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期] 系所近況報導 — 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報導
許博文
源起
國立台灣大學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的設立起源,是源自於–教育部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中國立台灣大學校內整合計畫的一部份,因此如要談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資電中心」)的設立就必須要從教育部研究型大學的目的談起。所謂研究型大學的起源,乃是兩、三年前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的建議之一,當時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台灣在一、二十年之內能至少有一家大學成為國際一流大學。在此結論下,參考現有的會計預算制度,國內大學的教學研究經費和國外一流大學相較之下,即有顯著差距,所以如要落實科技顧問會議的結論,則教育部須設法另籌款項及擬定計畫來進行推動。
歷經10個月的努力「資電中心」正式成立
◎初稿之形成
91年1月接到教育部正式來文通知各校研擬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申請書,接到正式通知後正巧碰到春節,但計畫申請截止時間又訂在2月底前,所以本校接獲通知後,校長十分重視此案,親自召集10位院長參與會議討論,希望以院為主體,出面整合全校相關領域,因此,當時本校共提出了9個校內整合研究型計畫。
當時我接到任務時,隨即以院為主體,進行全校電機資訊相關領域之校內整合計畫。規劃之初,我們即針對該如何進行之問題加以討論,考慮到計畫的性質乃是屬於長期性的基礎建設計畫,如果以一般研究計畫的程序來思考,聘請國內某位學術成就顯著的教授為主持人,似乎僅能輔助單一領域,對整體及跨領域研究合作發展無明顯提昇作用,基於此考量,乃決定由系主任與各所所長分頭負責。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根據則是:校方乃是由校長直接交付任務給各學院院長,而本院採取由院長委任系主任與各所所長進行,全程藉由行政管道有效整合資源、掌控計畫申請及推動,以避免因個別教授負責,在時程緊迫、人力不足下而有所延宕。
長久以來成立大型研發中心一直是本院所有同仁的目標,所以大家願意犧牲春節假期完成此計畫案。其實20年前也有類似的計畫,國防部選擇在台大、清華、交大及成大4所學校成立四大中心,當時交大設立電子資訊研究中心,清華設立自強中心,成大設立航太中心,而只有台大設立應用力學研究所。台大並沒有成立相關資電中心的原因,在於長久以來工學院即以土木機械等力學領域為發展重點,當時隸屬於工學院下的電機系因非為發展重點方向,自然地也就沒有被多加考量,此點令電機系同仁感到非常遺憾。好不容易在20年後的現在能有這麼一個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的機會,再次激發同仁們的雄心壯志,積極爭取成立「資電中心」。於是由系主任及所長分別提出5個分項計畫,並交由傅立成教授負責整合,至於總計畫部分主要是由我口述,傅教授進行整理。在大家通力合作下,於過年後終於順利交出中文版計畫書初稿。
◎複審之辛勞
4月份的某一天,突然收到教育部通知初審結果,本校所提的9個中心共通過4個,分別是奈米科技、基因體醫學、資訊電子科技整合及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同時也聽說清華、交大、陽明及中央4校聯合通過腦科學與奈米2個研究中心,成大及中山也通過海洋跟奈米2個研究中心。
在初審通過後,教育部要求於複審時須繳交以50頁為限、英文撰寫的計畫書,在此,我們又面臨一場艱辛的試煉。因為初稿以中文撰寫,總計頁數高達200多頁,以常理而言,將中文轉換為英文,往往篇幅會增加而非減少,如何將精華精簡濃縮,並在不到1個月的期限內完成,正考驗著我們的智慧。但這個時候就顯現出我們原先的決定是對的,如果是一般教授遇到這種狀況大概又要陷入恐慌了,但正因為我們是由行政系統主導掌控,所以這些系主任、所長較能咬緊牙關完成使命。
特別要提的是,英文計畫書完成後,即請計畫共同主持人、中央研究院資訊所所長李德財教授幫忙潤飾修正,李所長非常用心地花了約一天半的時間看過後,除保留原文外再另加上紅色字體修訂內文與標記,將其對照給我看,非常客氣地表示提供建議供我採納,其實李所長直接修改就行,他真是太客氣了。
