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 動態報導

[第09期] 動態報導

重要公告—尋找失聯系友
為加強系友間的聯繫,敬請系友們提供個人的更新資料、貴班通訊錄或在貴機關行號服務之系友名單及通訊錄,以使系友資料庫更為完善。謝謝您的支持與合作。

同仁動態
◎ 貝蘇章教授自2003年8月起榮任電機資訊學院院長。
◎ 賴飛羆教授自2003年8月起榮任臺大醫院副院長。
◎ 陳銘憲教授自2003年8月起榮任電信工程學研究所所長。
◎ 電機系新聘黃鐘揚助理教授,2003年8月到任。
◎ 光電所新聘馮哲川教授、李君浩助理教授,2003年8月到任。
◎ 電信所新聘何鏡波副教授,2003年8月到任。
◎ 電子所新聘陳怡然助理教授,2003年8月到任。

學生獲獎
◎九十一學年度大學校院「積體電路設計競賽」,電機學群學生獲獎名單
◎第三屆「旺宏金矽獎」電機學群獲獎名單
◎九十一學年度「矽智產SIP設計比賽」獲獎名單
◎大學校院「混合式積體電路設計碩士論文觀摩競賽」獲獎名單
◎九十一年度國科會「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獲獎名單

有機發光元件的進展與應用

[第09期] 科技報導 — 有機發光元件的進展與應用
楊志仁/卓庭毅/吳忠幟

一、前言
過去十多年來,有機導電小分子及高分子材料的研發極為迅速。隨著有機導體、絕緣體及半導體材料的齊備,有機半導體材料在電子及光電元件的領域裡,例如有機薄膜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感光二極體(Photodiodes)、光導元件(Photoconductors)、太陽能電池(Solar Cells)及薄膜電晶體等(Thin Film Transistors, TFTs)均逐漸展現實用的潛力。一般而言,有機半導體光電元件具有薄膜元件及低溫製程的特性,因此不受限於傳統晶態基板的大小限制,適用於各種基板以及大面積的製作方式,將產生許多與傳統無機半導體有明顯區隔的應用,如大面積的光電系統等。

