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 動態報導

動態報導

捐款芳名錄

日期 姓名 金額

同仁獲獎

  • 吳安宇教授、吳宗霖副教授榮獲本年度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系友動態

  • 莊炳煌系友 ( 電機1 9 7 3 年畢業) 榮獲美國國家工程院士。
  • 李嗣涔教授自本年度六月二十二日起榮任本校校長。
  • 傅立成教授自本年度八月一日起榮任本校主任秘書。
  • 郭斯彥教授自本年度八月一日起借調擔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
  • 江簡富教授自本年度六月三十日起榮任本校教職員工文康活動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
  • 許博文教授自本年度八月一日起榮任本校研發會委員。
  • 江簡富教授自本年度八月一日起榮任本校研發會創新育成組組長暨創新育成中心計劃主持人。
  • 電機系蔡坤諭助理教授、魏宏宇助理教授、光電所蔡睿哲助理教授、電信所葉丙成助理教授、電子所江介宏助理教授於本年七月起到職。電機系鐘嘉德教授、吳宗霖副教授於本年八月起到職。

學生活動獲獎

  • 旺宏金矽獎第五屆「半導體設計與應用大賽」

【設計組】

獎項 隊伍名稱 系所 作品名稱 指導教授 隊長 隊員

【應用組】

獎項 隊伍名稱 系所 作品名稱 指導教授 隊長 隊員
  • 蘇美如( 電子所) 、徐豐明 ( 電機所)、 鄭伯壎 ( 電子所) 及林家緯( 電子所) 榮獲 HealthCom 2005最佳論文獎。
  • 教育部九十三學年度「積體電路設計競賽」:
組別 名次 系級 隊員姓名 指導教授
  • 教育部九十三學年度「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軟體製作」競賽:
組別 名次 學校 系所 隊員姓名 指導教授
  • 教育部九十三學年度「I P 設計競賽」獲獎名單:
組別 名次 學校 系所 隊員姓名 指導教授
  • 電機所范育成同學榮獲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Research and Education 的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 電機所范育成同學及電子所許文吉同學推廣IEEE 台大學生分會績效良好, 獲IEEE 主席頒發獎狀。

台大電機學群囊括第五屆旺宏金矽獎眾多獎項

台大電機學群囊括第五屆旺宏金矽獎眾多獎項

蔡佩芸

從2 0 0 0 年開始, 旺宏電子與旺宏教育基金會為了鼓勵國內大學院校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究發展與創新,因而設立旺宏金矽獎。自設立以來即吸引了大學部與研究所眾多的學生報名參加,因此金矽獎也成了I C領域一個重要的指標。金矽獎除了獎金優渥之外,學生們更可藉由參與本活動來與全國的青年學子一較高下,評估著自己彈精竭慮所設計的晶片在創新與實用性上能否掄元。金矽獎的比賽項目分為設計組與應用組,設計組並不定題,應用組則以可攜式電子產品為限,可運用現有I C 或是自行開發I C , 並內含旺宏電子之快閃記憶體,製成可展示之成品。在眾所矚目下, 2 0 0 5 年第五屆的旺宏金矽獎, 共有設計組5 6 隊與應用組3 0 隊報名參賽。在激烈的競爭下,台大電機學群可以說是最大的贏家,囊括了旺宏金矽獎眾多獎項。

經過初賽之後, 設計組共有十隊進入決賽,其中台大電機學群就佔了八隊;應用組有八隊入決賽,台大電機學群則有兩隊進入,可見得電機學群的老師與學生平日在創新與實作上所貫注的心力。設計組最大的獎項「評審團大賞」今年由闕志達教授所指導的學生蔡佩芸與林耕賢以「次世代下行無線通訊之多載波碼域多工接收機」奪魁。「一獎」是由陳良基教授所指導,蔡承翰、陳慶曄、陳東杰與陳拓維所製作之「可支援每秒3 0張HDTV 720p畫面 ( 1 2 8 0 × 7 2 0 ) 視訊即時編碼之高效能H . 2 6 4 / A V C 編碼器實作」拿下。「二獎」則是由李泰成教授指導, 蕭耕然同學所設計之「以延遲鎖定迴路為基礎之頻率倍化器」得到。另外還有劉深淵老師所指導之「應用於多媒體攜帶裝置之雙向數位化可程式脈寬調變控制器及不需輸出電容線性穩壓器」;呂學士教授所指導之「WiMAX 802.16e 新型無線收發機系統」; 林宗賢教授所指導之「1 0 G H z 新穎高速選頻調節機制互補式金氧半鎖相迴路頻率合成器」;吳安宇教授所指導之「全方位渦輪/斐特比前向錯誤更正解碼器」以及陳良基教授所指導之「H . 2 6 4 標準功能解碼器之設計與實現」得到優等獎。在應用組,台大電機學群的兩隊,分別由陳宏銘教授指導,呂孟庭與彭昱均所提出的「數位影像防手振系統」以及陳良基教授指導,張毓麟、丁立夫、陳菀瑜和陳威尹所創作的「適用於下一代3 D手機之立體影像壓縮技術」得到最高的榮譽「一獎」。今年台大電機學群在旺宏金矽獎之成果輝煌,實在可喜可賀,也再次展現了台大電機學群雄厚的研究與創新實力。

