有位名教授,一生已可安全下崗,卻仍在教學崗位上打拼,為下一代創造一個努力的方向,一個更好的就業機會。一位同學更鼓勵:在學界的同學,要爭取作院長、作校長,在政界的同學,要爭取作總統,才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同學們創業者也不在少數,有些的公司成功後賣掉,又再成立新公司,創業上了癮。也有創業從一而終,享受公司的成功,也有屢敗履戰持續堅持者。我們這一代的台灣人,繼承了前一代的憂患意識,從台灣移民到美國,在美國、台灣創業,又到大陸打拼,這種拓荒者的精神、生命的毅力,在許多同學身上可以看到。

每個同學的歷程也很多元,有位同學自大學畢業,目標是走遍天下,玩盡人生,嘗試各種行業,舉凡行銷,商業,公關,無不在行。有位同學是台灣電腦業的先驅,很早就退休了,不開車,好像根本沒車,以單車行遍天下,又租了山裏的地,成了菜農。另外有經營民宿的同學,終日倘佯於宜蘭的好山好水,熱情招待每一個過往的旅客。另一位同學可是台灣重機的先驅者,遠在二十多年前,即將哈雷拆解,分批運回國,組裝後,在黑夜裡馳騁,近又聽說他進了博士班,開始了生醫的研究,好一個不羈的暢意人生。

重聚晚會上,群英冠蓋,咱這屆也有不少當今朝野重要人士與會!會長提到大家熱情參與此次重聚,最難能可貴的是電機系一位中風的同學,堅毅克服行動上的各種困難,帶著全家人,專程自歐洲回來團聚。會長還說:人生至此,兩件事最重要,一是健康,再就是思考往後二、三十年的路如何走?我想,雖然過去各人際遇不同,我們都是幸運的一代,煙硝戰火後,在人生未來的歲月中,若可以結合同學們在各不同領域專長,一起做些事情回饋社會,應是人生一大樂事!重聚晚會後,大家意猶未盡,陸續有多次餐聚。一次在邀請大學教授及業界的晚餐,幾位國際知名學者也參與,談到台灣的教育,無不憂心。當今於國際上的高等教育界,執牛耳者多為我們這代台灣人,然很多人卻不能為台灣所用,而在台灣有許多優秀老師苦於沒有學生,許多研究工作無法開展。學校的研究無法跟業界發展結合,政府的許多政策往往無顧事實現況,使得成效大打折扣,最後大家寄望幾位參於國家政策制定執行的同學,能抱著「事不可為而仍為之」的精神,在業界的同學也允諾配合。

曲終人散,大家陸續回國及回到各人崗位,我想像再五年、十年後的聚會,又將是何等景像?希望是暢意的多,遺憾的少。再會了!

賴瑾,1983級系友,威盛電子副總。

不老部落烤肉


重聚晚會與李琳山老師合影


晚會83級電機全體合影


稻民宿海外僑生留影

For the student, By the student, Of the student!

For the student, By the student, Of the student!

(臺大電機師生共同創作:【葉丙成的機率驚艷】序文,已於2014年3月出版)

葉丙成

記得三年前某日,我在臺大電機系必修課「機率與統計」班上跟大家說:「有一天,我們一定會出版一本書,讓這個世界看到你們超級精采的創作才華!」三年後的今天,我們終於做到了!

這一切,源自於四年前我所開始的一場教學創新實驗。

我的教學生涯始於二○○一年。那一年,我開始在密西根大學當助教教課。從二○○一到二○一○的這十年中,我一直認為,教書就是要教得清楚、教得有趣。因此,我的教學理念就是追求「Be clear, Be fun」。直到二○一○年,我僥倖得到臺大的教學傑出獎。歷年獲獎的都是臺大在教學上素負盛名的前輩們。能與這些前輩齊名,對我是很大的鼓勵!

那時開始,我似乎有了一種錯覺:就像武俠小說一樣,覺得自己的教學似乎……已臻化境?頒完獎後的隔兩天,我在教室上課。當天我依然使出渾身解數,盡可能把課上得清楚、上得有趣。可是,我不由得注意到,在後排有三四位同學,一直在度估打瞌睡。等等,不是教學已臻化境?怎麼還會有人度估?以前上課的時候,即使學生度估也不以為意,但現在看到那些度估的人,卻很像一旦不小心看到液晶螢幕的亮點,就會忍不住老是往那裡看一樣。那一天,那些上課度估的人一直進入我的眼簾。我心裡不斷在想:「怎麼會有人度估?已經教的很清楚、很有趣,怎麼還會有人度估?」

直到當天晚上入睡時,這樣的疑惑依舊占據我腦海,甚至因此輾轉難眠。苦思到半夜,才突然想到:「原來他們就是沒有學習動機啊!」對於沒有學習動機的學生而言,老師教得再清楚、再有趣,他也不會想聽。以前我以為只要教得清楚有趣,學生自然就會有動機聽課。其實不是這樣的啊!

