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期 動態報導

教師榮譽 

  • 連豊力副教授指導電機所碩士張峯鳴同學榮獲「台灣機器人學會101年度碩士論文佳作獎」。連豊   力副教授榮獲該會「指導教授獎」,特此恭賀。
  • 吳宗霖教授榮膺 「2013 IEEE Fellow」,特此恭賀。
  • 張耀文教授榮膺 「2013 IEEE Fellow」,特此恭賀。
  • 劉志文教授榮膺 「2013 IEEE Fellow」,特此恭賀。
  • 闕志達教授榮膺 「2013 IEEE Fellow」,特此恭賀。
  • 馮哲川教授榮膺 「2013 SPIE Fellow」,特此恭賀。
  • 李百祺教授榮膺 「AIUM Fellow」(American Institute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特此恭賀。
  • 簡韶逸教授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01年度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特此恭賀。
  • 本學群共8位學生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01年青年論文獎」得獎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名次

畢業系所

作者

指導教授

論    文    題    目

第一名

電信所

劉俊麟

貝蘇章

離散正交諧波轉換

第一名

光電所

蔡沅甫

孫啟光

兆赫波非侵入式血糖量測研究

第一名

光電所

林冠中

何志浩

氮化銦鎵/氮化鎵多重量子井
之光伏物理性質分析

第二名

電子所

周昇

張耀文

考慮密集資料路徑結構之電路擺置

第二名

電信所

顏睿志

吳宗霖

微型化與寬頻帶前向式方向
耦合器之設計

第三名

電信所

林耿生

陳宏銘

利用機器學習之
影片 精彩片段擷取系統

第三名

電子所

鍾逸亭

江介宏

以簡化之時間特徵函式加速功能性
時序分析之方法

第三名

電子所

高介其

簡韶逸

應用於可攜式裝置之即時影片
切割技術與架構設計
  • 陳良基教授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01年電機工程獎章」,特此恭賀。

學生榮譽 

  • 何志浩副教授指導光電所學生、管傑雄教授指導電子所學生 榮獲「中華民國物理學會2012研究   生優良論文獎~優良、佳作」,得獎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 系所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優良 何政翰 光電所 
碩士
從奈米到微米結構設計以達成氮化銦鎵/氮化鎵元件之高效能光擷取/光萃取 何志浩
佳作 陳政營 光電所 
博士
一維奈米半導體/壓電材料在非量子局限尺寸下之光電性質與電子結構研究 何志浩
佳作 藍彥文 電子所 
博士
分析奈米結構缺陷與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檢驗和電性之關聯性 管傑雄 
陳啟東
  •  羅仁權教授指導電機所學生團隊榮獲「IRHOCS 2012國際機器人實作競賽~冠軍、亞軍」,得獎    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名單 指導教授
冠軍 施博瀚(碩)、謝政勳(碩)
陳懷遠(碩)、顧少騁(碩)
陳陞祐()、葉耕成()
羅仁權教授
亞軍 張彭熙(碩)、盛  俊(碩)
林哲毅(碩)、劉哲瑋(碩)
柯孟竹()、蕭  ()
羅仁權教授
  • 魏宏宇副教授指導大學部學生團隊榮獲「2012通訊大賽-Android實作組最佳校園菁英獎 & 企業獎 」,特此恭賀。
    獎項說明:智慧型手持裝置使用者體驗設計競賽-Android實作組
    得獎學生:廖宜修、蔡佳吟、高浚瑜
    指導教授:魏宏宇副教授
    指導助教:趙仕隆助教
    作品名稱:SurrOUND
  •  簡韶逸教授指導大四學生團隊表現優異榮獲「2012亞洲創新設計大賽~兩岸總冠軍、亞軍」,特此恭賀。
得獎學生名單如下
獎項
兩岸總冠軍 亞軍及最佳人氣獎
獲獎學生 顏齊賢、馬惟九、許承郁 簡韶逸教授
指導教授&助教 簡韶逸教授、王易凡助教 王易凡助教
作品名稱 百變T-shirt 試搭系統 Air Guitar
  • 于天立助理教授指導電機所碩士薛仲翔同學榮獲「第三屆美律電聲論文獎-金質獎」,特此恭賀。
  • 劉深淵教授指導電子所博士班李宜庭同學榮獲「IEEE Solid-State Circuits Society (SSCS) Predoctoral Achievement Award for 2012-13」,特此恭賀。
  • 電子所碩一林奕憲同學,電機系大四李思翰同學當選「101學年臺大優秀青年」,特此恭賀。
  • 張耀文教授指導電子所博士生歐紘誌、碩士生許博雅同學榮獲「第11屆 ACM/SIGDA CADathlon     Contest第一名」,特此恭賀。
  • 林恭如教授指導光電所博士生程志賢同學榮獲「ACP 2012最佳學生論文獎」『Best Student Award of 2012 Asia Communications and Photonics Conference』,特此恭賀。
  • 吳宗霖教授指導電信所碩士生周求致同學榮獲「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in 21st IEEE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Electronic Packaging and Systems (EPEPS) 」,特此恭賀。
    說明: 論文題目為 : “Eye Prediction of Digital Driver with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Noise” ,該會為國際在電子封裝及系統電性研究領域最頂尖會議,每年在美國舉行。

人生就是把握每個機會

張瑞雄

  台大電機系臥虎藏龍,每個人都有一番際遇和成就,因此當同學賴飛羆教授囑咐小弟要寫一篇心路歷程的文章時,感覺上好像還輪不到我來寫,不過可能是平時偶而在報紙上發發牢騷,才會接到賴教授的任務,只得開始苦思,數日卻不知從何下筆,自覺一生平凡,沒有可以借鏡之處。不過既已答應,只得戮力為之,就以類似人生流水帳的方式描述,在轉折處並提供個人的一些感觸,希望能給學弟妹一些參考,也請大家多多指教。

我1958年出生於台南縣白河鎮,是鄉下小孩,就學前在嘉義縣水上鄉的一個村莊度過,鄉村的稻田、八掌溪旁的嬉戲,是我童年記憶中永恆的一部分。等到要上小學時,父親到嘉義地檢處擔任法警的工作,所以我們全家遷到嘉義市,這時哥哥九歲、妹妹剛出生,全家經濟就靠父親微薄的薪水,於是母親在照顧我們三個小毛頭之餘,並利用時間時幫人做衣服,賺錢貼補家用,有時趕做客戶的衣服要忙到三更半夜,非常辛苦。現在母親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我們心中永遠感念其對家庭和對我們兄弟和妹妹的付出。
小學六年和國中三年當中,家裡經濟並不充裕,所以沒有學任何才藝,只能有空和有機會時多多看書,東方出版社的各種叢書,如亞森羅蘋故事書系列等,幾乎讀遍了。同時因為家裡沒有電視,所以收音機便是我們的休閒良伴。上國中後學英文,那時為了以後想出國念書,每天早上都看空中英語教室和聽其廣播,也奠定了英文不錯的基礎。
大量閱讀其實對學習中的小孩子很重要,它會啟發心靈和想像力,如果政府能讓每個小學的教室都充滿圖書,絕對會有很好的效果。

升高中那年(1973)因父親調職高雄,我必須決定在哪裡念高中,那時出生之犢不畏虎,竟然在台北舉目無親的情形下,有勇氣參加北區的聯考並如願以償地上了建中。高中三年就自己獨自在外賃屋居住,培養出自己獨立且負責的個性。不過那時生活仍非常清苦,有時一碗陽春麵就度過一餐,能加個蛋就是一種奢侈。不過即使如此,對功課仍是努力以赴,雖然沒有補習,還是能名列前茅,畢業時(1976)並順利地考上台大電機系。同屆的台大名人有陳文茜、雷倩、陳學聖、謝材俊、朱天心等,可惜那時候自己是土包子,不曉得那些人在台大的豐功偉績。

所以台大人才聚集,大學四年更讓我眼界大開,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除了課業外,在課外活動方面也於大三當選台大橋藝社社長,並帶領台大橋隊(BTU)贏得大專盃的冠軍,也曾和電影「歡顏」的女主角胡慧中打過橋牌(胡慧中當時是台大夜間部歷史系的同學,也對橋牌有興趣)。在學業領域上,當年入學時台大資工系尚未成立,但由於大一計概課寫了一個有關久賭必輸的程式獲得許清琦老師的讚許和鼓勵,於是選讀電機系的計算機組,電腦從此成為一生的事業。

但每個人的時間和能力畢竟有限,在社團浪費太多的時間,學業上就難免無法兼顧。打橋牌當然會用掉很多時間,所以在功課的準備上與和同學老師關係的經營上一定疏忽,這或許是一種遺憾。所以要奉勸學弟妹,如何在大學眾多活動中做最適當的時間分配很重要,千萬不要顧此失彼。尤其功課上,基礎的科目一定要好好上課學習,亦即翹課也要有所選擇。

