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攜手日本九州工業大學 共辦國際讀書會

撰文:林如貞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與日本九州工業大學於2024年10月29日攜手啟動國際讀書會計畫,以「科技之侷限與突破」(What technology cannot solve and how to solve such problems)為主題,旨在促進兩校學生跨文化交流與協作。此計畫於今年三月在臺灣舉辦實體期末交流活動,兩校學生齊聚一堂,分享豐碩成果與學習心得,為此次合作計畫劃下圓滿句點。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人們逐漸體認到科技並非萬能。諸如「電車難題」等倫理困境,以及垃圾掩埋場引發的環境管理挑戰,在在凸顯科技的限制。本次國際讀書會透過跨國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從多元視角審視科技的局限性,並探索創新解決方案,期能培育具備跨文化協作與批判性思維的未來人才。

此國際讀書會分為線上與實體兩階段。為期半年的線上活動,學生透過跨國協作,深入探討「科技之侷限」相關議題,分享彼此的社會文化觀點,並共同研擬預防與解決方案。實體交流階段,九州工業大學師生抵達臺大參訪,展開為期三天的密集交流。活動內容豐富多元,包含校園導覽、文化體驗、參訪臺大工學院博物館及土壤博物館,以及欣賞臺大學生的音樂表演。此外,兩校學生也一同前往九份、金瓜石等地進行戶外交流。

參與學生在活動中獲益良多。電機系五年級的吳弘翔同學分享,儘管組員在學科背景、興趣、語言及文化上存在差異,以及線上討論彙整報告主題的過程遭遇挑戰,他們透過相互傾聽與合作,一一克服難關。電機系四年級的莊晧昱同學則提到,科技無法解決的問題其實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透過團隊討論,他深刻體認到儘管沒有完美解答,期盼透過小組報告,能讓大家正視這些問題的迫切性,進而激發更多創新解決方案。

莊晧昱同學表示,他在此次活動中學會以更開放的心態,尊重不同文化脈絡下的處事與決策方式。他強調,包容與尊重是有效溝通的基石,唯有相互理解彼此的不足與差異,並接納多元觀點與價值,才能真正促進交流。吳弘翔同學也深有同感,當參與者皆懷抱熱情交流學習,語言不再是阻礙。儘管文化與語言的差異無可避免,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共同的目標能拉近彼此距離,進而建立深厚的跨文化友誼。

東大參訪心得_沈宜諺(電子所碩士班)

撰文:沈宜諺(電子所奈米組)

參訪日期:2025/03/03–2025/03/05

很幸運能夠參加此次前往東京大學物性所的參訪,在短暫的三天內,我們深入認識並參觀了近12 間實驗室,了解其研究方向與技術應用。

東京大學物性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Physics, ISSP)成立於1957年,是全球頂尖的物性物理與材料科學研究機構之一,致力於凝態物理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匯聚了眾多在超導、自旋電子學、量子材料、先端顯微技術及光學物理等領域的頂尖學者。

ISSP的研究涵蓋多個領域,從探索物質在極端條件下(如超低溫、高磁場、高壓力等)的行為,到開發新型功能材料與量子計算技術。研究所內設有多個獨立實驗室,每個實驗室專注於不同的研究方向,例如高溫超導、拓撲材料、太赫茲光譜技術、低維電子系統與磁性材料等,這些研究不僅推動基礎科學的發展,也為未來的科技應用奠定基礎。

此外,ISSP 還與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保持緊密合作,並提供開放式的大型實驗設施,例如同步輻射光源、超低溫與超高磁場實驗平台等,讓國內外學者能夠共同推動物性物理的前沿研究。


1.1 雷射相關實驗室

此次參訪,我們參觀多個以雷射技術為研究主題的實驗室,如小林洋平教授的高功率雷射加工、板谷 治郎教授的軟X 光阿秒(attosecond)雷射激發溶液分子的高次諧波產生分析、木村 隆志教授的X 光應用、岡崎浩三教授角分辨光子能譜學(Angle 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ARPES)分析,以及松永隆佑教授的光激發效應,如反向自旋霍爾效應。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林教授對未來勞動力短缺問題的前瞻性考量,思考如何結合AI 提升製程的自動化與智能化,而實際上也小林教授也真實地打造了一套智能雷射加工系統,能根據客製化需求,預測加工結果,並評估所需的機材與成本,大幅提高生產效率與靈活性。小林教授的研究讓我意識到,科學研究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技術轉化為實際應用,與現今社會議題連接。


1.2 理論計算相關實驗室

在理論計算方面,尾崎 泰助教授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進行材料設計與物性研究,以及押川 正毅教授專注於量子物理的理論計算,此次則是介紹了一維系統中低溫費米子流動問題。由於這類研究涉及龐大的數值運算,ISSP 特別設置了超級電腦,並每五年汰換一次,以確保計算效能。目前,計算主機―Ohtaka 的運算能力高達6.881 PFLOPS,並附有420 TB 的記憶體,運算能力極為強大。看到這樣的計算資源,若是未來能持續與ISSP 進行研究交流,使用到這些資源,將能大幅提升理論計算的效率與精準度。



