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admin

fkxbbf8b

2018 臺大 IC Summer Camp讓學員認識IC科技趨勢、建構未來目標

劉宗德

 

國立臺灣大學電子工程學研究所積體電路與系統(ICS)組舉辦的兩天一夜夏令營活動─「IC Summer Camp」,於107年8月13日至14日再次於博理館舉辦。共有十八間實驗室進行不同領域的研究與發展介紹。藉由主題演講、實驗室攤位巡禮、科技公司參訪等活動,讓大學部的學員認識電子所ICS組的研究領域跟科技公司的發展趨勢。本屆為第二次舉辦,活動報名人數超越首屆,有來自臺大、清大、交大、中央等全臺各地21所學校,共126位同學報名,最後錄取70位學員。

跟首屆活動不一樣的是,除了電子所諸位教授帶來的主題演講、電子所ICS組介紹之外,本屆並加入小組專題討論,讓參加的學員透過互相交流討論,激盪出更多對IC領域的想像。透過第一天的主題演講、專題討論,加上第二天的企業參訪,建構更完整的未來計劃藍圖。

2018 IC Summer Camp首先由電子所吳安宇所長開場,歡迎各位學員們的參與,並提到本屆新增加的小組專題討論活動,除了希望學員對數位、類比電路有更多的認識與瞭解之外,還能透過來自不同學校的交流,對ICS未來的發展與應用有更多的創新的想法。

深入淺出的主題演講

接下來的主題演講由闕志達教授首先介紹5G通訊研究的趨勢。與4G不同,5G標榜更快、更即時、更多的流通量,以及機器間的彈性應用。闕教授以救護車為例,基地台可以在短時間內將車用電子優先處理,確保緊急狀況時救護車訊號暢通、沒有任何的延遲。接下來闕志達教授並講解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領域中,用統計資料學習的 Machine learning ,以及以類神經網絡學習的 Deep learning 之間的關聯。最後闕志達教授提到,有「科技產業稻米」之稱的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簡稱IC)在高科技產業的重要性,並鼓勵台下學員,選擇進入障礙比較高的領域,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第二場主題演講分別由李泰成教授介紹ICS類比組及簡韶逸教授介紹ICS數位組諸位教授以及其研究領域。李泰成教授提到,若將IC系統比喻為一個雞蛋,類比電路就像是包圍整顆蛋的外殼。他認為,雖然類比研究的資料處理較複雜、設計時間會比較多,但學會後將成為國內的少數珍貴人才。因此李教授勉勵學員不要因為盲目跟從熱門、遇到困難就轉向,而是要面對挑戰。簡韶逸教授則說到資訊數位化後好處理、易儲存的優點,並以冰箱為數位設計的案例,提到未來可以將感應器得到冰箱內的一連串龐大溫度數據在雲端處理後,變成明瞭簡單的資訊給使用者。將複雜的資訊簡化,設計低耗電的產品,是數位組的方向。

小組專題討論讓學員更多參與、交流

下午由電子所林宗賢副所長解說這次的專題討論題目。題目分成兩大類,應用類與時事類。應用類題目如穿戴式裝置與IC、運動科技IC、比特幣與挖礦IC等等,針對不同的主題,去發想IC可以有甚麼樣發展空間。林宗賢教授以智慧佛珠與運動手環為例,提出IC在意想不到之處都藏有巨大的商機。時事類題目則有軟體公司將進入IC設計領域、智慧型手機大廠整合IC設計,以及大陸的中興通訊事件。希望參與學員可以從多方面去思考,這些事件會對IC產業帶來甚麼樣的影響,以及台灣能從中得到的啟發。林宗賢副所長認為這些專題討論題目都沒有標準答案,並鼓勵學員能集思廣益。吳安宇所長則以Google在台總部徵IC人才為例,提醒電子產業將是放眼世界,期許各位學員能成為全世界爭先網羅的人才。

實驗室攤位巡禮帶領學員認識臺大電子所

下午的實驗室攤位巡禮,在博理藝廊舉行。由ICS組各實驗室中的學長姐,針對實驗室的研究內容作詳細介紹。吳安宇所長的寬頻IC設計實驗室介紹辨識情緒的情感運算,協助情緒障礙者表達,並有配合廣告商進行商業分析之研究;另外還有壓縮感知、5G通訊加速編碼解碼等研究。劉深淵教授的實驗室則介紹類比電路的應用,並展示所研發無線充電成果;現場並搬出示波器與波形產生器,讓學員能看見實物、加深印象。同樣進行類比研究的林宗賢教授實驗室則是搭配飛鏢趣味遊戲,講解實驗室中如何研究將外在訊息經由感應器放大、並轉換成數位資料。簡韶逸教授實驗室則是用影片,解說研究室對於即時感應的研究;用一台相機搭配感應器,可以經由追蹤物體的移動,如畫圖中移動的筆,以精準呈現畫作的成品。

實驗室攤位巡禮透過闖關小遊戲與益智問答,讓學員對於各實驗室有更近一步的了解,提供學員一個直接、面對面接觸及詢問各實驗室的機會。十個研究成果攤位,搭配機器實物、趣味遊戲,以及快問快答等不同的呈現方式,用多元、趣味的風格給予學員專業領域、產業趨勢還有電子所就學方面各種的資訊。學員因此在晚上的時候能夠進行更深度的主體討論發想,準備隔天的小組專案發表。

參訪南亞科技 與企業實務接軌

「2018 IC Summer Camp」第二天早上活動由吳安宇所長與劉宗德教授帶領學員們拜訪南亞科技位於新北市泰山區的總部。李培瑛總經理、吳志祥副總經理親自接待,並介紹南亞科技的先進製程雙子星晶圓廠、20奈米產品策略、半導體產業成長動能、以及DRAM產業結構,讓學員們對於記憶體市場的趨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學員們除了和企業高層面對面談話,也參觀了南亞科技的總部大樓、運動中心、員工餐廳,並造訪廠區內的無塵室和24小時運作的自動化設備。對學員來說,這是一次非常特別的體驗,也因此能更了解半導體產業的工作環境。

