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漫談」系列五:Motivation
吳忠幟/楊琛喻/鄭閔仁
- 演講者:林清富 教授
- 引言人:呂學士 教授
- 演講題目:Motivation
- 演講時間:92年10月30日 5:30 pm
- 演講地點:142教室
- 演講摘要:
「三歲小孩會不會問為什麼要喝牛奶?研究生會不會問為什麼要做研究?」林教授一開始便用淺顯但生動的比喻提出他的看法。他認為一個人在對某件事情有興趣時不會去問為什麼要做那件事情;當一個人會問這樣的問題時,可能反映出他對這件事情沒有興趣。然而興趣是決定做事情的唯一motivation嗎?林教授認為:決定motivation的根本原因是為了滿足人類各式各樣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容易滿足,心理需求(包含金錢、權力、名聲、愛情、宗教信仰等等)比較難以滿足。總而言之,人都需要被肯定,但是人的心理需求到底有多大?要花多少心力去追求才會獲得滿足?需求能滿足多久?追求滿足所需的心力是呈非線性關係成長的,如果我們要追求全世界所有人的肯定,那就有如墜入無底洞中,最終會導致迷失方向。林老師最後建議大家要追求真理,才能反璞歸真。
- 問答集:
Q1:現實與真理之間的關係如何?
A1:現實價值往往和真理有很多牴觸。當一個人不知真理時,他往往會覺得雜亂,只有了解真理才會有方向感。
Q2:請問老師指的真理包括哪些?可否舉例說明?
A2:大家都曾修過微積分,在大一時修一年,並且在日後的研究都以之為基礎。歐美人大多信基督教,每週都要上主日學,而且是從小到大都不間斷。長時間的影響下使得歐美的人民普遍都有對真理的共識,有思考真理的習慣。台大的傅鐘一天只響22次,這也是以前傅校長希望一天可以留給學生安靜的兩小時思考人生真理。
Q3:這樣的真理還是很抽象的概念,可否再明述?
A3:其實這可能牽涉到一個人的宗教信仰。我個人信基督教,聖經上面提到的天國就是一個世人寄託的地方。那裡的資源是無限的,所以不用計較世俗的眼光,想做什麼都可以。以前我上成功嶺,看到同梯次的好友,為了搶水喝不惜撕破臉,感覺很難過。所以我們若以將來能進天國為行事準則,心中自會有一個方向去追求真理。
Q4:請問老師您做研究的motivation?
A4:呵呵,其實我做研究不見得全都為了興趣,主要是有peer pressure讓我不得不努力。
呂教授總結:感謝今天林教授的分享。其實若常常看新聞的話,大家可以發現到美國的有錢人都樂於捐獻。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當年哥倫比亞大地震時,一群美國人離鄉背井,跑去災區幫助當地人民重建家園。這或多或少和基督教主日學的長期薰陶有關,使得美國人都有為真理奉獻的胸懷,國人在這方面相對而言表現較差。所以人要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不能喪失價值觀而活在別人給你的peer pressure下。
- 活動花絮:
篤信基督教的林清富老師以他多年來的經歷,來說明motivation的意義,把台下同學引導到另一種哲學世界裡。六點四十分,演講活動結束。許多對於林教授的演講很感興趣的同學,在活動結束後仍圍在老師身旁問問題,直到七點四十分後才離去,可見林老師的魅力真的無法抵擋。
吳忠熾,電機系1990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副教授。
楊琛喻,現為電子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
鄭閔仁,現為電子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