1.3 材料科學相關實驗室

此外,ISSP 在材料物性研究方面涉獵廣泛,特別是在電子自旋與量子效應方面投入了大量研究。例如,井手上 敏也教授從極性與對稱性的角度探討二維材料的量子效應,最主要是介紹到應用於量子整流的超導二極體效應(superconducting diode effect,SDE),PbTaSe2 的應變誘導超導二極體效應(Strain-induced SDE),材料受到應變後導致的晶格結構變形會使得極性結構對稱性減弱,進而引起在超導狀況下的diode effect,對於量子整流具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利用最基礎的物理機制和基本原理,延伸應用至量子領域令我驚嘆,彰顯了基礎物理在前沿科技發展中的重要性與活用性。


三輪真嗣教授則是研究材料中的量子電子自旋現象,尤其以磁性材料為主軸。比較特殊的是三輪教授是使用分子束磊晶(Molecular beam epitaxy, MBE)系統進行金屬薄膜的成長,相較於常用的濺鍍機(Sputter),其長晶環境更為低壓能獲得更好的結果,此外三輪教授也展示了藉由分子手性差異引起的自旋選擇性的研究成果。

最後,山下 穣教授則專注於極低溫與高壓環境下的超導材料研究,尤其以核斷熱消磁冷凍機進行的極低溫(最低約1 mK)的材料物性研究著重介紹。除此之外,山下教授在ISSP 中建立了液氮回收與加壓系統,不只能夠循環使用且可自助式進行液氮的填充,大大提升研究的方便性與降低消耗性研究花費。

整體而言,這次參訪不僅讓我接觸到最前端的材料物性研究,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基礎物理如何轉化為實際應用並進行研究。


1.4 各式領域實驗室

除了前述的實驗室之外,我們還參訪了小濱芳允教授的世界第一超高磁場實驗室,致力於超高磁場下的物性分析和長脈衝磁場的開發。根據不同的磁場強度,產生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最極端的磁場是透過磁束濃縮法來實現,該方法利用電流通過金屬環,使其因內向的洛倫茲力而迅速縮小,進而在瞬間提升磁束密度,創造出短脈衝的超高磁場。在參訪過程中,親眼見證如此前端的磁場控制技術,儘管我對磁場研究並不熟悉,但仍能感受到這個實驗室的專業度與技術突破的重要性。

最後,ISSP 的研究領域不僅限於固態材料,還涵蓋了生物物理學的相關研究,例如此次參訪的林 久美子教授便專注於細胞內蛋白質動力學的研究,結合了光學捕捉技術(optical tweezers)、螢光顯微鏡與單分子測量技術,以極高的時間與空間解析度追蹤蛋白質的運動行為,進而發掘其動力學機制。

此次參訪東京大學物性研究所,不僅讓我們見識到世界級科研機構的運作方式,也讓我們更加理解物性研究的最新發展與應用潛力,從超導、自旋電子學到先端電子顯微技術,各領域的研究都展現了其獨特的科學價值與技術突破。更為重要的是,此次參訪的機會不僅加深了對物性研究的興趣,也讓我們更加明確未來的學習與研究方向。無論是技術層面的探索,還是學術研究的思維模式,都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最後,我對東京大學物性研究所提供的這次寶貴機會表示衷心感謝,希望未來還有機會能夠進一步深入交流與合作。

東大參訪心得_任承賢(電機系四年級)

撰文:任承賢(電機四)

實驗室參訪及心得

1.Prof. Jiro Itatani (Attosecond Lasers)

教授介紹他們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主要為軟X 射線阿秒脈衝的產生,以及原子、分子與固體的阿秒光譜研究和超快軟X 射線光譜技術的開發。教授有提到研究這些是為了研究光電效應中的電子動態、凝聚態物理系統的電子行為或化學反應中鍵結形成/斷裂過程等。

2.Prof. Kozo Okazaki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Kozo Okazaki 教授和其他教授的共同實驗室,其空間很大,有許多精密儀器和大型儀器,且有用鋼架和透明帆布分割成很多區塊。

岡崎教授實驗室的研究主題,專注於利用雷射ARPES 技術,在極低溫與極高解析度條件下,研究非常規超導體(銅氧化物超導體)中的電子結構。應用為未來室溫超導或高性能量子材料的開發。

3. Prof. Taisuke Ozaki (First-principles Computation)

Taisuke Ozaki 教授主要研究材料表面和二維結構的第一性原理模擬,下圖左為教授利用密度泛函理論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進行材料設計。下圖右則是實驗結果和模擬計算的結果對比。

上述的實驗室由於需要模擬原子層面的結構,需要龐大的運算資源,故東京大學物性所籌組自己的超級電腦,並每五年迭代一次,以確保計算效能。目正在使用的計算主機為Ohtaka,其運算能力高達 6.881 PFLOPS,擁有1680 個中央處理器節點(每個為64 核*2),運算能力極為強大。看著這樣的計算資源,心中不免感嘆其財力的雄厚以及日本政府對於學術支持的力度之大。