大學畢業(1980),隨即入伍服預官役,在陸軍某砲指部本部連擔任通信排長,約兩周要輪值星一次(輪值星官即是擔任部隊的帶隊官,掌控部隊的時程和行程,處理部隊每天發生的事情),由於本部連公差多,士兵的管理相對的問題多,擔任值星官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例如每天早晚點名士兵都到不齊,很多都出公差去也,管理相對困難)。有一次部隊移防,自己剛好是值星官,連長又生病,自己負起責任完成人員和裝備的移防任務,事後獲得連長的讚賞並頒發獎金鼓勵,雖然只有兩百塊,卻讓我非常感動且印象深刻,知道功不唐捐,只要自己努力,別人自然會看在眼裡,不用擔心沒人賞識。

退伍後由於經濟因素和母親身體已經變差,並沒有出國,而是進入中國鋼鐵公司服務,負責熱軋廠程控電腦的維護,電腦程式控制鋼板的加熱溫度和時間,所以一旦系統出問題,工廠馬上停擺,貨(熱軋鋼板)即出不去,所以工作也是二十四小時輪班待命,電腦一有問題即要馬上診斷出問題並加以修復,壓力也是很大。自己工作一年也發現一些程式上的問題,並修改後讓整個系統運作的更加順暢,所以也深得長官的器重。

工作一年後(1984)考上了高考也考上了清大的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高考分發到台北市國稅局工作,中鋼長官也在留人,三個不同的人生方向如何決定?

那個時代唸研究所還不用繳學費,教育部還給津貼,所以決定暫時先放下工作專心讀書,到清華大學報到。首先就是找指導教授的問題,由於在入學口試時被李家同教授讚美說有一科考得不錯,就找了李家同老師當指導教授,所以說大家要時常讚美別人,雖然只是小事一樁,但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研究所讀完研一後學校開放直攻博士,在趕快畢業工作賺錢和繼續念書之間也掙扎了半天,剛好那時中山科學院也提供獎學金,於是就決定直攻博士。但拿獎學金就要負義務,畢業後須先到中科院工作四年。個人在1988年3月畢業,是清大資工博士班第二屆畢業,各大學的研究所正在起飛,要找到好學校教書相對容易。但中科院工作四年後,1992的教職市場剛好飽和,要到學校教書不太容易,後來能進入台灣工業技術學院資管系也算是很幸運。所以你的每個決定都會影響你的人生的走向,只是我們都沒有水晶球,都只能做當時認為最好的判斷。不過後來回想起來,還是應該和師長們多多請教討論,不要自己悶著頭做決定。

沒出國念博士雖然有點遺憾,但還好網際網路的發展彌補了國際視野的缺陷,只要你有好的英文能力和足夠的好奇心,世界各地的資訊其實是彈手可及。唯一做不到的就是認識一些外國的同學和朋友,這些就是要靠你時常出國參加會議來彌補。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心態,有國際化的心態就有國際化的視野,大家要想像自己未來的市場和發揮的空間不會侷限在台灣,所以大家要準備自己,有機會出國就要把握,隨時磨練,讓自己可以在世界各國都能生存。

在國立台灣科技大教書時,因為已有從事演算法研究的教授在系上,再加上是在資管系,因此轉向從事電腦網路相關的研究,期間和賴飛羆教授等創立了中華民國資訊學會,推廣資訊的應用與普及。在台科大六年後(1998),人生的階段目標,升等為教授,終於達到,這時又開始思考將來要做甚麼?

電機系學長郭斯彥教授(現為母校電資學院院長)本來借調至國立東華大學擔任資工所所長,三年借調期滿,正在找人接棒。有一天剛好看到徵人的email,心想姑且一試,於是就到花蓮和東華大學的理工學院夏有平院長和牟宗燦校長面談,可是等到真正要做決定時難免又思考再三,真的要去花蓮嗎?

那時台北尚未有捷運,自己住龍潭,開車到台科大上班的確是有點遠,再加上妻子並不反對,孩子也還在小學,東華也提供宿舍,牽掛較少,終於決定舉家移民花蓮,轉眼之間也過了將近15年。

那時東華大學資工系的大學部剛剛成立,一切制度都需要建立,東華大學也剛成立三年,學校還很小,人少代表容易有表現。在很多會議上,我也盡量建議和發言,或許這樣獲得牟校長的注意,在第二年就叫我去接學務長的工作,但請我系主任還是兼著,一份加給做兩份工作雖然辛苦,但長官說了就算。我的行政工作要訣就是無私、無我和授權,無私就是沒有私心,對所有人和事公平對待;無我就是沒有自己,有資源或好東西先讓同仁分享,自己絕對要放在最後;授權當然就不用說了,對同仁充分信任,讓同仁的能力可以充分發揮,你自己也省力。

系主任三年任期讓資工系完整茁壯並成為學碩博士完整的學系,學務長也做了三年,讓東華大學的學務工作步入軌道。2002年東華新校長黃文樞上任,請我擔任教務長,也是個人生命中沒有規劃的,但不管在那個職務上,唯一的原則就是盡你所能、盡心盡力。

教務長期間的貢獻就是爭取到第一期的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讓東華大學是少數從第一期到現在都有教卓的大學之一。另外也爭取到在屏東的海洋生物博物館設立了東華大學的海洋學院,因為海生館也很多的研究人員(將)和設備,但卻沒有幫忙做實驗的學生(兵),反之東華大學想做海洋研究卻沒有資源和設備,兩方合作造成雙贏。由於沒有前例和法源可循,這個案子也是和教育部磨了將近三年才准予試辦,開啟了大學和社教單位合作辦學的先例。

由於東華大學校務日益繁雜,副校長又出缺多時,所以2006年校長任命我為副校長以協助處理校務,期間最困難的一件工程就是和花蓮教育大學的合校工作。兩校的合校已談論多年,但卡在校名問題沒有進展。2008年三月行政院東辦再度召開合校協調會,兩校同意合校後的校名可以維持叫做東華大學,教育部也同意資源挹注的額度納入合校計畫書中,終於讓合校有了成功的希望。我奉命組成合校小組,擔任召集人,和當時花教大的合校小組一起研擬合校計畫書,終於讓兩校的校務會議都通過合校,並於2008年8月1日正式合而為一,這可說是台灣高教史上的先例(先前嘉義大學的合校基本上是上面命令的)。

但合校後文化的融合和單一校區的工程也都是很困難的工作,二十幾億的教學大樓工程和十幾億的學生宿舍工程一起進行,尤其在缺工缺料的花蓮地區,其困難度可想而知,尤其在時程掌握上特別困難。所以本來預計學生宿舍可以在2011年9月開學前完工,但廠商就是無法做到。造成有史以來第一次大學延後開學兩星期的狀況,因為必須為所有原來要住新宿舍的學生找到住的地方,也造成很多老師和同學對於校長和副校長等行政團隊的不諒解,也影響到正在進行的校長遴選。

黃文樞校長任期於2012年1月任滿,本來規畫於2011年6月底就遴選結果出爐,個人也有參加遴選,但受到建築延遲等影響,遴選也順延至10月,然後發生延後開學和建築問題等的大事,最後遴選結果由中研院吳茂昆院士出線。當然吳院士比起本人傑出太多,心裡早就有所準備,人生本來就是無法事事盡如己意。

校長沒選上,因行政工作多年都沒機會教授休假,所以預備從2012年8月起教授休假一年,也已安排好要到國外走走,但老天爺又交給我一件新的任務。

東華大學附近有一所在1989年成立的精鍾商專,2001年3月份因董事會爆發弊端,並引發學生罷課抗議,而後遭教育部接管,同年4月教育部改選學校董事會,我因地緣關係也被推薦進入董事會,董事長則是大名鼎鼎的柴松林教授。在董事會及全體教師的努力下,全力轉型觀光專業,並掃除舊有弊端,2002年10月4日獲准更名為「臺灣觀光經營管理專科學校」,2006年改制為「臺灣觀光學院」。

今年(2012)7月,原來校長在任期還有一年的情況下突然辭職,讓董事會措手不及。董事會雖然盡力找人,但由於少子化和地緣關係,臺灣觀光學院招生困難,很多可能的人選都不願來,最後只好動腦筋到我的頭上。所以又面臨一個抉擇,是要瀟灑地休假去,還是再度走進廚房?

