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新創在台灣的困境與機會以及創業重要的事 (王易凡博士)

撰文:王易凡博士(繁晶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

大家好,我是繁晶科技(Ranictek)的執行長王易凡,很高興受到臺大電機系的邀請,來分享一下創業的心路歷程。以下我將先介紹繁晶科技,並以目前正在創業的第一手經驗,來分享現況台灣創業環境下,早期新創遇到的困境與可能的解決方式,也提供一些建議給創投與政府參考,也許有助於一起共同打造更好的新創環境。接下來我也以創業者的角度分享一些創業經驗,給想創業或是正在創業的朋友,創業之路艱難,大家一起共勉與成長。最後也分享評估早期新創的一些指標給創投參考,也鼓勵台灣的創投能多投資早期新創,事實上早期新創其實是很好的投資標的,也應是投資組合中重要的一環。新創是國家經濟發展中幾乎最重要的經濟動力,因此也衷心期盼未來台灣的創業環境能夠更好,使得台灣的新創實力能大幅躍升於世界翹楚,孕育出更多世界級的傑出企業。

一. 繁晶科技簡介

繁晶科技(Ranictek)是一間無晶圓廠(Fabless) IC設計新創公司,於2022年11月成立,公司設在台灣台北。研發的產品包含5G/6G基地台晶片以及衛星通訊晶片,尤其針對大/中型開放式(O-RAN)基地台、通訊衛星、衛星地面站之基頻晶片。我們致力於提供客戶兼具節能與成本效益之晶片解決方案,並藉此期望能加速5G/6G基地台與衛星通訊之佈署與普及。

與4G發展速度相比,目前5G行動通訊的發展有點緩慢,其原因之一是由於傳統的基地台受到少數廠商如Nokia、Ericsson所壟斷,造成成本太高,使得電信商較難大量密集地佈署5G基地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世界各國的電信商包含像是美國的AT&T等,開始推動一種新型態的基地台,叫做開放式基地台(O-RAN,Open Radio Access Network),這種開放式基地台會將基地台拆分成3個開放式的模組,讓更多系統廠商(或稱供應商)可以進入這個市場。因為這些系統廠商不需要做整個完整基地台,而只需要做其中的開放式模組即可,這樣就可以透過多供應商的架構,並經由市場競爭機制,來降低整體基地台的成本,回到一個合理的價格。基地台跟手機一樣,開放式基地台的系統廠商也需要適合的晶片方案來開發相關模組,但對於大型跟中型基地台的系統廠商而言,目前仍缺乏適合的基頻晶片方案,這也是目前這些系統廠商所遇到的痛點。此外,節能減碳也是5G/6G跟衛星通訊很重要的議題,5G/6G基地台與手機、衛星及衛星地面站都需要更省電才能符合ESG的目標。

因此,有鑑於上述的問題,我們繁晶科技致力於研發低成本與節能之基地台與衛星通訊晶片創新方案,希望能提供國內外相關基地台與衛星通訊系統廠商更好的晶片解決方案,降低其研發成本並加速產品上市時間;同時也希望能協助電信商降低5G基地台的佈署成本,讓更多手機用戶使用5G服務。我們的核心技術是基於Massive MIMO (中文也可稱為大型陣列天線)的基頻晶片,透過Massive MIMO技術可以有效降低基地台與手機的傳送功率,達到節能省電的功效。相較於傳統4G大型基地台,透過我們的5G Massive MIMO基頻方案,有機會可節省約30~60%之基地台耗電;手機也可提升待機時間,最高甚至可達約2倍的待機時間。若是抓50%的基地台省電效益,大略估算一年光是在台灣就有機會節省約10億度(千瓦小時)的耗電,其中台灣三大電信商一年在台灣的基地台耗電量約為26億度電。

我也簡介一下我的背景,我是臺大電信所的博士,博士論文題目就是研究Massive MIMO技術,也在IEEE國際期刊與會議論文發表過相關技術論文與研究成果。除了相關理論的創新外,我也曾在中科院服務,研發軍用大型陣列天線雷達之相關技術,因此具有大型陣列天線相關實務經驗。此外,我也曾在IC設計公司(聯發科技集團)、電信商(中華電信)、與系統廠商等三個領域擔任過工程師與主管職務,因此,也具有相關產品研發與技術管理之實務經驗。基地台晶片跟這三個領域有很大的相關性,首先晶片技術當然會跟IC設計有關、電信商則是購買基地台與佈署基地台的營運商、而系統廠商則是開放式基地台與衛星通訊模組的製造商,也就是我們的客戶。這三個產業的經驗,讓我們對整個產業鏈與市場有深入的了解,並且能知道市場的機會在哪、客戶真正的需求、以及掌握產業的實務knowhow。

