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期 動態報導

動態報導

捐款訊息

旅居美國舊金山畢業校友陸申博士捐贈台幣100萬元成立「陸申博士獎學金」,以其孳息作為電機系優秀僑生獎學金,每年新台幣7500元謹此感謝。

系所動態

電機電信電子產業研發碩士外國學生專班,教育部核定招生名額20名,計有19人申請,經審查後錄取10人,分別來字汶萊、阿拉伯、越南、奈及利亞、甘比亞、巴拿馬、孟加拉及約旦,現正陸續報到中。

同仁獲獎

電機系林浩雄教授、陳永耀教授、呂學士教授、何鏡波副教授,電子所陳少傑教授榮獲94年度國立台灣大學「傅斯年獎」,特此恭賀。

學生活動獲獎

  • 電機所陳德玉教授、劉志文教授及劉沛鑫同學榮屆台灣電力電子討論會最佳論文獎,特此恭賀。
  • 電機所范育成同學「數位浮水印技術用於積體電路矽智產與多媒體系統之設計與實現」獲台灣資訊儲備技術協會第二屆博士班優良學生討論獎,特此恭賀。

眼睛裡的星空(上)

眼睛裡的星空(上)

野聲

午后的陽光靜悄悄地穿過科學城唯一的透明玻璃,把他的影子拖過地毯,在牆角打個縐摺之後,以一個不甚舒服的姿勢擱在已經關掉的螢幕牆上。他常常這樣斜靠在躺椅上眼望藍天,曝曬思緒中的陰翳,可是沈浸在被微塵散射的一屋金黃中,卻總叫一團已經萎縮的記憶又重新膨脹開來。這時他的耳際就會響起一串沈甸得要荒腔走板的音符,整個人好像又回到了那個蒸鬱得讓人不住流汗的斗室,一整天貪婪吸進腦袋中的符號、公式與片片斷斷的陳述,像大敗退的士兵般掛著、靠著、躺著攀附在掙扎著前進的超載列車上。樓下傳來媽媽的聲音:「我好像聽到垃圾車的音樂嘍!快把樓上的垃圾拿去倒。」那時他還是個二十歲的青年為了贏得公費日以繼夜地拼著命,這是他進修唯一的希望,因為家境根本無法支持他的雄心壯志。

五十年過去了,他早已擺脫了貧困,現在的他不但是電機博士,更是一家分支遍佈全球高科技公司的總裁,然而他卻很喜歡回味那段落拓的歲月,好像一個人喜歡摳弄已經癒合的疤痕,在皮膚的平滑中感受一點幾乎要泯滅的坎坷;尤其是把主要經營責任交給幕僚群之後,他絕大部份時間逗留在這個象徵他一生事業的科學城裡,在一間間陳列著他重要發明的房間環繞之下、在一群群一呼百諾機器僕從的簇擁中,他唯一鍾愛的樂趣卻是坐在這間充滿陽光的斗室裡反芻他貯存在腦海裡的回憶。

這裡的每一個房間都代表著文明的進程,每一項發明都反映出人類的渴望,所以他能有上兆的資產、普世的敬佩絕非浪得,雖因沒有妻子兒女而稍有晚景淒涼的感覺,他的不朽感卻隨著科學城的完成與日俱增。絡繹不絕的參觀者無不驚詫於這二十層樓六百多個房間裡,除他之外沒有一個「管理人員」,當然,說他是管理人員實在有點不敬,因為他其實是這個科學城自動管理體系的首腦,之所以要用這個有欠正確的詞彙只因這詞中有一個最貼切、無可置換的關鍵字──「人」,不過說來這也是他的榮耀,連管理也愈來愈不需要他出面了,因為這個管理體系有一個超絕的自動學習系統。

如果他的成功需要六百個房間來陳列,當然不是片言隻字所能盡述,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來涵蓋他的成功要素,那就是「把例行公事交給機器」。人間的例行公事委實太多,遂給他無窮無盡的發明靈感和滾滾而來的財富。

「紀博士,您約的人到了。」房頂一角傳來的溫婉聲音把五十年前穿著短褲、拎著垃圾袋、追著車子的男孩帶回到斗室中央向窗的躺椅上,他維持著仰天的姿勢雙手拍擊了兩聲,從螢幕牆和天花板交界的縫隙中鑽出一片嗡著翅膀的吸塵微蠅,它們漆著天藍色毫米大小的外殼像一陣青煙揚過,原先瀰漫在空中的光線就隨灰塵的蠶食殆盡而煙消雲散,只剩映照在螢幕牆上略微轉紅的整面陽光,那陣青煙飽啖微塵之後,滿足地鑽回天花板下,沒有了氳盦的午后頓然寫實起來,他按了遙控器幾下,躺椅緩緩轉身使他的頭轉為背著陽光的方向,椅背也緩緩撐起他的臥姿,就在這時調低透光率的玻璃由透明轉趨重濁,當他的脊樑完全挺直,臉正對著螢幕牆時,整面牆上的陽光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因為它們不是掛在那裡如一幅畫,而是靠著前仆後繼的光子才得以沾舔在牆上,現在光子已被完全變黑的玻璃摒檔在外,這房間也一如其他的房間,開始噴灑出自己的燈光,牆上也開始展現川流不息的資訊。這是為什麼陽光不准入內的理由,因它會弄花人的眼叫人解讀不出螢幕上螢光所傳達的訊息。

此刻整個科學城沐浴在夕陽下,它把太陽的光輝留在牆外,只讓它的能量穿過轉能器進入供應全城需要的太陽能系統中。就在這時黎郁華走進了科學城,她急促的步伐在磁磚上敲打出的進行曲風被逆向的人潮淹沒了,以至於心情都亂了節拍,好不容易進了人已散盡的空曠大廳,她重重地舒了口氣,停下來舉目四望,一方面看要何去何從,一方面讓自己的心跳恢復正常的節奏。她被紀博士邀來此地的原因是她在媒體上多次發表抨擊科學城的言論,因此來到這裡是帶著唐詰柯德的心情。在空無一人的大廳中,一時間好像駐馬於曠野等待奇遇的騎士,她又再一次問自己:每個人都過得很好,那有亟待誅殺的惡龍?每當她對自己的使命感產生疑惑的時候,她清亮的眸子就開始淒迷起來,好像視線已越過無窮遠處還尋覓不到焦點。

