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 Beyond 技術成果發表會

顏立心

 

台大電信工程學研究所於5月10日上午假台大博理館201會議室舉行「5G & Beyond技術成果發表會」,邀請華碩執行長沈振來先生、科技部工程司徐碩鴻司長、經濟部新世代通訊技術推進辦公室張麗鳳技術長、電機資訊學院陳銘憲院長以及台灣電磁產學聯盟召集人吳瑞北教授等貴賓出席,並由電信所吳宗霖所長介紹台大電信所在5G的深耕技術及人才培育成果,後續由周錫增教授、毛紹綱教授、林坤佑教授及張時中教授發表台大各研究團隊在5G通訊領域的豐碩研究成果。下午於博理館101演講廳舉行學術講座,邀請電機系王暉教授、張時中教授、周錫增教授、蘇炫榮教授及毛紹綱教授分享5G通訊最新的研究成果與發展並由吳宗霖所長主持座談和與會者密切互動。

未來台大將持續加強產學聯結,結合現有研究成果投入5G通訊前瞻技術研發,強化技術專利布局,突破技術瓶頸,以提升台灣電信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發表會緣起

近年來無線與寬頻通訊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各式通訊產品與服務已融入生活與工作中。自2008年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訊部門(ITU-R)發表IMT-Advanced規範定義4G通訊標準以來已屆10年,在現今日趨龐大的使用者需求下,4G通訊標準已逐漸不敷使用。在新世代通訊系統發展的驅使下,國際電信聯盟於2015年發布了5G通訊系統的時間表,並規劃於2020年正式訂定5G通訊規範IMT-2020。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自2017年以來陸續發表5G通訊的相關定義與規格,並在2017年底發表Release 15規範,將5G通訊使用的頻段正式定義在Sub-6GHz(450 MHz ~ 6 GHz)和毫米波(24.25 GHz ~ 52.6 GHz)兩個頻段,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已確定於2018年11月開始進行28 GHz頻段的營運執照競標。在定義5G通訊的使用頻段後,也正式宣告5G通訊時代即將來臨。

除了標準規範的訂定,世界各大電信業者與通訊設備龍頭廠商也在近幾年內發表許多嶄新的5G通訊研發成果。美國電信業巨擘Verizon即與三星合作開發5G小基站系統,並在今年於美國加州進行第一階段的商業試營運。日本的兩大電信業者KDDI及NTT DoCoMo也分別投入5G通訊應用技術的開發,前者和三星合作的開發計畫已成功進行4K高畫質影像直播試驗,並使用在球場中的即時轉播。後者則致力於基地台的開發,且於2017年5月在日本東京完成測試,並在測試中成功進行10公里遠的高畫質影片傳播。

在5G通訊時代拉開序幕的同時,台灣必定不能缺席,身為台灣最頂尖的大學,台大在5G通訊的研究上也傾注了巨大的研究能量。在過去幾年中,台大進行的「科技部深耕工業基礎技術計畫」以及「科技部前瞻通訊網路技術開發與應用計畫」皆在5G通訊領域的研究與技術開發上投注了大量的資源,並取得相當優異的研究成果。同時,台大在頂尖技術人才的培育上也有長遠的計畫,除了透過與教育部合作的「產學合作培育博士級研發人才計畫」以及「行動寬頻尖端技術人才培育計畫」培養博士級的高端研究人員,近年來更成功推動「台大電信所卓越菁英培育專案」,鼓勵優秀學生攻讀博士,替人才培育注入新的能量。

在此5G通訊發展的關鍵期,台大非常幸運的在各個研究計畫都有豐碩的成果,「5G & Beyond 技術成果發表會」也應運而生。在此次成果發表會中,台大發表了多個研究計畫的成果,包括由吳宗霖所長主持的「5G/B5G 38GHz毫米波射頻收發系統」、周錫增教授主持的「5G/B5G Sub-6GHz頻段Massive MIMO驗證實驗平台」、毛紹綱教授主持的「5G/B5G Sub-6GHz RF Front End」、林坤佑教授主持的「5G/B5G 60GHz波束成型射頻前端系統」以及張時中教授主持的「VISSA:新世代頻譜分享接取概念展示平台」皆進行實體展示,提供與會來賓對5G通訊技術最直接的體驗。在下午則舉行一系列的學術講座,由台大資深教授分享5G通訊的最新研究發展,包含王暉教授主講:「台大電波組射頻積體電路技術發展之回顧與前瞻」、張時中教授主講:「5G與物聯網世代之頻譜與無線網路分享接取」、周錫增教授主講:「應用於5G/B5G毫米波通訊系統之天線技術」、蘇炫榮教授主講:「毫米波大規模多用戶多天線系統之混和波束成型及射頻鏈路分配」及毛紹綱教授主講:「智慧電波在無線通訊系統之應用」等多場精采豐富的學術演講。希望透過本次技術成果發表及學術分享,以達到深化台灣產官學各界的多方合作關係,並且為未來5G通訊世代的研究發展注入一股新能量。

技術成果發表

  1. 5G/B5G 38GHz 毫米波射頻收發系統

在無線通訊的發展中,基站技術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毫米波頻段的使用,5G世代的基站將可達到20 Gbps的數據傳輸速率,相當於4G世代的100倍。但是毫米波頻段的缺點必須被克服,例如比起Sub-6GHz頻段高出相當多的空氣損耗與較差的繞射能力。因此從4G LTE世代開始發展的小基站技術在5G通訊世代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小基站可作為大基站與用戶端之間的中繼橋梁,並配合陣列天線與波束成型技術,可以有效的彌補毫米波頻段較大的損耗。

本次台大發表之毫米波射頻收發系統即以小基站為目標進行設計,此系統的操作頻率為38 GHz,目前系統具備4路電路結構,最大頻寬可達800 MHz,可於使用64-QAM調變訊號的情況下達到2.8 Gbps的數據傳輸速率及70公尺的訊號傳輸距離,並且透過基頻設備的整合,可進行高畫質影片的傳輸,以模擬用戶端進行高畫質影像通訊或直播的情境。未來透過擴大系統規模、開發波束追蹤技術以及晶片化整合系統架構,在未來三年內台大的目標是將此系統的功能提升到符合小基站使用情境的20 Gbps數據傳輸速率和1公里傳輸距離,以達成商業使用的標準。