不過人生不妨這樣想,老天爺給你機會其實就是要你去做,因為如果老天爺認為你做不做都無所謂的話,那麼一開始為什麼要給你機會?所以從2012年8月1日開始,我就接了「臺灣觀光學院」的校長。校長要做的事當然很多,個人認為在目前少子化的時代,建立學校口碑和品牌以及建立同仁和學生愛校的向心力和忠誠度最為重要,也希望各位台大電機人多多給「臺灣觀光學院」支持和鼓勵。

雖然升上教授後一直從事行政工作,但學術研究的工作從來不敢鬆懈,所以也維持一定的水準。而且從事資訊領域的研究更要身體力行「終身學習」,像網路的研究,從以前的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Token Ring、DQDB、WiMax、Grid Computing到現在的4G的LTE (Long Term Evolution)和Cloud Computing,以及智慧型手機的無所不在,科技一直在更新和進步,我們也一直要跟著學習新的東西,雖然很累,但也是一種有趣的挑戰。

同時教授也不應該躲在象牙塔裡面,應該批評社會上一些不對的事情或觀念,並提出建議,所以自己擔任教授以來持續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大部分是針對本身的資訊專業和對高等教育的一些建言,也獲得了不少的回響。

回首過去,絕對不敢自滿,必須更加警惕激勵自己,尤其現在主持校務,更加知道教育的重要,能夠教好一個學生就是功德一件,各位在大學教書的學長姐和學弟妹都是在做功德。對於在其他各領域工作的學長姐和學弟妹,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機會和意外所組成,記住不要放過任何機會,然後把意外當作學習,人生就會精采無憾。但最重要的,在經歷那麼多之後,平常心和平凡心還是最重要的,謝謝並祝福大家。

張瑞雄,台大電機系1980年畢業,現任臺灣觀光學院校長。

2012電資廢文嘉年華

「在越來越多程式設計作業deadline下,電機系的學生越發文思泉湧:但很可惜的很多時候並不是在coding的方面,因此對作業往往沒有幫助。因此為了讓泉湧文思有宣洩之處、亦為促進電資學系學生語文素養,並提倡「寓coding於文」、「文以載coding」等概念,特別舉辦此廢文大賽讓大家一吐為快。
本次「2012電資廢文嘉年華」邀請電機系葉丙成老師、資工系劉邦峰老師、林守德老師、林軒田老師及中文系沈凡玉老師為評審,選出優秀的作品。」
2012電資廢文嘉年華的活動網址。
http://eecsjunkarticle.azurewebsites.net/電機一_林庭瑋_鍵翱

李佳薇<煎熬>(Suffering)
作詞:徐世珍/司魚
作曲:饒善強
廢詞:林庭瑋(電機一)
早知道  變數要設好
Compile錯  忘了C++  分號
For迴圈條件沒設對
Reference學了還不會  在搞笑
Do until 任務的需要
安全上 long long還是開 防爆
大數的狀況很難搞
加減乘除像回國小 別瘋掉
/*非舞蹈 pop in還是pop out
先進的 後用掉
手在敲 敲keyboard卻音消
還cin 太慢了
Printf相對比較好
用get會更妙
ASCII code 用的巧*/
D不掉 幾乎要起笑
小蟲多 嚙心的夠狠  煩躁
陣列的長度不夠取
最小的生存在哪裡  if else
/**/
我以為我已經while
遞迴也有設好
While卻沒loop到
被驗退 多一個 罰秒

———————————————————-
電機二_許晉維 _陋Code銘

陋Code銘(改編自陋室銘)  ─許晉維
行不在多,有神則行;
compile不在急,無bug則靈。
斯是code,臨表泣涕。
Array連Pointer,do while接else if。
class有藝術,function無限底。
可能看日出,被二一。
無A+之亂慾,唯deadline之勞形。
天堂魏宏宇,地獄廖婉君。
學長云:「電機之命。」
—————————————- ——————-
電機三_呂羿熹_賣肝者言

信義夏董:
會程式之芳園,序扣丁之樂事,實能振興吾系文風,故鄙人狗尾續貂,共襄盛舉,盼稿件合於老例。
羿熹 頓首賣肝者言
電機有賣肝者,善編程,涉日夜不眠,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予怪而問之曰:「若已數夜編程,何以精神抖擻乎?甚矣哉,為奇也。」
賣者笑曰:「世之賣肝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性命交關,死線在即,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肝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 而以察吾肝!」
予默然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忿世嫉邪者耶?而託於肝以諷耶?
———————————————————–
電機三_洪郁凱_錯誤

我打code走過
那等在資節里的作業如蓮花的開落
selfcheck不過,十月的成績不飛
你的作業如短短的未完的程式
恰若藍屏的螢幕向晚
project不寫,二月的寒假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視窗緊掩
我嗶嗶的電腦是compile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工程師……
———————————————————–
電機三_陳彥鈞_廢文乙

續貂組:改寫自《前出師表》
臣本布衣,浮沈於必修,苟全肝腎於大二,不求聞達於同儕。姿婕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選課系統,誘臣以編程之樂,萬難把持,遂許姿婕本學期。作業既出,編程於入夜之後,除錯於上課之中:
爾來八十有六天矣。姿婕知臣癡狂,故期末寄臣以專案也。受案以來,夙夜擔驚,恐成績不好,以傷工程師名:故早睡早起,勤養肝腦。今死線已定,肝油已足,當披星戴月,目不交睫,竭智窮思,消滅臭蟲,完成作業,去放寒假:此臣所以棄肝腦而愛姿婕之始末也﹍﹍
———————————————————–
電機三_陳彥霖_To code or not to code

To Code, or not to code, that’s all segmentation fault.
Whether ’tis nobler to the liver to suffer
The all-nighter and sleepless of coding fortune,
Or to take gdb against a sea of bugs,
And by switching off terminal? To flunk: to quit;
No more; and by compiling to know it crashes
The liver-ache and the thousand segmentation faults
Those classes are inherited to, ’tis polymorphism
Devoutly to be wish’d. For a project, for a deadline;
For a deadline : perchance a late project: aye, there’s the bug.
———————————————————–
電機三_陳彥霖_念肝臟 電機懷古

念肝臟 電機懷古
Deadline東去,肝淘盡,系館同學未宿。
衣櫃窗邊,人道是,電機穴宇肝硬。
鐵肝碎石,鏗鏘作響,震跑周文旦;黑夜如晝,一天多少睡眠。
遙想電機四年,專題初發了,三電二工,電子實驗,coding間,肝腦灰飛煙滅。
畢業可否,學分應笑我,未滿百四。
人生如bug,一有就會crash
註解:

  1. Deadline:
    就是繳交日期,越逼近死線,學生(尤其是電資學院)就會越有效率;死線有時候還可以激發潛能,是一個學生不能沒有的東西。
  2. 肝:
    人體的一種器官,據說只要是人就會有,除了電資學院學生?
  3. 衣櫃:
    熬夜時休息的最佳利器,能夠迅速補充體力與腦力,亦可縮短睡眠時間。
  4. 穴宇:
    電機系的傳說,是鐵肝的象徵,據說他最長能夠3天不闔眼睡覺?
  5. 三電二工:
    電機系必修,三電乃電子、電磁、電路;二工乃工程數學、邏輯電路。
  6. 電子實驗/十選二實驗:
    電機系必修實驗,電子實驗有佛心助教,而十選二實驗讓人肝腦灰飛煙滅。
  7. Coding:
    別名摳頂,小名扣的,意指打程式,可以加上尊稱。
  8. 百四:
    電機系畢業學分141,取其整數。
  9. Bug:
    爆肝的原罪,禿頭的元兇(摳頂)。它永遠不會消失,一直等待新鮮肝臟的到來。
  10. Crash:
    動詞,乃是真正Bug使人崩潰的原因,它總是會在一旁嘲笑程式設計者的迂。

———————————————————–
電機三_陳彥霖_電機 將程式Debuggers

電機 將程式Debuggers
壬辰年,秋,學子彥霖題於男五舍

三年coding腦茫茫。ddd,自難忘。
千萬bugs,無處話凄凉。縱使compile應error,崩潰笑,我黑掉。
夜來程式忽works。小視窗,g++。
相顧無言,唯有code千行。料得天天segment faults,deadline夜,來爆肝。
註解:

  1. Coding:
    不及物動詞,即是程式設計。
  2. ddd:
    名詞,乃是一種幫助程式設計師去除bug的東西。
  3. bugs:
    提到它的名字時要加尊稱,不然他會不請自來到你程式碼裡。
  4. compile:
    讓電腦執行code成為output檔案,過了之後才是痛苦的開始。
  5. error:
    即是compile不過,就某種意義上,它比過了還來的令人心安。
  6. g++:
    Linux裡面compile程式的軟體。
  7. segment fault:
    正確全名是”Segmentation fault”,是比error還令人崩潰的肝臟殺手。
  8. deadline夜:
    繳交期限前一天晚上,在這天學生的潛力會完全被激發出來。
  9. 爆肝:
    除了電資學院學生以外,熬夜基本上就算爆肝了,至於電資學院學生,因為他們沒有肝,所以不會爆肝?