二、有機發光元件的發展
在各種有機光電材料及元件中,近年來以有機發光元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OLEDs)及其在平面顯示器應用上的進展最為迅速。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發展可朔自1963年,Pope在約10-20mm厚的Anthracene晶體兩端通上數百伏特的跨壓[1],觀察到電流的流通及發光現象。其它有機分子晶體亦陸續被發現具有電激發光的性質,但由於其操作電壓偏高,能量轉換效率偏低,在實際應用上還有相當差距。1987年,美國柯達公司的鄧青雲博士藉由真空蒸鍍的方法[2],發展出以有機小分子Alq3 (tris-(8-hydroxyquinolinol)aluminum, 圖一(a))為發光及電子傳導材料的多層有機發光二極體(multilayer or heterostructure OLED),大幅改善了OLED元件的操作特性,將操作電壓降低至10V之內,量子效率可達1%,元件穩定性提升等,因而確立了OLED元件的實用性。
相對於Pope及柯達公司等所用的小分子材料以及真空蒸鍍製程,Partridge等於1980年代亦陸續報導利用高分子聚合物及溶液塗佈方式所製作的OLED元件,其所用的材料係以具有良好電洞傳導特性的聚合物poly(vinylcarbazole) (簡稱PVK,為一深藍光材料)為主[3]。1990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西實驗室(Calvendish Lab.)報導了以聚苯基乙烯基[poly(p-phenylene-vinylene),PPV]聚合物為發光材料(圖一(b)),並以聚合物溶液塗佈方式所製作的單層有機膜黃綠光元件[4]。由於這些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亦具有類似半導體的特性及吸引人的簡易製程,很快地引發了聚合物發光元件(PLED)的研究熱潮。自此以後,各種摻雜發光染料之小分子、高分子OLED元件的研究與發展便迅速成長。
有機發光元件的相關領域得以快速進展,得力於它的元件特性及製作方式,十分適合平面顯示器的應用。其特點如下:1.不需晶態基板,顯示器大小不受限制;2.低溫製程,可製作在任何基板上;3.快速反應時間(<μs);4.RGB元件皆可製作;5.低操作電壓;6.高流明效率;7.高亮度、高對比;8.自發光、廣視角。和其他自發光顯示器技術,如CRT,TFEL,PDP及FED等相比較,OLED的操作電壓僅需數伏特至十幾伏特,明顯地遠低於其他技術(>100伏特)。另外OLED材料良好的機械韌性和低溫製程,使其可以很容易地製作在任何輕、薄,甚至可撓曲(Rollable)的基板上(如塑膠基板),因此吸引了相當多研究團隊投入研發的工作。
由於OLED的能量使用效率可提昇到目前平面顯示器主流技術LCD的十倍以上,有可能為平面顯示器及可攜式電子產品帶來革命性的變化。1997年,日本Pioneer公司以小分子材料為基礎,發表了單色(綠色)被動矩陣顯示器(256 x 64 pixels)(圖二(a)),首度成功地將OLED顯示技術,實際應用在汽車音響顯示面板上。1999年5月,該公司又發表一款4色的被動矩陣顯示器(256 x 64 pixels)。2002年,Pioneer與Motorola兩家公司合作在美國推出了應用於手機之多色有機電激發光顯示面板(圖二(b))。2003年初,美國Kodak公司更率先將OLED全彩顯示面板(2.2吋,521 x 218 pixels),列為數位相機的標準配備(圖二(c))。
在全彩顯示器發展方面, 1998年日本Pioneer公司成功地發表5.25吋的被動式全彩小分子型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QVGA ,320 x 240 pixels)。1999年,日本三洋(Sanyo)與美國柯達(Kodak)兩家公司,亦成功地開發出第一個全彩低溫多晶矽主動矩陣式之小分子型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2.4吋, 852 x 222 pixels)。2002年,日本新力公司(Sony)推出了將13吋全彩主動式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圖二(d)),解析度可達SVGA等級,且面板厚度僅1.4mm,大幅增加了全彩OLED顯示器的實用性。

三、OLED元件基本原理
OLED元件本質上為一固態半導體元件,只是所使用的半導體為有機半導體而非傳統的無機半導體。最簡單的OLED元件結構如圖三所示,其組成基本上是由一層具有發光特性的有機半導體夾在上金屬陰極和下透明陽極之間,整個元件製作在透明基板如玻璃上,透明陽極通常是由透明導體ITO(摻雜錫(Tin)之氧化銦(Indium Oxide))所構成。當一順向偏壓加諸陽極和陰極之間時(參照圖三之能帶示意圖),電洞和電子分別自陽極和陰極注入有機半導體,二種載子在有機薄膜中傳導而相遇時,經由輻射性復合(radiative recombination)的方式產生光子(photon),透過透明陽極和透明基板而發光。但是單層元件的特性通常較受限制而不易提升,這也是早期的OLED元件特性無法突破的困難所在。1987年,柯達公司發表突破性雙層元件結構(如圖四所示),採用電洞傳導層(diamine)注入和傳導電洞,使用電子傳導層(Alq3)注入和傳導電子。同時如圖四的能階示意圖所示,多層結構的另一項好處是可以利用異質接面(heterojunction)處的能障(energy barrier)來侷限載子的空間分佈,提高復合區域中的載子密度,因而增加元件的發光效率,確立了OLED元件的實用性。柯達所發展出來的雙層結構概念,日後被推廣至多層結構,進一步提升OLED元件的特性。