該怎麼做,才能燃起學生的動機?該怎麼做,才能讓他的動機熱烈持續一整個學期?這些才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在那當下,我才驚覺自己在教學上的道行實在太淺。想到自己竟曾生起「已臻化境」的念頭,不禁冒了一身冷汗!感謝四年前在我課堂度估的同學們,是他們點醒了我,讓我的教學理念從此改變!從那一夜起,我在教學上開始追求「如何讓學生維持學習動機」。

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呢?這個問題一直苦惱著我。恰好在同一個時間,我也被另一個問題苦惱著:「如何解決常見的作業抄襲問題?」

根據我去臺灣各地演講訪查的結果,發現臺灣大學生的作業抄襲問題非常嚴重。學生抄作業固然不對,但也有其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大學生修習的學分太多了,一學期修二十幾個學分,八、九門課,遠比美國大學生只有四、五門課多很多。一學期修八、九門課,讓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好好思考,更別說把作業好好磨出來。如果一個題目花了兩三分鐘還做不出來,很多人就會去看習題解答。因為有那麼多科目都要顧,沒辦法單單只在某科的某題作業冒險花那麼多時間,所以學生或是抄襲直屬學長學姐過去留下來的作業答案(學生稱之為「家產」),或是抄襲班上同學的答案,或是抄襲學校旁影印店所賣的各科教科書習題解答……作業的抄襲,是臺灣非常嚴重的問題。

那麼,該如何解決呢?我想到了一石二鳥的方法!我決定把作業變成一種多人線上遊戲。每教完一個章節,我就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題目,然後互相攻破別人的題目。攻破越多題目的人,在地圖上就越領先其他人。由於題目都是每組學生自己設計的,同學就想抄答案也沒得抄,只能被迫好好去思考如何按部就班解出別人的題目!非常感謝我的研究生姜哲雄和唐偉軒,他們以優異的程式設計能力,將這個多人線上遊戲平臺建構出來。在二○一一年下學期,我們的系統正式上線,名字就叫做「BJT-Online」!(細節詳見:pcyeh.blog.ntu.edu.tw/archives/135)

「BJT-Online」這個出題互解的線上遊戲,一方面因為有遊戲元素,使得學生非常投入,另外一方面也因為是靠學生自己出題,所以學生花了更多時間研讀課本內容,期能找出好的材料來設計好的題目。另外,我也發現,透過自己設計題目的經驗,學生們對於題目隱藏架構的洞察力和解題能力,都有顯著提升!

此外,對於數學教育,我一直有自己的堅持:「學生學會以後要會用!」我發現很多學生看到變成數學式子的問題後,都很會解題。但若是在生活或是研究中碰到實際問題,卻有很多人不會利用數學來解。為什麼呢?主要的原因在於:學生看得懂數學式子與數學語言,但日常生活所碰到的問題,卻往往是以「人」的語言來描述的。很多學生欠缺將「人的語言」轉譯成「數學語言」的能力,以至於碰到實際問題時,無法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

因此,我出的機率考試題目,每年都是很變態的(笑)、滿滿三大頁全是字的應用題,鮮少出現數學式子。學生往往戲稱寫我的題目,簡直就像是在考閱讀測驗一樣!每年考題都是以印第安納.瓊斯博士為主題,設計出揉合故事與數學的題目。我的目的就是要從中磨練學生應用數學於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由於題目都相當有故事性、趣味性,常常在考場中看到學生一邊解題,一邊莞爾偷笑的景象。我的理念就是「讓學生考不好也會笑!」我希望讓學生即使考不好,也還是對這門科目留下好印象。他日若因其他原因必須重拾這方面的學問時,相信這些學生也比較能再燃起對這一科的學習熱情。

由於我都是出這類型的題目,因此同學們出的作業題也有著類似的風格。這些年來,臺大電機同學們的創作能力,每每讓我驚嘆!大家設計的機率題目揉合了數學與各式各樣的故事:有以《悲慘世界》入題的,也有以葉問入題的;有以村上春樹入題的,也有拿《哈利波特》同人誌入題的。臺大電機同學們驚人的創意作品,往往讓我拍案叫絕!由於學生出題的繳交期限多是半夜三點(ㄟ……不是我變態,是配合學生們的作息啦 @@)。我常常在半夜三點窩在床上,用平板上網看學生出的題目,每次都忍俊不住,邊看邊哈哈大笑。在旁早已入眠的內人,常常被我的笑聲吵醒,實在過意不去!(老婆!真的都是我的學生害的啦!)

這種讓學生出作業的教學方法,後來收到很大的成效。學習效果較我以往的傳統式教學進步很多,學習動機也有顯著提升。自從採用這種教學方法之後,我又衍生出許多新方法:讓學生評分、讓學生設計課程、讓學生決定學習步調等。這一系列教學方法中,都有我的新教學理念貫穿其中:「For the student, By the student, Of the student!」

現今很多老師的教學理念都是「For the student, By the teacher, Of the student (?).」往往是老師為了學生,辛辛苦苦地把一切東西都準備得好好的,替學生設計各式各樣的教材、作業、題目。一切的工作都是老師獨力在做,但為學生做了這麼多,卻常常得不到學生的肯定與回應,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如老師預期的好。為什麼呢?

箇中原因就在於:老師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以至於學生失去了學習樂趣,也失去了學習動機。試想:若一個人每天都被別人硬塞大魚大肉,他對於吃還會有什麼欲望嗎?我們該做的,是讓學生餓!讓學生重拾學習的主動權!只要將老師平常握在手中的教學權力(出題、評分、授課),下放一部分給學生,學生就會覺得自己對學習有更多的主導權,他們對於學習也將更有動機、更有興趣!

