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臺大電機系前瞻領域介紹活動報導

編輯室

(5-1)前瞻1

上圖: 臺大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介紹電機前瞻領域

(5-2)前瞻2

上圖: 2019臺大電機系前瞻領域介紹-陳士元副主任悉心回覆學生提問

2019年本系為因應個人申請入學招考制度異動,特將準新鮮人說明會調整為「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前瞻領域介紹」並業於2019年4月14日在綜合教學館臺大講堂舉辦,讓有志報考本系的高中學子及其家長對電機領域現況與未來、課程規劃、學習環境與跨領域運用等方面有更多深入的了解。

活動上半場,先由劉志文系主任開場致詞,歡迎來自北中南各縣市、離島的學生與家長蒞臨。再由電機資訊學院張耀文院長深入淺出地介紹本系在各項前瞻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成果,並引用AI、科技新聞、數據資料等國內外資訊,使學生與家長了解電機領域與未來發展的潛力價值。活動下半場,除了張院長與劉主任外,特邀吳宗霖副院長、陳士元副主任、林晃巖副主任、莊曜宇教授、陳奕君教授與于天立教授等師長與高中學子、家長們進行Q&A。席間雙方互動熱絡,師長們一一答覆學生與家長關心的升學、選系與生涯發展等問題。

了解未來IC趨勢 描繪夢想藍圖IC Summer Camp

電子所辦公室

 

台灣大學電子工程學研究所在8月13日至14日舉辦第三屆IC Summer Camp,兩天一夜的營隊活動吸引了許多學員報名參加。本屆營隊最後招收人數增加到了七十人,期望擴大的營隊活動能帶給更多人不同的收穫,拓展對未來生涯藍圖的視野。

本次營隊除了向大學部學員介紹電子所ICS的研究領域之外,同時也讓學員們與產業界接軌,包含實地走訪科技公司、聆聽與產業趨勢相關的演講。整場活動的亮點,就是讓各小組學員有思想激盪的機會,藉由專題發表競賽,實際運用相關領域的所學,去面對現今眾多議題的挑戰。

主題演講 開拓學習視野

校園巡禮

上圖: 臺大校園巡禮

大合照

上圖: 全體學員大合照

教授與講員合照

上圖: 專題演講教授與講員合照 (左一) 陳信樹教授 (左二)林宗賢所長 (中)聯發科技叢培貴博士  (右二) 吳安宇教授 (右一)劉宗德教授

營隊首場的演講,由聯發科技的叢培貴博士解說AI晶片研究的趨勢。叢博士簡單敘述AI技術近十年來的發展歷程,近來產業的趨勢重點則是放在Edge AI上,在追求正確性和效率的歷程中,讓產業從雲端技術逐漸轉向邊緣運算,AI漸漸從雲端邁向終端設備。叢博士也以聯發科的產品線為例,說明運算能力提升的AI技術是如何應用在各領域中,如手機拍照模式的優化、校正電視畫質、開發自駕車的駕駛輔助系統等等。

而在相關技術不斷快速發展之下,叢博士也提醒在場學員系統單晶片(SoC)可能會面臨的挑戰,尤其當Edge AI出現之後,就必須去思考SoC可以支援的彈性,以及能做到整合的程度。因此叢博士在演講最後,向各位學員展示了聯發科開發的NeuroPilot人工智慧,藉由創建終端人工智慧處理平台生態系統,整合聯發科各個產品線的AI單位以提高效能,解決終端人工智慧所面臨到的挑戰。

營隊第二場演講,分別由闕志達教授和陳信樹教授,詳細介紹ICS數位晶片設計組以及類比晶片設計組。闕志達教授延續了第一場演講中不斷提到的AI技術,他認為未來可以期待AI普及至各個產業,在這樣的未來趨勢發展下,他建議學員要好好檢視自己的競爭優勢,思考該如何切入AI普及的時代,發展興趣的同時不忘尋找核心能力的獨特性。而在ICS數位組中的七位教授,多數都與研究AI領域相關,另外還有數位訊號處理(DSP)、通訊、生醫等重點領域。闕志達認為IC比起其他軟體工作,技術門檻較高也最具挑戰性,可以大大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陳信樹教授介紹類比晶片設計組,則是以一顆雞蛋做為系統晶片的比喻,蛋的內部大部分是數位電路的世界,可是仍需要類比電路做外殼。ICS類比組有十二位教授在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陳信樹教授指出類比電路的人才是關鍵少數,若是類比電路發展不好,數位電路也無法發揮好的效能。發展至今,類比電路也走出了許多有趣的面向,例如AI機器學習、仿生設計等等,他鼓勵學員可以開始思考自己的興趣,以及是否願意接受挑戰,而選擇類比電路也能發展出長期穩定的生涯。

實驗室巡禮 深入研究領域

下午的實驗室攤位巡禮,則是延續了上午兩位教授的介紹,帶領同學深入電子工程研究所的各個實驗室,了解現在各個實驗室在發展的特點。現場聚集了十個實驗室的攤位,分別由各實驗室的研究生進行講解,並且與學員進行問答遊戲的互動。

現場例如林宗賢所長的IC研發實驗室,介紹IC研發在通訊應用、感測器、生醫應用相關上的發展。盧奕璋教授的資料處理實驗室,除了在研究影像顯示處理外,也在進行電腦視覺的實驗,利用人類視覺系統發展電腦機器的智能行為。陳怡然教授的微波技術實驗室,說明了微波應用上需要克服的問題,如避免雜訊、往高頻發展,實驗室的研究生也向學員展示了改良後的通訊晶片。也有實驗室的研究生後會詳細向學員解說實驗室的學習歷程,像是李泰成教授的高速電路實驗室,專門在研究類比轉數位的轉換器,以及鎖相迴路系統的發展,平均實驗室的研究生會經歷五個學期的學習歷程,包含從知識的建立、研究發想到實際下晶片操作。藉由不同實驗室的巡禮,學員能夠對現今電子所的研究發展和學習生活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實地走訪 與產業接軌

南亞科技參訪

上圖: 南亞科技參訪

營隊活動的第二天上午,帶領學員前往位於新北市泰山區的南亞科技總部,進行企業參訪。首先由南亞科技的副總吳志祥向學員簡介南亞科技長期致力的DRAM核心事業,說明了DRAM市場在近幾年來的發展應用將越趨多元化,從一開始的電腦,到後來的手機世代,以及過去三年來的雲端興起,DRAM都扮演著重要的支撐角色。全球半導體的產值,記憶體就貢獻了三分之一,其中DRAM就佔了一千億。吳副總希望透過南亞科技的核心產業介紹,能讓學員更了解半導體市場,從中對自己的職涯能有所思考。

為了讓學員能更加認識南亞科技,上午參訪了公司廠區的無塵室,透過實地走訪,認識晶圓生產的環境和流程。同時也參觀了南亞科技公司的總部、運動休息間、員工餐廳。在午餐時間也邀請了從台大畢業的學長姐,與學員面對面分享自己的職涯歷程,以及在南亞科技的工作生態,讓學員對未來的就業方向更有想法。

