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主辦報告
鄭士康
個人原先的研究偏重數值電磁計算,1995年開始加入音樂訊號處理的主題;1999年受國科會補助,至史丹福大學電腦音樂與聲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mputer Research in Music and Acoustics,CCRMA)進修半年,回國後成立電腦音樂研究小組(Jeng’s Computer Research Group,JCMG),五年下來,已有六、七十位大學部專題研究生及碩士班學生進行電腦音樂方面的研究。在這同時也認識了幾位國內相關的教授,並成為好友,如師大音樂系的趙菁文教授、成大資工系的蘇文鈺教授、清大資科系的張智星教授等。
去年六月,張智星教授來擔任我碩士班學生的口試委員時,提到音樂和電腦科技的結合日漸受到重視,這方面的研究人口也日漸增加,但一直沒有一個可供藝術與科技創作人員互相觀摩對談的平台,有必要來舉辦一個結合音樂和音訊技術的研討會,並極力鼓勵我來主辦第一屆,他會盡力協助。我覺得張教授的分析很有道理,而且這也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因此與蘇教授和趙教授聯繫,得到他們的認同,並允諾幫忙,於是就組成了四個人的籌備小組,開始籌辦,並商定與中華電腦音樂學會合辦,會議名稱為2005 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2005 Workshop on Computer Music and Audio Technology),簡稱WOCMAT 2005。
由去年八月開始,籌備小組大約一個月開會一次,蘇教授每次都從台南自費搭飛機來回台北,認真投入的精神令人欽佩。籌備小組首先決定日期為2005年3月12日舉行一天,接著就要籌措財源,除申請教育部經費補助外,並由張智星教授情商廠商義隆電子及凌陽科技贊助。此外,蒙電信所陳銘憲所長慨允由電信所、電信中心提供部份經費,網媒所吳家麟所長及國科會延續卓越計畫「多媒體生活環境的數位內容科學」同仁陳宏銘教授補助,不足之數再由報名費補足。在給教育部的補助申請書中,我們寫道:
人類物質生活日見進步,對於藝術精神層面的需求也快速增強。音樂及多媒體藝術之創作與消費不斷提高,使用電腦為輔助創作工具與欣賞媒介成為普遍趨勢,數位內容之研發創作也早成為我國未來”兩兆雙星”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在這種風潮之下,國內外電腦音樂的創作研究及音響技術的研發均日漸蓬勃。然而以往國內之音樂創作者多半缺乏科技背景,而音響技術研發人員之藝術修養一般較弱,而且兩方面的人員各行其是,缺乏對話討論機會,造成整合的困難。
有鑑於此一領域發展之瓶頸,我們幾位電腦音樂創作研究以及音訊技術研發的相關工作者,包括(以姓氏筆劃順序排列)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主任及中華電腦音樂學會理事長吳疊、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張智星、台師大音樂系教授趙菁文、台大電信研究所教授鄭士康、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蘇文鈺,決定發起舉辦台灣第一次的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並且預期今後每年舉行一次。
大致說出了我們的發起動機與理想。
其次就要開始徵集論文稿件及音樂作品。這方面蘇文鈺教授發揮了他的寫作與組織長才,完成了論文稿件及廠商產品展示的徵集通知,另由趙菁文教授補齊了音樂作品的徵集規定。接著蘇教授指導他的「尖叫」實驗室(SCREAM Lab,http://scream.csie.ncku.edu.tw/scream/)接下了吃重的研討會網站架設任務,網站設立於 http://scream.csie.ncku.edu.tw/wocmat/,接受線上投稿與報名。隨後的籌備會議持續召開,各種會議構想與細節被提出與討論,會議輪廓逐漸浮現。此時電信所陳所長又答應讓電信中心認真負責的黃欣梅小姐負責總務,使我們更感振奮。趙教授更利用各種場合,宣揚WOCMAT會議,獲得許多台灣音樂界重量級人物的支持;她並規畫協調會議當天所有音樂活動,備極辛勞。
