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是最後一名沒關係,只要能後來居上就好了-研究所貴賓致詞

游直翰

張院長好、各位師長好、在座的電資學院電機學群畢業生同學們大家好!感謝院長的邀請,讓我有這個機會站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我是 B86 的畢業生游直翰,從台大資工系畢業,也是 Appier 的共同創辦人跟執行長。今天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一開始是最後一名沒關係,只要能後來居上就好了」

為什麼這麼說?不是鼓勵大家去考最後一名,而是鼓勵大家在既有的領域做到很棒、很好之後,要勇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挑戰下一個大聯盟。無論是在學校、在實驗室、在工作或是在任何你所專精的領域,我都鼓勵大家勇敢往下一個目標去努力,這樣你將有機會學到更多,也會因此獲得更多豐富的人生閱歷

在座有些同學可能聽過今天上午我在台大畢業典禮的演講,我在資工系的成績剛開始都是倒數的,一直到大三的時候修了修了洪一平教授的圖形辨識課程,才開啟我對電腦科學的興趣,也是因為這個契機讓我的成績慢慢一路向上,專注在AI這條道路上。特別感謝洪一平老師對我的啟發,以及很多曾經教過我,包容過我的台大資工系老師。

研究所畢業後,我跟我的室友,也就是 Appier 的技術長 Joe 、營運長 Winnie 決定一起出來創業,因為我們想讓 AI 能在生活中發揮更直接的影響力,讓AI更加普及化

在當時據我們所知,沒有一家新創公司以 AI 為核心作創業主題,也沒有任何一家在台灣的新創公司走向國際,所以我們當時就下定決心,要在台灣成立一家以 AI 為核心的軟體公司,並且走向國際

當然很少人是一開始創業就非常順利的,我們從 2010 年開始一路跌跌撞撞,嘗試了很多想法,都沒有任何客戶 buy in。創業的初期真的非常苦,連續 3-4 年連一塊錢的收入都沒有,是一段蠻挫折的時光,我們就算做做網頁,接一些 project 也可以賺一些錢,但是因為不夠了解市場,即使每天都很努力,還是沒有辦法有營收。

就這樣維持了3-4年,我們都沒有放棄,不斷嘗試各式各樣的 ideas ,換了好幾個產品方向,並且放下自己從名校畢業的包袱,踏踏實實真正挽起袖子來什麼都做,認真觀察市場,努力去了解客戶的需求。

終於創業到第 9 次的時候我們找到一個商業模式,有客戶願意付我們錢,那就是把 AI 用在數位行銷領域,特別是跨螢行銷,我們特別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過去失敗的經驗也讓我們更努力地去服務客戶,希望讓產品不斷有創新跟進步。

正是因為前面 8 次完全找不到方向、沒有營收,我們知道賺到每一塊錢是多麼地珍貴,擁有每一個服務客戶的機會是多麼地珍貴,所以我們常常勉勵自己要更加努力,以客戶為導向作為今天 Appier 研發產品與服務客戶的核心精神。

另外也跟大家分享,我們在 2015 年第一次有創投願意跟我們談,竟然是國際市場上很棒的創投公司紅杉資本,他們從來沒有投過任何一家東南亞或東北亞的公司,我們就想說一定要利用這個機會 make it work ,跟這麼好的投資人合作。也是因為有這麼好的投資人,我們才可以從一間很小的新創公司一路走到今天。

身為一家新創公司,我們從完全找不到方向,從一塊錢都賺不到的最後一名,到成為台灣近 10 年來第一個軟體獨角獸,並且被美國《財經》雜誌選為全球 50 大 AI 企業。

上面的經歷讓我有非常深刻的體悟,那就是老天非常公平的,會給每個人機會,可重要的是,你要想抓住機會就必須加倍努力,不要讓機會跑掉;而當你運氣不好的時候,也要告訴沮喪的自己要撐下來,不要害怕打怪跟挑戰!