蔡佩芸,台大電機系博士班2005年畢業。

台大學生名揚國際勇奪國際 IC 設計大賽第二名

台大學生名揚國際勇奪國際 IC 設計大賽第二名

陳良基

由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nternational Solid – 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 ISSCC)以及電路自動化設計會議 (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DAC ) 所共同主辦的國際IC設計大賽,分成實作<>組以及概念組。每年吸引全世界各地知名大學學生參賽,並從中挑選三名優勝隊伍於電路自動化設計會議中予以表揚。今年由台大電機系/ 電子所陳良基教授所帶領的積體電路設計實驗團隊 — 陳東杰、黃毓文、蔡承翰、陳慶曄以及陳拓維等台大同學,於該設計大賽實作組中,獲得第二名的殊榮。台大團隊所發表的「可支援高解析度數位視訊之H 264/AVC編碼單晶片」,對新一代H 264 / AVC壓縮標準演算法進行複雜的分析,並成功地設計出高效能的系統及硬體架構。

頒獎典禮於2005年6月15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阿納海姆(Anaheim, CA)的第42屆設計自動化會議中舉行。該會是積體電路設計與電腦輔助工具研究領域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今年同時有約200篇來自全球頂尖團隊的研究論文發表,與會人數超過一萬人次,參展廠商超過230家,受到世界各國該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及相關產業的世界大廠所重視。這次台灣能在如此盛大的國際舞台上,展露鋒芒,勇奪大獎,實屬不易。陳教授去年即曾率學生團隊榮獲該國際大賽第二名,今年再度連莊擊敗國際名校,可喜可賀。也再次印證台灣的研究環境及實力已瑧世界一流。

陳良基,成大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為台大電機系教授,目前借調工研院電子所所長。

瑞典 Chalmers 科技大學參訪心得報告

瑞典 Chalmers 科技大學參訪心得報告

雷明峰

2004 年八月下旬,王暉教授與我訪問了瑞典歌德堡(Gothenburg)的Chalmers科技大學(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微波電子實驗室(Microwave ElectronicsLaboratory,MEL),參觀實驗室及與研究人員討論彼此研究的主題及分享研究經驗。在一星期的行程當中,我們還訪問學校附近的微波產業,與會的業界人士,對於我們的研究成果印象深刻,也對於未來合作的可能性深感興趣。在瑞典的一週裡也體驗了與眾不同的北歐文化。透過這次的參訪,發現我們與Chalmers 研究群的研究有許多的交集,在未來有許多合作的可能性。

Microtechnology Centerat Chalmers (MC2)概況

Chalmers 科技大學的MC2 大樓,為Chalmers 科技大學規模最大的發展計畫,共計投資了九千萬歐元興建,每年維護經費約5.5百萬歐元,共有25,000平方公尺的實驗室空間,以及200多位研究人員在此大樓, 於西元2000年啟用。我們這次所拜訪的,為MC2裡規模最大的微波電子實驗室(Micr owave Electronics Laboratory, MEL),約有70位正式的研究人員(教授、博士後研究員、以及全職博士生)。MC2的研究核心為一間一級的無塵室。這間無塵室占地1,000平方公尺,主要功能包括矽製程、III-V製程、以及微機電製程三大區域。貴重儀器如電子束顯影器(e-beam lithography system)有專屬的空間,一些特殊的製程如鐵電性材料以及超導材料,也可以在此製作。整間實驗室環境也有嚴格的控管, 整間無塵室的清潔度介於class1(最高級的e-beam)跟class1000(一般製程)間,建築結構在大樓起建時便做了許多的設計以減少外在環境的振動, 實驗室在運轉時也隨時地做監控,溫度和溼度皆有嚴格的控制。在無塵室正下方有一間相同大小的房間,放置無塵室的後勤機房,將空氣及製程原料輸送到上層的實驗室。無塵室編制內, 共有2 0 位專職的工程師負責維護無塵室裡的實驗設備。除了MC2本身的研究,此無塵室也支援業界,提供廠商做一些製程及材料的研究空間。MEL有許多的研究成果,都是在這頂尖無塵室所完成。

微波電子實驗室(Microwave Electronics Laboratory,MEL )