老師,我們不需要再把自己搞得這麼累了!辛苦半天,卻像個不被感激的老媽子一樣,何必呢?不如給一點空間,放手讓學生胡搞瞎搞一陣!

For the student, By the student, Of the student!

葉丙成,臺大數學系1996年畢業,2005年密西根大學博士。現任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暨臺大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發展組組長。

服務學習與生命教育

李建模

我文筆不好,也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感人故事,寫這篇文章只是感恩電機系歷屆主任,老師同學的支持與鼓勵。我也相信電機系有很多老師作的比我更好,此篇文章寫出來只是想以此經驗拋磚引玉。

2002起進台大教書,我自認並不是個好老師,只忙於自己升等做研究。對於第一屆的電機系導生無暇照顧,甚至有一位導生疑似憂鬱症轉學後自殺。服務學習課程更無暇顧及,只讓他們自己去外面機構隨便做敷衍了事,變成別人的免費勞工,學生對服務學習反應十分負面。自從升等副教授以後,參加「全國教師生命成長營」之後,學習到很多生命教育的理念,心中升起了『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的使命感,對於以前的錯誤十分懺悔,於是一直思索如何在課堂上融入對學生有真實長久利益的生命教育?但是一般課程都是講技術為主,上課時間也很匆忙,難以好好傳達生命教育的理念。

其實我本身在大學時代就參加服務社團,從中學到很多做人做事道理。我覺得服務學習應該是快樂成長,收穫豐富的課程,不該是沉悶無聊的勞動。2008年我要為第二屆導生再度開服務學習課程,我決定藉著這個因緣,要好好的帶服務學習,去南橫辦一個原住民兒童的夏令營,藉此將生命教育理念傳遞給學生。所以我依照『觀功念恩,待人著想』的原則,立下這堂服務課宗旨:『讓學生在快樂的教育服務中,與原住民兒童互相學習,點燃學生利人利己的心燈,觀察感念父母社會恩德,並反省自己,建立生命目標。』

我想用服務學習的機會,幫助改善學生常見的幾點問題:一是驕傲或自我中心,不懂的與人溝通與團隊合作。二是視野狹小,沉迷網路,以為透過INTERNET臉書就可以看世界。三是不知感恩。

我常常告訴同學說,作任何善事一定要重視前行準備,若是準備不足,就失去意義甚至對自己別人有負面傷害。為承辦一個暑期營隊,學期中間的訓練課程是很重要的前行準備,雖然課程很多,感謝學生都能安忍配合,也要感謝很多老師不計報酬的來幫學生上課。前行課程中,我會和學生一起閱讀些智慧小語,如『我們的世界到底是缺少美或是缺少美的眼睛?』『真正的目標不在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做事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為同學漫長的訓練及上山的辛苦做好心理準備,我也很高興同學讀完後都能分享很多心中的想法。

不同於一般服務課一開始就直接動手做,我們每次訓練課程前都要建立學生正確的發心動機,在上課之前,我都要求學生想想:除了上山帶小朋友很好玩之外,我為何要去作這件事?我在服務中要安立什麼學習目標?我要感謝誰幫助我參加這次服務學習等等。為了讓同學便於記憶,我想了一個THE的口號:T是感恩(Thankfulness),H是快樂(Happiness),E是教育(Education)。雖然口號聽起來有點陳腐,不過多次營隊下來竟然也有很多同學記得。

T就是實踐『觀功念恩待人著想』的理念。在『觀功』方面,在山上每天夜間的會議中,一定要求大家先說感恩的話,並且說今天觀察到別人的功德,同學老師村民的善行。希望透過大家的眼睛去發現更多更多的美。經過一輪觀功念恩完,接下來的事相討論氣氛會十分融洽,學生也會變的十分團結,善的氣氛會迅速感染。例如第一天有位同學自動幫大家洗衣服,晚上經過大家稱讚一番,第二天就會有另一位同學自動幫大家曬衣服,第三天就有另一位同學自動幫大家洗碗等等,最後善行越來越多。

在『念恩』方面,雖然買便當省時省力,但是我堅持要求學生自己買菜、煮飯、洗碗樣樣自己來。每天課程結束,也要送小朋友回家,順便和部落爸媽聊聊天,甚至有機會幫忙下田耕作。在這過程中,學生可以看到自己是多麼幸福,也體會自己父母辛苦。

在『待人著想』方面,山上的工作雖有分工,但是常常有變化,我常常提醒同學們時時觀顧全體,自動補位幫忙。剛開始學生不太習慣,多只管自己的事,公共的事務往往有一些漏洞,但是經過一週左右的磨合,大家就會合作的天衣無縫。我常常告訴大家:『每一個教案的成功,都是大家的成功;每一個教案的失敗,都是大家的失敗』,在這過程中培養同學團隊精神,自動承擔團體工作,不是來山上觀光念閒,更不會觀過念怨。

H就是要學生體驗『心靈快樂勝於物質快樂』的理念。上山前我會送每個學生一本『不抱怨的世界』書籍,內含一個手環,凡是抱怨的人就要將手環換手,目的在警惕同學不要抱怨。在山上物質條件極簡單:睡教室地板,吃自己煮的飯。但是因為活動很有意義,大家一天比一天快樂,果然很少抱怨。