第二天下午邀請到了Google的Allan Knies博士前來分享對談,雖然Google身為軟體公司,但近幾年也在積極佈局IC領域,發展AI晶片以及相關的技術。Allan Knies博士提到在新興科技的發展下,會不斷增加電腦運算的需求,軟體也相當倚靠硬體的發展。而在分享的短講中,Allan Knies博士也以Google旗下的公司為例,說明IC領域對Google日益重要的前景。例如Verily Life Sciences開發的生物電子醫療技術,Google正運用技術克服微型電子訊息注入人體會遭遇的挑戰。Waymo在自駕系統上也有所突破,發展光學雷達技術,能夠更精確地做出運算和反應。Google更同時致力發展機器的深度學習,增加產品準確度就需要更多的運算和更好的硬體去支撐。

專案競賽 激盪思想的火花

小組專題發表

上圖: 小組專題發表

頒發結業證書

上圖: 電子所林宗賢所長頒發結業證書

最後的專題競賽發表是整場營隊的重頭戲,六個小組的學員依照第一天下午由林宗賢所長所公布的六個題目,分別為產業趨勢類和技術應用類的題目,分組進行發想和呈現,進行一個晚上的激盪討論,並在第二天營隊的最後將小組發想的內容呈現出來:

– 第一組學員發表的題目是「安防監控與IC」,小組學員首先舉出實例,指出現今世界正在面臨的資安以及隱私權的問題,不只是關注軟體,更應擴及到硬體層次,並且說明到監控技術可能造成的危害,例如天網制度。針對嚴峻的問題,學員提出了演算法上的改進,像是監測電壓和電流、分析運算資料、特殊加密方式,IC的防範上可思考PUF生物指紋的運用。

– 第二組學員則是分析美國「電子復興計畫(Electronics Resurgence Initiative)」,讓大家理解在設計越來越龐大、製程技術漸趨進步、以及摩爾定律走到盡頭等等的複雜環境下,電子復興計畫存在的必要性,並且細緻地去解說電子復興計畫的執行方法,也進一步與台灣的計畫連結,反思電子復興計畫帶來新的方法和出路,以及IC設計人才在這之中扮演的角色。

– 第三組是針對「車用IC」說明未來的發展趨勢,認為IC的設計若要進展,必須考量到功能性、準確度、反應時間等等因素。該組學員也從傳統車用IC開始詳細說明,並且解釋ADAS駕駛輔助系統如何運用雷射光達更有效的運算和下指令,最後並以自駕車的例子說明IC如何應用,包含訊號處理、輔助運算以及建構安全系統。

– 第四組的題目為分析「半導體大廠/手機軟體公司的IC布局」,學員解釋布局的目的在於考量好的市佔率、完整整合SoC、降低成本,並且以Google、亞馬遜、微軟等例子來切入討論,分析優劣之處,最重要的還指出台灣該如何思考自身的出路,該組學員認為應加強專利網布局,以及學習以色列,將「創新」視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 第五組的題目是「AR/VR與IC」,第五組學員舉了許多當今科技運用的實例,並且分析出AR和VR所面臨的挑戰,如解析度高但畫面延遲、使用者頭暈、以及依賴虛擬世界的社會隱憂等等,並且從中找出IC產業的定位,例如晶片須提升效率、增強散熱、功能最佳化,分析了2016年至2018年的發展歷程。最後提出雖然IC和AR/VR在彼此發展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仍須回歸思考科技的本質是需要還是想要。

– 第六組則是討論「中美貿易戰中的華為禁運」,學員分析了在貿易戰中雙方的損失,以及對台灣產業的影響,進一步的帶動思考IC與國家發展的關係,牽連到經濟、國防、隱私等眾多面向,而台灣該如何在貿易中站穩腳步,則是需要創新和擁有關鍵技術,生產地可以轉移至美國或東南亞。

小組專案發表之後,由電子所前所長吳安宇和現任所長林宗賢2位教授對各組講評,他們都認為各組的表現相當令人驚艷,尤其這次的題目明顯有不同的屬性和難易度,但各組都相當傑出,在短時間內展現了智慧。透過競賽交流,參與營隊的同學不但能深入認識議題,重要的是在營隊中開拓定位自我未來的視野。

營隊的尾聲則是公布競賽結果、頒發2019 IC Summer Camp證書和獎品,林宗賢所長最後也期望經過兩天的營隊,還有腦力激盪的專案競賽,能讓在場學員收穫滿滿,並且考慮IC設計可以是大家未來發展的方向。

李嗣涔教授榮退暨歡送會活動報導

編輯室

李嗣涔教授卓越事蹟

因教學成績卓著,曾獲以下教學獎項

˙教育部第47屆學術獎(工程與應用科學):2003

˙台大教學優良獎:2003、2007、2014、2015

˙台大電機資訊學院學術貢獻獎:2016

因學術研究上的特殊貢獻,享有國際聲譽,曾獲以下研究獎項

˙科技部傑出獎:1986、1988、1990、1992、1994

˙中國工程師學會論文獎:1984

˙五屆十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1986-1996

˙中山學術獎(工科):1987

˙中國工程師學會優秀青年工程師獎:1987

˙著作“半導體元件物理”一書獲得第20屆金鼎獎:1995

˙國科會特約研究員:1996-2002

˙亞太材料科學研究院院士:1997

˙IEEE Third Millennium Medal:2000

˙IEEE Fellow:2002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機工程學會獎章:2002

˙日本關西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5。

˙英國艾賽斯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1。

˙旺宏電子講座教授:2016

服務成績卓著,曾兼任以下行政職務,對於本系於本校行政發展著有貢獻

˙1996年8月-2002年7月擔任臺灣大學教務長

˙1989年8月-1992年7月擔任電機工程學系系主任

˙1982年8月-1986年5月擔任電機工程學系副系主任

李嗣涔教授於1989年接任第11任電機系系主任,次年(1990年9月),吳靜雄教授於系主任任內所爭取的分子束磊晶實驗室正式設立,加上吳主任任內重新整修的無塵室,半導體領域尖端科技之研究得以順利推動,2001該實驗室已另增添氣態分子束磊晶系統,半導體領域設備更臻完善。此外,1991年11月經系務會議通過的電信研究中心於1992年3月成立,由吳靜雄教授任首任電信中心主任;同年(1992)8月,由李嗣涔主任推動之光電所碩士班成立,由張宏鈞教授任首任所長,電機所光電組碩士班則轉由光電所招生。

1991年11月,系務會議時李主任提出研議改制設立學院之構想,並委請當時任副系主任的許博文教授負責規劃。1992年4月,許教授提出規劃書,經系務會議通過,結合工學院相關單位,籌劃設立電機學院,此時「大學部教學維持不分組,研究所細分專業領域」的一系多所架構形成,並納入電機相關領域的長程規劃之中。1992年6月,工學院院務會議通過設立電機學院,成為國內有系統推動電機資訊領域研究發展的濫觴。隨後因為本校自1993年底起,暫時凍結新增設單位的提出,因而直到1996年初才經過行政會議、教務會議到達校務會議,再經3月及6月兩次校務會議討論後,史無前例地動用了首次校務會議的無記名書面投票,正式通過設立電機學院,成為台大的第九個獨立學院。而台大資訊工程學系也在電機學院成立三年之後加入陣容,並且更名為「電機資訊學院」。台大電機學院雖然遲至五年後才正式成立,但此時所形成的理念立刻影響國內學界,各大學院校紛紛起而效法,參考當時台大電機系之設院計畫書而先後成立電機資訊學院。至今,「電機資訊領域系所構成獨立學院」已然成為國內各大專院校行政體系的趨勢。而台大電機系開此風氣之先,影響至為深遠。