四、實驗室現況
筆者所屬的「有機光電半導體與元件實驗室」自1998年起,持續獲政府贊助研究經費,從事有機光電材料、元件以及相關應用技術課題的研究,以下簡要介紹本實驗室近幾年來在有機發光元件及光電元件的部分研究成果。
在典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異質接面結構中[2],由於有機材料間分子能階及傳導特性的不匹配,在不同有機材料間會形成遽變異質接面(abrupt heterojunction),進而導致正負載子不易注入到遽變接面的另一側,局部累積而形成強大的電場,因此對元件的操作電壓、發光效率及元件壽命有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發展出模糊接面有機發光元件(Fuzzy-Junction OLEDs)結構以及相關的製作技術[5],使原來的遽變接面轉變成理想的漸變接面。在我們的實驗中,模糊接面元件可達約20 lm/W綠螢光發光效率,優於傳統遽變接面元件文獻中最高的13 lm/W,使能量使用效率提高了50%。
另外我們發展出可於元件製作完成後再改變元件結構及光電特性的程式化元件(reconfigurable devices)。在元件製作完成的初始結構下為藍光OLED元件,可依序將之程式化為綠光及紅光元件,此種元件深具應用於高解析度彩色OLED顯示的潛力(圖五)。
藍光OLED元件不僅是全彩OLED顯示器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照明用白光元件的應用上,更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持續研究藍光材料與元件過程中,我們發展出以旋環雙茀基核心含嘧啶雜環芳香族寡聚物為基礎的高效能藍光元件[6],亮度值可達文獻中最高的80,000 cd/m2。
在有機發光元件中,有機電荷傳輸層的電荷傳輸能力,即載子之遷移率(carrier mobility),是影響元件特性如操作電壓的重要因素。因此本實驗室建立了飛行時間式電荷傳輸特性量測系統(Time-of-Flight System, TOF)(圖六),用以研究載子在有機薄膜中的傳導特性[7,8]。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了數種以螺旋芳香族系(spiro)結構為基礎的雙極性(bipolar)材料,其電洞遷移率可達4×10-3cm2/V?s,電子遷移率也可達到創紀錄的10-3cm2/V?s。
此外,OLED元件經常透過材料的摻雜(doping)達到色彩調制及提昇元件效率等目的。所謂摻雜係指在有機薄膜發光二極體中,在主體材料層中(host layer)添加少量的客體發光摻雜物(guest emissive dopants)。但無論是高分子或小分子的摻雜製程,摻雜物將均勻地分佈在主體材料層中,無法局部調制元件的光電或電氣特性。為了突破此種限制,我們發展出新的摻雜技術:有限摻雜源的擴散熱轉印法(Finite-source Dye-diffusion Thermal Transfer,FS-D2T2)[9-11],可對有機膜進行局部選擇性摻雜,調制光電特性。利用此特性,我們可製作出任意圖案的多彩有機發光二極體(圖七)。
有機固態材料不僅可作為一般發光元件,更有可能進一步應用於固態雷射。對於量子效率和熱穩定性高的有機發光材料,外加以雷射激發光源,沿著激發光條紋方向傳播的光子,會持續誘使處於激發態的有機材料分子回到基態而放光。從圖八頻譜中可看出,隨著激發光源強度逐漸增加,受激放射的光子數量大於損耗時,光子數量將持續增加,產生強化放光及窄化放光頻譜的效應,亦即產生自發性增強放光。若再加上反射面形成共振腔,則可進一步產生雷射。
本實驗室亦致力於有機感光元件,如太陽能電池(solar cell)和光偵測器(photodetector)的研究。圖九為本實驗室目前可製作出的有機材料太陽能電池特性,其外部量子效率可達14%。

五、結論
本文簡要地介紹近年來有機發光元件及顯示器應用的進展,並介紹近幾年內本實驗室在有機發光元件及光電元件的部分研究成果。由於有機光電材料與元件的發展至今始進入初期的應用階段,所以無論是在元件製程、元件物理、新材料的開發以至應用的技術上,均蘊含許多發明與創新的機會。
最後,我們藉此機會感謝在研究過程中曾給予我們協助的師長及同仁,以及與我們有持續合作的研究同仁。