簡單的心靈快樂體驗有個意想不到的功效:幫助學生戒除網路沈迷。學生在上山之初多會玩手機或上網玩電動,但是經過幾天大家漸漸融入活動,就會將注意力放在與小朋友人際互動上,漸漸體會到好像少上網也不會怎樣。有一位同學的故事曾被大愛台拍攝之紀錄片,『年輕人讚起來-2600呎的約定』(youtube上可觀賞),描述這位同學戒除網路沈迷的心路歷程。這位同學當初因為不知道大學方向目標,於是沉迷網路漫畫,功課上便日漸荒廢。在參加服務學習之後,因為他為人誠懇善良,深受小朋友的喜愛,他自己也因為與小朋友建立感情,漸漸體會到:要幫助別人之前,自己先要把自己照顧好。漸漸對大學的學習目標有所體悟,重新拾起往日的功課。

E就是灌輸學生『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的理念。在教育小朋友方面,我們上山的最大目的之一,也是學校希望我們作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當小朋友的好榜樣,鼓勵小朋友好好為自己及部落努力。因此我們嚴格要求學生約束自己言行,不得做出任何違反教育原則的舉動,也要求小朋友遵守生活規範。

我們營隊完畢一定要善行總結,找出自他生命中的亮點。營隊結束回到學校,我帶學生玩『優點大轟炸』,大家輪流說一位同學的優點,但是接著每位同學也要自我檢討自己做的不好的部分。我常常告訴同學,在團體中很容易可以看到別人優點,很容易可以看到自己不足。

由於營隊中的感動與學習滿滿,結束後許多同學自動要求要繼續舉辦,甚至沒有學分也要參加。這幾年來我們一直不斷地在同樣的部落服務,組織從單純一個系的服務學習課發展為跨系的服務社團,學生人數也從個位數增加到近六十位。有一位助教對我說,他從小到大都不相信『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但是經過一年的服務,他終於相信這句話是真的。我們希望透過這個服務活動,都能在這些學生的心中種下服務利他的種子。

幾年下來,最值的欣慰的就是看到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以下節錄一些心得與大家共享:

『回台北後我學習著不要讓自己情緒反應那麼大,尤其是對待家人,不能因為習慣家人這樣的存在而不懂的珍惜。然後不要有分別心,不要那麼容易感到不耐煩,在山上的時候無論小朋友在如何打鬧都幾乎不會有不滿的情緒,對小朋友有著幾乎無限的包容,是因為知道這是他們的無心之過;消除自己的分別心,相信大家的心地都是同等善良,不要因為忠言逆耳就沒有聽進去人家話裡的一絲絲勸告之意。』(節錄電機系陳同學心得)

『這次出隊,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有其優點其長處,有些人特別細心,有些人很有耐心,有些人對事事都很用心,有些人對大家都關心。看到伙伴們都這麼優秀,再看看自己,常會覺得有些自卑。不過每一天的檢討會以及下山後玩的遊戲“優點轟炸”,大家給的讚美,我發現自己也有別人沒有的優秀。但是,我覺得這樣得自己仍然不夠。我覺得自己還是有很多地方要學習。比如說,我的慢,還有我的懦弱不穩重。希望這次可以真的學到當個成熟、穩重、能擔大任的人。必須成為這樣優秀的人物,在面對孩子時才能給他們更好更多的東西。』(節錄財金系潘同學心得)

當然在承辦的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其實期間有非常多的挑戰,包括身心時間的負擔,老師及同學的誤會。記得有一次學期中間因為很忙,又自己以為帶營隊很熟練,所以在平時訓練課程有點輕忽,並沒有去花時間去關心學生。等到上山出隊時才發現學生有很多安排不妥當,臨場叫他們改東改西。如此指揮了三天,學生實在忍受不了了,就派代表向我反映說『請老師不要再囉嗦了』。當下我是非常震驚與難過,認為我都是為學生好,為什麼學生不接受?下山後自己檢討一番,發現自己錯在沒有建立學生的信心。領悟要一個簡單的原則:我們想要教學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學生對你有沒有信心。若是學生對你信心不夠的時候,跟他講的話,他反而會覺得你在強迫我。

這麼長期的大型活動,其實我個人只能出一點點小小力量,這幾年一路走來要感恩太多人的付出。感謝電機系歷屆主任胡振國教授,顏嗣鈞教授,廖婉君教授的行政財務支持,特別感謝呂學士老師贊助讓部落小朋友來台大電機阿凡達醫院參訪,系上同仁如葉丙成老師的鼓勵。感謝台大原住民圖書館及陳雪華館長,黃淨如編審親自上山為小朋友說故事,感謝盧志山爸爸及數位家庭基金會,白雲國小家長會的活動支援。感謝台大課外活動組,啟源文教基金會,云辰文教基金會的財務贊助。當地部落國小的胡德慶,吳耀仁等歷任校長,邱榮義主任,許瑞芬主任,部落中的達虎牧師,卡瓦斯牧師,真誠可愛的村民等等,都是鼓勵我們不斷前進的力量。特別感謝台北大學陳芬苓老師與李雅齡老師,長庚科大李可珊老師,在我作錯的時候給我最大的提醒。沒有這些許許多多人的支持鼓勵,這麼多的活動實在難以舉行。