———————————————————–
電機三_黃翔致_蔻婷與巴克

蔻婷跟巴克是一對異國戀人
然而,兩人卻是形影不離
一同遊山玩水,各地旅行
有一次還一起到山上看流星
流星雖然沒有想像的多
不過兩個人的話算是夠了
然而好景不常
巴克的國家爆發了戰爭
巴克被徵招入伍
離開的那天
兩人並沒有多說什麼
只是一個擁抱以及 –
「我會等你」
在那之後
蔻婷偶爾還是會收到巴克捎來的信
信裡多是戰地的景況和些許問候
而在一次的信中,巴克寫道:
「記得那次看流星嗎?我許的願是:希望我跟你永永遠遠在一起」
後來,有一封信寫到
戰事越來越不利
再加上上級的誤判
現在如果不搶攻
時間一拖長一定會慘敗
「我不在的時候你要好好照顧自己」
蔻婷緊緊握著信…
在那之後
蔻婷再也沒有收到巴克的信
而戰事後來也大扭轉,獲得慘烈的勝利
然而,卻依舊沒有巴克的信息
蔻婷仍然等著,雖然心中也早有答案…
一天夜晚,她又到了那時候看流星的山坡
「你不在的時候,我很好。」
那個晚上星空很美,可是卻始終等不到流星
——THE END——
後記:
後來國家為巴克追加星級
以表揚他在一次關鍵戰役突破僵局
英勇事蹟廣為流傳
後人也尊稱他為:星˙巴克

臺大藝文中心主任劉少雄教授談「情理之間 – 談東坡詞中的生命反思」

編輯室

前言
蘇東坡是中國古代跨領域的傑出人物,各個領域之間互相輝映、相得益彰;而台大電機系在電機領域也是兼容並包,連橫合縱各大領域的優良典範。誠所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透過文學素質的培養,更能發揮自己領域所長並嘗試跨領域的相互激盪。因此特別邀請到專長於唐宋詩詞、宋代文學,特別是東坡詞的本校中文系暨藝文中心主任,劉少雄教授來為我們演講。
主持人李學智教授特別介紹劉主任來自香港,曾獲台大「教學傑出教師」肯定,在學生當中頗受歡迎。李教授說:「上劉教授的課,是一種享受。」就讓我們一起跟著劉主任的腳步,欣賞東坡詞的曠遠意境,並思考其中的生命意義。

文學的生命意涵 
劉主任說:「古人寫作文章時往往並非只是舞文弄墨,而是要表達重要的人生體驗與生命意義。」尤其是大文學家的作品更是如此。與電機科學異曲同工的是,電機科學觀察時空轉換的物理現象,而用數學公式歸納;騷人墨客觀察物換星移的人文現象,再以文鋒詞藻闡述。春花秋月不變,花開花落輪迴,可惜時過境遷人生只有一次;科學定律不變,實驗一做再做,但是研究發現只在最先,產業起飛的機會只在當下。
這樣的特性在詞中更是顯而易見,由於詞擅抒情,俯拾即是人間情愛、悲歡離合、放不下的專注執著,或是時光流逝下的無限感嘆、美人遲暮、好景不常、好夢驚醒、人生苦短,還有滿懷抱負終成一場空,都是詞所常見的主題。劉主任強調:「文體沒有絕對的界限,人心有無限的寬廣;在自由與限制之中找出新的平衡,是活絡文體生命之關鍵。」

念奴嬌‧赤壁懷古 
劉主任介紹這闋詞,是蘇東坡透過緬懷赤壁,產生對人生的思辯。在赤壁這個地方,有多少英雄好漢、風雲豪傑在此成就功業,而反觀自己已年近半百,仕途不順又遭貶謫,餘生如何是好,該如何去面對、如何去看待?
劉主任首先帶領同學欣賞人生與無窮歲月的雙重對比:「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就如同李白所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面對無窮的時間與永恆的宇宙,人類只能自嘆自己的渺小與微不足道。隨而東坡又想到周瑜,當年領軍赤壁之戰時才三十四歲,諸葛孔明年方二十八,皆已聞名天下、立萬世不朽功名;對照自己四十七歲被貶黃州的待罪之身,時不我與又當如何?
雖然如同大江東去一樣的時間洪流無人可阻擋,但是古往今來英雄好漢卻能把握有限的時間,創造流傳千古之功業,成為後人心目中風流人物。不甘於凡夫俗子的隨波逐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表示流逝的時間可以在歷史上留下永恆的痕跡。
劉主任特別解釋,蘇東坡寫這闋詞並非參考<<三國演義>>而是依據正史資料<<三國志>>的歷史,在史書中周瑜才是赤壁之戰的偉大功臣。形容完周瑜的英姿煥發、談笑風生,那自己呢?這下尷尬了,真是自嘆不如。只好怪自己太多情,剪不斷理還亂,人生的顧慮太多了,過多的眷戀與執著導致進退兩難。若是同學們像蘇東坡一樣多情,你一定會有很多煩惱,但是你願不願意勇敢面對?
一想到人生如夢,周瑜肯定做了一場好夢,也許我也只不過是碰巧做了個惡夢罷了。有好夢就有惡夢,這一切不是相當自然嗎?「一尊還酹江月」讓我們向偉大的自然致敬吧!本詞所提出的問題,在後來的前後赤壁賦得到了解答,從此之後蘇東坡拋開這樣的困境,邁向更高的人生境界。前後赤壁賦在國高中課本上都曾收錄,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再回去複習一下。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蘇東坡與弟弟蘇轍兩人各自公事繁忙,相隔兩地雖不甚遠,但已四年未見,他以此闋詞抒發人生離別的感嘆。中秋佳節花好月圓,抬頭看看青天,如果人能到天上去,不知道有多麼美好?那兒是不是一個沒有煩惱的天堂呢?「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但又想到住到那麼高遠的地方,會不會又冷又寂寞呢?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念一想,如果心是自由的,只要能夠自得其樂,哪裡都可以是天堂。「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回到家中孑然一身,月光照在身上更顯孤寂。心中突然透出一股淡淡的恨意,與月亮無冤無仇,為何偏偏在孤單的時候月亮卻特別地圓、特別明亮?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東坡在情緒一來的時候叫醒自己,回歸理性。人生本有聚散苦樂,月亮本身也有盈虧,兩者本無關連,實不必藉此徒增自身悲苦的情緒。只要與弟弟彼此照顧好自己,縱然分隔兩地,也能共同欣賞美麗的月色。「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要想著對方也是看著月亮在思念自己吧,看著月光就不覺得孤獨了。從此思念不再只是痛苦,而是透過月光傳遞思念,造就了月亮一種新的溫暖的意義。
劉主任說:「月,不再是孤獨、冰冷的世界,而是人情相親之處,充滿著溫馨、美好的感覺。蘇東坡帶領我們走出了一般歌詞的閨幃世界,跳出幽微細微的迴盪韻律,遠眺夜空,飛越想像,用情體會,感受更久遠寬闊的時空世界,如此便能釋放固守一隅的淺狹心思,得到心靈的安頓。」

東坡詞的生命態度 
由東坡詞中可以看出,蘇東坡對於人世間的時間變化十分地敏銳,人生總是無常,造化一再弄人,如何自處並找到心靈與生命的安頓,這是一生的課題,也是古往今來人人都無可避免、必須面對的問題。一旦心靈安頓,即使苦苦追尋的執著無法達成也能怡然自得、沒有令人稱羨的地位與職務也可活在當下、就算粗茶淡飯也是平淡的幸福。劉主任表示,也許我們不會像蘇東坡一樣仕途坎坷,或許日子可以過得很理性,沒有那麼多的高低起伏,但是蘇東坡選擇坦然面對、勇敢地正視這份情感、這些困擾,情意真摯但不沉溺其中,遂能達到超曠的境地。
而一般凡夫俗子面對這樣的情境往往於無奈之餘,小則放縱情緒尋求暫時逃避,大則如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情緒氾濫崩潰一發不可收拾。而蘇東坡透過填詞來做理性的抒發,適當處理情緒的同時也更堅強自己勇往直前的意志,東坡詞裡的明月清風,正是他心境的投影,值得為後人所傳頌。

臺大藝文中心 
最後李教授特別請劉主任介紹一下台大藝文中心。劉主任說:「台大藝文中心在管理學院旁邊的一個小教堂,環境僻靜而優雅,同學們不妨多去坐坐很舒服。其實台大有很多人才散落在各處,小時候玩過樂器、學過才藝、會很多東西,只不過現在生活比較忙碌、課業繁忙所以遺漏了、忘記了這些東西。如何再把這樣的感覺找回來?我希望在台大可以從事這樣的工作,幫助大家把感覺找回來。不論採取什麼樣的形式、什麼樣的才藝、什麼樣的項目,不一定要填詞,但是可以借鑑蘇東坡的精神,從生活經驗之中去昇華自己。」
劉主任提出了一個重點:「道不遠人。」藝術並不只是在崇高的殿堂裡,而可以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所以台大藝文中心所辦的很多活動都是從生活出發,希望與各學院科系合作,從台大內部去發掘藝術的潛能。比如說上學期與醫學系、生科系合作舉辦插畫展,表現出醫學與科學的插畫;這學期跟森林系合作舉辦木造家具展,都是將藝術融入生活的例子。
台大的人才很多,劉主任希望可以透過群策群力、眾志成城的合作,塑造出台大的美學。未來希望可以與電機系、物理系合作,他對科幻文學、科幻藝術、科學藝術也很感興趣,經由同學們的親身參與,創造出未來的可能性與藍圖,也就是現在新興的文創產業。