曾獲聘本校特聘教授

˙第3款特聘教授:95學年度

曾任本校校長,對校務之規劃、建設與發展有重大貢獻。

˙2005年06月22日-2013年06月21日擔任國立台灣大學校長

˙校長任內推動指標性事蹟:帶領臺灣大學進入世界百大。

(2-1)

(2-2)

榮退茶會活動報導

電機系於108年9月27日中午12時,於博理館201會議室舉辦李嗣涔教授(本校前校長)榮退茶會,本校管中閔校長亦於百忙中與會。茶會首先由電機系主任吳忠幟教授簡介李教授學經歷,吳主任提到李教授在教學上-首開授半導體元件物理,在研究上-半導體光電研究走在最前端,在創新上-常第一個跳入最新的研究課題,並不吝於提攜後進。吳主任並提到一個「巧合」,當他大學畢業時,李教授擔任電機系系主任,歡送包括他在內的大學部畢業生。而今由他代表電機系,歡送李教授專任教職生涯的「畢業」-退休。吳主任祝福李教授於退休後,在心態及時間上更自由。

之後播放由電機系辦公室及實驗室助理群製作的影片,帶領大家回顧李教授專任教職生涯。

接著由管中閔校長致詞,他表示在李教授校長任內,臺大有很大改變,本校首次進入百大。管校長矢言未來將在李前校長建立的基礎上,以吸引國內外優秀教師及學生為首要任務,繼續推動臺大邁向國際化一流大學。

其後電機資訊學院張耀文院長致詞,他表示李前校長曾提到態度決定高度,要進頂尖大學首先要有心態上的提昇,剛開始是Me too的心態,而後期許本校由追隨者變領航者。張院長並提到李前校長任內「築夢踏實、80台大、前進百大」,重視人文關懷、正直誠信、追求真理的精神,繼而關懷本土、放眼世界。李前校長已樹立優秀的典範,期許未來臺大成為領航者。

接著由李教授發表感言,他感性的表示,感謝生命中各面向遇到的貴人,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感謝電機系教授前輩-郭德盛、于惠中、陳俊雄三位教授,因為他們的延攬及支持,進入本系任教。感謝研究上的貴人-指導過的學生們,包括本系林浩雄教授(李教授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生)。感謝行政上的貴人-孫震前校長延攬至國防部擔任一年半的參事、陳維昭前校長延攬擔任本校教務長,由於有這些行政職務的歷練,後來也才有接任本校校長的機緣。對於退休後,李教授已有具體規劃,未來將進行有興趣的研究,專任教職退休後並非是研究生涯的結束,預期未來將更海闊天空。

其後與會教師們也提出對李教授的祝福,胡振國教授表示從李教授處得到的提攜與指導,超過教師們對李教授的關懷。李教授指導過之博士生-現任南開科技大學孫台平校長,以及本系許博文教授、李琳山教授、貝蘇章教授、管傑雄教授、陳少傑教授、林浩雄教授亦陸續分享與李教授師生或同事的緣分。

茶會結束後,李教授贈新書「科學氣功」並舉行小型簽書會,榮退歡送會圓滿結束。

我的老師 李嗣涔教授

林浩雄

李嗣涔校長在2019年10月榮退。回想第一次與李嗣涔教授見面是在李教授初到本系任職的1982暑假。當時我在系裡擔任講師教職,同時也是博士班二年級的研究生。在那個暑假我和學弟楊賜麟(後來在交大電物系教授退休)正在裝設自製的液態磊晶系統。還記得李教授進來後,一起看了剛剛請師傅做好的石墨拉槽。後來又看了一下我的碩士論文,評論一下我的結果。隔幾天,李教授也送給了我一本他的博士論文。自此開始和李教授一起進行化合物半導體的研究工作。在我的原指導教授邱雲磊教授回到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任職後,正式請李教授指導博士論文。畢業後,還是繼續在系上和李教授一起進行了相當長的研究工作。很幸運地有這樣的機會從李教授身上觀察與學習他的研究方法與態度。一轉眼竟然已經過了三十七個年頭。

上圖: 年輕時代的李教授。拍攝於1986-1987年間。由右至左為王維新教授、劉乃誠教授、曹恆偉教授、張進福系主任、李嗣涔教授、黃錫九先生、吳炎培教授、吳建平教授、楊武純教授以及筆者。(黃錫九先生孤身隨軍來台,在系裡任職工友多年,解嚴開放探親後,決定退休回鄉。臨別在活動中心宴請系內同仁後留影。)

記得李教授剛回國的初期,先他數年回國的李琳山教授就對李教授非常地推崇;李琳山教授是李校長大學同學;從當年本系大學部同學會的刊物看到李琳山教授的文章,提到在他們大學年代最難的課程是電機機械,大家都弄不懂馬達、發電機到底是如何轉動,唯獨李校長弄得清楚這些機械的轉動。同學們都去請教他。在李校長的榮退餐會上,近四十年後,又再度聽到李琳山教授同樣的敘述,歷歷如繪。李教授大學畢業後到Stanford大學攻讀博士,他的指導教授Prof. Pearson是silicon solar cell的發明人。之後在許多場合,與李教授的同門師兄Prof. Jim Harris、鄭克勇教授、洪育民博士等師長會面時,一提起李教授,他們都會提起Pearson教授在李教授通過博士資格考試後,通知他們說他收到了一個最好的研究生。

在看過李琳山教授的文章後不久,也看到李校長在大學部學會刊物上撰文。內容細節已經大都忘了,然而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話是:實驗(實證)是科學之母。這是李教授自己的研究觀點。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但研究者還是要有判斷的依恃,就是實證,特別是自己的實證。另外還有一次在閒聊的過程中,邱雲磊教授曾問李教授自己的最強的是甚麼?李教授當時的答覆是modeling(指物理模型的建立)。在往後和李教授一起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實驗結果與物理模型的實踐。特別是後者往往超出我的想像之外。在早期雙異質接面電晶體的研究中,我們完成的電晶體具有怪異的特性(現今稱為blocking/reach through現象)。實驗了兩次得到相同的結果之後,經過一段時間,李教授提出了解釋異質接面電晶體傳導電流的模型。這篇論文給予異質接面電晶體的電壓電流特性一個完整的解釋,為異質接面電晶體的元件設計建立了理論基礎;這種電晶體廣泛用於手機功率放大器中。跟李教授做實驗另一個深刻的印象是他的腦筋一直在轉動,隨時會想到簡單、直接、令人出乎意料的方式來進行實驗。記得當時我們在進行雷射二極體的製作時,要怎麼確認雷射是否達到震盪,當時李教授就直接把夜視鏡(image finder) 湊在單光儀的出口在暗房中,用肉眼辦視夜視鏡幕屏上的影像以確認雷射震盪的縱模發光。之後才買矽偵測二極體來量測雷射的光譜。當時李教授一有想法就會跑到實驗室來和我們討論。我們有了新的現象也會到他的研究室去找他到實驗室來看。我們的討論不只是實驗研究的工作。他看到新的事物也會告訴我們。電腦病毒、混沌理論、碎形這些新知都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從李教授那邊聽來的。當時系裡面也已經有了午餐會談,李教授還曾在午餐會談中報告演講碎形。對於系館空間,李校長每次都會建議在空曠處擺放沙發,提供隨時討論想法、交流知識的地方。後來主管同仁就在電機二館一樓安排了幾處這樣的設置。

