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定華先生,一九六三年台大電機系畢業,隨即進入交通大學電工所獲碩士學位,再進入美國 Missouri 大學獲電機博士學位,求學過程順利。一九七○到七四年任教於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
一九七○年代初期十大建設大致完成,當時的行政院長為蔣經國先生、行政院秘書長為費驊先生、經濟部長為孫運璿先生。政府擬進一步利用基礎建設於選定的經濟領域與新興產業,一九七三年政府決定籌設電子工業研究發展單位。胡博士認為機會要主動爭取,不應被動等待,遂打電話向當時主導規畫的潘文淵先生自薦。一九七四年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中心成立,胡博士擔任副主任;中心後來擴大為電子所,胡博士擔任第一任所長,三位副所長分別為史欽泰、曹興誠及楊丁元先生。
海內外的學人對於當時選擇CMOS技術進行積體電路專案的風險,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相對投資強度不夠,難以成功;有的則因資源排擠而有異議。包括潘文淵及林宏璋先生在內的技術諮詢委員會 ( 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評估後認為:雖困難但可行。最後決定在電子所內建立示範工廠,並把原計畫每週生產五百片晶圓擴充到每週生產四千片;較具經濟規模,也能訓練較多的實務人才。國內陸續選派四十餘人 ( 共三百多人月 ) 前往RCA學習,RCA則傾囊相授,將相關技術轉移我方。胡博士推崇潘文淵先生為台灣半導體之父,在整個計畫的執行過程中很照顧後進。
工研院因應產業發展需求而採取衍生公司 ( spin-off ) 政策。胡博士在任內先後參與籌備聯電及台積電的成立。聯電、台積電、華邦電子、世界先進等公司衍生時,都有數百員工自工研院轉出加入。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胡博士因病住院接受手術。一九八三年三月經時任經濟部長的趙耀東先生鼓勵,進行個人生涯的轉換;並獲潘文淵先生的支持,到美國史丹福 ( Stanford ) 大學商學院修習高階管理,並於一九八四年獲得管理科學碩士學位。
一九八四年間,多位海外學人回國創立茂矽、華智、國善等半導體公司,而聯華電子也擬擴大,這幾家公司都尋求政府的支持。當時政府的能力無法同時支持四家公司,而可能解決的方案有三個:(1) 擴大聯華電子為業界的基地,以支持其他公司; (2) 建立一個通用的廠房,並將貴重設備集中運用;或 (3) 另行成立一家專門製造的新公司,也就是後來張忠謀博士設立台積電的方案。一九八五年七月張忠謀博士回國任工研院院長,胡博士擔任副院長以配合協助,兩人合作愉快。胡博士認為工研院應多專注於應用研究 ( applied research ),並將產品開發 ( development )的任務交給業界。
一九八八年胡博士因好友徐大麟先生的遊說,於四月一日離開工研院,擔任美商漢鼎公司的總經理,開始風險性創業投資的工作;工作性質其實與工研院類似,接觸的都是科技人和新技術。一九九○年胡博士創立建邦創業投資事業,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目前兼任旺宏電子、合勤科技、合邦電子、冠華科技、智威科技及美國Aetas等公司的董事長。
胡博士先後獲頒一九七八年「中國電機工程獎章」、一九八五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獎章」、一九八五年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貢獻獎」、一九九三年新竹交通大學傑出校友、一九九三年商業總會優良商人「金商獎」及一九九九年科技管理學會獎章。
胡博士認為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對提昇半導體工業競爭力的貢獻很大,台積電的成立並進行專業晶圓代工 ( dedicated foundry ) 是很重要的里程碑;聯電與台積電的成功啟發很多人加入投資,群聚而形成台灣今日的微電子產業。台灣未來將以智財權及創新為發展重點,學校的相關學術研究水準較無問題,產業界則仍應加強基礎。
胡博士認為今日做好事,來日可能有巧妙的回報。憶起一九七六年與RCA簽技術移轉合約時期,曾到Stanford大學為友人爭取進入商學院就讀的機會,給負責申請入學的主管留下印象。一九八三年申請同一學院時即蒙該主管認同,才得以順利入學。
胡博士認為做事過程中能盡心盡力較重要,結果更不要全以金錢來衡量。事前多做準備,失敗也較能心安理得。若經常感覺對事業使不上力,則應考慮轉換跑道。資質好而有志當管理領導人的話,大可不必浪費時間在MBA學位上,因為學管理不必定能成為管理領導人;若有一些工作經驗後再修習MBA,效果會更好。胡博士曾經歷多件投資失敗的案子;事後檢討起來,問題多不在於技術的選擇,而在於所用的人才不能適任,此為經營管理上的最大風險。
胡博士認為一項新發明從誕生到足以形成產業,其間需要一段時間,也需要資金市場的投入。在學校裏應專注於學術研究及應用,介入商業層面應有適當的規範,以免影響學校的主要功能。與業界合作應以提供服務為主要考量,並據以獲得後續的合作題目。
( 2000-3-31電機系演講,2001-4-10江簡富整理初稿,
2001-4-26胡定華博士初校,2002-8-22胡定華博士複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