到今年1月15日音樂作品截稿,2月15日論文截稿後,我們經審查,排定了16篇論文口頭發表,7篇論文壁報發表,另演出音樂作品16首。全天的議程為
活動 |
註冊報到與開幕 地點:博理館一樓國際會議廳 |
時間 | 08:30-09:00 |
---|
議程決定後即由我的學生林睿敏設計海報及編排秩序冊,其中音樂節目的說明與作曲者、表演者的介紹,當然還是得麻煩趙教授。接下來除將海報寄到各校外,並透過我們的人際網路,把訊息送出。這裏也要感謝工研院的創意中心薛文珍主任幫忙,協助將email轉發給許多先前曾參與創意中心有關電腦音樂活動的人員。
開始接授註冊報名後,一開始報名人數就不少,開幕當天更有許多人現場購買音樂會的票。最後有登記的參加人數達到118人,超過我們七、八十人的預期。參加者的背景除了音樂、電機、資訊之外,還有心理、工業設計以及其他專業但是對電腦音樂有興趣的人士。
到了開幕當天,博理館懸掛紅布條,雖然場外還下著大雨,但不減參加人員的熱情,熙來攘往,好不熱鬧(圖1)。
黃欣梅小姐坐鎮報到處,指揮台大、師大、清大、成大來協助的同學,依照她先前的細密規畫,處理各種雜務及突發狀況,充份顯示大將之風。開幕式在博理館國際會議廳舉行,並且播放可愛的開幕動畫(圖2,由趙教授委託台灣藝大的同學設計),背景播放趙菁文教授的電腦音樂作品。動畫以黃昏時小女孩盪鞦韆,帶動活塞產生動力,入夜後使尖頂小樓房升空,原地出現閃爍的WOCMAT路標,正式宣告「台灣第一次,全國都在看」的2005 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開始,隨即開始論文發表。趙菁文教授同時在視聽教育館與協助音響及錄影錄音的公司忙著架設設備,並且主導音樂會表演人員進行彩排。
博理館國際會議廳的論文發表進行順利,台下坐滿工程背景及音樂背景的聽眾,與台上的論文發表人互動熱烈,每一篇論文發表都是欲罷不能。上午論文發表的主題包括歌曲與音樂哼唱檢索技術、以配樂辨識電影主要場景、MP3音樂摘要擷取技術、MPEG-7簽章(signature)維度降低技術、取樣率改變的有效率演算法、音樂記憶模型、以紙繪鍵盤演奏虛擬鋼琴、國語歌聲合成系統、結構式音訊(structured audio)處理系統等等。對許多音樂相關的工作者來說,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在台灣聆聽相關的工程論文發表。很多聽眾紛紛向我表示這是他們難得的經驗,而且獲益良多。我也因此認識了許多相關領域的學者,將來的交流互動可期。
博理館國際會議廳的論文發表進行順利,台下坐滿工程背景及音樂背景的聽眾,與台上的論文發表人互動熱烈,每一篇論文發表都是欲罷不能。上午論文發表的主題包括歌曲與音樂哼唱檢索技術、以配樂辨識電影主要場景、MP3音樂摘要擷取技術、MPEG-7簽章(signature)維度降低技術、取樣率改變的有效率演算法、音樂記憶模型、以紙繪鍵盤演奏虛擬鋼琴、國語歌聲合成系統、結構式音訊(structured audio)處理系統等等。對許多音樂相關的工作者來說,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在台灣聆聽相關的工程論文發表。很多聽眾紛紛向我表示這是他們難得的經驗,而且獲益良多。我也因此認識了許多相關領域的學者,將來的交流互動可期。
