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教師介紹

簡俊超助理教授

簡俊超博士於2015年取得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工程與資訊科學博士學位,指導教授為Prof. Ali M. Niknejad。在業界工作一年後,簡博士回到學術界並於史丹佛大學電機系Prof. H. Tom Soh的實驗室從事一年半之分子工程相關之博士後研究,並於2018-2021轉為專任研究員。2021年2月簡博士加入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電子工程研究所任教。

簡教授的研究領域著重於生醫電子,旨在結合半導體電路設計和生物奈米科技兩方之優點以實現精準醫療之應用。其研究內容包括體外分子和細胞檢測,植入式電子,和腦神經工程。簡教授的研究亦包含高頻電路設計和精準量測技術。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會議和期刊如ISSCC、VLSI、IMS、 JSSC、TMTT、Lab Chip、ACS Nano Letters等。簡博士曾獲頒2019年CICC傑出論文獎、2014年固態電路領域(SSCS) Predoctoral Award、2010年ISSCC Jack Kilby傑出學生論文獎、2007年ISSCC絲路獎和2014年UC Berkeley傑出學生教學獎。

臺大電機系教室更新基金募捐

各位親愛的系友/電機之友,臺大電機系蘊含我們許多共同的回憶。電機系教室或教學實驗空間許多已相當老舊,或者老式的設計已不敷現代教學模式與需求。系上擬籌措資源來陸續改裝更新教室及相關教學空間,以因應未來世代教與學之需求。然臺灣高教經費向不寬裕,遇常態營運外之建設即現窘態;因此電機系殷盼有系友/電機之友您的捐款與支持,籌募教室更新改裝基金,來改善提升學弟妹們的學習環境與設施!

(電機系教室現狀照片)

捐款資訊:

● 捐款方式請校友/電機之友參照以下任一方式:

(1)線上填寫捐款單及選擇付款方式:點選臺大捐款網頁  –> 選取”線上捐款表單” –> 選取”國內捐款”(或”國外捐款”) –> 捐款項目 — 捐款用途 — 請選”其他指定用途(other)” — 代碼請填 91F002 – 說明請填 “電機系系務發展基金 (教室更新基金)”。

(2)下載捐款單填寫後傳真(02-3366-9766)或email台大財務處(ntufinance@ntu.edu.tw)並選擇付款方式:點選以下連結,下載已填妥 ”捐款項目–其他指定用途:91F002 電機系系務發展基金 (教室更新基金)”之捐款單:

臺灣地區:電機系教室更新基金(臺灣)

美國地區:電機系教室更新基金(美國)

海外其他地區捐贈單:電機系教室更新基金(海外)

● 更多資訊請參見臺大電機系募款專案網頁 

● 如有疑問,請洽詢臺大電機系:羅小姐(02)3366-3594/jflo@ntu.edu.tw

臺大電機系教學創新基金募捐

電資科技日新月異,電機教育需要持續創新,與時俱進。臺大電機系近年持續推動課程革新,如開設大一新生之軟硬體統整實作Cornerstone課程「電資工程入門設計與實作」以及配套之教案開發課程,協助學生初探電資領域,獲學生好評;也提供學生自主創客空間 Maker Space、協助舉辦MakeNTU創客松競賽等,提供學生自主探索與實做之設施與環境,在共享空間互相交流學習和實現創意;希冀培養學生結合學理與實作、提出與解決問題、跨領域整合、設計思維、團隊合作能力,並協助學生探索電機資訊領域及個人興趣。

展望新世代的挑戰與機會,未來電機教育需要投入更多資源推動教學創新,然臺灣高教經費向不寬裕,因此電機系殷盼有系友/電機之友您的捐款與支持,籌募教學創新基金,用於支持更多核心課程/教學創新之研究與開發、專案設計及實作課程所需之額外經費、聘任業師及跨領域教師、推動產業/國際實習、支持學生自主創作空間、充實智能運算課程軟硬體資源等等;誠摯邀請系友/電機之友們共襄盛舉,一同捐助支持培育未來世代的臺大電機系學弟妹及電機科技領袖人才!

(Cornerstone課程-自走車,Maker Space初創、學生創作-防疫一號)

捐款資訊:

● 捐款方式請校友/電機之友參照以下任一方式:

(1)線上填寫捐款單及選擇付款方式:點選臺大捐款網頁 —  > 選取”線上捐款表單” –> 選取”國內捐款”(或”國外捐款”) –> 捐款項目 — 捐款用途 — 請選”其他指定用途(other)” — 代碼請填 91F002 – 說明請填 “電機系系務發展基金 (教學創新基金)”。

(2)下載捐款單填寫後傳真(02-3366-9766)或email台大財務處(ntufinance@ntu.edu.tw)並選擇付款方式:點選以下連結,下載已填妥 ”捐款項目–其他指定用途:91F002 電機系系務發展基金 (教學創新基金)”之捐款單:

臺灣地區:電機系教學創新基金(臺灣)

美國地區:電機系教學創新基金(美國)

海外其他地區捐贈單:電機系教學創新基金(海外)

● 更多資訊請參見臺大電機系募款專案網頁

如有疑問,請洽詢臺大電機系:羅小姐(02)3366-3594/jflo@ntu.edu.tw

30重聚感言(B75/1990級)

曾俊智

(8_1)90重聚1

畢業那年,我沒去參加畢業典禮。

原因為何,已經不記得了。當同屆畢業生在丟畢業帽,努力拍照時,我躲在家裡,直到學弟妹打電話到家裡,要我去去學校跟他們聚聚!

之後我們這屆的聚會,就隨著幾位早婚同學的婚宴,變成一個理所當然的同學會場合。

然後就在畢業十週年後,同學間幾乎零互動。那時候的網際網路還不存在,更別說Facebook, MSN, Yahoo Messenger, Google Mail….