國內通識教育前輩,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黃俊傑院長曾說:『大學生可以學到感恩兩個字,四年就沒有白讀了。』總結來說,『觀功念恩待人著想』的理念就是我這幾年帶服務學習課的核心價值。我的言詞拙略,在教室中很難以用口語表達去感動學生,但是在教室外藉著部落小朋友及父母的真誠來感動學生,讓他們在營隊生活中真正觸摸到鮮活的『觀功念恩待人著想』,我想這就是生命教育的傳遞。

李建模,2002年美國Stanford大學博士,現任電機系及電子所副教授。曾榮獲「臺大100學年度優良導師」。

光電所參與歐盟European Master of Science in Photonics (EMSP)碩士雙學位計畫報導

【全文轉載自台大光電所所訊2013.12月刊 ~ 2014.5月刊】    呂韋辰

在前往一個陌生的環境前,一定都會對當地的生活機能充滿疑惑恐懼:在外面買吃的方不方便?大眾運輸工具是不是往來頻繁?在台灣生活多年的我們,已經習慣食物唾手可得;24小時營業的商店,更是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到了國外,這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可能要被全盤推翻

• 食:歐洲不像台灣一樣到處都有小吃,通常外面能找到食物的地方就是餐廳,不過一道主菜往往13歐元起跳(~520NTD),如果還點前菜(~200NTD),點心(~200NTD),飲料(160~240NTD),一餐下來花費也相當可觀,更不用說把外食當做日常生活模式的我們,所以尋找省錢的方法就變得非常重要。(1)自己煮:每個國家都有規模較大的量販店(ex. 英國的TESCO、比利時的DELHAIZE),除了佔地面積大的店面外,也會在城市各角落設立小的便利商店。賣的東西除了雜糧、生活用品外,也會有蔬菜水果、肉類等生鮮食物,有點像是縮小版的頂好超市。如果每天都在家裡煮菜的話,一次採買一周食材大概30歐元內可以搞定。而且歐洲很常有食物促銷活動,抓准時機的話便宜價錢也是能買到好貨的。(2)學校餐廳:想當然學校餐廳就是學校跟廠商合作,讓學生能以優惠平實的價格吃到營養健康的食物。不過比起台灣學校餐廳,外國學校菜色的變化就比較少。簡單的話可能就一條長棍麵包三明治,或是沙拉配水果;熟食的話大多以主菜的肉搭配薯條、馬鈴薯等,價格大概在200NTD上下。(3)速食:有時候嘴饞又貪圖方便時,速食店就成了最方便的選擇。在歐洲各地幾乎都可以發現麥當勞的影子,其它像漢堡王、肯德基也能找到。比較特別的是,外國的速食店為了配合當地飲食特色,可能會推出台灣沒見過的套餐,不妨可以嘗試看看。不過因為物價高的關係,那邊速食店的價格至少是台灣兩倍以上,甚至在更高物價國家(瑞典、瑞士)可能會到三倍。另外一個在歐洲很流行的食物就是來自土耳其的Kebab(夾膜包肉,有點類似台灣的沙威瑪)。Kebab的普遍性比速食店來的高,而且價格也便宜(~200NTD),對於在旅行又想省錢的人來說也是一種選擇。

• 衣:歐洲天氣不像台灣長時間炎熱,即使夏天氣溫也不常超過30度,這也是為什麼夏天時非常適合到歐洲旅遊。這邊通常九月氣溫開始轉涼,晚上需要加件薄外套,到了十二月氣溫已是降到零度附近,之後更可能降到零下十度上下,非常的寒冷。不過這邊房間習慣裝設暖氣,所以在房間待久反而會覺得熱,因此外出時洋蔥式穿法就很重要。洋蔥式穿法就是一層一層的分別把薄外套、厚外套加在衣服上,如此一來當感到沒那麼冷時,就可以看需求加減外衣。

• 住:歐洲的住宿費用也是相當高昂,幾乎佔整月開銷的一半以上。在St Andrews時學校有提供學生宿舍,而且有不同種類可以選擇(主要是套房或雅房式),當然價格也差很多。像我住的Fife park house是兩層樓的建築,上下層樓各住三個人,有共用的廚房,衛浴,廁所設備。這邊平均下來一個月房租大約台幣一萬五,在台灣算是很貴的,但在St Andrews卻是最便宜的宿舍…。住house的好處就是大家很容易在廚房或房間任何角落見到面,是個跟室友相處培養感情的好地方;缺點就是房間的隔音有點差,有人在門外走動或是在房內講話都可以聽的很清楚,所以很要求自己生活品質的人必須把這點納入考慮。套房的房租就將近變成兩倍,約三萬元台幣。每個套房有自己的衛浴設備,門口也要有卡片才能刷入,不過廚房也是共用的,空間比house來的大,唯一的缺點就是大家會比較常待在自己房間,跟室友的交流也就相對的比較少些。

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是沒有辦法提供宿舍的,可能因為學校一次跟學生簽約一年,對於我們下學期才去的就沒有辦法空出房間,也因此必須要自己去外面找住宿的地方。學校有提供一個租屋網站Brik (http://brik.be/),這個網站和自由大學有簽約,在上面刊登的租屋必須要符合一定的規範,如果跟房東有糾紛的話也能多了層保障。布魯塞爾的月租金平均約一萬六台幣,想要找便宜的,不是要很早就開始找房子,不然就要把尋找範圍放在城市的郊區地帶。如果不想要花很長時間在交通上面的話,還是建議找學校附近的租屋。如果在根特大學的話,學校就有提供宿舍,倒是不用太擔心找房子的問題。

