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期 動態報導

[第08期] 動態報導

重要公告—尋找失聯系友

    為加強系友間的聯繫,敬請系友們提供個人的更新資料、貴班通訊錄或在貴機關行號服務之系友名單及通訊錄,以使系友資料庫更為完善。謝謝您的支持與合作。系友資料庫目前缺少的資料為(依大學部畢業年份):1945~1959,1961~1969,1972~1975,1980,1982。

同仁獲獎

◎郭斯彥教授榮獲本校九十二年度「服務獎章」
◎勾淑華秘書榮獲本校九十二年度「服務特優人員」。
◎陳志宏教授獲選為九十二年度「李國鼎穿石獎」得獎人。
◎國科會「技術移轉個案獎勵」本系獲獎教師名單如下
領域 發明人 授權單位 技術名稱 評等
電子 陳良基 廣達電子 RISC平台架構與MPEG-4視訊編碼韌體等四項 A
電子 陳良基 圓剛科技 MPEG-4視訊材質解碼模組等三項 B
電子 闕志達 工研院 VDAL基頻處理器架構,系統模擬通到模型等 C
電子 闕志達 工研院 OFDM基頻處理器架構,系統模擬通到模型等 C
電子 陳良基 傑霖科技 簡化型JPEG解碼器 C

◎ 本院獲選為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九十二年度建教合作績優單位,將於5月28日中工會年會中接受表揚。
◎ 陳良基教授及陳秋麟教授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九十二年度「傑出工程教授」獎

同仁動態

◎ 陳少傑教授業已獲選為IEEE Senior Member。

學生獲獎
◎劉深淵教授指導學生唐志淳合撰之論文「-0.35微米互補式金氧半1伏特、5.8兆赫低雜訊放大器」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九十二年度工程論文獎
◎國科會九十一年度碩士論文獎本系獲獎名單如下:
得獎學生 系所 指導教授 碩士論文名稱
趙維民 電機系 陳良基 以平台架構為基礎之MPEG-4視訊編碼器設計與晶片實作
游世安 電機系 呂學士 HIPERLAN2無線收發機設計
李宜霖 電信所 李宇旼 適用於DS-CDMA及MC-CDMA多用戶偵測之削樹與排序演算法及訊號維度議題
蘇亭偉 光電所 林清富 奈米結構金氧矽發光二極體之特性研究

◎ 電機所林伯星、連崇志同學獲選為本校九十二年優秀青年。
◎第五十三屆全校運動會於3月22至23日於田徑場舉行,電機系學生表現優異,榮獲女子田賽總錦標第二名,系精神錦標第四名。
◎本校杜鵑花節學系博覽會,電機系獲院長獎第二名

第一屆電子所音樂會

[第08期] 學生近況報導 — 第一屆電子所音樂會
張毓麟

前言

電子所成立至今,電子所本身及所學生會共同舉辦了相當多的活動,諸如初秋的烤肉大會﹑深冬的湯圓大會以及許許多多的座談活動,無一不是讓學生們獲得許多一生難得的回憶的活動。
初春的到來,萬物也隨著回暖的氣候一同蓬勃發展起來。漫步在校園,春風拂過臉上,感覺到身體的每一個毛細孔都要張開來,身體上有著一種快活的充實感,但是,感覺到耳際缺少了什麼?那是自古以來,就一直伴隨著人類的快樂和喜悅的-音樂。
音樂之於人,可說是不能少的。那是在所有的場合,都必須存在的一種聲音。少了音樂,就少了許多的感情了。也就是說,假若春天可以為身體帶來解放的感覺,那麼音樂就可以為靈魂注入清新的泉水。
我們電子所學生會在陳良基所長的指導下,在這初春時刻,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樣的氣息。在西元2003年四月一日,在台大的視聽小劇場,展開了一場電子所獨有的心靈綠洲-電子所音樂會。

籌備

這場音樂會是電子所學生會的一道挑戰,有別於過去比較偏向大家一同享用晚餐的烤肉大會﹑湯圓大會。這樣的音樂會是希望大家能夠聽得滿載而歸。因此學生會大概在今年初就開始準備這項活動了。
活動的總負責人是林修身同學。他曾經在台大的民謠吉他社參加過非常多的表演,如果以音樂性質的表演來說的話,交給有經驗的修身是很好的選擇。更且,修身在這領域上面也認識了許多人,其中不乏許多電子所的同學學長們,若能邀請到電子所的同學們一起參與演出的話,想必這個音樂會將會別開生面。而修身為此,也費了許多心力,一間間實驗室地打探,看看他們是不是願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在音樂方面的才華。
果然,電子所是一個才華洋溢的地方,修身這樣的登高一呼,引來了各方的回響,有舞蹈,有band,有吉他,有唱歌,有小提琴,有管樂四重奏等等,陳所長還更答應與其夫人一同與大家分享幾段音樂。頓時,音樂會的節目表就好像成形了。
但在音樂會之前,表演者們也都是卯足了勁在練習著,這些表演者們也都是千經百戰過的,在音樂會前幾天的驗收果然都給予了優良的成果。
在另一方面,就是音樂會附帶的抽獎活動了!最後決定的獎品包含有各式各樣的CD,以及國家音樂廳的套票,還有可以讓大家享用自己喜歡的音樂的MP3隨身聽。
所有的工作人員以及表演者都全力打拼,為了在四月一日當天能有完美的演出。