劉主任提到年底更有幸邀請到雲門舞集在台大新體育館舉辦表演。還有許多音樂講座,邀請來自西域、波斯、伊朗與中亞的樂團來表演,除了希望讓同學接觸到比較陌生的音樂文化,也希望藉此讓大家有機會去了解這樣的藝術如何影響到唐代的文化與詩歌、音樂的發展。更多琳瑯滿目的活動,同學們都可以上台大藝文中心的網站去關切。劉主任鼓勵同學多加利用藝文中心的資源,有很多展演都是免費入場的,同學們可以多多參與,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

懷念于惠中教授

王維新

  于教授在我大四那年(1969年)自美學成返國任教,當時他開的課是「半導體元件」,可惜我當時錯過了選修的機會,一直等到回系裡擔任助教時才逐漸瞭解半導體元件的重要性,因而有機會向于教授請益,也開始認識于教授。

于教授個性爽朗,風趣幽默,很好相處,完全沒有教授的架子。這種情形現在聽起來很平常,但當年還在戒嚴時期,則相當罕見。他和實驗室裡的研究生、技術員、助理、助教等都相處十分融洽,也常一起吃飯。有一次他看到我的便當裡有紅糟炒豬肉,非常欣賞,便要我母親也幫他買紅糟,所以我母親也知道系裡有位于教授。紅糟是釀酒的副產品,現在比較少見。雖然很便宜,但于教授每次都堅持要給錢,否則不拿,並且交代一定要跟我母親說謝謝。想起這段有趣的往事,實在令人回味。

于教授曾任本系第七屆系主任,我們都知道本系的學生非常優秀,那要如何形容呢?于主任有一句話非常傳神,他說:「台大電機系的學生教不爛」,意思是說:「台大電機系的學生非常優秀,反正你怎麼教,都不用擔心會把他們變爛,所以叫做教不爛」。今日回想,不覺莞爾。希望我們系裡的學生都能如于主任的期許,永遠是最頂尖的一群。

記得于教授還曾說過「書到用時方恨多」,這是因為每次查資料時,常常會查到一大堆類似的東西,不曉得那些資料才是真正有用,現在大家常用Google查資料,更能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所以古人恨少,現代人恨多,希望于教授的風趣,能博君一笑。
現在的電機一館當初大家習慣叫做舊館,而二館則叫做新館。于主任承接前任主任郭德盛教授擴建電機系館的使命,所以必須正式命名。于主任說:「若用新舊來區分,我們永遠只有兩個館,但是我們要有志氣,應該用一館和二館來稱呼,表示將來有機會還要再蓋三館、四館等。」,這是電機系館命名的由來。這種想法在當時可說是畫餅充飢,根本不可能。後來電機系館的命名雖然不是用三館、四館,但于主任確實為電機系空間的發展願景提出一種新的思維。

于教授特別重視實際動手做實驗的能力,請來的技術員都要懂得修理儀器設備。記得當年儀器設備很缺乏,尤其是貴重的設備很不容易取得。正好有一位系友贈送本系一台二手的電子顯微鏡,系裡請于教授負責重新組裝與後續的測試。重新組裝電子顯微鏡最大的瓶頸就是要能保持高真空和高電壓,如此電子束才能順利射出。但因整台設備經過拆裝才自美運送來台,難保真空系統不漏氣,而高電壓部分又因台灣氣候較為潮濕,很難維持。所以這兩大部分時好時壞,十分棘手。可是于教授還是親自帶領技術員修理,我因對電子顯微鏡有點興趣,偶而也加入幫忙。記得修理高壓變電箱時,大夥須把整個泡在高壓油裡的變壓器抬出來,但那變壓器很重,要用一根很粗的棍子穿過吊環,三四個人合力才能抬起來。有人形容好像在抬豬公一樣,真是讓大家笑翻了,現在想起來,也真是蠻好玩的。在這當中我學到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例如一個高壓變電箱雖然很大很重,但其實基本原理和現在常用的充電器一樣,只是所有零件都比較大而已;一根高壓探針很貴,打開一看,其基本原理根本就是一大堆電阻串聯起來降壓而已。也就是說,很多看起來很神秘的東西,其基本原理並沒有什麼特別。由於大家辛勤工作,鍥而不捨,終於看到電子束射出,相當不容易。在我當助教時期,能從于教授身上學到許多實務經驗和基本觀念的結合,可說獲益良多。

這件事也讓我們得到一個經驗:人家贈送的儀器設備要先評估是否有需求,不能什麼東西都要。所以後來有一家公司送來十幾台報廢的計算機(calculator),每台計算機的大小至少有現代筆電的兩倍大,但卻只能做加減乘除以及開根號而已,用途實在不大。所以于教授就指示我們將可以用的留下來,壞的丟掉。我們把壞的拆開來看內部的狀況,發現原來裡面是用傳統的映像管作數字顯示,所以很重,攜帶不方便,當然會被淘汰。
後來我出國唸書,因此不知道實驗室的後續狀況。回國後再去見于教授,才知道這期間實驗室有很大的改變。當年的電子顯微鏡和有些採購的設備已經送給別人了。于教授也已改做微處理機(microprocessor)方面的研究。我問他說:「這樣不是很可惜嗎?」他只簡單的回答說:「反正我已不再做半導體的研究了,留這些設備幹什麼?」。足見于教授做事明快,個性爽朗,凡是沒有用的東西就不要留著佔地方。其實這對一個人在生活和處事方面都很重要,很值得學習。

有一次我的計畫沒通過,內心很氣餒,因此去請教于教授。他跟我說:「你不要抱怨人家為什麼不給你計畫?你要倒過來想,人家為什麼要給你計畫?」。于教授解釋說:「國科會每年都有很多人申請計畫,站在國科會的立場當然希望給你計畫,但是你要給審查委員一個可以給你計畫的理由,否則無法讓其他申請者心服。」,原來寫計畫要從審查委員的角度來看,不要從自己的角度來看。換句話說:「寫計畫的原則是要讓審查委員很容易看得懂,甚至很容易填寫評審意見。」後來我的計畫陸陸續續都獲得通過,于教授這一席簡單的話,對我的幫助實在很大。

于教授退休後便返回苗栗居住,很少再到系裡來,我也不曾再見到他。不久前驚聞他離開人世,實在令人十分惋惜。他過去給我的種種教誨,記憶猶新,永難忘懷。在此謹簡述記憶中的點點滴滴,並向于教授致上萬分的敬意。

王維新,電機系1970畢業,現任電機系及光電所教授。

電機學群電機系大學部及研究所 (光電所、電信所、電子所、生醫電資所)專題演講介紹

編輯室

  本篇名為「專題演講介紹」,但是對閱讀本刊的眾多系友們來說,可能會心想-有什麼好介紹的?畢竟「專題演講」可是我們臺大電機多年來大學部跟研究所的必修課程呢。
其實系上的課程設計,都有它的期許跟目標,其課程內容設計為「每周邀請一位人士做專題演講,邀請人士將包含各行各業人士」,其課程目標則為「期望拓展學生視野,增進學生人文素養,及跨界知識,使學生未來能成為具國際觀,富社會關懷的科技領導人」。而邀請演講的名單也是經過系上主持教授絞盡腦汁而確定,而演講人士也是費心擬稿,希望將畢生所學以及經驗,傳遞予聽講者。

實際採訪幾位目前修課的學生的聽講心得,電機所的劉同學提到,部分專業人士的演講偏向專業,自己正好不是相關的研究領域,有時會覺得聽不懂,最有印象的是某次任職於廣達電腦的系友演講,由於演講內容為演講者工作及在研究所就讀時的經驗分享,其在求學及工作時追求創新的心態,也給他很多啟發。

當然也有同學提到,「專題演講」? 就是被強迫上的必修課嘛,那各位系友的回憶呢?在求學過程中,對曾聽過的演講有印象深刻的嗎?也許就某一次,也許就聽到某段話,就對後來求學、工作、生活產生了影響。

以下列出電機學群各系所101學年度第1學期專題演講一覽表,跟各位求學時有沒有很大的差異呢?

