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種子營矽谷參訪心得

半導體種子營矽谷參訪心得

李佳盈

大學部王彥襄、李佳盈、張博亭、鄭又齊等四位同學參加台灣應用材料公司「新世代半導體種子計畫」表現優異,獲選參加「新世代半導體種子成長營 ─ 矽谷之行」,本刊特別邀請李佳盈及鄭又齊同學提供文章與大家分享心得。

半導體種子營是由台灣應用材料公司舉辦,為了開拓台灣學生國際視野、培養未來優秀領導人才的活動。

活動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提出一份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報告,每年的主題略有不同,但大都以半導體產業為主軸。主辦單位根據參賽者的作品,選出約五十名學生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為一個為期三天兩夜的營隊,在營隊期間以團隊及個人的方式進行競賽。主辦單位在營隊期間進行評分,最後選出十五名學生,進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為為期八天的美國參訪,參觀柏克萊、史丹佛大學等知名學府的實驗室,和矽谷企業家餐敘等等。

一開始,我也是在同學熱心的好康相報之下才知道這個活動。當時知道這個消息的同學不少,但很多人看到初賽嚴苛的評選條件後就萌生退意,因為都覺得太困難了。當時我也覺得要進到最後階段一定很不容易,但是不應該因為困難就放棄機會,機會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我決定試一試。

很幸運的進入第二階段,在煙波飯店三天兩夜的營隊,真的讓我受益良多,學到的東西真的不比到美國少。在我們剛抵達新竹不久,主辦單位就透過一些活動,技巧性的將學員們分組,讓對半導體產業發展有較相近看法的學員分在一群,接下來就是大家各憑本事,找看對眼的人,再細分成十個小組。分組的目的是為了營隊最後一天的專題報告,我們這屆報告的主題,是最想發明的半導體產品、或是想創立的半導體公司。學員們必須利用兩個晚上的時間,和隊友密集地討論。我覺得這是整個營隊中最令人興奮的部分,大家思想密集交流的痛快,讓我至今難以忘懷。為了讓最後的報告有最漂亮的結果,大家絞盡腦汁,想到什麼說什麼。一個點子可以連鎖反應的激盪出更多點子,就像核分裂反應一樣地停不下來。大家綜合所學,除了提供主意,也接受別人挑戰,隊友會不停的丟出問題,然後我們不停地回答問題,靈活的運用所學,這真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團隊經驗。

在營隊期間也有精彩的課程演說,台灣應用材料公司邀請到許多在科技業有非凡成就的人士擔任講師,例如盧志遠博士、劉炯朗博士等等。講師的演講內容涵蓋很廣,從科技專利到演說技巧都有。印象最深的是科技專利這部分,因為這對未來可能從事科技產業的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知識,前人的經驗有時候只能靠緣分才能學到。而我很高興,沒錯過這個機會。

最後獲選成為十五名代表學員,真的讓我受寵若驚,因為營隊裡有非常多優秀的學長姊,從和他們交談的過程都可以感受到他們優異的氣息,我真的非常感謝應用材料公司給我的機會。

在美國我看見了柏克萊、史丹佛校園的美好,從來我都只有耳聞,沒有親自目睹過。在邂逅這兩所學校之後,更強化了我出國唸書的想法。現在的我,十分嚮往國外的研究氣氛,看到柏克萊實驗室裡,研究生、大學生投入的進行實驗的神情,令我感動,讓我想成為這畫面中的一員;看到史丹佛電機系的大學生,動手操控著自己做的遙控車,更是讓我羨慕那裡自由的學習風氣。

和Amat工程師進行的餐敘,更是讓我受益無窮。因為近距離的接觸,讓我更加明白工程師的工作內容與性質,讓我對未來想走的路有更明確的選擇。成功的創業家、教授,更是毫無吝嗇的傳授寶貴的經驗給我們。尤其是與焦生海先生等創業家一起午餐的那天,我知道了未來如果想創業,有哪些領域比較有前景。他們都是站在最前線、知道最新資訊的人,如果沒有這次機會,我可能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發現我可以努力的方向,但因為這次的因緣際會,我能夠掌握最前線的訊息。

台灣應用材料公司秉持著公益的熱心舉辦這個活動。旅行之後,我們唯一付出的回報是一篇心得報告,沒有簽約,沒有任何束縛,因此我真的希望能夠看到這個活動能獲得越來越多人的支持。

因為這個活動,讓我打開視野,豐富見聞;因為這趟旅行,更加深了我好好努力的想法。未來,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相信這次的嘗試,不會是最後一次,而是打開將來無限多次的第一次!

李佳盈, 現為電機系大學部二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