進行

2003年四月一日,那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天空散佈著厚厚的雲層,但是,並沒有要下雨的徵兆。從下午兩點開始,視聽小劇場就沒有冷場過。工作人員們忙著佈置表演場,調整燈光,主持人不斷一次又一次地排演,表演者們輪流在台上做最後的彩排。
傍晚六點,表演者已在後台準備,而觀眾也一一進場,不同於下午彩排的情形,視聽小劇場開始聚集起人群了,有的是為著聽自己的朋友表演,有的是要參加這電子所第一次的音樂盛會,但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想要欣賞這樣子不同的音樂表演。
六點四十五分,表演開始了。主持人上台為大家揭開第一屆電子所音樂會,在介紹完的同時,布幕拉開,在台上的是魏潔瑩和徐郁清同學,她們為大家帶來了開場的勁爆熱舞!隨著音樂節奏一同舞動她們美妙的身體,那種美感為整個音樂會開啟了熱鬧的氣氛。
緊接著舞蹈的是,陳所長良基賢伉儷所帶來的「絲竹之聲」。分別是兩首曲子,第一首可以說是陳所長的短笛SOLO-短笛無腔信口吹。峰迴輪轉的曲調讓大家跟著笛聲一同起伏,也深刻了解到了笛子原來可以有這麼多種變化!接下來的部份,是陳所長和其夫人一同帶來的「陽明春曉」。由夫人演奏鋼琴,再搭配上所長的笛子,可說是將中西文化融會得洽到好處,這兩種樂器的合併演出,更是引人入勝!
絲竹之聲結束後,緊接著而來的是抽獎活動。抽出幾片CD和一份音樂會套票的得獎者之後,便是下一段表演,林修身與他的朋友們!先前有提到,林修身是本次活動的負責人,自己也要為大家帶來不少的節目。主持人首先用特殊的扮裝串場來烘脫出林修身這位同學的特殊才華,接著就是他們Band的表演開始。這個Band主要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表演的屬於較為搖滾的部份,有DT的Overture 1928以及Eric Johnson的Manhattan,之中穿插著一次MP3隨身聽的抽獎。而第二部份的表演是由電機之夜曾經出現過的班底一同表演,演出”Fly me to the moon”以及拉丁美洲Santana的歌曲”Foo Foo”。Vocal的表現也很是賣力,讓人有親臨熱情的南美洲的感覺。
在這之後,又抽出數片CD和一份音樂會套票的得獎者。接下來的是林豪鵬同學的吉他獨奏Fingerstyle表演。曲目有兩個,一個是天空之城,另一個是I believe,其後還更帶來安可曲-在風之國度這本Fingerstyle曲集中的moment。吉他那單純的音色配合著各種指法,實在是震撼人心!
接下來的抽獎活動,開始抽出MP3隨身聽以及數片不同性質的音樂CD了。觀眾們是緊張得不得了,期待著大獎可以落到他們手中!抽獎又告一段落,此時,美少女助理群們上台為大家帶來了合唱表演了!這些助理包括有231室的吳依倩﹑蔡怡君﹑張芝云,233室的陳資美﹑康薇萱﹑蘇凰蘭﹑陳雅娟和王盈婷,348室的楊之儀﹑王盈婷和邱玉霜,353室的胡安茹以及530室的王光絢共十三位助理,為大家帶來兩首曲子。第一首是”My Story, Your Song”,第二首是”分手快樂”。分部的合唱來詮釋這幾首歌曲讓歌曲更加動感!
在合唱結束之後,再一輪抽獎,接著的是范育成學長的小提琴演奏。范學長小時候在偶然的機會中,聽到小提琴動人的旋律,就深深被其琴韻所著迷,就與小提琴結下不解之緣。他為大家帶來一首,賽滋的二號協奏曲,小提琴的琴聲讓人彷彿到了古老的歐洲一般,相當動聽。
接下來又抽出一次MP3隨身聽後,到了今天最後的表演了。那就是由林晏生和他的朋友們的表演。他們是台大管樂團薩克斯風四重奏,四位成員都是建中樂旗隊第十三屆薩克斯風組的團員,曾在許多表演活動中公開演出。他們帶來了五首曲子,卡門組曲, 孤戀花,”Say Yes”,流浪到淡水,草蜢弄雞公。薩克斯風四重奏給大家帶來相當不同的感覺,沒想到這樣的組合效果相當之好。每一首歌曲,不論是老歌或是最近的流行歌曲,都有一種不同的韻味在。在表演結束後,觀眾迫不及待喊著安可!所以林晏生和他們的朋友們就再為大家帶來兩首安可曲,其中一首是”Sing Sing Sing”,都為大家耳熟能詳!

完結

整個表演就在林晏生與他的朋友們的Sing Sing Sing之下告一段落。接下來是學生會會長方弘吉學長上台發表一段感言,並且開始為所有的表演者頒發獎牌。活動就在頒發完獎牌後結束了,不管是表演者或是觀眾都是帶著滿足的心離開了!
在此,電子所學生會相當感謝陳良基所長的指導及支持,以及電子所所辦助理們的協助,也要感謝所有的表演者以及觀眾。這個音樂會能夠如此有聲有色,要感謝大家的捧場,謝謝!

新進教師簡介

[第08期] 系所近況報導 — 新進教師簡介

陳中平副教授
陳中平教授於1990年畢業於交大資訊工程學系,服完兩年的兵役後,隨即在1993年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分校攻讀電腦科學碩士  及博士學位,並在1998年獲得電機資訊博士。老師主要的研究領域是VLSI Design及 Design Automation。 畢業前即 於1996年即任職於Intel Research Lab 研發中心參與高速微處理機 (Pentium IV) 的設計及電腦輔助軟體開發,他 在1999年進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電子系擔任助理教授一職。2001年更獲得了美國國科會頒發的年輕學者研究獎,2002年又獲得了美國ACM Society頒發的傑出 年輕學者研究獎 ,今天四用又榮獲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al Design 頒發的Best Paper Award。有感於台灣在下一波IC and 電腦輔助設計發展上的 重要性,於今年二月到台灣大學電子所任職副教授。
陳中平老師認為,IC學術界必須預想產業界實際的未來的問題並帶動與產業界攜手並進,突破台灣產業界技術上的瓶頸,才能與國際競爭。陳老師並主張同時創造人才及就業機會,提升台灣IC設計的國際競爭力。老師雖於今年2月才剛回國,卻已多次拜訪園區的廠商,積極建立和廠商間交流的機制,目前更已擔任多家公司顧問,如Intel、Cadence、智原等,許多的健教合作案如與台積電已開始進行。不但如此,陳老師最近不僅開始與台大本身的教授合作,更積極參與推動跨校學術合作,重點不是誰是台灣第一,而是如何讓台灣成為世界第一。
陳中平夫婦熱愛音樂,他的夫人蔡孟吟主修鋼琴演奏, 今年五月30日7點三十分會 在台北十方樂集演奏廳開個人獨奏會,歡近大家參加。

李建模助理教授
李建模老師於1993年自台大畢業後,1995年前往美國Stanford University攻讀電機工程碩士及博士學位,在研究所時所學的相關領域為Defect Based Testing and Fault Diagnosis並於Center for Reliable computing, Stanford, USA參與ELF Test Chip Experiment研究計畫。赴美期間,李老師曾利用暑期於Logic Vision 、Sun Microsystem and Xilinx公司從事相關研發的工作。
李老師於2002年9月回國加入台大教授團隊,目前從事教學的領域為VLSI and SOC Testing。李老師覺得在美國時所受到的教育深深影響他的研究態度,他認為做研究時的態度要嚴謹,視野要廣,眼光要遠。以前國內的產業界僅注重生產製造而學術界則著重於paper的發表,彼此間的合作並不像國外的頻繁。但目前隨著國內產業界及學術界互相交流頻繁且彼此合作研究計畫,李老師認為可帶動台灣的發展及培養未來人才。李老師對自己的研究要求嚴謹,須有世界觀,因為他認為從事研發不只是要作實用的產品更要有前瞻的眼光。