• 行:St Andrews是個大學鎮,學校的機構都散落在小鎮各地,雖然有巴士運行,但路線都是通往其他城市,鎮內也只停留幾個點,班次少,單價高,不適合當作每天通行的工具。通常都會跟前人買輛二手的腳踏車,可以恣意穿梭,去鎮上買東西也很方便。再不然雙腳萬能,靠走路也是可以來回鎮上跟宿舍,只是從宿舍到系館要20分鐘,系館到鎮上也差不多20分鐘,會花掉不少時間。

由於布魯塞爾是歐洲轉運大都市,多類型的交通工具自然不可少,舉凡火車、地鐵、地上電車、公車巴士都很頻繁。在都市內移動可以買交通票,包含後面三種交通運輸工具刷卡後一小時內都可以任意搭乘,只是票價也不便宜:買單次票的話一張接近80NTD,建議可以買多次票,平均下來每趟會便宜許多(十次~520NTD)。

在國外以生活來說,我覺得語言不是個太大的問題。當然英國人的英文很好,溝通不是問題,但是到了比利時,由於他們官方語言是法文和荷蘭文,有些人英文很好,有些人不太會講英文,但透過手勢的輔佐和彼此間表情變化的推敲,還是能進行簡單的溝通,在一般外出買東西、詢問事項也夠用了。但是就學習、討論、寫文章方面,英文還是需要一定基礎與能力。台灣的英語教育偏向閱讀,加上缺乏英語生活環境,導致寫作、口說相對而言較弱勢,國際上缺少競爭優勢。所以英文的學習真的是無止境,特別是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單字更可能是我們容易忽略的。 另外,在跟外國人對話時,不用怕講錯字(外國人其實也不在意你有沒有講錯)、用錯用法,就盡量表達自己想講的,這樣才能充分練習到口說(當然事後能自己檢討在對話中的錯誤是很好的)。總而言之,出國在外面對外國人,有問題想問、有事情想聊,開口就對了,說不定與你對話的人英文還沒你好呢!

出國留學最難得的是能跟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外國人相處,而且只要願意,機會可說是非常多。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接觸到的機會,就是日常生活在宿舍時。國外的宿舍大多配有一個廚房,正所謂民以食為天,每個人都需要烹煮食物,所以吃飯時間大家大多會擠在廚房準備食物,這時就是非常好的機會和外國人閒話家常。此外,課堂上的討論,下課後的休閒時光,或是任何的party time,都是很好跟外國人接觸的機會。

基本上,外國人不論老師或同學,都非常好相處。通常還不太熟的時候也是見面寒暄幾句,但同儕間因為上課、讀書、討論很容易遇到,自然相處機會也多。漸漸變熟後,他們也是一樣會互相開玩笑、打鬧嬉戲等,而且聊天話題也能比較深入,像是家庭背景、對一些事物的看法等。一般來說,若主動去找外國人聊天,他們都會非常樂意且會認真傾聽對話內容,也願意表達自己的看法與你討論,所以是非常自然的。

在師長方面,那邊老師跟學生的相處模式更像是朋友間的互動。老師相當歡迎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及看法,並樂於和學生討論檢討。可能我們一直受到傳統尊師重道文化的影響,對老師還是會抱有更多的尊重與敬畏,會保持一定的距離;反之,國外的老師與學生間更接近平等地位,互相尊重,亦師亦友。所以出國不用擔心該怎麼做,怎麼跟別人相處,自然地表現自己其實就夠了。

EMSP有個特色,就是在一整學年結束後,會在某一個合作學校舉辦暑期學校 (summer school)。暑期學校顧名思義就是舉辦時正逢夏季時節,大約在七月初附近。今年暑期學校的地點首次辦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也因此讓我有機會去瑞士走走。

在暑期學校,所有參加EMSP計畫的二年級生都必須要上台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實就是論文的口試;而台下除了有從各學校來的教授當口試委員外,計畫的一年級生也會在台下聆聽。當然,在報告完後任何在場的人都可以舉手發問討論,而報告者就要針對每個問題作答覆。可能考慮到時間有限及人數較多,每人報告的時間限制在20分鐘,所以要如何把研究的理念、過程、研究的結果有效並充分地表達出來,就變得很重要。

今年在瑞士的暑期學校總共有6天,可能因為經費的不足,比起去年(10天)少了許多。 第一天是請畢業於EMSP,而現在正在EPFL讀博士班的學長帶我們參觀校園,並且到附近的海邊走走。因為隔天就是碩士論文口試,所以其實大家也不是很有心情欣賞校園景觀,心裡都惦記著隔天的報告。第二天一整天都是安排口試答辯,每人除了20分鐘報告時間外,還有15分鐘的問題時間。口試結束後大家都很興奮,因為重擔終於能夠放下,也因此晚上一群人去買BBQ用具、啤酒等,辦了個小小的party。之後剩下的幾天除了最後一天的結業典禮外,其他都是安排一整天的上課,每天都有不同主題,也會請各領域專精的教授學者來講課,像我們分別有”Optomechanics & Lasers”、“Plasmonics & Photonic Crystals”和“Quantum Photonics”三大主題,每一個主題都請四位專家來演講。有趣的是,二年級生有個任務,就是要分別在每場課程中扮演主席(chair)的角色:要介紹主講者的經歷及成就,控制講者演講的時間,以及主持最後的問答。這樣的目的主要就是讓學生能換個位置、換個角色體驗看看。最後一天的結業儀式,除了頒發暫時的結業證書外,還會開一個檢討會,讓學生提出任何對於EMSP的想法或是建議,以便能讓這個計畫經營得更好。結束後會有個小餐會,讓同學與老師間互相聊聊,結束後大家就按照自己的計劃,各奔東西了,summer school也在此正式結束。