我們為期一週的訪問, 負責的接待人員為微波電子實驗室(Microwave Electronics Laboratory,MEL) 的主持人 Herbert Zirath教授。MEL 其下分為四個研究群 : 超導混頻器、新興微波科技、高頻電子、及應用固態物理。MEL 的實驗室設備相當完整:S參數量測系統可量測到110GHz(近期將架設至325GHz之系統)、雜訊指數量測及負載拉移系統(load pull system) 到110 GHz、相位雜訊(phase noise) 量測系統、四組低溫量測設備、機械加工設備、以及電射及光學設備(用於 THz 研究)。MEL 的研究範圍相當廣泛: 除了傳統的GaAs HEMT,InP HEMT MMIC的製程及設計,他們對於CMOS MMIC、GaN元件、磁性材料及超導材料都有不錯的研究成果。MEL目前主持兩頂國家級的計畫: HSEP(SSF Strategic Research Center in High Speed Electronics and Photonics) 及CHACH(Chalmers Center for High-Speed Technology, a VINNOVA competence center in high speed technology)。MEL同時與歐盟合作密切,除了參與三個 “ 卓越網路”之外,MEL也參與了五項歐盟的研究計畫。MEL也與業界合作密切,除了與當地的Ericsson 及Saab Ericsson Space 有長期的合作計畫之外,它也與國際企業如與Philips一同研究高帶能元件。

訪問行程

在一星期的行程裡,我們與MEL實驗室許多研究人員碰面並討論彼此的研究計畫。有兩天的行程去拜訪附近的微波工業,Ericsson 及Saab Ericsson Space,業界人士對於我們所發表的電路相當有興趣。

我們第一天首先拜訪MC2 部門主管(MC2的單位大小介於我們的系與院中間,所以他們的dean 相當於我們的系主任和學院院長之間,為MC2 的最高主管)Stefan Bengtsson教授。Bengtsson 教授給了我們一個Chalmers及MC2的簡介,並且帶我們參觀了他們引以為傲的無塵室。在吃完午飯之後,Zirath 教授花了一些時間介紹MEL: 其規模、已發表成果、目前研究計畫、以及未來的展望。最後我們與CHACH 計畫主持人Jan Grahn 教授會面。Grahn教授本身的研究為InP HEMT,InP HEMT 雖然非商用市場之主流,但是在一些特殊應用如超低雜訊放大器,以及高頻毫米波的放大器,它還是有它的競爭力,所以在MEL有一小組人仍有做一些InP HEMT 的研究。除了討論他們的研究成果之外,Grahn 教授也告訴我們許多瑞典產業界的新聞及故事。

第二天早上我們與Spartak Gevorgian會面。Gevorgian 教授的研究主要是使用鐵電性(ferroelectric)材料來做一些微波結構。鐵電性材料中的離子結晶會形成同向的電耦極, 所以會有相當高的介電係數( 高達20000) 並且會隨電場改變,利用鐵電性材料所製作的微波結構可以做得很小,並且有可調整的特性。鐵電性材料整合在矽製程裡可以改善矽製程的一些缺點如高介質損耗,及漏電流等問題;利用鐵電性材料,也可以做可變電容、相移器、調變器、及可調濾波器等微波結構。

下午Dr. Zirath有為王教授安排一場演講,介紹我們實驗室的電路研究成果。出席我們演講約有五十人,其中也有不少業界人士專程前來聆聽。參加演講的人士都對於我們設計的電路數量和表現印象深刻,尤其以CMOS的MMIC及60GHz整合接收器MMIC特別感興趣。演講完我們還拜訪了Iltcho Angelov。Angelov 教授的專長為元件模型,在微波界常用的場效電晶體模型「Angelov Model」即為他首先提出。對於元件模型的建立,Angelov 教授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最重要的一點為一個元件模型應該要以最簡單的公式表現出其最重要的操作特性。在MEL實驗室實際應用上,發現廠商所提供的元件模型(BSIM3,EEHEMT)常會有模擬結果不正確,或是不收斂的情形發生,最後還是得要自己做模型。Angelov教授的意見,也點出電路設計者,必須要了解元件模型的特性,而不是一味的使用。有許多同學在設計電路時都盡信廠商模型,Angelov 教授的經驗,大家都應該重視與參考。

我們第三天下午參觀Ericsson。Ericsson位於Molndal,於哥德堡東南方的郊區,距離哥德堡市中心約十五分鐘車程,許多公司的工廠都集中在此區。我們與當地的研發部經理Thomas Lewin 及其部門的工程師會面,介紹彼此的研究成果。Ericsson這裡的研究群為微波及高速電子研究中心(Microwave and High Speed Electronics Research Center),目標為設計一個60 GHz 的收發器系統。他們最近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壓控振盪器相位雜訊的改善,以及倍頻器的設計。他們目前已經有許多不錯的成果。其中有幾位工程師有來參加前一日的演講,並且對我們的 CMOS電路很有興趣,所以也針對我們所設計的CMOS電路及寬頻電路交換了許多意見。