六、參考資料
[1] M. Pope, H.P. Kallmann and P.J. Magnante, J. Chem. Phys. 38, 2042 (1963)
[2] C.W. Tang and S.A. VanSlyke, Appl. Phys. Lett. 51, 913 (1987)
[3] R.H. Partridge, polymer 24, 733 (1983)
[4] J.H. Burroughes, D.D.C. Bradley, A.R. Brown, R.N. Mark, K. Mackay, R.H. Friend, P.L. Burn and A.B. Holmes, Nature, 347, 539 (1990)
[5] C.-W. Chen, T.-Y. Cho, C.-C. Wu, H.-L. Yu and T.-Y. Luh, Appl. Phys. Lett. 81, 1570 (2002)
[6] C.-C. Wu, Y.-T. Lin, H.-H. Chiang, T.-Y. Cho, C.-W. Chen, K.-T. Wong, Y.-L. Liao, G.-H. Lee, and S.-M. Peng, Appl. Phys. Lett. 81, 577 (2002)
[7] C.-C. Wu, T.-L. Liu, W.-Y. Hung, Y.-T. Lin, K.-T. Wong, R.-T. Chen, Y.-M. Chen, and Y.-Y. Chien, J. Am. Chem. Soc. 125, 3710 (2003)
[8] C.-C. Wu, W.-Y. Hung, T.-L. Liu, L.-Z. Zhang, and T.-Y. Luh, J. Appl. Phys. 93, 5465 (2003)
[9] C.-C. Wu, C. Yang, H.-H. Chang, C.-W. Chen, C.-C. Lee, Appl. Phys. Lett. 77, 794-796 (2000)
[10] H.-H. Chang, C.-C. Wu, C. Yang, C.-W. Chen, and C.-C. Lee, Appl. Phys. Lett. 78, 574-576 (2001)
[11] C.-C. Wu, S.-Y. Lin, C.-W. Chen, and J.-H. Hsu, Appl. Phys. Lett. 80, 1117-1119 (2002)

楊志仁,台科大機械所1998年畢業,國立台灣大學光電所博士班二年級研究生
卓庭毅,電機系2001年畢業,國立台灣大學電子所博士班二年級研究生
吳忠幟,電機系1990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光電所暨電子所副教授

91學年度電機學群畢業典禮

[第09期] 系所近況報導 — 91學年度電機學群畢業典禮
林勁翰

一如往年,六月是鳳凰花盛開,畢業生離情依依、互道珍重的時節。然而,今年的畢業季,卻因為國內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的爆發,而顯得格外不同。不捨離情依舊,只是多了一絲緊張的氣氛。

在疫情起伏不定的情況下,學校在五月做出暫緩全校性畢業典禮的決定。不過在考量本校歷來傳統及其對畢業生意義之後,學校決定另行舉辦網路畢業典禮,由各系所推派代表參加,其他同學及家長則可以上網參與畢業典禮。這項決定雖然令人無奈,為顧及所有人的健康,卻也是不得不的選擇。

雖然網路直播是項創舉,不過對所有畢業生來說,親臨畢業典禮有著無法取代的非凡意義。因此,本系系主任郭斯彥教授決定,由電機系舉辦小型畢業典禮,讓所有電機學群的畢業生都能共襄盛舉。是以,電機學群畢業典禮的規劃,在五月底緊鑼密鼓地展開。

從定案到畢業典禮當天,只剩下兩週左右的時間,可說相當緊迫。因此立即由系辦賈小姐負責,組成了一支12人的電機學群畢業典禮籌備小組,由各個系所推派代表參加。分別是電機系辦賈永如小姐、系計中林其誼學長、劉欣庠學長、光電所所辦簡嘉葳小姐、光電所學會巫漢敏學長、電信所辦葛惠玲小姐、電信所學會吳俊蔚學長、電子所所辦康薇萱小姐、陳姿美小姐、電子所學會徐志瑋學長、電機系系學會會長黃彥維同學、還有電機系畢聯會林勁翰同學。
自行舉辦畢業典禮,對電機系來說還是頭一遭,所有細節也都經由籌備小組開會討論規劃。原先規劃在電機二館西側門處設置典禮會場,在樓梯上搭建簡易舞台及佈景;側門廣場則擺設長凳子,以為畢業生坐席。此外,也向學校申請封閉西側門外的道路,架設遮陽棚後,供作家長休息觀禮的空間。
所有細節定案之後,準備工作也立刻展開部署。由於時間非常緊迫,有不少工作人員忙到畢業典禮當天的凌晨,才拖著疲累的身軀離開系館。接下來能做的,就只有祈禱當天的典禮順利進行、不出狀況。