林怡成助理教授
林怡成教授1987年畢業於清大核工系,之後進入台大電機所電波組,1989年取得碩士學位。1991年底赴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攻讀博士,1997年獲得電機博士學位後,即任職美國CDMA 無線通訊公司Qualcomm,從事天線設計及射頻系統之研發。期間曾參與Globalstar全球衛星行動通信計畫,負責天線模組(含主動元件)之產品開發,從規格訂定、設計模擬、原型驗證到生產測試,全程實際參與。另外,亦參與新式天線之研發(應用於3G手機,PDA及Notebook)及Antenna Diversity之系統效能之研究。期間獲得多項美國及國際專利。
林怡成教授認為選擇一個自己喜歡且有意義的工作是投入一生志業之兩大考慮因素。對他而言,無線電波/天線設計是他的興趣,而教育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為社會培養優質精英,進而影響產業及社會文化,是極有意義的事。因這理念,他辭去Qualcomm的工作,自2003年2月任教於台大電機系及電信所。

陳信樹助理教授
教師姓名:陳信樹
服務系所: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電子研究所
E-Mail:hschen@cc.ee.ntu.edu.tw

陳信樹於198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系。在母系擔任壹年助教後,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深造。於1992年碩士畢業後,在LinCom 公司擔任兩年的系統工程師,從事衛星通訊系統設計和展頻無線電話軟體設計。在工業界服務後,深感所學不足,於是在1994年至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攻讀博士。其間由於研究上的需要,從1996年起到Intersil公司開始半工半讀的歷程。 2001年獲得博士學位後,繼續其工程師生涯,設計應用於多媒體、大哥大和無線區域網路所需之類比積體電路。2002年轉至Maxim Integrated Products 公司擔任高速混合信號積體電路設計師。由於在追求高等學位歷程中,目睹學術界和工業界間良好互動關係,且本身對研究很有興趣,在有機會回到首屈一指的母校擔任教職時,便回台,希望能貢獻所能。

黃寶儀助理教授
黃寶儀教授1993年畢業於台大數學系,隨即赴美進修。於1999年取得南加大(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電腦科學博士學位。隨後赴歐,於瑞士聯邦理工(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電機工程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2003年2月始返國任教。
黃教授的研究領域為電腦網路,其中又以效能分析的研究見長。曾經參與主導的研究計畫相當多樣,包括多重路由協定的設計、網路模擬器ns-2的設計改良、網際網路核心的資料流量及拓樸分析。目前的研究重心在網路拓樸及資料流量的分析、模型建構、及模擬。詳細的研究成果及應用工具,請參考黃教授網頁:http://cc.ee.ntu.edu.tw/~phuang

邱奕鵬助理教授
邱奕鵬教授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系,並獲得台灣大學電機博士學位。畢業後,任職於台灣積體電路公司,主要從事介電材料的化學氣相沉積(CVD),之後加入美國 RSoft Inc. 從事光電元件與光通訊系統的電腦輔助設計軟體的研究與開發,2003年二月回台大任教。
    邱奕鵬教授研究的興趣在各種光電及電磁問題的模型建立、數值分析以及設計應用。目前主要的研究內容有:光子晶體(photonic crystals)特性的研究、奈米結構的近場光學(near-field optics)、積體光學元件與系統的分析與設計、光通訊元件與系統的分析與設計、模擬技術的改進與新方法的開發。

何旻真助理教授
何旻真教授1995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並分別在1998和2001年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USA)電機碩士及博士學位。
1996至2001年期間,她在史丹福大學的光通訊研究實驗室(OCRL – Op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aboratory)從事研究,主要領域為光纖非線性之特性及其在分波多工系統及網路之應用。2001年至2002間,她在聖荷西的兩家Start-up公司從事研發工作,內容包含拉曼放大器(Raman Amplifiers)以及光通信網路模組的設計與特性研究。
何教授目前的研究興趣在光放大器之非線性效應對光通訊系統的影響及光纖特性之量測。

蘇炫榮助理教授
蘇炫榮教授於1992年畢業於交大電子工程學系。服役期滿後,赴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園校區深造,專攻通訊原理,著重於編碼、調變理論,信號處理,以及它們在無線通訊上的應用。於1999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先擔任馬里蘭大學系統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後於2000年加入美國朗訊科技貝爾實驗室,擔任研究員至2003年二月歸國任教台大為止。在任職貝爾實驗室期間,蘇教授除了運用他在空時編碼及信號處理的專長來持續改進第三代及更前瞻性的無線通訊系統外,更和其他三位研究員一齊為朗訊科技在第三代環球通訊系統的標準制定上搶得一席之地。多項他們的研究成果不但被第三代環球通訊系統標準採納,必且成為高速下行封包傳輸系統的骨幹。蘇教授曾二度獲核心貝爾實驗室獎表揚他為朗訊科技在第三代環球通訊國際標準的貢獻,以及在空時編碼及信號處理演算法上的研究成果。

核磁共振光譜實驗室介紹

[第08期] 系所近況報導 — 核磁共振光譜實驗室介紹
陳志宏

國立台灣大學 核磁共振光譜實驗室介紹
Introd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MRI/MRS Lab, NTU
 
一、 實驗室之成立緣由
核磁共振(NMR, MRS)長久以來為物理化學分析之利器,自1980年後,新發明之成像方法(核磁共振影像,MRI)已將其應用拓展至生物及醫學領域。自1990年代之後,其應用更拓展至動植物、材料、礦石、高分子及材料等檢驗,在諸多的磁振造影技術中,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由於具有顯現腦功能活化區域與探索人類最深層認知機制的潛力,因而被視為在腦之生理、心理與病理的研究上最具影像力的技術之一;全世界之fMRI中心在各國政府之大力支持下,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其研究成果近十年來更是不斷的出現在Nature及Science等影響廣泛之一流科學期刊,研究主題更是不斷的擴展,自東西文化之認知差距、男女兩性之認知差距,乃至語言音樂之思考模型。
反觀國內這方面之研究,限於人力及昂貴之MRI儀器之限制,已落後國外5~6年左右。然這兩三年人才不斷回國,卻因使用儀器均限於以臨床檢查為目的之醫院MRI儀器,無法建立自己之軟硬體設備;以目前國內大約九十三台MRI儀器而言,幾乎全在醫學中心,只供臨床檢查所提供之特殊功能,除此之外,並不准許其他功能使用,也限制其參數變化的範圍、軟硬體變化調整,更遑論非人體檢查及其他相關院系所配合研究上特殊之使用。
有鑑於此,台大電機系於1997年申請了台大校內跨院系貴重儀器申請與國科會貴重儀器中心的補助,購買一部3T高磁場磁振造影儀及完整的軟硬體週邊設備,於1999年建立了國內唯一以尖端科技研發為主之跨院系整合核磁共振造影/光譜實驗室,以提供有效、可靠的成像技術及訓練課程予各研究領域之研究學者。心理學家、生理學家、動物學家,可藉由磁振光譜影像之空間解析度及陣列線圈敏感度編碼的影像重建方式,為未來之基因蛋白體研究、動物病變模型之評估,提供微細且精確的訊息。以成為台灣的MRI研究及人才培訓資源中心。
另一方面,本實驗室亦從事新技術之研發,期能突破現有磁振造影(MRI)之成像速度限制,提升磁共振影像系統之成像能力及台灣在磁共振領域之國際知名度,並藉由國內現有MR研究資源合作,以跨學間之研究,使人文、科學、醫學、工程等不同學科得以匯整激盪,並創造21世紀之新學門科學,建立一個世界級之核磁共振卓越中心。