她的眼神已被天花板上一個隱藏的攝影機傳送到紀博士面前的螢幕上,以全球科技的規模,以紀博士的崇隆聲譽,是犯不著去理會一個藉藉無名小女子的聲音的,可是偶然在電視新聞上引起他注意的不是全球科技遭到非議,而是評論者那雙眼睛。同樣是那間蒸鬱得令人汗流不止的斗室,暑熱在半夜之後才漸漸退去,早已精疲力盡的他,書看不下、覺睡不著,總在陽台上看星星等著室溫下降。有一天他又在陽台上的涼椅中等待沁涼的晚風吹起,卻發現遲來的晚風中幽幽透出一絲很陌生的芬芳,他以為是隔壁新栽蘭花的香味飄送過來,將身子探出陽台欄杆搜尋時,才發現一個長髮披肩的女郎正倚欄望著星空,似乎感覺到這邊的響動,她轉過臉來一探究竟,映著月光的瑩潔頭髮隨著頭部的扭動而搖曳出千條流線,他來不及閃避的視線迎面撞上她投射過來的眼波,一瞬間他看見她眼中裝滿了整個夜空的星星,在他的記憶中撞出了一個幾百萬光年深的窄井,直到現在還幽囚著那晚的記憶徐徐吐著柔和卻又恆定的星光。

螢幕上她正垂下長睫毛的眼瞼,微仰著臉好像向著宇宙深處一個力量說話,他才想起來黎小姐是基督教的傳道人。他站起來伸手去拿手杖。

她本想簡短的禱告一下,可是茫然感一直沒有減弱使她向上帝多說了好久,當她睜開眼睛時,紀博士正站在她面前三四公尺遠的地方看著她。

「黎小姐你好!我是紀貫宇。」說著向前走了幾步,他們握手寒暄一番之後,紀博士問她吃過晚飯沒有,郁華這才想起自己和他約了一個很尷尬的時間,說沒有顯得有點不好意思,說有又未免不太誠實。正懊惱自己粗心的時候,黎博士很親切地邀她共餐,她心裡更加七上八下,接受與拒絕都不適切,未置可否地隨他到了餐廳,偌大的房間中央擺著一張大而厚實的條形桌,他坐到主位而她則在他的右邊選了一個相當距離的位置坐下,坐定之後立刻來了幾個僕從把多餘的椅子撤走,如果不是聽人說過,很難相信這些都是機器人。趁著一個女機器人擺刀叉的時候,郁華仔細打量了它的側面,它的頭髮梳攏在臉頰右邊,簡直遮住了右臉的一半,左耳纍垂著一串晶瑩的葡萄狀耳飾,膚色是海棠的粉紅,身上散發出醛類的芬芳,它的手指修長白皙,鋪餐巾時還優雅地翹起蘭花指,郁華的眼睛一直尾隨著它扭動著腰肢走遠,那種曼妙輕盈只在魚缸的熱帶魚身上見過。「怎麼樣?還不錯吧!」紀博士微笑地注視著她的表情說。她的感覺好像才打了一回合就被震落了頭盔一般,好在第一道湯已經上來,她逕自低頭謝飯,平常只消三十秒的工作今天卻過了兩分鐘還說不完似的。「妳飯前都跟上帝說些什麼?」她抬起頭來迎面就遇著紀博士帶著勝利笑意的眼光:「如果禱告的長度和菜肴的豐盛度成正比,妳倒是有先見之明。」那晚一共上了十五道菜肴,每道菜量都不多卻盛在一只白色大盤裡,每上一次菜,女侍就站在桌前抑揚頓挫地念上一陣,這一串繁文縟節讓樸素的郁華出奇的沈默,好像被困的孤軍看著敵人又遊行又吶喊地鬧了一陣而自己卻一點奧援也沒有。「妳結婚了嗎?」到目前為止幾乎是他操著談話的主控權,郁華點點頭,「有孩子嗎?」,她豎起一根指頭比了一下,「平常開不開火?」郁華和丈夫都是傳道人,平常要做輔導諮商、寫講章、聚會、做計畫忙得不得了,三餐常常是在外面草草解決。「如果家裡有一個機器人,男女不拘,小孩照顧得乾乾淨淨,三餐準備得妥妥當當不說,小倆口進餐還有人伺候,它可以做僕役、琴師,甚至,如果妳願意,來點雜耍魔術也可以。這種生活多麼愜意,我真不懂妳為什麼三番兩次反對,還說什麼會導致人類毀滅的後果?妳可不可以指教我一下?」郁華看著他那和頭髮一樣白皙的皮膚抹上一層激動的酡紅,開始一面啜飲咖啡一邊整理如何應對的思緒,眼前的燭光一陣搖曳好像附和著紀博士的質問咄咄逼起人來。她想到結婚三年多來兩人總有輔導不完的個案,每個個案總是治絲益棼地糾結不完,她還要分神處理瑣碎的家事,有時兩人擦肩而過都找 不到安慰彼此的話,只好無奈地各自走回自己的圍城繼續奮戰。或許買個機器人也是一條出路吧?若是丈夫也能和自己共此燭光,不知滋味何其甜美?想著想著彷彿就看見幢幢僕影環繞著丈夫與自己,端水果的、上菜的像旋轉木馬似的去了又來,突然那一張張臉變成了珊珊的、小芳的、仲盈的,日以繼夜透著怨懟的臉,若不是機器人,就不會有那些紛沓而至的訴怨需要她和丈夫不停地去傾聽、去安慰,所以買機器人其實是飲酖止渴,想到這裡她心裡落下一塊石頭,這心理的變化紀博士也感覺到了,因他看見郁華眸子澄澈起來,好像晨霧在日光下消散一般。