自大學起我就發現自己對無線通訊領域有很高的興趣與熱誠,之後碩士、博士還有工作經驗也都持續在無線通訊領域不斷精進,尤其我特別專注在基頻(Baseband)數位電路設計,目前台灣在基地台與衛星通訊產業鏈中也比較缺乏基頻數位電路晶片的供應商。由於在上述三個產業的特殊經驗,讓我看到目前O-RAN以及衛星通訊市場在基頻晶片上的需求,再加上我的興趣與專長(博士論文)也剛好在這題目上,形成了興趣、專長與貢獻的交集。在這種捨我其誰的使命感驅使下,因此就決定勇敢創業貢獻所長,成立繁晶科技,也剛好可以補齊台灣在基地台與衛星通訊產業鏈中除了天線與射頻類比電路之外的另一塊重要拼圖: 基頻數位電路。我們也期盼能協助國內的開放式基地台與衛星通訊廠商一起攜手進軍全球國際市場。

繁晶科技成立到現在還不到2年,已取得約資本額35%的營收(營收資本額比約為35%),以早期新創來說表現應該還算不錯,我們目前也正在做種子輪/Pre-A輪的募資。產品的部分我們目前已完成核心電路開發,也已開始提供Massive MIMO 射頻單元(RU)以及衛星通訊之基頻方案產品與服務,並已與一些客戶有POC專案合作,而且我們繁晶科技也是中華電信的合作夥伴。此外,我們也獲得很多國內外獎項。國際獎項的部分,今年2024年我們在法國最大的新創展VIVA Tech獲得IC設計獎項、去年2023年也獲得國際電子電機專業雜誌EE Times評選為”Most leading-edge startups”、今年也入選美國知名新創加速器Plug and Play。國內也獲得不少獎項,像是今年我們獲得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評選為2024潛力新創公司、入選新創100大、台灣工研新創協會(TINVA) Demo Day第二名,也連續兩年入選InnoVEX 前10強等等。更多相關資訊,也歡迎參訪我們官網: https://www.ranictek.com.tw/

在法國巴黎VIVA Tech新創展榮獲IC設計獎項。

榮獲專業電子電機雜誌EE Times頒發 “Most Leading-Edge Startups”。

二. 高科技創業在台灣遇到的困境與可能的解決方式

(1) 新創的不同階段

新創有很多不同階段。新創一開始是草創期,這個時期只有產品概念還沒有產品,可透過天使輪募資,來開發最小可行化產品(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其中天使投資人很常見的是家人(Famaily)、朋友(Friend)、或是信任你的傻瓜(Fool),也是俗稱的三個F;草創期之後接下來進入下一階段,早期新創,這個階段已經有最小可行化產品MVP,可以開始募資種子輪或Pre-A輪資金,用來研發更完整的產品;當有了產品與客戶之後,新創可以進入A輪募資,用A輪募資的資源來增加產品線的完整度並擴大市場與營收;然後隨著新創的發展,可能還會有B輪募資、C輪募資等等。我們繁晶科技目前是屬於早期新創,也正在做種子輪或Pre-A輪募資。

(2) 早期新創在台灣募資的困境

由於我們繁晶科技也有在做募資,站在第一線募資會發現,台灣的創業(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機構,簡稱創投,對於投資新創階段的標的常是混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並沒有做新創階段的區分,而是會混在一起評估,且台灣創投幾乎都只投資A輪或A輪之後的新創,尤其特別喜歡投資即將上市(Pre­-IPO)的公司,因此台灣蠻缺乏投資早期新創的創投。台灣投資環境的第二個問題是,創投都喜歡跟投,而不太願意當領投,往往都是等到某間新創已經確定有領投的投資人之後才跟著投資,因此台灣的早期新創要能順利找到創投投資並且願意當領投的機率幾乎是0。

另外一個早期新創的困境是,台灣很多的投資人與創投都還是比較傳統,喜歡看股價,而且如果是面額低於10元或是無面額的公司,就不願意投資,只願意投資面額10元的公司。但事實上新創看股價跟面額是沒意義的,例如美國矽谷可說是新創最活耀的地方,而美國新創公司大部分都是採用無面額制,因此是否是10元面額,完全不應該是評估新創的指標。且事實上,因為市值(或資本額)=股數x股價(或面額),因此在相同的市值(或資本額),只要增加股數,自然就可以自由調整與降低股價(或面額),所以用是否10元面額或是股價來評估新創,是沒意義的,這後續也會再談。