李教授剛回來的那個暑假,去找他的時候,看他都是伏案在活頁紙上振筆疾書。這些活頁紙後來影印裝訂成冊,成為新學期開課的講義。李教授一回來就開授半導體元件物理與固態物理。當時我已經是博士生了,之前已經上過這些課,但在暑假期間已經聽他講過一些元件物理的概念,於是開學後就特別去旁聽元件物理的課程。李教授的上課內容特別對於載子動力學加以說明,之後對於Shockley少數載子的擴散電流就茅塞頓開了。這個講義到了1995年時,在管傑雄教授與孫台平校長(李校長的博士生;現任南開大學校長)的協助之下,由三民書局出版。其他的課程包括固態物理一、二、非晶矽氫、光電半導體技術。諸多課程都非常地精彩。一直到李教授借調到國防部後,才漸漸把這些課程換給較年輕的同仁來開授。

 

上圖: 李教授近四十年前執教的半導體元件物理的課程大綱與部分手寫講義內容。

除了研究之外,李教授剛回來的時候也提到好幾次他在Stanford大學上電子學課程的經驗。老師在課堂上實際拿電晶體加以測試取得電晶體的特性曲線,就直接用這個曲線進行放大器的偏壓設計、小信號分析,取得結果。然後隨即直接用該電晶體接成電路,直接量測實驗結果進行驗證。之後不久,當時的陳俊雄系主任委請李教授修訂電路與電子實驗的課程。李教授就召集已故的詹國禎教授、曹恆偉教授以及我來進行講義的設計與編寫,以及安排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基本上就按照李教授的方式,讓學生能夠獲得手中電子元件的特性,再依照量到的特性來設計實驗的電路,再與實驗結果驗證比對。最初使用曲線尋跡器(curve tracer)來獲取電晶體的電壓電流特性。後來曹恆偉教授還購買了HP的參數分析儀來量測電晶體與二極體的特性。這是當時最先進的元件量測設備。修課的同學在助教的協助下,量取他的元件的特性,然後用畫圖機(plotter)畫出元件特性,再用量得的元件特性參數來設計電路。最後再用示波器、電錶量測結果,並與設計相互驗證。之後又陸續添加一些LCR量測儀器,讓進行實驗的同學能夠迅速實際量測多種元件的特性。去年劉志文主任、吳安宇所長發起電子學、電路學實驗的檢討與更新時,我也忝列討論會議。看到有些實驗內容還是當初的架構。

李校長在我的眼中是一位樂觀積極進取、捲起袖子跟我們一起工作的指導老師。李教授後來跟隨孫震校長借調到國防部,回校後擔任教務長、校長等重要職務;然而回到系裡的,覺得他還是和年輕時代一樣那麼熟悉。當他剛從教務長卸職時,有一天接到他的電話,問我實驗室樓地板承重的設計。我趕緊問在業界任職的學生有關無塵室設計的規格回報。原來是系裡有同仁委請李校長協助進行明達館內部的實驗室規劃設計。後來再一次看到李校長在校長一職卸任後,又有系裡主管同仁委請李校長擔任課程調整的任務,李校長也當即找了李琳山教授兩個人開始積極協調同仁、開多次會議討論課程調整的細節。這讓我想起了年輕時捲起袖子在實驗室開始搬儀器安裝進行工作的李教授。經過這麼多年、這麼多的經歷,沒有架子、積極實作的精神,一直沒有改變。李校長擔任要職,這許多年來,他的研究工作還是積極地進行,每年還是固定會邀請我參與研究生口試。從量子點、量子環、奈米孔洞紅外線光源、二維材料等題目與時俱進。在口試的場合,從問答討論中,可以看出李校長還是一樣在研究中扮演積極的角色,發揮他的modeling。即便是在校長公務繁忙也是一樣。2009年七月,李校長在會議中病倒入院手術,當天早上參加他的碩士研究生口試,才知道還有一位研究生因為李校長公務太忙還來不及改完他的碩士論文稿,尚未口試。回想當年他改稿的情形,認知到他非凡的多工能力。

李教授還有一項長達數十年的研究:他在陳履安先生擔任國科會主委的時候,因陳主委的徵求開始研究氣功、特異功能。早期我曾經協助李教授進行一些電路方面的工作,後來因為研究教學較為繁忙,就沒再參與了。李教授在這方面的研究在競選校長的過程中受到了一些質疑停頓了一段時間。多年前,李校長剛開始這方面研究的時候,曾經以臨時獲知、立即報名加入、最後一個報告的方式參與了崔玖教授的中醫研討會。還記得他當天從研討會回來之後,興奮地告訴我們過程的熱忱與投入。這個主題或有爭議與質疑,然而這正是研究與探索的本質與內容,李校長不變是他的實證以及樂觀與希望。路漫漫其脩遠兮,相信李校長必然會持續積極探索這個神秘的世界。期待他的分享與討論;或許在電機系館的沙發角落。

上圖: 2002年李教授主持國際研討會之照片。

上圖: 2004年李教授參與明達館捐贈儀式。

上圖: 李校長在電資學院電機學群畢業典禮中為畢業生撥穗。

林浩雄,1985本校電機博士,現為本校電機系教授。

編輯室報告

 

 

自本年度8月1日起,電機工程學系主任、光電工程研究所所長、及電子工程學研究所所長,分別由吳忠幟教授、黃建璋教授、及林宗賢教授接任,本期報導三位新任主管的未來展望。

貝蘇章教授自本(108)年8月1日起退休,本期報導貝教授榮退茶會活動。貝教授的高徒之一-本系丁建均教授,撰文寫出他心中「永遠微笑的大師」與系友們分享。

本期刊出108學年度新進教師-林澤、楊東霖及鄭宇翔三位教師報導。

107學年度電機學群畢業典禮,很榮幸邀請林本堅院士、中華電信謝繼茂董事長擔任貴賓,本期刊載兩位貴賓致詞稿,大學部致詞代表楊景鈞同學致詞稿,及大學部、研究所畢業生代表致詞稿。

本系於107年9月20日邀請李紋霞博士以「成果導向課程設計之理念與實踐」為題發表演講,從成果導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設計、具體實踐經驗、目標設定到課程操作練習,帶領師生深入淺出地了解成果導向課程設計的精神。本期報導演講紀實。

「成果導向課程設計之理念與實踐」演講紀實

 

許瑞福

 

時 間:107年9月20日(四)下午2:20-4:50

主持人:張時中教授

主講人:李紋霞博士

本校教學發展中心副組長

兼共同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前言

臺大電機系於106學年度第1學期,在系主任的支持與多位師生及助教的共同努力下,首次開設了「創意電資工程教育設計」課程,邀請大三以上共20餘位同學,與教師互動設計出適合106學年度第2學期的教案。同學設計出來的教案內容多元,橫跨無線通訊、控制、機器學習、光電、電子、機械設計等領域。透過自行開發之自走車系統(圖1)融合上述元素,設計出共18週的教案內容,包含在前8週動手實作出自走車;期末時撰寫循跡與迷宮演算法;解決軟硬體系統的問題等,引導大一同學一步一步實作出自走車並發揮創意,讓自走車暢行無阻,並順利於期末發表成果(圖2)。

