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簡富
史欽泰先生,幼年在台南鄉下長大,其父親出身高雄魚村,母親為台南官田人,記憶中茅屋到處可見。因為父親在台糖農場工作的關係,史先生換了三個小學,因此從小學會適應不同的環境。史先生小時並無大抱負,中學唸台南一中,直到進入台大後才見識到城市生活。台大為一所全面性的大學,為培養通才的好環境。大四時受方復教授的影響,選擇固態領域為發展方向,一九六八年台大電機系畢業。
由於大多數同學畢業後都出國留學,史先生也申請到獎學金赴美國普林斯頓 ( Princeton ) 大學深造。該校學生約四、五千人,教授人數很少;電機系分為三組,固態組則只有四位教授。史先生覺得自己和當時大部份的台大學生一樣,在學期間並不是很用功,到了國外才開始用心唸書。由於當時國內外環境差距頗大,樣樣都覺得很新鮮,故吸收學習的效果很強;也受到不少的心理衝擊,印象深刻,是個寶貴的經驗。
當時大部份學生畢業後留在美國的大公司像IBM、Bell Lab. 或學校就業。史先生於一九七四年獲博士學位時,適逢石油危機發生不久,經濟不景氣,找事不易,於是先到加州工作。一九六七年美國的planar technology ( IC ) 剛起步,一九七○年代矽谷 ( Silicon Valley ) 剛開始發展,一九七四、七五年台灣十大建設大致完成。史博士從Princeton大學一位顧問處聽到台灣開始發展半導體技術的消息,最後與楊丁元、章青駒先生 (前後三屆系友) 都到工業技術研究院服務。
工研院為一財團法人,由前經濟部長孫運璿先生所創立。史博士於一九七六年回工研院時,胡定華及曹興誠先生已在工研院服務。當時的硬體設施不是很理想,史博士住在光明新村,每天搭交通車或騎腳踏車,踩著石子路上下班;從此在工研院服務了二十七年。史博士曾擔任工研院電子所第一任示範工廠廠長、副所長、所長、工研院副院長,現任工研院院長、行政院科技顧問、亞太智慧財產權發展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協會理事長,並曾任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長。
史博士最大的樂趣在於親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並訓練了上萬名工程師。科學園區從業人員有七至八萬人,其中有四千多人係由工研院培訓後再轉出。史博士認為每個人只能享受一次人生,不可能每樣事情都親身經歷;不妨參考別人的經驗加以揣摩,自己反倒可以嘗試不同的道路或做法。很多東西金錢買不到,應該做些能讓自己感到滿意的事情。事業進展需依靠前人進行基礎研究 ( basic research ) 所累積的知識,建立起基礎架構 ( infrastructure ) 後,再結合多人的力量才容易成功。
日據時代殖民地政府在工研院化工所現址設立瓦斯研究所,為台灣第一個研究所。自科學園區成立後,以製造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在台灣開始蓬勃發展,以半導體及個人電腦為重心。一九八五年台幣開始升值,導致產業開始外移,並使台灣逐漸成為東南亞主要的投資國家之一。一九九七年的金融危機,台灣所受影響相對較小。
工研院的工作環境較一般企業開放,史博士也能經由參與過程感受他人的創業經驗。受一九八二年工研院電子所共同設計中心 ( Common Design Center ) 成功模式的鼓勵,史博士在五年多前創立開放實驗室,以加速產業知識的交流;目前已有一千多人、一百多家公司進駐。由於工研院具有協助政府培植產業的任務,因此比學校的育成中心 ( incubator ) 較具執行力量上的優勢。
工研院的員工約有三分之一的資歷超過十年,三分之一在五到十年之間,三分之一在五年以下。工研院與產業界的關係密切,因此人員也較易流動;如此雖對產業有助益,但對內部管理也產生極大的壓力。因此管理的重點由對人的管理轉向對智財權 ( IP ) 的管理。工研院要求員工遵守智財權管理的規定,並要有敬業的人文素養;期能建立專業倫理,並獲得合作廠商的信任。從另一角度來看,以目前員工總數約百分之十到十五的流動率,則每年約可吸收六百名新人以發展新的技術領域。
工研院目前的人力資源約有半數投入資訊技術,包括材料、化學等提昇技術;約二百多人投入生物科技;過去也有研發醫學儀器的經驗,設有生醫工程中心 (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enter )。另投入人力於奈米科技 ( nanotechnology ) 、微機電 ( MEMS )、奈米材料 ( nano-material )、綠色科技 ( 環保、省能源、材料與環境關係 )、製造技術 ( 後勤、自動化 )、及組織轉型 ( Internet 衝擊、e-世代 ) 等。
史博士認為企業的經營要有競爭的概念:比對手早交貨才算交貨,價格比對手低才算合乎成本;即對市場的腳步和成本要反應敏銳。產業與研究單位應有靈活的配合,代工 ( OEM ) 亦有其競爭優勢。
( 2000-4-26電機系演講,2001-4-10江簡富整理初稿,
2001-4-23史欽泰博士初校,2002-8-30史欽泰博士複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