小組專案發表 學界與企業共襄盛舉

第二天下午的小組專案發表會是營隊的重頭戲,也是專屬學員們發揮創意與揮灑知識的舞臺。這場由林宗賢副所長規劃的專題競賽,包含「應用類」的比特幣、運動新科技、穿戴式裝置,與「時事趨勢類」的大陸中興通訊事件、智慧型手機大廠整合IC設計、軟體公司進入IC設計領域等議題。發表會首先由吳安宇所長開場,感謝南亞科技、聯發科技、奇景光電的贊助,讓今年的營隊能順利進行。奇景光電副董事長蔡志忠也特地到場,出席的還有林宗賢副所長、闕志達教授、楊家驤教授、劉宗德教授,一同和學員們交流意見。

從科技應用到國際時事 了解IC產業新趨勢

第一組的學員從「區塊鏈」的概念談起,詳細介紹其去中心化、共同管理、不可竄改的特性,並以比特幣為例,解釋其經由線上挖礦解題,以得到虛擬貨幣的運作機制。由於題目複雜艱深,需要高等計算能力,IC在其中的重要性便逐漸浮現。學員認為,區塊鏈技術已成為一種新的趨勢,未來將廣泛地應用於人類生活中,而其核心技術集中在內部加密與解密的過程,因此與IC產業息息相關。闕志達教授並拋出疑問:當比特幣獲利逐漸降低,這些硬體是否能再利用?他提醒學員,要思考IC是否值得開發,或是IC回收、技術改裝後,是否能以更高的價格賣出。並建議未來有意就讀碩士班的學員,在相關研究上,也須注意開發一顆IC背後的意義。

 第二組學員討論的主題是「運動科技與IC」,他們從第三方系統和訓練輔助系統兩個方面探討IC晶片的運用。第三方系統可用於許多運動賽事,例如以360度多方攝影機和電視輔助判決,讓比賽計分及戰術分析更精準;在棒球比賽中能觀察球的轉速及曲線變化、或在足球賽中判別是否有越位犯規或肢體碰撞。訓練輔助IC的產品包含感測貼片和智慧手環,能幫助人們分析運動時的姿勢和監控運動員狀態,對於一般人而言也能用於重訓和復健上。學員舉例,IC能將測得的數據傳回電腦,並建立選手的個別骨架模型,提升了運動訓練的正確性和即時性。吳安宇所長認為學員的想法十分有趣、也很正確,未來運動是科技間的競賽,且擁有龐大的商機。奇景光電蔡志忠副董事長並與學員討論若IC用於運動上,對兩年後奧運成績可能造成的影響。

 第三組學員則分享「IC應用於穿戴式裝置的優點」,不只在運動領域上能監測人體數據和比賽中作為評分依據,在日常生活中也可結合各種設備。實體案例包括避免疲勞駕駛的腦波偵測器U-wake、多功能手錶Apple Watch、及新世代智能眼鏡Vue Smart Glasses。第三組的學員們創意十足,還提出「智慧球衣」的概念,以幽默的方式介紹它省錢、便利、可塑性高、潛在客群龐大等優點,逗得全場哈哈大笑。

 發表會的後半段,進入時事議題與IC產業的專題。第四組學員們以清晰的圖表向大家報告「中興禁運事件」的來龍去脈,並分析此事對臺灣、中國、美國、以及對企業(中興通訊及高通)的影響。同時,第四組提出數據圖表,認為中興通訊事件對臺灣IC產業如聯發科雖有短期影響,但長遠來看,營收應該會增加。另外,臺灣的設計、製造、封測廠可能也會因客戶由美國轉向臺灣而受惠。吳安宇所長稱讚學員們從各種不同面向切入事件,並思考時事對臺灣的影響,是相當不錯的方式。

 第五組的題目是「智慧手機大廠整合IC設計」,學員們解釋,過去手機品牌大廠多向IC廠購買晶片,是由於研發費用高昂、要降低成本。但如今垂直整合趨勢來臨,已有許多智慧型手機大廠開始製造自己專有的IC、並擁有能夠客製化和高度異質整合晶片等優點。林宗賢教授則請學員思考,手機品牌廠是否能夠成功達到垂直整合?學員則認為有相當高的可能性。

 第六組的題目是「軟體公司進入IC設計領域」,經過資料查閱和討論,學員們認為大公司必定希望握有關鍵IC技術,以提升自我競爭力、減少對其他公司的依賴。並銜接第五組所提的垂直整合概念,認為軟體公司進入IC設計領域,能有溝通快、出貨快、成本降低、主控性變高等優點。因此,許多軟體公司如Facebook已開始招募IC設計工程師,Google也擴編IC部門,希望能提升街景服務和導航的準確性。

小組專案發表會結束後,吳安宇所長表示,六組的表現都讓他相當驚艷,因為要在緊湊的兩天內完成資料蒐集與剪報,並且彼此激盪創意,讓他看到了年輕人身上無限的潛能。負責擬定專題題目的林宗賢副所長則評論「專案發表跟寫考卷不同,專案發表難度更高」,而他認為各組的表現比想像中更好。此外,教授們也提醒學員,不要完全相信論文中找到的資料,也要自己深入思考、與實務接軌。

在營隊的尾聲,奇景光電蔡志忠副董事長以自身工作四十餘年的經驗,勉勵學員要時時保持熱忱。他認為,硬體與軟體相互結合是正確的方向,而臺灣也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大家要繼續努力。2018年的IC Summer Camp即在頒發獎品、結業證書、學員彼此合影留念的快樂氣氛中,圓滿落幕。

活動網頁: http://icscamp.giee.ntu.edu.tw/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NTUICCAMP

活動海報

活動議程

(1-2)活動議程

 

全體學員大合照

電子所吳安宇所長開場致詞

主題演講-闕志達教授

主題演講-李泰成教授

主題演講-簡韶逸教授

小組專題競賽規劃-林宗賢教授

實驗室攤位巡禮

 

臺大校園巡禮

小組專題討論及學長姊交流

南亞科技參訪

南亞科技-李培瑛總經理(左二)、吳志祥副總經理(左一) 、謝章志副處長(右一)

小組專案發表

奇景光電-蔡志忠副董事長(右一)

奇景光電-蔡志忠副董事長頒發獎狀給專題競賽獲獎隊伍

電子所吳安宇所長頒發精神總錦標獎

頒發結業證書

 

 

 

劉宗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博士。現任本校電子所教授。

第64期編輯室報告

自107年8月1日起,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電信工程學研究所、及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所長,分別由張耀文教授、蘇炫榮教授、及張瑞峰教授接任,本期刊載三位新任主管的未來展望。

本期刊出107學年度新進教師-陳政維、劉俊麟及張子璿三位教師報導。

本期刊載大學部畢業典禮致詞代表楊景鈞同學致詞稿。

電機系於107年5月5日舉辦「2018準新鮮人說明會與先修課程營」,本期刊出活動報導。

因為觀察到畢業後出國進修是許多電機系學生的選擇,於是由電機系大學部學生建立了EEChain平台,希望能讓已畢業出國進修的學長姐傳承經驗給在學的學生。本期報導平台介紹。

本期報導大學部活動2018 MakeNTU、電機之夜、杜鵑花節等活動實況。

電信所於107年5月間舉辦「5G & Beyond技術成果發表會」,本期刊出發表會活動報導。另本系吳瑞北教授亦於個人facebook發表致辭全文,本期轉載該致辭,與系友分享。

 

Faculty Opening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aculty Openings

 

The top choice for the students in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is inviting you to join us to establish a world-class department.