 

電機系大學部近二學期(101學年度第1學期及100學年度第2學期)專題演講一覽表

演講主題 主講人 服務單位及職稱
行在數位處,卻看匯流時 張進福 元智大學校長
從電機工程教授到電影導演-我的從影之路 王正方 導演
情理之間-談東坡詞中的生命反思 劉少雄 臺大中文系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
Embedded System Programming & HW/SW Co-Design-Mobile Phone Viewpoint 陳正哲 聯發科技無線通訊事業一部-軟體工程六處處長
未曾選擇的那條路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
台灣地方政治的問題與未來 趙永茂 臺大政治系教授
登月亮與烹小鮮 胡勝正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院院士
社會變遷與社會創新 陳東升 臺大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所)教授
要勵志做領導嗎? 陸幼琴 天主教耕莘醫院院長
如何成功發展職場/人生的轉折 李誌德、蔡怡 李:現任加拿大舒瑞德汽車化學公司亞洲業務發展首席代表
蔡:現任台北市婦女閱讀寫作協會副理事長
蘇蘅 政大廣電系教授
何德何能–從中世紀英格蘭的貴族談階層與平等 劉慧 台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平 東海大學 美術系所教授
被展示的傷口: 猶太大屠殺與原爆紀念館 陳佳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
技術與管理-由甜在心網路便當談起 李書行 台大管理學院院長
溝通與成長 曾憲章 博士
雅典學派(La scuola di Atene) 林一平 交通大學副校長
運用科技消彌障礙 改善生活 楊國屏 董事長
臺灣與中國經濟發展 羅文森 博士
山水詩歌書寫-古典與現代詩中的自然風景與哲理體會 洪淑苓 台大中文系-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旅程 林士涵、林煜哲 醫師
鮮為人知的成功秘訣 黑幼龍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
森林生態系與森林生物多樣性 王亞男 台大森林系教授兼台大實驗林處長
Chinese Martial Arts Adventure Novels – An Oversea EE Engineer’s prospective 宋德令 博士
國際經濟金融新情勢及其影響 張秀蓮 臺灣銀行董事長
社會關懷與自願服務 馮  燕 台大學務長
(社會科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Rescue Actions on the Endangered Biosphere 李家維 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
與音樂大師的對談 呂紹嘉 國家音樂廰總監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周功鑫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電機所近二學期(101學年度第1學期及100學年度第2學期)專題演講一覽表

演講主題 主講人 服務單位及職稱
Design of Synthetic Genetic Logic Circuits 林俊良 中興大學副校長
What is Frequency? 黃鍔 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The Challenge of CMOS RF&Analog Circuits Design in Deep Sub-micro Process The Challenge of CMOS RF&Analog Circuits Design in Deep Sub-micro Process 林盈熙 瑞昱半導體公司副總經理
what you might learn as a fresh graduate IC/algorithm designer in the SoC industry: Quanta SoC team as an example 程之奇 廣達專員
利用自製機電平台量測風機葉片性能探討 傅鶴齡 文化大學機械系教授, 前中科院一所所長
陳恆中 CGC(世界通全球驗證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GaN-on-Si MOCVD epitaxy technology 廖宸梓 工研院 電光所
蘇文鈺 成功大學資工系教授教授
電動車矩陣式動力電池模組發展現況 張偉禮 蘭陽能源科技公司總經理
Therapeutic ultrasound (超音波療法) 林文澧 台灣大學 醫工所教授
光與LED照明技術 李麗玲 工研院綠能所智慧節能系統技術組副組長
Dances Among Micro-meter Tracks – Control of Optical Disc Drive 姚立德 台北科技大學校長
Sounds coming from the inner ear: Theory of otoacoustic emissions (OA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來自內耳的聲音: 耳聲傳射理論與臨床應用) 劉奕汶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助理教授
Use of Computer Modeling in Cochlear Implant Research 蔡德明 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暨生醫工程研究所教授
A Tour of Major Computer Systems Research 闕志克 工業技術研究院雲端運算行動運用科技中心主任
Context-based People Search in Labeled Social Networks 沈錳坤 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
工研院智慧機器人與自動化研究簡介 胡竹生 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When Alternating Current Met Park…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rol of Grid-Tied Inverters當交流電遇見帕克¾市電併聯型變流器之控制介紹 陳偉倫 長庚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光電所近二學期(101學年度第1學期及100學年度第2學期)光電論壇/專題演講一覽表

演講主題 主講人 服務單位及職稱
Lab-on-a-chip device for point-of-care in-vitro diagnosis Prof. Yuhwa L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SA
台灣當前的處境與對應之路 城仲模 台灣法治暨政策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6.1 A II-VI and III-V semiconduct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for optoelectronic and electronic devices Prof. Yong-Hang Zha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多元學習、獨立好問 吳統雄 教授 世新大學資訊管理系/臺灣大學資訊傳播學程
多媒體影像擷取技術實務分享 楊瑞祥(圓剛科技總經理)、邱明志(圓剛科技MPD軟體處經理)、黃健銘(圓剛科技軟體處副理)
陳立言教授
千山萬水 擋不住想飛的翅膀 朱宗慶校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牽阮的手 莊益增導演
顏蘭權導演
大中華地區LED產業縱橫談 楊邦彥 總經理 怡和創業投資集團
Metal-Cavity Nanolasers on Silicon:How small can they go? Prof. Shun Lien Chuang Dept of EC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an a Major Semiconductor Player Accelerate the LED Cost Reduction Curve? 譚昌琳 博士 台積固態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Advanced LED and OLED Lighting Technologies 劉軍廷副所長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研究所
愛因斯坦最初是如何想出狹義相對論與光量子概念的? 高涌泉教授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Deep Ultraviolet Light Emitting Diode Lamps Prof. Asif Kha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olumbia SC, USA
Monitoring and Failure Localization in the Internet backbone Prof. Pin-Han Ho (何品翰) Dept. of 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aterloo
高聚光太陽光發電技術 郭成聰 博士 行政院原能會核能研究所
A Green Campus and Photovoltaic Research Dr. Paul Kit-Lai Yu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President, IEEE EDS/Distinguished Lecturer/IEEE Fellow

電信所(101學年度第1學期)專題演講一覽表

演講主題 主講人 服務單位及職稱
智慧產業之標準檢測與驗證發展策略 陳介山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局長
節能減碳新「視」界 —  淺談 LED 照明 葉寅夫 億光電子董事長
從音樂藝術的感動來探討服務的人生觀 蔡永文 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院長
Energy Efficiency for Smart Device 張垂弘 聯發科技副總經理
Distributed Robust Multi-Cell Coordinated Beamforming with Imperfect CSI: An ADMM Approach 張縱輝 台科大助理教授
創業經驗分享 楊正利 鈞寶電子董事長
Leaky Wave Antennas Based on Transmission Line Metamaterials Leaky Wave Antennas Based on Transmission Line Metamaterials Prof. Tatsuo Itoh UCLA / 電信所特聘講座教授

生醫電資所近二學期(101學年度第1學期及100學年度第2學期)專題演講一覽表

演講主題 主講人 服務單位及職稱
An Adaptive Method for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Data Analysis 黃鍔院士 中央大學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中心
中央研究院院士
台灣肝炎防治的回顧與展望:兼論其他學門的貢獻─以實驗動物研究為例 陳定信院士 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時尚的外表,醫療的心 廖瑩怡董事長 瑩米蘭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論壇:生醫電資與環保 駱尚廉教授
李育明教授
葉欣誠教授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政務副署長
如何成為真正之生醫專業人士─我的生醫研究經驗分享 楊順聰校長 臺灣首府大學
醫學與科學的結合─轉譯醫學 歐耿良院長 臺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
論壇:生醫電資與音樂 王育雯所長
蔡振家教授
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Exploitation of Phase Contrast in Modern Tomographic Imaging 周呈霙教授 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Noninvasive Medical Diagnostics and Therapeutics 程德勝教授 暨南大學電機系
論壇:生醫電資與心理-精神健康 曾文毅教授
楊延光教授
邱銘章教授
臺大醫學院光電生物醫學研究中心
成功大學醫學院精神學科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麻醉學的脊椎硬脊膜腔定位技術研發 張寅所長 陽明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
堅持 李仁燿陶藝家 第49屆十大傑出青年(耕陶源)
Health IT and Patient Care: Building Safer Systems for Better Care 賴美淑教授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系
生醫電資實務競賽之經驗分享 林淵翔教授 臺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
行動醫療 App 使用者體驗設計 陳彥仰教授 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
論壇:生醫電資與美術  陳瓊花教授
陳秋瑾主任
曹筱玥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媒體研究所
火災不會事先彩排 做對才能活著離開 林金宏組長 消防署
IT ward at NTUH 柯文哲醫師 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
An Introduction to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林智仁教授 台大資訊工程學系
Spatial-Spectral Holographic Imaging System. 駱遠教授 台大醫學院光電生物醫學研究中心
氣喘病的中醫思維原理 沈建忠系主任 長庚大學中醫系
蔡爾平的土土土人生——鄉土、陶土、園土 蔡爾平先生 陶藝珠寶藝術家
「愛的代價」電影觀賞會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病毒的奈米醫學影像
Medical images of virus at nanometer scale
林世明主任 台大醫學院光電生物醫學研究中心
愛的代價——背後的故事愛的代價——背後的故事 陳垣崇院士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
智慧聯網之前瞻技術與應用 陳文村教授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瑰麗東方--窺見翡翠的奇奧境域 鄭勝琦董事長 JADEGIA(玉世家珠寶)
聚焦式超音波腦部藥物釋放 劉浩澧主任 長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生醫電資所第二屆獎勵研究創新頒獎典禮