「紀博士,您可能不知道,貴公司的擬人機器人已經成為婚姻輔導工作者的夢魘,對成長中青少年的影響可能還要更大些。」郁華交錯雙掌,手指搭成一座橋讓下巴枕在手臂上。

「太抽象了,舉點實例吧!」他右手支著下巴,身體側坐,左手叉在腰上,雙眉挑著,像在跟人比腕力似的。

「半年前一個女人鬧自殺,被人及時發現,我跟她談到清晨,原來她的丈夫有了新歡。這新歡不是別人,正是貴公司出品的擬人機器人。」

「噢!真是各為其主!」他得意地笑了起來:「妳是拿上帝薪水的,看到他老人家的產品敵不過我的產品,所以就找我理論是不是?市場上見真章這還有什麼好講的!顧客的眼睛是雪亮的,擬人機器人身材、外型、脾氣在在都勝過上帝的傑作,她們操持家務不會喊累、絕無怨言,講她幾句更不會反唇相譏,不哭不鬧也不會生病,上了──」紀博士把說到嘴邊的話又嚥了回去,調低了亢奮的語調說:「想換點新鮮口味,髮型、容貌都是可程式化的,公司經營的BBS裡面有現成的library,燕瘦環肥任君挑,透過電話網路download回家,輸進機器人裡它就變成一個新的人,比換遊戲卡帶還容易,還有個專區供各方同好交換經驗,總之,我非常以它們為傲!」,因為顧忌她女傳道人的身份,他已經刪去不少煽情的廣告詞。郁華的臉紅一陣白一陣,本來習慣性的盈盈淺笑也硬生生凍在那裡,生怕被誤會為讚許的表示,眼前浮現珊哭喪著臉向她哭訴的表情:「黎姊,沒有用的,我看過那女人,生得根本就是一張電影明星的臉,扭腰移步顯然完全按照美姿訓練的要求,說起話來比黃鶯轉啼還要悅耳!我自己看了都喜歡,也難怪他。」碰到容貌平平的個案平常總是安慰她們內在美更要緊,一顆善良的心、一個溫柔的態度勝過外表的美麗,可是跟機器人比溫柔真是以卵擊石,它們根本沒有脾氣需要克制,也沒有情緒需要疏解,程式怎麼寫它們就怎麼動作,那種挫折感真是太可怕了,珊珊後來就放棄了粧扮──外在內在的一起。她臉上不施脂粉,言語不加修飾,率性而為拼命作賤自己,她不只失去一個丈夫、失去對愛情的渴望、更失去對自己的肯定。「男人要的不是女伴而是女奴、是玩偶!」她歇斯底里地哭著對郁華說:「我完全看清楚了男人的面貌!女機器人非常符合他們心中的規格,一個不會抱怨的老媽子,一個悅目又不黏人的擺飾,一個可以任他擺佈的性道具,他要的只是一場觸感細膩,外加音效的自慰而已!」郁華能深刻體會她的憤怒,可是這些能說給紀博士聽嗎?被鞭笞的人能訴說痛苦讓行刑的人住手嗎?她心中一股熱浪幾乎要從眼眶裡衝出來。這神情讓他想起了愛玲,心裡起了一陣憐惜的感覺,所以他安慰郁華:「妳何不勸勸妳輔導的個案買個男機器人,它們一點都不挑剔的。」

「她買了。」郁華冷冷地說。

「噢!她不滿意嗎?不是我歧視女性,女人對機器一向不太在行的,不過有問題打給我們的經銷商應該可以得到滿意的服務。」紀博士對公司的售後服務一向很有自信。

「不!她很滿意!」郁華的聲音仍然冰冷。紀博士也注意到了,他把眉毛弄成八字形苦笑著問:「他們倆人都覺得滿意那還有什麼不滿意呢?」

「我覺得不滿意。」郁華把「我」字拖長了:「正常的情形是男人與女人的結合,可是現在卻變成人與機器的結合,這種情況下去很危險你知道嗎?」可以看得出來紀博士非常在乎郁華的高興與否,所以他一直注意自己不用尖銳的措辭,並且一直想表示自己的友善,但這時卻忍不住笑了起來:「這對我不太公平吧!我唯一的錯不過是造了比人更吸引人的機器而已,在商場上只有自己加強品質那有叫別人降低品質的道理?妳應該去跟上帝講一講,請他老人家改良改良。」

「你的機器人並沒有比較強,至少她們不會生孩子。」

「不是不會生孩子,是不生人類的孩子,我們公司的產能有多大,市場的需要有多大,我們生孩子的速率就有多大。」他頓了頓接著說:「再說,不會生孩子不是機器人的缺點而是它的優點,妳仔細想想我的話,懷孕、生產、教養的辛苦女人怕男人也怕,不要只怪我,有市場需要才會有供應,只要人類拒絕辛苦歡迎享樂,我的企業就會永續不絕。」他說這話的時候笑容已經收斂,郁華對這個老人開始起了一種好感,她一直在心理上護衛著向她求助的受害者,可是誰是加害者呢?機器人擺在店裡不買不會衝進人的家中,即使買了,機器人雖備有性功能卻不會主動挑逗,如果說珊珊的丈夫是罪魁禍首,可是珊珊沒有一點責任嗎?說真的,珊珊不是個很有耐心的人,她自己也知道這一點,但她說她發脾氣的時候通常是因為太疲倦了,這麼說來還是該怪上帝了?祂造的人為什麼那麼脆弱,會疲倦、會厭煩、會不耐!主啊!郁華不敢再往下想了。

看她蹙眉苦思的樣子,紀博士就想換個話題,可是郁華拗執地要繼續,她說:「紀博士,事情並不是到此完了,也許他們各得所需,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將來人人起而效尤人類會趨向滅絕的。我不是危言聳聽,現在有很大比例的青少年一起湊錢瞞著家人買機器人,根據調查有性經驗的青少年比例在增加、年齡在降低,而且和機器人有過接觸之後,對於異性人類不怎麼看得上眼了,長此以往將有什麼後果是可以預見的。」這點紀博士是相信的,他的BBS資料庫裡有熠熠紅星的現成資料,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電腦熟得很,一個少年炫耀他已跟某某偶像上床之後,同儕團體中立刻引起效尤,這樣切磋的結果,這種團體聲勢迅速壯大起來。但是,這不能怪他,他還是這種說辭:「如果我不做還是會有別人做,商場競爭是很無情的,如果你不做別人卻仍然會做,而你不做自己卻會餓死,那你會怎麼辦?所以不要想從供給面去解決問題,要從需求面去想想。」說到這裡他童心未泯地眨了眨眼睛說:「這是妳的工作!不是我的。」

「這樣說也不公平啊!賣海洛因的人難道能說有人要我才會賣,所以就可以開脫責任了嗎?」

「我很遺憾妳把我的心血結晶比做海洛因,好吧!就算是海洛因!這也要怪妳的上帝,我做的只是他產品的仿冒品,不過經過一點改良青出於藍而已。」

「可是你的機器人不會生孩子,沒有下一代人類就會滅絕,你知道這種結局卻不遏阻這不是和讓人吸毒沒有兩樣麼?」

「妳的意思是不是說如果我讓機器人能生孩子我就不算有錯?這倒是一個很好的研發題目──機器人為你生孩子,不管你只出精子然後加以複製,或是有別的女人願意提供卵子。不過我保證生出來的人還是喜歡機器人。」紀博士這句話給了郁華當頭一棒,如果機器人真做到了這一步,那還有什麼可挑剔的?傳宗接代的任務既未放棄,人還能說什麼呢?說道德嗎?誰能說只愛機器不愛人有錯呢?難道人類的未來就是人與機器完美的結合,人負責享受機器所提供的一切勞務,包括操作的、官能的?所有人內內外外的苦差事包括生育、撫養都由機器一肩承擔,這樣的遠景有何不好?郁華的心簡直沈到谷底。機器真是無懈可擊嗎?顯然是的,因為它是為了人的需要而設計的,即使有點缺陷還可以繼續改良,可是人呢?每個個體只能盡力去接納而不能照己意改變,那麼人真的是劣勢產品囉?這是郁華最不能接受的一點,人明明是上帝的傑作,怎麼處處輸給人造的機器人呢?這一戰勝負是很明顯了,紀博士端起談得忘了喝的咖啡,已經涼了,他比個手勢一個男機器人立刻走上來端去換。