(3) 設立境外公司

上述台灣早期新創所遇到的困境,會造成很多新創不得不尋找國外的投資人,但國外的投資人或創投通常都會要求在境外設立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或是國外公司,例如:新加坡的投資人可能會要求台灣的新創在新加坡成立控股公司、而美國的投資人會要求在美國成立控股公司等,甚至還會直接設立境外公司。但這些境外公司還是台灣公司嗎?這樣會造成一些很多本來是台灣的新創,後來卻成為外國公司,甚至有些優秀的新創在IPO的時候選擇在國外做IPO而不是台灣。從某個角度來看,這等於是台灣在幫其他國家培育新創公司,但卻沒有辦法將優秀的新創根留台灣。因此,台灣的新創困境是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重要問題,打造好的新創環境以及法規,讓更多早期新創可以對接到台灣創投的資源,不需特別去成立境外公司,甚至讓國外投資人與創投願意直接投資到台灣的本地公司。

(4) 可能的解決方式

資金對於新創,尤其是早期新創,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首先,也許可以對創投做個分類,例如設立專投天使輪的投資機構、專投種子輪/Pre-A輪的投資機構、專投A輪的投資機構、專投B輪的投資機構等等。透過這樣的區分,可以讓每個階段的新創,都更容易對接到適合的創投機構。其實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根據定義,其投資標的就是應該以早期新創為主的投資機構,因為早期新創的特性就是高風險,所以願意投資早期新創的創投機構就是名符其實的風險投資。早期新創雖然是高風險,但若是成功,也能帶來極高報酬,符合投資的原則,也就是高風險高報酬。因此,資金方可以做投資組合(Portfolio),將資產某些部分分配給有穩定投報率的上市公司股票,並將資金某些比例分配投資給具有高風險與高報酬的早期新創。尤其對於資金較多的資金方,期待的應不是穩定的報酬,反而是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標的,因此投資早期新創其實是對於高資產投資人以及新創皆雙贏的方式。也期許未來台灣的創投環境能夠改變,創投機構能成為投資早期新創為主,投資中後期新創為輔,形成投資人/創投與新創雙贏,並一起打造更好的新創環境。

台灣多數創投僅願意投資中後期新創的原因,大多數是因為有期限與投報率的壓力,基金年限的回收期可能3-7年就要回收,所以投資Pre-IPO的股票會被認為是最穩健的投資方式。因此,若是創投在設立之初就以早期新創作為投資標的,能夠充分了解所投資的標的就是高風險高報酬的早期新創,設立較長的回收年限,並且因為能認知到某些早期新創的投資可能會失敗,可透過分散風險投資多間早期新創,只要未來能成功命中幾間,可能就會帶來極高的投資報酬。因此,也特別鼓勵台灣的創投能多設立投資天使輪、種子輪/Pre-A輪的投資基金,讓台灣的創投機構能夠更完整,也讓台灣的投資環境更佳健全。

(5) 政府的角色

政府也可以對台灣的新創環境扮演重要的角色。上述提到的投資回收年限與投報率壓力,容易使得台灣的創投不敢投高科技(Deep Tech)的新創,而比較願意投一些像是軟體應用等輕資本且能快速回收的投資項目。這樣會造成需要較多投資資本的高科技新創很難獲得投資的資源,並阻礙高科技產業與技術創新的發展。因此,政府可以針對一些國家政策中,重點培育的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航太、綠能科技等,成立早期新創專門投資基金,並且甚至可以由政府來擔任領投的角色,如此也可以解決台灣創投多數都不願意當領投的問題,其中尤其半導體是台灣的強項,因此半導體領域應是國家政策持續強化的重點產業。

當然為了避免政府資源遭到濫用,可以設立一些投資新創的客觀標準,例如:新創需要獲得國內外新創比賽的獎項、創辦人需要有相關產業業界經驗等標準來做投資標的篩選。雖然早期新創失敗的機率蠻高的,即使可能所投資的早期新創後來沒有成功,但政府所投入給早期新創的資源,也還是會對於重點產業有所幫助,例如對於重點產業人才的培育與相關技術的發展,不論新創後續是否有成功,這部份都是必然會對產業界有很大的助益。此外,政府也可以設立一些優惠條件給投資早期新創的投資人與創投,並鼓勵這些投資人與創投投資無面額或是低於10元面額的新創,例如可以提供他們更多的節稅優惠等等。這樣可以鼓勵台灣的創投產業多設立專職於早期新創的投資機構,也會有助於打造更好的台灣新創環境。