  1. We are seeking applicants with enthusiasm in teaching and potential in research, and invite applications for faculty positions of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Assistant Professor, whose research interests lie in all area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but not limited) as follows:
  • Multi-Agent Systems, Intelligent Robotics, Mechatronics, and General Control Areas.
  • Power Electronics, Renewable Energy, and Smart Grid
  • Advanced CMOS / Nanoelectronics / Display / In-Memory Computing Technologies / Quantum Computing / Bioelectronics / Green Electronics / E-Beam Lithography
  • Biomedical Electronics, Biomedical Imaging, Nano-Biotechnology, Biophotonics, and Bioinformatics, Medical Informatics
  • Embedded Systems, Cloud/Green/Ubiquitous/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Security, Machine Learning, Data-centric Computing
  •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wave Techniques, Antennas and Applications, Electromagnetic Theory and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IoT Enabling Technologies
  • Communications, Signal Processing, Optimization, Information Theory, and Emerging Fields in the Aforementioned Areas
  • SOC Design (Embedded Processor, Memory Design, Green Electronics, Medical Electronics, AI Chips)
  •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t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
  • Photonics for Solid-State Lighting, Display, Flexible Devices, Solar Cells, Portable Devices, Optical Interconnects, Ultrahigh Speed Optoelectronics,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s
  • Deep Lear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Science, IoT, Social Networks, CyberSecurity, Data-centric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1. To apply for a faculty position, please visit our website at https://ee.ntu.edu.tw/eeoffice/ntueejob/ for on-line application with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1) Cover Letter

2) A curriculum vitae, along with a full publication list and a 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n

3) Reprints of 1-3 publications within the past 3 years

4) Two or more reference letters (sent directly to us by your referees)

5) A copy of the highest diploma granted (or a proof of Ph.D. degree to be granted by July 31, 2019)

6) Original copies of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transcripts.

 

Please also send a hardcopy of your application materials to the following address by December 31, 2018:

Professor Chih-Wen Liu, Chairman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o. 1, Section 4, Roosevelt Road, Taipei 10617, Taiwan ROC.

For more details:

E-mail: deptee@ntu.edu.tw  Tel.: +886-2-33663700 ext. 123  Fax: +886-2-23671909

URL: http://www.ee.ntu.edu.tw/

 

  1. All ranks of Professor are compens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alary rank publish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Additional faculty merit pay include NTU Subsidy for Incoming Distinguished Talents, support from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Outstanding Scholarship (http://www.faos.org.tw/application.html), Principle Investigator’s salary from Industrial-Academic Cooperation Projects, etc. More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NTU Faculty Handbook.

台大5G成果發表

吳瑞北

 

本文內容刊登於吳瑞北教授facebook 2018年5月12日頁面。

恭喜電信所吳所長,本周四(5/10)首次舉辦5G and Beyond 技術成果發表會,這個主要是科技部深耕工業基礎技術計畫,六年前我在電信所提出來,擬研發多模多頻手機,可惜並未獲通過,隔年我借調資策會,改由吳所長任主持人,就獲得通過,執行至今。

吳所長勵精圖治,在他卓越領導下,成果斐然,整個團隊研究從各項零組件傑出設計,持續發表高水準論文外,進一步追求系統實作與整合,產學界更密切合作與交流,首次集中展現技術成果實作,可說是走出了新的里程碑。

他邀我以台灣電磁產學聯盟召集人身分在此發表會上致辭,底下是致辭全文。

————————————————————-

陳院長、(華碩)沈執行長、(科技部)徐司長、(經濟部5G辦公室)張執行長、(中科會)古副院長、各位貴賓、各位電磁界的產學先進,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早:

台大電信所吳所長六年前就任,一直致力推動此計畫,籌備了六年,精心推出此計畫成果發表會,恰可配合新校長上任來開幕,沒想到校長就任不了,因此他特別找了兩位校長落選人(也許很快又會變成校長候選人也說不定),我甚感榮幸來此祝賀吳所長的成功。

最近學校在流傳一則新聞,說台大五姬要來了,許多同學趕快去註冊,結果一下子就滿了,我們還開了另一個視訊場地。結果剛剛有聽到同學在說,怎麼都沒看到,沒看到農推系翁滋蔓,甚至連資工系的余函彌也沒來。但沒關係,我們這個5G不是五姬,但對未來世界影響更大,未來世界的「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AI」,沒有5G都辦不成。

5G是什麼?分別代表一種創新的接取技術。1G是分頻多工接取(FDMA)、2G是分時多工接取(TDMA)、3G是分碼多工接取(CDMA)、4G是正交多頻分工(OFDM),很多人就不知道那是什麼、至於到5G,那就不清楚了,迄今很少人能把它定義出來。就我的看法,5G是Five Greats,其實是多種美食的大雜膾,又好像美人國,環肥燕瘦,各擅勝場,但弱水三千,只但取一瓢飲。

所以Five Greats,就是有五大亮眼功能,以前達不到,簡單說來是三高二低:高容量、高連結、高頻譜效率、低延遲、及低能耗。高容量是要高達20 Gbps 數據傳輸速率,每用戶100Mbps。高連結是要支持每平方公里高達100萬傳感器網路部署。高頻譜效率是比起4G要顯著增強3倍。低延遲是網路延遲時間小於要1 msec,而低能耗是要讓網路能源效率比LTE提昇100倍。

