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斯彥
台大「電機系」在國內大學電機資訊相關系所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學生素質最優秀,自一九七○年起即蟬聯大學聯招理工類組的第一志願。系友畢業後表現非常傑出,在國內外產、官、學、研各界擔任重要職務,貢獻卓著者不計其數。過去十幾年來,電機系教授同仁們的研究成果非常傑出,榮獲獎項無數。目前全系教授有一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九位IEEE Fellow、兩位OSA Fellow、一位「國家講座」、六位獲「教育部學術獎」、五位獲「十大傑出青年」、一位獲「十大傑出女青年」、二十七位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等。特別難得的是,九位IEEE Fellow中的八位係以在本系的長期研究成果獲得此項榮銜的。教授同仁們的IEEE 及 SCI期刊論文平均發表篇數、「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獲獎人數、專刊及技術移轉件數等成果,均為全國第一,研究成績直追美國前十大電機系。
目前「電機學群」包括「電機系所」、「光電所」、「電信所」及「電子所」等單位;不只是校友及外界的朋友不清楚這些單位間的關係,就連校內的教職員及學生也不是很清楚。我特地在此以「電機系」主任暨「電機學群」召集人的身份,對「電機學群」的架構及運作方式做一介紹,希望能讓大家瞭解: 「電機系」擴展為「電機學群」,將產生相乘的效果,使整體的力量更為強大。
下表為「電機學群」相關學院及系所的成立時程:
‧ 1945年 電機工程學系大學部
‧ 1947年 電機工程學研究所碩士班
‧ 1968年 電機工程學研究所博士班
‧ 1977年 資訊工程學系
‧ 1992年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 1997年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
‧ 1997年 電機學院
‧ 2000年 電機資訊學院
‧ 2001年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
從一九九二年開始,為了強化「電機系所」進行研究及爭取資源的能力,陸續成立了「光電所」及「電信所」。一九九七年,「電機系所」、「光電所」及「電信所」脫離「工學院」,整合為「電機學院」,為台大的第九個學院。由於電機與資訊兩個領域關係密切,分別隸屬於不同學院則運作困難; 因此「資工系所」於二○○○年亦脫離「工學院」加入「電機學院」。「電機學院」就此更名為「電機資訊學院」,下轄兩個學群 : 原「電機學院」各單位組成「電機學群」,「資工系所」則組成「資訊學群」。二○○一年「電子所」成立,並加入「電機學群」。
目前「電機學群」採取一系多所的架構,由「電機系」主任兼「電機學群」召集人。全體「電機學群」的教授同仁都由「電機系」和特定的研究所合聘 : 所有的老師都是「電機系」的老師,根都在「電機系」; 然後再根據各自的研究領域隸屬於特定的研究所。各研究所主要負責研究的推展及研究生的相關事務,部份研究所內部根據研究領域又劃分為二到四個研究分組 ;大學部教學、行政、總務、空間等事務則由「電機系」負責。如下表所列,「電機學群」目前包含一個學系及四個研究所,各研究所內共計包括九個研究分組:
系所(主管) 研究分組
電機系暨電機所(郭斯彥) 自動控制、計算機、電力、醫學工程
光電所(楊志忠) 光電
電信所(林茂昭) 電波、通信與信號處理
電子所(陳良基) 積體電路與系統、固態電子
「電機學群」有69位專任教師及26位兼任教師,專任教師平均年齡約40歲左右,詳如下表:
年齡 教授 副教授 助理教授 總計
60-65 2 0 0 2
50-59 10 1 0 11
40-49 36 1 0 37
30-39 3 10 6 19
合計 51 12 6 69
兼任教師 18 8 0 26
另有助教14人及職員工25人。
「電機系」(大學部) 的學生人數如下(二○○一年八月):
年級 男生 女生 合計
1 137 17 154
2 146 21 167
3 141 21 162
4 150 28 178
總計 574 87 661
最近幾年大學部學生的來源如下:
來源 人數
聯招 118
申請 25
僑生 15
資優 2~5
轉學 3
轉系 15~20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每年只接受15名僑生入學,比20年前少得相當多。
「電機學群」的研究生人數如下(二○○一年八月):
碩士班 博士班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一年級 286 17 一年級 62 7
二年級 241 15 二年級 63 7
三年級 29 1 三年級 69 2
四年級 2 0 四年級 57 2
五年級 33 2
六年級 26 1
七年級 41 0
總計 558 33 總計 351 21
591 372
「電機學群」將繼續根據一系多所的架構發展,目前正在規畫成立「電腦工程研究所」及「醫電工程研究所」。實際上「電機學群」即是老牌「電機系」的延伸,「電機學群」的編制則使內部分工及整合更為容易。「電機學群」也好、「電機系」也好,將繼續秉承一貫的優良傳統,提升研究及教學品質、培育優秀電機人才、貢獻國家社會,期能早日躋身世界一流「電機系」的行列。
Tag Archives: 4期
台大電機 — 台灣電子資訊之發電機
林茂昭
台大電機系多年來一直為國內有志理工學子之第一選擇。在優良學風薰陶下,畢業系友在學術界及產業界對國內外都有極大之貢獻。系內教師同仁在背負理工學子第一志願之壓力下也戰戰兢兢努力研究,成果也不負大家之期望,在許多評比方面都顯示居於國內領先地位。許多系友畢業後加入國內其他大學擔任教職,這些大學因獲協助而提昇水準,各大學也進而努力宣傳其努力成果,使得非電機資訊領域人士眼花瞭亂難以分辨優劣。
台大電機系同仁多半只注重自我教學研究之提昇,不重視對外宣揚自己之成就。不過在某些大學凌厲之宣傳攻勢下,有必要借本文以下之幾個重要評比項目,用問答方式說明台大電機系是國內電機資訊學界之最優單位,更是提供國內電子資訊產業能量動力最重要之來源。
問題一:以各校電機資訊系所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人數評比,那一系所最多?
答:根據表一,可以很容易看出台大電機系獲獎人數遠遠超過國內其他電機資訊系所。
資料來源:國科會
單位 1996 ~ 2000年
獲獎人次 1986 ~ 2000年
獲獎人次
台大 電機工程學系* 24 68
資訊工程學系 7 12
交大 電子工程系所 9 23
電信工程系所 4 8
資訊工程系所 4 7
電機與控制工程系所 3 3
光電研究所 0 5
資訊科學學系所 0 2
清大 電機工程學系所 8 16
通訊工程研究所 1 1
資訊工程學系 5 15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 0 0
成大 電機工程學系 7 13
資訊工程學系 2 3
中正 電機工程學系 2 2
資訊工程系所 0 3
中央 電機工程學系 2 3
資訊工程系 3 6
光電科學研究所 1 2
*台大電機系為一系多所架構(統計數字中含電機工程學系、光電工程學研究所、電信
工程學研究所及電子工程學研究所)
表一: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統計表
問題二:以論文數量評比,國內那一個研究單位表現最優?
答:以每一教授發表之IEEE(國際電子電機工程師學會)專業期刊或列入SCI(科學引用指數)期刊篇數之相關數據分列於表二,三。
年度
單位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台大電機系 IEEE篇數 57 74 67 66 67
教師人數 58 60 62 63 63
平均篇數 0.98 1.23 1.08 1.05 1.06
台大電資學院 IEEE篇數 74 86 76 77 75
教師人數 88 90 93 94 93
平均篇數 0.84 0.96 0.82 0.82 0.81
交大電資學院 IEEE篇數 88 87 102 92 103
教師人數 160* 160* 160* 160* 169
平均篇數 0.55 0.54 0.64 0.58 0.61
※台大電機系為一系多所架構(統計數字中含電機工程學系、光電工程學研究所、電信工程學研究所及電子工程
學研究所)。
※台大電資學院含電機工程學系、光電工程學研究所、電信工程學研究所及電子工程學研究所及資訊工程學系。
※交大電資學院含電子工程系所、電信工程系所、電機與控制系所、資訊工程系所、資訊科學系所及光電研究所。
*表推估人數。
表二:電機資訊領域IEEE Journal Paper
資料來源:SCI資料庫
年度
學校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台大電機系 SCI篇數 131 148 141 170 198
教師人數 58 60 62 63 63
平均篇數 2.26 2.47 2.27 2.70 3.14
台大電資學院 SCI篇數 160 176 166 199 242
教師人數 88 90 93 94 93
平均篇數 1.82 1.96 1.78 2.12 2.60
交大電資學院 SCI篇數 129 215 247 260 279
教師人數 160* 160* 160* 160* 169
平均篇數 0.81 1.34 1.54 1.63 1.65
※台大電機系為一系多所架構(統計數字中含電機工程學系、光電工程學研究所、電信工程學研究所及電子工程
學研究所)。
※台大電資學院含電機工程學系、光電工程學研究所、電信工程學研究所及電子工程學研究所及資訊工程學系。
※交大電資學院含電子工程系所、電信工程系所、電機與控制系所、資訊工程系所、資訊科學系所及光電研究所。
*表推估人數。
表三:SCI期刊論文
很明顯地台大電機系教授人數約為交通大學電子資訊科技教授人數的三分之一,然而論文量約為三分之二。以每一教授發表專業論文之數量而言,這方面台大電機系為國內第一是無庸置疑的。
問題三:國內電機電子資訊相關系所畢業生獲得院士級頭銜情況為何?