4. Prof. Yoshimistu Kohama (High Magnetic Field)

Yoshimistu Kohama 教授的研究主題是讓我最為大開眼界的,一方面是實驗過程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力,另一方面則是他的介紹是所有教授中最淺顯易懂的。教授的研究主題為高強磁場來的分析和應用和脈衝場下的磁性材料應用。其中高強磁場的產生,主要是利用磁束濃縮法來實現,電流通過金屬環,當我們改變金屬環的厚度和內徑,使其因內向的洛倫茲力而迅速縮小,瞬間提升磁束密度。

後記

此次的參訪真的讓我獲益良多,以下分為幾點來闡述,第一是徹底打破了我對物理系及相關研究所的認知,原來學術領域的研究對產業界也有很大的關連,且領域的多樣性也非常豐富,甚至涵蓋了生物物理學等領域。第二是徹底拓展了我的視野,讓我體認到研究經費和器材的完備性對一個研究者是多麼的重要,在這次的參訪中,我也有和一位來自內蒙古大學的研究生聊了許多,分享彼此的求學經驗,也向他請益了許多來東京大學ISSP 就讀或準備考試的細節,這對我將來不管是要申請東大抑或是國外研究所都有莫大的助益。最後則是他們對於學術研究的重視和思維模式讓一路在台灣受教育的我深受震撼,這也令我不禁反思:政府對於高教的投入是否足夠?是否值得和他國學習借鑑?

當然能獲得這次出國參訪的機會我由衷地心懷感激,首先是感謝東大資助這次出行的部分費用,也感謝系上願意提供生活費的資助,最後更要感謝彭教授積極的安排各項事程,並在出國前指導我們閱讀相關論文,提前知悉東大ISSP 的一些研究領域,讓我們能對接下來的3 天行程有更大的掌握度。

 

東大參訪心得_廖宇軒(電機系三年級)

撰文:廖宇軒(電機三)

由於上學期修課的機會,本人有幸參與此次的參訪計畫。在這次的參訪中,參觀了各類的實驗室,以及透過簡報大致的了解各實驗室的研究內容。這其中有理論計算的教授,也有聚焦在具體工程問題的教授,以及研究各種極端條件下的物理的教授。以下是這趟旅程中,一些我覺得有一些想要分享給大家的資訊。

一、極端條件下的物理現象:

小濱芳允教授的實驗室是在做超強磁場。這位教授使用了電磁濃縮法產生了瞬間超強磁場(1000T)。在使用電磁濃縮法的時候,會通上大電流,此時中間的銅圈會受力而收縮,進而讓磁力線密度上升,以達到超強瞬間磁場。在講解完之後,教授有實際操作這個方法給我們看:當電流一被開啟,放在裡面的銅圈立刻就被壓扁了。

另外,山下穣教授的實驗室是在做超低溫的物理性質研究。有一些材料如CeCoIn5 在極低溫(接近絕對零度)和適當大的磁場下,會表現出一些截然不同的物理性質。

二、材料科學

井手上敏也教授的實驗室是在做二維材料性質的研究。二維材料有很多通常的三維材料不會有的性質,因為其對外部施加的效應更加的敏感,像是電致超導和拓樸相轉移等。另外,這位教授利用結構的非對稱性所產生的超導二極體效應可以做到非常好的整流效果。除了上面這些特別的性質外,還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特性,那就是二維材料如石墨烯由於其能帶結構中具有狄拉克點(dirac point,即能帶中不光滑的點),當我們通上交流電時,正弦波的電壓會產生幾乎是方波的電流。

尾崎泰助教授的實驗室在做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FT)的第一性原理計算各種材料的特性。這類的計算的計算量都非常的大,因此需要使用超級電腦。這趟參訪中,我們有幸可以親眼看到位於該設施的超級電腦:ohtaka。這台電腦擁有420TB 的memory 和2.3PB 的storage,並且擁有1680 個CPU nodes和8 個FAT nodes。另外,這台電腦在運作的時候會有非常大的運轉聲音,因此我們並沒有在這個房間裡面待很久。

三、雷射

在這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林洋平教授的實驗室。這位教授有提到一個我覺得很有意義的概念:現在的自動化生產是大量的生產相同物品,然後大家再去購買價格實惠的量產品,那我們是否有辦法自動化的生產客製化的產品呢?具體而言,教授是在研究如何打造一個自動化的雷射加工系統,他的方案是透過輸送系統,在雷射端和攝影機端來回移動,並透過電腦讀取攝影機的影v像,利用AI 來做整個製造過程的最佳化。

四、生物物理

林久美子教授的研究主題是生物中的動力學問題。其中教授提到了DNAorigami,這是一個可以摺出各種不同構型的DNA 的技術,如下左圖所示。另外教授也提到了馬達蛋白質,這是一種可以轉動的蛋白質,透過ATP 放出的能量,可以自己轉動。這些生物相關的研究,除了令人驚嘆其奧妙,其背後大量可能的應用也令人期待。