執行長王易凡博士向賴清德總統介紹繁晶科技的產品。

執行長王易凡博士向行政院長卓榮泰介紹繁晶科技的產品,並與院長合影。

三. 創業重要的事

以下也分享創業至今個人覺得一些創業重要的事,並且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出發,包含創業家以及創投的視角,希望能與想創業的朋友或正在第一線奮鬥的創業家一起努力與成長,同時也分享一些投資早期新創的建議提供給創投參考。

(1) 對創業家重要的事

首先,創業一開始要決定找幾個共同創辦人?這個問題我覺得是要能在順利營運的前提下,例如能開發出MVP的情況下,核心團隊成員人數越少人越好。例如,如果核心創辦人有創業的點子,但沒有技術背景,那至少要找一位技術背景的共同創辦人加入。若是創辦人本身已具備相關技術能力及市場了解度,其實單一創辦人(Solo founder)也是很好的架構,根據統計,單一創辦人比起團隊創辦人的創業成功機率高出約2倍(參考資料: https://jameschurch.medium.com/solo-founder-vs-founding-team-why-going-solo-is-better-5c22212a8cd6 )。為什麼人少比較好呢?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新創通常要能夠針對外在情況快速應變,如果共同創辦人太多,容易有不同意見,要統整大家意見也比較費時,溝通成本較高,因此容易拖慢決策速度,甚至降低決策品質。第二點是資源有限,尤其是早期新創,當人越多時也代表需要花費更多的資源,因此較精簡人力比較容易在早期新創時期生存。還有一點是,核心團隊人數多,變數也多,一開始好朋友一起創業,但後來可能意見不合反目決裂,甚至想拆夥。而且如果想拆夥的是核心技術長,那更是可能危及到公司的存亡。因此,綜合上述,在能夠營運的前提下,早期新創核心創辦人團隊成員人數越少越好,可降低創業風險。

接下來討論一下適合創業的時間點。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越年輕創業越好,甚至大學就輟學創業,或是大學剛畢業就創業。但這可能只是迷思,對於想創業的朋友,我個人會建議畢業後先累積一些工作經驗後,再規劃創業會更好,因為這樣有以下幾個好處。首先,如果有工作經驗,至少會知道一間公司大致上由那些部門所組成、以及每個部門負責的事務有哪些,對一間公司的全貌會比較有了解,之後創業的時候較能清楚知道需要建立那些部門,對人力的掌握也會比較精確。第二個好處是,在某個產業的工作經驗其實有助於找到相關市場的真正痛點,發展出有市場需求的創新產品。創業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工作經驗,天馬行空所想出來的產品,可能在創業燒了很多錢之後會發現,這個市場需求其實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沒有客戶願意買單。第三個好處是,工作之後比較容易存到第一筆創業基金。創業是很花錢的,有基本的創業基金才能開始創業的第一步。最後,如果是高科技創業,業界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業界經驗或是只有學術理論,而缺乏實際產品研發的經驗,容易使得系統、產品設計不良或造成產品性能不佳等問題。唯有理論與實務經驗兼具才能研發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我個人最欣賞的創業家是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他是在職涯已經當到美國德州儀器高層主管後,才創立台積電。因此他在創立台積電時已經有非常完整的工作歷練,對於半導體產業也已經有深入的了解,這些經驗必然有助於讓他思考出台積電的獨特市場定位,並且能夠將台積電打造成世界級的公司。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創辦人對創業的市場與產品要有熱情。創業一般來說非常辛苦,也非常忙。根據統計,大約70%以上的創業家有心理問題(參考資料: Are Entrepreneurs “Touched with Fire”? ),因為創業會不斷遇到很多問題與壓力,例如家人朋友的反對、收入不穩定、每個月支付員工薪水的壓力、客戶的批評等等,因此創業家除了要有很好的抗壓性,若是沒有熱情,可能很難撐過這段難熬的創業之路,熱情是支持創業家很重要的原動力。此外,創業的題目最好是個人的專長、興趣以及所能產生的貢獻,這三個的交集。除了上述的興趣與熱情,如果創業家有相關專長比較能發揮競爭優勢、能產生貢獻則較能夠找出市場需求,也因此可以提高創業成功的機率。