答:目前筆者已知國內各系所畢業生獲得院士級(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海外院士)之名單如表列(表四)。
學校 系所 中央研究院院士 美國國家工程
學院院士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海外院士
台大 電機工程學系 方復、沈元壤、
施敏、張立綱、
蔡振水、劉兆漢 胡正明、施敏、
盧超群、張立綱 -
交大 電子所 張俊彥 - 張俊彥
成大 電機工程學系 張俊彥、林耕華、
劉炯朗 - 張俊彥
表四:院士統計表
台大電機系友院士數目之多,可見台大電機系友之學術成就確是不同凡響。
問題四:國內電機電子資訊產業蓬勃發展,其動力來源為何?
答:我們可以從產業界及學校人才培育兩方面發展之軌跡來尋求答案。
A.我們將分析IC製造、電腦、IC設計等三種當今極其重要性之產業。
A1.大部分人都同意國內IC產業之基礎可以歸功於工研院電子所。電子所先開發相關技術然後再轉移到民營公司之模式是很重要之關鍵,電子所自1974年成立後之所長有第一任(胡定華,台大電機1963),第二任(史欽泰,台大電機1968),第三任(章青駒,台大電機1970),第四任(邢智田,台大電機1970),第五任(胡正大),第六任(徐爵民,台大電機1977),除了第五任之外,全部是台大電機系系友。
第一家由電子所移轉技術成立之民營IC公司,聯華電子公司是由1979年於工研院內成立籌備處,籌備處主任杜俊元先生為台大電機系1960年畢業系友。聯華電子公司是今天國內第二大之專業IC製造公司,當今之董事長曹興誠先生是台大電機系1969年畢業系友。至於國內第一大之IC製造公司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並沒有在台灣求學之經歷,但是台積電之技術長胡正明先生(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本年榮獲Solid-State Circuits Award)及資深副總蔣尚義先生(2001年獲選為美國《商業周刊》「亞洲之星」創新獎得獎人)均為台大電機系1968年畢業系友。
A2.林百里先生及溫世仁先生於台大電機系就讀時期開發出一部台灣最早的迷你型電腦。今天林百里先生是國內最大電腦系統公司廣達電腦公司董事長。根據2002年4月《天下雜誌1000大特刊》調查2001年之前五大電腦系統公司如表五,林百里先生與邢智田先生分別是排名第一的廣達電腦董事長及副總經理,另有溫世仁先生及卓桐華先生分別為英業達公司副董事長及總經理。
此外,根據該調查前五大電腦週邊及零組件公司如表六,第二名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先生,董事徐世昌先生及第三名明碁電通總經理李焜耀先生也均為台大電機系系友。
排名資料來源:2002.04《天下雜誌1000大特刊》
排名 公司 經營團隊
1 廣達電腦 董事長:林百里(台大電機1970)
總經理:梁次震
副總經理:邢智田(台大電機1970)
2 仁寶電腦 董事長:許勝雄
總經理:陳瑞聰
3 大同 董事長:林挺生
總經理:林蔚山
4 宏碁電腦 董事長:施振榮
總經理:林憲銘
副總經理:彭錦彬
5 英業達 董事長:葉國一
副董事長:溫世仁(台大電機1970)
總經理:卓桐華(台大電機1978)
副總經理:陳超
表五:2001年前五大電腦系統公司
排名資料來源:2002.04《天下雜誌1000大特刊》
排名 公司 經營團隊
1 鴻海精密 董事長:郭台銘
總經理:郭台銘
2 華碩電腦 董事長:施崇棠(台大電機1974)
總經理:施崇棠(台大電機1974)
董事:徐世昌(台大電機1983)
3 明碁電通 董事長:施振榮
總經理:李焜耀(台大電機1974)
4 微星科技 董事長:徐祥
總經理:徐祥
5 精英電腦 董事長:蔣國明
總經理:張台生
表六:2001年前五大電腦週邊及零組件公司
A3.今天政府極力推動矽導計畫,顯示IC設計產業已是台灣電子業發展之重心之一。根據2000年3月「工研院經資中心ITIS計畫」調查,2000年及2001年國內前五大之IC設計公司如表七所列。
排名資料來源:2002.03工研院經資中心IT IS計畫
排名 2000 經營團隊 排名 2001 經營團隊
1 威盛 董事長:王雪紅
總經理:陳文琦(台大電機1978)
資深研發副總經理:林子牧(台大電機1978)
研發副總經理:賴瑾(台大電機1983) 1 威盛 董事長:王雪紅
總經理:陳文琦(台大電機1978)
資深研發副總經理:林子牧(台大電機1978)
研發副總經理:賴瑾(台大電機1983)
2 聯發 董事長:蔡明介(台大電機1971)
總經理:卓志哲 2 聯發 董事長:蔡明介(台大電機1971)
總經理:卓志哲
3 凌陽 董事長:黃洲杰
總經理:陳陽成(台大電機1979) 3 瑞昱 董事長:葉博任
總經理:邱順建(台大電機1986)
副總經理:陳進興(台大電機1981)
4 矽成 董事長:韓光宇(台大電機1977)
總經理:韓光宇(台大電機1977)
副總經理:李 瑾 4 凌陽 董事長:黃洲杰
總經理:陳陽成(台大電機1979)
5 瑞昱 董事長:葉博任
總經理:邱順建(台大電機1986)
副總經理:陳進興(台大電機1981) 5 揚智 董事長:呂理達
總經理:吳欽智
表七:2000年及2001年國內前五大之IC設計公司
不論2000年或2001年,前五大排名中幾乎都是由台大電機系有所創設或主持。可見台大電機系友在這個腦力密集產業貢獻之比重。
除了前述三類產業之外,還有一樣明日之星產業,光電產業。根據2002年4月《天下雜誌1000大特刊》之統計,國內排名第一之光電業為友達光電,其董事長李焜耀為台大電機系1974年畢業系友。同時,該份統計分析將IC組裝及IC製造合併歸納為半導體,其前十名如表八所列,也可見到台大電機系畢業系友在這方面之活躍程度。
排名資料來源:2002.04《天下雜誌1000大特刊》
排名 公司 經營團隊
1 台灣積體電路 董事長:張忠謀
副總經理:蔣尚義(台大電機1968)
技術長:胡正明(台大電機1968)
2 台灣飛利浦建元電子 董事長:澤文博
3 聯華電子 董事長:曹興誠(台大電機1969)
總經理:張崇德
4 德州儀器 亞洲區總裁:程天縱
5 威盛電子 董事長:王雪紅
總經理:陳文琦(台大電機1978)
資深研發副總經理:林子牧(台大電機1978)
研發副總經理:賴瑾(台大電機1983)
6 華邦電子 董事長:焦佑鈞
副董事長:楊丁元(台大電機1969)
總經理:章青駒(台大電機1970)
7 旺宏電子 董事長:胡定華(台大電機1963)
總經理:吳敏求
8 日月光半導體 董事長:張虔生(台大電機1966)
總經理:劉英武(台大電機1963)
9 矽品精密 董事長:林文伯
總經理:蔡祺文
10 聯發科技 董事長:蔡明介(台大電機1971)
總經理:卓志哲
表八:2001年前十大半導體公司
B.電機電子資訊之人才對相關產業之重要性是無可置疑的,台大電機系除了培育了前述各大公司之重要經理人之外,對於支援國內其他學校之人才培育也有重大之貢獻。
