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
時 間:105年5月25日(三)下午3:30-5:20
地 點:臺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主持人:張帆人教授、鄭士康教授
主講人:李維菁作家、陳栢青作家
█ 前言
一次的暑假讀書心得報告作業和一位國中同學;一場的痛罵從而終於和自己相遇,他們分別因為不同的原因從此踏入了文學的世界,或甚至完成了長久以來想寫出一本小說的夢想。從一位專業的讀者,成為現今的當代作家,他們是這次的來賓陳栢青以及李維菁。
█ 驚奇的當兵經歷
演講一開始,陳栢青便說了一則自己親身經歷非常特別的故事作為暖場。大約在四年前從臺大畢業之後,當了替代役並被派到菲律賓去服役,住在飯店裡過著白天上班晚上回飯店休息的生活。原本興奮得以為是份輕鬆的工作,殊不知那間飯店非常的老舊,相當適合拿來當作拍鬼片的場景。
在剛服役不久,便遇上了菲律賓的一場超級大災難,海燕颱風。那次颱風對當地造成了至少逾上萬人的死亡。一天晚上飯店停電了,睡著睡著一道雷聲驚醒了他,模糊的睜開眼睛,房間一樣的漆黑,空蕩蕩的一片。透過閃電的白光看著房間裡面,剛醒來的視野還相當模糊,但似乎覺得房間裡面有哪裡怪怪的卻又說不上來。突然一道閃電的白光再次打了下來,仔細一看才發現,一張原本睡前還是背對他的椅子,現在竟然正對著他的床,環視著房間裡其他角落,室友的椅子好巧不巧的也正對著他。他非常地確定這三張椅子在睡前原本都還是背對著他的,當下立刻跳起來在最短時間內穿上身邊的軍服,端坐在床上和那三張椅子對看到天亮,直到室友回來。陳栢青笑著說,這大概是他有生以來穿上軍服最快的一次了吧。故事說到這裡,底下聽講的同學們似乎也身歷其境般專注的聽著,似乎因為陳栢青這段細膩的描述,被帶進了當時的情境裡面。
█ 我想寫的,是用一句話就能點寫出整個故事的小說
當兵完回國之後,有大約半年的時間去了加拿大。有天在多倫多的街上晃著,在一間旅行社的窗前掛著一個招牌上面寫著,歡迎大家一起坐遊覽車到 Halifax 看展,回家後一查展覽的資訊立刻二話不說的跑去報名。那是一個記錄著西元1917年發生在當地的一場大爆炸的遺跡展覽,那一次的災難被稱為是原子彈發明之前,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爆炸。在陳栢青的記憶裡面,明朝天啟年間大約端午節前後,北京也發生了一場大爆炸,稱為王恭廠大爆炸。那次的威力經由後人的研究相當於一顆廣島原子彈,但以當時的科技能力,根本不可能會有如此大的爆炸會發生,再加上事件發生後,爆炸範圍附近的屍體都全身赤裸著,這樣怪異的情況,被後來的作家當作發想點寫了小說。有人說是因為外星人來了,有人說是未來的人對過去製造攻擊,眾說紛紜,更為此災難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同樣的情況發生在 Halifax,陳栢青想當然是迫不及待的想去一探究竟。
到了展覽的博物館中邊看邊走著,心情從原本的驚奇,到後來的恐怖,想像著當時的文明建得相當辛苦,一瞬間卻全部灰飛煙滅,焚毀了整座的城市。走著走著到了一個交叉口的時候,看到了一張椅子,愣了一下,下意識的看了椅子旁的牌子,上面寫著1912年的春天非常的溫暖,椅子後的海報是一艘巨大的郵輪撞上冰山的圖案,鐵達尼號,這時候陳栢青立刻明白1912年的春天非常的溫暖這幾個字是在表達什麼了。當時因為氣候的原因冰山加速熔解,再被洋流帶到了大西洋,鐵達尼號因而撞上了冰山。由於失事地點距離 Halifax 的海港最近,因此立刻派人去救援,所以這場展覽也把這次的災難放了進去。讓陳栢青驚嚇的並不是那張椅子本身,而是旁邊牌子上的那一句話。光憑那短短的一句話,就把鐵達尼號之後可能會發生的災難,災難的原因和將要面臨的一切事情,全部都點寫在這句話裡面了,這是多麼厲害的技巧阿。陳栢青想寫的就是這樣的一本小說,透過這短短的這一句話去開啟這本小說,把故事一切的一切全部濃縮在一句話裡面,也許小說是詮述一個事實但並不需要完整的全部寫出來,他要成為的就是這樣的作家,踏上這樣的寫作之路。
█ 和自己相遇
故事的焦點換到了李維菁身上。剛開始寫小說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多歲了,是在工作很久之後的事情了,在那之前寫了一些藝術方面的文章、報導或是評論等等,但始終一直覺得不快樂。不知道為什麼不快樂,工作的職務在別人眼裡好像還算不錯,發展的也還算可以,但就是不快樂。對生命有很多很多的不滿意,可是搞不清楚為什麼,不曉得為什麼人生會過的這個樣子,心裡總存在著一個黑洞始終覺得不滿。後來透徹得想著,是骨子裡那股創作的慾望一直無法宣洩,無法得到滿足。