這趟東京大學物性所的參訪,讓我能夠更加的了解物性所的各實驗室的主題,其中有不少實驗室和電機系平常會接觸到的具有非常不同的性質,如各種極端狀況的物理性質。我覺得多方的接觸各種領域的知識除了很有趣外,也可以讓我反思各個領域的知識是否可以和我所學相結合。另外,在參訪的空閒時間,和物性所的研究生的交流,除了交換一些新奇的想法外,也讓我更加的了解在東大的生活狀況。整體而言,我覺得這趟參訪讓我收穫良多,感謝系上以及東大物性所提供這次機會能夠參與,如果未來有機會的話,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交流機會。

Garden of Eden~ 2025電機之夜

撰文:陳紫渝(電機三,電機之夜總召)

每年三月,總是怡仁堂最為繁忙的時節。無數的之夜演出,不僅佔據了禮堂的舞台,更填滿了社群媒體的版面。正當杜鵑花漸次凋零、春雷頻頻作響之際,三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二,活動中心的牆面悄然換上了一幅幅精緻海報。畫中女子低垂眼眸,手持典籍,配上「Garden of Eden」的字樣,宣告了今年台大電機之夜的主題與到來。

當夕陽緩緩沉沒,夜幕悄然降臨,電機之夜正式揭開了序幕。

# 戲劇 — 層層遞進的情感與謎團

幾個人影從酒紅色的布幕後探出頭來,寥寥數語便引得台下觀眾哄堂大笑。串場劇一如往年,為電機之夜揭開序幕,今年的演員們在尋找傳說中的「EE店員」的旅途中,穿插介紹各個精彩節目,巧妙地串聯起整場演出。跨屆劇則大膽採用「劇中劇中劇」的敘事架構,層層遞進的劇情設計,引領觀眾從一段情感的萌芽,到最終求而不得的謀殺,步步揭開幕後主使的陰謀。大一劇更是突破以往劇目框架,以同性情誼為主題,融合超現實的表現手法,描繪一對身陷時間迴圈的戀人,如何在不斷重複的失憶輪迴中尋找愛情的出口。三部劇目皆展現了強大的編劇功力及精湛的演員技巧,令人難忘。

# 舞蹈 — 風格交織的14段動感表演

今年電機之夜共帶來14支風格多元的舞蹈作品,涵蓋節奏明快的 locking、動感奔放的 hip-hop、律動細膩的 house 與 breaking、張力十足的 popping,以及充滿魅力的女舞與 K-pop。每一支舞作皆是舞者們在編舞者的細心指導下,歷經數月苦練的成果,動作俐落、走位精準,無論是大編制的群舞或精緻的小隊演出,都展現出高度默契與節奏感,層次分明。服裝與妝容亦展現團隊巧思,依照曲風精心搭配,無論造型、色調或細節皆與舞作完美呼應,為表演增添視覺張力。舞者們在燈光下閃耀登場,舉手投足之間皆展現紮實技巧與強烈舞台魅力,為整場活動注入青春活力與藝術能量。

# 光舞 — 科技與創意交織的魔法戰役

在電機之夜中,最具獨特性的節目,莫過於光舞。今年的光舞以魔法世界中的正邪對決為主題,帶領觀眾與女巫一同對抗黑暗勢力。這段精彩演出的背後,是多個團隊長時間投入的結晶。從劇情創意、軟體程式設計、硬體電路、服裝造型到道具製作,每一個環節都是同學們數月來日以繼夜的心血結晶。表演當天,舞者們身穿厚重的發光服飾,在黑暗舞台中精準踩點、完成走位與舞蹈動作,他們的每一步、每一擊,皆與背後的科技與創意完美契合。透過光舞團隊精心設計的燈光與動作編排,戰鬥場景中攻防的瞬間得以精準展現,營造出震撼的視覺效果,並與音樂節奏緊密結合,短短十分鐘內,觀眾彷彿踏入一場奇幻的魔法冒險,享受一場視覺與感官的盛宴。

# 結語 — 一場屬於所有人的璀璨盛會

雖然電機之夜的演出僅有一個晚上,背後卻是歷時數月、動員大量人力的心血結晶。除了舞台上閃耀的表演者外,同樣不能忽視的是那些默默付出的幕後工作者,從機動組協助活動流程與場地佈置,到美宣團隊設計主視覺、繪製圖稿、製作各式文宣與道具;從公關組的廠商接洽,到宣傳組穩定且創意十足的社群發文;再到攝輯團隊拍攝宣傳照、活動紀錄與後期剪輯修圖——每一個細節都凝聚了無數人的投入與努力,才得以讓這場盛會順利呈現。同時,也衷心感謝每一位到場觀賞的教授、家長與同學,期待明年的再度相會,共享這場屬於電機人的璀璨之夜。

We need it, we make it.~ 2025 MakeNTU臺大創客松

撰文:陳紫渝(電機三,MakeNTU總召)