生醫電資所辦公室

  第二屆獎勵研究創新頒獎典禮於12月17日假博理館101室盛大舉行,生醫電資所為鼓勵學生創新研究,積極提升研究成果,以提昇本所及本校之國際學術地位,特於100年通過獎勵研究創新辦法。本獎項共分成二大項,分別是學生傑出研究獎、年度最佳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獎,此二個獎項除了鼓勵所上學生勇於在國際的舞台上創新研究外,也欲藉此肯定本所學生在研究上的成就。

此次很榮幸能邀請到泰博科技公司陳朝旺董事長暨總經理親自蒞臨頒獎,陳董事長在民國85學年度畢業於台大電機所醫工組博士班,也就是本所生醫電子組的前身,並在東南科技大學及景文科技大學擔任過副教授。87年時,他與同是台大電機所醫工組博士畢業的太太,一起創立泰博科技,最初以切入電子醫療產品的量測IC為主,許多國內醫療器材廠商的產品如耳溫槍、血壓計等所用的IC,都由泰博設計。之後,泰博花了四、五年時間、上百位研發工程師,投入血糖測試儀及血糖測試片的開發;早期以替歐美大廠代工,如今則轉為發展自有品牌,主要外銷到北美及歐洲市場,其中北美市場占營收一半。陳董事長在電子醫療器材方面擁有非凡的成就,十分值得學弟妹們學習。而陳董事長長期以來對於本所之發展至為關心與支持,本所能增設此研究創新獎項即是托福於陳董事長的大力資助。

頒獎典禮當日除頒獎嘉賓泰博科技陳朝旺董事長蒞臨會場,電資學院郭斯彥院長更親自致詞,另有本所莊曜宇所長、陳中平教授、阮雪芬教授、曾宇鳳教授、田維誠教授及郭柏齡教授等出席,同學們也都熱情參與,盛況空前。以下是得獎人名單與獲獎論文:蔡錦雄同學以《雙重力學刺激對C2C12細胞移動之調控》、杜羿樞同學以《Predictive Toxicology Modeling: Protocols for Exploring hERGClassification and Tetrahymena pyriformis End Point Predictions》,林振慶同學以《Crosstalk between transcription factors and microRNAs in huma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曾意儒同學則以《A Web-Based Multidurg-Resistant Organisms Surveillance andOutbreak Detection System with Rule-Based Classification andClustering》獲頒學生傑出研究獎,其中優秀的林振慶同學更以《蛋白質交互作用網路中的動態模組及調控》同時榮獲年度最佳博士學位論文獎,而田鈺申同學以《CMOS MEMS 低偏壓電容式超音波感測器開發》及陳宗銓同學以《利用超寬頻雷達偵測與評估人體呼吸運動》獲得最佳碩士論文獎,本屆年度榮譽榜特頒發予其以茲獎勵。

本次得獎同學的論文作品皆獲得評審們一致的肯定與讚賞,使我們引頸期盼這些擁有專業、熱忱及豐富實力的同學們,未來能夠在生醫電資領域上更加發光發熱,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師生們皆熱情參與頒獎典禮的盛況。

優秀的得獎者們來到台前與陳董事長以及與會師長們的大合照。

電機學群教師獲獎榮譽報導

編輯室

  IEEE美國總會於11月下旬完成公元2013年Fellow的評選工作,本學群計有闕志達、劉志文、吳宗霖、張耀文4位教授獲得該項殊榮。今年全臺灣總計有9位專家學者獲選為IEEE Fellow,本學群就佔了4位,目前本學群IEEE Fellow人數也累計達31位,此項紀錄持續領先全國各大學。

  除前項榮譽外,李百祺教授及馮哲川教授分別因其研究領域的成就,獲榮膺AIUM Fellow及SPIE Fellow的殊榮,。

  本學群於民國101年12月26日舉行教師榮譽慶祝會,除為表彰獲獎教師的傑出成就外,也請獲獎教授分享教學研究的過程及獲獎感言,可作為學群教師後進的參考。獲獎教師除分享心得外,更謙虛的表示,能獲得此項榮譽,除個人努力外,也感謝學群團隊的支持配合。其中2013AIUM Fellow李百祺教授說了件往事,並提起這段往事對他日後的影響- 在20多年前,我還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念研究所時,我的指導教授獲得了IEEE Fellow。我在辦公室遇到他,和他說聲恭喜,他看著我簡單地說,沒什麼好恭喜的,我買咖啡仍要花一樣的錢。這句話我一直記著,瞭解到這些學術組織給的肯定,並不是從事學術工作的最終目的,而只是過程中一個小小的標記。AIUM是美國醫學超音波學會,本年度共有10位會員獲選為Fellow,其中除了李教授是Ph.D.之外,其餘9位都具有M.D.等臨床職務。李教授並表示無論有無獲得Fellow,有幸能夠在台大的環境中做研究,才是值得感謝的。

以下為六位教師的簡介—

闕志達教授任教於電機系及電子所,在無線通訊領域的創新與應用上有傑出貢獻。以其多年來對無線通訊架構與演算法、無線通訊基頻訊號處理電路等領域的研究獲選為IEEE Fellow。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無線區域網路(WLAN),數位電視(DVB-T),寬頻CDMA (WCDMA),超寬頻(UWB)無線通訊,感知式無線電(cognitive radio),high-mobility WiMAX等方面的研究獲得多項技術突破因而取得世界領先地位。闕志達教授的無線通訊訊號處理與積體電路設計相關技術並已授權多家國內廠商,授權金額超過千萬元。其研究成果除發表於期刊與國際會議外,亦著有OFDM Baseband Receiver Desig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一書,於2007年由Wiley公司出版,並於2012年發行第二版。

  劉志文教授任教於電機系及電機研究所,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因他在同步相量量測技術及將之應用在大型電網故障定位與動態監測的技術創新具有傑出貢獻,故頒為 2013 年IEEE Fellow。劉教授獨步全球率先結合同步相量量測技術與非線性動態系統理論,發展大型電網動態監測創新技術,因而開創電力系統動態學中新研究領域。劉教授研發團隊針對各類電網結構,新創研發一系列平均精確度高達98%之故障定位演算法,在故障定位技術上有重大學術與應用突破,得以使國家電力系統提昇電力品質與效能。此外,劉教授團隊在智慧電網國家型計畫,針對因綠色再生電源大量導入電網系統,引發之可靠度及安全性難題,提出解決方案,對於臺灣電力系統低碳綠能智慧電網之建構,具有關鍵性貢獻。

  張耀文教授任教於電機系和電子所,現任電子所所長和電機資訊學院副院長,在電子設計自動化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 領域有傑出貢獻,以其多年來對積體電路實體設計和製程可行性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IEEE肯定。張教授團隊所研發的多項EDA技術皆獨步全球,並技轉國內外業界,成為多項積體電路設計工具的核心引擎。其近五年研究論文被引用數曾於去年和前年間,名列微軟(Microsoft)學術搜尋資料庫(Academic Search Database)於計算機硬體和結構(Hardware & Architecture)領域中,全球四萬餘名學者中首位。近年研究成果已七次獲得電子產業最重要的媒體 EE Times報導,為全球唯一11次獲獎於頂尖EDA國際研發競賽(五次冠軍)的學者。過去六年在EDA領域最頂尖的期刊(TCAD)和國際會議(DAC和ICCAD)論文發表數,每年皆為全球第一;此發表數量對臺灣能名列全世界國家排名第二位 (僅次於美國),和本校名列個別單位排名第一,有關鍵性的貢獻。張教授並積極奉獻於國際學術事務,為亞洲首位 IEEE CEDA (Council on EDA) 學會執行委員(將接任其副總裁,主管相關國際會議)和頂尖國際會議ISPD指導委員會/大會/議程委員會主席;其並為最頂尖EDA期刊TCAD三十年來臺灣首位編輯委員(2008年起),頂尖國際會議ICCAD臺灣首位議程委員會主席(將接任其會議主席)。

  吳宗霖教授任教於電機系及電信所,多年來專注於電子封裝系統的高頻雜訊抑制及電磁相容技術,成果卓著。其研究團隊首創利用平面式電磁能隙 (Electromagnetic Bandgap, EBG)結構以抑制封裝電路中的電源平面雜訊,並發表此技術的理論基礎,設計方法及未來應用等三篇論文於IEEE微波領域的頂尖期刊,至今被引用次數超過三百多次(google scholar)。除此,吳教授研究團隊更發展一個具備寬頻共模雜訊抑制功能的創新超穎材料差動傳輸線(Meta-material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Line),並發表一系列縮小化的技術,深獲國內外產學界的矚目。吳教授研究團隊發展的高頻雜訊抑制相關的核心技術,除深具學術創新價值外,皆也獲得美國及臺灣專利保護,目前已經陸續授權給國內外相關企業。吳教授的研究是「以知識創新技術,以技術衍生價值」的最佳範例,榮膺IEEE Fellow可說實至名歸。