國內著名之電子大學—交通大學,1979年至1987年之校長郭南宏博士及1992年至1998年之校長鄧啟福博士分別為台大電機系1958年及1956年畢業之系友。交通大學於1958年開始創設電子研究所時,有部分之師資由台大電機系支援。當今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博士之論文指導教授施敏博士為台大電機系1957年畢業之系友,而今天之副校長蔡文祥教授亦為台大電機系1973年系友。此外,本系1961年畢業系友李家同博士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及代理校長及其後任暨南大學校長。本系1960年畢業系友劉兆漢博士現任中央大學校長,1970年畢業系友張進福博士現任暨南大學校長,在培育國內電機電子資訊相關人才方面都擔任了吃重之角色。今天清大電機系系主任吳誠文教授,交大電子系系主任周景揚教授,中興大學電機系系主任楊谷章教授,中山大學電機系系主任李錫智教授及交大資訊科學系主任孫春在教授,分別為台大電機系1981年,1979年,1985年,1977年及1979年畢業之系友。
綜合前述之觀察,可以說今天台灣電機電子資訊之蓬勃發展之動力根源即為台大電機系,也可以說台大電機系為提供台灣電機電子資訊發展能量之發電機,其發展之方式可由以下樹根及枝葉之關係顯示。
筆者曾經在台大電機系就讀,其後任教多年,早已知曉台大電機系人才濟濟。但是為了寫這篇文章,匆匆收集一些資料,即讓筆者大為驚嘆,即使在目前掛一漏萬之資料之下,台大電機系友之貢獻即已出乎筆者意料之大。希望系友看到本文後可以提供更周全之資訊以便將來有機會更能彰顯系友之貢獻。
持平而言,國內其他院校之相關科系也有良好之貢獻。如交大電子系系友施振榮先生創設之宏碁集團成就有目共睹,成大電機系系友張俊彥教授推動國內半導體研究,獲得中研院院士,現在擔任交通大學校長。此外,電機電子資訊以外科系畢業生也有許多貢獻,如清大數學系畢業之孔祥重博士乃是美國哈佛大學第一位「蓋茲講座教授」,台大物理系畢業之姚期智博士是第一位華人榮獲電腦界的諾貝爾獎,Turing Award(2002)得獎者,台積電總經理蔡力行為台大物理系畢業校友等,以及許多未於此處提及之人士之努力及貢獻。今天,國內各院校各系所都有良好之師資,強大之企圖心,在教學研究努力不懈,各校各系所畢業生也努力想出人頭地。因此本系師生、系友也得加緊努力以繼續
台大訪才團美東美西記行
陳良基 管傑雄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及資工系一向為國內高中理工類組學生心目中最嚮往的兩個學系;自成立電機資訊學院後,更是國內外相關科技、學術、產業人才的培育重鎮。今年三月底,為配合教育部「研究型大學發展計畫」及「國家矽導計畫」,台灣大學由電資學院主導組團,前往美國東西兩岸科技重鎮,希望能延攬優秀人材返國任教。行前並在美國東、西兩岸報章雜誌及各相關電子網路報導這個重要信息,台大終於踏出重要的一步。此次訪才團由校長親自率領,訪問團成員包括李嗣涔教務長、電機系郭斯彥主任、資工系歐陽明主任、電信所林茂昭所長、電子所陳良基所長及管傑雄教授。主要目的有三:邀請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教授返台為台大服務、尋覓System on a Chip (SOC) 相關的人才到本系任教、宣傳台大在電機資訊領域的研究成果。
崔琦教授(Prof. D. C. Tsui) 是管傑雄教授在美國紐澤西州普林斯頓(Princeton)大學電機系攻讀博士學位時的指導教授,為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他的得獎作品「分數霍爾效應」研究電子間的相互作用;先有實驗結果,然後再發展出理論解釋。它的要點是:電子在磁場下產生互相牽引的作用,可造成極大的電流振盪。若以戰士來比喻電子,作戰時若佈局得當、彼此協調,同樣的部隊將產生更大的戰力。此項研究結果帶動了物理理論的新思潮,也因而開創了一個新的想像空間。崔教授為實驗物理學家,一切以實驗求知為準則。他認為人為的推論結果,大自然不一定會遵守;唯有靠不斷地實驗,才能真正發現大自然尚未發現的準則。
台大為了爭取「研究型大學發展計畫」,一共規劃了八個研究中心。校長、教務長及管教授三人於3月29日前往普林斯頓大學電機系崔教授辦公室,當面邀請崔教授返台服務。希望崔教授能返國來領導其中的「電子資訊研究中心」和「奈米科技研究中心」,協助將台大轉型為世界一流的研究大學。
崔教授表示:由於個人健康因素,再加上普林斯頓的優雅環境,到台大協助研發仍待考慮。接著校長描述台大對研究型大學的規劃藍圖;教務長說明兩個研究中心的各項研究構想,希望崔教授能為提昇台大的科學研究提供助力;管教授則動之以師生之情,並表達台大同仁期盼之心。最後崔教授答應願意以顧問的名義為台大服務,支持台大與普大電機系間合作交流的構想,並對台灣的教育及人才培育問題表示關心。校長對這樣的結果,也表示相當滿意。
至於有關延攬SOC人才的活動及台大研發成果的宣傳則是此行的另外兩件盛事。3月30日在美東紐澤西的說明會有80餘人參加,3月31日在美西Santa Clara更有超過130人參加;這兩場電機資訊人才難得的盛大聚會得以順利舉行,應部份歸功於當地校友會的全力協助。
說明會開始,校長首先致詞感謝台大校友會及各學術團體的熱心安排及接待,使會議得以順利舉行。隨後以「台灣高等教育之發展」為題做簡短的演說,他說近年來台灣的大學院校數量增加迅速,政府已注意到量多所造成的問題。考慮仿效亞洲鄰近國家,採取重點大學發展方式,接連推動了「追求卓越計畫」、「研究所重點補助計畫」,以及包括校內整合、校際合併、組成大學系統的「研究型大學計畫」等。校長強調台大將首先整合校內各院間的資源、合併相關的研究領域,然後尋求跨校間的合作,以追求卓越發展為共同目標。同時校長也表示,台大正在朝世界頂尖大學及研究型大學邁進,在今年中將陸續成立理論科學、基因體醫學、奈米研究、電子資訊、生命科學、計算科學與工程、東西文化、教學資源及區域研究中心,海外優秀傑出人才來台任教正是好時機。教務長李嗣涔教授則詳細說明台大這些年來在組織架構及研究的現況:台大現有53個學系、84個研究所、學生27,000多人,研究經費每年高達三、四十億台幣,校園內菁英群聚、人文薈萃,台大絕對是返台任教的最佳選擇。郭斯彥、歐陽明兩位系主任則就電機資訊學院的規劃及電機、資訊兩個學群的現況做說明:目前電資學院學生人數已達2,225人,其中博士生448人、碩士生722人,學生及師資皆相當優秀,並有最佳的研究團隊,是國內理工類組學生最嚮往的學院。兩位主任並以各種數據呈現台大人的各項傑出表現。
林茂昭、陳良基及管傑雄教授,則分別介紹了電信所、電子所及光電所近來的成長狀況以及各所所需人才的專業領域範圍。身兼行政院國科會微電子學門召集人的陳良基教授,以去年全球及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數據,指出目前台灣在晶圓代工業佔全球產值近八成、IC設計業為全球第二;且在去年全球不景氣的狀態下,台灣的IC設計業仍有近6%的年成長率,產值已達1,200億台幣,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新興產業。然而人才的供應極度失衡,每年IC設計工程師不足近2,000人,因此「國家矽導計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彌補此一部份之不足。未來四年,每年將增聘近60位SOC專長的教授,約可為業界增加300位工程師;再加上其他系統相關人才、藉由IC設計的群聚效應、高科技人才鏈及晶圓代工業的競爭力,台灣絕對有成為全球晶片系統設計中心的優勢,此時回國服務正是良機。而國科會也同步規劃了兩個國家型計畫:「晶片系統國家型計畫」預計三年投入近80億,「奈米科技國家型計畫」預計三年投入近100億。再搭配原有的「電信國家型計畫」近20億,提供充分的國家高科技研發經費,對有意返國貢獻的各界專家,更是一大誘因。