而5G的關鍵仍在無線接取技術(Radio Access Technology)上,這就要在電波上突破,包含電路、晶片、系統、天線、頻譜等技術的革新,所以我們今天要展出「五技」,五項技術,分別是sub-6G射頻前端電路、Sub-6G Massive MIMO天線、毫米波38GHz射頻收發系統、60GHz 波束成形射頻前端、以及相關新世代分享接取系統展示平台。

電磁產學聯盟結合7年來,5G相關的技術一直是重要的SIG,過去的推動一直不遺餘力,帶領台灣的產學界一起合作,培育人才帶動研發,感謝許多界的長期支持,包括台揚,奇景、Garmin、躍登、ASUS、聯發科、廣達、瑞昱、以中科、工研、資策會三大法人的支持,讓我們領域可以茁壯成長,以創造ICT二百萬元美ir 金雷達技轉、四億元新創汽車防撞雷達公司,以及連續7年每年一位Fellow,侍視全國各領域,希望更多廠商加入,在未來無線物聯網智能城鄉時代,創造新一波的台灣商機。

最後敬祝此一技術發表會順利成功,所有與會佳賓都能收獲滿滿,心想事成。

與會來賓大合照

吳瑞北_與會來賓大合照

 

吳瑞北,臺大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為本校電機系教授。

5G & Beyond 技術成果發表會

顏立心

 

台大電信工程學研究所於5月10日上午假台大博理館201會議室舉行「5G & Beyond技術成果發表會」,邀請華碩執行長沈振來先生、科技部工程司徐碩鴻司長、經濟部新世代通訊技術推進辦公室張麗鳳技術長、電機資訊學院陳銘憲院長以及台灣電磁產學聯盟召集人吳瑞北教授等貴賓出席,並由電信所吳宗霖所長介紹台大電信所在5G的深耕技術及人才培育成果,後續由周錫增教授、毛紹綱教授、林坤佑教授及張時中教授發表台大各研究團隊在5G通訊領域的豐碩研究成果。下午於博理館101演講廳舉行學術講座,邀請電機系王暉教授、張時中教授、周錫增教授、蘇炫榮教授及毛紹綱教授分享5G通訊最新的研究成果與發展並由吳宗霖所長主持座談和與會者密切互動。

未來台大將持續加強產學聯結,結合現有研究成果投入5G通訊前瞻技術研發,強化技術專利布局,突破技術瓶頸,以提升台灣電信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發表會緣起

近年來無線與寬頻通訊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各式通訊產品與服務已融入生活與工作中。自2008年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訊部門(ITU-R)發表IMT-Advanced規範定義4G通訊標準以來已屆10年,在現今日趨龐大的使用者需求下,4G通訊標準已逐漸不敷使用。在新世代通訊系統發展的驅使下,國際電信聯盟於2015年發布了5G通訊系統的時間表,並規劃於2020年正式訂定5G通訊規範IMT-2020。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自2017年以來陸續發表5G通訊的相關定義與規格,並在2017年底發表Release 15規範,將5G通訊使用的頻段正式定義在Sub-6GHz(450 MHz ~ 6 GHz)和毫米波(24.25 GHz ~ 52.6 GHz)兩個頻段,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已確定於2018年11月開始進行28 GHz頻段的營運執照競標。在定義5G通訊的使用頻段後,也正式宣告5G通訊時代即將來臨。

除了標準規範的訂定,世界各大電信業者與通訊設備龍頭廠商也在近幾年內發表許多嶄新的5G通訊研發成果。美國電信業巨擘Verizon即與三星合作開發5G小基站系統,並在今年於美國加州進行第一階段的商業試營運。日本的兩大電信業者KDDI及NTT DoCoMo也分別投入5G通訊應用技術的開發,前者和三星合作的開發計畫已成功進行4K高畫質影像直播試驗,並使用在球場中的即時轉播。後者則致力於基地台的開發,且於2017年5月在日本東京完成測試,並在測試中成功進行10公里遠的高畫質影片傳播。

在5G通訊時代拉開序幕的同時,台灣必定不能缺席,身為台灣最頂尖的大學,台大在5G通訊的研究上也傾注了巨大的研究能量。在過去幾年中,台大進行的「科技部深耕工業基礎技術計畫」以及「科技部前瞻通訊網路技術開發與應用計畫」皆在5G通訊領域的研究與技術開發上投注了大量的資源,並取得相當優異的研究成果。同時,台大在頂尖技術人才的培育上也有長遠的計畫,除了透過與教育部合作的「產學合作培育博士級研發人才計畫」以及「行動寬頻尖端技術人才培育計畫」培養博士級的高端研究人員,近年來更成功推動「台大電信所卓越菁英培育專案」,鼓勵優秀學生攻讀博士,替人才培育注入新的能量。

在此5G通訊發展的關鍵期,台大非常幸運的在各個研究計畫都有豐碩的成果,「5G & Beyond 技術成果發表會」也應運而生。在此次成果發表會中,台大發表了多個研究計畫的成果,包括由吳宗霖所長主持的「5G/B5G 38GHz毫米波射頻收發系統」、周錫增教授主持的「5G/B5G Sub-6GHz頻段Massive MIMO驗證實驗平台」、毛紹綱教授主持的「5G/B5G Sub-6GHz RF Front End」、林坤佑教授主持的「5G/B5G 60GHz波束成型射頻前端系統」以及張時中教授主持的「VISSA:新世代頻譜分享接取概念展示平台」皆進行實體展示,提供與會來賓對5G通訊技術最直接的體驗。在下午則舉行一系列的學術講座,由台大資深教授分享5G通訊的最新研究發展,包含王暉教授主講:「台大電波組射頻積體電路技術發展之回顧與前瞻」、張時中教授主講:「5G與物聯網世代之頻譜與無線網路分享接取」、周錫增教授主講:「應用於5G/B5G毫米波通訊系統之天線技術」、蘇炫榮教授主講:「毫米波大規模多用戶多天線系統之混和波束成型及射頻鏈路分配」及毛紹綱教授主講:「智慧電波在無線通訊系統之應用」等多場精采豐富的學術演講。希望透過本次技術成果發表及學術分享,以達到深化台灣產官學各界的多方合作關係,並且為未來5G通訊世代的研究發展注入一股新能量。