中午用餐時同時舉行壁報論文展示,展出的論文主題包含FM聲音合成器參數最佳化、利用耳蝸模型辨識音高、旋律辨識的加速與比較、鳥鳴聲的物理模式模擬、MP3樂曲的自動分段、語音加強技術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我指導的本系大四吳天麟同學(現為電機系碩士班計算機組學生)所張貼的音樂情緒辨識系統論文,引起許多人圍觀。尤其是來自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與輔仁大學心理系所的師生頻頻發問,並表示這正是他們要開始做的研究主題,而我們已經先做了一些核心研究,頗有遇到知音之感。會後一週內,領導該團隊的盧慧楨教授與我們聯繫,並且請吳同學到輔大演講,與實大-輔大的團隊交換心得,我們學到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的研究還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正是WOCMAT會議促進科際整合與校際合作的一個成功實例。吳同學的研究另外也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論文比賽第三名及今年國科會的大學生參加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
下午的論文發表主題為電腦音樂,聽眾更為踴躍。論文作者涵蓋資訊與音樂領域,主題包括文字與音樂創作的轉譯與互動技術、音準點測音問題等。對許多音訊工程研究人員來說,可能也是第一次在台灣聽到看到音樂研究領域的論文,終於知道音樂研究者的想法與研究重點。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的碩士班學生林曉筠,由曾毓忠教授指導,發表關於電子電腦音樂在台灣的發展歷程研究,使大家知道原來在數十年前台灣就有許多前輩,如本系系友林二學長陸續投身於電腦音樂的研究,也讓大家曉得原來近年來台灣也有不少人在作相關研究,只是彼此不知道而已。
成功大學張瑋倫同學(由蘇文鈺教授指導)所發表的古琴減字譜數位化輸入軟體是國內第一個為古琴的記譜方式所開發的電腦軟體,在會中很受矚目。張同學並以此研究獲今年國科會的大學生參加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
我所指導,去年畢業,現正服役的碩士班畢業生李務熙也發表了一篇指揮家系統論文,並當場利用指揮家系統以滑鼠指揮電腦演奏藍色多瑙河及拉戴斯基進行曲。由於李同學音樂及電腦兩方面均頗有造詣,表達能力又強,因此博得滿場鼓掌喝采。會後有許多音樂界人士紛紛與李同學接觸,希望索取程式或表達合作研究意願。李同學並指出,維也納音樂博物館日前也安裝了類似的系統,參觀者可面對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的影像指揮樂曲。就網路搜尋所得,我們研究開始時,尚找不到相關的研究訊息,之後由報導看來,維也納音樂博物館系統的技術水準亦未必高於我們的指揮家系統,但其研究資源顯較我們為豐,因此有較大格局。李同學也提到,先前開發此一系統時純粹是為了興趣,覺得這在台灣應是相當冷僻的題目,沒想到在WOCMAT中遇到這麼多有興趣的同好,顯示我們的研究並不孤單,深受鼓舞。其他的論文發表者亦有多人向我表達類似看法,這也是WOCMAT的一大成果。李同學現在架設了一個指揮家系統的網站 (網址 http://www2.ee.ntu.edu.tw/~b87020/Conductor/Conductor.htm),並與師大管弦樂團洽談合作可能。
由於午間音樂會和論文發表過於熱烈,無法於預定的時間結束,傍晚我們只能給參加人員很短的時間用晚餐,而且原先構想是只準備工作人員便當,讓其他參加人員到台大附近自行找喜歡的餐廳。很抱歉的是這時因為下大雨,可能使很多人急著參加晚間活動而錯過晚餐,這是我原先沒有考慮到的結果。好在晚上最後還有告別茶會招待,大概大家還不會太介意。
依照原先的議程,要先舉行音樂家與工程師的對話再舉行晚間音樂會。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趙教授邀請來主持對話的台灣藝術大學音樂學院潘皇龍院長建議先舉行音樂會,再舉行對話,比較能讓大家暢所欲言,所以就先舉行音樂會。