   
圖 1. 電機系師生共同自行開發之自走車教材側視圖 圖 2. 106學年度第2學期期末發表師生共同觀看、評量大一同學成果

106學年度業已邀請具教育專業背景、本校教學發展中心副組長李紋霞博士以及江允芃助教,協助電機系師生設計課程狀況,使用問卷設計分析學生的背景與吸收情形。因此107學年度第1學期在進入課程之前,為使師生更進一步精進教案設計,於107年9月20日邀請李博士以「成果導向課程設計之理念與實踐」為題發表演講,從成果導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設計、具體實踐經驗、目標設定到課程操作練習,帶領師生深入淺出地了解成果導向課程設計的精神。

圖 3. 講者李紋霞博士

翻轉傳統課堂的成果導向教育 (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

演講一開始,李博士以固定菜色的桌菜(教師中心),以及自由選擇的自助餐(學生中心)選擇為比喻,引領師生思考選擇理想的教學形式並進行討論。部分師生認為桌菜式的課程設計,可以充分準備精細的料理,確保客人能夠享用一定品質的內容,然而較缺乏彈性。反之,自助餐式的課程設計提供學生較大自由度,然而複雜度亦較高,除備課教師難以設計並掌握相關情形之外,備課壓力也比較大。另外亦有選擇兩者皆非的同學,同學表示如何先引發胃口(興趣)才是重點。李博士藉此討論導出OBE最大優勢在於融合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二種教學理念的優點,就如同是薩利亞餐廳式的點菜,提供多樣式類型並能讓客人自由搭配的套餐模式,雖然仍是菜單中的固定菜色,然而提供的數量較多,客人也保有自由選擇性。

李博士介紹OBE其背景來自1980年代的美國教育改革,欲解決學生多元學習能力落差的問題。其核心理念不是聚焦在讓條件好的學生成功,進而造成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情形,而是希望能讓所有接受教育的同學都能得到適當充分的機會成功學習。她並依序說明OBE理念重要的五層面要素,包含執行範例 (paradigm of operating)、關鍵目的 (key purposes)、關鍵前提 (key premises)、執行原則 (operating principles)、通用領域實踐 (generic domains practices)。

成果導向的課程設計,初始需先想清楚執行範例與關鍵目的,也就是先為學習者建構學習成果的清楚藍圖與建置達成成果的條件機會。舉例來說,學生進入科系以後,究竟要培養哪些關鍵能力,什麼才是不會被模仿的技能與態度,或是不會被GOOGLE大神取代的能力,以便能夠讓學生在經歷大學四年學習後,充分具備職場、社會上的競爭優勢。確立好整體藍圖後,再努力營造達成預期目標的條件與機會,並以所有學生都能成功的假設作為課程設計關鍵前提。

Dr. L. Dee Fink提出學生關鍵學習可包含六個面向,分別是:(1)基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2)技能和思考的應用、(3)整合相關的觀念、人和生活領域、(4)自己和他人連結的人性面、(5)發展新感覺、想法、價值觀等的關注、以及(6)學習「如何學」的終身學習。不過,課堂上假如只有少數學生,教學者也許藉由身教、言教能夠充分教導上述內容,然而課堂上若有100個學生,要確保上述面向得到充分教與學品質,恐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成果導向的課程設計執行規劃原則具備四樣特色:清楚聚焦核心能力、擴展學生學習機會、學習成果高度期許、倒序設計。而在OBE教育核心理念精神下,若一門課程結束時當同學當得很兇,反而可能是展現出教學績效低落的現象,因為課程評量主要目的在於教育,不是為了懲罰學生,而是為了能客觀掌握學生學習現況和了解教與學落差問題,進而能有效協助學生學習改進以達成課程為其設定的學習目標。

最後透過5個面向,(1)清楚明確定義成果;(2)強調與生活情境結合的跨領域及跨能力課程;(3)著重學生學到和做出什麼?鼓勵批判思考、溝通、推理、評論、回饋和行動;(4)實施多元評量,強調達成最高績效成就的標準及其內涵及(5)應設定幾個階段的成果次目標,讓學生於過程中逐步累積成功經驗,來達到OBE通用領域實踐。

多元文化與媒體再現」通識課程案例分享

了解成果導向教育的課程設計理念後,該如何務實有效地進行課程設計呢?李博士接著介紹Dr. Fink 整合式課程設計的四步驟:(0)分析情境因素、(1)確定學習目標、(2)設計反饋與評量、(3)選擇教與學的活動(圖4)。並藉由臺大通識課程「多元文化與媒體再現」教學經歷,來分享並驗證上述OBE理念與課程設計步驟確實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她認為若是學生組成最為多元複雜的通識課程能產生良好學習成果,OBE 教學模式的實務價值更是能在專業課程充分展現。

整合式課程設計啟動步驟是必須先分析情境因素,例如:學生組成、課程屬性、關係人期望、教學者條件等等。接著進入擬定學習目標的階段。李博士提供了四道問題用以幫助擬定目標:「課程結束後,我希望學生學到哪些關鍵能力?在現有教學情境下,我為學生設定的目標合理嗎?我如何結合學生的目標/期望?我如何結合學校或教學單位的教育目標?」並在結合臺大通識教育目標和選修通識課學生特性下,李博士為學生擬訂以下可具體達成和檢視的學習目標。四項課程主題目標包括:「運用差異和肯認政治的多元文化觀點論述、檢視台灣社會對弱勢族群體有哪些刻板印象和媒體如何形塑、分析個人接受媒體訊息的情形與偏好、覺察個人對某些群體的刻板印象並嘗試顛覆」。以及五項共通能力目標有:「練習資料統整分析/批判反思能力、練習學術寫作模式和閱讀摘要能力、練習想法表達和議題討論能力、展現與他人分工合作的正確態度、累積正向的小組討論和合作經驗」,用來充分評估檢視教學成效。

目標擬定完成後,就進入了評量方式與教學活動規劃。此一部分亦是成功達成目標最重要的落實執行設計面向,因此在開始前有四個問題供切入思考,並歷經由左至右分別三次的評量調整(圖5)。根據以上的評量項目,最後加入Rubric評量工具設計(圖6),採用此類描述性評分工具,能幫助同學確實了解該從什麼面向努力,才能夠獲得好分數,如此可以達成取得成績與同學成長的良性循環。

「電資工程入門設計與實作」練習討論

臺大通識課程設計實例分享結束後,李博士以ABET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2019-2020,提出工程領域的七大目標,作為電機系師生教學目標設定的參考方向(圖7),並請現場師生分四組練習(圖8)。在一張白紙下透過106學年度第2學期「電資工程入門設計與實作」的課程目標,實際操作課程設計步驟。陳士元教授首先分析情境因素,有60位大一同學上課時間為三小時,同學具備交換電路與邏輯設計基礎,為選修實務課程,且同學有興趣投入程度高,具有TA與教學空間,系上期許與三電二數連結、幫助學學生探索EECS領域產生興趣。培養能力認知層面為自走車系統架構認識、需要哪些東西,情意層面為團隊合作、探索,技能層面為動手做過經歷軟體、硬體,主要是仿效還沒有到創造階段。

圖 8. 陳士元教授分享

接著大三詹欣玥同學提出電機系需加強所學習的課程與專業分組關聯,例如透過前輩、學長姊、老師分享經驗,才不會浪費時間在電機系迷路而找不到未來方向。而大三林文炤同學認為同學實作經驗差異大是需要考量的因素,若只有分通過/不通過,同學花很多時間分數卻無法提升可能會降低意願。另外此門課應該達成的目標,是幫助同學透過此門課探索了解電機系,從而達成人才分流的效果。碩一陳界宇同學則認為學生先備知識不多,因此課程需要更多助教資源協助。現場討論熱烈,但可惜的是因時間不足而無法完成一具體教案。

經由此次李紋霞博士的講授分享與親自引導,師生對成果導向課程設計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亦將於本學期課程導入相關理念。目前教學團隊正在進行「電資工程入門設計與實作」課程設計精進工作,下學期亦會再次開設供大一新鮮人修讀。期許透過專業課程創新,幫助臺大電機系在人才培育與創新上更上層樓,為台灣社會及科技產業創造更多價值回饋社會。

【參考資料】 李紋霞(2016)。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在課程教學之成功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66,18-31。

許瑞福,「創意電資工程教育設計」課程助教、電信所碩士班研究生

107學年度電機學群畢業典禮研究所畢業生代表致詞

 

許瑞福

 (12-1)許瑞福照片

院長、中華電信謝董事長、各位所長、各位師長、各位家長以及在場的各位電機學群的畢業生們大家好,我是電信所碩三的許瑞福,也是今年台大研究生協會即將卸任畢業的會長!