最後也分享一點,創業的時候最好不要投入自己全部的資產跟借錢創業。因為如果把家當全部投入,容易迫使創業家遇到狀況不好時,做出對公司不好的事情。例如募資的時候,可能因為缺錢而不得不接受對於新創不好的投資條件等。此外,創業很難100%一定成功,但創業對於人生的經歷來說一定是加分,因為創業會迫使創業家大量的學習與高速成長,就算創業失敗,這段時間所學習到的,也會是下一段職涯的養分,甚至可能開啟下一個創業題目,成為連續創業家。因此,需要做好風險管理,就算最後創業不幸失敗,讓創業成為人生的養分,而不是終點。

執行長王易凡博士赴美國參與美國知名加速器”Plug and Play”的 Demo Pitch,並與Plug and Play創辦人Saeed Amidi合影。

(2) 創投評估早期新創的指標

由於早期新創大多都還沒有營收,因此較難像是中後期的新創或是上市公司可透過財務的預估來做投資評估。不過早期新創仍可以評估以下幾個重要指標:創辦人、市場潛力、技術門檻、以及一些其它相關指標。

創辦人是評估早期新創幾乎最重要的指標,因為早期新創還不一定有成熟的產品能做到產品市場契合(Product-Market-Fit),但好的創辦人可以具有創辦人市場契合(Founder-Market-Fit)。例如:張忠謀在創立台積電之前,就已經有深入的半導體相關業界經驗,因此他有能力判斷市場需求,提供市場真正需要的產品或服務。創辦人對市場需求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可能會開發出沒有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甚至可能連客戶是誰都不清楚。

在創辦人評估中,第二個很重要的是,創辦人對這個產業的熱誠、過去的背景紀錄、以及業界經歷。熱誠是很重要的,因為創業通常不會一開始就一帆風順,有時會遇到低谷期,甚至可能會遇到長時間的低谷期,因此創辦人有足夠的熱誠,比較有助於度過低谷期。創辦人過去的背景紀錄也很重要,創辦人過去的學習與職涯發展是否不斷地一直在成長?過去不論在學生時期或是工作時期是否有較多的成功經驗?是否在人生中有堅持一段較長的時間,完成一些特別的Milestone? 如果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這位創業家成功的機率應該會比較高。

在創辦人評估中,還有一點也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創辦人的思考能力。創辦人在創業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與決策需要被解決,例如遇到共同創辦人想拆夥怎麼辦、如何面對競爭者的競爭、錢快燒完了怎麼辦、如何選擇適合投資人等等問題。創辦人有好的思考能力,才能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且最大化創業成功的機率。

第二個評估早期新創的指標是市場潛力。因為投資人投資早期新創的目的,就是為了高報酬,當然也會伴隨著高風險。如果新創不能拿出數據或其它證明來佐證市場潛力,又或是市場本身就太小的話,投資人承擔了投資早期新創的高風險卻沒有帶來高報酬,這樣的早期新創就不會是投資人應該投資的標的。此外,很多新創會提供未來3~5年後的財務預測報表,給投資人評估。但對於早期新創來說,這樣的財務預測報表通常誤差是非常大的,因為早期新創通常還沒開始獲利。因此,比起看不準確的財務預測報表,提供未來3~5年”最高”可能獲利之相關數據,更容易評估早期新創的未來潛力。

第三個評估早期新創的指標是技術的門檻。新創的題目如果有足夠的技術難度與門檻,可以避免被抄襲,並具有市場競爭力。例如Google在草創時期,核心技術是網路搜尋技術,因為這技術門檻高,不易受到其它公司抄襲或取代。時至今日,Google的網路搜尋技術,仍然是技術領先。在太空產業方面,SpaceX的可回收火箭技術,也具有非常高的技術門檻,使得SpaceX可用最低的成本來重複發射火箭,因此有助於其相關企業Starlink可佈署最多的低軌衛星,來提供最好的寬頻衛星通訊服務。不同於窄頻衛星通訊服務,其傳送資料量較低(如衛星語音通話、簡訊等服務),寬頻衛星通訊需要傳送的資料量很高(如觀看YouTube、Netflix影片、視訊通話、甚至線上遊戲等服務),且對延遲的要求也高,只有透過大量的低軌衛星佈署,才能提供讓使用者滿意的寬頻服務。因此,Space X的可回收火箭技術,可讓Starlink成為寬頻衛星通訊的主要服務廠商,其它的衛星通訊服務廠商則很難提供比Starlink更好的寬頻服務。

