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
時 間:105年9月19日(一)下午4:30-5:20
地 點:臺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主持人:電信所吳宗霖所長
主講人:中央研究院莊炳湟院士/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
■ 前言
本學期電信所的第一場演講,邀請到了莊炳湟院士來和研究生們談談關於做學術研究的影響以及挑戰。在研究單位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不停的研究,創造新知解決問題,並且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出去,與社會共享。因此相信這個主題不管是對剛進來的碩一新生們,或是其他碩博士的舊生們,甚至對教授們都息息相關。
■ 什麼是科學論文
科學論文是一種文章,用來闡述一個科學理論或提出一個問題的答案或解決辦法,科學論文的書寫表達必須簡 (concise) 潔 (clear) 有力,符合正當的邏輯性,不可拐彎抹角,也不可拖泥帶水。它是受到相當程度的規範的。
「知識的創造和傳承是科學研究工作者的使命。」莊院士堅定的說著。論文發表,是科學家生涯中的目標之一,也是每位研究人員履歷中不可缺少的一塊。在社會上,我們崇尚創造, 一個科學家所發表的論文,記錄了他/她所創造的知識。我們的社會更尊敬始創者,所以論文發表有它的時效因素,誰先第一個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以論文或專利的方式公諸於世,社會會給與始創者類似財產的權利。但在知識傳承上更有意義的,是能將自己的研究結果不吝於共享給社會。現在在科技界,開源 (open source) 的觀念與作法逐漸風行,即是將自己的研究立即在一平台上公開,讓其他人的研究工作能夠往前邁進得更快更穩。
■ 寫論文是學術研究的工具之一
莊院士以自身經驗提到科研工作者腦中經常思考,所以應有即時筆記的習慣。有新的想法,可以記錄在一本屬於自己的研究筆記簿裡面,然後逐步評估其學術意義,以判斷其後續的工作及論文潛力。若是想法具有突破性,更可以找幾位研究者在上面簽名,這樣這筆記本就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作為是否為第一位發明者的佐證之一。
有些新發現雖會出於偶然的奇想,但更多的學術研究是計劃性累積性的,是由許多小步集結成大步的。而且這些小步子有時會稍顯凌亂,因為計劃中的步驟不見得每個都成功,修正是常見的。寫論文的過程讓研究者得以檢視並重組這些累積的成果,讓整體研究與結果更完善有力,有時甚至激發新構想。
■ 何謂具有科學貢獻的論文
所謂科學貢獻,一般包含比如物理性質或行為模式的發現、數學關係的證明等等,這些都算是具有科學貢獻的題目。指認通常不難,只是貢獻的大小較不易衡量。
莊院士講到了一個虛擬的例子。有一個研究者的研究題目是在探討蟑螂在撞到牆壁後究竟是會向左轉還是向右轉,這個研究者主張,若是能夠知道蟑螂會向哪邊走,就能在其方向上投放蟑螂藥來消滅更多的蟑螂。於是這位研究者觀察溫度、環境、濕度等等對蟑螂前進方向的影響,對每個現象都各發表了一篇論文,數量驚人。但究竟這些能否算是有價值的論文,就要交給大眾去客觀的判斷。蟑螂撞壁後向左或向右很可能沒有固定的行為模式。
莊院士特別強調科研成就和論文的関係,他說論文只是科研工作或科學貢獻的記錄,論文本身不是成就,談成就必須看內容,科學成就不等於論文數量,論文數量也不能決定科學成就。
■ 論文的分類與發表的過程
論文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會議論文 (Conference Paper),另一種是期刊論文 (Journal Paper)。兩種的差別在於會議論文較注重其即時性以及針對性,僅會針對一個規模較小的問題去描述或解決,篇幅也有其限制。而期刊論文則較為完整以及成熟,因此期刊論文的保留價值也相較比會議論文來得高。不過歷史上有些重要的想法,是在會議論文中提出的,所以不必對論文分類先有成見。
而該從那種類別的論文去發表也是一門策略。常見的策略之一,是將一些即時性的問題以會議論文方式發表,爭取時效,然後綜合相関結果,將全套理論聯結並脈絡化,再加上新一組決定性的實驗結果,寫成期刊型論文。
一般在送出論文後,會有相關的人去檢視其是否為一篇有效的論文,大致上會去檢查以下這些要素:1. 主要的貢獻 2. 模擬成果 3. 是否能夠引發興趣 4. 是否已有重複的論文 5. 論文是否寫得詳細清楚。這些要素在自己撰寫的時候就要自我檢查,若是沒有符合這些要件,論文就會被退回。
莊院士說,許多科學工作者知道發表論文的重要性,但也經常受退件的困擾。在期刊論文的發表過程中,也須與編輯和審稿者周旋,難免繁瑣。莊院士建議,以不悲不亢的精神積極回應編輯和審稿者,增進瞭解,讓他們的工作簡單化,畢竟幫作者提高論文的品質是他們的責任。
莊院士也對於論文被退回這件事情舉了一些歷史上讓人深思的例子,其中之一就是歐姆定律。歐姆定律 (Ohm’s law) 算是電機系學生第一個會在電學上看到的基本定律,它於西元1827年被發表出來,而在德國物理學家歐姆 (Georg Simon Ohm) 發表這項定律的當時,被很多學術界的研究者批評以及反對。德國教育部長甚至指責這位教授鼓吹異端學說不配教導科學。物理教授Georg Pohl也批評歐姆的著作,說必須遠離這本無可救藥的謬書,這書徹底詆毀大自然的尊嚴。直到1839年,法國物理學家普雷特 (Claude Pouillet) 確定歐姆的實驗結果是正確的,才讓歐姆的研究成果能夠被肯定。因此,投稿的論文被拒絕了也不用太過氣餒,若是對自己的研究相當堅定有信心,相信繼續研究下去一定會有所突破的。
■ 會後提問
演講會後吳宗霖所長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在目前的行政體制下,發表論文有其KPI的門檻在,而KPI多是以數量作為參考標準,也因此會造成教授們有些壓力。大多數的教授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完美無缺毫無破綻的才想要發表出去,但其代價則是產出的速度會較為緩慢,不管是在台灣或是其他各個國家都有存在這樣的狀況,想了解莊院士對於這樣的問題有什麼樣的看法。
對此,莊院士回應,目前的會議或是期刊論文都有出版商在後面主導,將其當作一個商業模式,並配合著學校使其成為一個管理工具,也因此較不會去注重學術論文的價值而僅在乎論文發表的數量。這樣的評量標準也就是用所謂的 H index 或類似的指標,其用於評估研究人員的學術產出數量與學術產出水平,它的定義是基於研究者的論文數量及其論文被引用的次數所計算的。例如某位研究員他所發表的900篇文章中,有107篇被引用了107次以上,那麼他的H指數就會是107。很明顯的,若是發表的論文數量越多,就越可以拿到高的H指數,甚至有些人用投機取巧的方式去提高分數。但即使H指數很高,卻並不代表論文有所顯著的貢獻。考慮在現在的體制下,莊院士很無奈的表示,還是只能根據H指數這些冰冷的數據作為參考的指標。相當確定的是,在莊院士曾參加過的許多學術大獎的評審當中,是不會只用H指數來評量一位科學家的,因此還是勉勵各位師生能夠以專業的態度去做好每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