當初會參加這個計劃,一方面是想離開台灣出國看看,一方面也是想挑戰自己。這一屆參加的人不是那麼熱絡,只有我一位,所以從出國前到出國後要處理的大大小小事情,幾乎都要親自去找資料,慢慢摸索學習(當然,也感謝其中幫助過我的人),從這之中學到的經驗是難能可貴的。參加EMSP可能會多花一年的時間,但是在這一年間,卻可能會發生許多你無法預測,無法想像到的事情。你會去不同地方,結交許多朋友,認識不同文化,體驗各種活動;在課業上,會看到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完成各類型的作業、報告、考試,以及體驗到外國人是如何在學術研究與日常生活間取得平衡。

一年出國的時間看似漫長,但現在回首也只是過眼雲煙。建議對參加這個計畫有興趣、或是還在踟躇不知該不該申請的同學們,大步地踏出這一步。遠離台灣,置身於其他地區的生活,會大大地擴展你的眼界,而這一段難得在國外生活的經驗,不僅可能改變你原本對未來的規劃,也甚至會深遠地影響你生活的態度。【全文完】

呂維辰,光電所碩士班學生。

EMSP學生與教授在EPFL合影

 

 

102學年度電機學群畢業典禮研究生代表致辭

                                                                                                                                陳廷豪

院長、段董事長、各位所長、各位師長、各位家長以及在場的各位電機學群的畢業生”大家好”“大家好 (台語)”“大家好 (客家語)”“Hey guys”。

我是101級畢業生光電所碩二的陳廷豪。

2年前,大學剛畢業的我懵懵懂懂,還記得當時在寫推甄的就學計畫時,洋洋灑灑的寫下幾條雄心壯志,第一,我的碩士論文要submit到點數破表的期刊;第二,我要把我的實驗寫成一份專利到處授權賺大錢,”恩”,現在想想,我只想說: ”孩子,別傻了,能畢業才是真的啊。”

還記得放榜日的那天就寄信找教授,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敲著教授的門,”摳摳摳”。

還記得找實驗室四處打聽,聽到學長說實驗室有matlab,matlab?,我心中OS: “所以是有妹的lab,哇塞,太棒了。”

還記得進到實驗室,看著一台又一台的儀器旁都有一包綠色乖乖,學長姐說這是希望儀器能乖乖不要耍脾氣,後來我發現放綠色乖乖並不管用,還不如貼張廠商的名片,趕緊修了要緊,耽誤到畢業可就不好了。

在研究所的生涯裡,我們一起修seminar;一起在演講課不小心睡著;一起吃所上的餐會;一起抽少的可憐的C類;午餐時,我們一起走到118巷,卻不知道要吃甚麼;一起在車滿為患的縫隙中塞入腳踏車;一起在小的可憐的垃圾口,把堆滿的垃圾往裡推;夜深人靜時,我們依然窩在一起,一起趕報告;一起染黑新鮮的肝;一起battle;一起勇闖candy crush;我們總是在實驗室,一起衝data;一起debug;一起誤以為實驗與預期不合,就是發nature, science的時候。

有一次,大學部專題生問我: “學長,研究所和大學有甚麼不同阿?”

我思考了一下,我說: “最大的不同在於我敢站在傅鐘前聽完21響,而你卻不敢,因為研究所沒有二一。”

是的,研究所已經沒有二一了,研究所已經不再是學已知的學問了,而是探究未知的領域,你不知、我不知,沒人知道。

Try and error就像迴圈般沒有end的時候;paper就像漫畫一樣每個星期都要追連載;於是實驗室的燈光就像太陽一樣照亮著校園;老師的話就像聖旨般重要;即便如此,我們的螢幕依然停留在facebook頁面。

在這邊我要為各位獻上一首歌

“(動力火車的彩虹) 身為一道彩虹,雨過了就該閃亮整片天空,讓我深愛的你感到光榮。”

感謝台大,讓我們擁有最多棟系館;感謝老師,讓我們學習到解決問題的能力;感謝所辦,讓我們可以申請A, B, C類獎勵金;最後特別感謝實驗室的同學,讓我們吃午餐時不寂寞,要謝的人太多了,不如謝謝大家願意在這裡聽我講一些五四三。

請大家一定要答應我,不論遇到多少困難; 不論遭遇多少挫折,都要保持樂觀、保持活力。

我,陳廷豪,以身為台大電機學群的一份子為榮。

謝謝大家,謝謝。

陳廷豪,光電所碩士班103(2014年)畢業生。

102學年度電機學群畢業典禮大學部畢業生代表致辭

林世傑

校長,院長,主任,各位教授,各位家長,還有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午安,我是台大電機系114級畢業生,林世傑。

