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美國總會於2007年11月18日完成2008年Fellow的評選工作。任教於本校電機系及電子所的汪重光教授以對「communications circuit design and for leadership in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之傑出貢獻獲得肯定,當選2008年IEEE Fellow。IEEE每年評選Fellow一次,每次獲獎人數不得超過會員總數之千分之一,評選過程極為嚴謹,獲選人數也極少,在世界學術界及工業界競爭極為激烈。汪重光教授當初是由 IEEE SSCS(Solid-State Circuits Society 固態電路協會)所推薦。
多元領域專長 業界工作經驗豐富
汪重光教授1947年出生於台灣。1970年在交通大學取得電子工程學士學位,1973年在中央大學取得地球物理碩士學位,並分別於1979年和198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電機工程碩士與博士學位,致力於類比電路設計。
汪教授在台灣與美國都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業界經驗與人脈都相當豐富。1973至1977年間,他在台灣ITRON公司工作,1979至1991年,他在美國加州國家半導體公司、Rockwell以及IBM公司工作,參與CMOS memory(互補式金屬氧化層半導體記憶體)、data modems(資料調變與解調器)和disk-drive integrated circuits(磁碟驅動器集成積體電路)等的研發工作。在美國IBM公司工作期間,汪教授從事disk-driver PRML read-write channel mixed-mode circuit and system design這一類先進的技術研發工作。當時這些技術在台灣才剛起步,因此剛從美國回到台灣的汪教授,擁有許多可以引進、應用的前瞻技術。
1991至1998年,他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1998年至今,他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在1991至2000年間,汪教授在工研院電通所以及Winbond公司擔任顧問。1997至2001年,則是教育部VLSI/CAD諮詢辦公室之顧問。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了類比射頻超大型積體電路與混合式系統超大型積體電路之設計,近年來更延伸研究領域至生醫電子方面,研究之主題與成果包括了生醫晶片設計製作、無線通訊系統射頻前端電路設計製作等。
主持聯發科技實驗室 成為ISSCC大贏家
2000年,汪教授與本為舊識的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聊天,蔡明介董事長計畫投資一億元經費給台大,致力於國內科技的研究,期望拋磚引玉讓這一億元有所影響力。汪教授在與系所內教授討論之後,成立了「台大-聯發科技無線研究實驗室」,集合了約10位台大教授與24位研究生,致力於類比射頻與基頻無線通訊系統之研究,提升國內IC設計產業水準。此實驗室擁有業界完全的經費支持,加上聯發科技並不會干涉主導研發的方向和內容,讓實驗室的師生在研究工作上有完全的自主權,可以全心投入研究。
在2007年,實驗室有高達10篇論文入選全球IC設計界最高學術指標之ISSCC(國際固態電路會議),今年也有5篇入選。ISSCC屬於IEEE SSCS下之學術會議,是全球公認最頂尖之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研討會,它的論文接受率極低,在加州柏克萊大學等均當作拿博士學位之門檻,台灣從2003年以後才有論文入選。在正常情況下,入選一、二篇論文已是非常困難的事,一年中有高達10篇論文發表在ISSCC,足見這個實驗室堅強的研發能力。
台大聯發科技無線實驗室目前已創下多項研究殊榮,包括開發出首顆超寬頻(Ultra wideband)基頻處理晶片(闕志達教授)、首顆感知無線電(Cognitive radio)基頻處理晶片(闕志達教授),以及開發出目前最快CMOS鎖相迴路電路(李致毅教授),並且成功移轉了19件基頻處理及類比射頻技術,獲得國內外高達90件專利。
汪教授也在各項重要國際研討會中(包括ISSCC及A-SSCC)擔任重要委員,特別是ISSCC Executive、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Donald O. Pederson Award Committee委員,及SSCS AdCom的區域代表(IEEE Region 10)成員,並負責規劃及執行遠東地區事務(Far East Initiatives)。同時汪教授也是A-SSCC(亞洲固態電路研討會)的共同創辦者,對推廣固態電路研究不遺餘力,在他的推動下,2005年台灣成為第一屆A-SSCC舉辦國。