星期六清晨,惱人的梅雨讓所有工作人員的心情陷入陰霾。原先規劃在戶外的典禮,勢必要移至室內進行。這下子工作人員忙得更是暈頭轉向。上午九點三十分之後,畢業生與家長們陸續抵達系館,報到後別上胸花,隨即進入105演講廳坐定,靜待典禮開始。在所有人滿懷期待的氣氛中,「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學群九十一學年度畢業典禮」於上午十點準時拉開序幕。

首先上台致詞的是電機資訊學院的許博文院長。院長還沒走上講台,就獲得滿場如雷喝采。所有畢業生用最誠摯的掌聲與歡呼,感謝即將卸任的院長在兩任六年期間內,為電資學院所做出的貢獻。許院長一貫幽默風趣的致詞,讓現場氣氛,從一開始就沸騰到最高點。

緊接在院長後面的是電機系的大家長,系主任郭斯彥教授。「開學典禮遇上921大地震,畢業典禮又遭逢SARS,電機系103級走來也是不少風風雨雨。然而,越是這樣的逆境,越能襯托出電機人堅毅不拔的特質」。系主任短短的幾句話,就化解了大家心中無法參加全校畢業典禮的缺憾,更再度燃起了萬丈雄心。的確,電機系給我們的,不只是高深學問的追求動力,更培養電機人不畏艱難、主動積極的人生觀。相信所有畢業生終其一生,都會以電機系為榮。

這次全校的畢業典禮邀請了一位非常傑出的校友:廣達集團的董事長林百里學長。而林學長也在台大畢業典禮之後,接受院長及系主任的邀約,前來參加電機系的畢業典禮。早已是科技界偶像的林董事長,在郭主任之後上台致詞。風趣健談的林董事長從頭到尾,都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企業家的魅力在此展現無遺。惜才愛才的他在演講最後,甚至提供了一個手機號碼,說「只要找不到工作的電機畢業生,都可以打這支電話」,也讓學弟妹倍感窩心之餘,更是拍紅雙掌、歡呼叫好!

林董事長致完詞後,光電所所長楊志忠教授、電信所所長林茂昭教授與電子所所長陳良基教授,也都上台向畢業生獻上最誠摯的祝福。在台大電機系求學,除了同學間切磋學習、良性競爭,最珍貴的還是可以從不同的師長身上,學習到不同的優點。這樣的機會,其他科系並不容易擁有。

師長來賓致詞完畢之後,接著是畢業生代表領取證書的儀式。各研究所推派一名博士班與碩士班畢業代表領取畢業證書,大學部則由三位品學兼優的同學代表領取。

緊接在頒發畢業證書之後,就是眾所期待的撥穗儀式。對大學部同學來說,這是生平第一次接受撥穗,大家無不興奮與期待。所有人有秩序地排成一列,依序上台接受師長的撥穗,象徵著經過多年的努力學習,終於達成階段性的目標。學海無涯,還有更寬廣的世界等待著我們來接受挑戰!

最後,在主持人的口令下。所以畢業生將畢業帽拋向天空。剎那間,不少人眼眶都泛起感動的淚光。人生的旅途自此展開全新的歷程。

今年首度舉辦電機學群的畢業典禮,許多地方仍有改進的空間。不過整個典禮下來,師生一同感受到的那份感動,早已昇華成生命中永難磨滅的珍貴記憶。所以,系主任郭斯彥教授決定,無論明年是否舉辦全校的畢業典禮,電機學群都要繼續舉辦屬於自己的畢業典禮,將這份感動繼續傳承下去。有了這次的經驗,相信明年必定會辦得更好!

