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系在本年度第一次舉辦大學部優良專題製作成果甄選。能在臺大唸書的最後一個學期參加這個活動,展現自己的研究成果,並且分享同學們各式各樣的研究作品,甚至很幸運地脫穎而出,著實在我大學的生涯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除了自己個人在專題研究上的努力之外,我想特別感謝電子所陳昱翰學長給我的指導,以及陳良基教授引導研究的方向與付出的關心。
專題研究一向是電機系大學部同學在修課之餘所致力的一個項目,但是“致力”這個名詞卻使許多同學感到心虛。專題研究不同於一般修課,沒有考試、作業、或是被當的壓力,對於許多同學來說,專題研究常常變成“冗”的代名詞(“冗”泛指如冗員、冗職一般,閒著沒事做的代名詞,為電機系大學部的用語)。專題課閒不閒得下來,與meeting次數及進度要求呈正相關,也視自己所跟隨的教授及自制力而定。比較“操”的專題研究,每週會meeting至少一次,學生會在那一週之內或是meeting的前幾天備感壓力,進而勤讀paper、努力寫code。到學期末了時,這些莘莘學子通常能夠小有所成。如果一個月才meeting一次,甚至不規定meeting時間,那麼學生的自我期許與自制能力就需要很高了。畢竟同學們在學期初還沒收心,在學期中有各個課程的作業、報告要寫,在期中、期末又有考試。忙碌的理由無窮,然而時間有限,開始著手專題時卻不知今夕是何年。這種情況下,能依賴的大概只有自己心中的小小熱情吧。
不得不承認,我自己在做專題研究之初,也是冗了一點。雖然學長用心指導,但是大三的我尚不懂事,像個閒晃的無頭蒼蠅一般,沒有把心放在這兒。陳良基教授實驗室這邊的專題,有些是同學幫忙學長一起完成研究,有些則是學長帶領學生找題目做比較獨立的研究,我是屬於後者。隨著我的研究主題愈來愈明確,也愈來愈能了解我所要做的事情,熱情就跟著出現了。擁有熱情與興趣是專題研究的必備條件,如此我們才能夠在百忙之中願意抽空思考專題的內容,才能把專題的實做視為自我實現的一個管道,而非僅是另一門程式課的final project。
我做的專題是關於文字辨識的影像處理。一開始,我從學長給的paper讀起,每週與學長討論,漸漸地把系統架構搭起來。基礎部份定下之後,就是自己尋找研究所需要的相關paper,參考他們的方法,再去思考適合自己的。在這個階段,依然是有想法就與學長討論,不斷改進、修正研究的方向。當每一個部份確定要做什麼的時候,就會開始想應該如何去做,並且用程式將我的演算法實現。研究過程中,最快樂的莫過於絞盡腦汁想出如何實現自己的想法,以及在程式跑出正確結果之後的成就感。當然,這過程往往沒有想像中的順利,在處理影像的時候,好幾次都為了一些錯誤的結果偵錯老半幾天,光判斷是自己的演算法出問題還是程式有bug就很困難了。儘管如此,我還是突破了這些困難,將概念中的系統完成。
由於我做的是一個研究型的題材,並且在系統設計上有一定的完整性,教授及學長認為可以寫成論文的形式發表。將研究整理成論文,又是另一門學問。除了原本的研究內容之外,還必須另外尋找其他相關的研究,與自己的作比較;在實驗結果方面也要做得更完整,才會有說服力。最後我的這份研究成功發表於國際會議SIPS 2008 (IEEE 2008 Workshop on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另外,我也將報告的內容作了一點修正,參加這次的系上專題甄選。
記得在專題甄選會上,看見同學所做的各種豐富、用心的研究,我實在沒什麼信心自己能脫穎而出。結果出來,在驚訝之餘我也思考了自己能夠獲獎的原因。首先是題材方面,我是自己一個人完成一套系統的構築,包含了看論文、構思想法、演算法設計與實現。我將創意與實做的元素放入專題研究當中,成功地吸引了評審老師的注意。再來,系上的專題成果甄選頗為講究“報告”的部份,主要是希望做專題研究的同學能養成習慣,將自己的專題成果寫成一份完整的報告。由於我是將投稿至國際會議的文字轉化成專題甄選報告,除了字句與邏輯通順之外,在相關資料方面的survey也比其他同學完整。由此觀之,能夠獲獎也不會那麼令人感到意外。
在整個專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學到了研究的方法。如何訂定一個題目,並且隨著進度的發展去修正、調整;如何查詢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如何構思一套系統,並且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理念,都是我這次獲得的珍貴經驗。能夠在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並且讓自己的專題獲獎,使我的研究受到肯定,則是始料未及的事。最後,我想要再次感謝不遺餘力地給予我指導的陳昱翰學長,以及引領研究方向的陳良基教授,我的專題研究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