我真正開始覺得不對勁,是在2009年將近畢業20年時,當時個人職涯落入一個低檔盤旋的時刻,經常在轉職中。

就在那個時候,我想應該要有人來串連一下台大的優秀同學,免得落入“台大人總是孤軍奮戰”的既定印象,與既成事實。

所以本屆NTUEE90′, 是從畢業20年,開始重聚。之後每五年都會有一次比較大型的聚會。

而且從20重聚開始,我們也因為社群網路的工具漸漸成熟,在Facebook成立了我們這屆專屬的社群。

這次台大校方要舉辦的30重聚,是由校友會發起的常態性活動.正好也跟本屆每五年的大型聚會重疊。

本屆(B75)也很有幸,有一位系主任同學吳忠幟教授,所以在歷經幾次波折下,我們在2020年10月4當天上午回到系上,先進行同系同學間的交流。當天還有一位僑生同學劉蓮蓮,是第一次參加系上的同學會,實屬難得。當天下午,遵循學校活動,也參加了跨系的重聚。

對我來說,不論是系內,或是跨系的活動,都是很有意義的事。年過半百,年輕時候的際遇,不論好或不好,都是值得好好珍藏的回憶。

本屆本次的重聚,本人也幫同學做了一面海報,有參與的同學,以及校長,師長的共同簽名.並製作共同的系服參加活動,彰顯本系團結一心的表現如附圖。

我想不論在學期間,以及就業後的際遇如何,學生時代認識的同學與朋友,都是每個人一輩子值得保有的友誼.這也是我積極主辦同學會的初衷。

(8_2)90重聚2

(8_3)90重聚3

(8_4)90重聚4

給新鮮人的電資工程設計與實作課-二部曲: 實踐與檢驗

首部曲可參見  https://alumni.ee.ntu.edu.tw/?p=3967

教師: 張時中、李紋霞、陳士元、林坤佑、陳和麟、陳君朋、李建模、蘇柏青、鍾孝文

兼任研究助理: 陳俞澄、江允芃、楊惠雯、邱嘉豪、陳界宇

助教:

大三:徐敏倩、滕若姸、謝佑芃、劉穎立、呂承樺、林柏廷、郭育銘、吳兩原、林瑩昇、           鄭謹譯、廖凱威

大四:詹欣玥

壹、 理念: 生師共同創新設計(CoDE)與垂直整合助教人才培育(VITA)

為深耕卓越,接軌國際工程教育創新精實趨勢,106學年度起,台大電機系9位教師、業師、並校教學發展中心專家的協助,共同開授了「創意電資工程入門教育設計」 、「電資工程入門設計與實作」課程。前者於上學期開給高年級與研究生,生、師共同創新設計(Co-Design and Evaluate, CoDE) 奠基石(Cornerstone)教案並實作檢驗,同時推動大一修課-高年級擔任助教的垂直整合助教人才 (Vertically Integrated Teaching Assistant, VITA) 培育,為電機系形成教學設計、執行與人才培育的反饋創新迴圈(圖一)。後者於大一下開授,共三班可供72位大一學生選修,期許引發大一生對電資領域的興趣、自主探索的動機,啟動培養接軌國際的基本工程素養。兩課於107學年度分別改進實施。

貳、 108學度創新與實踐的重點

本系列課程於108學度「電資工程入門設計與實作」課程創新與實踐的重點如下:

一、加強培養基本工程素養。

二、完成垂直整合助教(Vertically Integrated Teaching Assistant, VITA) 培育迴圈。

三、研析大一同學修習課程、助教與教師教學的果效。

四、建立CoDE與VITA的完整迴圈模式與精進策略。

經由108-1「創意電資工程入門教育設計」師生共創教材設計和教學引導操作方式補強努力下,108-2 課程在教學設計與小組學習活動操作上的精進作法有以下幾項:

  • 主題工作坊 (unit workshop)單元內容精煉和小組指定題展示提前,增加自選題發想、嘗試、探究實作時間。
  • 課程評分機制強化: 從通過制改為等第制,設計評量指標 (rubrics)事先充分告知學生,將小組工作紀錄簿和自選專題納入評分。
  • 落實小組供作紀錄與即時回饋: 教學團隊每週依據rubric輪流對小組工作紀錄批閱給分,在專業內容上即時釋疑或提供建議。
  • 系統性量化學習成效檢驗與分析: 實施i) 學生課程學習自我評估前後測與統計分析、ii) 課堂師生互動模式觀察記錄與分析比較課程教學結構與學生小組行為模式、iii) 電機系大一學生電機課程整體學習感知問卷調查與分析比較學生修課後所生差異。

叁、 108-2學期「電資工程入門設計與實作」的實踐

() 課程安排

本門課程共有三個班級,分別於週三9:10~12:10、週四14:20~17:20、週五15:30~18:30上課,每班配有4位助教,1位為協調助教,1位為觀課助教,2位為一般助教。除上述授課時間外,另安排open lab時段供學生自行至教室實作,固定開放時間為每週三18:30~21:30、週六9:10~12:10,配置1~2位助教協助學生解決問題,在評量週前,會增加open lab時段,並額外配置助教(額外助教人數約為1~3人),在評量前做最後衝刺。上課地點為臺大電機系明達402教室,教室內有6張可供6人使用的大桌,另有約6 x 3平方公尺的空曠地面。此三班統一進度、教材、評分標準,並有共通的教師與助教團隊