第四天一早拜訪Sergei Cherednichenko教授。Cherednichenko 教授研究THz 頻帶的超導混頻器,主要是做用於天文用以量測THz 頻率信號的混頻器。他們利用異質接面能障二極體(heterostructure barrier varactor diodes, HBV diodes)及熱電子熱測器(hot electron bolometer) 來製作毫米波和次毫米波的混頻元件。他們也同時研究接收此信號用的平面天線。要在實驗室產生THz 級的電磁訊號,需使用到雷射,我們也同時參觀了相關的實驗設備:雷射、光學桌、偏光分光等光學設備、干涉式的頻譜分析儀、低溫設備、以及精密組裝用的顯微鏡。這些研究將用於歐洲許多的跨國計畫,如SSF HF 計畫、EU INTERACT 計畫、以及歐洲太空實驗室(ESA)的FIRST跟Kasimir計畫。

下午我們去參觀Saab Ericsson Space。Saab Ericsson Space 是由Saab (60%) 跟Ericsson(40%)合資的一家太空科技公司,除了在哥德堡的總部外,在瑞典東岸,及奧地利(100%子公司) 有據點,負責太空工業所需的不同組件。在哥德堡的總部, 主要是負責研發及生產微波收發器系統及各式天線。至2004 年5 月為止Saab Ericsson Space 已交貨超過300 組收發器系統。Saab Ericsson Space除了有一半的營業額是與ESA 和政府機關的合作之外,另一半為與私人公司之間的貿易。最後我們還參觀了他們的生產線。

返回MEL實驗室,我們與Peter Linner教授及數位Ph. D. 學生會面。Linner 教授做的是新型微波被動元件結構如 power divider 及 baluns。他們在近期的IMS2004有發表一篇用集總元件合成的branch-line coupler,可以做得很小,並且在帶通頻率有很好的表現。他們也做合成材料(metamaterial)的研究。

最後一天我們與Zirath 教授會談,看了Zirath 教授所做的MMIC,並且討論本實驗室與MEL 合作的可能性及合作模式。結論是:最快的方式,應該是資源互相分享的模式,比如說在量測互相支援及驗證;大型的合作關係,則可以在未來提研究計畫時互相掛名並且兩方分工合作。在業界資源,我們有同共的合作關係,如穩懋半導體,但有些是我們特有的資源,如TSMC,或是MEL 特有的資源,如IMEC和IBM,我們可能可以藉由學術合作而去接觸到彼此沒有的製程資源。最後也可以藉由交換學生或是客座教授的方式,增進雙方的學術交流。王教授並提出邀請Zirath教授來本系訪問,Zirath 教授也表示非常樂意,最快的話也許今年年底可以成行。

參訪心得及感想

在這一星期的訪問行程裡,我們參觀了一個世界上數一數二等級的微波實驗室,並且體驗了一個全新的文化。平心而論,MEL實驗室的設備,研究人員,以研究成果,世界上沒有幾間學術單位有如此規模的微波實驗室。能夠來這裡一個星期,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大開眼界,並且深感佩服。

瑞典為典型的福利國家,薪水高稅金也高,故人民都受到妥善的照顧,對於人、事、物也都有最高的要求。所以瑞典人即使在學校及企業裡也很注重生活品質,實驗室採光很好,辦公室( 實驗室及公司皆是) 幾乎都有一整面對外採光的玻璃,並附設舒適的休息室,提供咖啡、熱茶,讓工作人員放鬆身心。或許是我們在的時間剛好是瑞典人的年度旅遊時間,所以無論是在實驗室或是公司參觀,感覺起來人都很少。整個工作環境及氣氛是很悠閒愉快,跟台灣的學術單位或是公司裡的緊張氣氛差異很大。

我們對於MEL實驗室的整體印象是很深刻佩服,並且多少有一點羨慕。MEL實驗室的設備完整、空間寬敞、有許多的研究計畫跟一流的師資與學生,所發表的研究成果包括整個微波領域,並且有許多的獨創設計及應用。這些必須建立在一個經費充足、重視研究發展的環境才有可能發展出如此成就。反觀台灣的研究環境,在經費上與MEL 比是非常的少,而業界普遍對於研發不夠重視( 近年雖然有進步,但與歐美比仍有相當差距),台灣的師生在此環境下工作特別辛苦。不過觀察這幾年我在國際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可以跟歐美知名大學相當,我們應該對我們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外國友人來參觀我們的實驗室,應該也會讚嘆不已吧!