參與活動的人士,不但對台大及台灣的發展表示關切,並提出許多相關問題及意見:例如學校教授與工業界間的合作意願,甚而主導創投公司的可能性。他們表示:以美國史丹福大學為例,教授平常與公司合作無間,在暑假三個月期間更是全心投入於工業界,甚至學校本身也鼓勵教授個人主持與其專業相關的公司之發展業務。另外,台大研究中心的方向、國際化展望、台灣各大學聯合系統、台灣高教體制等都被提及,當然教授薪水也是大家關心的話題。
此次活動可說是台大史無前例之舉。從出發到返國期間,尋才訪問、公開活動、校友聚餐等等,行程緊湊。訪才團3月28日啟程,直飛紐約,由大紐約台大校友會李衡鈞會長(農化系1962級)接機,當天直奔崔教授研究室,完成第一項任務。部份成員在3月29日由台北出發,當晚在紐澤西會合,3月30日在Berkeley Height,NJ舉辦第一場說明會,並和與會者共進午餐。旋即飛往西岸,抵達舊金山機場已是深夜。一下飛機即見台大校徽,原來北加州校友會吳廷訓會長率幹部周宏泰系友(1978級)及兩位校友來接機,令人在疲憊中倍感溫馨。3月31日上午,幾位系所主管並分別與數位有意應徵的專家面談。中午則由北加州校友會安排盛大的歡迎會,近30位校友會幹部及電機系友以午宴款待訪問團。3月31日下午在Marriott, Santa Clara的說明會空前盛大,也讓訪問團成員的說明欲罷不能。說明會後,訪問團擬搭半夜起飛的飛機返台,承周宏泰及陳海嫻夫婦(同為電機系1978級)的熱情邀約,全團赴他們府上小歇。系所主管並在他們府上舉行一場小型的系所未來發展座談會,參與者有周宏泰、陳海嫻、連存德、楊誠、李烱霆、林榗栓、項春申等系友。他們都已事業有成,對系裏發展亦多有期待;除提供不少有關系所發展的建議外,並承諾未來系裏有需要時,他們皆願為電機系的後盾。當晚亦承他們安排隆重的歡送晚宴。
回顧這次訪才之旅,全部聯繫安排皆在短短兩週內完成。此一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得以順利完成,有賴幕後許多人的辛勞協助,在此特別要謝謝他們。在東岸,大紐約台大校友會會長李衡鈞教授、林星雄博士、李中生博士等的鼎力協助;尤其李博士和林博士常被我半夜吵醒討論行程,真是謝謝他們。同時也要謝謝大紐約台大校友會、中工會、玉山學會、美東光電學會等團體的幫忙。而在西岸,北加州校友會吳廷訓會長、周宏泰博士夫婦替我們完成這一難度甚高的聯絡工作,也要謝謝周博士體諒我不斷的電話打擾。非常感謝前校友會會長居龍博士扮演重要的穿針引線工作,同時也要謝謝華美半導協會(CASPA)、大專校聯會、中華資訊網路協會(CINA)、北大校友會、北美中國半導體協會(NACSA)、中國工程師協會。在西岸除說明會外,連同校友餐會及系友餐會參與總數近200人左右,實在是辛勞了北加州台大校友會吳會長、周宏泰博士夫婦,在此致上衷心感激。
台大訪才團這次大規模的活動,處處可感受到校友對台大的親合力,對台大師生實在是很大的鼓舞。在此也代表訪問團感謝校長的領導,校長此次在百忙中抽空全程參加,為國為校舉才的努力令人敬佩。他表示:雖然行程緊湊、舟車勞頓,但看到此次活動的豐碩成果,快樂的感覺也點滴在心頭。從校長疲憊的眼眶以及滿意的笑容,參與活動的各教授們也感到欣慰。訪問團的三大目的都已順利達成了,截至目前為止,電機系已有近70件申請案,電子所亦有30餘件。申請者學經歷皆極優秀,除各名校的新科博士外,亦不乏具有一、二十年工作經驗的資深研究人員及IEEE Fellow。深信這股新力量的注入,將可帶動台大電資領域另一波研發的高峰,並進一步培育更多優秀人才,厚實國力,創造台灣更多新興產業及前瞻研究成果。
杜俊元博士
江簡富
杜俊元先生,一九三八年出生於台灣花蓮。年幼時家境小康;童年時經歷二次大戰,吃過苦,曉得惜福。在花蓮唸初中時,想當水力電廠廠長;就讀建國中學時,想做科學家。一九六○年台大電機系畢業;隨後負笈美國,師事 John L. Moll 及William B. Shockley 教授,專攻半導體,與施敏教授、張忠謀博士為前後期同學。在 Stanford 大學攻讀學位時發現人上有人,因此開始朝實用方向思考。一九六七年春獲美國史丹福 ( Stanford ) 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隨後進入IBM Watson Research Center, Yorktown Heights工作。
一九六八年底,杜博士因父親病重,請調回台灣IBM,舉家返台。一九七○年底離職,與電機系學弟洪敏弘博士在楠梓加工出口區創辦華泰電子,為台灣最早的兩家電子公司之一( 另一家為環宇電子 )。一九七九年協助政府於新竹科學園區創辦聯華電子,並任籌備處主任及總經理;一九八二年初建廠完成,即返回華泰。一九八七年於新竹科學園區創辦矽統科技,為台灣最早的兩家IC設計公司之一( 另一家為太欣電子 ),現為世界個人電腦晶片組領導設計公司之一。
杜博士從一九六九年初到一九九一年夏,在台灣大學電機系及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兼任教職;三十年來,親身參與台灣電子資訊工業的成長。杜博士因創辦華泰電子,開風氣之先,獲選為一九七三年「十大傑出青年」。因協助政府創辦聯華電子,而獲得一九八三年「中國電機工程獎章」。曾擔任第二十八、二十九兩屆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並曾擔任數屆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一九七六年起,即為高雄北區扶輪社創社社員之一,並於一九八五年擔任第十屆社長。
杜博士於一九八七年到夏威夷參加同學會時,發現一條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遂決定於一九八八年三月一日從公司第一線退出,自此未曾簽過公司傳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杜博士發現另一條冠狀動脈阻塞百分之十五,並於十二月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手術完成後,杜博士在恢復室中生起隨時可能離世的感覺;此後常抱著每一天都是多出來的心情,積極從事社會公益工作,以為志業。曾到江蘇、安徽參加華東賑災,參加過柬埔寨勘災,也去過印尼參加義診團。九二一大地震,全家正在菲律賓馬尼拉,對未能親身參與救災耿耿於懷;九二一當日回國後,即積極參與幕後賑濟重建工作,才稍感釋懷。杜博士現為慈濟大愛電視台董事長、慈濟功德會的志工,並在花蓮慈濟醫學院參與學生的生活輔導工作。
杜博士認為人生的成就不必然與智商成正比;應該要廣結善緣,才能得道多助。假使個人能力強,但四周沒有能幹的人協助,則能成就的事業有限。在校期間宜努力學習,並參與不同的活動,幫助自己成長。不宜過份強調名次而忽視團隊合作 ( teamwork )。
杜博士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家蒐集知識的機會相同;能用心分析以產生洞見,掌握必要的時間點並迅速行動,則較易成功。成功的人做決定很快,主要原因即在於早有準備。人生應有大方向,認清自己的能力並隨時把握方向。生涯不一定能規劃,因為外在的環境與機運常有變化;做好自己當前的工作是比較可掌握的做法。
對於創業的看法,杜博士認為人只有兩隻腳,若無心願追求,則創業十分艱難;選擇別的路,前途也很寬廣。若自認為不創業則終其一生內心難安者,可選擇創業;若自認創業意願不是特別強,組織團隊共同創業尚有成功的機會;若無此意願,則不宜輕易嘗試。很多事情要看因緣,不該是自己的追不到,該是自己的則趕不跑。心中若無所求則能常保愉快;心中若有所求而求不得,則會產生煩惱。