林勁翰,電機系2003年畢業。

新任電信所長之展望

[第09期] 系所近況報導 — 新任電信所長之展望
陳銘憲

七月中與校長會面,校長很客氣地說「所務就麻煩你了」。一霎那間,覺得責任沉重了很多。在一九九六年離開了工作八年的IBM Watson研究中心回母系服務後,轉眼間已過七年,實有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台灣是一個充滿活力、節奏很快的地方;一切由大環境推著前進,先到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的教學組服務了五年,現在又擔任電信所所長,再加上其間與許多博士生及碩士生的學術研究,已有許久沒有「安定下來,仔細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的那種感覺。

我覺得電信所在前兩任所長的領導下,整體而言已成為一個體質非常良好的研究所。在教師的兩個主要任務:教學與研究方面,一直有非常卓越的表現。在教學方面,電信所教師獲得本校教學優良獎與教學傑出獎的比例相當高。在研究方面,電信所是國內所有系所中,各類講座教授、IEEE Fellow及曾獲國科會學術傑出獎之同仁比例極高的系所。許多同仁均在其研究領域中於國際間居領先地位,並在國內重要學術計畫,如資訊電子中心及追求學術卓越計畫等擔任關鍵性的角色。我想在教學與研究方面,除了對新進教師的協助外,所長需要著力之處較為有限。因此,在維持教學與研究卓越的前提下,我們應可以擴大「業學界合作」及「國際學術合作」為近期的重點。個人以為此兩者不僅是高科技研究的趨勢,同時對提昇本所的國際能見度大有助益。

其次,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與無線通訊應用的發展,我們正處於電信相關產業急速提昇的轉捩點,而跨領域的合作,亦日形重要。因此,我希望可以在電機資訊學院的架構下,與各系所,包含電機、資訊、光電、電子以及即將成立的網路與多媒體等研究所,增加彼此的互動合作。台灣大學電資學院在近兩年來政府的學術計畫上都頗受倚重,這應是政府乃至社會大眾對我們的信賴與期許,同時也是責任的賦予及挑戰。我想大家都同意高科技是台灣發展的重點,而技術轉型與加值,更需各領域密切合作以提昇利基。如何在院長的領導下與各系所互動合作,還需要與大家集思廣益、共創多贏。

個人一直以身為台大電機系的一份子為榮,而能為電資學院下的研究所進一步貢獻心力,更是與有榮焉。尚希望各系友多予支持與鼓勵,使電信所能在優良的傳統下精益求精、更上層樓。

陳銘憲,電機系1982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教授兼任電信工程學研究所所長暨電信研究中心主任。

電機資訊學院的概況與未來展望

[第09期] 系所近況報導 — 電機資訊學院的概況與未來展望
貝蘇章

1. 現況說明
電資學院創院至今已六年,在許博文院長的卓越領導下,奠定良好的基石。電資學院目前分為電機與資訊兩個學群。電機學群的核心為電機系,並自電機研究所原有的十個研究組別中成立光電工程、電信工程及電子工程三個研究所,因此目前的電機研究所尚有電腦、電力、控制及醫工四組。資訊學群的核心為資訊系,設有資訊工程研究所與92學年度新成立的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電資學院未來將規劃成立醫學、電子與生物資訊、電腦工程等研究所。

91年度全院共有教師110名、學生2564名,包含大學部1111人、研究所1453人。依學群區分如下,人數約7比3。
電機學群           資訊學群
教師77 人      教師33人
大學部690人       大學部421人
碩士生700人       碩士生257人
博士生388人       博士生108人
——————-       ——————-
1778人             786人

師資及研究生的擴充
教育部矽導專案,使本院今年增加19名教師及109名研究生。
年度         老師        研究生
91          19          109
92          17          111
矽導專案的名額,依系所分配如下:
91年度   92年度
電機系   5         4
電子所   5         5
光電所   3         4 (平面顯示器)
電信所   3         2
資訊系   3         2
19      17
預計自91至94年度,全院將增加教師72名、研究生400名。
此外,教育部94學年度大學新增系所預計將凍結一年。