累積研究成果與人脈 默默耕耘水到渠成
獲選2008年IEEE Fellow,汪教授謙虛地表示「時間到了就有了!」他認為,在台大,每位教授都有能力獲選為IEEE Fellow,只是時間先後的問題。但事實上,要獲得IEEE Fellow,必須由五到八名IEEE Fellow推薦,再審查被推薦者的學術成就(論文質與量、業界應用與國際榮譽獎項)與學術服務,如擔任國際期刊編輯、學會理事或研討會主席等,因此,能夠被提名就已經不是簡單的事。在學界與業界,不僅要擁有良好的口碑,在IEEE學會中,「讓其他人認識你」也是很重要的,汪教授說道。
提到最想感謝的人,汪教授表示,他的碩士及博士研究指導教授Dr. Paul Gray絕對居功闕偉。 Dr. Paul Gray是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系的大師級教授,也是這次推薦汪重光教授成為的IEEE Fellow的提名者。汪教授說,指導教授對他的影響力量非常大,不僅是在學術研究上的啟發,在做人處事、日後工作上都有許多幫助及啟發。因此,汪教授認為,找到值得仰慕學習、才德兼備的指導教授,非常重要。
汪教授也認為,尊重別人是很重要的特質,此外,「Always shooting the best!」,永遠追求最好的,並用誠懇紮實的做事態度去達成。
屏除雜務專攻博士 決心成就一切
當年,已年屆36歲的汪重光,毅然決然放下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的設計工作職位,賣掉南灣房子,在家人的支持下,回北灣UC Berkeley念博士班,這樣的決心,源自於他對學術研究的熱愛與堅持。他認為,去業界工作是一種磨練,但往往有碩士學位就已經足夠。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必須要能夠讓自己繼續進修,才會有進步。而攻讀博士可訓練一個人獨立研究的能力,因此他非常鼓勵學生進修博士學位。此外,汪教授強調,唸書的時候「基本功」最重要—數學、物理一定要強,最好還要能多吸收人文、經濟、管理、生物醫學方面的知識。他表示,理工學生往往比較缺乏人文素養和領導能力,尤其從目前的產業發展來看,美國、日本的電機領域都慢慢在式微中,理工科系學生更要多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才能夠與不同領域整合,使研究有更上一層樓的突破。
汪教授團隊近年來的研究領域在於communication, RF analog, mix signal方面,也積極發展在生醫電子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在「medical care」這一塊。目前汪教授正與工研院合作,研究用ultra wideband(UWB)技術,以雷達的原理,達到不需接觸人體的方式來量測脈搏。未來更希望應用UWB來偵測人體腸蠕動的情況,此技術可望運用在各種日常生活運動之中(如馬拉松長跑者),可以追蹤人體的呼吸、心跳等生理反應狀況,並配合目前國科會計劃所發展C-反應蛋白偵測系統(C-reactive protein, CRP),可大大降低運動所造成的猝死。當然,汪教授指出,這些技術的突破與應用,有賴完善的系統整合與便利、普及的網絡系統(networking),讓量測技術可以在不同人(ID)、不同地點(location)中有效追蹤每個需要監測的人。
世界一流的研究還不夠
要豎立世界級的「台大幫」影響力
一提起汪重光教授,不論是他個人的學術研究,或是產學合作計畫,都令人稱讚。但是,汪教授認為,儘管實驗室如此多篇論文能夠入選ISSCC,也只是代表我們台大有能力做一流的research,「我希望我們能做些世界級impact的研究」。所謂「世界級的impact」,汪教授指的是成為提出重大發明或創舉之開拓者(先驅),「就像別人一想到MOS circuit design,就會想到是「柏克萊幫」的,我希望我們也能夠讓別人一想到某樣東西,就知道是『台大幫』的!」
秉持著這個理念,汪教授在舉辦演講、增進學術交流上不遺餘力。他經常邀請國際頂尖大學的知名學者來台大演講,不管演講者是學界或業界人士,研究主題或專長往往是非常熱門且具有前瞻性的。汪教授投注這些心力,無非是希望學生能夠有機會與世界級的大師直接對話。同樣地,他也希望讓這些頂尖的國際人士瞭解台灣電機領域的學界與業界情況,促進雙方面的交流與進步。
汪教授深切地希望,從台大電機系畢業的學生,不管在學術界或在工業界,都要隨時多充實自己,多元學習,把眼光放遠,具備國際觀,才不會在全球化的競爭下被淘汰,更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建立起讓全世界都豎起大拇指的「台大幫」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