  李百祺教授任教於電機系及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除了榮膺2013AIUM Fellow外,他同時也是IEEE Fellow及IAMBE Fellow。他目前的研究興趣及領域乃針對超音波影像在生物醫學上之應用,以深入瞭解超音波影像物理機制為核心,信號處理演算法則為工具,提昇臨床及研究價值為目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超音波非線性影像、適用於基因研究及藥物開發之超音波高頻影像技術、彈性影像,數位成像技術等。他並擔任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及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兩項期刊的副編輯,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的主持編輯,同時也是Ultrasonic Imaging編輯委員會的一員。由於上述傑出的研究貢獻,他近十年來更是獲獎無數,獎項包括-2011國家新創獎,2011臺大研發創新傑出獎,2009國科會傑出獎,2005-2006臺大研究成就獎,2005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2004國科會傑出獎,2004臺大傅斯年獎,2003臺大研究成就獎,2002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02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等。但他表示,能獲得這些會士及獎項,感謝這些學術組織給的肯定,但並不是從事學術工作的最終目的,而只是過程中一個小小的標記。

  馮哲川教授任教於電機系和光電所,他參與編輯及出版9項專業領域的專書,領域包含高效能複合半導體及顯微結構, 多孔矽, III族氮化物半導體,III族氮化物元件,奈米工程等,他發表過超過500 篇論文,其中超過200篇為SCI論文,並被引用超過2,300次。他在不同的國際會議及大學擔任規劃人及邀請講者,並擔任Physics Review Letters and Physics Review B 的審查人,Thin Solid Films and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期刊的主持客座編輯,及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師範大學的訪問教授。他目前是亞洲化學氣相沉積會議國際組織委員會委員,台灣鍍膜科技協會董事會成員。馮教授目前研究課題主要是著重在寬能隙半導體金屬氧化物化學氣相磊晶的成長,多學科材料研究及奈米器件研發。希望對於以上複合材料的改進提供貢獻。由於上述的傑出貢獻,馮教授獲頒為2013 SPIE Fellow。

左至右:吳宗霖教授、闕志達教授、馮哲川教授、貝蘇章教授、許博文教授、李嗣涔校長、郭斯彥院長、李琳山教授、劉志文教授、張耀文所長、李百祺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在台成立跨國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i-RICE)

羅仁權

隨著科技的進步,自動化產品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再加上少子化,高齡化的明顯現象及趨勢,對機器人的需求也與日遽增,投入相關研究的單位也越來越多。智慧型機器人及自動化是高度跨領域的學門,更是整合精密機械、電機電子、資訊通訊、自動化等學術理論與應用技術、其產業關連性高(如IC工業、服務業、製造業),具備火車頭產業特性,應用領域廣泛,為智慧生活加值,提升生活品質,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學術及技術應用發展為國家競爭力最重要指標之一,其發展的程度可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實力。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及韓國均將此領域排入國家高優先順序投入大規模研究及研究發展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在智慧型機器人領域之研究規模及成就應為全國之最,應當積極扮演整合及提升智慧機器人領域重任且持續學術卓越與技術創新,並進行兼具學術領航實務應用的國際全球加速智慧型機器人及自動化產業發展。

有鑑於此,國立台灣大學校級智慧機器人與自動化研究中心整合跨五個學院系所相關系所專任教授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在台成立跨國頂尖研究中心計 畫國科會申請跨國頂尖研究中心特別聚焦在認知智慧型機器人及自動化領域。

本中心合作的三個國際一流研究機構及大學,其中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成立於1939年,是由法國政府成立的研究機構,是法國最大的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國家資訊與自動化研究院 (INRIA: The 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Control ) 在法國和歐洲的科學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致力於研究通訊和資訊化的科學技術(STIC),並與法國及世界的科研機構和學校合作。皮埃爾和瑪麗‧居裡大學,又稱巴黎第六大學,(Universite Paris VI或Universite Pierre et Marie Curie,UPMC)是巴黎科學學院和巴黎大學中科學師資的主要繼承者。該校有大約30000名學生,是目前法國唯一一所只有理工學科的公立大學。該校有超過180間實驗室,1903年-2008年該校有20位獲得諾貝爾獎 。絕大多數的實驗室都與CNRS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有合作關係。CNRS為全歐洲規模最大前瞻基礎研究中心,下設七個研究所包括工程及系統科學,電腦科學,生物科學等,其中LAAS研究所有超過700名研究員,博士研究人員超過250名。同時LAAS屬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並與6所法國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及業界密切合作,成效卓著。

本中心在構想書審核是與CNRS單獨合作,之後由於本中心法方資源計畫主持人Dr.Raja Chatila 從LAAS-CNRS轉任至UPMC並任職擔任智慧型系統與機器人研究所所長(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Robotics, ISIR),由於ISIR是一個CNRS法國國家科學研就中心和UPMC之間的聯合科學實驗室,同時UPMC校長亦非常認同這個理念,並與法國國家資訊與自動化研究院INRIA一起加入此國際全球計畫。本合作計畫仍由CNRS當主要代表法方研究機構於台大設立跨國頂尖中心並由法方三個單位相關高階主管依國科會的規定簽署Letter of commitment 承諾書,共五年期執行本跨國頂尖研究中心合作計畫。
本中心研究方向主要於認知機器人及智慧型自動化的關鍵科技,並以下列三項科技研究為主軸:(1)整合製造自動化之智慧型機器人:其模組基礎科技包括,學習及適應;建模、分析及模擬;控制及規劃;感知;人機互動;架構與表示式等。(2)醫療及健康照護機器人:其模組基礎科技包括,直覺式實體人機互動與介面科技;自動解析人類行為科技;自動理解情感及心理狀態科技;可適用各種尺度的高敏捷性操作;基於感測器的自動化健康資料擷取科技(3)智慧型服務機器人: 其模組基礎科技包括,仿人敏捷操作科技;真實世界3D規劃與探索技術認知科技;強健感知科技;直覺式實體人機互動與介面科技;技能學習技術;安全機器人技術。

與國外合作機構之共同研究項目及內容特色包括:環境模型化技術研究;學習技能和任務分派技術研究;人類與機器人互動技術研究;自主決策與行動規劃與執行;控制架構;在人口密集以及動態環境的自主導航等項目。

機器人及自動化產業能帶動其他產業智慧化發展,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若能於此時投入更多資源,加強前瞻關鍵技術之研究發展、優化發展環境並強化技術人才訓練,奠定產業發展之要素包括推動產業示範平台 與系統整合應用標準,加速發展機器人 前瞻與整合應用技術,將有機會在2020成為全球智慧型機器人產品設計製造與應用服務重鎮並推動智慧型機器人及自動化產業成為火車頭產業。 帶動我國相關產業發展,創造高附加價值。

本中心自今年成立以來短短不到一年已達成一些階段性任務,包含:通過政府產業工合計畫與本中心之法國研究機構合作開發全世界運作速度最快之四自由度並聯機械手臂;引進世界一流大學及研究機構共同機器人開發平台PR2(目前全世界僅有10多個頂尖大學及研究機構引進且為兩岸三地唯一擁有此平台之大學);101年全國智慧型機器人產品創意競賽-服務型機器人產業應用總冠軍等,成果卓越,相信未來在本中心師生共同努力之下將為台灣機器人王國之先驅且在全世界機器人研發及產業發展占有一席之地。

羅仁權,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現任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暨電機系教授。

第42期 編輯室報告

時間過得真快,2012年結束了,就在邁向2013年之際,傳來學群六位教師榮膺國際學術組織會士的好消息,本期將對六位教師的研究歷程及近況做報導,其中並引述教師榮譽慶祝會中,2013 AIUA Fellow李百祺教授的得獎心得。

學群內教師陸續主持數項校級研究中心,繼上一期(第四十一期)做「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介紹後,本期續介紹羅仁權教授主持之「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

生物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於2012年底舉辦第二屆獎勵研究創新頒獎典禮,該獎項設置係為激勵該所研究生創新研究,積極提升研究成果,並邀請典禮頒獎嘉賓-電機所醫工組校友-泰博科技公司陳朝旺董事長夫妻。祝福這些擁有專業的研究生們,未來能在醫工領域發光發熱。

多年來專題演講均為臺大電機大學部及研究所的必修課,本期羅列最近一學期的專題演講清單,並紀錄了臺大藝文中心主任劉少雄教授至本系專題演講內容-「情理之間-談東坡詞中的生命反思」,未來將會陸續紀錄精采的演講內容以與系友分享。

于惠中教授已自本系退休數十年,退休後即返回苗栗居住,剛退休時尚會至系上擔任博碩士研究生畢業口試委員,近年來即很少回到系上。系上於去年底由其家人傳達已過世的消息,令本系曾與于教授共事或受教的師生十分不捨,本期邀請王維新教授寫下他記憶中的于教授。

電機系友們在就學時,對程式作業的deadline,相信是揮之不去的夢靨(或者現在也是)?讓我們跟著「2012電資廢文嘉年華」同學們的”謔”文,一起回到coding、debug、迴圈又迴圈的歲月。

電機系1980年畢業系友-現任臺灣觀光學院校長,張瑞雄系友與我們分享他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