2. 學術研究及產學合作
前瞻性學術研究及產學合作並重,全院每年平均執行研究計畫256件,經費約2億9仟萬元,平均每年每位教師的研究計畫經費約320萬元。

近年來在電機資訊領域極具重要性的IEEE期刊及SCI期刊發表的論文數,本院教師平均每年發表篇數遠高於國內其他大學。依據本校研發會專利資料統計件數,至前(2001)年11月止,台灣大學計390件,其中電資學院占184件;本院專利件數非但為全校之冠,亦為全國各學院之冠。

本院計有一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十一位IEEE Fellow、三位OSA Fellow、一位ACM Fellow、二位國家講座、六位教育部學術獎、五位十大傑出青年、一位十大傑出女青年、三十一位國科會傑出獎等。其中由國內研究成果獲得IEEE Fellow的人數(八人)及國科會傑出獎人數均為全國各電資學院之冠。

2001年國科會頒發台灣高影響力論文「經典引文獎」40篇,在自然、生物、工程等22個領域中與電機資訊相關的有7篇,本院即佔了3篇,表現優異。

3. 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介紹
資電中心的設立,為教育部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中,本校所獲整合計畫的一部分。第一年本中心獲得1.1億元的補助,自92年3月正式開始運作,分為五個實驗室:網路資訊系統與應用實驗室、多媒體整合實驗室、前瞻性元件技術實驗室、晶片系統設計實驗室、前瞻性通訊系統及技術實驗室,另與交通大學合作設立一個跨校至高頻科技研究中心。本計畫屬於重大基礎建設,如增購E-beam實驗室及ICP等重要設備,並列有經費邀請國際級大師及講座前來協助及指導,未來將對本院產生很大的影響。

4. 國科會後卓越計畫申請情況
教育部追求學術卓越計畫第一梯次四年將在今年年底結束,明年起國科會將推出後卓越延續計畫,各大學均積極申請。電資學院目前有三個四年的重點研究計畫申請,分別為(1) Advanced Microwave Technologies for Telecommunications(陳俊雄教授主持,台大、交大合提)、(2) Content Science for Media-Rich Life(李德財教授主持,台大、中研院合提)、(3) 奈米光電(楊志忠教授主持)。

5. 系友回饋捐贈館舍及研究經費
本院已獲廣達電腦林百里董事長全額捐贈興建電資學院博理館3,350坪及華宇電腦李森田董事長全額捐贈興建資工系館擴建工程德田樓1,650坪,合計可增加空間5,000坪;已於2002及2003年分別動工,預計明年中可完工,博理館地下一層、地上七層,內含17間教室、36間實驗室以及一間可容納200多人的大型國際會議廳。德田樓地下一層、地上五層,內含一樓大型階梯教室、二樓視訊電腦教室、三至五樓教師研究室與研究室。

6. 未來發展方向
大學的首要任務及目標為學術研究與培養人才。2003年4月「工程」報導一篇「追求豐實圓滿的人生」人物專訪中,台大前校長虞兆中教授認為「大學教育絕非在訓練職業專才,它的目的在培養高品質的人,也就是懂得人生真諦、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對國家社會具有使命感的人。通才教育乃是人本精神的全人教育,它所要造就的全人,不僅求知識的廣博,更求人格的完整,也就是圓融通達,德、智、體、群、美皆能均衡發展的人」。身為台大人,更必須培養及具備,成為國家社會及企業界的精英及中流砥柱。

研究
—  學術多元化,研究成果能夠產生影響力(impact)就是卓越。
—  研擬教育學術基金會及講座教授制度。
—  成立教師與職員的福利設施(Faculty Club、午餐會談、報紙、雜誌、休閒、運動、便當)。