五月的台北,空氣中瀰漫著初夏的濕潤與悶熱。白日裡的松山文創園區人潮絡繹不絕,畢業展與藝文活動熱鬧非凡;入夜後,蟲鳴與雨聲悄然取代喧囂,整座園區歸於沉靜。唯有多功能展演廳仍燈火通明,穿透夜色的微光揭示著 MakeNTU 的熱血持續。參賽者們在這片燈火之下焚膏繼晷,敲擊鍵盤、討論細節,為創意與技術的實現全力以赴,在寂靜中譜寫屬於創客的動人篇章。

MakeNTU 是由學生主導、非營利舉辦的全國大型創客松比賽,每年以不同主題為核心,邀請全台對創新與技術有熱情的大專院校學生,在24小時內現場完成具備軟硬體整合的創新作品並進行demo。今年活動以「hEphaEstus」為主題,兩個大寫字母E代表電機系,靈感則取自希臘神話中象徵火與鍛造的神祇 Hephaestus,象徵著勇敢面對挑戰、善用資源並持續精進的 Maker 精神。我們期許參賽者也能如同 Hephaestus 般,將腦中的構想化為現實,為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注入創意與技術的力量,實踐 MakeNTU 的核心信念:We need it, we make it.

今年MakeNTU 於5/3~5/4在吸引了來自全台八所大專院校、橫跨九個年級的 154 位參賽者組隊參與。在 24 小時不眠不休的激戰中,最終催生出 32 組富含創新思維與技術實力的精彩作品。活動獲得十數家企業大力支持,包含恩智浦半導體、安富利、意法、英飛凌、友達、慧榮科技等,並設置企業獎項,由各企業提供題目、評分標準與評審代表,挑選出最符合實務需求的優秀團隊。除部分企業獎廠商提供開發板外,三帝瑪也無償提供現場 3D 列印設備,加上各樣零件材料、手工具與雷射切割機,協助參賽者實現產品原型製作,讓創意有更高的落地可能。

此外,今年特別邀請到臺大電機系的李建模教授、吳沛遠教授、孫紹華教授、莊哲明教授、陳君朋教授、葉佳宜教授與顏炳郎教授擔任評審,李琳山名譽教授作為致詞嘉賓,從創意、技術難度與實用性等面向,選出 Best Application、Best Creativity、Best Maker、Best Solver 四個大獎,肯定每一位參賽者的努力與成就。參賽作品題材橫跨生醫應用、音樂互動設計,也有從日常生活出發的創新解方,從零錢分類、自動駕駛腳踏車、到智慧衣架,無不展現學生對日常問題的敏銳觀察與無限創意。更令人驚喜的是,許多隊伍在作品中融入 AI 元素,靈活運用現有元件,成功地將軟體邏輯與硬體應用完美結合,在有限資源下實現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這不僅是一場技術與創造力的競賽,更是一場教學相長、跨領域協作的深刻體驗。

除了參賽者的努力之外,MakeNTU 能順利進行,也要感謝眾多工作人員的無私付出。無論是美宣設計、場地規劃、設備搬運、機台值班、總務安排與物資調度,或是比賽期間日夜輪班的值班工人,皆默默撐起了活動運作的基礎。活動期間的主持人也展現專業與熱情,讓開幕與閉幕典禮順利進行、氣氛熱絡。正是有這些在台前幕後的夥伴齊心協力,才讓 MakeNTU 成為一場技術與創意交會、熱血與感動共鳴的年度盛會。

 

 

電機1970級畢業五十五年重聚活動紀實

撰文:魏冠軍、邢智田、馮武雄(臺大電機系1970級)

今年(2025) 4月18日的臺灣大學五五重聚,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絕後的。因為學號B55的同學是1970年畢業,五十年重聚準備在2020年三月舉辦。之前許多熱心的同學奔走安排,相互邀約籌措捐款事宜。很不巧碰到舉世震驚的COVID-19疫情,病毒傳染嚴重而停止舉辦。因疫情持續擴散,相繼延後一年2021年、再延2022年,疫情仍然未獲控制。因此有許多同學建議並取得共識,延至2025年舉辦五十五年重聚。

確定2025年舉辦1970級畢業同學五十年重聚,因為畢業55年就稱為 NTU五十五重聚,我們這屆的學號為 B55,也稱為NTU B55重聚。學校校友中心劉寧執行長及林莉小姐等積極規劃,先後召開三次籌備會。第一次會議在2024年9月26日舉行,確定2025年4月18日舉辦「2025年臺灣大學五五重聚」,活動流程如校園導覽、團體合照、青春記憶、午宴餐桌及表演節目。在臨時動議,決定本屆總召由機械系葉陽初學長擔任。第二次 籌備會議在2025年1月16日舉行,確定出席的報名人數及繳交費用。同時,請電機系羅如芳小姐安排聚餐後,訪視院系活動。第三次會議在2025年3月20日舉行,會後寄出出席同學與眷屬參加名單,確定五五重聚電機系有25位(內含12位眷屬),國外回來有13位。 以及分配校園導覽組別、導覽人員及團拍時間表。