課程架構可依時間先後及內容分為三大段落:教學段、指定題段及自選題段(如表一)。第1到6週為教學段,每週由教學團隊設定的主題授課,並於當週課堂中公佈教學團隊所設定的checkpoints,當週下課前當面由助教初步批閱工作紀錄簿。協助檢查學生checkpoints、評量學生能力。第7到14週為指定題段,教學團隊將設定的指定題目標於第7週公佈,由學生們自行規劃安排各週進度,教學團隊透過每週要求學生寫工作紀錄簿了解各組狀況,並給予評分及意見回饋,於第13週時進行指定題競賽,以指定規則競賽形式評量學生能力。最後第14週至第18週為自選題段,教學團隊提供一些可參考的自選題目標,由學生自行設定目標、安排各週事項,於第18週進行展示,以成果發表展覽形式評量學生能力。

表一  108-2電資工程入門設計與實作大一課程大綱

週次 課程內容
Week 1 課程介紹、課程提醒事項、Arduino IDE
Week 2 Arduino
Week 3 Introduction to search algorithm(s)
Week 4 車子組裝
Week 5 溫書假
Week 6 循跡 P control
Week 7 指定專題介紹:循跡自走車迷宮尋寶
Week 8 期中考 (自主學習、不上課)
Week 9 指定專題設計、製作與進度報告
Week 10 指定專題設計、製作與進度報告
Week 11 指定專題進度檢視,補救教學
Week 12 循跡自走車為基礎的自選專題介紹 + 指定專題設計、製作與進度報告
Week 13 指定專題展示與競賽
Week 14 自選專題設計、製作與進度報告 + 指定專題補考、展示
Week 15 自選專題設計、製作與進度報告
Week 16 期末考 (不上課)
Week 17 端午節放假,加開Open Lab時段
Week 18 自選專題展示與競賽,三班統一時間:7/1()13:00~17:00

本課程重視增進團隊合作能力。參與這門課程的電機系大學部一年級學生,學生彼此之間並不熟悉,因此安排學期課程前三週,以兩個人為一組協同實作,目的在於增進同學們的熟悉度,減少課程後半因不熟悉彼此,被強迫分組後造成摩擦或合作效率不彰。

在數位工具的使用上,本課程除校內之CEIBA、NTU COOL外,並使用FB社團,主要用於傳遞、公告課程相關資訊。教學段因各週皆有明顯教學主題,故以CEIBA為主,公告課堂使用之投影片、補充資料。指定題段、自選題段因無明確的各週教學主題,為使學生便於交流,故以NTU COOL、FB社團為主,利用NTU COOL公告課程相關資訊、收集學生作業(如自選題海報),FB社團上開放討論區供學生們交流意見。

108-2課程學期總成績的評定由過去通過制改為等第制,評量項目包含:出席率、實驗操作佔30%;小組工作紀錄簿佔20%;指定專題分組展示30%;自選專題期末成品展示競賽:20% (Proposal報告5%+成果發表15%)。

()小組工作紀錄簿

108-2 學期小組工作紀錄簿要求學生每週都要填寫,前幾週給予緩衝期望學生建立撰寫工作紀錄簿習慣,第三週確定分組名單後,工作紀錄簿有部分固定問題待學生回答,包括當週主題、課堂應完成事項(下課前須找助教檢查)、實際達成事項、組內討論事項 (如問題、構想、分工合作、時間安排等)、組員分工、遇到的問題、處理狀況、解決方式等。而各班教師會針對紀錄簿內容的完整度、紀錄問題與解決方案的精實度、有建設性建議或反思來評分並給予評語(圖二)。在學期最後幾週,指定題考核已結束,工作紀錄簿沒有固定撰寫模板要求,學生可以自由記錄在自選題上遇到的任何困難和問題、解決方案、學習心得或心情…等等。學生、助教、教師皆在HackMD 共筆平台完成工作紀錄簿的填寫與批改,以有效率地進行即時溝通和回饋。

圖二: 小組工作紀錄簿撰寫和教師評閱範例

() 創意設計與分享報告

小組指定題的目的在於讓學生統整本學期前五週的教材內容,其內容包含電機資訊領域多項不同的軟硬體專業知識。透過完成指定題並參與期末競賽,學生對於開發板、感測器、藍芽通訊、自動控制、演算法、程式、電子電路等專業主題均有更深入的了解,且有能力將其整合運用在迷宮尋寶自走車專題中。而為了讓自走車能夠在期末競賽中脫穎而出,軟硬體整合與除錯、系統最佳化也是學生必學的重要技能。此外,在自選題部分,絕大部分學生針對欲解決的問題所提出的創意解法,亦充分運用了前述的專業知識技能,甚至加進許多他們自主學習所習得之進階工具與技能。

()學生小組指定題和期末自選題

學生們在後半學期被要求每週上台進行進度報告。在歷經多次的實際報告演練,學生們在口頭報告時的自信、台風、口條以及投影片的內容品質等均明顯進步。也因此,在期末自選題的成果發表會上,學生們都能自信地侃侃而談,簡單扼要地介紹他們的專題成果(圖三、圖四)。

圖三: 小組指定專題競賽

 

圖四: 各組期末自選專題海報

肆、課程實踐成效

授課教師群對於108-2 課程學生學習成效面向進行檢視,普遍認為:

  1. 在成績制的驅動下,學生學習態度更加積極、課程中的各項要求完成度皆比107-2學期提高。學生修課成績從通過制改為等第制,在成績的驅動下,學生學習態度更加積極、課程中的各項要求完成度皆比107-2學期提高,實施小組專題成果品質及團隊分工也更好。尤其是107-2 課程開始培養學生在每週實作活動後撰寫小組工作紀錄簿但當時各小組執行度不佳,在108-2課程將小組工作紀錄簿列入評分並搭配教師即時質性回饋機制下,獲得優良的執行成效。
  2. 徹底落實工作紀錄簿之紀錄與即時回饋設計,帶來明確的教學效果。學生投入時間認真撰寫紀錄簿的意願提高,學生小組實作活動情況能透過工作紀錄簿撰寫得到教師回饋和建議、教師與助教能藉此了解小組間的進度及遭遇的困難,也幫助小組間各成員分工角色更加明確落實。小組工作紀錄簿寫得不錯的小組在指定專題競賽的表現也很優秀,二者之間的相關性是很明顯的。