今天是一個很特別的時間,穿上畢業袍脫下畢業袍、過了今天之後,摸摸自己的臉和肚子好像人本身沒有什麼改變,但有些事情好像又真的改變了,因為我們的人生確實進入了下一個階段,一個要獨立自主展開各自的人生的階段。有些人可能已經找到了工作,有些人要出國,有些人繼續留下來深造。在下一個階段的我們,會承擔更多的責任,我們除了需要面對職場的挑戰養活自己之餘,面對更多重要人生的選擇,可能需要在過程中盡力照顧身邊更多的人。

三年前我也在台下還是個死大學生,修修課做做project也不知道未來要幹嘛,進入研究所之後的時間簡直像是調整了兩倍速一樣一晃眼就過去了,泡在實驗室看起來好像在認真讀書做研究,其實一半的時間在跟同學閒聊晃來晃去;每個禮拜見教授前就像跟見暗戀的女生一樣緊張心跳加速,明明沒做出多少東西卻要絞盡腦汁描述得好像非常認真,上台報告一句話被學長和教授們問了五個問題答不出來,一直到畢業前不分晝夜花盡吃奶的力氣,在電腦螢幕前擠出更多的詞彙交代這段研究所的歲月我們到底哪裡不一樣,卻只知道每天體重增加的速度比我論文字數還要快。

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慢慢地學會了享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創造知識的樂趣,還有何謂「工程師」的價值。我研究所是電波組的,其中一個相關領域叫做RF MEMS,是把微波元件用微機電的技術做得很小很小,有一天我在讀論文的時候,讀到一位RF MEMS的祖師爺叫做Gabriel Rebeiz,他在美國國家工程學院的終身成就頒獎上,說了一段很動人的話我稍微翻譯了一下:

「我來告訴你什麼是工程師。工程師是一群在陰影後默默工作的一群人,沒有人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即便你向大眾們認真解釋什麼是可調式天線、相位陣列等等,大家可能還是不太明白。大多數人都知道律師、醫生在做什麼,但工程師呢?好像有點遙遠。

可能當你正在開一台Toyota、踩下煞車時,發現他可以停住沒有發生車禍,你才感謝蒼天那位工程師沒有亂設計一通;又或者是當你坐飛機時,可以安穩地降落;又或者是當你儲存資料時,發現這部電影沒有突然變成一本電子書,又或者是當你在講電話時可以從另一頭聽見溫暖的聲音。

就是這樣不計其數的一群人,在沒有人知道的陰影中努力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好,但通常不太容易被了解。工程師的最終目標就是讓人類的生活更安全、可靠、舒適、節能。」

這段話一直深深的刻在我的心中忘不了,他告訴了我身為工程師這個職業謙卑而又偉大的價值,我們努力打造可靠的科技讓人類的生活過得更好卻不張揚。不論社會或是時局如何變動,我們電機人不隨意大放厥詞,始終不斷靠著我們的努力、汗水和才華,一步一步持續貢獻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成為台灣的支柱、讓台灣被世界看見。

但除了幫助改善人類的生活之外,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做得遠比我們想像中得更多。我期許自己也希望大家進入下一個階段後,不要讓25歲的自己過得像65歲的退休生活,腦中只想著帳戶有多少錢、準備出國去哪裡玩,不要變得彷彿人生目標只剩下追求安穩的生活。

要說我今年當一年會長最大的心得是什麼,那就是從關心身邊的人事物開始,從你的發言和行動開始,從成為一個更有溫度的人開始,台灣真的會因為你的努力變得更好一些。在我讀愛因斯坦的傳記時他說過一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了什麼,而不在於他能得到什麼。」其實很多時候工程師們除了賺錢之外,我們可以真的可以做得遠比我們想像中得更多,特別是我們是「台大人」。

「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這句聽起來八股的校訓,卻似乎逐漸成為了我們共同的使命。要說台大人有哪裡唯一與人不同的,除了入學的成績之外,就是對國家和社會的使命感,也是這份使命感和夢想也會帶我們走到更遠的地方。從今天走出校門之後,台大人的身份就會跟著我們一輩子,我們的成功和榮譽也都會和這所學校綁在一起,當我們功成名就發大財,千萬不要忘記現在坐在台下的自己的模樣,也不要忘記養育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家台灣。

最後我想獻上誠摯的感謝,感謝細心指導我們的老師們,感謝養育我們的父母,我們終於可以賺錢包紅包了!祝大家畢業快樂,謝謝大家!

 

許瑞福,電信所2019年碩士班畢業。

107學年度電機學群畢業典禮大學部畢業生代表致詞

 

解正平

 (11-1)解正平照片

院長,主任,各位教授,各位家長,各位親愛的畢業生,還有延畢生跟未來的老闆們…大家午安,我是台大電機119級畢業生解正平。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我們的電機命。

首先,我想請各位同學,借我十秒鐘的時間,想一下四年前的時候,那時候我下巴還沒這麼長,那時候學測還有75級分,那時候我們還以為上大學可以混四年,那時候我們還以為讀電機系未來一片光明,可惜這四年來的變化實在太大,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自己是因為什麼原因告訴自己來念台大電機的。有沒有人是因為分數夠所以來念的可以舉個手嗎?咦?這麼少人嗎?我應該是在電機系吧?在上大學以前,大家都很會考試,尤其我們很會做選擇題,什麼刪去法,什麼不會就猜C,什麼單選多選都會寫,可是上了大學,明明很會做選擇的我們,突然不會選擇了,不太會用腦袋想怎麼選,常常是跟風看別人選什麼就選什麼。不知道怎麼選課,不知道做甚麼專題選什麼領域,不知道要就業還是要研究,女生不知道怎麼選男友,男生不知道他沒辦法選女友,唉,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尤其在這個十一個領域的足球系更難找到答案,所以我們都會去羨慕別人怎麼選,想說這樣選就會是最穩的,可是,什麼時候我們才要聽自己的想法做選擇呢?還是說當初我們就不應該坐在這裡參加畢業典禮,不應該跳進電機系。

我很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真的喜歡電機嗎?答案真的很難喜歡,這個系要學的東西那麼難,系館又蓋那麼多,上課椅子又那麼爛,電電實驗的儀器又很常壞掉,身邊肥宅同學又很髒很醜,對就是你啦,明明那麼多不喜歡,那為什麼我們還要讀電機?沒錯!就因為我們的命是電機命。