NTU B55重聚當天(4月18日)早上九點,1970級同學聚集在大門口右邊的集合地點,有校方服務人員依各系分成12組,電機系為第8組,由李薰薰小姐負責帶隊導覽。陸續抵達同學在班代魏冠軍的招呼下,清點人數,相互寒暄。在場聚集畢業校友眾多,為免於大家擁擠在相同路線,系聯絡人邢智田與李小姐乃安排參觀畢業後新蓋的建築物之路線。出發前在校門口拍張1970級電機系畢業55年重聚照片如圖1所示,共有15位同學及眷屬,尚有8位將陸續前來,另有兩位因身體不適確定不參加。照完相片後,導覽李小姐依同學建議調整路線,首先介紹校門口左邊新蓋的大樓,稱為「人文社會科學館」。該館設計現代,外觀以紅磚與玻璃為主,用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相關的教學與研究活動。該館與對面洞洞館並列,駐足於兩館之間,李小姐介紹在中間空間可看透玻璃外的綠色校園,同時玻璃又可反射洞洞館之圖樣與綠色樹木,可見導覽李小姐對校園建築物的特色知之甚詳。同學們在該館與新生南路的斜階梯上留影,如圖2所示。李小姐特別介紹該斜階梯面向新生南路的開放空間,供市民使用,顯得親近市民又與後面玻璃隔離,不會影響館內同學教學活動。

大伙們跟著李小姐漫步在校園林道,在杜鵑花旁、椰子樹下比肩而行的美好情景,走進博雅教學館,停留在華南銀行捐款創辦的「華南講堂」教室後門口,對教師的投影片顯示之結論,感到好奇。該館中間有寬大走廊與休閒桌椅,外面炎熱,大家在此休息片刻,聽導覽李小姐介紹華南銀行捐款兩千萬創辦華南學堂的經過後,繼續往前走。通過小福樓後,本班聯絡人兼攝影師邢智田同學,眼光銳利走進一棟大樓後,走出來叫大家進入有花草及遮陰棚架的桌椅及階梯環狀椅,安排並調整座位,發揮他的攝影技藝,如圖3所示。大家走出大門才發現,本大樓是中央研究院在臺灣大學設立的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也是我們第一次進入參觀,同學看了布告欄的研究人員,驚訝地說出那麼多女性研究人員。

跨過小椰林道後,看到後方的電機一館,想起許照主任於1968動土興建,部份經費由許照主任募款籌建,為本校第一棟具有中央空調的大樓,我們畢業後才開始使用。有同學跑過去拍照回來後,就在電機一館遠方拍團體照,如圖4所示。大家沿著水杉道往前走,負責幫大家拍照的邢智田同學發現宗倬章館前有一排有六個窗口的高牆,請大家分散站立於後面,將頭伸出來拍照,如圖5所示。記得以前為機械系館,我們大四的電工材料就在此館二樓上課,現在只留下此牆面,物換星移幾度秋。

導覽李小姐看一下時間約10點10分左右,距綜合體育館10點半集合的時間有限就不再走到電機二館。因為該館下午會參觀,我們往前幾步到工學博物館後折回,途經新生教學館,該館是大學微積分等許多課程的上課地點,記得前面有一大片的草坪,現在也蓋起生化科學研究所。然後,沿著醉月湖邊緣,欣賞佇立於湖中的湖心亭,大家拍些照片後就往會場前進。

我們準時到會場,並在門口拍照後進入,如圖6大家在綜合體育館前的「2025年臺灣大學五五重聚」彩色環形氣球下留影。招待我們的學弟妹,帶領我們到電機系的餐桌。25位同學安排在每桌10人的兩桌及另一半桌,該桌與土木系的3位併桌,如圖7所示。後來因電機系少兩位及土木系少一位,因此機械系人多併入二位。前一個小時為各系拍系友照片,同學們相互寒暄,談些過往今來,畢竟五十五年的光陰,不僅是人生的歷練,更是友誼與回憶的積累。上午十一點半,校長、前校長與一級主管等準時到場,大會由校友中心的劉寧執行長主持,唱完校歌後,陳文章校長分享學校願景,他提到臺灣大學有優秀教職員生, 學術表現精進,邁向華人最好大學。隨後由機械系友總召葉陽初講述今年B55重聚的原由,碰巧多項五五,如學號 b55、五十五年重聚以及1970級加55又是今年2025,真是巧合。宴會期間有小團合拍,如北一女、建國中學、..等高中、小學及社團,另外播放各系回憶照片。.