杜博士認為職業與志業應有適當的平衡 ( balance )。一旦生活無缺之後,更好的待遇不一定能產生更多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應多考慮做些與個人利益完全無關的事;以愛心付出,學會由內心真誠地關懷他人,則會獲得很好的歡喜感受。既無所求,則不易與世人計較,因此也較易被他人接受而和諧共事。
對於財富的看法,杜博士希望做到心中一無所有,財富乃是暫寄於己處,則自能灑脫。杜博士經家庭會議同意,認真思考如何在有生之年,將所得財富好好地散發出去以回饋社會。經此心境調適後,自覺所受壓力雖大,但煩惱大為減少。實踐過程中發現有智慧地散發財富比賺錢還難。對子女的教養,杜博士鼓勵其自由發揮,但特別強調要能清楚地分辨是非。假使子女的能力夠,人際關係好,則十年內財富可增長十倍,二十年內可增長百倍。假使給予子女超過其能力所能發揮的財富,反而有很多不可預見的危險存在。
杜博士自一九八八年三月一日之後,即開始培養企業接班人。觀察一年之後,經營團隊順利接手,且把企業當成他們自己的事業來經營。接班人開始接手時,只要經營成效八九不離十,即可放手讓其發揮以培養信心。杜博士認為台灣的市場有限,所具有的優勢有其發揮的極限;但若能跨越到世界市場,則可增強其優勢。投資新創公司時應選擇自己可以清楚分析的領域,選中一兩個好的公司即可有很好的報酬。
( 1999-11-10電機系演講,2001-4-10江簡富整理初稿,
2001-4-20杜俊元博士初校,2002-5-23杜俊元博士複校。)
洪敏弘博士
江簡富
洪敏弘先生,一九四一年出生,一九六四年台大電機系畢業。洪先生大四那年為了準備出國留學而補習英文。曾在修道院教室看見一位教授英文的修女在黑板上寫下一句簡單但寓意深遠的格言:「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當時洪先生感覺心坎上受到撞擊,從中領悟到:人不該老是抱怨;只有從自己本身做起,願意犧牲奉獻,扮演改善者的角色,才能共同創造一個理想的社會。三十九年來,這個想法成為他待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洪先生於一九六四年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深造,先後取得系統控制碩士及微波天線、電磁學博士學位。在準備博士論文時,他曾前往福特博物館參觀;基於好奇心,洪先生又詳細閱讀了更多福特基金會的活動資料,也主動去了解許多美國大企業家如鋼鐵大王卡內基與金融大王洛克菲等,如何投入回饋社會的積極行動。例如二次大戰之後,全球經常發生饑荒,他們曾捐資在菲律賓開發新種奇蹟稻米,成功地解決亞洲的糧食問題;另外也在台灣的台南成立蔬菜研究中心,促進了台灣精緻農業的發展。這種全新的回饋社會的方式令洪先生深受感動與啟發,他體會到:與其消極的送麵包救濟,不如積極地協助栽種樹苗;因為麵包吃完就沒有了,但樹苗可以長成大樹,使人長期受惠。洪先生在一九七○年獲得博士學位並回母校擔任客座副教授,立刻將這方面的所見所思稟明父親洪建全先生。在父親的支持以及大嫂洪簡靜惠的親身投入下,於一九七一年正式成立「洪建全文教基金會」。除了不斷地推動各項公益活動外,也資助當時尚在草創期的雲門舞集、設立音樂視聽圖書館、發行《書評書目》雜誌等,開台灣基金會贊助藝文活動的先河。
洪博士於一九七一年轉往工業界發展,於一九七一至七四年間,創辦了建弘電子與華泰電子。在華泰電子設立之初,由於IC廠建廠及擴廠的需要擬向銀行辦理貸款,卻因為「博士不會做生意」的理由而遭駁回;最後還是透過父親的信用關係才獲批准。洪博士從這次經驗了解到:當時銀行提供企業的貸款多為短期週轉金,但建廠非兩三年無法完工;此種以短期資金支應長期營運需求的作法,使得經營企業的風險大增。因此對金融服務業的關切與興趣也自此開始萌芽。
在創辦的兩家公司經營初上軌道之後,洪博士卻得了B型肝炎,並於一九七六年赴美靜養。在美期間,他敏銳地觀察到當地健全的資本市場扮演著工商業資金需求者和龐大的資金供應者之間的橋樑,正是台灣產業升級最需要的利器。一九七九年病癒回台時,他認為台灣已到了發展資本市場業務的最好的時機;另一方面,「健全的資本市場其實是對工商業者最有助益的回饋」也符合洪博士回饋社會的積極想法。洪博士因而決定積極投入證券相關業務,如協助企業發行長期公司債或股票上市等,有利於企業籌措低成本的資金,以供推動與執行長期營運發展計畫。其後二十年,台灣的資本市場蓬勃發展,幫助台灣經濟順利轉型,將台灣帶進已開發國家之林,並且經由股市募資功能造就甚多國際級的上市公司。
從一九七九年起,洪博士逐步創設建弘租賃、建弘投顧、建弘投信、建弘綜合證券及建弘期貨等公司,建立了台灣第一家提供完整證券服務的企業集團,並擔任建弘證券金融體系的總裁。建弘證券金融體系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洪博士的訣竅在於針對證券金融業的特性,發展出「信、實、專業」的企業文化,所以能以高素質的服務建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也贏得客戶的信賴與付託。二○○○年十一月洪博士榮獲證券金融業最高榮譽的「特殊貢獻金彝獎」,證明二十年前的眼光是正確的。
二○○一年九月更以兄弟結盟的精神、專業經理人主導的理念,與華信銀行共組建華金融控股公司,並且鎖定台灣、美國、香港與大陸四個主要市場,期望成為泛太平洋區最佳華人主導的金融控股公司。洪博士表示:未來國內金融集團的規模勢必朝大型化及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因此建弘與華信的結盟將只是一個起步,未來建華金融控股公司將繼續尋求結合標的,並致力於服務品質的提昇,朝向成為國內領先的金融集團這個目標前進。
洪博士近年又兼掌台灣松下,以延續其家族事業國際電化集團的香火。一路行來的優異成就,除了一份永續經營的使命感外,也與他前瞻性的眼光密不可分。洪博士認為:注意社會大眾的需要、遵循政府的政策並結合前瞻的經營理念,即可適時掌握商機。
洪博士對於事業的順利成長一直懷著深刻的感恩之心;因為十多年來證券市場與證券業的蓬勃發展,主要也是拜我們整體經濟社會的進步所賜。因此對於企業的盈利,除了與員工與股東共享外,也不斷以各項實質作法回饋社會。秉承「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對提升台灣文化素養的努力,加上洪博士本人對各項藝術的愛好,建弘證券金融體系特別用心地贊助藝文活動;如贊助雲門舞集的國外公演與雕刻家朱銘在日本和法國的大型展覽,將台灣的優秀藝術成就介紹給國際社會,意義尤其重大。由於在企業經營與社會公益上的傑出表現,洪博士曾先後獲得母校台灣大學與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傑出校友獎,並獲選第二屆「國家公益獎」。
一九九六年七月,建弘證券金融體系與洪博士捐資成立「建弘文教基金會」,並敦聘前中央銀央行總裁許遠東先生為創會董事長,使回饋社會的作法更有系統。五年多來,除了贊助藝文團體與活動、補助學術研究、從事社會救助外,更選擇數項國家重大財經政策的相關議題,邀集學者、專家、業者等作深入的討論。許遠東先生夫婦於一九九八年二月的大園空難中罹難。為了紀念許遠東先生對台灣的貢獻,特別於許先生畢業的台灣大學政治系設立「許遠東先生紀念講座」,期能為培養國內政治人才的教育盡一份心力。
目前洪博士擔任雲門舞集董事、台灣大學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校務發展委員會委員。洪博士仍將守好企業家的本份,不斷追求企業的成長;也會繼續秉持善意與創意,將過去為公益所作的努力更進一步推展到更廣大的企業及大眾之中,共同創造更美好的社會。