技術成果發表

  1. 5G/B5G 38GHz 毫米波射頻收發系統

在無線通訊的發展中,基站技術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毫米波頻段的使用,5G世代的基站將可達到20 Gbps的數據傳輸速率,相當於4G世代的100倍。但是毫米波頻段的缺點必須被克服,例如比起Sub-6GHz頻段高出相當多的空氣損耗與較差的繞射能力。因此從4G LTE世代開始發展的小基站技術在5G通訊世代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小基站可作為大基站與用戶端之間的中繼橋梁,並配合陣列天線與波束成型技術,可以有效的彌補毫米波頻段較大的損耗。

本次台大發表之毫米波射頻收發系統即以小基站為目標進行設計,此系統的操作頻率為38 GHz,目前系統具備4路電路結構,最大頻寬可達800 MHz,可於使用64-QAM調變訊號的情況下達到2.8 Gbps的數據傳輸速率及70公尺的訊號傳輸距離,並且透過基頻設備的整合,可進行高畫質影片的傳輸,以模擬用戶端進行高畫質影像通訊或直播的情境。未來透過擴大系統規模、開發波束追蹤技術以及晶片化整合系統架構,在未來三年內台大的目標是將此系統的功能提升到符合小基站使用情境的20 Gbps數據傳輸速率和1公里傳輸距離,以達成商業使用的標準。

  1. 5G/B5G Sub-6GHz 頻段 Massive MIMO 驗證實驗平台

量測以及驗證技術在未來5G通訊發展中將會相當重要,Massive MIMO等空間多工技術將會有蓬勃的應用,此方面的技術將會是達成超高數據傳輸速率的關鍵。但同時此方面的驗證技術以及驗證平台設計目前仍相對貧乏,且國內的產學研各單位的技術研發亦需要驗證平台進行實驗驗證技術,並使其技術研發區塊化。因此台大在此研究計畫中即是以開發毫米波Massive MIMO驗證實驗平台做為目標,並透過整合MIMO與智慧型天線組成技術區塊,同時與產業技術發展達成同步。

本實驗平台在開發時依產業應用實務情境採模組化方式建構,並且透過整合智慧型天線系統與MIMO平台實現Massive MIMO運作機制。目前本實驗平台具備16埠,每一埠分別具備一組八天線單元組成之智慧型天線系統,透過此天線系統可進行波束切換、重置及掃描等操作,並可透過將此16組陣列天線進行動態分配形成多元的MIMO應用。另外,智慧型天線操作係由雲端運算完成,並可整合網路管理的核心軟體操作。目前實驗平台的操作頻段設計在LTE高頻的頻段,即包含於5G通訊的Sub-6GHz頻段中,系統可使用從QPSK至最高64-QAM之調變訊號,最高可達到164 Mbps的數據傳輸速率。台大的下階段將以擴展此系統規模至1024埠、提升操作頻段至毫米波頻段及開發相關演算法為主要目標。

  1. 5G/B5G Sub-6GHz RF Front End

通訊系統的技術中,晶片的研究與設計絕對是最重要且最具價值的一環,在射頻電路設計中,功率放大器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件,尤其在進入5G通訊時代之後,為了彌補更高的空氣損耗以及傳輸線損耗,功率放大器不論在質或者量都會有所增加,以本次發表的「5G/B5G 38GHz 毫米波射頻收發系統」為例,此系統的4路電路結構中就含有10個功率放大器,如何將數量龐大的功率放大器進行有效的整合將成為5G時代射頻電路晶片設計的關鍵技術。

本計畫發表的成果可由下到上分成三大階段:「射頻功率電晶體之非線性模型」、「具高效率封包追蹤電路之多頻多模BiCMOS功率放大器」以及「適用於載波聚合之寬頻高線性度封包追蹤射頻前端電路」。多頻多模BiCMOS功率放大器即是根據非線性模型設計,在經過實驗驗證此放大器效能後,整合了包含Dual-Power-Mode PA、SPDT Switch(Single Pole Double Throw Switch)及ETBS(Envelope Tracking Biasing Supply)等其他電路元件完成射頻前端電路。此電路系統在設計之1.95 GHz頻段可具備80 MHz頻寬,最高可使用64-QAM調變訊號,並且配合基頻儀器可進行高速訊號傳輸與高畫質影片傳輸。

  1. 5G/B5G 60GHz 波束成型射頻前端系統

在未來毫米波頻段的使用上,除了常見的28 GHz頻段和本次發表之38 GHz 頻段,60 GHz以上的頻段也相當有發展潛力。60 GHz頻段目前主要應用在點對點高速傳輸方面,但由於可乘載更高的頻寬,配合天線陣列以及波束成型等技術,未來在短距離超高速訊號傳輸的應用上也相當適合。

本次台大發表之射頻前端電路系統即以上述情境設計在60 GHz頻段,系統包含CMOS波束成型晶片以及寬邊/端射兩組天線陣列,並以高頻電路板封裝技術整合。寬邊天線陣列由2乘2貼片天線組成,涵蓋範圍是電路板上方及下方各60度至90度;端射天線則是由1乘4偶極天線組成,涵蓋範圍是電路板側邊的正負60度,兩組天線分別透過巴特勒矩陣由波束成型晶片控制,波束成型晶片使用的則是台積電40奈米CMOS製程。此系統具有低面積、低成本、低功耗的優點且可支援雙向操作。目前的實驗驗證結果顯示,天線的波束成型功能已相當完備,且最高可使用至64-QAM 調變訊號,未來目標將著重於加長傳輸距離,並進一步開發波束追蹤等功能。

  1. VISSA : 新世代頻譜分享接取概念展示平台

在未來5G時代裡,高速率和低功耗將是兩大設計目標,若能提升頻譜資源的使用效率將有助於達成此兩大目標,頻譜的分享接取概念則可作為相當有效的途徑。

本研究計畫的合作單位有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及工業技術研究院,並由台大與中山大學的研究團隊分別負責兩大使用情境下的技術開發。情境一由中山大學團隊開發,其目的為呈現Incumbent通知LSA資料庫收回頻段使用權,LSA資料庫同步MNO 2之LSA控制器,並由EPC執行清空共享頻段同時切換重啟至其他空間共享頻段。情境二則是由台大與工研院團隊合作,分別呈現由感測器感知Incumbent使用並通知LSA資料庫收回頻段使用權,LSA資料庫同步MNO 1之LSA控制器,並由EPC執行清空共享頻段同時切換重啟至其他空間共享頻段,以及透過Athena SON管理頻譜共享接取展示MNO 1清空共享頻段。