  1. 5G/B5G Sub-6GHz 頻段 Massive MIMO 驗證實驗平台

量測以及驗證技術在未來5G通訊發展中將會相當重要,Massive MIMO等空間多工技術將會有蓬勃的應用,此方面的技術將會是達成超高數據傳輸速率的關鍵。但同時此方面的驗證技術以及驗證平台設計目前仍相對貧乏,且國內的產學研各單位的技術研發亦需要驗證平台進行實驗驗證技術,並使其技術研發區塊化。因此台大在此研究計畫中即是以開發毫米波Massive MIMO驗證實驗平台做為目標,並透過整合MIMO與智慧型天線組成技術區塊,同時與產業技術發展達成同步。

本實驗平台在開發時依產業應用實務情境採模組化方式建構,並且透過整合智慧型天線系統與MIMO平台實現Massive MIMO運作機制。目前本實驗平台具備16埠,每一埠分別具備一組八天線單元組成之智慧型天線系統,透過此天線系統可進行波束切換、重置及掃描等操作,並可透過將此16組陣列天線進行動態分配形成多元的MIMO應用。另外,智慧型天線操作係由雲端運算完成,並可整合網路管理的核心軟體操作。目前實驗平台的操作頻段設計在LTE高頻的頻段,即包含於5G通訊的Sub-6GHz頻段中,系統可使用從QPSK至最高64-QAM之調變訊號,最高可達到164 Mbps的數據傳輸速率。台大的下階段將以擴展此系統規模至1024埠、提升操作頻段至毫米波頻段及開發相關演算法為主要目標。

  1. 5G/B5G Sub-6GHz RF Front End

通訊系統的技術中,晶片的研究與設計絕對是最重要且最具價值的一環,在射頻電路設計中,功率放大器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件,尤其在進入5G通訊時代之後,為了彌補更高的空氣損耗以及傳輸線損耗,功率放大器不論在質或者量都會有所增加,以本次發表的「5G/B5G 38GHz 毫米波射頻收發系統」為例,此系統的4路電路結構中就含有10個功率放大器,如何將數量龐大的功率放大器進行有效的整合將成為5G時代射頻電路晶片設計的關鍵技術。

本計畫發表的成果可由下到上分成三大階段:「射頻功率電晶體之非線性模型」、「具高效率封包追蹤電路之多頻多模BiCMOS功率放大器」以及「適用於載波聚合之寬頻高線性度封包追蹤射頻前端電路」。多頻多模BiCMOS功率放大器即是根據非線性模型設計,在經過實驗驗證此放大器效能後,整合了包含Dual-Power-Mode PA、SPDT Switch(Single Pole Double Throw Switch)及ETBS(Envelope Tracking Biasing Supply)等其他電路元件完成射頻前端電路。此電路系統在設計之1.95 GHz頻段可具備80 MHz頻寬,最高可使用64-QAM調變訊號,並且配合基頻儀器可進行高速訊號傳輸與高畫質影片傳輸。

  1. 5G/B5G 60GHz 波束成型射頻前端系統

在未來毫米波頻段的使用上,除了常見的28 GHz頻段和本次發表之38 GHz 頻段,60 GHz以上的頻段也相當有發展潛力。60 GHz頻段目前主要應用在點對點高速傳輸方面,但由於可乘載更高的頻寬,配合天線陣列以及波束成型等技術,未來在短距離超高速訊號傳輸的應用上也相當適合。

本次台大發表之射頻前端電路系統即以上述情境設計在60 GHz頻段,系統包含CMOS波束成型晶片以及寬邊/端射兩組天線陣列,並以高頻電路板封裝技術整合。寬邊天線陣列由2乘2貼片天線組成,涵蓋範圍是電路板上方及下方各60度至90度;端射天線則是由1乘4偶極天線組成,涵蓋範圍是電路板側邊的正負60度,兩組天線分別透過巴特勒矩陣由波束成型晶片控制,波束成型晶片使用的則是台積電40奈米CMOS製程。此系統具有低面積、低成本、低功耗的優點且可支援雙向操作。目前的實驗驗證結果顯示,天線的波束成型功能已相當完備,且最高可使用至64-QAM 調變訊號,未來目標將著重於加長傳輸距離,並進一步開發波束追蹤等功能。

  1. VISSA : 新世代頻譜分享接取概念展示平台

在未來5G時代裡,高速率和低功耗將是兩大設計目標,若能提升頻譜資源的使用效率將有助於達成此兩大目標,頻譜的分享接取概念則可作為相當有效的途徑。

本研究計畫的合作單位有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及工業技術研究院,並由台大與中山大學的研究團隊分別負責兩大使用情境下的技術開發。情境一由中山大學團隊開發,其目的為呈現Incumbent通知LSA資料庫收回頻段使用權,LSA資料庫同步MNO 2之LSA控制器,並由EPC執行清空共享頻段同時切換重啟至其他空間共享頻段。情境二則是由台大與工研院團隊合作,分別呈現由感測器感知Incumbent使用並通知LSA資料庫收回頻段使用權,LSA資料庫同步MNO 1之LSA控制器,並由EPC執行清空共享頻段同時切換重啟至其他空間共享頻段,以及透過Athena SON管理頻譜共享接取展示MNO 1清空共享頻段。

學術講座

  1. 台大電波組射頻積體電路技術發展之回顧與前瞻

台大電波組在射頻積體電路的研究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本次講座王暉教授分享了不同材料之積體電路特性以及設計上的重點,包括GaAs-Based MMW MMICs、Si-Based MMW SiGe(BiCMOS)RFICs以及Si-Based MMW CMOS RFICs等。