對我來說,我當初會唸電機只是因為覺得台大電機很屌,想來看看這麼多人的系,究竟會看到怎樣神奇怎樣奇怪的人,結果真的通通很奇怪。電機系有人可以編四年所有的跳舞,戲演詞台背倒人有,聽不懂嗎?這句話反過來唸就懂了,還會打球打到樓上,會組band會組合唱團跟交響樂團,甚至會自己打造密室逃脫,自己設計螢光舞,自己辦黑客松,真的真的,我很不敢相信台大電機,可以做這麼多事,可以這麼厲害。但越接近畢業很多人漸漸發現,做這些到底能幹嘛?書不好好唸,浪費時間做一堆有的沒的,四年來怎麼好像一事無成,好像我們沒為自己未來做更有意義的事。但這些事情證明了一件事情,我們不是只會死讀書,我們是一群為了一個目標會非常非常努力的人,即使不確定做不做的好,即使不知道我們做這些能幹麻,可是我們會完成這個目標,我們的電機命是厲害的。

四年來很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為什麼我明明以後用不到還要學這個?我們為了應付電機系努力記得四年只有一天會畫的smith chart,努力理解什麼是Annihilator殲滅者,還有努力用設node電壓解branch電流來解都不知道有沒有出錯的題目,而最常聽到要學這些的答案都是你怎麼知道以後用不到呢?搞不好以後會有用的到啊?我自己是覺得這四年來最重要的是,不管你喜不喜歡,不管你想不想要,我們都勇敢的過完這四年電機生活,我們願意一次一次看著日出,我們願意一次一次打著cout或是print或是console log,我們願意只要給我們一個死線,我們就一定會完成它。即使我們很累學的很痛苦,可是我們現在能夠坐在這裡,是因為我們不斷學習使自己更成長更豐碩,厲害的不是這四個字台大電機,厲害的是我們,我們的電機命是勇敢的。

常常有人說唸電機出來的人都很冷漠,比如說學生選舉投票率超低,或是社會運動都不討論不關心,更貼切的可能是fb社團訊息都不看,或是我每次要找人幫忙都少數幾個會主動幫忙。當然冷漠要找藉口很簡單,電機系課太多啊,電機系作業寫不完,電機系太忙了,可是各位有沒有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就變成冷漠的人呢?好像要直到我們發明出什麼東西,或是做出對人類多大貢獻一樣,我們才能證明自己有在關懷這個社會,證明我們有活著,可是我們並不是一台machine,一個function,工作進來工作完成.,我們可以時時刻刻想一下自己能為身邊的人做些什麼,我們有能力,我們也要有想法啊。比如說長大以後,真的拜託不要再捐系館,這樣只會增加台大其他系的仇恨值,可以換一下課桌椅嗎?或是蓋棟體育館啊,宿舍啊,學生餐廳啊,好啦開玩笑的,我的意思是我們身為電機學生,每個人都往不同領域發展,你可能是在做對人類很偉大的事情,可是不要忘記身邊很多你視為理所當然的人;你可能出國飛到其他國家過著很好的生活,可是不要忘記你是在這片土地長大的;你是台大電機,可是不要忘記你不是死的,我們的電機命是自由的。

我們體內會流著這條電機命,其實要感謝很多人,可是我沒有很想講致謝這個部分,因為我該拿的學分都拿了,不需要再看教授臉色了。可是仔細想想,如果我不說謝謝,之後的推薦信可能就拿不到了。(咳咳),身為畢業生代表,我要感謝所有台大電機的教授們,謝謝你們這四年的教導,不管是我從影片上認識你,或是睡夢中認識你,又可能我不認識你,但我還是要謝謝你們,謝謝你們即使我們很混但還是很認真的上每一堂課,謝謝你們即使我們有人很愛上課亂問問題但還是有耐心地回答我們,謝謝你們來參加畢業典禮,謝謝你們栽培我們這群電機命,謝謝你們。

再來大家記得看看現在坐在你旁邊的同學們,你可能從小就認識他,或是你可能大學四年來都沒看過他,或是他把電機系當醫學系在唸,可是沒關係,我們一樣對他們說聲謝謝,謝謝他作業借你抄,謝謝他寫考古題解答,謝謝他長這麼醜讓你交到女朋友,謝謝他們跟你一起接受這條電機命,當然除了謝謝,還有拜託他們,拜託他以後給你工作,拜託他以後賣你雞排,拜託他下次見到你還是會俯首撐腰說聲老闆好,而不是視而不見。

可是生命其實真的就是這樣來來去去,沒有人會一直留在你的同溫層,同學終究還是會慢慢遺忘,朋友終究還是會漸行漸遠,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一直都在身邊的人,他們就是在座的家人們。很多人都是遠從家裡來到這裡念書,可能家裡早就習慣你不在的時候了,但家還是我們的開始,家人一直守護著你我的電機命,記得要對他們表達你們的感激,願意陪我們一路走到今天真的真的要好好說聲謝謝。當然我有些話要對我的爸媽說,可是我沒

有要說謝謝,我要說的是:I love you…three thousands.

最後,大家不要忘記今天是畢業典禮,應該不是來聽我講幹話,是要來道別的,而最重要的道別在這裡,(拿出學生證),沒錯就是一張學生證,當然有可能你的顏色跟我不太一樣,但不管是黃色還是綠色的,我們都要跟它說再見,當然不是因為之後沒辦法搭捷運或買電影比較便宜,各位,這個代表甚麼?代表22年人生的1/4,今天我們要跟這22年的學生青春說再見,我們已經長大到,出社會好像就是明天的事了,不知不覺我們就會進到人生下一個階段,都來不及抱怨還沒準備好,來不及不滿畢業即失業,來不及納悶自己怎麼唸台大電機,我們就要…畢業了。

如果你剛剛睡著了,沒關係現在我簡單講個懶人包。在場有的人可能覺得我們已經浪費了人生前面的1/4,浪費了大學四年,可是我們還有3/4啊,我們很平庸,可是我們還有時間能給自己勇氣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們還是要為自己設立目標突破極限,我們一定可以努力好好活著,因為我們很厲害,我們很勇敢,我們很自由,我們的電機命是無限的。(彈指)

最後在做個懶人包的懶人包,不要忘記我們都是台大電機。

各位台大電機119級的畢業生,恭喜大家畢業,畢業快樂,謝謝大家。

解正平,電機系大學部2019年畢業生。

107學年度電機學群研究所畢業典禮貴賓致詞

 

 謝繼茂

(10-1)謝繼茂照片

各位即將畢業同學、家長親友、張耀文院長、蘇炫榮所長、各位師長 大家好。

首先,我要向所有的畢業生祝賀,完成學業了,即將離開學校進入人生的另一個旅程展開多采多姿的生活,恭喜大家。

我也要感謝張耀文院長及蘇炫榮所長的邀請,讓我有此機會參加 電機學群研究所的畢業典禮,能和台灣最頂尖的研究所畢業生共聚一堂,分享你們的喜悅,個人感到非常地榮幸。

我和各位一樣曾在台大念書,今天很高興能回到學校來,與學弟妹們共度大家在學校的最後一天,也借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我在職場上的幾個經驗:

  1. 務實致用:學校的環境與企業的環境是不同的,如何把在校所學應用的企業實作場域,是需要學習的。現在,台大與多家企業合作辦理「電信菁英培育專案」,讓各位學弟/妹在論文撰寫期間,就有機會到企業實習,提早接觸實作研發的環境,了解職場上的實務議題如客戶要求、品質要求、速度要求等,可以將學校所學的新技術與企業一起創新,培養務實致用的能力及態度,這對大家未來職涯發展,建立了很好的基礎。

