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
時間:105年11月16日(三) 下午3:30-5:20
地點:臺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主持人:張帆人教授、鄭士康教授
主講人:總統府陳博志資政
■ 台灣經濟發展的基本原理和努力方向
這次的演講者是曾經擔任行政院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現任總統府資政的陳博志先生,一直以來都在台灣的經濟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財經智囊角色。這次回來臺大要來和臺大電機系的同學們談談台灣經濟發展的基本原理和努力方向。在面對台灣持續好幾年的低薪現象,探討究竟問題是出在哪邊,再從經濟學的角度去切入並尋找現階段可能的解決辦法。也希望能夠藉由今天的演講讓臺大電機的同學們在念書之餘對自己未來出社會要努力的方向有一點概念和想法。
■ 低薪現象大部分不能責怪年輕人
演講前,陳博志先生特別發了一些文章讓同學們先行閱讀,其中一篇「低薪現象,大部分不能責怪青年人」是他本人親自撰寫的文章。文中提到目前台灣的實質工資倒退回16年前,造成很多人的痛苦,很多人在批評,甚至有人稱它是國家的恥辱。這些現象看在經濟學家高希均先生的眼中也跳出來大肆批評,他提到對強調市場機制的人來說,薪水所反應的是這個人的市場價值,決定薪資重要的因素包括教育程度、專業技能以及年齡,一個心智健康的人要靠自己的學習、品德、專業、意志力立足社會。如果起薪真的很低,要責怪的是自己沒有準備好。高希均先生這些話看來好像有道理,低薪似乎是勞工或青年人自己的責任。但稍懂經濟學的人都可看出,他這說法只是局部的道理,而只有局部的道理並非分析事情的正確方法。陳博志表示,這不是真正學懂經濟的人口中會說出的話。在經濟學當中,談論各種東西的價格等等,包括薪資也涵蓋在內,最基本的道理都是由供給和需求來決定的。想賣的人想要用多少價錢賣出去,而想買的人想用多少價格買進,最後的均衡價格要由供需兩股力量在市場中互動來決定,而供給和需求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直接的或間接的去影響價格。高先生忽視其他因素而只責怪青年人沒努力,是非常不公平的指責。回過頭來看問題,究竟又是為什麼現在的薪水會這麼的低呢?難道是現在的年輕人真的比以前還不努力嗎?難道是現在的年輕人品質比以前不好嗎?其實不然,低薪固然讓現在的人相當不高興,但真正讓年輕人憤怒的可能是生不逢時,為什麼以前同樣能力的人,外國同樣能力的人,甚至同一個人到外國去都可能得到更高的薪水。其實要了解這個道理並不困難,一切可以用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來解釋起。
■ 薪資的高低,來自國際的貿易
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是由第二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謬遜 (Paul A. Samuelson) 所提出的理論,它證明了自由貿易可以讓兩國的工資拉 近,甚至拉到相等。換句話說,也就是如果兩個國家之間有密切的經貿往來互動,那麼能力類似的人,其薪水就會趨於相等。經濟體系常被說得像是一個黑箱,相信大家都有聽過,決定市場的價格,來自於一雙看不見的手。但其實也沒那麼複雜,整個經濟的運轉,最重要的動力在於價格的差異,價格的差異造成經濟的改變,於是進而造成經濟的變化和發展。陳博志提到一個例子。例如一款 iPhone 若在台北賣兩萬,在高雄賣四萬,那麼相信一堆人就會在台北買好幾隻 iPhone 並且拿去高雄去賣,賣掉一台就會賺到兩萬,結果就會造成台北的 iPhone 大搶購,供不應求而漸漸漲價,相反的在高雄就會因供過於求而降價出售。經濟的動力來自價格的差異,因為價格的差異創造了賺錢的機會,如果所有的東西在所有的地方價格都一樣,那麼就無法賺錢,也就是說為了賺錢,那麼經濟就會發生流動,就會發生變化。