學術講座

  1. 台大電波組射頻積體電路技術發展之回顧與前瞻

台大電波組在射頻積體電路的研究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本次講座王暉教授分享了不同材料之積體電路特性以及設計上的重點,包括GaAs-Based MMW MMICs、Si-Based MMW SiGe(BiCMOS)RFICs以及Si-Based MMW CMOS RFICs等。

王教授由應用面的角度出發,透過分析不同毫米波頻段下最適合的應用情境,說明各種電路設計上的考量重點以及關鍵技術,本次介紹的積體電路設計皆使用低溫陶瓷共燒製程(LTCC)製作,涵蓋的頻段從28 GHz到100 GHz以上,在未來5G通訊的應用上具有相當高的價值。未來在5G通訊的應用上,Phased Array天線將會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由於縮小化以及降低傳輸線損耗等原因,將Phased Array與積體電路晶片進行系統整合以及共設計將會是關鍵技術,因此將整個射頻積體電路系統包含晶片以及天線等元件以SoC或SiP等技術進行整合將會是台大電波組未來著重的研究方向。

  1. 5G與物聯網世代之頻譜與無線網路分享接取

本場講座由張時中教授主講在5G通訊時代頻譜使用上的發展趨勢以及台大研究團隊目前在頻譜分享上的研究成果。張教授以數位匯流垂直整合應用的角度出發,針對數位匯流下的無線接取需求討論頻譜的使用機制。

長久以來全世界的頻譜平均使用率都呈現偏低的狀況,以UHF頻帶為例,僅有約20%的頻譜是被頻繁使用的,更有55%無人使用。若能以動態的模式進行頻譜接取,將可大幅提升頻譜的使用效率。美國的FCC已提出三層式頻譜分享接取授權架構,並討論未來可能使用SAS架構的頻段以及CBSD和SAS的互動關係。目前技術發展重點聚焦於頻譜分享接取的架構建設以及在異質網路上的頻譜分享授權演算法開法,台大研究團隊則透過架設實驗平台驗證使用情境,並將目標放在提升運算效率等挑戰上。

  1. 應用於5G/B5G毫米波通訊系統之天線技術

天線是無線通訊中最重要也不可缺少的元件,在未來5G通訊的時代,天線設計及量測驗證都將會是重要的課題。在本場講座中,周錫增教授由毫米波的應用技術挑戰切入主題,配合系統面的技術應用情境,帶出天線設計的研究現況與未來在5G時代的發展趨勢。

在無線通訊領域中,基站與終端設備在規模及各種限制條件皆不盡相同,但彼此收發的關係卻也有如針與線般緊密,因此兩者在天線設計上雖有不同的方向,但也需要彼此配合。基站端天線相當注重涵蓋率的問題,因此Dynamic Beam-Switching Approach、Multi-Beam Approach以及Non-Regular Multi-Beam Approach等波束掃描技術為重要關鍵。基站端由於規模龐大,常使用如反射陣列天線等多波束天線系統,如此複雜且龐大的天線系統除了設計上的技術需要克服,校正演算法、量測技術及量測驗證平台也相當重要。周教授開發之Compact Range量測環境與本次發表之Massive MIMO實驗驗證平台在未來5G天線的開發上可提供相當寶貴的助益。

  1. 毫米波大規模多用戶多天線系統之混和波束成型及射頻鏈路分配

IMT針對未來5G通訊世代的應用情境做過分類,其中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即是與基站或用戶端設備相關的一種,其目標為大幅提升數據傳輸速率至20 Gbps的水平。為了達成此目標並克服毫米波頻段較大的空氣損耗,Massive MIMO架構及波束成型技術將會被廣泛的應用。蘇炫榮教授在本場講座中分享了應用於多天線系統之波束成型以及鏈路分配的架構。

在類比Precoder的設計中加入降低干擾的架構有利於提升系統的整體表現,且以軟體的角度彌補硬體上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有其必要。設計上的重點則是在複雜度與效能上達成平衡,並維持射頻鏈路數目上的使用彈性讓設計者可以加入額外的射頻鏈路改善系統效能。本次發表之Precoder設計即具有以上優點,透過去除遞迴架構將複雜度降低,並且對干擾以及硬體變異有相當好的穩定性,同時也能透過加入Quantized Phase Shifter等額外射頻鏈路改善系統效能。

  1. 智慧電波在無線通訊系統之應用

智慧電波應用在5G通訊時代裡可結合物聯網架構產生相當多的新穎技術,在IMT提出的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MTC)應用情境下,未來在每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將有100萬個連上網路的設備,智慧電波技術與相關的應用設計將會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本次講座中,毛紹綱教授分享了多種關於智慧電波、物聯網及車聯網的應用設計,例如自動駕駛載具,可應用於購物中心進行自動結帳等功能,配合RFID天線追蹤選取之商品及價格,利用藍芽與消費者的手機連線檢查購買清單,並使用Wifi與雲端運算中心連線進行庫存管理以及消費模式分析,在未來物聯網的應用上,此類的設計將會是相當重要的指標性應用。

結語

本次的成果發表會及學術講座最後在熱烈的綜合討論中畫下完美的句點。本次活動受到各界的熱情迴響,上午的成果發表會總計有130位來賓,下午的學術講座更有近200位來自產學各界的來賓參與,也代表台灣在5G世代的無線通訊技術發展絕對會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次的成果發表會將扮演拋磚引玉的角色,期待未來每年都能看到台灣在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018 NTUEE電機無雙-杜鵑花節報導

解正平

 

3/10-3/11 是台大一年一度的杜鵑花節,其中最受高中生歡迎的活動是在綜合體育館的校系介紹,今年台大電機如同往年一樣人潮滿滿,不但有吸引高中生的電子電路實驗活動、各種學長姊的實驗demo,還有各式各樣紀念品,讓高中生除了能聆聽電機系領域解說之外,藉由各種電機攤位的活動設計,體驗一日電機大學生的課程。

杜鵑花節動員電機大學生一百餘位,共分為五組:活動組、美宣組、解說組、行銷組和demo組,其中為了解決高中生各種疑難雜症,以解說組人數佔多數,在各組分工合作之下,讓杜鵑花節圓滿成功。

  • 活動組

以電子電路實驗作為活動主軸,以難度分級共有三道關卡,高中生可以實作使用麵包板完成電路設計,配合LED燈及可變電阻的控制,可以達到明滅的效果,象徵為自己點亮未來台大電機的目標。完成關卡的學生可以進行抽獎,獎品包括免費電機營名額及各式紀念品。