二、 實驗室之現況
感謝台大電資學院提供了完善之場地設施,目前該實驗室設置於台灣大學總校區之電機一館102室,主要參與核磁共振之研究成員多來自電機系、醫工所及化學系,並有其他領域之研究人員加入研究與應用,包括心理系、動物系、醫學系及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等;除上述科系所教授的研究參與,本實驗室在卓越計畫之支援下,現有博士後研究人員三名,台大電機研究所博士班、碩士班以核磁共振影像為主要研究主題者共有15位,隨著儀器及研究的日趨成長,預期博士班、碩士班研究生將逐漸增加,並累積操作及研究經驗。與本實驗室長期合作之教授約在20位左右,其研究團隊亦直接參與本資源中心之運作。
1. 研究設備
目前本實驗主要之研究設備為核磁共振造影/光譜分析儀(BRUKER S300 BIOSPEC/MEDSPEC MRI),於民國八十六年六月完成簽約,並於八十八年六月安裝測試後,開始服務相關研究計畫。主要組件包括有:
‧An active shielded 90cm bore size 3T Bruker MRI/MRS system
‧Active shielded Cryo Magnet B-C 30/90A
‧Active shielded gradient coil
‧Sets of imaging system for human body, sizes of animals and microscopy
‧Different imaging RF/Gradient coils, with their own amplifiers, switchable in the same system
‧Full package of application software is provided to facilitate interdisplinary cooperation
‧Electronic Synchronization Unit (ESU) receiver system for in total 8 external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for ECG, EGG, EMG, respiration etc.
‧Four channels RF amplifier will be installed for phased array coil(2003)

在功能性影像方向,心理系梁庚辰教授亦由其校內跨院性貴儀計畫支援了完備之fmri功能研究設備,總計約700餘萬。

2. 研究方向
本實驗室之研究方向乃致力於建立一套以研究為主之核磁共振影像儀,期能突破現有磁振造影(MRI)之成像速度限制,提升磁共振影像系統之成像能力,主要之研究方向包括:
‧大腦功能性磁振造影 (Functional MRI;fMRI)
‧擴散磁振造影 (Diffusion MRI)
‧MR線圈設計(MR coil design)
‧MRI成像最佳化技術
‧超快速平行擷取MRI系統
‧小動物生理病理研究
‧分子影像 (Molecular Imaging)

3. 研究團隊
本實驗室之儀器專家兼召集人為陳志宏教授;目前的資料蒐集與規劃除了由台灣大學電機系醫學影像實驗室直接負責聯繫、規劃外,並邀請校內專家主動參與,以期設備的規劃、設計與使用能充份符合各方面的需求,目前參與的專家包括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梁庚辰教授、胡志偉教授,台灣大學化學系黃良平教授,臺大醫院曾文毅醫師,台大家畜醫院郭宗甫院長,台灣大學動物系嚴震東教授,台灣大學食品科技所葉安義教授,台大農化系賴喜美教授,台大生機系林達德教授,國衛院醫工組姚晶博士等。

4. 所提供之服務
本儀器設備屬於國科會貴儀中心之先進型儀器設備,所含跨之領域更包含文理醫工農等學科,目的在於整合國內各領域學門,並發展本土化之研究,故以研究服務為主;目前粗估之貴重儀器研究計畫服務時間為每星期三~五天,將依實際運作情形調整,並藉計畫服務,加強各研究計畫間之交流整合,共同提升國內之研究水準,目前提供之服務主要包括下列六項:
a. 三度空間T1影像︰與分子之溫度、大小、黏稠度及運動能力有關
b. 三度空間T2影像︰同上,並加上組織均勻度之量測
c. 三度空間水分子密度影像
d. 快速動態成像方法(EPI﹑echo planar imaging)
e. 三度空間擴散場之量測三度空間磁通透率分布圖(功能性fMRI)
f.  快速動態成像方法(EPI﹑echo planar Imaging)
並期望於將來能相繼展開下列研究服務項目,包括:
a. 三度空間流場之量測
b. 三度空間微血管流場之量測
c. 三度空間血管攝影圖(流管之分佈圖)
d. 三度空間溫度分佈圖
e. 三度空間化學分子濃度分佈圖(如ATP31之代謝與分佈圖)
f. 三度空間化學位移(不同物質)分布圖(如 lipid vs. water)
g. 三度空間之彈性係數、壓力場、應力分佈圖

另外,亦可進行研究型之服務,有興趣之學者均可與本實驗中心連絡(Tel:(02)23630231轉3867),或由網頁(http://mr.ee.ntu.edu.tw)了解更多訊息。