台灣學術界一直以來都與美國的關係較為密切,從學制、師資、設備,多來自於美國。然而在大西洋另一端的歐洲大陸,有許多的資源及合作管道我們沒有積極地開發。其實民國初年世界的中心在歐洲,從人文、時尚、科技、財金、政治等都以歐洲為執牛耳;當時的學術界也以歐洲為中心,許多民初的學者都是留學歐洲。美國藉由二次大戰成為世界的領導者,學術界的重心也由歐洲工業大國如德國、法國、英國、瑞典轉移到新大陸,但是歐洲仍然有保其優良的科學方法研究傳統。近年來歐洲政治環境的變化如蘇聯解體、東西德合併、與歐盟的成立,使得歐洲的影響力大增。許多的研究計畫在歐盟的贊助之下而誕生,再加上歐洲人不像美國人對學術研究偏於急功近利的態度, 有許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未來會有舉足輕重地位。藉由參訪 Chalmers 科技大學的機會,我們與瑞典微波界精英建立一條溝通的橋樑。這個新的機會,是我們與歐洲研究單位合作的開始,希望藉由學術及文化合作交流,能夠為雙方帶來更創新的思維,以及更多的研究成果。

此參訪活動係由國科會卓越延續計畫(NSC93-2752-E-002-002-PAE)所贊助。雷明峰,現為電信所博士班二年級生。

New York, Intel, and Me

New York, Intel, and Me

吳忠幟/洪蘊華/黃柏超

  • 演講題目:New York, Intel, and Me
  • 演講時間:93年10月28日 5:30 pm
  • 演講地點:電機二館142教室
  • 演講摘要:

這個學期第一次學術漫談邀請到吳志毅教授,他的講題是「New York, Intel ,and Me 」— 以他在美國求學、工作,然後回到台灣執教的經歷為主,和大家分享他在這些日子、兩個截然不同地方的看法和經驗。

吳教授自台大物理系畢業之後,因為興趣的緣故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讀電機系。吳教授的物理系背景對他在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有不小的影響,因此在看問題、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往往能夠從物理的角度切入。

大多數普林斯頓的研究生生活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到紐約市,吳教授也不例外。他在求學生涯中去過紐約市無數次,因此就順便為在場的同學做了一個簡短的city tour 。吳教授對於這個城市的初步印象跟我們熟悉的台北市差不多;不過不同的是在紐約市中有各式各樣的人種、形形色色的人物,走在街道上並不會因為自己屬於少數民族而感到不自在。此外,紐約號為大城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論什麼人來到這裏,一定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 — 知名的百老匯、大都會博物館、格林威治村、中央公園等。

從學校畢業後,吳教授在機緣巧合之下進入了世界知名的Intel公司貢獻所學,從事半導體的R&D 工作。吳教授在分享Intel工作經驗的同時,特別強調學校和業界的不同,尤其在R&D 方面,特別注重Discipline,這種文化在一般大型企業中尤為重要,否則個人的一個小錯誤可能造成數以千萬計的損失。吳教授認為:雖然在業界工作大家常提到「創意」,不過相較之下Discipline 更為重要,而這項往往在學校比較學不到。

最後,吳老師鼓勵同學們若要往業界發展,應該要開始調整心態才能適應,因為在業界做事的態度跟在學校做實驗完全不一樣。

  • 問答集:

Q1:請問老師在Intel R&D部門主要是做哪一方面的研究?

A1:在我離開Intel 之前,主要是參與45nm製程的先期研發,可能會在一、兩年才會開始量產。在台灣做R & D可能是做半年後或是一、兩年之內會生產的產品,在美國可能是做四、五年後上市的產品,這點是和台灣最大的不同之處。

Q2:請問老師在Intel時如何規劃自己的時間?遇到壓力時如何調適自己?

A2:其實不管是在Intel 或是其他公司都差不多,在一個越成功的企業中,自己所擁有的時間相對越少,加上處在研發第一線的關係,必須隨時on-call,因此幾乎沒有什麼時間可以規劃利用。

Q3:老師為什麼沒有想過在美國擔任教職?

A3:在生涯規劃中,從未特別想過要在哪裡擔任教職;當初會去Intel是因為全世界只有一個Intel,在那裡必定會學到許多別處學不到的東西。至於擔任教職,只要研究環境、學生素質都很好的話,在什麼地方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

Q4:Intel跟台灣公司薪資的差異如何?

A4:Intel的薪資比國內待遇好,不過人生不能只用金錢來衡量,還有許多更重要的因素,像家人、朋友等。因此雖然有錢很好,但錢不是一切。

Q5:請問老師的生涯規劃是一開始就打算擔任教職還是原本另有規劃?

A5:在當研究生的時候,心中就有將來要從事教職、做研究的想法。雖然在Intel工作了幾年,不過當初是抱著「現在不進Intel 看看,以後就沒有機會」的想法,還是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夠回到台灣擔任教職或是從事研究工作。所以這次剛好有機會,就決定回電機系任教了。