接著他開始神閒氣定地靠著椅背,手裡把玩起一個叮噹作響的小東西。這使郁華很懊惱,好像和高手對奕,對手悠閒落子逼得自己窮於應付之餘,還看著笑話書咯咯地笑個不停。她向那小玩意兒投了一瞥,覺得有點眼熟,原來是一個銀色鈴鐺,外表已因長久把玩而失去金屬光澤,卻因而顯得不那麼冰冷,鈴鐺上打著一個綠色的團錦,絲線峰迴路轉地纏繞著,好像一匝又一匝箍緊什麼滑溜溜的東西,他的手不經意地在絲路上來回地繞著,目光則尋梭在郁華低垂的眼睛上,她偶一抬頭正好看到他的眼睛裡頭,倒沒有那種不可一世的氣概,只是視線彷彿跑過了頭,衝到現在背後的過去才聚焦起來,這神情不像精幹的總裁,倒像她那愛回憶的老祖母。

「這是女朋友送你的嗎?」郁華好奇地問。

「是的。」

「她現在呢?」

「我也不曉得。」

(待續)

原載於《基督教論壇報》1496~1501期)

野聲,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任職竹科高科技公司總經理。

科技報導 — 部落格的春天

部落格的春天

張系國

部落格的英文原名是BLOG﹐大陸稱之為博客﹐是所謂的個人媒體或個人入口網站的簡稱。它被美國韋氏大字典選為二零零四年最具代表性的單字﹐影響力可見一斑。

部落格來自英文的Web Log﹐是網上日誌的縮寫。它是介乎「佈了登」Bulletin和「航行日誌」Log之間的文類。「佈了登」目的是昭告天下﹐因此不求文體藻麗。「航行日誌」逐日記載每天所發生的大小事件﹐顧名思義具有真實﹑不作假的特性。部落格兼具佈了登和航行日誌的特色﹐又因為是網上日誌﹐所以很容易架設﹐而且天底下能夠上網的人都可以看到。

這麼說來部落格就是容易架設的個人網站﹐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基本上不需要什麼新網路科技來支援﹐主要賣點是個性化的知識。為什麼會炒作成這樣﹖還是因為有人在部落格裡嗅到商機。我寫過一篇文章﹕「點商不成金﹐誤我少年頭」﹐敘述上個千禧年尾網路泡沫化﹐多少點商(dot com)煙消雲散﹐不但不能成金﹐反而成為頭上早生的華髮﹐豈不悲哉痛哉。但是經歷過點商成金那段輝煌痛快少年輕狂日子的人﹐莫不希望再找到類似的機會﹐揭竿而起﹐飲刀試一快﹐不負中年頭或者老年頭。部落格似乎給予人這樣的希望。

除了商機之外﹐有人對部落格還有更高的期望。如果說布拉格的春天曾經震撼了鐵幕﹐最後終於導致共產陣營的崩潰﹐那麼部落格的春天是否會和布拉格的春天一樣震撼一強獨大﹑由美國文化帝國操控的資訊世界﹐給人類帶來新希望﹖把部落格看成二十一世紀初人類最偉大的發明﹐這樣的說法是否言過其實﹖

全球部落格的數目的確在迅速增多﹐誇大的預測是一兩年內就會上億﹐即使保守些估計﹐至少數百萬個甚至千萬個部落格跑不掉。理論上每個會上網的人都可以搞自己的部落格﹐那麼部落格的數目應該會和上網的人數同樣多。但是顯然並不會如此﹐理由也很簡單﹕不是所有會寫字的人都能寫文章。要搞部落格的人必須自己有點料﹐有兩把刷子﹐否則也不敢搞﹐搞了也無人問津。

部落格和過去BBS網站最大的不同是BBS網站的站主「述而不做」﹐只需要提供和經營他(她)的BBS園地。部落格的格主卻必須自己寫(畫﹑攝)﹐最好每天寫每天畫每天攝影來吸引讀者創造人氣。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才能﹐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多時間。

所以部落格並不是所有能上網的人都可以搞。但是部落格最大的優點正是如此。BBS網站往往大家胡亂發言﹐亂吵一通﹐吵了一陣就煩了﹐而且因為所有的問題都無解看多了會得憂鬱症﹐就如我不樂看全民開講等節目一樣。所以BBS網站繁殖到某個臨界點會突然垮下來﹐有人深以為異﹐我說一點不奇怪。君不見草履虫乎﹖您拿一個空罐子盛滿溝水養草履虫﹐草履虫繁殖眾多﹐最後卻一罐子草履虫統統死掉﹗BBS網站正是這樣﹐因為它只能提供園地讓人亂吵﹐人們卻不能真正得到什麼﹐所以朝生暮死。部落格卻不一樣。部落格的格主如果能提供本人個性化的知識﹑見解和智慧﹐人的本性在受益之後一定會反饋﹐部落格就能保持旺盛的生機。

有人認為部落格具有真實﹑不作假的特性﹐所以可以揭發政府或大企業的重大弊端。的確國外有這樣的典範例子﹐眾人一齊來揭發弊端也似乎比較有機會成功。但不要忘記「星艦迷航記」就是假借太空星艦艦長的航行日誌的形式所編撰的假語村言。「佈了登」雖是真實的消息﹐「航行日誌」應該是真實的卻可能成為虛構﹐部落格也介乎真實與虛幻之間。部落格是否永遠具有真實﹑不作假的特性﹐恐怕並不盡然。時間稍久一定會看到虛偽的部落格﹑騙徒的部落格等等﹐這也是人性。

部落格變化繁多。其中尤以電子報部落格的發展﹐很值得注意。電子報部落格一方面容納了報紙版面所容納不下的文章和不便刊登的觀點﹐另一方面等於開了一扇後窗﹐讓報紙所有的編輯都有機會披掛上陣和讀者見面﹐部落格刊登每人的玉照也滿足讀者窺秘心理。過去只有主編才有權利寫編後語﹐現在這個權力下放給所有的編輯。

從這變化不難看到一個趨勢﹕就像百老匯的劇院帶動了外百老匯的小劇院﹐然後是外外百老匯的小小劇院﹐一個比一個更加邊緣化﹐這是從市場的角度看。但反過來說﹐從創意的角度看﹐其實是外外百老匯的小小劇院影響了外百老匯的小劇院﹐然後影響百老匯的劇院。這樣的金字塔結構﹐為劇院﹑小劇院﹑小小劇院都帶來生機。