王教授由應用面的角度出發,透過分析不同毫米波頻段下最適合的應用情境,說明各種電路設計上的考量重點以及關鍵技術,本次介紹的積體電路設計皆使用低溫陶瓷共燒製程(LTCC)製作,涵蓋的頻段從28 GHz到100 GHz以上,在未來5G通訊的應用上具有相當高的價值。未來在5G通訊的應用上,Phased Array天線將會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由於縮小化以及降低傳輸線損耗等原因,將Phased Array與積體電路晶片進行系統整合以及共設計將會是關鍵技術,因此將整個射頻積體電路系統包含晶片以及天線等元件以SoC或SiP等技術進行整合將會是台大電波組未來著重的研究方向。

  1. 5G與物聯網世代之頻譜與無線網路分享接取

本場講座由張時中教授主講在5G通訊時代頻譜使用上的發展趨勢以及台大研究團隊目前在頻譜分享上的研究成果。張教授以數位匯流垂直整合應用的角度出發,針對數位匯流下的無線接取需求討論頻譜的使用機制。

長久以來全世界的頻譜平均使用率都呈現偏低的狀況,以UHF頻帶為例,僅有約20%的頻譜是被頻繁使用的,更有55%無人使用。若能以動態的模式進行頻譜接取,將可大幅提升頻譜的使用效率。美國的FCC已提出三層式頻譜分享接取授權架構,並討論未來可能使用SAS架構的頻段以及CBSD和SAS的互動關係。目前技術發展重點聚焦於頻譜分享接取的架構建設以及在異質網路上的頻譜分享授權演算法開法,台大研究團隊則透過架設實驗平台驗證使用情境,並將目標放在提升運算效率等挑戰上。

  1. 應用於5G/B5G毫米波通訊系統之天線技術

天線是無線通訊中最重要也不可缺少的元件,在未來5G通訊的時代,天線設計及量測驗證都將會是重要的課題。在本場講座中,周錫增教授由毫米波的應用技術挑戰切入主題,配合系統面的技術應用情境,帶出天線設計的研究現況與未來在5G時代的發展趨勢。

在無線通訊領域中,基站與終端設備在規模及各種限制條件皆不盡相同,但彼此收發的關係卻也有如針與線般緊密,因此兩者在天線設計上雖有不同的方向,但也需要彼此配合。基站端天線相當注重涵蓋率的問題,因此Dynamic Beam-Switching Approach、Multi-Beam Approach以及Non-Regular Multi-Beam Approach等波束掃描技術為重要關鍵。基站端由於規模龐大,常使用如反射陣列天線等多波束天線系統,如此複雜且龐大的天線系統除了設計上的技術需要克服,校正演算法、量測技術及量測驗證平台也相當重要。周教授開發之Compact Range量測環境與本次發表之Massive MIMO實驗驗證平台在未來5G天線的開發上可提供相當寶貴的助益。

  1. 毫米波大規模多用戶多天線系統之混和波束成型及射頻鏈路分配

IMT針對未來5G通訊世代的應用情境做過分類,其中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即是與基站或用戶端設備相關的一種,其目標為大幅提升數據傳輸速率至20 Gbps的水平。為了達成此目標並克服毫米波頻段較大的空氣損耗,Massive MIMO架構及波束成型技術將會被廣泛的應用。蘇炫榮教授在本場講座中分享了應用於多天線系統之波束成型以及鏈路分配的架構。

在類比Precoder的設計中加入降低干擾的架構有利於提升系統的整體表現,且以軟體的角度彌補硬體上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有其必要。設計上的重點則是在複雜度與效能上達成平衡,並維持射頻鏈路數目上的使用彈性讓設計者可以加入額外的射頻鏈路改善系統效能。本次發表之Precoder設計即具有以上優點,透過去除遞迴架構將複雜度降低,並且對干擾以及硬體變異有相當好的穩定性,同時也能透過加入Quantized Phase Shifter等額外射頻鏈路改善系統效能。

  1. 智慧電波在無線通訊系統之應用

智慧電波應用在5G通訊時代裡可結合物聯網架構產生相當多的新穎技術,在IMT提出的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MTC)應用情境下,未來在每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將有100萬個連上網路的設備,智慧電波技術與相關的應用設計將會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本次講座中,毛紹綱教授分享了多種關於智慧電波、物聯網及車聯網的應用設計,例如自動駕駛載具,可應用於購物中心進行自動結帳等功能,配合RFID天線追蹤選取之商品及價格,利用藍芽與消費者的手機連線檢查購買清單,並使用Wifi與雲端運算中心連線進行庫存管理以及消費模式分析,在未來物聯網的應用上,此類的設計將會是相當重要的指標性應用。

結語

本次的成果發表會及學術講座最後在熱烈的綜合討論中畫下完美的句點。本次活動受到各界的熱情迴響,上午的成果發表會總計有130位來賓,下午的學術講座更有近200位來自產學各界的來賓參與,也代表台灣在5G世代的無線通訊技術發展絕對會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次的成果發表會將扮演拋磚引玉的角色,期待未來每年都能看到台灣在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018 NTUEE電機無雙-杜鵑花節報導

解正平

 

3/10-3/11 是台大一年一度的杜鵑花節,其中最受高中生歡迎的活動是在綜合體育館的校系介紹,今年台大電機如同往年一樣人潮滿滿,不但有吸引高中生的電子電路實驗活動、各種學長姊的實驗demo,還有各式各樣紀念品,讓高中生除了能聆聽電機系領域解說之外,藉由各種電機攤位的活動設計,體驗一日電機大學生的課程。

杜鵑花節動員電機大學生一百餘位,共分為五組:活動組、美宣組、解說組、行銷組和demo組,其中為了解決高中生各種疑難雜症,以解說組人數佔多數,在各組分工合作之下,讓杜鵑花節圓滿成功。