5. 研究計劃
    本資源中心目前有幾個長期之大計畫,以建立世界級之研究團隊及尖端技術;在新世代之MR技術方面,促成了教育部之卓越計畫團隊,正從事為期四年之超快速成像系統之研究;在大腦認知科學方面,亦主持國衛院之大腦功能及神經聯結之高磁場磁振造影計畫,研究fMRI功能性影像之生理機制,並擴大功能性影像之應用面;在基因蛋白體方面之研究,亦以最新發展之生醫分子影像之主題於教育部之重點大學台大「基因體計畫」下,展開生命育孕、衰老及大腦之活體細胞體研究。
目前本實驗室之研究計劃包括有:
‧多截面激發之超快速磁共振成像系統
計劃主持人:陳志宏教授
執行期間:2002月4月~2006年3月
計劃金額:約3千2佰萬元
補助來源:教育部卓越計劃
本分項計劃的目的是研發一種超快速的磁振成像技術。多通道射頻發射/接收系統搭配線圈敏感度編碼的影像重建方式,自1999年以來,便成為當前賴以提昇成像速度的主要技術。我們計劃以此種方式為基礎,搭配多頻帶激發/多截面信號同時擷取的技術,利用具有限頻帶特性的編碼方法,『同時』取得空間中不同位置的磁振信號,重建出三維空間的影像,如此便能更大幅提升成像速度,使進行動態影像掃描的時間解析度達到即時的地步。以功能性磁振成像為例,現有的超快速成像技術約需30毫秒的時間取得全腦的影像,但如果使用敏感度編碼、多頻帶激發與多截面信號同時擷取的技術,搭配一組 四通道發射接收器,預計可以在少於10毫秒的時間內取得同樣的影像。
本計畫之成果將對生理性動態影像有直接而重大之影響,並能提高磁振光譜影像之空間解析度,進一步搭配陣列線圈敏感度編碼的影像重建方式將MRI之檢查大量化,在做廣泛的實驗驗證後,我們將演示新方法在化學,生物結構組織解析,材料科學,醫學診斷,腦功能研究等各相關學科裡的實際應用,並為未來基因體研究中,動物模型變化之評估,提供了一個全新之系統。

‧大腦功能及神經聯結之高磁場磁振造影
計劃主持人:陳志宏教授
執行期間:2001月1月~2003年12月
計劃金額:約2千5佰萬元
補助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外處

本研究計畫以台大電機系醫工組為主要執行單位,與台大醫學院、台大動物系、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生醫所,結合神經科學、影像醫學、電機工程、動物及臨床醫學等研究領域及相關資源,運用台大電機系一部新進的3T核磁共振影像儀(MRI)、台大醫學院二部1.5T MRI,共同合作以提升國內核磁共振影像之研發能力,並希望對國內醫學或其他相關領域科學有所貢獻。
本群體計畫中,包括了三子計畫與一個核心計畫。子計畫一,著重在解決包括呼吸心跳在內的生理活動,以及組織介面間磁場不均勻,所造成的功能性磁振造影信號干擾與假影,我們將以視覺及嗅覺這兩種最易受到影響的實驗,來驗證這些技術的有效性。在子計畫二之中,將探討功能性磁振造影信號與神經電生理活動間的關連性,並將建立起動物模型,作為更進一步的神經科學研究,以及功能性磁振造影信號產生機制研究的基礎。子計畫三,將以擴散張量磁振造影,發展在活體狀態下呈現腦內神經纖維走向的技術。這三種技術的整合,將使我們在腦功能的研究中,能夠顯現神經活化與其間神經連結的關係。而透過所建立起來的動物模型,不僅能在腦功能與神經連結影像上顯示相關的神經誘發電位變化,還能更進一步建立功能性磁振造影定量研究的基礎。這些子計畫,將由核心計畫提供所需要的相關軟、硬體技術。

‧教育部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生醫分子影像中心
  計畫主持人:陳志宏教授、張富雄教授、陳中明教授、孫啟光教授、李百祺教授、張允中醫師
執行期間:2002年1月~2004年12月
計劃金額:約4000萬
補助來源:教育部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
本中心之目的,旨在結合生物、醫學、醫學工程、電機、光電、物理等不同領域之專家學者,以從事分子生醫影像之新系統及新方法為目標進行教育訓練、研究發展;並經由國內外研究團隊之密切交流、促成我國學術界與工業界之合作,及早介入此一基因解碼後之新興領域,全面促成二十一世紀尖端醫學影像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時代之來臨。
本中心之目標在結合醫學影像與生物技術之兩大領域,從事分子生醫影像之研究與應用。為達到生醫分子影像之自製開發能力,本中心結合了數位國際知名之生醫影像學者,進行分子/細胞生醫成像系統之研究。並結合卓越之自製導向性顯影劑實驗室,提供針對特定細胞所需之探針及各種影像儀所需之長效顯影劑,進行諸如癌症細胞之Staging、細胞分化之階段及大腦活動神經網絡之呈現;除此之外,本中心亦包含一影像處理及資料庫中心,以融合不同類型之影像,了解分子細胞致病機轉;並沒有一個生醫分子影像動物核心實驗室,提供癌症研究胚胎研究、大腦研究所需之動物模型。此團隊包含了各領域之最佳組合,彼此緊密結合,相互支援,預期可在數年內,為國內之生醫分子影像注入新生命,培育優秀之人才。

6. 實驗室之訓練:
核磁共振影像/光譜分析儀之操作管理必須由專人負責,目前已聘有專任助理黃三照並搭配博士班研究生共同操作使用,並施予例行性之訓練課程,以期儀器之最佳使用,課程包括包括:
a. 實驗課程:仿美國著名大學,修過MRI/MRS Lab課程,且經考試核可後,始可進行操作。
b. 線圈設計訓練:訓練人員以製作實驗所需之特殊線圈。
c. MRI/MRS基本知識教學。
另一方面,本實驗室每年亦會舉辦關於MRI之workshop,以訓練、提昇研究員之水平,並且邀請國外著名學者來台指導磁振影像,藉以提昇國內MRI研究之水準。

時間 主題 主講人
Nov. 2000 High Field RF Coil Design Prof. Gary Shen,
香港大學
May 2001 Functional MRI Training Course 莊凱翔博士
台灣大學
Nov 2001 Spiral fMRI 廖俊睿教授,
中興大學
表一 2000, 2001年所舉辦之Workshop

三、 研究成果
近年來,fMRI之重要性日增,本 3T System為貴儀中心中唯一可進行 fMRI研究之系統。各校之心理系、語言所均有相當大之興趣前來使用。自八十八年成立至今,已有大腦視覺、運動皮質區之fMRI成果及大腦神經纖維之大腦影像成果發表(可參見貴儀中心系統網頁「服務項目」下之「合作研究發展新技所」下之影像)。使用儀器之教授,亦開始受邀至國際研討會發表Invited Talk,受到相當好之評價,目前相關期刊論文約在20篇以上,並均在最著名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可分為下列幾方面:
‧大腦功能性磁振造影
合作對象包括了心理系、醫學系、動物系、語言所等,但主要之合作對象為台大心理系,目前對於功能性磁振造影的研究有兩大研究議題:視覺與語言處理歷程。視覺的研究主題為視覺訊息處理的「長距離互動」(long-range interaction),其目的在於解釋一個位於接受域(receptive field)之內的視覺刺激會受附近的其他視覺刺激所影響的現象。目前對於長距離互動的研究多半是心理物理學與電生理的研究,將重點放在視覺相關皮質(extrastriate cortex)的神經基礎研究。結果發現:the Lingual gyrus在與方位相關的視覺「長距離互動」處理上扮演重要的角色;the Middle occipital gyrus則是對視覺刺激的輪廓作反應。語言的研究主題為中字辨識歷程,發現:對於中文的字形、字音、以及字義的處理歷程,有不同的神經運作機制,為認知心理學的語言處理歷程提供了神經生理的證據。