除了以上三點,評估早期新創還有一些其他的指標可以參考。在財務方面,有些創投會評估本益比(Price-to-Earning Ratio)或股價營收比(Price-to-Sales Ratio)。早期新創若是還沒有損益兩平,基本上本益比接近無窮大,因此無法用本益比來評估早期新創。而股價營收比也不是一個好的指標,因為看股價對於早期新創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前面提到,在新創最發達的美國矽谷,他們的新創甚至多數的上市公司都是無面額的,因此在相同的市值(或資本額),只要增加股數,自然就可以降低股價(或面額),因為市值(或資本額)=股數x股價(或面額),所以評估早期新創的股價其實是沒意義的。雖然台灣的法規已經開放小於10元的股票面額以及無面額,但還是很多投資人跟創投只要知道這間新創是採用小於10元面額或無面額,就不願意投資。因此,這裡也要鼓勵台灣的投資人跟創投,不要太在意早期新創的股價,也不要在意新創是否是小於10元面額或無面額,因為事實上早期新創看股價是沒意義的,未來的成長性才是重要的。

那早期新創適合用什麼財務指標來評估?我個人提議一個可以評估早期新創的財務指標:營收資本額比(Revenue-to-Capital Ratio),意即營收除上資本額的比例。因為早期新創幾乎多數都還沒損益兩平,但可能已經有一些營收,再將資本額考慮進來,就可以粗略預估其潛在的成長性。有些新創可能募到了非常多錢,資本雄厚,但是如果營收太少,其營收資本額比就會很低,這樣的新創可能不是一間健康的公司,因為這些投入的資本資源無法有效轉為營收。當然有些高科技(Deep Tech)的早期新創,需要研發更長的時間才能有營收,也許可以除外,例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火星移民計畫,在還沒完成可以成功在火星上居住的技術開發之前,是不會有營收的。不過比起本益比及股價營收比,營收資本額比是一個更適合評估早期新創的財務指標。

對於高科技(Deep Tech)的早期新創,創辦人的技術背景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沒有技術背景的創辦人也許可以創立不錯的企業,但若要能創立傑出的企業,技術背景就非常重要,因為對技術的了解與技術創新對於公司整體營運的方向,是會有重要影響的,甚至會起到主導性的關鍵作用。一些傑出企業的典範,像是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Google創辦人賴利·佩吉和謝爾蓋·布林、NVIDA創辦人黃仁勳、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都是技術背景。

在技術的部分,又有分為理論知識與業界實務經驗,創辦人最好是能兩者兼具,尤其當創業題目是硬體相關產業,業界實務經驗就非常重要。以我個人所熟悉的無線通訊領域當例子,首先,理論知識的掌握非常重要,因為無線通訊有很多深入的理論知識,掌握這些知識才能回到第一原理,設計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因此無線通訊IC設計大廠,像是美國的高通以及台灣的聯發科,在一些核心演算法開發的工作項目上都會聘請博士來做研發。然而只有理論知識也是不夠的,因為需要透過實務經驗,理論知識才能轉化成具有實際應用之價值。此外,有些學術性的論文,太過專注於理論的探討或是太理想化,會跟實際可行的產品具有落差,因此可能會造成缺乏商業化的實用價值。有實務經驗,也會比較知道實務上產品開發的流程是什麼,實際會遇到的困難又是什麼,故若是只有理論學術知識,可能會淪為紙上談兵,一樣無法開發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因此,理論知識與業界實務經驗兩者兼具,才更有機會打造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執行長王易凡博士向前科技部長陳良基教授介紹繁晶科技的產品,並與陳良基教授合影,陳良基教授也是執行長之前在台大的創業啟蒙老師。

繁晶科技榮獲台灣工研新創協會(TINVA) Demo Day第二名。

結語:

以上分享給正在創業的創業家、創投、新創加速器以及政府單位,希望我們能夠一起讓台灣有更好的新創環境。回到我個人創業的初心,在創立繁晶科技之前,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 我應該要創立一間能賺最多錢的公司,還是一間我能做出最多貢獻同時也能賺錢的公司? 前者是以最大化能賺到的錢為目標來成立公司,後者則是先以能對社會產生貢獻為前提,再最大化能賺到的利潤。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選擇了後者,因為創業不保證能成功,如果是單純以賺錢為目的,那創業失敗就失敗了;但若是除了賺錢之外,還能做出貢獻,那不論創業成功與否,貢獻都會存在,與大家共勉之。

繁晶科技與中華電信聯合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