課程進行中量化調查與觀課紀錄分析結果摘要如下,詳如附件一:

  1. 學生修課感知期中和期末問卷調查結果: 修課學生在學習特定專業知能的自我評估上,如自走車硬體、ARDUINO、c或python,期末問卷自評平均分數皆顯著高於期中問卷分數。因此,可以推論在這些專業面向的學習,經由後面幾週高比例的小組專題的自我探索和實作經驗的學習,讓學生對這三種知能有更深的認識和實作掌握自信的提升。至於團隊合作信心相關題項,學生後測平均分數和前測分數並無顯著差異,但不論前後測的平均分數,都已經大於 8 分,代表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對於小組合作完成專題的信心都保持在正向的自我評估
  2. 課堂師生互動模式觀察記錄分析:

教學活動結構: 以108-2學期的課程結構 (圖7-1) 來看可以發現多數課程中不同班次的上課結構都盡量維持一致。前半學期講授課程中,講授報告與小組討論操作約各佔一半的時間比例。後半學期的專題課程則講解報告比例縮減至15%左右,多數時間交由學生自行進行小組討論與操作。

圖7 108-2教學活動,表示教學活動進行時學生應有的行為

學生小組行為模式: 學生行為組數比例表示該次上課時學生表現出來的行為組成比例,為完整的八項行為:聆聽指示說明、教師(T)/助教(TA)討論操作、組內討論操作、跨組討論操作、各自使用手機/電腦、報告、演練測試、其他 (圖8)。

8 108-2教學活動時學生小組行為呈現比例*

*每週的四直條由左至右分別為週三班、週四班、週五班、三班平均值。週次標示的綠色區塊為教師講授搭配實作的主題課程,橘色區塊為專題製作穿插進度報告的課程。

課程教學結構與學生小組行為模式比較: 將三班資料移除,僅呈現三班「教學活動」與「學生行為組成」的平均結果後 (圖9)。單以平均值來看學生行為組數,可以發現專題實作期間 (週次橘色區塊),學生開始以地圖不停測試車子的跑動狀況,因此演練測試 (P) 的比例也提升。整體而言在前半學期講授與實作課程期間 (週次綠色區塊) 學生的行為模式比例大致與課程教學設計期待差不多,該聆聽教師講授時多半會停下聆聽。到專題製作 (週次橘色區塊) 及成果展示時,聆聽行為比例相對於課程活動需求而言減少很多,也就是說學生更專注在自己小組專題的操作上,而非依照課程安排聆聽其他小組報告或教師補充講解。

9 108-2課堂整體教學活動與學生小組行為呈現比例
* 每週的二直條左邊為教學活動的平均值,右直條則為學生行為組數比例的平均值。週次標示的綠色區塊為教師講授搭配實作的主題課程,橘色區塊為專題穿插進度報告的課程。

(三)電機系大一學生電機課程整體學習感知分析

本計畫針對電機系大一學生學習動力與偏好設計了8題問題進行前後測問卷調查,其中1-3題針對電機系專業課程學習的快樂、興趣、未來發展之信心做評量,4-7題針探問受測者在電機領域遇到問題時之解決方法—自己尋找解決方法、尋求老師協助、尋求助教協助、和小組成員合作之學習助益做評分,第8題詢問受測者對電機課程學習成果的滿度度。皆為5分等級,5為極同意,1為極不同意。在後測的問卷另外加入開放自由作答的文字題,請受測者回顧自己這一整年修習電機系專業相關課程,分享最有收穫和最不滿意的經驗。

依據統計檢定分析結果,整體大一學生平均後測分數高於前測分數的項目有:我學習電機工程相關知識和技能是快樂的、對在電機未來職業發展有信心及我對電機的學習成果感到滿意,在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針對電機課程觀感的問卷差異發現,實驗組平均分數大於對照組之項目包括:我學習電機工程相關知識和技能是快樂的、我對電機的學習有興趣、尋求助教協助

伍、課程設計與實踐之反思

授課教師群對於108-2 「電資工程入門設計與實作」課程學生學習成效進行檢視和自我反思,普遍認為上述改進措施成效良好,學生學習態度更加積極、課程要求完成度比107-2學期提高,實施小組專題成果品質及團隊分工也更好。 然而仍有諸多需持續精進處。教學團隊對109學年課程開授提出幾點再精進建議。