  1. 不斷學習:要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才能在

職場上不斷創新,並且能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脫穎而出。中華電信公司與台大有長期的員工培育計畫; 這幾年隨科技潮流趨勢,開辦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處理、影像辨識、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學程班,還請教授指導專題研討、實作演練,課後還進行認證測試,可以讓員工不斷的提升學識與能力。

  1. 想在前面、做在前面、走在前面:一個企業要在業界居領先位置,一定要有優質的員工,持續關注科技趨勢及技術演進,才能讓公司一直走在最前面。未來,我們也看到5G應用浪潮,人口老化、退休潮,AI、IoT帶來的生活科技創新、以及政府及企業的智慧化需求。面對新的挑戰,中華電信亦正在進行重要的轉型計畫及佈局,搭配員工退休潮,我們將進用大量的優秀科技人才,開發創新智慧產品及服務。非常歡迎走在科技尖端的台大人,可以跟我們一起寫公司的歷史。

最後,再次恭賀各位學弟/學妹今天畢業,即將展開新的前程,未來將成為台灣社會的棟梁,創造新世界,恭賀大家,也祝福大家。

謝繼茂,現任中華電信董事長。

107學年度電機學群大學部畢業典禮貴賓致詞

林本堅

(9-1)林本堅照片

 

張耀文院長、劉志文主任:謝謝你們的啟發和鼓勵。

各位家長:感謝你們生養這麼優秀的子女。從他們的成就,可以看到你們的成就。

電機系的學弟們:四年寒窗.有白費,你們畢業了。恭喜大家!這四年佔了你們生命的1/5。不算少。但是對一個56年前畢業的我來說,這四年僅僅佔了我生命的1/19。比你們少多了。可是現在的我,比56年前的我,更加覺得這四年的重要。累積了這麼多在產業界和教育界的經歷,又看到我們那一屆的同學從廿歲的小伙子邁進到髮蒼蒼、眼茫茫,以及他們各自不同的成就,我覺得要問大家一個重要的問題:

「台大電機系的畢業生應該有什麼抱負?」

「抱負!? 你說的是生涯規劃吧?這幾年我雖然忙學業、社團、交異性朋友,但是並沒有不作生涯規劃呀!」

不錯,全台灣各處的畢業生都有生涯規劃。可是台大電機的同學除了生涯規劃,還要有抱負。你們出去找一份好工作,賺錢致富都不成問題。但是把這些當作抱負,未免太小了。全台的精英只有這樣的抱負,台灣還有希望嗎?父母親會滿意嗎?我們必需在各方面給同輩及將來的學弟妹們做好榜樣,台灣才會有

希望。

畢竟大家很多是2015年指考第二類組的11,158人中的前44名,是全台理工科的指標人物。將來我們會當董事長、執行長、研發長、所長、部長、院長、校長,政府的首長等等,在事業方面不用擔心。

不要忘記我們也會是家長,建立美好的家庭,注意子女的教育,幫助他們也成為萬人中的前幾十名,送他們來唸電機,勉勵他們有大抱負。

另一方面,電機系也出了神學院院長、神學教授、牧師等。電機畢業生不僅關心事業的成就,家庭的美滿,也關心世人靈命的健壯。

人生像一個三角形,有事業的一面,家庭的一面,和屬靈生命的一面。作指標的人必須在這三方面都建立好的榜樣,也樂意在這三方面幫助別人。

建立什麼榜樣?要有Integrity。這個字不太容易翻成中文。我翻成誠信、正直、和操守。台大人必須是誠信人、正直人、操守人。缺一不可。

為什麼要有Integrity? 先說事業。在我們的職位上,同儕的能力和機會都差不多,怎樣才能被擔負更大的責任?當然要有誠信,正直,和操守。這是應該有的抱負。遺憾的是,有時候缺少Integrity的人會當權。這是瑕疵,是病態,不是一個永續經營、健康成長的社會所能延續的瑕疵。

回到抱負,我希望大家的抱負是超越法律的,不僅僅守法而已。怎麼說?我來舉一個例。這是2006年中國時報登載的一篇獨立評論。

作者說:『我帶三歲多的兒子到美國旅行,寄宿親戚家。親戚拿全新的兒童汽車安全座椅給我,說:「給你用,這裡規定兒童一定要坐這種座椅,但是因為是借來的,請儘量不要弄髒。」兩週後,我不用開車。他拿著半新的安全座椅到量販店退貨。店員一聲不吭,錢全數奉還。親戚得意地對我說:「美國的商店,30天內都可憑發票退貨,所以我們常來這裡『借』東西。有些人甚至連電視都『借』哩!你說美國人笨不笨?無條件退貨的漏洞這麼大,他們竟然都不知道!」』 真的不知道嗎?當然知道,但是這漏洞在那裡不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多數人都為整體著想。否則如果人人都這樣佔便宜,退貨的方便勢必不能繼續,損失的歸根到底還是自己。我們台大人要帶頭做榜樣。雖然是合乎規定的事,我們也不佔這個便宜。沒有誠信、正直、和操守的事更不必說了。

Integrity 在家中也是不可少的。家長如果言出無信,常常做違法的事,會得到家人的尊敬和信賴嗎?他的子女會做守法的人嗎?對父母會有誠信嗎?Integrity在屬靈上更不可少,因為是有靈命的人的基本要素。更嚴重的,若是牧養的人沒有Integrity,他根本沒有資格牧養。

台大人應該還有一個抱負,就是互助合作。一個人的力量有限,除了貢獻自己的力量,要能激發多人的才能和凝聚多人的才幹方能做大事,就是對人群有重大影響的好事。做這種事,說不定自己也會得到一些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好處,但那是副產品,不能本末倒置。我們在學校裡講究和同學競爭,把排名擠到前面。公司也排名,可是講究的是成員對團隊的用處,他能不能把才智用在互助合作上,不浪費在破壞性的競爭上。

我教微影學,是半導體製程需要的學問,有很多有用和有趣的題目。我也把微影學當作教創意、解決問題、和互助合作的平台。有些作業我規定一個人交來的不收,必需有兩、三人合作的才收。

最近我把全班28人和幾位旁聽生分成四隊,叫他們討論某種微影方法的優缺點。我指定四位成積最好的同學作隊長,各隊自己推選報告者,每一隊輪流報告一項優缺點。評分的方法根據各隊提出來優缺點的數目跟總數目的比例。我看到同學們踴躍地討論,用心地報告,覺得這樣的做法比我滔滔不絕在課堂上嘮叨好多了。同學們理解並深深記得這些優缺點,可以學以致用。期末考時,我出了一個考題,請每一位同學各自列出三個優點和三個缺點,用發表文章的寫法來解釋這些優缺點。這樣,他們也有機會學文字表達。

時間不多,我就在這裡作一個總結。我們必須有抱負對事業、家庭、和靈命負責。Integrity和互助合作是我強調的。未來的董事長們,我趁你們羽翼還沒有豐滿的時候衷心地給建言,將來你們高飛的時候,不要忘記年青有為,思想純正時的抱負。

謝謝大家聆聽!

林本堅院士,1963年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1970年取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任職IBM華生實驗室及其他單位22年,2000年加入台積電共十五年,先後帶領研發團隊創造許多世界第一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