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歷(從大學本科開始,按時間倒排序)
1983/1 – 1987/12, 匹茲堡大學(美), 物理與天文系, 博士
1978/10 – 1981/10,北京大學,物理系,碩士
1962/9 – 1968/12, 北京大學,物理系,學士
工作經歷(按時間倒排序)
2003/8 – now, 國立臺灣大學, 光電所暨電機系, 教授
2002/5 –2003/7,喬治亞理工學院,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資深科學家
2001/3 – 2002/4, Axcel 光電公司(美), 首席科學家
1998/2 – 2001/2, 材料工程研究院(新加坡),光電部,資深研究專家
1995/10 – 1998/1, Emcore公司(美),研究部,專職科學家
1995/1 –1995/9,喬治亞理工學院,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研究工程師
1992/10 – 1995/1,新加坡大學,物理系,資深專家
1988/1 – 1992/9, Emory大學(美),物理系,副研究員/研究助理教授
圖一 馮哲川教授攝於臺灣大學椰林大道一隅(上)以及參訪莫斯科大學留念(下)
積極奉獻
馮教授在光電所十餘年教職中於教學方面不遺餘力,這十一年間積極任事由光電所籌辦之臺灣大學「光電科技學程」委員會成員,並開授了以英語授課的研究所課程包括Introduction to Display Technologies (顯示技術導論)、Wide Gap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寬能隙半導體技術)、Compound Semiconductor Characterization Technologies (化合物半導體檢測技術)、Short Wavelength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短波長半導體工程) 等課程。在馮教授任職的期間,我們臺灣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同時也進步到80名左右、電機系則進步到30名左右。這是全體教職員生共同努力所獲致的成果,但馮教授在新課程英語教學以及在前瞻研究方面的大量著作特別是六本重量級的書籍著作實在是功不可沒。
在國際學術交流的方面,馮教授曾經擔任過許多光電、材料相關重要國際會議的keynote、plenary、邀請演講者。他也是Physics Review Letter, Physics Review B,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重要學術期刊的審稿者。他也曾擔任期刊專刊例如Thin Solid Films and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的客座編輯。在2003年迄今這段期間,他也榮任許多大陸大學的客座教授;這些大學包括四川大學、南京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他也是許多重要國際會議議程委員會的成員;這些研討會包括Asian-Pacific Conferences on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white LEDs and solid state lightings。他是臺灣鍍膜科技學會(TACT)的理事。此外在2013年也被授予SPIE Fellow的榮譽。
根據光電所的學術研究資料統計,馮教授在臺灣大學光電所暨電機系的十一年間,他一共發表了112篇期刊論文,絕大多數被收錄到在SCI資料庫、有一些則被收錄在EI資料庫。他也發表了多達250篇研討會論文。這些論文含攝了當今重要的固態奈米、光電、電子領域,包括III-Nitrides, SiC, ZnO, III-V, II-VI, 氧化物、奈米碳管等具有元件應用性的材料。作為一位資深的科研工作者,他以身作則指導、培養研究生與年輕的教授學習擔任研究的主要工作、並鼓勵他們以第一作者發表文章。特別的是在這段期間,他擔任編輯,集結這些研究工作者在世界知名的科研出版社:Taylor/Francisco (USA)、Springer (Germany)、以及Imperial College Press (UK)出版了三個寬能矽半導體領域的六本重要專書。
圖二、馮教授編纂的六本英文版研究專書
同仁回憶
馮教授當年仍在亞特蘭大工作之際,本所楊志忠教授時任本校光電所所長,特為聘任一事兼程赴美拜訪馮教授,隨後更是不遺餘力奔走,使馮教授能順利應聘至本校光電所就職。楊教授半開玩笑說起馮教授當年曾經不希望女兒隨臺灣女婿(馮教授的女婿亦是本校電機系1986級校友,本所黃升龍教授與彭隆瀚教授的同班同學)返臺,不想自己反而卻先女兒一步赴臺灣大學就任教職工作。本系林浩雄教授也回憶馮教授在2003年八月到臺灣大學就職當時任電機系副系主任,當年馮教授是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電機與電腦工程學系(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任職。該校排名世界前10大,而該系排名電機領域之前2-4名。馮教授經光電所楊志忠所長提聘以正教授職務延聘到職。
圖三 馮哲川教授到任時電機之友特別報導
馮教授在任光電所教授期間廣結善緣,與學校內外各領域學者多方合作,與本所劉致為教授、凝態中心林麗瓊教授與陳貴賢教授、大葉大學武東星教授、以及本系林浩雄教授均有長期的合作關係。此後十餘年間,馮教授與除上述教授之外許多教授在學術都有相當深厚的合作關係,包括共同指導碩士與博士研究生、共同發表一系列的重要期刊論文、共同安排包括由大陸來的訪問研究人員、研究生進行各項研究,特別的是共同利用稀有的新竹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光源進行原子結構研究。林浩雄教授更進一步說明:「我的合作者馮哲川教授是一位充滿了學術經驗與研究熱忱的科研工作者;他以充沛的活力,奔走、聯繫、發展學術的合作,使的臺灣、大陸、甚至美國的貴重儀器設施能夠藉著這些學術合作能夠充分應用。讓合作的科研工作者、學生能因而拓展研究的限制,並獲致產生了重要研究成果並在重要的科學期刊例如optics express、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等發表。」