  1. 提升學生落實小組工作紀錄簿的動機: 對於小組工作紀錄簿這項作業要求和評分的執行,教師們也觀察到對很多同學來說仍是個負擔,大一學生可能不曉得這是日後從事研發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有幾個小組的紀錄簿內容寫得草率簡略。
  2. 專題負擔合理化: 教師提出改為等第制後學生要進行指定專題和自選專題的製作展示,擔心課程電機專業知識和實作學習的強度可能會讓大一學生覺得負擔太重。
  3. 成績制再思考: 學生過度重視成績表現,是否對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意激發或是電機專業學習的興趣會有負面影響等疑慮。
  4. 小組工作紀錄簿再精進設計: 109-1 和109-2 的二門課程都在學期開始和學生溝通撰寫小組工作紀錄簿的目的、作用、撰寫重點和評分標準,並在109-1 師生共創中,讓高年級修課學生藉由實際體驗並設計更符合專業學習的評分準則。
  5. 考慮降低指定題的難度與所需時間: 來增加自選專題的小組課堂討論實作時間,讓學生有更多嘗試創意和發揮想像的空間。增加自選專題的小組課堂討論實作時間。可考慮降低指定題的難度 (例如.循跡地圖尺寸縮小)或是競賽次數由二次降為一次,這樣可縮短指定題教與學活動操作週次。而自選題可讓學生有更多嘗試創意和發揮想像的空間。
  6. 強化課堂小組合作互動TBL&PBL學習的引導: 在109-1課程要再針對TA工作角色及小組引導技能的部分加強培訓(例如,組角色分工和表達協調技能、成員間協調溝通&共學動能)。因此,在109-1課程要再針對TA工作角色及小組引導技能的部分加強培訓,讓高年級修課同學不只有體驗PBL/TBL學習模式,也要讓他們學習擔任課程助教時要怎麼引導協助學生團隊學習態度的建立和小組合作動能的凝聚。

思考如何讓大一課程助教群工作更有效率、更能發揮: 開課前先與助教們說明預期助教的工作職掌及協助同學的時機等,並要先熟悉指定專題的教材內容和實作技能。課程每個階段狀況不同,每一週需要的助教量、技能也不一樣,助教們有他們各自專業熟悉的部分,一開始分工更細緻更明確,應該能更有效率,且能夠讓助教每周進入課堂都可以發揮。

本系1983級校友暨特聘講座劉國瑞教授 獲選華人第一位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全球總裁 (IEEE President)報導

轉載自本校網頁https://www.ntu.edu.tw/spotlight/2020/1883_20201014.html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 總會本月12日完成年度選舉,美國馬里蘭大學劉國瑞教授 (Prof. K. J. Ray Liu) 獲選為2021年IEEE總會候任總裁 (President-Elect),並將成為2022年總裁,IEEE超過140年來首位華人擔任此重要職務,大幅提升臺灣和臺灣大學在電機電子領域的國際能見度和影響力,為臺灣之光。

IEEE的前身為成立於1884 年的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AIEE),於1963年合併無線電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s,IRE),為國際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電機電子領域專業組織,會員來自全球160餘國,會員數約42萬人,外加超過12萬學生會員,全球分為十個區域,共有342 個分會,觸角伸及世界各地,臺灣有臺北和臺南分會。IEEE依領域分為46個專業學會,出版約200個重要學術期刊,每年贊助超過1900個國際學術會議,與會者超過54萬人,各專業學會並積極舉辦各式各樣的競賽和產學活動,目前更擁有超過1200項國際技術標準,對國際學術和產業發展的影響極為深遠。

劉國瑞教授為本校電機工程學系1983級系友,現任美國馬里蘭大學電機系特聘講座教授,同時也為本校特聘講座教授。劉教授是國際電機電子領域的卓越領袖,學術和行政表現斐然,不僅是IEEE學會會士( Fellow),更歷任IEEE 各項重要職務,包括於2019擔任IEEE技術活動全球副總裁 (IEEE Vice President of Technical Activities),管理全球46個專業學會(Society/Council)的技術相關活動, 2016和2017年擔任IEEE 理事會的Division IX Director、2012和2013年 IEEE 信號處理學會總裁(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President),領導IEEE和全球電機電子學術社群的創新發展,貢獻厥偉。劉教授因其學術和教學的卓越貢獻,曾獲得兩個IEEE 的技術成就獎,包括2021 IEEE Fourier Award for Signal Processing 和2016 IEEE Leon K. Kirchmayer Graduate Teaching Award。他去年也因無線人工智慧的研究貢獻獲頒2019年 Fellow of 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今年更獲得CES 2020 Innovation Award,充分顯示劉教授在國際學術和產業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劉教授領導的馬里蘭信號和訊息實驗室(Signals and Information Group, SIG)涉獵廣泛,研究涵蓋信號處理和通信技術的各項層面。團隊目前主要研究無線AI技術,可以進行室內定位和無線傳輸感應。劉教授領導開發世界首個公分(釐米)級室內定位系統,並曾獲得2017年CEATEC獎,研究成果還曾獲封IEEE七大改變世界技術之一。他還提出無線生物識別技術的概念,並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無線人類識別技術。

劉教授雖然長年在美國發展,但對培育他成長的臺灣有著一份濃厚的情感,除了長期受聘為臺大特聘講座教授外,經常回臺灣做短期講學指導,更常在IEEE及國際會議中為臺灣發聲及協助,例如曾大力協助臺灣團隊成功地爭取到信號處理和通訊領域旗艦會議在我國舉辦(2009 ICASSP及2020 IEEE GLOBECOM),並對臺灣在IEEE學會系統的國家名稱仗義維護有成。本校特此恭賀劉教授的斐然成就,並同感殊榮。

劉國瑞教授:http://www.cspl.umd.edu/kjrliu/

臺灣大學2020年第15屆傑出校友-本系系友陳五福董事長報導

轉載自本校網頁https://event.ntu.edu.tw/distinguishedalumni/

 

本校今年遴選出的傑出校友共分為人文藝術類、學術類、工商類、社會服務類及綜合類共5大類,共有8位校友榮獲此殊榮。其中本系三位系友莊炳湟先生、陳五福先生、孫元成先生分別榮膺【學術類】【工商類】【綜合類】傑出校友。

【工商類】陳五福 (電機工程系,1972年畢業)