編輯室手記帶動了編輯部落格的發展。然後呢﹖手民部落格﹖(現在還有排字工人嗎﹖電腦排版工部落格﹖印刷工部落格﹖)我可以想像報業裡部落格的垂直發展和水平發展﹐這應該是好現象。電子報從此不再是平面報紙的縮本﹐它的部落格可能比平面報紙更有內容。報紙變成電子報和平面報紙的生命共同體﹐雜誌也可能走向這條路﹐這也將是許多媒體的共同趨勢。虛和實的結合﹐這是必然的大方向。

往未來看﹐部落格可演變成為交換知識和時間的平臺。因為部落格有其主體性﹐顧客已經了解部落格主所要交換的時間和知識的價值﹐所以很容易達成協議。換言之﹐交換機制的重點不在競標和開標﹐也不在多議題協商﹐而在知識的主體性。順便一提﹐資策會和工研院共同支持﹐由我所主持的「天長地久計劃」的兩年計劃﹐正是為了發展這樣可以交換知識和時間的平台。這時間機器就叫做天長地久計。為這時間機器我特地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字﹕chronobot是chrono(時間)和robot(機器人)的結合。個人網站﹑部落格和時間機器的區別﹐可以用下表來簡要說明﹕

平臺 功能 特色

知識難以量化﹐也難以標價。時間倒有客觀的度量標準。所以我們為別人工作大都是以時間來計算酬勞﹕一小時多少錢﹑一天多少報酬﹑一個月多少薪金﹑一年多少薪水等。有了部落格﹐人們可以交換知識。有了天長地久計﹐就可以更進一步交換時間和零售知識。將來的社會裡不少人(尤其是SOHO族和銀髮族)都會變成零售知識的人﹐不再有固定的工作和職位。天長地久計和類似的交換時間的機器﹐就會成為他們零售知識的工具﹐和過去的打字機或現在的個人電腦一般普及好用。

至於部落格是否會變成革命的利器﹖坦白說我不相信部落格有這麼利害。但是如果說知識就是權力﹐那麼知識的下放無疑會導致權力的下放﹐反之亦然。交換時間的機器更會促成權力的下放﹐終久會創造革命的條件﹐或者這觀念本身就是一種革命吧。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chronobot.itri.org.tw)

台積電總執行長蔡力行博士於本系博理館演講紀實

台積電總執行長蔡力行博士於本系博理館演講紀實

電機系辦公室

台積電與本校於九十四年九月九日上午簽訂產學合作協議,會後該公司總執行長蔡力行博士至本系博理館演講廳舉辦公開演講,演講題目為:「我在企業界怎麼看敦品勵學」。這是蔡博士第一次對外的公開演講,選擇於本系博理館舉行,本系師生亦感到相當榮幸。

蔡博士以企業界角度闡述台大校訓-「敦品勵學」,他認為大學四年對人的一生有很大影響,今日的成就來自於就讀台大時,浸淫於台大的自由校風,及因台大有多領域的系所,與各種領域的互相學習交流所致。尤其在工作數年後,回首從前,深覺愈是基本的東西愈重要,他勉勵同學要練好基本功,什麼是基本功呢?他闡述,「敦品」就是誠信正直,就企業界來說就是要秉持高道德標準,不僅僅是守法,一個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其價值系統與文化,不應輕易改變。對內來說,在公司內不要搞小圈圈,不要只考慮個人利益;對外,對客戶、股東有承諾,應盡全力達成承諾。由企業界來看工作上的先後順序,應以大我為優先,思考所做的事跟公司目標是否一致,其次再考慮部門,最後才想到個人,他並以台積電為例,員工只要努力、目標正確,公司一定有回饋。「勵學」第一就是是否具備學習的能力,是否能融會貫通。他指出台積電在面試時非常注重這些基本的東西,應徵者是否具有獨立思考、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是創新,在目前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獲利,不僅是技術上的創新,還要商業模式(如何賺錢的模式)的創新。第三是國際觀,在現在這個地球村的時代,國際觀不夠,競爭力會有問題。他並勉勵台大學生培養自動自發、積極進取的態度,凡是主動接受挑戰比較容易成功。

蔡博士此次演講,對台大年輕學子日後不論在求學或就業,均建立一個可依循的倫理準則,並讓本校師生思考在積極追求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的同時,重新審思傳統價值的重要。從會場內聽講者熱烈參與及踴躍發問,可確知這是一場成功的演講。

新進教師簡介

新進教師簡介

鐘嘉德教授

鐘嘉德博士於民國七十二年獲得台大電機學士,民國七十五年及七十八年分別獲得美國南加州電機碩士及博士。自民國七十八年至八十一年間,鐘博士受聘於美國LinCom公司,工作專精於科學及軍事衛星通訊系統之系統效能分析及模擬。自民國八十一年返國服務至民國九十四年,鐘博士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先受聘為副教授並於民國八十五年昇任教授,先後服務於電機工程學系、通訊工程研究所、通訊工程學系。於中央大學服務期間,鐘教授於民國八十七年創設前瞻通訊實驗室,民國八十九年創設通訊工程研究所,民國九十二年創設通訊工程學系,並擔任首任主管。鐘教授於民國九十四年轉任台大電機系,目前研究興趣聚焦於數位調變理論、無線通訊、展頻通訊、統計訊號處理,他在這些領域已發表約四十篇期刊及會議論文,並獲得兩項新式數位調變專利。鐘教授現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資深會員。鐘博士曾獲美國太空總署於民國八十年頒贈團隊成就獎,國際雷達科學會於民國八十二年頒贈青年科學家獎,國科會自民國八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間頒贈九次甲等研究獎,美國肯塔基州於民國九十二年頒贈肯塔基上校獎。自民國八十六年至民國八十八年間,鐘教授擔任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消息理論臺北分會會長。自民國八十九年間迄今,鐘教授擔任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刊物技術編輯。自民國九十三年起,鐘教授擔任國家型電信科技計畫無線系統組召集人,並擔任經濟部工業局『協助傳統工業技術開發計畫』電子資訊類組召集人。自民國九十四年起,鐘教授擔任經濟部技術審查委員會「資訊/消費性電子/通訊/光電/半導體」類組召集人。在過去十年間,鐘教授並服務政府機構擔任各式法人及業界技術發展專案計畫之技術審議專家。