一天,她的朋友同時也是名藝術家吳天章向她說 “聽說妳想寫小說,但一直寫不出來,也沒有在寫對不對。”接著便把她痛罵了一頓。“怎麼到了這個年紀還對自己這麼不負責任。” “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一直以來長久想做的事情,但卻一直沒有去做,那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妳難道甘願就這樣子嗎?難道寧願就這樣子過完自己的人生嗎?“這時候她才知道自己在年輕時,心裡就懷抱著寫小說的夢,但卻遲遲從來沒有去寫,於是逐漸年老,這樣就不是全部推託給工作太忙的問題了,這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她感到非常羞愧也非常的難過。
就在某一年除夕夜吃完年夜飯回家後,李維菁覺得百般無聊,於是就打開電腦,把她之前沒寫完的小說拿出來寫。那天大約寫了五千多個字,之後的年假也一直在家裡寫,之後一週寫一次,三個月後就大概差不多完成了。好似老天要獎賞一樣,想要獎賞她終於回到正途上了,因此在出書的路上也還蠻順利的,之後出了第二本書,把工作辭掉後,再出了第三本書。
從小李維菁的功課還算不錯,因此要唸到一個還不錯的成績不難,於是這樣反而更容易隱藏心中真正嚮往和真正想要的事情。爸爸媽媽或是多數長輩,他們在評量一個孩子是不是優秀的時候,主要就是靠孩子的成績表現。也因為成績比較好,於是就很習慣的按照別人對妳的期望去做,社會想要的是什麼,家庭想要的是什麼,所謂的精英是什麼,照著那樣的標準去做。自己的一些期待或想法就被一直壓抑在心中,於是就忘記了自己是誰了,一輩子都無法跟自己相遇。跟自己相遇是人生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自己是誰,在這裡做什麼,究竟想要的是什麼,儘管現在做的事情和真正想要的有一點距離,但心裡一定要保有高度的自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 一個專業的作家是從一個專業的讀者開始的
國中時候的某個夏天,陳栢青的老師出了一份作業,要大家從一百本的世界優良讀物,一組認領一本書並且寫出讀書報告。於是栢青便和他的同學選了一本書名很短,看起來應該很好閱讀的書,書名叫做唐吉軻德。想不到拿到書之後,才發現是如此厚厚的一本。想偷懶的他,便決定到書局去尋找介紹世界名著的書,把裡面有介紹到唐吉軻德的部份簡單的看一下,把摘要寫下來,或是去圖書館找討論唐吉軻德的書,拼拼湊湊的把讀書心得給湊出來,好交報告就可以了,但在這過程當中,卻意外的發現一個和唐吉軻德不一樣的版本,叫做 Man of La Mancha,那是一本改編自唐吉軻德的小說,60年代百老匯的歌劇,看完了之後驚呼的覺得唐吉軻德大概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一本小說了。這本書對他影響相當深遠,那個暑假他和同學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去了解究竟唐吉軻德這本書的內容在說什麼。很多時候讀什麼書開始的並無所謂,陳栢青笑著說著,一本書是會找到下一本書的。
問到了李維菁的書單,便提到了在她心中有相當多感情的村上春樹,一位日本的文學大師。她從前便是追隨著村上春樹長大的少女,因為村上春樹的都會性格,讓李維菁覺得看他的書非常享受。村上春樹對於自己在求學生活跟同儕或者跟這個世界也是有點距離的人,這點也讓她感到相當的親切,好像也和自己的某些性格有點類似。李維菁並非是正統文學系出身的,因為大學畢業系所的關係,讓她平常會愛看關於經濟的書或是經濟相關的新聞,卻也因為這點,讓她擁有唸正統文學院出身的作家所沒有的思考訓練,成為一種不一樣的創作養分。
█ 結語
到了會後問答,有同學提問到陳栢青之後會出什麼樣的小說,他回答道,最近正準備出一本比較通俗類型的小說,而這本小說會先在網路上用電子的形式發行,它的特色就是可以讓讀者選擇那個角色之後會做怎樣的發展,會根據選擇來冒出下一章的發展。這樣的做法其實在國外已經行之有年,但在台灣就還是比較少人在做這種互動式的嘗試,因此陳栢青就想趁自己還年輕的時候,多去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最後,陳栢青希望聽聽同學們最近一次讀的台灣作家是誰,於是便將麥克風一一的傳下去讓同學們回答。過程當中,有些同學提到了幾位相當棒的小說家,有些也是陳栢青也會看的書,和電機系的同學們並沒有離很遠。也有些同學很不好意思的說著最近一次看的書是大一國文課教的白先勇或是黃春明的文章。即便如此,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基礎線就畫在這邊,從這裡為原點往前跨出去,跨小步或跨大步也沒有關係,因為在白先勇之後其實還有很多很棒的作家,若是只有停留在這邊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就算是看九把刀的書也沒有關係,因為一本書是可以帶領往下一本書邁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