下午兩點宴會結束後,電機系聯絡人羅小姐為我們安排參訪,前往電機二館的齊聚軒,並為我們準備咖啡、茶水及餅乾甜點,備感溫馨。給我們的行程包含院長致詞、電機系現況、臺大系友會介紹及大合照。下午兩點三十分由電資學院吳宗霖院長首先歡迎大家前來參訪,如圖8吳院長介紹電資學院之電機學群的組織概況及發展前景。他說學院師生有4千多人,如同管理一所中型大學。學術研究表現佳,前後有四十餘位IEEE Fellows為冠亞洲。演講後,鄭博仁同學對於AI資訊安全非常重視,建議在電機系與資工系之間成立隸屬電資學院學群的AI資安所。接著由電機系李建模主任簡報,提出系所課程規劃,加強學生語文、通識與電機基礎核心課程,並兼顧基本能力養成與選擇彈性課業。接著由剛獲內政部通過的「臺大電機系友會」的負責人林茂昭教授,介紹該會的組織章程與參加辦法,未來歡迎電機系友參加。如圖9的李主任與林教授在討論我們提出的問題,也希望我們系友參加「臺大電機系友會」的活動。會後李主任帶我們參觀博理館一樓的未來教室,如圖10的李主任介紹未來教室的功能,大家坐在可活動與拆合桌子旁,欣賞李主任展示的燈光實體秀。隨後大家在博理館前階梯上,如圖11與系主任留下美好的記憶,見證臺灣大學電機系的變遷與成長後,各自賦歸。部分同學由電機二館大廳走出,覺得大廳頗具特色,由邢智田同學使用特效留下圖12的紀念照片。最後,感謝臺灣大學與電資學院系的熱情與溫馨接待,祝福大家。

 

廖婉君教授榮獲2025年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電信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現任臺灣大學副校長的廖婉君教授,近日榮獲2025年「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為臺大電機系及學術界再添光彩。該獎項由臺灣萊雅與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設立,旨在表揚女性科學家卓越貢獻,並鼓勵年輕女性投入科學研究。

廖婉君教授之研究專長為通訊網路領域,涵蓋無線網路、多媒體通訊、智慧邊緣運算、車聯網等前瞻技術。她在無線及多媒體通訊領域的開創性研究,使她獲得了IEEE Fellow的殊榮,並多次榮獲各種傑出研究獎項的肯定。廖教授的研究突破各種無線網路傳輸限制,開發高品質即時影音串流技術,使視訊直播、隨選視訊及群播服務更加高效流暢。此外,她更率領研究團隊研發5G/6G智慧邊緣運算核心技術,以支援多人異地互動的沉浸式體驗,同時大幅降低網路資源消耗。其研究成果備受國際矚目,受邀參與歐盟6G Flagship Expert Team並共同撰寫6G白皮書,為全球邁向6G時代做出重要貢獻。

作為臺大電機系第一位女性專任教授,廖婉君教授回憶,當初回到臺大任教時,才驚訝地發現自己是當時電機系唯一的女性專任教授。然而,她並未因性別而感到不適應,反而專注於研究發展,持續推動學術創新與產業應用,成為國際知名的學者。廖教授始終堅信:「性別從來不是障礙,關鍵在於找到熱情與方向。」她認為,女性在科學領域的挑戰並非來自先天條件,而是缺乏適當的引導與信心。她鼓勵年輕學子勇敢探索,若對創新發明充滿興趣,不畏懼挑戰,就應該積極投身科學研究。

「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至今已表揚超過55名優秀女性科學家,致力於促進科學界的性別平等與多元共融。根據教育部統計,臺灣大專院校主修科技類的女性學生比例,從2007年的31%成長至2023年的37%,顯示女性參與科技領域的趨勢逐步提升。

廖婉君教授的成就,不僅為臺大電機系帶來榮耀,也為更多年輕女性學子樹立典範。她以行動證明,科學研究無關性別,真正重要的是熱情與毅力。期望未來有更多女性投入科技領域,共同推動學術與產業創新,迎向更美好的未來。

臺大電機系學生陳懷璞橫渡大西洋 航向世界寫下臺灣榮耀

近日,本系學生陳懷璞以非凡的毅力與技術,成功駕駛帆船橫渡北大西洋,締造航海探險的新里程碑。他捨棄現代電子導航設備,僅憑太陽、月亮與星星定位,展現了人類航海智慧與冒險精神的極致,也引發各界熱烈關注與讚譽。

這趟航程於2024年12月25日自非洲西撒哈拉外海的加那利群島啟航,歷時47天,陳懷璞與來自瑞典與德國的三位國際航海家共同駕駛一艘36英尺帆船,成功完成這項完全不依賴現代導航設備的極限挑戰。他們選擇回歸最原始的航海方式—仰賴太陽、月亮與星辰進行定位,透過六分儀與天文鐘計算經緯度,重現人類千百年來仰賴自然天象所發展出的天文航法。

身為臺大電機系的學生,陳懷璞將電機專業與航海實務完美結合。他不僅自行設計並維護船上的能源管理系統,運用太陽能為船上設備供電,更結合電機與電子工程知識,進行航行數據的分析與環境監測。透過工程思維與計算能力,他能精準掌握天候變化,分析潮汐與風向,協助團隊持續優化航行路線,提升航行效率與安全性。

在將近七週的旅程中,團隊克服了狂風巨浪、變幻莫測的洋流與極端氣候等重重挑戰,不僅驗證了古老航法在現代依然可行,更展現出卓越的航海技術與堅強的團隊合作精神。這場挑戰,是對技術、意志與人類智慧的深度試煉,更讓世界看見臺灣年輕世代在國際航海舞台上耀眼的光芒。