  • 活動組

以電子電路實驗作為活動主軸,以難度分級共有三道關卡,高中生可以實作使用麵包板完成電路設計,配合LED燈及可變電阻的控制,可以達到明滅的效果,象徵為自己點亮未來台大電機的目標。完成關卡的學生可以進行抽獎,獎品包括免費電機營名額及各式紀念品。

  • 美宣組

製作各種大型道具以及負責場地佈置,還有設計打卡板可以拍照打卡抽大獎,另外今年有規劃許願樹給前來攤位的高中生寫下自己的願望,還有以電機營海報及電機程式訓練班的海報作為裝飾,各式各樣的道具為杜鵑花節增添更多色彩。

  • 解說組

大部分會前來杜鵑花節的人都是想要詢問關於校系選擇,為了能夠照顧每一位有疑惑的學生,解說組事前受過訓練,當天輪班解答各種問題。電機系在幹嘛?以後工作怎麼辦?電機有甚麼領域?左手拿一份傳單,右手拿一份紀念品,解說組雖然辛苦,但是也讓自己對電機多了更深的認識。

  • 行銷組

每年杜鵑花節都有很多紀念品吸引高中生,今年我們設計許多文宣製品除了精美的資料夾、紙袋還有許願卡以及印刻台大電機的2B鉛筆,大部分行銷設計的作品都很受高中生歡迎,甚至有大學生也都會想要索取,今年多選擇鉛筆是希望能幫助各位考生考上理想科系,為大家上考場加持。

  • Demo組

藉由台大電機的十選二實驗課程提供的各種學長姐實驗作品,以及與陳良基教授借用的3D電視和吳育任教授借用的HTC vive,在杜鵑花節當天展示給高中生看,讓他們了解電機系學生可以做出甚麼樣的成果,親自使用這些設備,知道電機系的充實與有趣。

除了各式各樣電機系學生設計的活動,我們還有邀請系上教授以主題方式來演講,高中生能夠知道現在電機領域的最新發展,主題包括從無人機、再生能源到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教授多元的主題演講讓杜鵑花節更豐富更精彩。

電機系每年都能辦出這麼成功的杜鵑花節,是因為有系上教授及各位大學生的努力,提供給高中生各種資源,兩天的活動真的獲益良多,為未來的學弟妹打開夢想的藍圖。

解正平,本系大學部系學會會長。

《電機之夜-困局》

劉子瑜、黃昱翰、王珽

 

電機之夜

說到台大三大夜,一定會有台大電機之夜的名字在裡面。無論是表演的張力與品質,或是戲劇和整體佈景的精緻程度,都勘比職業團體的水準,一直以來都給予歷年觀眾無數的驚奇與美好的回憶。而對於參與其中的我們,能夠將象徵電機系不屈不饒、驚奇創新的精神,轉化為舞台上的豔麗展現。令眾人在讚嘆之餘,能夠感受到我們想傳達的,那股驅使我們不斷向前進步的電機使命。

困局

歷年的電機之夜,都有固定的主題貫穿全局,今年的主題「困局」也不例外。我們在人生中一次次遇到的困境:家庭、課業、未來、人際……等一切我們會遇到的難題,都一再地打擊著我們。但在如此沉重的主題之下,華麗的表演才有了更加可貴的意義:打不倒的,必使我們堅強。象徵我們在一切的患難與現今社會的困敗中脫穎而出,用我們的熱情與智識帶領眾人,勇往直前。

精彩表演

每年的表演內容分成兩大項:舞蹈和戲劇。舞蹈技重於身體隨著音樂起舞中,展現出力與美的控制,將音樂以優美的肢體語言演奏出來,令觀眾的身心也一同起舞。而戲劇注重劇情的起承轉合、演員的動作張力和表情、語調的一體到位,用全身來詮釋角色魅力,在短短的時間之內,演盡人生。

冷光舞

2018的大三學子們再度將兩年前的冷光舞搬上舞台!除了基本架構承襲自學長傳承下來的方式,其他全部不假他人之手,全靠表演者們獨自完成:開發板、程式撰寫、黏貼冷光條、驅動器和電晶體,全部都靠著我們從電機系學來的知識活化並應用。透過操控不同顏色的冷光條,配合音樂的節拍與時間長短明滅,在舞台上呈現出極為震撼的視覺效果!現場掌聲從頭響徹至尾,所有人都為了我們能將電機領域以如此帥氣又酷炫的模樣展現在舞台上而為之動容並歡呼,說是最精彩的表演也不為過!

大二劇

大二劇為主題劇《困局》以時空穿越劇的形式表演。在現實生活中毫無交集的男女主角,卻在古董店相遇之後,藉由兩種龍紋鏡及雲鳳釵兩種古物穿越到了過去。這看似荒謬的情況,卻也讓男女主角在另一個時空,看見了另一片天。這樣離奇的穿越,是現實生活中的意外嗎?或許,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釵和鏡冥冥之中自有的安排……

大一劇

大一劇《城弒碼》在一個名為Underworld的和諧世界,劇中主角──賈門負責緝捕這世界的恐怖份子──異類們,堅信正義的他,卻在父親的自殺案後,對自己的原則產生了動搖,加上一連串的突發事件,使他開始思索,這世界究竟藏了甚麼秘密──原來這世界是由現實中的大工程師──比爾所創造的,他們只不過是被困在虛擬世界的囚犯──知悉這一切後,賈門是否能帶領其他人逃離這個牢籠,他和比爾有著怎樣的深仇大恨,最後是否能擺脫他人的控制……

各屆舞蹈

剛踏入大學生活的新鮮大一們,運用他們揮灑不完的精力,在舞台上找尋著掌聲與肯定。雖然舞技略顯生疏,不過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見那燃燒著的青春之息!已經踏穩腳步的大二,舞風變化多端,華麗且酷炫、沉靜與瘋狂,截然迥異的舞蹈似乎也訴說著他們內心的拉扯和無數燦爛的未來;已然是中堅份子的大三,習慣面對群眾的壓力,一舉足抬手皆是完美的姿態。隨著音樂暴走卻不失其精確、和抑揚頓挫的音韻一同歡笑、魅惑、亢奮、起舞,已然是高水準的演出。即將迎來嶄新人生階段的大四,將戲劇和舞蹈結合,不同的舞風象徵著不同的人生與規劃。但相信會像他們無懈可擊的表演一樣,舞出光明的道路。而一直以來都匯集了菁英份子的跨男舞與跨女舞,直接將表演提升了另一個層次,無論精彩度和水準都是最頂級的舞蹈表演!令觀眾驚嘆連連,為之瘋狂!