吳忠幟,電機系1990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副教授。

洪蘊華,現為台大電子所碩士班學生。

黃柏超,現為台大電子所碩士班學生。

「台大-聯發科技無線整合系統實驗室」五年研究成果發表

「台大-聯發科技無線整合系統實驗室」五年研究成果發表

汪重光

為提昇國內無線通訊系統超大型積體電路及架構設計研究水準與風氣, 獎助學術界研發貢獻, 由聯發科技與蔡明介董事長個人共同出資億元贊助成立「台大-聯發科技無線整合系統實驗室」, 從2 0 0 1 ~ 2 0 0 5 連續五年, 每年提撥兩千萬研究經費給台大電子所和電機系, 贊助合作進行無線通訊系統晶片的研究。台大電機資訊學院於今 ( 7 / 2 2 ) 日在台大博理館2 0 1會議室舉行五年研究成果發表。

台大校長李嗣涔指出, 「台大-聯發科技無線整合系統實驗室」過去五年來, 在專利申請、論文發表、和學術交流方面有許多重要的成就與貢獻, 其中最重要的, 就是自2 0 0 3 ~ 2 0 0 5 連續3 年,總共有5 篇論文發表於ISSCC 上, ISSCC(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 為全世界I C設計領域論文發表的最高指標, 能被接受刊登的論文, 絕對是國際級的最高水準, 特別是在「台大-聯發科技無線整合系統實驗室」研究論文入選之前, 台灣已有五年的時間未有任何論文獲選, 所以這些論文能夠獲選發表在ISSCC 確實是十分難能可貴。另外,李校長也特別頒感謝狀給蔡董事長, 以感謝其促進「台大-聯發科技無線整合系統實驗室」成立的具體回饋行動。

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貝蘇章針對目前「台大- 聯發科技無線整合系統實驗室」執行成果做了進一步說明:

在研究成果發表方面

目前已完成1 8個相關專題研究與4 0個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已發表9 篇國際期刊及4 6 篇國際會議論文、申請9件台灣和美國專利。

在學校學術交流方面

已和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C Berkeley ) 、美國史丹福大學 ( Stanford University ) 、日本東京大學 ( TU )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 TITECH ) 互相訪問, 並舉辦博士生論壇, 增進博士生國際視野。同時,也和美國、日本多所頂尖學校相關領域教授之實驗室簽訂合約, 藉由雙方交流, 促進實驗室於超大型積體電路與系統單晶片研究領域上之研究發展。

在國際級專業研討會方面

已陸續舉行二十餘場次研討會, 邀請到無線通訊系統超大型積體電路及架構設計領域知名學者及專業人士, 讓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師生, 強力吸收無線通訊系統超大型積體電路領域豐富知識與成果分享。

貝蘇章指出, 「台大-聯發科技無線整合系統實驗室」為國內產學研究合作建立了雙贏典範, 除集結年輕專業教授朝無線通訊領域發展, 更培養年輕一代的碩博士生熟悉無線通訊領域, 並開創出台大電機資訊學院無線通訊卓越研究成果。「台大-聯發無線通訊系統超大型積體電路及架構設計計畫」成就台灣本土無線通訊研究風氣, 引領年輕後輩承先啟後, 有朝一日, 將成為無線通訊領域人人嚮往的「世界級實驗室」。

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表示, 「台大-聯發科技無線整合系統實驗室」過去五年來, 在台大電機系師生共同的努力下,有相當傑出的成果, 聯發科技也決定將合作計畫再延伸至2 0 0 8年,希望透過更密切的國際交流和學術合作, 以及培育更多優秀人才從事創新研發的研究, 為台灣在無線通訊方面建立長期競爭力。

汪重光, 交通大學電子系 1 9 7 0 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教授。

台灣第一 台灣大學榮獲 IBM 全球聯合研究計畫

台灣第一 台灣大學榮獲 IBM 全球聯合研究計畫

台大電機系辦公室

( 7月21日,台北訊) 台灣大學與台灣IBM公司今日共同宣佈一項「電子產業價值鍊的隨需服務」聯合研究計畫,開啟雙方合作大門。此次灣大學以跨學術與產業的創新整合研究計畫,從眾多的申請單位中脫穎而出,成為台灣第一所獲得I BM聯合研究計畫 ( Shared University Research) 的大學,躍昇世界頂尖學術單位之列。為期三年的合作計畫中,I BM將提供軟硬體、技術分享與美國華生研究中心之顧問諮詢,並與台灣大學電機系及資管系分別成立「隨需研發服務實驗室」及「隨需商務實驗室」進行整合研究。此外,參與此項聯合研究之台大師生將有機會參訪IBM美國華生研究中心或參與研討會,檢視研究成果;參與專案計畫的學生並有機會提出申請,前往大中華區實驗室實習,進行人才交流。

IBM自2 0 01年起,在全球推動校園聯合研究計畫。截至目前,共有二百二十九個研究計畫獲選與I BM進行聯合研究,而I BM也提供超過一億美金的軟硬體、技術及獎金,與世界知名大學合作,共同進行各項領域的創新研發。舉凡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卡內基、劍橋、牛津等世界頂尖學府,均獲選參與I BM校園聯合研究計畫。研發範圍涵蓋資訊科技、半導體、電子產業、氣候研究、生化科技、醫學等不同領域。