吳宗霖副教授

吳宗霖副教授於1991畢業於台大電機系,1995年於電機所電波組獲得電機博士學位。隨後即進入產業界服務三年,第一年於新竹科學園區的台揚科技負責研發VSAT收發模組;後兩年服務於大同公司中央研究所,從事高速數位電路信號完整性及其電磁相容(EMC)之研究,並負責規劃設計大同集團的電磁相容認證實驗室(為當時全國產業界中最具規模的EMC實驗室)。經過三年業界的磨練與學習,吳教授於1998至2005年間服務於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並於該校創立電磁相容實驗室,在此七年中,吳教授主持並執行逾二十個研究計劃,培育近30位的電磁相容領域碩博士人才,並於國際相關期刊發表三十餘篇論文及數個專利,除了在中山大學獲領傑出研究青年獎外,於2002年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之優秀青年工程師獎,並於2005年獲頒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除了對學術的執著外,吳教授亦具行政服務的熱誠,曾兼任學術研究處推廣組組長,負責推動校內與產業界之合作及專利授權之業務。吳教授於2005年8月回任母校電機系暨電信工程研究所執教。教學與研究是吳教授的最愛,希望藉由教育傳承的力量,引領更多學生對電磁研究的興趣,並為追求學術卓越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魏宏宇助理教授

魏宏宇助理教授於1999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2001年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期間主要研究領域為無線行動網路,特別著重在無線網際網路與無線隨意網路之整合設計。魏教授在美國求學期間,除了在學校進行研究並擔任助教之外,還與工業界實驗室有密切的合作關係。於2000及2001年,魏教授在Telcordia 應用研究部門(其前身為 Bellcore,並曾為貝爾實驗室的一部份)研究行動力管理協定與無線網路安全。自2003年起至2005年,魏教授在NEC北美實驗室進行HSDPA高速無線網路與無線網狀網路之相關研究。

魏教授於2005年七月返回母系任教,希望能以所學專長在無線寬頻網路的研究、教學、以及與產業界合作都能有所貢獻。魏教授目前的研究著重於異質無線網狀網路、跨階層無線通信系統設計、與賽局理論在網路通信之應用。

蔡睿哲助理教授

蔡睿哲助理教授於1997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1999年順利取得台大光電所碩士學位後,隨即進入中華民國陸軍服役2年, 2001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攻讀博士,於2005年三月取得電機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擔任短期博士後研究員(2005/5-2005/6),七月返回台大光電所擔任助理教授一職。

蔡教授目前的研究專長,主要在光學微機電系統、光通訊微機電切換器、光學系統等領域。

葉丙成助理教授

葉丙成教授於1996年畢業於臺大數學系,並於1998年取得臺大電機所通訊組碩士學位。2000年負笈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並於2005年取得電機博士學位。期間研究領域包含:無線通訊實體層、使用指向性天線之下一代無線網路、以及嵌入式系統程式設計。主要成果包含:使用指向性天線之下一代無線網路之效能分析與最佳化、位元交錯調變碼(BICM)與位元交錯空時碼(BIST)於各式衰落效應下之效能分析、以及渦輪碼(Turbo Code)效能分析之快速演算法等。

葉教授因熱愛教學,在美求學期間長期主動要求擔任助教工作。由於教學表現優異,除獲系上肯定聘以學生講師身分授課外,期間並獲頒系、院、校各級之傑出學生教師教學獎。其以外籍學生身分破除語言藩籬而獲各級傑出教學獎項肯定,為該校多年來所少見。葉教授於2005年八月返回臺大電機任教,期望能在母校邁向國際一流大學的過程之中,貢獻所長。

江介宏助理教授

江介宏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1996學士、1998碩士學位)與柏克萊加州大學(2004電機與資訊科學博士學位),並於柏克萊加州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出國進修前1998–2000,服役任空軍少尉。於2005年7月加入本校電機系與電子所。其研究領域包含:電子設計自動化之硬體合成、系統設計之正規分析驗證、量子物理與計算理論等,較偏好數學與抽象思考。非學術性興趣包含:「趣味」(無球技之意)桌羽球、健行、解謎、蒐集松果等。個人網頁見http://cc.ee.ntu.edu.tw/~jhjiang

「2005 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主辦報告

「2005 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主辦報告

鄭士康

個人原先的研究偏重數值電磁計算,1995年開始加入音樂訊號處理的主題;1999年受國科會補助,至史丹福大學電腦音樂與聲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mputer Research in Music and Acoustics,CCRMA)進修半年,回國後成立電腦音樂研究小組(Jeng’s Computer Research Group,JCMG),五年下來,已有六、七十位大學部專題研究生及碩士班學生進行電腦音樂方面的研究。在這同時也認識了幾位國內相關的教授,並成為好友,如師大音樂系的趙菁文教授、成大資工系的蘇文鈺教授、清大資科系的張智星教授等。

去年六月,張智星教授來擔任我碩士班學生的口試委員時,提到音樂和電腦科技的結合日漸受到重視,這方面的研究人口也日漸增加,但一直沒有一個可供藝術與科技創作人員互相觀摩對談的平台,有必要來舉辦一個結合音樂和音訊技術的研討會,並極力鼓勵我來主辦第一屆,他會盡力協助。我覺得張教授的分析很有道理,而且這也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因此與蘇教授和趙教授聯繫,得到他們的認同,並允諾幫忙,於是就組成了四個人的籌備小組,開始籌辦,並商定與中華電腦音樂學會合辦,會議名稱為2005 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2005 Workshop on Computer Music and Audio Technology),簡稱WOCMAT 2005。

由去年八月開始,籌備小組大約一個月開會一次,蘇教授每次都從台南自費搭飛機來回台北,認真投入的精神令人欽佩。籌備小組首先決定日期為2005年3月12日舉行一天,接著就要籌措財源,除申請教育部經費補助外,並由張智星教授情商廠商義隆電子及凌陽科技贊助。此外,蒙電信所陳銘憲所長慨允由電信所、電信中心提供部份經費,網媒所吳家麟所長及國科會延續卓越計畫「多媒體生活環境的數位內容科學」同仁陳宏銘教授補助,不足之數再由報名費補足。在給教育部的補助申請書中,我們寫道:

人類物質生活日見進步,對於藝術精神層面的需求也快速增強。音樂及多媒體藝術之創作與消費不斷提高,使用電腦為輔助創作工具與欣賞媒介成為普遍趨勢,數位內容之研發創作也早成為我國未來”兩兆雙星”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在這種風潮之下,國內外電腦音樂的創作研究及音響技術的研發均日漸蓬勃。然而以往國內之音樂創作者多半缺乏科技背景,而音響技術研發人員之藝術修養一般較弱,而且兩方面的人員各行其是,缺乏對話討論機會,造成整合的困難。