除此之外,與動物系的合作包括發展以老鼠的動物模型,研究功能性磁振造影與神經電性活動的關連性,由於目前的功能性磁振造影機制是以血液中含氧量變化為主,然其與神經電性活動間的關係為何?這正是我們所關切的問題。由於老鼠大腦訊號微弱,所以實驗難度相對增加,經過一年多努力,目前我們已經得到良好且穩定的老鼠功能性影像,並分別對照電性活動的結果,未來期望同時在MRI中量測電訊號與功能性磁振造影,相信可以解答長久以來功能性磁振造影變化機制的疑惑。
功能性磁振造影是一種研究大腦功能性反應強而有力的工具,將fMRI所得結果進行腦對位後,以fMRI對大腦皮質神經活性變化做空間、時間及頻率的分析,可對大腦皮質體感覺及疼痛機轉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本研究旨在設定最佳的MRI參數,對老鼠大腦功能性反應的實驗研究,探討電刺激對BOLD訊號的影響。應用方面,對於不同種類的老鼠在施打兩種不同麻醉藥狀態下,分別給予不同刺激形式,及不同刺激部位電刺激。
主要的實驗結果數據顯示,增加電刺激後肢強度會使腦部體感覺皮層兩側都有BOLD活化訊號反應。BOLD訊號增加範圍由1%到3%。電刺激也產生在大腦痛覺相關區域,如前扣帶腦皮質也有反應。當周邊神經受刺激時會誘發大腦體感覺皮質相關區域在SI,SII,thalamus 及 ACC都有BOLD訊號反應。隨著電刺激強度增強,fMRI訊號亦呈增強趨勢。而當電刺激頻率增強時,fMRI訊號呈先增強再遞減之趨勢。未來將研發各種fMRI,並探討其生理機制及臨床應用模式。

‧水分子擴散場影像
合作對象包括了植物系、動物系、醫學系、食品科技所等,藉由MRI來檢測植物生長、採收、加工過程中水份的分佈,並由水分子擴散場影像來探測神經或纖維的質地密度。
此外,運用擴散張量技術(diffusion tensor MRI)與擴散譜影像(diffusion spectrum MRI)技術,藉由水分子於受限制的組織結構中擴散分佈的機率,我們可以找出纖維或神經組織的結構特性及神經纖維的走向,利用這些特性,我們可以非侵襲性的方式觀察神經的分佈與組織間的聯繫關係、灰質及白質的組織結構、組織病變的變化、胚胎的發育情形與神經可塑性的變化情形等,值得一提的是,擴散譜影像是由我們與哈佛醫學院Van Wedeen共同合作發表的技術,為目前世上唯一可以非侵襲性方式觀察神經細胞複雜結構的技術,由於技術難度甚高,發展迄今二年多,世上尚無其他實驗室可完成。目前我們已發表一連串論文,包括此技術的最佳化、方向性驗證、縮短取樣時間、視覺最佳化、單一係數表現及中風或癲癇組織病變的研究等,此一領域之研究已使台灣大學核磁共振影像實驗室聞名國際,並為多位大師如Robert Turner來台訪問之主要動機及指定參觀之研發中心。

‧MR線圈設計(MR coil design)
由於MR線圈影像的訊號品質甚鉅,同時目前最新的平行線圈影像法可縮短訊號取得的時間,因此,本實驗室亦致力於MR線圈的製作與設計。磁振造影使用射頻線圈的目的,在於提供旋轉磁矩所需的射頻磁場。設計良好的磁振造影線圈,一般都具有高信號雜訊比,或是在空間中能產生均勻磁場,兩個條件的其中之一;鳥籠線圈能產生分布均勻的磁場,表面線圈則是擁有較佳的信號雜訊比,而線圈陣列是數個表面線圈的結合。如何將各種線圈的優點加以結合,也是射頻線圈的研究重點之一。實驗室過去曾經使用數值方法求出鳥籠線圈、表面線圈及線圈陣列在自由空間中產生的射頻磁場分布,和以分析方法模擬出表面線圈在球體中所產生的射頻磁場分布,也試著自行製作不同大小的表面線圈、鳥籠線圈、及線圈陣列。由於線圈陣列具有在同一時間內,取得多組空間資訊、縮短磁振造影成像時間的應用,如何在使用線圈陣列加速成像時,兼顧到信雜比與信號均勻度的需求,將是我們今後在線圈方面的主要研究目標。
 
‧小動物生理病理研究
合作對象包括了動物系、獸醫系、畜產系等,主要藉由磁振影像來探測動物之生理病變細胞如腦廇之探測、動物穴道之研究等,目前已有針對貓進行穴道之研究及狗腫瘤壓迫定位治療等成果。

  分子影像
分子影像的基本概念是將帶有顯影作用的分子探針與所要觀察的分子或細胞層次的生物性程序(biological processes)中的目標物相結合,而使得此生物性程序可以在活體的狀態中,呈現於高解析度的醫學影像系統下。由於能夠觀察活體(in vivo)的生物性程序,分子影像方法的出現正急遽的改變臨床診斷與治療的方式,以及對生命現象的探索。過去必須要等到組織結構或功能產生相當的病變才能觀察到的疾病,如今也已能在基因發生病變時,便有機會偵測到。過去必須離體(in vitro)才能探究的分子或細胞層次的生命現象,現在已有可能藉由分子探針在活體的狀態中達成。
這是一個新興中的研究領域,本實驗室將在未來幾年內,在既有的MRI微小影像基礎上開發新技術,並結合其他影像及分子探針、MR顯影劑等實驗室,將生物技術運用於醫學影像之診斷與治療上,於國內建立技術平台,並針對發育、基因表現基因轉殖、鈣離子影像及癌症治療議題研究,驗証新型探針在活體之成效,達成自行設計活體分子影像之目標。

四、 國際合作
本實驗室與全球MR主要實驗室均有直接之合作關係,如與Harvard、MIT共同參與之美國NIH研究計畫;Washington大學之擴散影像合作;Stanford之fmri功能研究,新型成像序列之合作;Pen State之嗅覺大腦研究,可謂不勝枚舉。在植物之領域亦與加拿大西安大路大學植物學系及國紐約州立大學電機系現代顯微圖像研究室之鄭炳州教授合作,從事於植物基因組織表現及成長最佳化分析之研究等。
 