有鑑於電子產業正面臨需求與環境的快速變化,唯有透過全球性的合作,才能研發迅速、彈性且具成本效益的商業解決方案;儘管電子產業已研發許多協同供需鏈的管理平台,仍無法建構符合隨需應變之整合性方案。因此,台灣大學提出的「電子產業價值鏈的隨需服務」計畫,研究內容將以半導體供應鏈管理為主,並以3 C產業及中小企業需求鏈管理為輔助工具,研究整個價值鏈從晶片研發、設計、製造、乃至於電子產品通路行銷,如何隨市場與客戶需求,妥善運用全球資源,提供快速、彈性、可靠且低成本的客製化服務。其預期成果包括創新的服務模式、整合性解決方案的設計、及促成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等。研發成果將為台灣產業帶來相當大的助益。

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表示,資訊科技與商務領域的研發創新,對人類生活與經濟影響甚深。台大此次由電機系、資管系、電子所、及工業工程所等跨三院所的合作,是一次校內成功整合研究的案例。透過對電子產業前瞻性的需求,以及和BM華生研究中心進行的聯合研究,台大參與之師生將可進一步與國際標竿企業及世界頂尖大學之研究接軌,更深入掌握未來的產業脈動與科技發展趨勢,培養具國際視野的科技與領導人才。

台灣IBM 公司總經理許朱勝指出,人才是IBM最重要的資產,而校園又是孕育人才最重要的搖籃,IBM每年提供5 0 ~ 70 個名額贊助全球知名大學,進行一年以上的研究計畫,藉此IBM得與全球頂尖優秀人才共同交流、互相合作,並網羅校園菁英人才,堅強IBM研發陣容。而台大學為台灣學術殿堂,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有卓越的成就,更培育了眾多社會菁英;透過此次聯合研究計畫的合作,台灣大學與IBM不僅能與國際前瞻研究接軌,並能以研發成果提振台灣產業。

IBM今年特別成立社區暨大學關係部門,以全方位教育展望 ( Total Education Perspective)為目標,希望運用本身的資訊科技專長,結合全球資源及員工的力量,積極回饋社會並深耕校園關係。未來,IBM將與更多台灣大專院校進行聯合研究計畫,包含RFID、生物科技等領域,讓台灣校園研發成就躍上世界舞台。

研發商務合 e 卓越創新台灣

研發商務合 e 卓越創新台灣

張時中

國立台灣大學為台灣高等教育的翹楚。今年從全球眾多申請單位中脫穎而出,成為台灣第一所榮獲IBM校園聯合研究計畫獎助的大學,與國際頂尖學府同步進行創新的學術研究。在合作計畫中,IBM將提供軟硬體、技術分享與美國華生研究中心之顧問諮詢,與台灣大學電機系及資管系合作,分別成立「隨需研發服務實驗室」及「隨需商務實驗室」,以「電子產業價值鏈的隨需服務」為題,進行前瞻性的整合研究。

有鑑於台灣在全球電子資訊產業的關鍵地位與未來競爭力的挑戰,此項「電子產業價值鏈的隨需服務」聯合研究計畫,將以半導體供應鏈管理與3C產品中小型企業的需求鏈管理為載具,研究整個價值鏈從晶片研發、設計、製造、以至於電子產品通路行銷,如何隨市場與客戶的需求,妥適運用分佈於全球的資源,提供快速、彈性、可靠而低成本的客製化服務。預期成果包括創新的服務模式、整合性解決方案的設計、及促成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透過此項聯合研究計畫於電機系所成立的「隨需研發服務實驗室」及資管系的「隨需商務實驗室」,台灣大學將可進一步推動和國際標竿企業及世界一流大學的研究接軌,師生可更深入掌握未來產業的脈動與科技發展趨勢,培養具國際視野的科技與領導人才。

張時中,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教授。

台大電機動起來 e 個都不能少

台大電機動起來 e 個都不能少

吳瑞北

向來穩居第二類組榜首的台大電機系,一改外界「老神在在」的傳統大老印象,首次以年輕活潑的姿態,在該系網頁上推出『高中生專區』,內容包羅萬象,小到食衣住行,大到前途發展,清楚勾勒出未來生涯願景,企圖在選填志願前加強火力,將最優秀的學生e網打盡。

台大電機系表示他們對於爭取優秀學生從不鬆懈,在直接到高中與學生面對面對談、寄發文宣外,身為電機資訊龍頭怎能在高中生最常接觸的媒介Internet中失聲。該系指出競爭系所中或多或少都有針對高中生設立的網頁, 但多偏重於課程師資、Q&A等內容,少有全面整合性的資訊提供。該系『高中生專區』以一個大學新鮮人的角度出發,強調五大重點,包括掌舵手(系主任)的領航指南;系友、教授、學生的傑出表現;生活廣場裡的食、衣、住、行、育(四大系館、設備、獎學金、國際交流、課程規劃)、樂(系學會、社團);系友和學生的真情告白,以及系主任與系學會分別主持的Q&A園地等。以最豐沛的軟硬體資源,先為新鮮人鋪好大學之門的康莊大道,讓新生在入學前即能清楚掌握環境與未來發展。