被譽為「矽谷創業之神」,現則持續深耕台灣新創的陳五福,是西元1950年生於中央研究院近郊的南港農家囝仔,出生前父親朋友恰巧送上奶粉,成為家中第一個喝到牛奶的小孩,故得名「五福」。《華爾街日報》曾言:「只要是陳五福投入的公司,趕快跟進!」;現在大家(尤其新創圈)看到他則是說:「五福臨門,『陳公』在望」。

陳五福自幼接受一貫道的薰陶,個性雖不願受規範,但為人處事「有所不為」的堅持卻從小扎根:因家境清寒,認真讀書之餘也撿煤、賣菜等貼補家用;陳五福更笑言,大學聯考放榜上臺大電機時,「我馬上召集五位考上臺大的南港人,順勢開辦臺大家敎保證班,轟動一時,這就是我的處女創業。但後來因為經驗不足、規劃不周,加上大學生活多彩多姿,這個新創事業只維持了一年半就鳴金收兵,像極了愛情!」

畢業後陳五福利用兩年預官時間,積極用空檔參加TOFEL、GRE等考試,獲得美國多家研究所就學獎學金。赴美留學前,陳五福順道拜訪在南加大執教的妻舅,「他說主修電磁波沒有出路,這使我迅速改行主修電腦」,因此陳五福於佛大碩畢後便立即轉攻柏克萊電腦博士學位。不幸後來卻在口試失利,「這是我求學過程的重大挫折,雖然在校成績全A,但英語能力表達欠佳,功虧一簣。」

危機就是轉機,經幾日思考後,陳五福決定先投入能夠加強英語訓練的職場環境,日後再返校完成爭取諾貝爾奬必備博士學位。憑當時的決心,及臺大、佛大、柏大的亮眼學歴,陳五福順利在舊金山找到銷售技術服務的工作,有較多機會與客戶溝通、練習英語。

「某日公司一位資深銷售員和我説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賺錢理論,當時他說『The closer you are to the money , the easier you could get it』,但這可是知易行難,就像銀行金庫雖然就在公司在隔壁,但仍是咫尺天涯,不易取得。」讓陳五福開始認真思考兩條路:一是在大公司苦蹲,一步步爬到近錢的高位,但考量文化差異及英語不佳,這條路可能遙遙無期;二是自創公司,立即處在高位,但一來我沒有創業資金,二來沒有堅強的資歴去籌款,後來自問後得出答案:「我的資產只有臺大、佛大、柏大學歷和青春的年華。但男人的青春不值錢,所以我就決定邁向十年寒窗準備創業。」

陳五福言,「從此我如戴上一副有色的創業眼鏡,所見所聞都在專注思考和創業有什麼關係。由於這個專注,使我比較容易觀察到創業的機會,就這樣悄悄的走上了創業的不歸路,至今無怨無悔。」

過去二十年是眾所皆知的歷史:陳五福陸續在美東、美西、中國、台灣創辦十來家公司,獲得「矽谷創業之神」的稱號。然而他並未因此停下腳步:「在我知天命的西元2000年,覺得創業這塊拼圖已完成,而體能越來越力不從心,所以決定從創業轉換跑道,走上投創(投資後和團隊一起創業)之路,開始從球員變成教練:『成功不必在我,成功一定有我』。我希望能以過去的創業經驗,譲新一代的創業者少走一些寃枉路」。

我們可以期待未來在投創的跑道上,看到致力活化台灣新創、期許自己提升創業者激情desire、性能performance、和滿足感satisfaction的專業教練—「陳公」在望!

座右銘:

有幸擠入臺大門,椰林杜鵑常造神。

傅鐘清徹在提醒,成功確勿迷紅塵。

學生榮譽報導

  1. 陳景然副教授研究團隊榮獲「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中華民國電力工程研討會~優秀論文獎」,特此恭賀。團隊學生成員 : 電機所 簡子皓、蔡杰儒、熊珮妤。
  2. 陳銘憲教授研究團隊榮獲 「CODES+ISSS 2020 Bes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團隊學生成員 : 電機所康智凱。
  3. 連豊力教授研究團隊榮獲「中華民國自動控制學會碩士論文獎~特優獎」,特此恭賀。團隊學生成員 : 電機所張峻豪。
  4. 電機學群博士生榮獲「台積電2020年博士獎學金」,特此恭賀。獲獎學生:電機所曾煒翔、電子所杜建德、邱日照、劉亦浚。
  5. 吳肇欣教授研究團隊榮獲「OECC 2020會議最佳論文獎及最佳現場演講獎」,特此恭賀。團隊學生成員 : 光電所梁雅婷。
  6. 林恭如教授研究團隊榮獲「OECC會議最佳壁報論文獎」,特此恭賀。團隊學生成員 : 光電所高士勛。
  7. 電機學群團隊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09年度青年論文獎」,特此恭賀。
名次 得獎學生 指導教授 論文題目
第一名 電子所 錢柏均 江介宏教授 邏輯電路摺疊:由組合電路轉換至序向電路
第一名 電信所 白植帆 馮世邁教授 具深度正交對濾波器及時變通道估測於多載波通訊系統
第二名 電子所 許乃文 李峻霣副教授 無摻雜矽/矽鍺異質結構低溫非揮發性記憶體
第二名 電信所 黃于瑄 陳宏銘教授 用於暗淡影像之深度人臉辨識
第三名 電子所 鍾  杰 楊家驤教授 應用於微型機器人自主導航之路徑規劃處理器設計與實現
第三名 電信所 陳心如 陳士元教授 序列式旋轉饋入之極化可調附株正方平板天線陣列
第三名 電信所 呂柏澤 王  暉教授 天文接收機之放大器和第五代行動通訊之功率放大器的研究
佳作 電子所 董建廷 吳肇欣教授 穿隧接面電晶體雷射物理模型與其零啁啾通訊之研究
佳作 電機所 劉文欽 陳景然副教授 新型精準自適應定導通時間控制之降壓型轉換器建模與分析
  1. 電機學群團隊榮獲「109年度科林論文獎~頭等獎、優等獎」,特此恭賀。
獎項 系所 得獎學生 指導教授
博士論文/頭等獎 電子所 黃郁翔 劉致為教授
博士論文/優等獎 電子所 呂芳諒 劉致為教授
碩士論文/頭等獎 電子所 董建廷 吳肇欣教授
碩士論文/優等獎 電子所 錢柏均 江介宏教授
碩士論文/優等獎 電子所 許乃文 李峻霣副教授
  1. 電機學群團隊榮獲本校「109學年度(71屆)全校運動會獎項」,特此恭賀。
組別 項目 名次 系所 得獎者
教職員工組 1200公尺混合接力 第三名 電資學院 電資聯隊
教職員工男丙組 5000公尺徑賽 第二名 電機系 陳景然副教授
學生組 生命共同體趣味競賽 第八名 電機系 去年冠軍隊
學生女子組 大隊接力 第五名 電機系 小跑車ㄉ小跑車們
學生女子組 100公尺徑賽 第四名 電機系 蕭千玓
學生男子組 100公尺徑賽 第七名 電機系 蔡芳鐸
學生男子組 4X100公尺徑賽 第二名 電機系 施彥宇、徐有齊、黃曜廷、蔡芳鐸
學生男子組 4X400公尺徑賽 第三名 電機系 蔡芳鐸、俞建琁、徐有齊、黃曜廷
學生女子組 跳高田賽 第三名 電機系 黃珮欣
學生男子組 三級跳田賽 第六名 電信所 馮景泰
學生男子組 跳遠田賽 第四名 電子所 柯亞承
學生女子組 跳遠田賽 第三名 電機系 黃珮欣
學生女子組 跳遠田賽 第八名 電機系 廖甜嵐
  1. 電機學群團隊榮獲「OPTIC 2020 Studen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O / P 獲獎學生 指導教授 論文題目
Poster 曾士綱(光電所博士生) 邱奕鵬 A Wide-angle Wideband Polarization-insensitive Metamaterial Absorber Based on UPML Mechanism
Oral 闕川博(光電所博士生) 李翔傑 Multi-Scale Wide Field-of-View Optical Coherence Microscopy with 1.7-μm Swept Source Laser
Poster 林岱頡(光電所博士生) 黃建璋 Reduce current collapse in AlGaN/GaN HEMTs with dual-gate structure
Oral 黃宇薪(電子所博士生) 吳忠幟 High-Efficienc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Using High-Index Transparent Electrode
Poster 郭雨鑫(光電所碩士生) 陳奕君 a-IGZO TFT with Wireless Gate Structure
Poster 廖家沛(光電所碩士生) 黃升龍 Corneal sub-basal nerve reconstru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with cellular-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ral 梁雅婷(光電所碩士生) 吳肇欣 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Opto-Electronic SR Latch Using Light Emitting Transistor
  1. 電機學群團隊榮獲「2020 CAD Contest~國際賽第一名、第三名、Honorable Mention、國內賽優等」,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團隊 指導教授 研發題目
國際CAD競賽第一名 王秉倫 (電機系大學部)王鈺能 (電機系大學部)

羅韻瑢 (電機系大學部)

江介宏黃鐘揚 Problem A:X-value Equivalence Checking
國際CAD競賽第三名 李世愷 (電機系大學部)楊宗賢 (電機系大學部) 江蕙如 Problem C:GPU Accelerated Logic Re-simulation
國際CAD競賽Honorable Mention 張鶴騰 (電子所博士生) 江介宏藤田昌宏 (東京大學) Problem B:Routing with Cell Movement
國內CAD競賽優等 許致瑋 (電子所碩士生)陳冠誠 (電子所碩士生)

陳威旭 (電子所碩士生)

張耀文 Problem B:Routing with Cell Movement

 

12. 【臺大電機系「防疫森友會」 於臺大校慶獲頒「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

台大電機系等學生在防疫期間組成「防疫森友會」,架設可自動量測體溫與掃描紀錄的自動機台,降低量測人感染機率,獲台大頒發「學生社會貢獻特別獎」肯定。

** 「防疫森友會」成員:陳柏志、施力維、徐子程、施貽仁、劉昀昇、吳兩原、黃世丞

 

臺灣大學2020年第15屆傑出校友-本系系友孫元成博士報導

轉載自本校網頁https://event.ntu.edu.tw/distinguishedalumni/

本校今年遴選出的傑出校友共分為人文藝術類、學術類、工商類、社會服務類及綜合類共5大類,共有8位校友榮獲此殊榮。其中本系三位系友莊炳湟先生、陳五福先生、孫元成先生分別榮膺【學術類】【工商類】【綜合類】傑出校友。

【綜合類】孫元成 (電機工程學系,1975年畢業)

孫元成先生於1975年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進入半導體領域,師承施敏院士與薩之唐院士(指導教授)。於美國伊利諾大學完成電機碩、博士學位後,加入IBM T.J. Watson 研究中心,曾任研發經理、部門經理; 他個人暨團隊對CMOS, Bipolar, 矽鍺HBT, 有諸多突破性貢獻。1997年加入台積電,曾任台積電處長、資深處長、研發副總、技術長。他主導先進製程技術藍圖,改造研發流程和基礎架構,自主開發新技術,並與工廠和相關團隊全力 合作,一代又一代將新技術移轉至工廠量產,協助台積電從過去的技術追隨者,到今日的奈米技術領先者。