( 2001-5-1 江簡富邀稿,2001-5-8 洪敏弘博士擬稿,江簡富整理初稿,2002-5-15 洪敏弘博士校對。)
電機之夜
張仲景
「天啊,好精美的一份節目單啊!」看著手上拿著的藍色磁碟片,一時間還不太能適應。看著前方長長的人龍,「節目單都做的這麼精緻,想必節目一定也很精彩,好在提早來排隊,等一下應該有位子坐吧。」的想法不自覺地浮現心中。在接待同學的引導下,長長的隊伍緩緩向視聽小劇場內移動,「喂,你知道嗎?聽說已經排到計中了…」聽到身邊工作人員的耳語,暗自慶幸自己還能舒服地坐在視小內欣賞現場的演出,不用在系學會特地準備的同步播放區看場內節目的轉播。
在大家都坐定位後,突然場內燈光全暗。正在懷疑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的時候,音樂突然「碰!」地一聲侵入我的耳膜。回神向台上望去,只見炫目的燈光中,好幾個人影搭配著充滿律動感的音樂婆娑起舞;舉手投足間的那份專注和熟練,讓人忘了他們是和我們一樣的學生。當大家還沉醉在台上靈活的身影和樂聲時,他們已翩然退場了。這時電機系的大家長—郭斯彥主任在主持人的介紹和大家的掌聲中緩緩步上舞台。主任一上台就對剛才的熱舞讚不絕口,甚至懷疑剛才台上那麼多的女舞者不是電機系的學生—因為他們那屆只有四個女生而已。他也對現在系上的同學除了讀書之外,各個多才多藝感到十分高興。聽著主任風趣的致詞和主持人機智的引言,使台下都笑成一片。緊接著,系學會會長林勁翰學長做了簡短的致詞,節目即正式開始。
接著登場的是以大一為主的band。雖然是初次上台,但是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幾首歌曲震撼人心,表現不輸給學長們。令人驚訝的是團中還有兩位角色吃重的女團員,綠葉叢中一點紅。難怪大家都說 : 在人數眾多的電機系男生中,女生們是少數卻不可忽視的力量。
舞台的紅幕再度拉開,映入眼簾的是華麗的宮廷擺設—全副武裝的士兵、身著華服的秦王、將軍、太監,彷彿將人拉回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一齣從史實改編的戲劇,探討人與機器之間的愛情,在演員出色的演技之下,將整部戲的主旨表達得淋漓盡致。搭配柔和的背景音樂和燈光,真可說是部賺人熱淚的好戲。
欣賞完一齣感人的戲劇之後,在昏暗的視小中只隱約地聽到有東西在木質地板上滾動,好奇的我不禁猜想接下來的節目會是什麼?這謎題的答案在簾幕拉開後就揭曉了—原來是兩位學長的雙鋼琴演奏。在學長們熟練的指法和良好默契的搭配之下,將“聽海”、“花之圓舞曲”兩首曲子的優美展露無遺,令人在台下聽得如癡如醉。
幾個精彩的節目下來,眼皮覺得越來越重。就在快要睡著的時候,耳邊突然響起一陣輕快的音樂。揉揉眼皮向台上望去,又是一段勁歌熱舞 ; 輕鬆有趣的曲風,讓人忘卻了久坐的不耐,定神欣賞台上由大一學妹和學長們搭配的舞蹈,
,肢體動作豐富、有趣,相當特別。
由於坐得太久,中場休息時決定到外面走走,到了視小外才發現同步播放區也是人潮爆滿。看到這麼多人願意花時間來看「電機之夜」,代表著我們的準備及宣傳相當成功,真令人高興。
不知不覺間,下半場的節目已經開始,一坐下就是個令人精神一振的表演—由大二同學所組成的band。在主唱傳神的演唱、吉他手、bass手、keyboard的完美配合下,加上襯托的乾冰和泡泡,讓人彷彿置身專業演唱會的現場,不禁想搖晃手上的螢光棒和著他們的節拍喊叫。
一開場就是這樣的節目,馬上把氣氛吵熱了。當大家情緒正high的時候,由大一學弟組成的扯鈴隊緊接在後出場了。雖然很多學弟為了這個節目才開始練扯鈴,技術還不是很純熟 ; 但是由於他們專注和敬業的態度,我們給予他們最熱烈的掌聲,畢竟願意上台表演就值得鼓勵。
在充滿驚奇的扯鈴演出後,是另一段令人驚豔的相聲演出—誰在一壘。兩位演出者用生動活潑的動作和流利的對話來描述一個棒球隊。由於有點複雜,所以我在台下聽得“霧煞煞”的:誰、什麼、我不知道、為什麼…,一堆代號真會讓人搞迷糊。我想這就是所謂“說的藝術”吧,是要用“心”去體會才會“會心一笑”的。
不知不覺中,「電機之夜」也近尾聲了,倒數第二個節目是系上吉他社同學的演奏。平常只偶爾在系館康樂室聽他們的演奏,今天有如此難得的機會,一定要用心欣賞。他們果然不負眾望,賣力演出自己的拿手曲目—馬蓋先片頭曲、各種流行歌演奏及演唱,加上適時的搞笑,再度將大家的情緒帶到了頂點,讓觀眾們忘記現在已經十點多了。
最後登場的壓軸戲是大一學弟妹表演的戲劇。看了他們的服裝和道具,就可以看出他們為了這齣戲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從服裝到道具都不假手他人,由自己製作,而且製作地十分精美。整齣戲充滿了逗趣的對話和動作,讓人在欣賞之餘,不時地會心一笑。雖然學弟妹第一次在「電機之夜」表演,但已有大將之風,完全不怯場,想必日後一定會為大家帶來更好的表演。
「電機之夜」是個讓系上同學們表現自我的好場合,而大家都能把握機會,把自己多才多藝的一面show出來,讓其他同學見到自己不一樣的一面。此外,「電機之夜」也是個讓系上同學們凝聚情感的好機會,大家共同為籌辦這個活動而努力的同時,情誼也更加緊密。啊!「電機之夜」真是個值得電機人踴躍參與的好活動。
專訪林建邑 – 最年輕的大學生
張育瑋
林建邑,現年十四歲,1993年就讀新港國小一年級,1995年轉學進入路竹國小就讀三年級,1996年跳級路竹國小五年級,1997年跳級路竹國中一年級,1999年參加高中聯招,考進路竹高中一年級,2000年轉學進入台南一中,就讀高中二年級,2001年參加未代大學聯招,考進台大電機系。
Q: 身為最年輕的大學生,請談談你對自己的看法和求學過程。
A: 我覺得我本身跟一般人差不多,沒有非常特別的地方; 只是比較早開始接觸學業,而且比較用功罷了。我讀國小時,白天作息跟一般的國小學生沒什麼兩樣,都在學校上課。晚上我爸爸大部份的時間都陪在我身旁,陪我玩遊戲,如大富翁等,也陪著我唸書。因為我爸爸是老師,有不懂的地方就直接問他。在國小時除了課業外,也唸一些國中的課程。我國小總共唸四年,跳過四年級和六年級,唸完國小五年級後直接唸國一。
國中時的生活跟國小稍為有點不同。在國一時,白天一樣到學校上課,但到國二時,就很少去學校上課; 大部份的時間待在家裡,只有考試時去學校。平日則是唸書時間居多,偶而從事一些休閒活動。我爸爸也都會在身旁陪我唸書並指導我的功課。因為國中課程比國小課程難,所以晚上大都唸到快十二點。因為有爸爸的指導,進度都會超前一些,所以在國二時已經把國中三年的課程都唸完了。因此我唸完國二就直接參加高中聯考,並考上路竹高中。
在我讀高中的兩年中,大都是自發地唸書; 也跟其他同學一樣,常常唸不太懂,反覆看了二三遍才了解。我覺得高中的課程比以前難,所以也參加補習,補完習後常常唸到一二點才上床睡覺。我每天早上六點就必須起床,準備去學校上課。因為坐火車通勤,所以常常在火車上補眠; 學校早自習如果沒有考試,大部份的時間也都在睡覺; 不過開始上課時,就比較不會想睡了。由於興趣的關係,我在高中選擇自然組,並在唸完高二時參加大學聯考,考上台大電機系。
報紙上常常很誇大地將我描寫成天才。記者問我問題時,往往我只回答一兩句,記者就加油添醋地寫了一大篇,而且內容往往是記者掰出來的; 報紙裡面很多描述其實是是記者自己加上去的,完全不正確。我自認和其他同學一樣,並沒有特別聰明,只是比較早開始用功,比較早接觸超出學校進度的課程。唸書唸得比別人晚,也常常唸不懂; 完全是靠努力才能考上台大電機系,並不是像報紙上寫的一樣,輕輕鬆鬆就考上台大電機系。
Q: 你覺得大學生活跟以前的學校生活有什麼不同?