下午與晚上的兩場電子音樂會總共演出專為此次研討會所徵求的電子音樂作品16首,被邀請及入選的作曲者來自台灣、大陸及歐、美各地,皆為當代著名之作曲家。而其中林二是台灣電子音樂的先驅,曾興魁、吳疊、趙菁文、曾毓忠、李文彬、Phil Winsor等人,皆為在各大學音樂系所任教,活躍於台灣音樂界作曲家。而林曉筠、林梅芳、石佩玉等人則是正在國內外深造的優秀學子。這些新一代的作曲家,除了具備優秀的作曲理念與技巧外,他們對於電腦技術的熟稔及應用創意,產生出許多優秀的當代電腦音樂,也促使電腦科技更貼近人文藝術領域。
此二場音樂會演出的方式除了主要的電子媒體之外,亦有七首作品結合了聲樂(殘局)、鋼琴(Interaction、幻想山水)、薩克斯風(瀟湘、殘局)、豎笛(蒼白之火II)等「正規」樂器編制,邀請許多傑出的演奏家共同演出。這種新舊融合的音樂風格,也一改「電子音樂」純技術的窠臼印象,呈現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多元風貌。音樂會演出同時,配合文字或圖像等視覺表現及說明,並有些許機遇音樂的互動風格,強調音樂演出配合其他藝術及科技領域的多元創意,令當天的與會者驚豔連連。
接著舉行的音樂家與工程師的對話是大家所期盼的重頭戲,由獲得國內外無數大獎的作曲大師潘皇龍院長主持,搭配吳疊主任、張教授、蘇教授在台上與台下的音樂及電機電子資訊工程研究人員互動(圖3)。潘院長幽默的話語很快帶動起氣氛,來自不同領域的聽眾提出種種問題與心得,你來我往,盛況空前,直到已經超過預定結束時間近一小時,視聽小劇場要趕人了,這才結束討論。接著大部份人又回到博理館會場,參加告別茶會,大家拿著餐點繼續交換意見。我也與潘院長交談良久:先了解了音樂家在音樂會前都不吃東西,怕影響演出,所以音樂會後都需要辦一個茶會,作為宵夜,也讓參加的人員交流意見;另外,潘院長也告訴我他教導學生注重啟發,引領學生自動學習,發展所長,而非強制要求學生走自己走過的路,這與我指導學生的理念完全相同。我們分別在音樂與電機資訊這兩個幾乎不相干的領域,而竟發展出相同的教育理念,確實是一件有趣的事。告別茶會參加的人員似乎也都捨不得離開,直到我以時間已近午夜,不得不下逐客令,與會人員才陸續依依告別,並相約明年再見。這裏也要感謝黃小姐和許多同學在來賓都離開後,仍然留下整理會場,至深夜才回去。
會後兩週,我收到一份3月18日出刊的政大新聞系實習報紙「大學報」,在第7版頭條登載了WOCMAT 2005的有關消息,大標題是「音樂交織音訊,突破傳統“音”素」,小標題是「結合影像創作電腦開發新樂聲,藝術融入科技,為音樂家未來作曲趨勢」,同時登載聽眾意見及記者採訪我和蘇教授及張教授的談話(如下圖連結),顯見年輕大學生族群對此一會議也相當有興趣。
整體而言,雖然因為是第一次舉辦,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例如論文發表與音樂會排演同時進行,使音樂家錯過某些論文發表、時程安排過於緊湊、會前線上報名註冊時間僅有一週,似嫌太短、以及經費來源有待擴充等,2005 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仍可算是一個成功的嘗試,這要歸功趙菁文教授、蘇文鈺教授、張智星教授、與黃欣梅小姐的投入,與許多長官、前輩、好友、同學的協助,更重要的是所有音樂家、作者、聽眾的熱心投稿與參與。明年的WOCMAT 2006已確定由台灣師範大學數位媒體中心主辦,趙菁文教授仍要擔負音樂節目協調的重任,更由於台師大數媒中心的經費較為充裕,明年的盛會將邀請國際重要電腦音樂研究人員與會,使WOCMAT國際化;相信在台師大數媒中心李忠謀主任的卓越領導下,WOCMAT 2006會是一個更成功的會議,也希望WOCMAT今後能每年舉行,而且愈來愈成功*。
誌謝
感謝趙菁文教授撰寫本文描述音樂會的段落,張智星教授提供參加者所拍的圖3相片、蘇文鈺教授撰寫一段論文發表的描述,由本人修改。
*我們還保有一些WOCMAT 2005的論文集光碟及音樂會實況錄影光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附回郵10元寄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台大電信所 BL501 黃欣梅小姐索取(郵遞區號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