同樣的道理發生在工作薪資身上,也是一樣的情況。假設有一份在臺大這附近的麵包師傅工作月薪五萬,以及在板橋附近技術能力一樣的麵包師傅月薪 22k,那麼板橋的麵包師傅就會找時間跑來台北找工作,台北的麵包店老闆只要給他月薪三萬,來面試的師傅也高興得要死。漸漸的,板橋的人才開始流失,板橋的麵包店老闆就必須提高薪水把人才留住,兩邊的薪水開始慢慢接近,這就是國際價格均等要素的第一個力量。這個力量來自人才的移動,合法的叫做移民和外勞,非法的稱做偷渡。也因此沒有一個國家希望引進大量外來的移民,因為大量的移工就會讓整體社會的薪水降低。這也可以發現這次的美國總統大選川普之所以會當選的原因,也就是現階段過量的移工讓美國人民的薪資逐漸降低,已經讓他們相當憤怒並且投射到這次的大選當中。而德國的總理日前歡迎外來移民的聲明,也讓他的民調掉到了谷底。
但光僅僅是限制移民的數量,這場薪資的戰爭故事還沒有結束。因為板橋麵包師傅的薪水較低,台北的老闆就會將麵包工廠搬到板橋,用板橋的人力,這樣一來成本就可以降低,而台北就不再需要這麼多的麵包師傅,工作機會和薪資就會開始降低。過去這三十多年以來,台灣引進了幾十萬的外籍勞工,而從台灣搬出去的工廠數量也相當的多,薪水會降低,並不意外。而這也是當初川普放下狠話要 Apple 公司將工廠遷回美國受到多數低薪人民肯定的原因之一。但即使禁止工廠外遷,也仍然沒有解決低薪問題,因為還有第三條路,從板橋生產的麵包可以多生產一些拿到台北去賣,因為製作的成本低簾,台北的麵包無法競爭進而賣不出去,搶走了原本的生意,造成的結果就是台北的工廠接連倒閉。工作機會減少了,台北的師傅薪水漸漸降低,相反的,板橋的師傅薪水就會開始上升,這條路就叫做國際貿易。政府可以減少移民和外籍勞工的數量,可以立下政策限制外遷工廠,但國際貿易這條幾乎很難能夠去阻擋。換句話說,呼應到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若是兩個國家的經貿往來越密切,則薪水就會趨於相近,這就是價格均等化的作用。
■ 人無我有,知識經濟的價值
西元1958年,台灣從進口替代的時代進入到出口擴張。開始做出口後,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就會開始運作。在 1958 到 1980 年之間,只要物價每上漲1%,或者勞工生產力提高1%,工資就都會上漲 1%,所以工資上漲的速度比物價上升速度還要來的快。是那時候的老闆比現在的老闆有良心嗎? 是那時候的工人比現在的年輕人有學問嗎?在看完上述的敘述之後,相信在各位的心裡都有了答案。那時候的老闆發現,美國和日本做的東西,我們若會做,就可利用低工資和低成本把產品賣到美日,而賺到很多錢。一個老闆的成功,又帶動起台灣人一窩蜂的成立這些賺大錢的工廠。一窩蜂的結果最後並不是自相殺價直到工廠一間間的倒閉,而是工廠為了搶工人而加薪,使工資快速上升,也就是向美日的水準靠近。這就是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在拉高台灣的工資。
1980年代後世界開始改變,全球化的時代開始來臨,搭配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其他開發中國家也跟著漸漸的開放,台灣的工廠不再保有當初的優勢,大量靠著出口擴張賺錢的角色要換人當了。換句話說也就是這些開發中國家走上台灣四小龍曾經走過的路,而他們的工資和成本比台灣更低,台灣不再保有原來的優勢,工廠大量搬到海外去利用低工資,台灣很多生產和工作被開發中國家搶走。台灣的勞工失業增加,工資難以上漲。這也就是薪資因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力量而被開發中國家拉住甚至拉下去。外在環境變化非常的快,面對情況越漸險峻,政府必須要有其對策。要提高薪資的方法其一是做得比別人認真,別人一天工作八小時,自己就加班超時生產來提高薪資。但上天是公平的,人一天都是只有24小時去生活,提高薪資固然有其限度,更何況提高工時也並不是一個健康的方法。而另外一個較為健康提高薪資的方法是增加自我的技術能力,也就是台灣接下來要走向的知識經濟,技術要比別人高,甚至做出別人沒有的技術。