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資訊學院的概況與未來展望

[第09期] 系所近況報導 — 電機資訊學院的概況與未來展望
貝蘇章

1. 現況說明
電資學院創院至今已六年,在許博文院長的卓越領導下,奠定良好的基石。電資學院目前分為電機與資訊兩個學群。電機學群的核心為電機系,並自電機研究所原有的十個研究組別中成立光電工程、電信工程及電子工程三個研究所,因此目前的電機研究所尚有電腦、電力、控制及醫工四組。資訊學群的核心為資訊系,設有資訊工程研究所與92學年度新成立的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電資學院未來將規劃成立醫學、電子與生物資訊、電腦工程等研究所。

91年度全院共有教師110名、學生2564名,包含大學部1111人、研究所1453人。依學群區分如下,人數約7比3。
電機學群           資訊學群
教師77 人      教師33人
大學部690人       大學部421人
碩士生700人       碩士生257人
博士生388人       博士生108人
——————-       ——————-
1778人             786人

師資及研究生的擴充
教育部矽導專案,使本院今年增加19名教師及109名研究生。
年度         老師        研究生
91          19          109
92          17          111
矽導專案的名額,依系所分配如下:
91年度   92年度
電機系   5         4
電子所   5         5
光電所   3         4 (平面顯示器)
電信所   3         2
資訊系   3         2
19      17
預計自91至94年度,全院將增加教師72名、研究生400名。
此外,教育部94學年度大學新增系所預計將凍結一年。

2. 學術研究及產學合作
前瞻性學術研究及產學合作並重,全院每年平均執行研究計畫256件,經費約2億9仟萬元,平均每年每位教師的研究計畫經費約320萬元。

近年來在電機資訊領域極具重要性的IEEE期刊及SCI期刊發表的論文數,本院教師平均每年發表篇數遠高於國內其他大學。依據本校研發會專利資料統計件數,至前(2001)年11月止,台灣大學計390件,其中電資學院占184件;本院專利件數非但為全校之冠,亦為全國各學院之冠。

本院計有一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十一位IEEE Fellow、三位OSA Fellow、一位ACM Fellow、二位國家講座、六位教育部學術獎、五位十大傑出青年、一位十大傑出女青年、三十一位國科會傑出獎等。其中由國內研究成果獲得IEEE Fellow的人數(八人)及國科會傑出獎人數均為全國各電資學院之冠。

2001年國科會頒發台灣高影響力論文「經典引文獎」40篇,在自然、生物、工程等22個領域中與電機資訊相關的有7篇,本院即佔了3篇,表現優異。

3. 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介紹
資電中心的設立,為教育部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中,本校所獲整合計畫的一部分。第一年本中心獲得1.1億元的補助,自92年3月正式開始運作,分為五個實驗室:網路資訊系統與應用實驗室、多媒體整合實驗室、前瞻性元件技術實驗室、晶片系統設計實驗室、前瞻性通訊系統及技術實驗室,另與交通大學合作設立一個跨校至高頻科技研究中心。本計畫屬於重大基礎建設,如增購E-beam實驗室及ICP等重要設備,並列有經費邀請國際級大師及講座前來協助及指導,未來將對本院產生很大的影響。

4. 國科會後卓越計畫申請情況
教育部追求學術卓越計畫第一梯次四年將在今年年底結束,明年起國科會將推出後卓越延續計畫,各大學均積極申請。電資學院目前有三個四年的重點研究計畫申請,分別為(1) Advanced Microwave Technologies for Telecommunications(陳俊雄教授主持,台大、交大合提)、(2) Content Science for Media-Rich Life(李德財教授主持,台大、中研院合提)、(3) 奈米光電(楊志忠教授主持)。

5. 系友回饋捐贈館舍及研究經費
本院已獲廣達電腦林百里董事長全額捐贈興建電資學院博理館3,350坪及華宇電腦李森田董事長全額捐贈興建資工系館擴建工程德田樓1,650坪,合計可增加空間5,000坪;已於2002及2003年分別動工,預計明年中可完工,博理館地下一層、地上七層,內含17間教室、36間實驗室以及一間可容納200多人的大型國際會議廳。德田樓地下一層、地上五層,內含一樓大型階梯教室、二樓視訊電腦教室、三至五樓教師研究室與研究室。

6. 未來發展方向
大學的首要任務及目標為學術研究與培養人才。2003年4月「工程」報導一篇「追求豐實圓滿的人生」人物專訪中,台大前校長虞兆中教授認為「大學教育絕非在訓練職業專才,它的目的在培養高品質的人,也就是懂得人生真諦、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對國家社會具有使命感的人。通才教育乃是人本精神的全人教育,它所要造就的全人,不僅求知識的廣博,更求人格的完整,也就是圓融通達,德、智、體、群、美皆能均衡發展的人」。身為台大人,更必須培養及具備,成為國家社會及企業界的精英及中流砥柱。