電機精神

在之夜光鮮亮麗表演的背後,我們希望電機系的大家可以由此進一步認識彼此,凝聚我們的感情,練習團隊合作,一同創造出精彩的成果與美好的回憶。也能透過之夜向台大、乃至校外人士認識我們為了追求卓越,永不放棄的電機精神!

電機之夜:跨男舞

電機之夜:跨女舞

電機之夜:冷光舞

電機之夜:大二劇

電機之夜:大一劇

電機之夜:大四舞

電機之夜:大三舞

電機之夜:大二舞

電機之夜:大一舞

劉子瑜、黃昱翰、王珽,本系大學部學生。

2018 MakeNTU報導

吳兩原

 

2018 MakeNTU台大電機創客松,由台大電機系系學會及三創育成中心共同主辦,於3/31~4/01在三創園區舉行,以「AInsight 人工智慧」為主題,期待參賽者以「We Need it; We MAKE it.」的精神,結合軟硬體實作出一套足以傳達理念的作品。在50組來自全國大專院校的參賽者中,選出四組總獎金達二十萬的大會獎,以及由合作企業提供的企業獎項,鼓勵共200名的參賽者們發揮創意,在連續24小時中,將自己對於人工智慧的創新想法化為實體作品,呈現給專業評審以及進場參觀的民眾們。

本屆MakeNTU,在賽前開辦軟硬體工作坊,加強參賽者應用雲端服務的能力並且提供許多發想的靈感與協助,這對於許多初次參賽的同學們是相當有幫助的。而在比賽時,大會提供豐富的零件、機具、開發板、雲端服務,讓各組別能盡情地將創意實作出來,現場也無限量供應食物、飲料,並為每組配置專屬小天使,提供參賽者適當的協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 經過了24小時不眠不休地腦力激盪與動手實作,本次活動的大會獎,最終由「BestAI智慧廚房」、「偵測過勞系統」、「咖啡選豆機」、「智慧行車助理」獲得。

今年邁入第三屆的MakeNTU並不僅僅是一場比賽,對於每位參賽者而言,最大的目的並不只是贏得大獎獲得獎金,嘗試解決生活問題的發想、為了實踐想法的實作過程、遇到困難時利用資源尋求協助,這些才是參加這場比賽最有價值的收穫。活動圓滿落幕後,對許多參賽者而言,這不過是他們成為maker的第一步,這場比賽最大的意義,便是提供大家一個肆意揮灑的舞台,激起動手做的熱情,讓越來越多人領略親手解決問題的暢快!

實作現場

(5_1)實作現場

簡韶逸教授致詞

(5_2)簡韶逸教授致詞

成果呈現

(5_3)成果呈現

演講時刻

(5_4)演講時刻

吳兩原,本系大學部學生。

電機系大學部EEChain平台報導

蔡忠紘

 

一直以來都有一群充滿理想的台大電機學生,為了理想出國讀書、拓展視野、尋找機會。而學長姐們觀察到,當時並無適當、有效的機制可以連結已經出國的學長姐與希望出國唸書的學弟妹,並將經驗傳承,於是EEChain這個平台就誕生了!EEChain希望能夠架起一座橋樑,讓彼此有空間與機會可以交流,分享經驗,甚至進一步讓在海外工作的台灣人,彼此在職場、教育和生活上都能互相協助。

EEChain平台主要的運作流程如下:

七、八月 ———- 開始申請配對

九月 —————- 公告配對結果

隔年四、五月 —- 申請結果回報

學長姐與學弟妹的配對主要依據為申請背景(GPA、推薦信、研究成果、GRE、TOFEL……)、欲申請之領域及欲申請之校系,希望能將申請背景、研究領域相似的學長姐與學弟妹做配對,讓學長姐們努力鑽研的申請經驗和體會能夠發揮最大效用,也讓學弟妹在申請國外學校時能有跡可循,妥善運用資源和申請技巧。透過和學長姐的交流,也能事先了解出國後可能會面臨的狀況,讓自己能夠更適應國外生活。

為了使得EEChain這個平台能夠永續經營,EEChain的申請者也必須在隔年完成申請後填寫表單回報申請結果,並幫助下一屆欲申請出國讀書的學弟妹,將前人的經驗傳承下去。

讓人非常感動的是,常有就讀博士班、甚至是就業中的學長姐仍然每年熱心幫助欲申請的學弟妹,將SOP寫作技巧、申請技巧等寶貴知識傳承給學弟妹,讓EEChain這個計畫愈加完善,感謝學長姐們的努力付出,讓台大電機系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持續壯大。

蔡忠紘,本系大學部學生。

2018準新鮮人說明會與先修課程營活動報導

編輯室

 

2018年5月5日本系特於博理館舉辦「臺大電機系準新鮮人說明會」,期盼透過學測與個人申請甄試錄取本系之準新生與其家長能更加了解臺大電機系的課程規劃、教學環境與未來發展。

此活動除了進行電機系的學系簡介、研究領域與業界現況說明外,還依對象不同的需求分別設計活動:學生實地參訪各間實驗室;互動熱絡的師長座談會為家長們解答與解析各面向提問。希望經由一連串的活動與介紹解說NTUEE,能讓準新生們與其家長加深知曉電機系學科、未來大學四年的修課與畢業後的發展與選擇。