做出別人做不出來的產品,才不會被全球化的影響而淘汰。只要低薪資的國家不會做這產業,就能繼續保有競爭的能力以及較高的薪資。但台灣這幾年來,知識經濟這方面做的還是不夠,還是很多人沒有掌握到知識經濟的價值和力量。也許很多人很努力,也許很多人拼命地念書,但這些努力無法帶來對等的回報;很多人很認真很努力研究的,都是別人已經有的技術罷了。台灣經濟研究院曾有一次對三百家研發金額最多的企業做過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台灣企業所做的研發都只是防守性的研發,也就是去研發別人會做的事情,想辦法在市場能分到一杯羹,而非攻擊性的創新研發,而攻擊性或創造別人沒有的技術才是大家未來該努力的方向。但仍然要強調的是,創新也不能只是空談,要真正比別人更快做出更好的產品才可行。這一方面須要選擇我們較有可能勝過別人的研發方向,例如陳博志「由經濟面看科技研發的重點」一文所指出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常須要多種創新和能力結合,也就是要有人能把多種技術、人才和其他資源整合起來以做出新而好的產品。這也就是要有經濟學講的企業家精神。
但台灣最缺的就是企業家精神,很多企業家只會一昧的怪罪別人。所謂的企業家是組織、經營並承擔創立新事業之風險的人。他們大致上可分成兩類,第一類是複製既有其他廠商的企業家,以及第二類以創造新產品、新製程、新商業結構、新行銷方法等等為方向的創新型企業家。企業家精神指的是這種組織創新的能力。可以想見,「複製型企業家」對經濟成長的關係不大,「創新型企業家」則對經濟成長有顯著貢獻。台灣並不缺大老闆,我們較缺的是會提供對國家人民有利的創新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陳博志舉出了一個廚師的例子,要當上受人敬佩的大廚師,就是要將普通的食材變好吃,如果一位廚師只會抱怨食材沒有龍蝦沒有鮑魚,那麼一點也成不了大器,如果原本就有這些高級食材,又何必需要大廚師呢?陳博志講到這裡也勉勵底下的同學們希望大家將來不只是一個科學家不只是一個技術人才,也可以是一個創新型的企業家,並學習把事情做好。
■ 會後Q&A
在Q&A問答中,有同學提問到目前台灣該如何建立一個對創新友善的環境呢?陳博志先生感嘆地回答道,現階段台灣的確沒有給創業者一個友善的環境。例如美國有很多的天使投資,但在台灣大多數創投仍是只想去投會很快能得到報酬的新創公司。以矽谷來說,一個創新要到能夠生產都要經過好幾輪重視不同因素的募資,但在台灣這樣的金融服務尚不成熟。這樣的情況人人都有責任,但要改變環境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達到和見效的事,要逐漸的從裡改到外,包括教育等等都相當的重要。最近要做的亞洲矽谷計畫的目的,就是想用一種國際交流合作的方式來帶動創新,建立一個和矽谷容易交流的管道以運用矽谷的資源。我們不需要一蹴即發的馬上成為矽谷,可以逐漸的發展起來,也許最後跟矽谷有點不太一樣,但我們可以先從那邊抓到一些資源來補我們的不足,例如在矽谷的創新有很多方式的資金介入,有好的導師去指導幫助創業的團隊降低失敗的機率,這些機構和人才我們都可以引進來幫忙。即使台灣最強的製造業也需要國外的某些原料零件,創新的產業當然更該積極利用國外資源。
最後,有同學問到學校做產業技術研究是否妨礙學術研究的問題。陳博志回答道,在學校的研發應當要分成兩個部分,有一部分要跟產業合作,專門做業界委託的研發,幫企業解決問題,有目標導向去幫企業賺錢。而另一部分則是純學術的研究,從科學的立場去解決一個問題,不去計較成本不去計較效益,就單純覺得這個問題需要解決就放下一切的去做。但兩部分的成果、人才、和各種資源當然可以交流。在史丹佛大學中可以看到這樣子的制度,不過在台灣目前還是混為一談,其實將研究分開成這兩種類型來做,心理才會比較舒坦,做業界的就做業界的,做學術的就專心的做學術,才不會心裡一直覺得這個研究不能賺錢就認為沒有用。會後,陳博志先生也期待臺大電機系的同學們在未來能夠扭轉台灣目前的困境,再次帶動起台灣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