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
IEEE美國總會於11月下旬完成公元2013年Fellow的評選工作,本學群計有闕志達、劉志文、吳宗霖、張耀文4位教授獲得該項殊榮。今年全臺灣總計有9位專家學者獲選為IEEE Fellow,本學群就佔了4位,目前本學群IEEE Fellow人數也累計達31位,此項紀錄持續領先全國各大學。
除前項榮譽外,李百祺教授及馮哲川教授分別因其研究領域的成就,獲榮膺AIUM Fellow及SPIE Fellow的殊榮,。
本學群於民國101年12月26日舉行教師榮譽慶祝會,除為表彰獲獎教師的傑出成就外,也請獲獎教授分享教學研究的過程及獲獎感言,可作為學群教師後進的參考。獲獎教師除分享心得外,更謙虛的表示,能獲得此項榮譽,除個人努力外,也感謝學群團隊的支持配合。其中2013AIUM Fellow李百祺教授說了件往事,並提起這段往事對他日後的影響- 在20多年前,我還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念研究所時,我的指導教授獲得了IEEE Fellow。我在辦公室遇到他,和他說聲恭喜,他看著我簡單地說,沒什麼好恭喜的,我買咖啡仍要花一樣的錢。這句話我一直記著,瞭解到這些學術組織給的肯定,並不是從事學術工作的最終目的,而只是過程中一個小小的標記。AIUM是美國醫學超音波學會,本年度共有10位會員獲選為Fellow,其中除了李教授是Ph.D.之外,其餘9位都具有M.D.等臨床職務。李教授並表示無論有無獲得Fellow,有幸能夠在台大的環境中做研究,才是值得感謝的。
以下為六位教師的簡介—
闕志達教授任教於電機系及電子所,在無線通訊領域的創新與應用上有傑出貢獻。以其多年來對無線通訊架構與演算法、無線通訊基頻訊號處理電路等領域的研究獲選為IEEE Fellow。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無線區域網路(WLAN),數位電視(DVB-T),寬頻CDMA (WCDMA),超寬頻(UWB)無線通訊,感知式無線電(cognitive radio),high-mobility WiMAX等方面的研究獲得多項技術突破因而取得世界領先地位。闕志達教授的無線通訊訊號處理與積體電路設計相關技術並已授權多家國內廠商,授權金額超過千萬元。其研究成果除發表於期刊與國際會議外,亦著有OFDM Baseband Receiver Desig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一書,於2007年由Wiley公司出版,並於2012年發行第二版。
劉志文教授任教於電機系及電機研究所,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因他在同步相量量測技術及將之應用在大型電網故障定位與動態監測的技術創新具有傑出貢獻,故頒為 2013 年IEEE Fellow。劉教授獨步全球率先結合同步相量量測技術與非線性動態系統理論,發展大型電網動態監測創新技術,因而開創電力系統動態學中新研究領域。劉教授研發團隊針對各類電網結構,新創研發一系列平均精確度高達98%之故障定位演算法,在故障定位技術上有重大學術與應用突破,得以使國家電力系統提昇電力品質與效能。此外,劉教授團隊在智慧電網國家型計畫,針對因綠色再生電源大量導入電網系統,引發之可靠度及安全性難題,提出解決方案,對於臺灣電力系統低碳綠能智慧電網之建構,具有關鍵性貢獻。
張耀文教授任教於電機系和電子所,現任電子所所長和電機資訊學院副院長,在電子設計自動化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 領域有傑出貢獻,以其多年來對積體電路實體設計和製程可行性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IEEE肯定。張教授團隊所研發的多項EDA技術皆獨步全球,並技轉國內外業界,成為多項積體電路設計工具的核心引擎。其近五年研究論文被引用數曾於去年和前年間,名列微軟(Microsoft)學術搜尋資料庫(Academic Search Database)於計算機硬體和結構(Hardware & Architecture)領域中,全球四萬餘名學者中首位。近年研究成果已七次獲得電子產業最重要的媒體 EE Times報導,為全球唯一11次獲獎於頂尖EDA國際研發競賽(五次冠軍)的學者。過去六年在EDA領域最頂尖的期刊(TCAD)和國際會議(DAC和ICCAD)論文發表數,每年皆為全球第一;此發表數量對臺灣能名列全世界國家排名第二位 (僅次於美國),和本校名列個別單位排名第一,有關鍵性的貢獻。張教授並積極奉獻於國際學術事務,為亞洲首位 IEEE CEDA (Council on EDA) 學會執行委員(將接任其副總裁,主管相關國際會議)和頂尖國際會議ISPD指導委員會/大會/議程委員會主席;其並為最頂尖EDA期刊TCAD三十年來臺灣首位編輯委員(2008年起),頂尖國際會議ICCAD臺灣首位議程委員會主席(將接任其會議主席)。