繼準新鮮人說明會活動後,緊接著為2018年5月27日至31日舉辦的臺大電機系準新鮮人先修課程營,使新生們可提早接觸電機相關領域的基礎課程。本次課程營特別感謝陳士元副主任策劃活動與擔任營隊主任,並帶領學生們前往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訪。學科課程方面,特別邀請林晃巖教授、陳和麟教授、李宏毅助理教授、盧奕璋教授與劉宗德助理教授分別擔任物理類、數學類、系統類、程式類的授課講師。汲取新知的科技講堂時間,則很榮幸地邀請到台積電技術研究暨技術長辦公室林春榮副處長、本系王鈺強副教授與宋孔彬副教授為新生們進行精彩的演講。

活動報到

參訪實驗室Demo介紹

師長座談會實況

陳士元副主任領帶學生們至全球知名大廠和碩聯合科技參訪

李宏毅助理教授講授熱門的AI、機器人等領域知識

台積電林春榮副處長介紹科技產業現狀與未來

林裕盛助教教導學生們積體電路(IC)、電路板等實作應用

臺大電機系準新鮮人先修課程營結業式餐會

臺大電機118級畢業生代表致詞

楊景鈞

 (5-2)楊景鈞照片

陳院長,陳副主任,各位貴賓,各位教授,各位家長,還有B03一百八十六位學店的,額不是,我是說學電機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全台灣大專院校,所有電類相關科系當中,延畢生最多的大學部畢業生代表,楊景鈞。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我們台大電機每年的延畢學生人數,從五年前的41位,一路成長到了去年的69位,而且這個人數已將近是第二名科系的2倍之多。也就是說,如果按照這個趨勢,表示今天大概有將近1/3的人,我想你們應該是走錯地方了。不過沒關係,先別急著離開。我雖然沒辦法送你們專題演講的學分,強迫你們坐在底下聽我說今天早上才寫好的致詞稿,但我希望各位能夠好好的留下來,趁這個機會看看你們身旁,那些四年前很陌生,現在搞不好還是不太認識的臉孔。

台大電機的學生是出了名的多。看看昨天謝師宴我們其實只來了六成的同學,就已經要把圓山的大階梯塞滿就知道,光是要在點名的時候能夠叫出每個人的名字,就是一件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但我知道,我們這些同學的背景可能來自很遠的地方,就像有人來自印尼、有人來自馬來西亞,也有人遠從墨西哥而來;或是可能來自非常相似的背景,像昂軒、培傑、景由跟我一樣,過著幾乎被複製四次的人生。小學的時候在同一個操場跳健康操,國中高中當隔壁班同學,然後現在一起從台大電機畢業。

要說這四年內,從那麼多不同背景而來的我們究竟學會了什麼,我想我沒辦法代替各位回答。但是,我倒是可以分享生活中一些重要的小時刻,生活中那些,可能學不會,或是已經遺忘的事情。

第一個,絕對是不知道該怎麼喝酒。

看看每次什麼野台啦、舞會啦、慶功宴啦,喝到醉的醉、倒的倒,吐得東倒西歪,還需要別人來接回家的有多少,就知道過了四年了,在座很多人還是不會好好的喝酒。念電機系的壓力已經夠大了,參加個聚會好歹也不要讓自己吐的那麼難堪嘛?或是至少,吐的時候麻煩吐準一點,不然每次像䔶如這種好心的同學都幫你們清得很辛苦的。我想你們一定都知道我是在說誰。

第二個,可能是突然不知道該怎麼考試了。

就不要說大一計程了,另外再回想那年電磁學一的期末考就好。在滿分125分的考試當中,有人輕輕鬆鬆考了123分,但我們全系的平均呢?只有30分。講實在話,這說出去還真是沒有人會知道各位到底都在考些什麼東西。

第三個,也許是覺得四刷電機營還玩得不夠爽,或是在發現原來我們A+比例全校最高,但自己怎麼都是拉低平均的那個人的時候,可能會開始懷疑這四年來自己到底都在過些甚麼樣的生活,又是為了什麼而過日子呢?

如果要我說,大概就是「一邊爆肝、一邊看日出、一邊趕死線又一邊打電動」的那種承受巨大壓力,但別人卻無法理解的日子吧!確實,很多人應該是不太能夠理解我們的,就好像我剛剛說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選擇延畢的時候,可能在座會有不少長輩們不禁想要問:「你們現在這些大學生是不是在舒適圈裡面待太久了?為什麼不好好準時畢業呢?」

我想,這當中關鍵並不在於「為什麼不」,而是在於問自己究竟「為什麼要」?為什麼要出國跟交換?為什麼要雙主修或輔系?為什麼要在大四後多休息一年?為什麼要延畢?這些問題還可以一直問下去,但我發現到,其實在這裡的每一個人,早已在心中多多少少有了些答案,只是一直無法確認這麼做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也一直無法給問問題的人一個好的理由交代。

大三那年我剛當完兵回來,就馬上參與了系上的兩個計畫。一個是MakeNTU,一個是NTUEE+。對我來說,在籌辦這兩個計劃的過程中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要打著台大電機的名義到處去騙吃騙喝。沒有啦,開玩笑的。不過其實這麼做最主要的目的,是因為當初幾個狂妄的小屁孩,自信滿滿的想要一起跟電機系的大家看看書本以外的世界,看看究竟以後的我們能夠變成什麼樣子。尤其在籌辦MakeNTU期間,我們常常需要跑到不同的公司裡去做簡報,而且你們知道,每年台大電機系畢業的人這麼多,就表示未來如果各位要進入職場,從董事長到總經理,從高階主管一路一直到小小工程師,都很有可能遇到一樣來自我們台大電機系的人。但是,不論是哪個年紀,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或甚至轉行在別的領域做著他們最喜歡的事情,這些學長姐們在與我們聊天的同時,總是會很羨慕又嫉妒的對我們說:「我們真的是很想念你們大學生現在這段時光,當學生真的是最幸福的了。到時候等你們要畢業了,應該就能體會到我說的是什麼意思。」