馮教授在臺灣大學任職期間,充分顯示了他的科研領導能力,以其旺盛的科研熱忱,帶領年輕的科研工作者,進入前瞻的科研領域。例如他充分利用臺灣先進的同步輻射光源探索許多前瞻的光電、電子材料結構等等,這些事蹟也受到包括劉致為教授與林浩雄教授與林恭如教授在內的許多本所同仁的推崇備至。咸認作為馮教授的共同研究者一起指導研究生、並體會他的積極與戮力以赴因而完成獲致許多研究成果,是這些研究同儕至今仍樂於持續合作的動力。馮教授有很強的國際學術合作整合能力,他曾經帶領超過20位大陸研究生在臺灣大學的實驗室或其他的實驗室進行短期的合作研究,他也安排多位來自美國、新加坡、印度、歐盟的重要教授到臺灣大學來進行短期訪問與合作。這方面的整合獲致了相當好的科研成果。馮教授為人也非常熱心,在去年底由楊志忠教授順邀正在臺灣訪問,以開發藍光半導體發光元件榮膺新科諾貝爾物理桂冠得主的天野浩教授,由高雄兼程趕來臺北參加臺灣大學光電所光電論壇給予專題演講,路途中馮教授代表楊教授一路陪同天野教授,甚至因時程因素主動縮短自己榮退演講時間也不以為意。馮教授經常與大家分享他四海為家交聞廣闊的遊歷,這種體現四海內皆兄弟、天下廣任翱翔的精神,確實頗令後輩嚮往推崇。
圖四 馮哲川教授與2014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天野浩教授合影
圖五 馮哲川教授以北京大學物理系校友身份返校參加北大物理一百年慶祝活動
在光電所為馮教授舉辦的榮退紀念演講會中,包括前電資院院長貝蘇章教授、與幾位前後任光電所所長如張宏鈞教授、林清富教授與黃升龍教授,與半數以上本所同仁都出席參加。馮教授仍舊滔滔不絕地闡述著他在碳化矽半導體方面數十年的研究心得,讓光電所與電資院的師生同仁在短短的數十分鐘,就能夠體會馮教授半生研究的精采。張宏鈞教授在電機系辦理榮退紀念會中憶及馮教授每每在電機系與光電所的各種會議上,總還孜孜不倦的看著期刊論文的紙本並且仔細地在上面用紅筆加直線或註記文字,張教授說:「我們大家一般都是利用午餐會談休息或是與同事閒聊,像馮教授一樣在會議中這麼認真於研究的同仁不多。」隨後,電機系張時中教授則想起經常在教授休息室看到馮教授目不轉睛的盯著電視節目看一兩個鐘頭,後來才曉得馮教授是以校為家的人,而看電視是他研究工作之餘唯一的娛樂。林所長特別記得的事是馮教授用A4紙條列待處理工作,等工作完成後再逐一將A4紙一條條撕除,這樣經年累月養成的習慣,更是令後學在研究態度上難以望其項背。
圖六 馮哲川教授103年12月19日於博理館101演講廳發表榮退演說。光電所所長林恭如教授致贈榮退紀念禮物
研究經歷
馮哲川教授自2003年至今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光電所暨電機系,他參與編輯及出版高效能複合半導體及顯微結構,多孔矽,III族氮化物半導體,III族氮化物元件,氧化鋅及奈米工程領域的9本專書,發表過超過530篇論文(超過220篇SCI收錄)並被引用超過2,600次。他在不同的國際會議及大學擔任規劃人及邀請講者,並擔任Physics Review Letter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等著名國際期刊的審查人,Thin Solid Films and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期刊的主持客座編輯,及南京工業大學、華南師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師範大學的訪問教授。他目前是亞洲化學氣相陳積會議國際組織委員會委員,白光LED國際會議組織委員會委員,臺灣鍍膜科技協會前理監事會成員。馮教授目前研究課題主要是著重在寬能隙半導體(SiC、III-Nitrides、ZnO等)和微奈結構的多學科材料研究,微奈米器件的研發,金屬氧化物化學氣相磊晶等技術的成長研發,希望對於以上複合材料及器件的改進提供貢獻。馮教授榮膺2013 SPIE Fellow。
馮哲川教授自1983年至今從於碳化矽研究超過30年。成果多且傑出,在國際碳化矽研究領域有重要貢獻和影響。其許多碳化矽論文被廣泛引用,如1988年出版於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的3篇長論文(均超10多頁)至今仍還被引用,已超過300多次。此外,兩家著名國際科技出版商Springer和Taylor & Francis出版其碳化矽專書: <<SiC Power Materials – Devices and Applications>> (Editor: Zhe Chuan FENG, Springer,Berlin, 450 pp, 2004); <<Silicon Carbide: Materials, Processings and Devices>> (Editors: Zhe Chuan FENG and Jian H. ZHAO,Taylor& Francis Books, Inc.,New York, 416pp, 2003)。
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課題是著重在寬能隙半導體的多學科材料研究及奈米器件製程及研發,金屬氧化物化學氣相磊晶和其他技術長晶及研究,多學科檢測技術在光學/電子材料/結構的應用,電腦理論模擬寬能隙半導體及奈米結構之光學和材料特性,希望對於以上複合材料的改進提供貢獻,例如:探索不同的長晶方法,研究生長過程的缺陷和問題,深入其物理機制和瞭解光學及結構實驗上的發現,探索新路徑以控制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缺陷,以製成高質量的碳化矽、氮化物、氧化物和其他磊晶材料和器件。
生活翦影
圖七 馮哲川教授與母親及家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