另一方面,為激發國內fMRI之研究風氣及提升台灣之國際知名度,本實驗室自1999年起每二年舉辦一次International Functional MRI Conference,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台演講,介紹功能性影像(fMRI)之原理、應用及實際操作時需克服之問題,並針對國外最新之發展,探討fMRI之技術層面、電生理及fMRI之相關研究,所討論之議題包括大腦視覺系統、運動系統及語言系統,甚至包括中醫針灸之大腦反應及未來與基因研究之整合等等,期能藉此促進fMRI之研究水平,並藉由國內外學者之討論,激發出國內新的研究團隊及子題。目前已分別於1999及2001舉行。本年度12月亦將舉辦第三屆之國際研討會。
 
五、 工業合作
  本實驗室目前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參與行政院生技產業下MRI世界級公司之成立計畫,預計將由行政院開發會基金進行種子基金之十年投資,以建立國際級之生醫影像公司。未來將透過計劃進行三邊合作、人才培訓及新技術開發等事項。

六、 未來展望
本實驗室歷經五年之努力,已成為東亞MRI之重要研究單位,研究能量與資源均已達國際水準。未來將與台大醫院採購之3T MRI臨床儀器結合,形成完整之上、中、下游研發應用團隊;期能運用核磁共振影像之技術,以突破現有科技之瓶頸,運用跨學門之研究,使人文、科學、醫學、工程等不同學科得以匯聚激盪並創造出21世紀之新學門科學,成為一個卓越之全球資源中心。

電機系申請入學近況

[第08期] 系所近況報導 — 電機系申請入學近況
林浩雄

本系為因應教育部多管道入學的政策,於民國八十四年開始在聯考入學管道之外撥出部分名額以推薦甄選的方式招收大學部學生。推薦甄選專門招收各高中在數理競賽方面有優異表現的同學。其後又加入申請入學的管道。然而由於推薦甄選的方式對於每個高中的推薦人數有所限制,所以本系在民國九十年起全部改為申請入學制。

申請入學制,分成兩階段篩選考生。考生首先參加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舉辦的學科能力測驗,通過本系的篩選條件之後,再到本系進行第二階段的甄試。學科能力測驗的考試項目包括國文、英文、數學、自然與社會五科。範圍僅限於高一、高二的部分。成績採十五級分制,以每科前百分之一的平均得分為滿級分,並除以15為級距。本系目前以報名考生之國文、英文、數學、自然四科之總級分做二倍率之篩選,錄取名額為三十五名,因此進入第二階段甄選的人數應為七十名。歷年來進入本系第二階段的考生總級分至少達到五十八級分。今年的報名人數達四百餘人,進入第二階段的考生為七十名,其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只有六十與五十九兩種級分。本系的第二階段甄試分為審查與筆試兩個項目進行。筆試有物理與數學兩科,各佔甄試成績的15%。審查則由本系招生委員會遴選八位教授對考生的歷年成績、.自傳、讀書計畫及競賽成果等資料進行評分。甄試的成績計分除了兩科筆試合佔30%之外,審查與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各佔45%與25%。

過去推薦甄選與申請入學管道並未對考生的報名校數加以限制,只要考試時間不衝突均可以報考,不過本校另有規定只能報考一系。今年的規則有所改變,考生改為成績單寄達後再行報名,每人只限於八個志願,但報名費大幅降低。本校也不再有一系的限制。可能因為報名的時程改變以及志願數的限制,考生報考多系的現象比往年普遍。因而本系放榜後有多位錄取考生同時錄取其他校系。其中有八位考生也為交大今年新設的交大電機資訊學士班錄取,由於交大的宣傳,而成為媒體報導的對象。然而,在報到時間截止後,本系並無錄取考生放棄資格改到他校報到。不過有三位錄取考生到本校物理系,一位錄取考生到本校資訊系報到。雖然領域有所不同,我們也瞭解各領域都需要有優秀的人才,不過這也顯示本系對高中生的宣傳還有努力的空間。

根據本系與校方的統計資料,在過去數年間,本系以申請方式入學的同學其學業成績的平均名次在四十名左右,一屆的人數約一百六十至一百八十名。顯示入學的同學素質相當不錯。而對於進入篩選而沒有錄取的考生中,我們的追蹤調查顯示還會有20~30%的考生會以考試分發的管道再考入本系就讀,但是約有40%的考生經由甄試管道流到其他校系。因而本系再今年把錄取名額由二十五名提升到三十五名。將來本系招生委員會將以審慎的態度評估提升適當的錄取名額,同時也將擴大整體招生的名額,以因應國家社會的人才需求。

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報導

[第08期] 系所近況報導 — 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報導
許博文

源起

國立台灣大學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的設立起源,是源自於–教育部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中國立台灣大學校內整合計畫的一部份,因此如要談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資電中心」)的設立就必須要從教育部研究型大學的目的談起。所謂研究型大學的起源,乃是兩、三年前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的建議之一,當時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台灣在一、二十年之內能至少有一家大學成為國際一流大學。在此結論下,參考現有的會計預算制度,國內大學的教學研究經費和國外一流大學相較之下,即有顯著差距,所以如要落實科技顧問會議的結論,則教育部須設法另籌款項及擬定計畫來進行推動。

歷經10個月的努力「資電中心」正式成立

◎初稿之形成

91年1月接到教育部正式來文通知各校研擬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申請書,接到正式通知後正巧碰到春節,但計畫申請截止時間又訂在2月底前,所以本校接獲通知後,校長十分重視此案,親自召集10位院長參與會議討論,希望以院為主體,出面整合全校相關領域,因此,當時本校共提出了9個校內整合研究型計畫。

當時我接到任務時,隨即以院為主體,進行全校電機資訊相關領域之校內整合計畫。規劃之初,我們即針對該如何進行之問題加以討論,考慮到計畫的性質乃是屬於長期性的基礎建設計畫,如果以一般研究計畫的程序來思考,聘請國內某位學術成就顯著的教授為主持人,似乎僅能輔助單一領域,對整體及跨領域研究合作發展無明顯提昇作用,基於此考量,乃決定由系主任與各所所長分頭負責。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根據則是:校方乃是由校長直接交付任務給各學院院長,而本院採取由院長委任系主任與各所所長進行,全程藉由行政管道有效整合資源、掌控計畫申請及推動,以避免因個別教授負責,在時程緊迫、人力不足下而有所延宕。