再談到資電中心的英文定名,當時主要有兩個考量,一是要能一目了然的通用字,以目前而言就是Information Technologies,也就是一般所稱的IT,這如同生物科技Bio Technologies,英文簡稱BT。教育部也常以IT、BT來泛指這兩領域。二來是為了避免跟院名重複,參考其他學院亦沒有使用院名,如理學院提出奈米科技、醫學院提出基因體醫學等。如果我們中心與院名均為電機資訊,極可能會混淆識別與定位,同時也將流於未跨院系整合而受到挑戰、質疑。根據上述兩個考量,並顧及本院電機、資訊2大學群,因此就將Information Technologies再加上Electronics Technologies,正式定名中文為「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英文為NTU Center for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s Technologies。
初期英文版來來回回修正的過程最令我印象深刻。當時中文初稿因為有傅立成教授幫忙,所以情況倒還好,可是第二次英文版以後的幾次修正,教育部每次都要求一個星期內要完成送件,但每次教育部通知時,都正巧碰到傅教授出國,在一個禮拜就要完成送件的急迫情況下,一時之間也找不到人負責,後來只好自己親自去整合修改。過程中,曾連續熬夜兩個晚上把計畫書趕出來,所以說當院長當到這樣還真是少當為妙,最慘的一次大概就是這樣。
8月份計畫內容確定通過後,教育部便要求我們擬定經費預算表,檢附於計畫書內進行審查,這緊接著而來的便是不斷地修正預算經費。每次更新一次經費表,就必須再重送整本計畫書,反反覆覆地跟教育部協商經費,一路協商到大約11月,計畫書才算最後定稿,並將第一年度經費定案。
◎正式運作
教育部核定的第一年度經費包括全國北、中、南三個主軸一共合計是8億,其中「北」台大,「中」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各佔40%,各約3.2億,「南」成大、中山佔20%,約1.6億。校方把第一年經費撥給校內四個中心,其中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因為是人文類,所需經費較少,因此大部分經費集中在其他三個中心,而我們第一年就分得1億1千多萬,算是校內分得最多的一個中心,至於第二年經費,據說教育部將會增加款項。
原本「資電中心」只是一個計畫性質的中心,就如同以前的「國科會北區電信中心」一樣,乃是計畫而非真正的實體中心,但有鑒於它具有基礎建設計畫之涵義,並在校方,尤其是校長高度重視之下,遂於校內讓它成為一個正式、具功能性的中心,並聘請中央研究院蔡振水院士擔任中心主任,由電資學院院長擔任中心副主任兼執行長,輔助中心行政事務之推動。「資電中心」從92年3月正式開始運作,本中心之計畫共分為5個實驗室:1) 網路資訊系統與應用實驗室,2) 多媒體整合實驗室,3) 前瞻性元件技術實驗室,4) 晶片系統設計實驗室,5) 前瞻性通訊系統及技術實驗室;另亦設一個跨校至高頻科技研究中心(見架構圖)。整個來龍去脈大致就是如此。
實現宿願、大幅改善研究環境
資電中心成立最關鍵的意義,在對電機系同仁而言,總算於20年之後,可以跟交大在基礎建設上並駕齊驅,甚至凌駕其上。當初並沒有預期此研究型整合大學計畫能有如此龐大規模與研究經費,在爭取成功的同時,也讓同仁隱藏在心裡面20年來的陰霾一掃而光。反觀交大,雖於20年前即已成立電子資訊中心,然當時國防部只支援10年經費,之後就不再提供補助,所以事實上他們現在對經費亦有燃眉之急,但可惜的是卻沒有爭取到。這樣的結果,即知未來我們仍是電機資訊瀚海裡引領航向之舵手。
除此之外,本中心更可以大幅改善系所研究教學環境。雖然第一年只有資本門經費可以運用,與當初規劃不同,但第二年後經費將會有一半資本門、一半經常門,由此看來,將可彈性運用經常門,如同當初應力所即運用國防部經費建立獨立系館和教職員宿舍;我們正就此部分與教育部進行協調,希望能夠藉此提供足夠的研究空間設備及舒適的生活環境,積極吸引海內外傑出人才踴躍投入本中心之研發。
這些都是未來期望能達成的目標,雖然教育部現在尚未撥第二年款項,所以大家還不方便聘請研究人員或客座教授,每個分項計畫目前也只聘了專任助理,但如實際核撥經費後,相信將對本院各系所均能有些幫助,並更能使整個電機資訊學院未來發展邁向世界一流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