Quanta-NTU Technology Day

Quanta-NTU Technology Day

郭斯彥/黃俊郎

緣起

廣達電腦於民國七十七年成立於台北士林區,目前為全球最大的筆記型電腦製造商,近年來集團版圖更跨及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光碟機、手機、伺服器等領域。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先生為台大電機系系友,捐贈給電資學院的博理館甫於去年落成使用,新大樓的七樓於捐贈之時即規劃為電機系與廣達電腦公司共同合作計畫實驗室空間。廣達電腦目前與電機系已有數件正在進行中的產學合作計畫,為促成廣達電腦與電資學院更密切的合作,特別於四月七日舉辦廣達— 台大技術交流會(Quanta-NTU Technology Day)。

會議紀事

交流會當天,廣達電腦由林百里董事長親自帶領多高階主管蒞臨。會議由吳副校長致詞歡迎廣達電腦貴賓揭開序幕,林董事長接著也簡述廣達電腦未來的研發重點並表 達對此會議的高度期許。

當天的重頭戲 — 技術交流— 由目前廣達電腦與電機系合作計畫的進度報告開始。王勝德教授首先報告Cluster Computing 計畫(雷欽隆教授為計畫主持人,郭斯彥教授、顏嗣鈞教授、王勝德教授、蔡志宏教授、林宗男教授為共同主持人),計畫主要目標為發展容錯技術、資源管理與負載平衡、平行處理應用與發展環境、內容交換與應用測試環境。所發展的技術,部分已在廣達電腦捐贈的Blade Server上實現。林董事長對於Cluster Computing技術未來在醫療上的應用(如:開刀過程的模擬)非常的感興趣。

第二個廣達 — 台大合作計畫( Comprehensive PCB Design Environment,郭斯彥教授為計畫主持人,張耀文教授、陳中平教授、黃俊郎教授為共同主持人)由黃俊郎教授報告。本計畫第ㄧ期以電路板的設計規則檢查(Design Rule Checking)為目標,第二期則將發展繞線(Routing)、RLC 電氣特性模擬與測試技術。此計畫係針對廣達電腦的需求來開發電路板輔助設計工具, 與廣達電腦的設計部門有相當密切的合作關係。

對於整個電資學院的現況,則理所當然的由學院的大家長— 貝蘇章院長— 對來賓進行火力展示。舉凡學院的組織定位與發展特色、資源及經費概況、研究教學成果、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中長程發展目標與遠景都讓來賓留下深刻的印象。

交流會接著由電資學院的各個研究所介紹目前與未來的研究方向與趨勢。電子所的闕志達所長以單晶片系統為主題,強調單晶片系統對系統廠商的重要性以及系統廠商在此方面的競爭力優勢,並且介紹電子所在單晶片系統的研究成果。電信所由廖婉君教授、陳銘憲所長與陳宏銘教授介紹研究現況。廖婉君教授的報告主題為雙網服務與網路電話,內容包含產業的重要性、發展潛力與電信所團隊在這個領域的研究目標與願景;針對未來數位家庭中DTV成為「決戰在客廳」主角的趨勢,陳所長提出智慧型EPG(Electronic Program Guidz,所發展的技術將可提供使用者更多樣化與個人化的服務;陳宏銘教授的研究主題為影像處理技術,除了呈現與廣達合作計畫的成果外,也介紹其實驗室的研究領域。

中午用餐時安排的是較輕鬆而大家也都十分關切的博理館規劃問題。毛明華教授報告的是302室與地下室的空間與使用規劃;廣達電腦方面則報告七樓的規劃與使用。午餐後的第一場報告移至資工系館進行,內容包括資訊所的內嵌式系統與網媒所的數位內容、數位家庭服務。報告與現場展示內容均讓廣達電腦的來賓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天最後一場報告的主角為電機所。雷欽隆教授的報告主題為數位家庭娛樂的解決方案,包括Wireless Multimedia Adapter、Wireless Media Gateway與Dependable Media Server;王凡教授的研究專長為內嵌式系統的驗證,除了對驗證的重要性多所著墨,也介紹其實驗室的核心技術與可能應用;Sensor Network是一個有相當多應用的研究領域,黃寶儀教授介紹了Sensor Network的實際運用例子與其實驗室團隊在緊急警報系統的研究成果。

結語

在技術報告結束後,雙方就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與合作方式進行意見交換。廣達電腦對電資學院的研究能量與研究方向皆十分肯定,對於未來進一步的合作也抱持樂觀的態度。

郭斯彥,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教授。黃俊郎,電機系1992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