有鑑於此一領域發展之瓶頸,我們幾位電腦音樂創作研究以及音訊技術研發的相關工作者,包括(以姓氏筆劃順序排列)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主任及中華電腦音樂學會理事長吳疊、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張智星、台師大音樂系教授趙菁文、台大電信研究所教授鄭士康、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蘇文鈺,決定發起舉辦台灣第一次的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並且預期今後每年舉行一次。

大致說出了我們的發起動機與理想。

其次就要開始徵集論文稿件及音樂作品。這方面蘇文鈺教授發揮了他的寫作與組織長才,完成了論文稿件及廠商產品展示的徵集通知,另由趙菁文教授補齊了音樂作品的徵集規定。接著蘇教授指導他的「尖叫」實驗室(SCREAM Lab,http://scream.csie.ncku.edu.tw/scream/)接下了吃重的研討會網站架設任務,網站設立於 http://scream.csie.ncku.edu.tw/wocmat/,接受線上投稿與報名。隨後的籌備會議持續召開,各種會議構想與細節被提出與討論,會議輪廓逐漸浮現。此時電信所陳所長又答應讓電信中心認真負責的黃欣梅小姐負責總務,使我們更感振奮。趙教授更利用各種場合,宣揚WOCMAT會議,獲得許多台灣音樂界重量級人物的支持;她並規畫協調會議當天所有音樂活動,備極辛勞。

到今年1月15日音樂作品截稿,2月15日論文截稿後,我們經審查,排定了16篇論文口頭發表,7篇論文壁報發表,另演出音樂作品16首。全天的議程為

活動

註冊報到與開幕

地點:博理館一樓國際會議廳

時間 08:30-09:00

議程決定後即由我的學生林睿敏設計海報及編排秩序冊,其中音樂節目的說明與作曲者、表演者的介紹,當然還是得麻煩趙教授。接下來除將海報寄到各校外,並透過我們的人際網路,把訊息送出。這裏也要感謝工研院的創意中心薛文珍主任幫忙,協助將email轉發給許多先前曾參與創意中心有關電腦音樂活動的人員。

開始接授註冊報名後,一開始報名人數就不少,開幕當天更有許多人現場購買音樂會的票。最後有登記的參加人數達到118人,超過我們七、八十人的預期。參加者的背景除了音樂、電機、資訊之外,還有心理、工業設計以及其他專業但是對電腦音樂有興趣的人士。

到了開幕當天,博理館懸掛紅布條,雖然場外還下著大雨,但不減參加人員的熱情,熙來攘往,好不熱鬧(圖1)。

黃欣梅小姐坐鎮報到處,指揮台大、師大、清大、成大來協助的同學,依照她先前的細密規畫,處理各種雜務及突發狀況,充份顯示大將之風。開幕式在博理館國際會議廳舉行,並且播放可愛的開幕動畫(圖2,由趙教授委託台灣藝大的同學設計),背景播放趙菁文教授的電腦音樂作品。動畫以黃昏時小女孩盪鞦韆,帶動活塞產生動力,入夜後使尖頂小樓房升空,原地出現閃爍的WOCMAT路標,正式宣告「台灣第一次,全國都在看」的2005 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開始,隨即開始論文發表。趙菁文教授同時在視聽教育館與協助音響及錄影錄音的公司忙著架設設備,並且主導音樂會表演人員進行彩排。

博理館國際會議廳的論文發表進行順利,台下坐滿工程背景及音樂背景的聽眾,與台上的論文發表人互動熱烈,每一篇論文發表都是欲罷不能。上午論文發表的主題包括歌曲與音樂哼唱檢索技術、以配樂辨識電影主要場景、MP3音樂摘要擷取技術、MPEG-7簽章(signature)維度降低技術、取樣率改變的有效率演算法、音樂記憶模型、以紙繪鍵盤演奏虛擬鋼琴、國語歌聲合成系統、結構式音訊(structured audio)處理系統等等。對許多音樂相關的工作者來說,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在台灣聆聽相關的工程論文發表。很多聽眾紛紛向我表示這是他們難得的經驗,而且獲益良多。我也因此認識了許多相關領域的學者,將來的交流互動可期。

博理館國際會議廳的論文發表進行順利,台下坐滿工程背景及音樂背景的聽眾,與台上的論文發表人互動熱烈,每一篇論文發表都是欲罷不能。上午論文發表的主題包括歌曲與音樂哼唱檢索技術、以配樂辨識電影主要場景、MP3音樂摘要擷取技術、MPEG-7簽章(signature)維度降低技術、取樣率改變的有效率演算法、音樂記憶模型、以紙繪鍵盤演奏虛擬鋼琴、國語歌聲合成系統、結構式音訊(structured audio)處理系統等等。對許多音樂相關的工作者來說,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在台灣聆聽相關的工程論文發表。很多聽眾紛紛向我表示這是他們難得的經驗,而且獲益良多。我也因此認識了許多相關領域的學者,將來的交流互動可期。

中午用餐時同時舉行壁報論文展示,展出的論文主題包含FM聲音合成器參數最佳化、利用耳蝸模型辨識音高、旋律辨識的加速與比較、鳥鳴聲的物理模式模擬、MP3樂曲的自動分段、語音加強技術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我指導的本系大四吳天麟同學(現為電機系碩士班計算機組學生)所張貼的音樂情緒辨識系統論文,引起許多人圍觀。尤其是來自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與輔仁大學心理系所的師生頻頻發問,並表示這正是他們要開始做的研究主題,而我們已經先做了一些核心研究,頗有遇到知音之感。會後一週內,領導該團隊的盧慧楨教授與我們聯繫,並且請吳同學到輔大演講,與實大-輔大的團隊交換心得,我們學到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的研究還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正是WOCMAT會議促進科際整合與校際合作的一個成功實例。吳同學的研究另外也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論文比賽第三名及今年國科會的大學生參加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

下午的論文發表主題為電腦音樂,聽眾更為踴躍。論文作者涵蓋資訊與音樂領域,主題包括文字與音樂創作的轉譯與互動技術、音準點測音問題等。對許多音訊工程研究人員來說,可能也是第一次在台灣聽到看到音樂研究領域的論文,終於知道音樂研究者的想法與研究重點。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的碩士班學生林曉筠,由曾毓忠教授指導,發表關於電子電腦音樂在台灣的發展歷程研究,使大家知道原來在數十年前台灣就有許多前輩,如本系系友林二學長陸續投身於電腦音樂的研究,也讓大家曉得原來近年來台灣也有不少人在作相關研究,只是彼此不知道而已。

成功大學張瑋倫同學(由蘇文鈺教授指導)所發表的古琴減字譜數位化輸入軟體是國內第一個為古琴的記譜方式所開發的電腦軟體,在會中很受矚目。張同學並以此研究獲今年國科會的大學生參加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