  • 美宣組

製作各種大型道具以及負責場地佈置,還有設計打卡板可以拍照打卡抽大獎,另外今年有規劃許願樹給前來攤位的高中生寫下自己的願望,還有以電機營海報及電機程式訓練班的海報作為裝飾,各式各樣的道具為杜鵑花節增添更多色彩。

  • 解說組

大部分會前來杜鵑花節的人都是想要詢問關於校系選擇,為了能夠照顧每一位有疑惑的學生,解說組事前受過訓練,當天輪班解答各種問題。電機系在幹嘛?以後工作怎麼辦?電機有甚麼領域?左手拿一份傳單,右手拿一份紀念品,解說組雖然辛苦,但是也讓自己對電機多了更深的認識。

  • 行銷組

每年杜鵑花節都有很多紀念品吸引高中生,今年我們設計許多文宣製品除了精美的資料夾、紙袋還有許願卡以及印刻台大電機的2B鉛筆,大部分行銷設計的作品都很受高中生歡迎,甚至有大學生也都會想要索取,今年多選擇鉛筆是希望能幫助各位考生考上理想科系,為大家上考場加持。

  • Demo組

藉由台大電機的十選二實驗課程提供的各種學長姐實驗作品,以及與陳良基教授借用的3D電視和吳育任教授借用的HTC vive,在杜鵑花節當天展示給高中生看,讓他們了解電機系學生可以做出甚麼樣的成果,親自使用這些設備,知道電機系的充實與有趣。

除了各式各樣電機系學生設計的活動,我們還有邀請系上教授以主題方式來演講,高中生能夠知道現在電機領域的最新發展,主題包括從無人機、再生能源到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教授多元的主題演講讓杜鵑花節更豐富更精彩。

電機系每年都能辦出這麼成功的杜鵑花節,是因為有系上教授及各位大學生的努力,提供給高中生各種資源,兩天的活動真的獲益良多,為未來的學弟妹打開夢想的藍圖。

解正平,本系大學部系學會會長。

《電機之夜-困局》

劉子瑜、黃昱翰、王珽

 

電機之夜

說到台大三大夜,一定會有台大電機之夜的名字在裡面。無論是表演的張力與品質,或是戲劇和整體佈景的精緻程度,都勘比職業團體的水準,一直以來都給予歷年觀眾無數的驚奇與美好的回憶。而對於參與其中的我們,能夠將象徵電機系不屈不饒、驚奇創新的精神,轉化為舞台上的豔麗展現。令眾人在讚嘆之餘,能夠感受到我們想傳達的,那股驅使我們不斷向前進步的電機使命。

困局

歷年的電機之夜,都有固定的主題貫穿全局,今年的主題「困局」也不例外。我們在人生中一次次遇到的困境:家庭、課業、未來、人際……等一切我們會遇到的難題,都一再地打擊著我們。但在如此沉重的主題之下,華麗的表演才有了更加可貴的意義:打不倒的,必使我們堅強。象徵我們在一切的患難與現今社會的困敗中脫穎而出,用我們的熱情與智識帶領眾人,勇往直前。

精彩表演

每年的表演內容分成兩大項:舞蹈和戲劇。舞蹈技重於身體隨著音樂起舞中,展現出力與美的控制,將音樂以優美的肢體語言演奏出來,令觀眾的身心也一同起舞。而戲劇注重劇情的起承轉合、演員的動作張力和表情、語調的一體到位,用全身來詮釋角色魅力,在短短的時間之內,演盡人生。

冷光舞

2018的大三學子們再度將兩年前的冷光舞搬上舞台!除了基本架構承襲自學長傳承下來的方式,其他全部不假他人之手,全靠表演者們獨自完成:開發板、程式撰寫、黏貼冷光條、驅動器和電晶體,全部都靠著我們從電機系學來的知識活化並應用。透過操控不同顏色的冷光條,配合音樂的節拍與時間長短明滅,在舞台上呈現出極為震撼的視覺效果!現場掌聲從頭響徹至尾,所有人都為了我們能將電機領域以如此帥氣又酷炫的模樣展現在舞台上而為之動容並歡呼,說是最精彩的表演也不為過!

大二劇

大二劇為主題劇《困局》以時空穿越劇的形式表演。在現實生活中毫無交集的男女主角,卻在古董店相遇之後,藉由兩種龍紋鏡及雲鳳釵兩種古物穿越到了過去。這看似荒謬的情況,卻也讓男女主角在另一個時空,看見了另一片天。這樣離奇的穿越,是現實生活中的意外嗎?或許,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釵和鏡冥冥之中自有的安排……

大一劇

大一劇《城弒碼》在一個名為Underworld的和諧世界,劇中主角──賈門負責緝捕這世界的恐怖份子──異類們,堅信正義的他,卻在父親的自殺案後,對自己的原則產生了動搖,加上一連串的突發事件,使他開始思索,這世界究竟藏了甚麼秘密──原來這世界是由現實中的大工程師──比爾所創造的,他們只不過是被困在虛擬世界的囚犯──知悉這一切後,賈門是否能帶領其他人逃離這個牢籠,他和比爾有著怎樣的深仇大恨,最後是否能擺脫他人的控制……

各屆舞蹈

剛踏入大學生活的新鮮大一們,運用他們揮灑不完的精力,在舞台上找尋著掌聲與肯定。雖然舞技略顯生疏,不過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見那燃燒著的青春之息!已經踏穩腳步的大二,舞風變化多端,華麗且酷炫、沉靜與瘋狂,截然迥異的舞蹈似乎也訴說著他們內心的拉扯和無數燦爛的未來;已然是中堅份子的大三,習慣面對群眾的壓力,一舉足抬手皆是完美的姿態。隨著音樂暴走卻不失其精確、和抑揚頓挫的音韻一同歡笑、魅惑、亢奮、起舞,已然是高水準的演出。即將迎來嶄新人生階段的大四,將戲劇和舞蹈結合,不同的舞風象徵著不同的人生與規劃。但相信會像他們無懈可擊的表演一樣,舞出光明的道路。而一直以來都匯集了菁英份子的跨男舞與跨女舞,直接將表演提升了另一個層次,無論精彩度和水準都是最頂級的舞蹈表演!令觀眾驚嘆連連,為之瘋狂!