長久以來成立大型研發中心一直是本院所有同仁的目標,所以大家願意犧牲春節假期完成此計畫案。其實20年前也有類似的計畫,國防部選擇在台大、清華、交大及成大4所學校成立四大中心,當時交大設立電子資訊研究中心,清華設立自強中心,成大設立航太中心,而只有台大設立應用力學研究所。台大並沒有成立相關資電中心的原因,在於長久以來工學院即以土木機械等力學領域為發展重點,當時隸屬於工學院下的電機系因非為發展重點方向,自然地也就沒有被多加考量,此點令電機系同仁感到非常遺憾。好不容易在20年後的現在能有這麼一個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的機會,再次激發同仁們的雄心壯志,積極爭取成立「資電中心」。於是由系主任及所長分別提出5個分項計畫,並交由傅立成教授負責整合,至於總計畫部分主要是由我口述,傅教授進行整理。在大家通力合作下,於過年後終於順利交出中文版計畫書初稿。

◎複審之辛勞

4月份的某一天,突然收到教育部通知初審結果,本校所提的9個中心共通過4個,分別是奈米科技、基因體醫學、資訊電子科技整合及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同時也聽說清華、交大、陽明及中央4校聯合通過腦科學與奈米2個研究中心,成大及中山也通過海洋跟奈米2個研究中心。

在初審通過後,教育部要求於複審時須繳交以50頁為限、英文撰寫的計畫書,在此,我們又面臨一場艱辛的試煉。因為初稿以中文撰寫,總計頁數高達200多頁,以常理而言,將中文轉換為英文,往往篇幅會增加而非減少,如何將精華精簡濃縮,並在不到1個月的期限內完成,正考驗著我們的智慧。但這個時候就顯現出我們原先的決定是對的,如果是一般教授遇到這種狀況大概又要陷入恐慌了,但正因為我們是由行政系統主導掌控,所以這些系主任、所長較能咬緊牙關完成使命。

特別要提的是,英文計畫書完成後,即請計畫共同主持人、中央研究院資訊所所長李德財教授幫忙潤飾修正,李所長非常用心地花了約一天半的時間看過後,除保留原文外再另加上紅色字體修訂內文與標記,將其對照給我看,非常客氣地表示提供建議供我採納,其實李所長直接修改就行,他真是太客氣了。

再談到資電中心的英文定名,當時主要有兩個考量,一是要能一目了然的通用字,以目前而言就是Information Technologies,也就是一般所稱的IT,這如同生物科技Bio Technologies,英文簡稱BT。教育部也常以IT、BT來泛指這兩領域。二來是為了避免跟院名重複,參考其他學院亦沒有使用院名,如理學院提出奈米科技、醫學院提出基因體醫學等。如果我們中心與院名均為電機資訊,極可能會混淆識別與定位,同時也將流於未跨院系整合而受到挑戰、質疑。根據上述兩個考量,並顧及本院電機、資訊2大學群,因此就將Information Technologies再加上Electronics Technologies,正式定名中文為「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英文為NTU Center for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s Technologies。

初期英文版來來回回修正的過程最令我印象深刻。當時中文初稿因為有傅立成教授幫忙,所以情況倒還好,可是第二次英文版以後的幾次修正,教育部每次都要求一個星期內要完成送件,但每次教育部通知時,都正巧碰到傅教授出國,在一個禮拜就要完成送件的急迫情況下,一時之間也找不到人負責,後來只好自己親自去整合修改。過程中,曾連續熬夜兩個晚上把計畫書趕出來,所以說當院長當到這樣還真是少當為妙,最慘的一次大概就是這樣。

8月份計畫內容確定通過後,教育部便要求我們擬定經費預算表,檢附於計畫書內進行審查,這緊接著而來的便是不斷地修正預算經費。每次更新一次經費表,就必須再重送整本計畫書,反反覆覆地跟教育部協商經費,一路協商到大約11月,計畫書才算最後定稿,並將第一年度經費定案。

◎正式運作

教育部核定的第一年度經費包括全國北、中、南三個主軸一共合計是8億,其中「北」台大,「中」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各佔40%,各約3.2億,「南」成大、中山佔20%,約1.6億。校方把第一年經費撥給校內四個中心,其中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因為是人文類,所需經費較少,因此大部分經費集中在其他三個中心,而我們第一年就分得1億1千多萬,算是校內分得最多的一個中心,至於第二年經費,據說教育部將會增加款項。

原本「資電中心」只是一個計畫性質的中心,就如同以前的「國科會北區電信中心」一樣,乃是計畫而非真正的實體中心,但有鑒於它具有基礎建設計畫之涵義,並在校方,尤其是校長高度重視之下,遂於校內讓它成為一個正式、具功能性的中心,並聘請中央研究院蔡振水院士擔任中心主任,由電資學院院長擔任中心副主任兼執行長,輔助中心行政事務之推動。「資電中心」從92年3月正式開始運作,本中心之計畫共分為5個實驗室:1) 網路資訊系統與應用實驗室,2) 多媒體整合實驗室,3) 前瞻性元件技術實驗室,4) 晶片系統設計實驗室,5) 前瞻性通訊系統及技術實驗室;另亦設一個跨校至高頻科技研究中心(見架構圖)。整個來龍去脈大致就是如此。
 
實現宿願、大幅改善研究環境

資電中心成立最關鍵的意義,在對電機系同仁而言,總算於20年之後,可以跟交大在基礎建設上並駕齊驅,甚至凌駕其上。當初並沒有預期此研究型整合大學計畫能有如此龐大規模與研究經費,在爭取成功的同時,也讓同仁隱藏在心裡面20年來的陰霾一掃而光。反觀交大,雖於20年前即已成立電子資訊中心,然當時國防部只支援10年經費,之後就不再提供補助,所以事實上他們現在對經費亦有燃眉之急,但可惜的是卻沒有爭取到。這樣的結果,即知未來我們仍是電機資訊瀚海裡引領航向之舵手。

除此之外,本中心更可以大幅改善系所研究教學環境。雖然第一年只有資本門經費可以運用,與當初規劃不同,但第二年後經費將會有一半資本門、一半經常門,由此看來,將可彈性運用經常門,如同當初應力所即運用國防部經費建立獨立系館和教職員宿舍;我們正就此部分與教育部進行協調,希望能夠藉此提供足夠的研究空間設備及舒適的生活環境,積極吸引海內外傑出人才踴躍投入本中心之研發。

這些都是未來期望能達成的目標,雖然教育部現在尚未撥第二年款項,所以大家還不方便聘請研究人員或客座教授,每個分項計畫目前也只聘了專任助理,但如實際核撥經費後,相信將對本院各系所均能有些幫助,並更能使整個電機資訊學院未來發展邁向世界一流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