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期] 系友專訪 — 鄧啟福校長
江簡富
鄧啟福教授,一九五六年台大電機系畢業。一九五八年進入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於一九六○年獲碩士學位;隨後赴美國密西根 (Michigan) 大學,於一九六六年獲得電機工程博士。鄧教授曾先後擔任美國貝爾實驗室 (Bell Lab.) 研究員、交通大學電信工程學系教授、系主任、電信工程研究所所長、工學院院長、國科會工程發展處處長、國科會副主任委員。於國科會服務期間,推動成立多個大型研發單位或計畫,包括multi-project chip計畫、環境保護大型計畫、次微米實驗室(以後改制為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超級電腦中心(以後改制為國家高速電腦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科學衛星計畫(以後改制為國家太空計畫室籌備處)等。鄧教授於一九九○年八月回交通大學電信工程學系任教一年後,接任教務長,並於一九九二至九八年擔任交通大學校長。鄧教授曾擔任電機工程師學會、電子戰學會、微波學會、科技管理學會、電腦學會等學會的理事長,目前擔任電信國家型計畫主持人。
交通大學的校訓為「知新致遠、崇實篤行」。鄧教授認為大學之所以成其大,是因為能包容各種不同性格及才能的人;並鼓勵大家做擅長的事情,在各自的領域裡獲致傑出的成就,並互相尊重。個別領域在歷經長時期的發展後,自會產生其獨特的目標、方法及成就;跨領域合作時,可與其他領域觀摩比較,有助於提升學問到更高的層次。創意或創新很難憑空幻想,較可能以過去累積的經驗為基礎,經由不同領域的交流而產生嶄新的組合。
鄧教授擔任交通大學校長期間,積極推動科技與人文並重的全人教育。在課程方面要求加強基礎課程、加深專業課程及加寬通識課程;重視校園文化的健全、學生人格發展的輔導、校園景觀及建築特色的規畫,期能以無言的環境產生薰陶的功能。鄧校長要求校務行政單位應發揮服務的精神,並成為其他社會機構的模範。目前交通大學全校學生約萬人,其中約百分之五十為研究生。交大的人才培育是以研究所高級人力為重心;並配合社會回流教育(return education)的趨勢,使理論與實務結合,兼顧科技新知與經驗的交流。
鄧教授認為工作態度是待人處事的重要部份,深受企業界重視。交大校友方賢齊先生曾為交大人歸納四項在學校與社會中待人處事的原則,並融入交大的傳統:認真(devotion, diligent, dedication)、精明(smart, sharp, awareness, alert)、週到(thoroughness)、誠信(integrity, honest)。
清華與交通兩所大學間的梅竹賽,賽況激烈,直可媲美英國牛津 (Oxford)與劍橋 (Cambridge) 大學的划船比賽、美國哈佛 (Harvard) 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球賽、哈佛與耶魯 (Yale) 大學間的運動競技。梅竹賽激發兩校師生建立榮譽感;但籌備事務卻合作融洽,做到賽時盡力求勝、賽後如兄如弟。
鄧教授認為大學生首先應該具備對一般事務的判斷能力,否則很容易為別人所左右。學生透過通識教育課程,學習到不同領域的常識,有助於做出正確而不偏頗的判斷。其次應該具有自我表達的能力,且能夠流利地使用本國語言及一種以上的外國語言。對一個複雜的議題,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完整且有條理的簡報或書面分析。表達能力對日後不論從事任何行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鄧教授認為學生除課堂聽課外,應善用圖書館尋找並研讀資料。學生適量地打工,可在過程中學習到如何與人相處,並體會到賺錢的辛苦。但是應注意打工的目的、工作性質及潛在的危險。若為了貪圖享受而去打工,就失去了打工的真正意義。鄧教授在進入交通大學研究所時才開始交女朋友;後來鄧教授先出國唸書,女友在東吳大學畢業之後即赴美國與他結婚。鄧教授認為平淡、平凡的生活才是最真實的;大學生都是成年人,校內的情侶任其自然發展,學校不會刻意去禁止或促成。
鄧教授對學生社團的功能給予高度的肯定;鄧教授在大學時期由於家庭的經濟因素,須利用課餘時間擔任家教工作,沒有多餘的時間參加社團活動,至今引以為憾。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可以學習新知及與他人相處的道理。學習如何被領導,比如何領導別人更重要;因為只有能夠虛心地接受別人的領導,以後才能有效地領導別人。鄧教授認為社會環境的變化使現在的人比起過去自主性轉強而自制性轉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並不是壞事,只是太過於強調自己的意見,而無法容忍別人的意見,則必然會引起衝突。
(2001-5-16鄧啟福教授提供資料,江簡富整理,2002-12-12鄧啟福教授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