電機精神

在之夜光鮮亮麗表演的背後,我們希望電機系的大家可以由此進一步認識彼此,凝聚我們的感情,練習團隊合作,一同創造出精彩的成果與美好的回憶。也能透過之夜向台大、乃至校外人士認識我們為了追求卓越,永不放棄的電機精神!

電機之夜:跨男舞

電機之夜:跨女舞

電機之夜:冷光舞

電機之夜:大二劇

電機之夜:大一劇

電機之夜:大四舞

電機之夜:大三舞

電機之夜:大二舞

電機之夜:大一舞

劉子瑜、黃昱翰、王珽,本系大學部學生。

2018 MakeNTU報導

吳兩原

 

2018 MakeNTU台大電機創客松,由台大電機系系學會及三創育成中心共同主辦,於3/31~4/01在三創園區舉行,以「AInsight 人工智慧」為主題,期待參賽者以「We Need it; We MAKE it.」的精神,結合軟硬體實作出一套足以傳達理念的作品。在50組來自全國大專院校的參賽者中,選出四組總獎金達二十萬的大會獎,以及由合作企業提供的企業獎項,鼓勵共200名的參賽者們發揮創意,在連續24小時中,將自己對於人工智慧的創新想法化為實體作品,呈現給專業評審以及進場參觀的民眾們。

本屆MakeNTU,在賽前開辦軟硬體工作坊,加強參賽者應用雲端服務的能力並且提供許多發想的靈感與協助,這對於許多初次參賽的同學們是相當有幫助的。而在比賽時,大會提供豐富的零件、機具、開發板、雲端服務,讓各組別能盡情地將創意實作出來,現場也無限量供應食物、飲料,並為每組配置專屬小天使,提供參賽者適當的協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 經過了24小時不眠不休地腦力激盪與動手實作,本次活動的大會獎,最終由「BestAI智慧廚房」、「偵測過勞系統」、「咖啡選豆機」、「智慧行車助理」獲得。

今年邁入第三屆的MakeNTU並不僅僅是一場比賽,對於每位參賽者而言,最大的目的並不只是贏得大獎獲得獎金,嘗試解決生活問題的發想、為了實踐想法的實作過程、遇到困難時利用資源尋求協助,這些才是參加這場比賽最有價值的收穫。活動圓滿落幕後,對許多參賽者而言,這不過是他們成為maker的第一步,這場比賽最大的意義,便是提供大家一個肆意揮灑的舞台,激起動手做的熱情,讓越來越多人領略親手解決問題的暢快!

實作現場

(5_1)實作現場

簡韶逸教授致詞

(5_2)簡韶逸教授致詞

成果呈現

(5_3)成果呈現

演講時刻

(5_4)演講時刻

吳兩原,本系大學部學生。

電機系大學部EEChain平台報導

蔡忠紘

 

一直以來都有一群充滿理想的台大電機學生,為了理想出國讀書、拓展視野、尋找機會。而學長姐們觀察到,當時並無適當、有效的機制可以連結已經出國的學長姐與希望出國唸書的學弟妹,並將經驗傳承,於是EEChain這個平台就誕生了!EEChain希望能夠架起一座橋樑,讓彼此有空間與機會可以交流,分享經驗,甚至進一步讓在海外工作的台灣人,彼此在職場、教育和生活上都能互相協助。

EEChain平台主要的運作流程如下:

七、八月 ———- 開始申請配對

九月 —————- 公告配對結果

隔年四、五月 —- 申請結果回報

學長姐與學弟妹的配對主要依據為申請背景(GPA、推薦信、研究成果、GRE、TOFEL……)、欲申請之領域及欲申請之校系,希望能將申請背景、研究領域相似的學長姐與學弟妹做配對,讓學長姐們努力鑽研的申請經驗和體會能夠發揮最大效用,也讓學弟妹在申請國外學校時能有跡可循,妥善運用資源和申請技巧。透過和學長姐的交流,也能事先了解出國後可能會面臨的狀況,讓自己能夠更適應國外生活。

為了使得EEChain這個平台能夠永續經營,EEChain的申請者也必須在隔年完成申請後填寫表單回報申請結果,並幫助下一屆欲申請出國讀書的學弟妹,將前人的經驗傳承下去。

讓人非常感動的是,常有就讀博士班、甚至是就業中的學長姐仍然每年熱心幫助欲申請的學弟妹,將SOP寫作技巧、申請技巧等寶貴知識傳承給學弟妹,讓EEChain這個計畫愈加完善,感謝學長姐們的努力付出,讓台大電機系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持續壯大。

蔡忠紘,本系大學部學生。

2018準新鮮人說明會與先修課程營活動報導

編輯室

 

2018年5月5日本系特於博理館舉辦「臺大電機系準新鮮人說明會」,期盼透過學測與個人申請甄試錄取本系之準新生與其家長能更加了解臺大電機系的課程規劃、教學環境與未來發展。

此活動除了進行電機系的學系簡介、研究領域與業界現況說明外,還依對象不同的需求分別設計活動:學生實地參訪各間實驗室;互動熱絡的師長座談會為家長們解答與解析各面向提問。希望經由一連串的活動與介紹解說NTUEE,能讓準新生們與其家長加深知曉電機系學科、未來大學四年的修課與畢業後的發展與選擇。

繼準新鮮人說明會活動後,緊接著為2018年5月27日至31日舉辦的臺大電機系準新鮮人先修課程營,使新生們可提早接觸電機相關領域的基礎課程。本次課程營特別感謝陳士元副主任策劃活動與擔任營隊主任,並帶領學生們前往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訪。學科課程方面,特別邀請林晃巖教授、陳和麟教授、李宏毅助理教授、盧奕璋教授與劉宗德助理教授分別擔任物理類、數學類、系統類、程式類的授課講師。汲取新知的科技講堂時間,則很榮幸地邀請到台積電技術研究暨技術長辦公室林春榮副處長、本系王鈺強副教授與宋孔彬副教授為新生們進行精彩的演講。

活動報到

參訪實驗室Demo介紹

師長座談會實況

陳士元副主任領帶學生們至全球知名大廠和碩聯合科技參訪

李宏毅助理教授講授熱門的AI、機器人等領域知識

台積電林春榮副處長介紹科技產業現狀與未來

林裕盛助教教導學生們積體電路(IC)、電路板等實作應用

臺大電機系準新鮮人先修課程營結業式餐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