研究
—  學術多元化,研究成果能夠產生影響力(impact)就是卓越。
—  研擬教育學術基金會及講座教授制度。
—  成立教師與職員的福利設施(Faculty Club、午餐會談、報紙、雜誌、休閒、運動、便當)。

教育
—  增加人文、科技、文化、藝術的素養與交流(科技與產品的人性化)。
—  建立學生領導統御能力、獨立判斷的價值觀(成功的意義、生涯規劃、錢財、事業、學位、健康、戀愛、婚姻、快樂與滿足)。
—  舉辦學術、科技、文藝、管理演講漫談,一個觀念或一句話足以影響人的一生,從電機資訊的領域跳出,思路、想法、人生觀會更寬廣、成功及快樂。
— 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不僅僅靠智商,尤在於其人格上的特質。
—  心理建設與心理諮商,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及正確的人生觀,養成抵抗挫折與失敗的韌性與毅力。

此外我摘錄一些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與工程師的至理名言、睿智思想及關鍵理念,供大家分享與參考:
我希望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我所謂的偉大並不是要有超強的能力,而是能在年輕時知道自己的興趣,培養自己的才能,能為人群社會作出貢獻。
──李遠哲 (化學家)
選擇對社會、對人類有貢獻的科目,選擇自己有熱忱去做的工作,自然會走向正確路途。
──崔琦  (物理學家)
科學離不開幻想,藝術離不開真實。
──尼伯科夫  (物理學家)
科學研究是基於人類知性好奇心的一種創造,與藝術或其他文化活動相同。
──湯川秀樹  (物理學家)
所謂的思考,就是發自驚訝的無止境飛翔。
──亞伯特.愛因斯坦(物理學家)
物理研究有三要素:眼光、堅持和力量。
──楊振寧  (物理學家)
發明的過程遠比發明出結果更為有趣。
──卡爾.朋馳(朋馳公司創辦人)
無法成為商品的技術是沒有用的。
──湯瑪斯.愛迪生 (發明家)
沒有熱情是行不通的。只是淡然地做別人訂好目標的研究,絕對只會吃到苦頭。
──曾我孝(富士寫真軟片公司開發人員)
第一考量一定是保持簡單。也就是,更簡單一點。
──詹姆斯.葛斯林(電腦程式設計師)
如果不傾聽顧客的意見,只是一味革新技術的話,我們是沒有任何未來的。
──比爾.蓋茲(微軟公司創辦人)
如果沒有生命與生活上的成功,就不會有長久而真實的成功事業。
──富比士(B.C.Forbes)

合作
—  電機資訊兩系師生相互認識、了解、交流及合作(刊物交換、演講活動合辦、體育競賽)。
— 兄弟兩系需對外並肩作戰,對內相互謙讓。
—  與文、理、法、醫、工、農,管理、社會、公衛等學院的互動、交流及合作。
—  對外宣傳本院的進步情況及整合大學的優勢,以面對清大與交大菁英班的競爭。(5月20日聯合報載:今年大學申請入學,同時錄取台大電機與交大菁英班的八名學生都選擇就讀台大,其中包括交大資優班第一名錄取的師大附中女生何明潔及聯電副董事長張崇德的兒子張博亭。)
—  聘用最優良的師資與爭取好學生,就是本院最大的資產與原動力。
—  產學合作建教化: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校友在今年的畢業典禮致詞「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我們要有創新能力、整合能力及學校能與產學接軌。學校和系應該依照社會需要做適當的規劃與訓練,並讓企業了解學校的規劃,也讓學生知道企業的需求;企業可以委託學校訓練人才、委託學校開發新科技,學校與產業自然能夠順利的接軌」。

行政
—  經由學院的建立,兩系已對校內行政及校外爭取資源有較大的影響力與參與感。
—  劇烈、革命性的制度改變,常常適得其反、漏洞百出,遠不如在穩定中做漸序的改革。
—  重視政策的延續、行政的制度化、電子資訊化及資源的合理分配。院長的任期是階段性的,制度性的管理有助於院務的永續經營。
—  本院在未來三年內,人事、經費及空間,預期均有相當大的擴增及進展。

電機資訊學院未來發展的目標:
具體措施有待全院師生「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同推動,邁向世界一流。

貝蘇章,電機系1970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及電信所教授兼任電機資訊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