A: 我覺得大學生活跟以前學校生活最大的不同是: 國小、國中、高中都住在家裡,大部份的事父母都會幫忙打點。現在住在學校宿舍,一切的事都要自己來,例如要自己處理吃、穿。剛開始有點不習慣,不過過了一陣子後就習慣了。
另外,我覺得大學上課的方式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老師上課的方式和國、高中老師教條式的教法不太一樣。以我現在修的國文課為例,我覺得教國文的老師教得很棒,教得既多且廣,史記、新詩、唐詩、古代散文、現代散文都教; 也會採取分組討論的方式,每組輪流上台報告,而且還要交書面報告。我覺得從國文課中學到非常多的東西,這種上課的方式以前沒有接觸過,感覺有點新奇。除此之外,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連續二堂或三堂上同一門課,每堂上課的學生都不同;只要一下課,坐在教室裡的學生數目、面孔就會有所不同,我覺得蠻有趣。
Q: 是否適應電機系的生活?電機系的課程是否跟你預期有所出入?
A: 經過了一個學期,電機系的生活大致都還適應。剛進台大時,常會收到較多異樣的眼光,但現在同學和老師早已習慣,不會特別注意我,與同學間相處也沒什麼問題。此外我覺得電機系的同學和學長都很厲害,系上的活動都辦得很成功; 但書又唸得很好,不會因為辦活動而荒廢學業。
對於電機系的課程是否跟預期有所出入,其實蠻難回答的。因為在進入電機系之前,很少接觸有關的東西,所以在接觸系上的課之前完全沒有概念。像大一上學期的計算機程式,我就覺得很難,因為以前完全沒有基礎。有時候上課聽不懂,下課後就盡量想辦法搞懂; 我覺得上完一學期的計算機程式,並沒有學得很好。除了計算機程式以外,我覺得其他系上的專業課程也有些難度,並不是那麼輕鬆。大一大部份的課程屬共同必修課,除此以外,還可以接觸別方面的東西,我覺得這樣不錯。如果大一一開始的課程大部份是專業科目的話,應該會蠻累的。
Q: 你平常在課餘所做的休閒活動是什麼?
A: 平常在課餘時除了唸書外,還參加一些社團。我在上學期參加口琴社,一直持續到現在; 平常下課就去練練琴,學長也會指導一些技巧; 雖然現在稍難的曲子還不太會,但可以吹出一些簡單的曲子。這學期除了口琴社外,還參加圍棋社。我看了漫畫〝棋靈王〞後,覺得圍棋蠻有趣的,因此從寒假開始學圍棋。在圍棋社上課的方式是大家一起下棋,討論切磋,比較厲害的學長也會指導我們。除了上圍棋社和口琴社社課之外,平常如果有空也會練練口琴、用電腦看圍棋棋譜或是和電腦下棋。最近也開始看一些武俠小說,覺得蠻好看的。除了社團活動和看小說之外,沒有什麼特別的課外活動; 白天上課,晚上不是休閒就是唸書。
Q: 你對將來有什麼規劃?
A: 現在還沒有想那麼多,其實電機系在做什麼,我現在還是不太清楚。因為電機系的課程既廣又深,而我現在對大部份電機系相關領域的課程都還沒有接觸過,所以有沒有興趣也不知道。有人問我將來是否要出國唸書,我現在也還沒想過。我覺得目前還是一步一步慢慢地學習電機系的課程,當對各個領域都有所了解後,再來考慮將來是否要出國唸研究所也不遲。
林建邑雖身為大學生,但為受訪時仍不脫稚氣,笑容靦腆,希望這篇專訪能讓大家對他能有更多的了解。
1971級三十週年同學會 – 當我們同在一起
李基豪 姜正中
在兩千年來臨之前的暑假,各方同學們在台灣聚會,以返鄉的環島旅遊來慶祝半百生日。那時,自美返台的林章申剛加盟華宇電腦公司,他代表華宇集團董事長李森田同學邀請大家,在三十週年的畢業團聚到中國江南一遊,享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情趣。
兩年後的二○○一年七月,經在美鄭逸群和在台李學智兩位教授的聯繫下,來自世界各地的四十位同學,不畏暑熱,攜家帶小地飛往上海浦東。林朝銘、柯進忠和李森田更是三代同堂而來。雖然有些同學如張伯男、姜少昆、李振瀛、張良如等已在中國創立事業,但是大部分的同學卻是第一次到中國旅遊,心情格外不同。一行一百一十二人把裝潢富麗的上海新亞湯臣飯店,烘托地熱鬧非凡,正如上海霓紅燦爛的夜景。
第一晚在上海鮮牆房的接風晚宴,由王叔華和馮忠鵬招待。把酒言歡之際,由李基豪夫人姜正中女士主持,同學們一家接著一家上台接受考驗:如何在兩分鐘之內把這些年的經歷介紹完畢。對三十年來第一次參加同學會的李邁和朱紹鴻,挑戰更大!江廉文為了怕沒時間上台,還特意爭取排名,提早報名參加同學會。
次晨,享用過豐盛的自助早餐,大夥依同學、眷屬、第二代三批,分別坐上蘇州旅遊社的三輛遊覽車,正式開始由華宇集團精心安排的蘇杭之旅。首站是號稱江南第一水鄉的「周莊」,明清舊鎮保存的樣版。據說在一九八四年,陳逸飛以周莊雙橋創作了油畫「故鄉的回憶」,美國石油公司董事長哈默博士將此畫贈送給鄧小平。次年,此畫成為聯合國首日封的圖案,周莊因而名揚四海,遊客如鯽。我們在周莊,不僅享受了江南細雨濛濛的滋味,更對大街小巷無處不有的「萬三蹄」印象深刻。此蹄乃元末明初江南首富沈萬三的家傳。他曾資助朱元璋打下江山,卻因犒勞三軍,鋒頭蓋主而被抄家。我們在五進大宅的「沈廳」用中餐時,每個餐桌上放著這道有名的紅燒蹄膀,濃油赤醬、皮酥肉爛,讓劉順榮那一桌人一時忘了什麼是膽固醇。
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是下午參觀的景點。典雅的園林、深幽的曲徑、精緻的花窗,處處給人感官上的寧靜。此園乃明朝御使王獻臣貶官還鄉後建造的。園中有三分之一是荷花池,荷葉上的雨點晶瑩,令人喟嘆「大珠小珠落玉盤」!陳著滬的夫人陳乃荃女士即因此景而用掉不少底片。
隨後,我們參觀了蘇州刺繡研究所。眼前每位年輕繡者,不停地在布上妙手生花,其傑作比原畫還要鮮麗。尤其是雙面繡更為神奇,同針同線竟能在布的正反面繡出不同的圖樣,令人嘆為觀止!黃幸輝為了仔細地研究繡品,驚訝地跌破了上唇,被蘇州名醫在他臉上也繡了幾針。
當晚住在蘇州的吳宮喜來登大酒店。此酒店依吳王夫差的宮殿仿造,古色古香,從東宮至西宮有如走入迷宮。孫洪傑、林世達、李維鋒等同學在大廳聊天後,差點找不到自己的房間,想見是古時君王避免嬪妃相爭的智慧。
隔天,我們來到了吳中第一山「虎丘」。此丘不僅因春秋時代吳越之爭,吳王闔閭墓葬於此地而出名,更傳頌著「唐伯虎點秋香」的三笑姻緣。朱簡的夫人林秋香女士,在此時備受矚目。美麗的蘇州導遊小姐更因此而將眷屬隊命名為「秋香隊」。俗稱「未進蘇州城,先見虎丘塔」,這虎丘斜塔足以媲美義大利的比薩斜塔。傳說塔底埋有三千把魚藏劍,不知宋德令發行的眾多武俠小說內,有無此案可考?
蘇州的另一名產是蠶絲。孩子們對蘇州第一蠶絲廠內撥繭抽絲的生產線,特別感興趣。其後,眷屬們忙著買蠶絲被和絲質衣飾時,同學們則逍遙自在地品味著蘇州美女的絲質服裝表演。據稱沈英儀、游上林等同學連看了好幾場。
下一站我們抵達唐朝張繼名詩中的「寒山寺」,親身體會〝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情境。人稱寒山寺的鐘聲可以消除人生一○八件煩惱,寺內的合和二仙可祝福夫妻婚姻美滿、百年好合。眼見方清裕夫婦虔誠膜拜,相信必有來世姻緣。
接下來的重頭戲是拜訪蘇州工業園區和座落於吳江市的「華宇新廠」。此廠佔地1.5公里長,1.0公里寬,大約有十七個中正紀念堂那麼大。主人李森田將廠房營運計劃詳細介紹給同學們,對其未來生產頗具信心!