我花了整整一個月,去回憶在台大電機系這一千四百多個日子,我們修了超過150個學分、看了幾十次的日出、完成了無數個final project。而這些點點滴滴,都將濃縮在接下來的五分鐘裡。

四年前,剛考上台大電機系的我們,總是跟別人炫耀我們有四棟系館,好像很帥一樣;而四年後的我覺得,如果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捐一棟系館,那我們就總共有204棟系館,比台北捷運還多,那才是真的帥。

很多朋友都問我: 「電機系課這麼重,哪還有時間玩?」而唸完四年後,我這麼跟他說: 「我們系上有魔術方塊的世界紀錄保持者,也有同學有玩樂團,有跳熱舞,而都已經受邀巡迴台灣各地表演了,我們還有校桌隊長、校壘隊長」我跟他說,或許念了電機系之後,就可以擁有四十八個小時吧。

同時,在我們這屆也創造了許多歷史。一年級的時候,我們讓台大電機第一次跌出了二類組第一志願,輸給某系四分;二年級的時候,沈大鈞草創了114考古題版,當我們還在念講義的時候,他已經幫我們把所有的考古題詳解都寫好,並提供24小時解題討論服務;三下的的時候,李宗儒帶著我們征服了NTU版,引領了發文要署名的風潮,同時台大再也沒有三大夜了,只有電機之夜;而四下的時候,郭令儀帶著我們佔領了八卦版,短短不到一個小時讓超過四百位電機系的同學為學運發聲,好像在開同學會一般。

大學四年來,電機系舉辦了大大小小的活動,上學期的迎新宿營、系烤、電超杯、電機音樂會、電機週、耶誕舞會;下學期的電機之夜、電資嘉年華、烤雞大賽、系卡、電機野台、電機營。我們總是可以使用別系望塵莫及的人數,以及誇張美宣、影片宣揚系威。

全台灣有哪個營隊工作人員超過200位、學員超過140位,同時報名費超過6500元? 台大電機營。

全台大有哪個系可以塞爆活大禮堂,精彩的編舞以及專業的演技讓即使超過晚上十點活大還是人滿為患? 電機之夜。

全校有哪個系辦可以提供給學生超級豪華的便當,同時也讓教授分享人生經驗及方向? 台大電機系主任時間。

當然,除了宣揚系威的休閒活動之外,我們也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學習上,大一的我們,在普化實驗以及生物中掙扎著,同時也有算不完的微積分以及普物;排山倒海的大二必修,三電二數壓著我們喘不過氣來,還記得期末考周一科接著一科考,彷彿暑假還很遙遠;大三上最後的資結宿營,大三下開始了每個人的專題以及實驗。我們開始面對,除了考試以及標準答案以外,有許多研究是需要自己花時間去投入的;大四的我們,隨著自己興趣以及人生規劃,我們開始迎接各式各樣的挑戰。四年以來,我們用功念書,很努力試著去追求書卷獎,但就有那麼一群人很努力試著不要拿書卷獎,讓我們知道,原來神也可以下凡來陪我們考試。還記得二下的時候,陳彥鈞修了五個必修+高等微積分+演算法,最後GPA:4.28,另一位同學詹博崴課表跟我一模一樣,最後他GPA4.3,我在台下幫他鼓掌。而那一群人現在就坐在的第一排。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在deadline前燃燒自己的生命,挑戰極限,在deadline後告訴自己下次一定要提早開始。就這樣走過了這四年,我想,當初的熱血或許會被時間沖淡,但是在電機系所擁有的感情與回憶,會常駐在我們心中,我想和我所有的朋友們說聲感謝,謝謝你們這些日子來的包容與陪伴。

同時,在這個地方,我想要感謝電機系的每一位教授。這四年來,我們像一棵幼苗般不斷的從您們身上獲取知識。大一大二的必修、大三大四的專題以及實驗,在過程中陪著我們成長、茁壯。同時您們不僅是課堂上的老師,更是人生中的導師,分享你們過去曾走過的路、同時也叮嚀著我們要勇敢的去築夢、去飛翔。於是,今天我有一個請求,在我們要離開學校之前,要向我們的老師道謝,若有學生沒有道謝,我會跟他拼命。各位親愛的老師,謝謝您們這四年來的栽培及指導。

此外,謹代表在場每一位畢業生,向各位家長致上最真誠最深刻的感謝。

在我們疲倦的時候,是你們給我們力量,讓我們能繼續的往下走。

在我們徬徨的時候,是你們給我們方向,讓我們不會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在這四年中,我們有過爭吵,我們有過冷戰,而最後你們總是默默的支持我們在大學四年做了每一件想做的事。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上次我們這麼多人聚在一起已經是在明達231一起閱電子以及電磁的考卷了。畢業之後的我們,有些會繼續念研究所、有些開始了工作,有些當兵,有些出國…唯一確定的是,在我們人生中最精華也最璀璨的一段歷程要告一段落,離開這裡之後,我們都將頂著台大電機的光環,期許我們可以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同時,不要忘記對台灣、這個社會有所貢獻及回饋,或許未來就能有”博崴”館或是”發哥”館。讓以後的我可以很驕傲地對著電視機跟我的孩子說 你看,那個很厲害的人是爸爸的同學喔。

最後,祝各位同學,鵬程萬里,珍重再見。

林世傑,臺大電機114級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