陳懷璞在旅途中寄出明信片,寫下:「期許未來我們能攜手讓臺灣成為海洋大國,人人都能親近海洋。」這份對海洋的熱情與願景,早已深植他心。身為臺灣第一位獲選為「OUR OCEAN世界海洋大會」青年代表,他曾與美國總統氣候特使約翰·克里會面,交流海洋永續議題。這段經歷成為他啟航世界的精神動力,也回應了我國推動探索海洋、強化海洋國家戰略的政策方向。

事實上,陳懷璞不僅是航海家,更是結合工程與環境意識的創新實踐者。他發明的「魚能發電」技術曾榮獲美國Intel ISEF國際科展世界工程力學二等獎,並獲得MIT林肯實驗室以新發現小行星為其命名的榮譽。他亦是亞洲最年輕的英國皇家遊艇協會(RYA)認證的職業級航海大師,堪稱海洋與科技兼備的臺灣之光。

目前就讀臺大電機系的他,在大三時曾休學一年,開帆船環遊世界。這趟橫越大西洋的航程,是他實踐夢想的重要里程碑。他期許自己能持續推動航海教育,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親近海洋、了解自然、探索世界。

這次的壯舉,證明了勇氣、智慧與專業的結合,可以開創無限可能。陳懷璞不僅完成了一場精彩的航行,更讓我們看到探索精神的重要性。期待未來,有更多臺大電機系的學生勇敢挑戰未知,把所學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故事。

東大參訪心得_陳為霖(電機系四年級)

撰文:陳為霖(電機系大四)

參訪日期: 2025/03/03–2025/03/05

參訪內容

一、鐳射和同步加速器研究

在光學與雷射技術領域,小林 洋平(Yohei Kobayashi)教授的團隊致力於打造雷射加工的數位雙生系統,利用 AI 來提升雷射加工的精度與品質,並以此回應日本勞動力短缺的挑戰。令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教授的研究的雷射加工技術已經達到企業的水準,但因為日本法規的關係,使他無法同時成立公司。這也讓我了解到,學術與產業的道路並非逕渭分明,而是與地方制度、文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在 X 射線與電子結構研究方面,木村隆志(Takashi Kimura)教授使用 X 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以及同步輻射與高次諧波技術開發新的微成像技術,進行高精度的材料分析。

二、材料科學與量子物性

在理論計算與材料模擬方面,尾崎泰助(Taiske Ozaki)教授的研究主要聚焦於發展第一性原理計算,教授開發了基於密度泛函理論(DFT) 的計算方法,進行材料設計與物性研究。此外,我們還參觀了超級計算機中心(Supercomputer Center,SCC),這是 ISSP 運營的一個高效能計算系統,並且開放給日本所有從事凝聚態物理研究的學者使用。該中心擁有強大的運算能力,能夠進行如電子結構計算、量子材料模擬與大規模分子動力學研究等複雜的數值模擬。

三輪真嗣(Shinji Miwa)教授的研究結合了半導體工程與超高真空薄膜生長技術,來開發由不同材料介面組成的多層器件。他的研究也涉及拓撲反鐵磁材料,並可能在未來自旋電子學與量子計算領域帶來新的應用。

三、高磁場(MegaGauss)與低溫物理

小濱芳允(Yoshimitsu Kohama)教授的研究團隊利用磁束濃縮法來產生短脈衝超高磁場,以此探索極端條件下的物理現象。教授透過超大電容釋放出極高的電流,在銅環上瞬間產生超高磁場,並設計電路以及FPGA 編程控制脈衝磁場。

山下穣(Minoru Yamashita)教授研究絕緣體中的熱霍爾效應,他透過超低溫恆溫設備觀察磁斯格明子晶格中磁振子的拓撲熱霍爾效應,並觀察到了與理論吻合的熱霍爾訊號。另外,教授也負責管理低溫服務實驗室,該實驗室負責供應液氦和液氮,並且擁有自己的液化器,可以從蒸發的氦氣中生產液氦,然後回收和凈化以重新冷凝。

收穫與啟發

這次參訪東京大學物性研究所(ISSP)不僅包含豐富的學術活動,也有許多與教授、學長和同儕交流的機會。第一天午餐時,我一邊看著窗外飄雪,一邊聆聽教授們的對話,深刻體會到學術文化的獨特性:它兼具高度的個體自由與思考獨立性,同時又強調合作與溝通。

晚餐時與東大的學長們共進餐敘,學長們相當親切,分享了攻讀博士的思考歷程。他們認為熱忱、穩定的心理素質,以及從 seminar 中摸索出專長,是重要的判斷依據。他們也鼓勵我們未來若進入東大,不妨一起健身,「論文可以寫不出來,但六塊肌不能不練!」這樣的互動讓我感受到東大學長與學弟妹之間的友善。

這三天的參訪,我觀察到教授之間緊密的合作,也感受到學術研究與政府、社會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些經驗開啟了我認識學術文化的新視野,帶給我許多的學習與反思,讓我更加意識到物理研究不僅是對基礎科學的探索,更與技術創新與實際應用息息相關。

感謝系上與東大的安排,讓我有機會拓展視野、深入學術現場,這段經歷對我而言是一場極具啟發性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