教育
—  增加人文、科技、文化、藝術的素養與交流(科技與產品的人性化)。
—  建立學生領導統御能力、獨立判斷的價值觀(成功的意義、生涯規劃、錢財、事業、學位、健康、戀愛、婚姻、快樂與滿足)。
—  舉辦學術、科技、文藝、管理演講漫談,一個觀念或一句話足以影響人的一生,從電機資訊的領域跳出,思路、想法、人生觀會更寬廣、成功及快樂。
— 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不僅僅靠智商,尤在於其人格上的特質。
—  心理建設與心理諮商,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及正確的人生觀,養成抵抗挫折與失敗的韌性與毅力。

此外我摘錄一些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與工程師的至理名言、睿智思想及關鍵理念,供大家分享與參考:
我希望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我所謂的偉大並不是要有超強的能力,而是能在年輕時知道自己的興趣,培養自己的才能,能為人群社會作出貢獻。
──李遠哲 (化學家)
選擇對社會、對人類有貢獻的科目,選擇自己有熱忱去做的工作,自然會走向正確路途。
──崔琦  (物理學家)
科學離不開幻想,藝術離不開真實。
──尼伯科夫  (物理學家)
科學研究是基於人類知性好奇心的一種創造,與藝術或其他文化活動相同。
──湯川秀樹  (物理學家)
所謂的思考,就是發自驚訝的無止境飛翔。
──亞伯特.愛因斯坦(物理學家)
物理研究有三要素:眼光、堅持和力量。
──楊振寧  (物理學家)
發明的過程遠比發明出結果更為有趣。
──卡爾.朋馳(朋馳公司創辦人)
無法成為商品的技術是沒有用的。
──湯瑪斯.愛迪生 (發明家)
沒有熱情是行不通的。只是淡然地做別人訂好目標的研究,絕對只會吃到苦頭。
──曾我孝(富士寫真軟片公司開發人員)
第一考量一定是保持簡單。也就是,更簡單一點。
──詹姆斯.葛斯林(電腦程式設計師)
如果不傾聽顧客的意見,只是一味革新技術的話,我們是沒有任何未來的。
──比爾.蓋茲(微軟公司創辦人)
如果沒有生命與生活上的成功,就不會有長久而真實的成功事業。
──富比士(B.C.Forbes)

合作
—  電機資訊兩系師生相互認識、了解、交流及合作(刊物交換、演講活動合辦、體育競賽)。
— 兄弟兩系需對外並肩作戰,對內相互謙讓。
—  與文、理、法、醫、工、農,管理、社會、公衛等學院的互動、交流及合作。
—  對外宣傳本院的進步情況及整合大學的優勢,以面對清大與交大菁英班的競爭。(5月20日聯合報載:今年大學申請入學,同時錄取台大電機與交大菁英班的八名學生都選擇就讀台大,其中包括交大資優班第一名錄取的師大附中女生何明潔及聯電副董事長張崇德的兒子張博亭。)
—  聘用最優良的師資與爭取好學生,就是本院最大的資產與原動力。
—  產學合作建教化: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校友在今年的畢業典禮致詞「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我們要有創新能力、整合能力及學校能與產學接軌。學校和系應該依照社會需要做適當的規劃與訓練,並讓企業了解學校的規劃,也讓學生知道企業的需求;企業可以委託學校訓練人才、委託學校開發新科技,學校與產業自然能夠順利的接軌」。

行政
—  經由學院的建立,兩系已對校內行政及校外爭取資源有較大的影響力與參與感。
—  劇烈、革命性的制度改變,常常適得其反、漏洞百出,遠不如在穩定中做漸序的改革。
—  重視政策的延續、行政的制度化、電子資訊化及資源的合理分配。院長的任期是階段性的,制度性的管理有助於院務的永續經營。
—  本院在未來三年內,人事、經費及空間,預期均有相當大的擴增及進展。

電機資訊學院未來發展的目標:
具體措施有待全院師生「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同推動,邁向世界一流。

貝蘇章,電機系1970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及電信所教授兼任電機資訊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