孫博士暨團隊制定節能CMOS SOC系統晶片技術,包含高速、共用邏輯、和低耗漏電電晶體IC平台以滿足在不同市場和產品上的需求。他倡導之低耗電CMOS平台亦被國際技術藍圖委員會採用來制定技術規格需求之藍圖,開啟手機與行動運算應用商機。他與團隊亦為CMOS 射頻、類比混合技術之先驅者,帶動了WIFI與行動通信裝置的成長與普及。他並積極提倡3Dx3D 系統scaling,打開超級摩爾時代。

孫博士專精半導體物理與IC應用,擅於聯結跨領域技術,發表超過200篇論文,並擁有逾18件美國專利。於IBM曾獲得兩次傑出技術成就獎,四次發明成就獎,高值 (top 5%) 專利獎, 和System-390 研究貢獻獎。後來獲得2000年IEEE Fellow、2000年十大傑出工程師獎、2003年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2004國家十大傑出經理獎、2010伊利諾大學電機系傑出系友、2011年台積TSMC Medal和2015年IEEE J. J. Ebers獎。

孫博士曾任臺灣半導體協會(TSIA)技術藍圖委員會主委,率領產學代表積極參與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ITRS)之制定,提升國際地位。他並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催生臺大-台積電研發中心,亦推廣到其他學校,培育產業未來人才,近期並参與輔導臺大創新創業團隊。在美期間公餘曾任紐約州北威郡中文學校校長、董事長 ,積極推廣海外華文教育。

孫元成校友深耕半導體技術,不遺餘力,協助奠定全球晶圓代工領導地位,對公司、產業、社會、國家、和全人類貢獻良多。

臺灣大學2020年第15屆傑出校友-本系系友莊炳湟院士報導

轉載自本校網頁https://event.ntu.edu.tw/distinguishedalumni/

本校今年遴選出的傑出校友共分為人文藝術類、學術類、工商類、社會服務類及綜合類共5大類,共有8位校友榮獲此殊榮。其中本系三位系友莊炳湟先生、陳五福先生、孫元成先生分別榮膺【學術類】【工商類】【綜合類】傑出校友。

【學術類】莊炳湟 (電機工程系,1973年畢業)

莊炳湟院士出生於宜蘭縣頭城鎮,先後畢業於頭城國校,宜蘭中學初高中。經大專聯考進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後服預官役,擔任中壢通信學校教官,接觸了一些通信系統的實務,此經驗影響了他後來在技術與學術研究的工作。

服完預官役後,先留臺工作,參與全島高頻無線電通訊的測試,也曾規劃本島與離島間的機動性微波數位通訊系統,獲得成功,在當時臺灣,這很可能是首例。工作上的挑戰,使他必須摸索在校時沒學過的知識,讓他視界大開。兩年後,一九七七年,他接受加州大學的獎學金,到了聖芭芭拉校區。

莊院士出國前在台工作兩年間,得知一些語音研究的最新進展及最前端的研究機構,包括設於加州聖芭芭拉的 SCRL (Speech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Lab),於是選擇了 UCSB。第一個暑假他就在 SCRL 工作了。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貝爾實驗室(Bell Labs),離開加州遷往東岸。之後莊院士在新澤西的貝爾實驗室工作,到 2002 年自貝爾退休,加入喬治亞理工學院,任教至今,是該校 Motorola 基金會講座教授。

莊院士的博士論文係關於向量量化的硏究,是通信界數據壓縮領域極重要的工作。數據壓縮比愈大,通訊效率就愈高。曾替美國政府設計超低率的語音壓縮法,先後完成每秒八百比特與每秒三百五十比特的系統,與傳統方法比較,相當於八十及近兩百比一的壓縮。在四十年前是創舉, 到今天,仍然稀罕。這樣的挑戰與成就,形成他硏究興趣的重心,從壓縮技術延伸到自然信號的數學模式化。

莊院士在貝爾實驗室的研究集中在資訊與信號領域,特別是與自然資訊源有關的。自然資訊源的信號與機器合成的不同,有其自然但未知的變異性,不易規範。將自然資訊數學化是處理許多通訊及智能問題的根本,數學化就是在看似隨機變異的自然信息中掌握它的規律性,並以數學模式來設計計算方法處理信號,取得預期的結果。加入貝爾不久,他提出混合概率的隱式馬可夫模式,受到普遍的重視與使用。日後語音辨識、通信安全與金融投資技術的發展深受其影響。1990 年初期,貝爾依此方法,推出世界首創電話服務語音自動化系統,每年替 AT&T 節省三億多美元的人事費用,該系統也成為自動化服務的典範,廣為科技界模仿。今天語音辨識系統已極普遍,舉凡智慧手機、智慧音箱、行車導航等應用,多以此數學方法為基礎。

莊院士隨後又提出一個不循傳統的機器學習法則,改變學習錯誤的度量函數,於系統優化時, 直接將辨識率最小化。這方法大為提高監督學習的效率,也成為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重要原理。

這些工作多已成教科書經典題材,也受到許多獎項肯定:數篇最佳論文奬,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信號學會學術成就奬,貝爾研究院院士,世紀奬章,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IEEE 學術領域奬章J.L. Flanagan Medal,潘文渊學術成就奬,美國國家發明學院院士等等。

莊院士在貝爾領導的團隊在通訊與信號方面的工作涵蓋很廣,許多技術皆屬世界創舉,常接受世界各國要求參訪,包括一些元首,比如中國江澤民總書記、約旦國王胡笙等。

莊院士著作甚豐,也常受邀為學術大會開幕主題演講,並為 2018 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主題講者。近年極重視科學教育,曾參加吳大猷及吳健雄科學營,為學員解說人工智慧課題。工作之餘, 喜好藝文創作,七零年代曾有多次作品參與國際展覽並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