吳宗霖教授任教於電機系及電信所,多年來專注於電子封裝系統的高頻雜訊抑制及電磁相容技術,成果卓著。其研究團隊首創利用平面式電磁能隙 (Electromagnetic Bandgap, EBG)結構以抑制封裝電路中的電源平面雜訊,並發表此技術的理論基礎,設計方法及未來應用等三篇論文於IEEE微波領域的頂尖期刊,至今被引用次數超過三百多次(google scholar)。除此,吳教授研究團隊更發展一個具備寬頻共模雜訊抑制功能的創新超穎材料差動傳輸線(Meta-material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Line),並發表一系列縮小化的技術,深獲國內外產學界的矚目。吳教授研究團隊發展的高頻雜訊抑制相關的核心技術,除深具學術創新價值外,皆也獲得美國及臺灣專利保護,目前已經陸續授權給國內外相關企業。吳教授的研究是「以知識創新技術,以技術衍生價值」的最佳範例,榮膺IEEE Fellow可說實至名歸。
李百祺教授任教於電機系及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除了榮膺2013AIUM Fellow外,他同時也是IEEE Fellow及IAMBE Fellow。他目前的研究興趣及領域乃針對超音波影像在生物醫學上之應用,以深入瞭解超音波影像物理機制為核心,信號處理演算法則為工具,提昇臨床及研究價值為目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超音波非線性影像、適用於基因研究及藥物開發之超音波高頻影像技術、彈性影像,數位成像技術等。他並擔任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及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兩項期刊的副編輯,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的主持編輯,同時也是Ultrasonic Imaging編輯委員會的一員。由於上述傑出的研究貢獻,他近十年來更是獲獎無數,獎項包括-2011國家新創獎,2011臺大研發創新傑出獎,2009國科會傑出獎,2005-2006臺大研究成就獎,2005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2004國科會傑出獎,2004臺大傅斯年獎,2003臺大研究成就獎,2002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02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等。但他表示,能獲得這些會士及獎項,感謝這些學術組織給的肯定,但並不是從事學術工作的最終目的,而只是過程中一個小小的標記。
馮哲川教授任教於電機系和光電所,他參與編輯及出版9項專業領域的專書,領域包含高效能複合半導體及顯微結構, 多孔矽, III族氮化物半導體,III族氮化物元件,奈米工程等,他發表過超過500 篇論文,其中超過200篇為SCI論文,並被引用超過2,300次。他在不同的國際會議及大學擔任規劃人及邀請講者,並擔任Physics Review Letters and Physics Review B 的審查人,Thin Solid Films and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期刊的主持客座編輯,及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師範大學的訪問教授。他目前是亞洲化學氣相沉積會議國際組織委員會委員,台灣鍍膜科技協會董事會成員。馮教授目前研究課題主要是著重在寬能隙半導體金屬氧化物化學氣相磊晶的成長,多學科材料研究及奈米器件研發。希望對於以上複合材料的改進提供貢獻。由於上述的傑出貢獻,馮教授獲頒為2013 SPIE F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