我所指導,去年畢業,現正服役的碩士班畢業生李務熙也發表了一篇指揮家系統論文,並當場利用指揮家系統以滑鼠指揮電腦演奏藍色多瑙河及拉戴斯基進行曲。由於李同學音樂及電腦兩方面均頗有造詣,表達能力又強,因此博得滿場鼓掌喝采。會後有許多音樂界人士紛紛與李同學接觸,希望索取程式或表達合作研究意願。李同學並指出,維也納音樂博物館日前也安裝了類似的系統,參觀者可面對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的影像指揮樂曲。就網路搜尋所得,我們研究開始時,尚找不到相關的研究訊息,之後由報導看來,維也納音樂博物館系統的技術水準亦未必高於我們的指揮家系統,但其研究資源顯較我們為豐,因此有較大格局。李同學也提到,先前開發此一系統時純粹是為了興趣,覺得這在台灣應是相當冷僻的題目,沒想到在WOCMAT中遇到這麼多有興趣的同好,顯示我們的研究並不孤單,深受鼓舞。其他的論文發表者亦有多人向我表達類似看法,這也是WOCMAT的一大成果。李同學現在架設了一個指揮家系統的網站 (網址 http://www2.ee.ntu.edu.tw/~b87020/Conductor/Conductor.htm),並與師大管弦樂團洽談合作可能。

由於午間音樂會和論文發表過於熱烈,無法於預定的時間結束,傍晚我們只能給參加人員很短的時間用晚餐,而且原先構想是只準備工作人員便當,讓其他參加人員到台大附近自行找喜歡的餐廳。很抱歉的是這時因為下大雨,可能使很多人急著參加晚間活動而錯過晚餐,這是我原先沒有考慮到的結果。好在晚上最後還有告別茶會招待,大概大家還不會太介意。

依照原先的議程,要先舉行音樂家與工程師的對話再舉行晚間音樂會。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趙教授邀請來主持對話的台灣藝術大學音樂學院潘皇龍院長建議先舉行音樂會,再舉行對話,比較能讓大家暢所欲言,所以就先舉行音樂會。

下午與晚上的兩場電子音樂會總共演出專為此次研討會所徵求的電子音樂作品16首,被邀請及入選的作曲者來自台灣、大陸及歐、美各地,皆為當代著名之作曲家。而其中林二是台灣電子音樂的先驅,曾興魁、吳疊、趙菁文、曾毓忠、李文彬、Phil Winsor等人,皆為在各大學音樂系所任教,活躍於台灣音樂界作曲家。而林曉筠、林梅芳、石佩玉等人則是正在國內外深造的優秀學子。這些新一代的作曲家,除了具備優秀的作曲理念與技巧外,他們對於電腦技術的熟稔及應用創意,產生出許多優秀的當代電腦音樂,也促使電腦科技更貼近人文藝術領域。

此二場音樂會演出的方式除了主要的電子媒體之外,亦有七首作品結合了聲樂(殘局)、鋼琴(Interaction、幻想山水)、薩克斯風(瀟湘、殘局)、豎笛(蒼白之火II)等「正規」樂器編制,邀請許多傑出的演奏家共同演出。這種新舊融合的音樂風格,也一改「電子音樂」純技術的窠臼印象,呈現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多元風貌。音樂會演出同時,配合文字或圖像等視覺表現及說明,並有些許機遇音樂的互動風格,強調音樂演出配合其他藝術及科技領域的多元創意,令當天的與會者驚豔連連。

接著舉行的音樂家與工程師的對話是大家所期盼的重頭戲,由獲得國內外無數大獎的作曲大師潘皇龍院長主持,搭配吳疊主任、張教授、蘇教授在台上與台下的音樂及電機電子資訊工程研究人員互動(圖3)。潘院長幽默的話語很快帶動起氣氛,來自不同領域的聽眾提出種種問題與心得,你來我往,盛況空前,直到已經超過預定結束時間近一小時,視聽小劇場要趕人了,這才結束討論。接著大部份人又回到博理館會場,參加告別茶會,大家拿著餐點繼續交換意見。我也與潘院長交談良久:先了解了音樂家在音樂會前都不吃東西,怕影響演出,所以音樂會後都需要辦一個茶會,作為宵夜,也讓參加的人員交流意見;另外,潘院長也告訴我他教導學生注重啟發,引領學生自動學習,發展所長,而非強制要求學生走自己走過的路,這與我指導學生的理念完全相同。我們分別在音樂與電機資訊這兩個幾乎不相干的領域,而竟發展出相同的教育理念,確實是一件有趣的事。告別茶會參加的人員似乎也都捨不得離開,直到我以時間已近午夜,不得不下逐客令,與會人員才陸續依依告別,並相約明年再見。這裏也要感謝黃小姐和許多同學在來賓都離開後,仍然留下整理會場,至深夜才回去。

會後兩週,我收到一份3月18日出刊的政大新聞系實習報紙「大學報」,在第7版頭條登載了WOCMAT 2005的有關消息,大標題是「音樂交織音訊,突破傳統“音”素」,小標題是「結合影像創作電腦開發新樂聲,藝術融入科技,為音樂家未來作曲趨勢」,同時登載聽眾意見及記者採訪我和蘇教授及張教授的談話(如下圖連結),顯見年輕大學生族群對此一會議也相當有興趣。

整體而言,雖然因為是第一次舉辦,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例如論文發表與音樂會排演同時進行,使音樂家錯過某些論文發表、時程安排過於緊湊、會前線上報名註冊時間僅有一週,似嫌太短、以及經費來源有待擴充等,2005 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仍可算是一個成功的嘗試,這要歸功趙菁文教授、蘇文鈺教授、張智星教授、與黃欣梅小姐的投入,與許多長官、前輩、好友、同學的協助,更重要的是所有音樂家、作者、聽眾的熱心投稿與參與。明年的WOCMAT 2006已確定由台灣師範大學數位媒體中心主辦,趙菁文教授仍要擔負音樂節目協調的重任,更由於台師大數媒中心的經費較為充裕,明年的盛會將邀請國際重要電腦音樂研究人員與會,使WOCMAT國際化;相信在台師大數媒中心李忠謀主任的卓越領導下,WOCMAT 2006會是一個更成功的會議,也希望WOCMAT今後能每年舉行,而且愈來愈成功*。

誌謝

感謝趙菁文教授撰寫本文描述音樂會的段落,張智星教授提供參加者所拍的圖3相片、蘇文鈺教授撰寫一段論文發表的描述,由本人修改。

*我們還保有一些WOCMAT 2005的論文集光碟及音樂會實況錄影光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附回郵10元寄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台大電信所 BL501 黃欣梅小姐索取(郵遞區號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