吳江市風水甚佳,北依蘇州、西瀕太湖、東接上海、南連杭州。其間的「同里」是建於宋代的水鄉古鎮,有東方威尼斯的神韻。同里原稱為〝富土〞,元朝時為了避糧稅,把富字頭上的一點去掉,再將該字一分為二,上半截為〝同〞,下半截〝田〞和〝土〞合併變成〝里〞。大夥坐上由操吳儂軟語的姑娘們撐篙的木船,遊走於明清建造的長慶橋、太平橋和吉利橋。全程手持攝影機的謝文杰,在岸上將此行船搖櫓、思古之幽情的風味,一船一船地納入鏡頭,替同學們留下這美好的回憶!
「退思園」座落在同里鎮,是清光緒年間二品官僚任蘭生所建,取〝退思補過〞之意命名。大夥入內參觀,穿過茶廳和正廳,就到了房底。此乃任氏怕園大招搖而以橫向佈局,自東而西,別具一格。我們穿過了側邊的防火門,即見園池寬廣,春、夏、秋、冬、琴、棋、書、畫,各景點貼水而置。水池旁有一長壽石,摸者可添壽,莊朝濱、姚亦文等都留下了手印。
傍晚,由警車開道,三輛遊覽車浩浩蕩蕩地駛往吳江賓館。下車時,受到紅地毯鋪道的歡迎式。身著旗袍的年輕小姐列立兩旁,為每人獻上一束鮮花,無論老小。大夥梳洗換裝,同學們穿上華宇贈送的米色上衣,參加由蘇州汝書記和吳江馬市長招待的正式晚宴。席上的各式菜餚均為吳江的特產,由鱸魚膾、純菜羹、菰米飯、吳江蟹、芡實、菱角和銀魚等。席間更有藝術歌曲表演,我們亦推舉了沈清平、林章申以及沙士綱夫人譚明春女士作代表,高歌回禮。晚宴中,我們將車和道夫婦在北加州特製的兩幅匾額,由鄭逸群代表全班頒發。一幅頒給傑出班友李森田和蘇美亮夫婦。姜正中特將兩人的名字與其成就,結合成匾額上的詞:
美植科技之森
亮耕華宇之田
另一幅匾額則贈給吳江市以為紀念,上書:
同窗寅誼手足情深
四海兄弟結緣吳江
同時亦將李福賢夫婦親手製作的謝卡,附上每位同學的簽名,送給這次大團圓的東主李森田。我們每一家也收到了吳江市贈送的絲質睡衣,華宇公司贈送的吳江風情畫冊等精美禮物。
久讀唐宋詩篇的人,心頭都會有杭州西湖。我們是在天霧正濛的早上,來到這個所謂〝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大夥坐上中型遊艇,走馬看花地經過〝蘇堤春曉〞、〝斷橋殘雪〞、〝三潭映月〞等景點,腦中總想著白蛇傳的雷峰塔,以及梁山泊與祝英台在長橋上的十八相送。似乎想像美於實景,也許下次來時應該乘坐畫舫,才能與湖相融。
接著,我們參觀了紀念宋朝名將岳飛的「岳王廟」。廟中除了岳飛立像外,牆上刻畫著精忠報國的故事和滿江紅詞。廟後有秦檜和王氏的跪像,如今已不准吐口水了。
然後,我們去了位於錢塘江北岸,有十三層樓高的「六和塔」,以及中國最富盛名的佛教聖地「靈隱寺」。此寺乃東晉時代所建,寺內有三千位和尚住持。大雄寶殿內的木雕大佛、羅漢殿內的一百五十羅漢雕像,歷史都很悠久,可惜不准拍照。寺旁的「飛來峰」,更擁有470座石雕佛像,其中的彌勒佛是南宋所造最大的石雕。
途中經過梅家塢買龍井茶,是同學們難忘的經驗。梅家莊員一流的推銷技巧,讓一些愛茶者犧牲了不少鈔票。不知李曉穗總共大罐小罐買了幾斤?
杭州菜以製作精細、講究原汁本味而著名。我們在紅泥沙鍋的晚餐,就品嚐到東坡肉、西湖醋魚、龍井蝦仁、叫化童雞等名菜,令吳西明、粘榮華等同學大讚回味無窮。
隔日,我們回到了繁華的上海。首先參觀中國第一、世界第三高樓的「金茂大廈」。大夥搭上號稱為〝時光穿梭機〞的高速電梯,體驗每秒九點一米的飆升速度,僅45秒就從底層抵達了第88層的觀光廳。在此高處,可將黃浦江兩岸的都市風光和長江口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設計新穎迷人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亦閃亮在眼前。
其後我們路經十里洋場的「上海外灘」,看著哥德式的尖頂、古希臘式的穹窿、巴洛可式的廊柱及西班牙式的陽台,不禁想像起租界時期,各國是如何在此炫耀財勢。我們也抽空逛了一下「城隍廟」的道教寺堂和廟會市場。
在新亞湯臣的惜別晚餐上,同學們依依不捨,相約三年後再聚。餐後,由貢三元領隊,帶領十七位同學及其家屬飛往「黃山」,另行享受奇松雲海的舉世奇景。這批好漢不僅攀登上了始信峰、光明頂和蓮花峰,也赴西遞、宏村遊覽,親自走訪臥虎藏龍的場景。黃山讓去過的人終於體會到,中國的山水畫不是出於想像,無法同行的同學事後均大為遺憾。
走筆至此,對本班的精誠團結十分感佩,特以打油詩一首為記:
畢業二十年,首聚加州灣;
五年又團圓,墨西哥遊船;
半百生日宴,環島繞台灣;
畢業三十年,訪蘇杭黃山。
再等一千天,溫哥華會面!
二○○八年,北京奧運見?!
(寫於紐約州康格斯城)
李基豪,電機系1971年畢業,現任 Teleion Wireless公司系統工程負責人。
姜正中,台大經濟系1978年畢業,現任 Innotron公司副總經理。
第4期動態報導
同仁獲獎
- 「第三屆工業銀行創業大賽」:呂學士教授率領學生團隊與政大團隊合作參加榮獲冠軍,詹國禎教授率領學生團隊榮獲第二名。
- 陳光禎教授自2002年起榮任Asia Pacific Board Director of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 吳安宇教授獲邀擔任Associate Editor of EUASIP JASP。
- 李泰成教授獲得Agilent Technologies總計 US$180,770之計畫獎助。
- 劉志文教授榮獲本年度中國工程師學會詹氏論文獎。
- 九十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遴選:李宇旼、胡振國、闕志達教授獲教學優良獎。
- 博士後研究員張朝明自2002年起榮任 Associate Editor of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系友獲獎
- 胡正明博士(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技術長)榮獲2002年Solid-State Circuits Award。
學生獲獎
- 「2001 ISDRS最佳學生論文獎」:林崇勳榮獲第一名(劉致為教授指導)。
- 「第十五屆龍騰創新應用論文獎」:張皓傑榮獲銅質獎(陳良基教授指導),陳冠夫榮獲佳作獎(陳良基教授指導)。
- 「91年度國科會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趙維民(陳良基教授指導),曾博志(陳良基教授指導),黃朝宗(陳良基教授指導),孫志豪(劉深淵教授指導),陳尚斌(劉深淵教授指導),唐志淳(劉深淵教授指導),黃元豪(闕志達教授指導),黃裕津(瞿大雄教授指導),林坤佑(王暉教授指導)榮獲年度優秀及佳作晶片獎。
- 「杜鵑花節學系博覽會」:電機系榮獲校長獎第一名。
- 大學部學生近期參加大電盃、全校運動會表現優異,榮獲獎項如下:
- 比賽名稱 名次 得獎項目
- 大電盃 冠軍 總錦標、女排、網球表演賽、橋牌、羽球
- 亞軍 七人制足球
- 季軍 女籃、橋牌、男排
- 殿軍 女籃、七人制足球
- 第五十二屆全校運動會
- (僅轉載團體項目) 冠軍 系女子田賽錦標
- 第二名 男子大隊接力
- 季軍 系女子徑賽錦標、女子大隊接力第三名
- 殿軍 系田徑總錦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