恩沒錯,然後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真的準備要畢業了。

我們常常會聽到別人說,尤其,是有經歷過我們這段日子的人們,會很想念那些曾經逝去的某段時光。而且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我們現在,「我們這些大學生」們,就正處在他們最懷念的時光裡。如果從設想中的未來,回頭看看現在的一切,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其實現在就可以做出改變。與我們待在什麼樣的圈子裡無關,而是當我們能夠很清楚的認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自己內心渴望的東西、還有自己即將面對的挑戰時,才能夠發現那些突破自己、激勵自己跟充實自己的動力,才能夠感受到說「啊!原來這就是我一直以來,選擇做這件事情的目的」。

在台大電機的這四年內,除了每次電電實驗的時候,一直被很雷的器材跟元件搞到快瘋掉以外,在專業領域上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得更深、想得更廣,是因為教授們無私無悔的傳授予我們這些經驗。而身為一個畢業生代表,我要感謝所有台大電機的教授們,謝謝你們,才讓我們對於未來的世界,能夠有了前所未見的想像。

身為一個22歲的孩子,我也要感謝在座所有的家長們。

謝謝你們,才讓我們有幸在這四年來,能夠遇上這麼好的同學、這麼好的朋友,也讓我們能夠在這段日子裡相互打鬧、扶持、成長。

如果等一下你們的孩子吝嗇於給您一個擁抱,或者跟您說聲謝謝,也請您一定要相信,在我們的心裡,確實是充滿感激的。

當然這也包括我的爸媽。我其實根本想不到需要什麼樣的理由,才能來說謝謝你們。只因為我很愛你們,我想這樣就夠了。我最感謝的並不是你們如何造就了我,而是如何有勇氣地犧牲,跟在支持裡放手,才能夠讓我們一起造就了現在的一切。

最後,身為一個學生,我個人還要感謝在遠方的一位老師。

他是個和善親切,又充滿智慧的一個人。但是差不多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他因為再也無法承受心理的打擊,選擇了提早離開。還記得十幾年前,我從教室裡認識到的第一個英文單字,不是A for apple,也不是B for ball,而是Respect,尊重。這個字沒辦法實體表現,但在我與他相處的每一天,他不斷地用各種方式教導我,該如何去實踐這麼抽象的一個單字。能夠讓我到今天仍不斷的學習跟反省該如何去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我想就是他留給我的世界裡最美好的一件事情了。

所以今天在這裡,我也想把這件事情送給大家。因為在我們四年前決定進來的那個當下,並沒有保證會來到今天這個場景。也許各位會覺得這沒什麼,但事實上在這四年裡不論你喜歡,或是不喜歡,不論你過得開心,或是不開心,你們都很尊重自己的決定,也成功地突破了自己。所以在即將離開台大電機這個舒適圈之際,我希望未來的我們還能夠繼續去尋找那些更大、更廣、更舒適、更重要的是:要更適合自己的新圈子,並且在其中,重新發掘我們真誠對待自己與夢想的能力。

各位B03的同學們,你們終於可以放心的去準備期末考跟Final Project了,但是拜託,千萬別忘了吃飯,也別忘了睡覺。台大電機118級畢業生,恭喜你們,也祝福你們,畢業快樂!謝謝大家!

楊景鈞,本系大學部2018年畢業。

新進教師介紹

陳政維  助理教授

(4-1)陳政維照片

陳政維博士分別於2009與2011年自交通大學電控系學士班、台灣大學電機所控制組碩士班畢業,並於2018年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機械與航太工程學系取得博士學位。陳博士曾協助執行美國國衛院(NIH)研究計畫,進行影像導引眼部手術機器人與手術自動化技術之創新開發,成功實現自動化白內障手術之全球首例。陳博士自UCLA畢業後旋即加入台大電機系擔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涵括微創手術機器人、高精度機電控制、模型預測控制、以及電腦視覺演算法開發與應用。

陳博士具有多項與台灣產學界合作經驗: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進行身障行動輔助機器人之模型建立和模擬、以最佳化演算法進行製造業工廠任務排程、利用反覆式學習控制演算法改善六軸機械手臂控制誤差等等,並與精密製造產業合作,實現智慧型前饋控制於電腦數值控制工具機軟體,大幅降低建模所需時間成本,也無須人力訓練,該控制演算法大幅提升產品元件精密度,對於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有顯著之貢獻。

 

劉俊麟  助理教授

(4-2)劉俊麟照片

劉俊麟博士先後於2010年及2012年取得台大電機工程學系學士學位與台大電信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2018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取得電機工程學系博士學位。於2018年八月回到台灣大學任教。

劉博士主要研究專長為訊號處理方面的研究,包含陣列訊號處理(Array Signal Processing)、數位訊號處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以及統計訊號處理(Statistical Signal Processing)等。其研究重點為稀疏陣列(Sparse Array)的幾何形狀設計,基於稀疏陣列之訊號處理和理論分析。其研究成果獲得訊號處理領域四次國際會議(IEEE ICASSP 2016, IEEE SAM 2016, ACSSC 2016, IEEE ICASSP 2018)之最佳學生論文獎。未來期待相關研究成果,能對下一代通信系統或其他更廣泛的領域有所貢獻。

 

張子璿  助理教授

張子璿助理教授於2004年及2006年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系及電機所CS組,並於2008年前往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就讀一年之後,轉往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並於2015年取得博士學位,之後繼續在麥迪遜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帶領進行多項美國能源部,國防部,美國空軍,以及農業部的合作研究計劃。張教授發表了多篇頂尖期刊的研究成果,受邀多個國際研討會,其中有共同研究成果獲選為當年度Nature子期刊前1%被引用的文章。

張教授的研究領域涵蓋了二維材料、薄膜奈米電子、可撓性以及可穿戴的高速高功率薄膜電子以及光學電子原件、前端性異晶相電子原件的開發、永續性綠能電子的研究。其中題目包含成功展示AlGaAs/Si 二階異晶相高效太陽能電池,高效能可生物分解電子產品、高功率可撓性HEMTs、可穿戴式放大器、單光子X-ray 光感原件、薄膜腔共振光感元件、此外張教授成功開發出用二維材料引導奈米分子的自組排列,大幅提升了奈米分子結構的自主生成的各項效能,成果已獲得多項國際專利,以及專利申請中。

 

生醫電資所未來三年展望

張瑞峰

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簡稱生醫電資所)從2007年8月成立後,在李百祺、賴飛羆及莊曜宇三位所長的帶領下,短短12年之間已經在生醫領域奠定優異堅實之基礎,將可對於國家經濟發展之未來主流作出具體貢獻。而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突飛猛進,各領域及產業均積極導入AI技術,以求突破技術瓶頸及發展更多的前所未有嶄新應用。

為了迎接AI的新世代的到來,本所將朝三個方向來加強,一是課程方面,因電資學院已有十分完整的AI課程,將鼓勵學生主動修習以具備AI技術能力與知識,同時我們將利用專題演講邀請專家學者,來加強學生更深入了解醫療AI的最新發展及應用,以早日規劃未來學習及研究方向。二是大型產學計畫,今年本所已有賴飛羆教授的”臺大醫神–精準醫療人工智慧輔助決策系統”、曾宇鳳教授的”價創計畫:新型治療思覺失調症藥物RS-D7之臨床前安全試驗”、魏安祺教授的”粒線體毒性篩檢整合平台之研發”及本人的”應用深度學習於自動乳房超音波電腦輔助偵測與診斷”,透過執行大型產學計畫以使得參與學生獲得學習及實作最新的醫療AI技術。三是認識專利申請及醫療法規,醫療AI技術最終是要應用至醫療產業,而商品化必須通過醫療法規核准及申請專利以保護智慧財產權,因此在開發技術及產品必須先了解醫療法規和專利申請以及早做好準備,例如本人曾技轉二件產品給廠商,而廠商也陸續取得三項美國FDA核准及二項台灣TFDA核准,當時研發開始進行時即有事先了解各項醫療法規及準備相關文件。

相信在學院及本所完整的課程規劃、教授們在各個領域為國內外頂尖專家及完善的所辦行政支援下,必能在本所師生及行政人員共同的努力耕耘下繼續茁壯成長,成為國內外生醫電子與資訊領域具領導性的創新研發重鎮。

 

張瑞峰,1984年成功大學電機系學士,1992年清華大學資科所博士,現任臺大生醫電資所所長,資訊工程學系、生醫電資所及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教授。

臺大電信所之展望

蘇炫榮

 (2-1)蘇炫榮

自2003年初離開Bell Labs加入臺大電機系的大家庭,轉眼已經十五年過去了。這些年來,非常感謝主管、前輩的照顧及同仁間彼此砥礪。在主管及同仁們的努力下,為臺大電機學群奠定自由開放及良性競爭的學術風氣,我感到無比榮幸能成為臺大電機學群的一份子。在今年七月底開始與電信所前任吳宗霖所長交接的過程中,競選時單純為同仁,尤其是新進教授及學生繼續提供自由、資源充裕的學術研究環境的衝動,頓時具體化為責任與壓力,希望能夠不負同仁們的鼓勵與支持,在歷任電信所所長建立的良好基礎下,為電信所開創更美好的未來,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

臺大電信所匯集頂尖的研究與教學能量,勇於創新與挑戰新的研究領域,近年來在下世代無線通訊,物聯網,多媒體、生醫信號處理,以及毫米波/微波電路,天線,系統封裝及電磁相容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斐然,在全球的學術聲望及影響力已達世界一流的水準。為因應物聯網及大數據分析所帶來的資通訊產業與民生服務革命,電信所於2016年在原有的『電波』及『通訊與信號處理』兩個研究分組以外,由從事大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相關研究的教授群成立『資料科學與智慧網路』研究分組,並積極網羅優秀研究人才,開授相關課程。在教授們及歷任所長的努力下,本所屢獲殊榮,專兼任教授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為IEEE Fellow,比起國際頂尖大學不惶多讓。

今日的通訊產業已經從單純提高資料傳輸速率演進到要滿足各種民生服務需求,提升生活品質。國際間對下世代無線通訊網路的期許是能實現以往通訊網路無法達成的車聯網、遠距醫療、遠距無人機/機器人操控、智慧製造等應用服務。要實現這些應用服務,除了需要在毫米波/微波電路、天線設計有所突破,進一步提升資料傳輸速率外,也需要創新的通訊網路與信號處理技術來降低通訊時延與提高通訊可靠度。而這些應用服務如何能有智慧地學習,先一步替使用者設想,則有賴精確的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總而言之,下世代的資通訊產業亟需跨領域結合。臺大電信所的三個研究分組在過去已經為上述資通訊產業的主要元素培育許多優秀人才,奠定穩固的研究基礎,與國內外的學界、業界也有許多交流合作,接下來的發展重點將是更密切的跨領域研究整合,引領台灣資通訊產業邁入智慧服務的新紀元。

臺大電信所擁有優秀的研究生與一流的教授群,研究實力早已獲得國際肯定,也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研究事務,提升國際聲望,包括擔任國際期刊編輯,爭取、主辦國際重要研討會,以及參與跨國合作研究等。近期將在台北舉辦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ICIP) 2019 (IEEE影像處理領域最重要的國際研討會)、IEEE 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GLOBECOM) 2020 (IEEE通訊領域的旗艦國際研討會),積極邀請國內產官學研各界共襄盛舉,與國際接軌,並參與包括歐盟Horizon 2020等的跨國研究計畫。近年來更與許多國外頂尖大學共同推動交換學生及雙聯學位,期許培育具有國際視野與格局的尖端科技人才,成為台灣資通訊產業國際化的推手。臺大電信所將持續以提供國際一流的教育研究環境,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與競爭力為目標,歡迎有志於資通訊創新的菁英人才加入,與我們共創未來。

蘇炫榮,1999年美國Maryland大學電機博士,現為本校電信所所長,電機系及電信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