現在雖然公司順利上市了,但是我不敢說我們是第一名,我們上市才剛滿一年,上市之後我們就是「大聯盟裡的小咖」,業界有非常多的上市公司都比我們厲害太多,又是一個新旅程的開始,我們仍然勉勵自己要不斷努力向前,把公司做好,讓每個同事在這裡能發揮所長、有所成長。

在這裡我也要特別謝謝台大電資學院電機學群,因為在 Appier 有很多傑出的同事都來自台大,也包括台大資工系兩位傑出的教授林軒田跟林守德老師,先後擔任 Appier 的首席資料科學家跟首席機器學習科學家,我們一直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做走向全世界的夢,未來也會努力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透過以上的故事,我想要勉勵各位同學,當你在一個領域實現了你的階段性目標之後,往下一個大聯盟邁進,開始越級打怪的旅程,一定要擁有自我驅策的信念跟動力,就算你一開始在谷底也要不要洩氣,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你才會進步得更快,成長地更茁壯

只要你比人家更積極、更認真、更努力,比人家多投注 10% 的用心,讓人家看到你的 passion,經過幾年下來,你就會遠遠超過那些在前面的人。

最後,我還是開場的那句話「一開始是最後一名沒關係,只要能後來居上就好了」,讓我們一起往「目標」勇敢邁進,祝大家畢業快樂!

游直翰執行長/Appier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給臺大電機畢業生的話– 大學部貴賓致詞

周景揚

 

首先,要恭喜各位學弟妹在台大完成了學業,即將邁向人生的另一個旅程。在台大多彩多姿的生活一定會是你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以我的經驗,甚至捨不得畢業。

 

的確,大學像一座寶山。它讓你有機會探索各種知識領域,因而開啟了終身自我學習之門;它也能讓你充實軟實力,奠下了人生成功圓滿的基石。多年來在大學校園裡生活與學習,相信各位同學已經全然脫胎換骨,成為更完全的人。

我希望大部分同學即將畢業之際,都能有入寶山而沒有空返的感受。此時此刻,正可以拿起指揮棒,開始為自己的人生,演出下一個樂章。

這兩年來台灣迎來史上最大人才荒,對你們而言,這無疑是黃金歲月。過去大家談的學用落差,這兩年幾乎消失殆盡,寒窗苦讀有人聞問,讀書可以說非常有用,我很替你們高興。

但我也想提醒,世界變化非常快速,同學仍應多加嘗試以找到自己的興趣,試著與工作結合,並隨時注意職涯的後續發展性。

少數人很幸運,在年輕的時候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但多數人可能在工作及成長中慢慢嘗試與摸索,才能比較清楚自己的志趣。

目前企業搶才成趨勢,大部分同學眼前可能都有很多職缺可以挑選,另外到底要就業或繼續深造?要留在國內或出國?抉擇變成是最難的課題。

此時回首,以我和同班同學的多種人生經歷,選哪條路都沒有太大的關係,畢竟每條路都會有每條路的走法,其最終結果或有不同,但是過程都是彌足珍貴的。重要的是每次選擇一條路後要全力以赴堅持下去,當然如果發現這條路再也走不通時,更要有勇氣轉換跑道,職涯的頻頻切換在未來的世界將會是常態。

我認為理想的社會,應該是每個人做自己感興趣且有能力作的事,不必追求世俗刻板的成功,並懂得利他關懷。因此人生各個階段,每個人的興趣、能力各不相同,不是所有人都應該立志將來當科技新貴、CEO。當教授、校長也都很好喔!能夠掌握自己的優勢,進而找到人生的目標與意義,才是最重要的事。

目前疫情仍然起伏不定,再加上中美經貿大戰,俄烏激戰等等,世局可說瞬息萬變,可能打亂了很多同學先前的規劃。然而回顧人類的歷史,天災人禍不曾間斷,各位同學往後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也一定會遇到非常多的挑戰與挫折,而最後勝出的關鍵絕對不在於學經歷,更不是在校成績,而是有沒有具備克服逆境的能力。

因此,遇到困境與挑戰,尤其學弟妹們已經是資質超群的人生勝利組,更要能夠處變不驚以充滿信心的正向思考來應對,化危機為轉機,如此必能克服逆境,再創高峰。

各位同學,進入大學要進德修業,而畢業後進入社會更要能推恩四海。面對各種社會紛擾,如果能從改變自己做起,作爲一個正直誠信、有愛懂得感恩的公民,你就更能爲建構良善的社會國家做一些貢獻,你的努力付出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最後,我深切期盼每一位步出校門的年輕人,都能夠成就一個圓滿的人生,將來都能為國家社會帶來貢獻,也務必要深信自己的未來擁有無限的可能,走一條自己的路,展翅高飛吧!祝福大家,鵬程萬里!

國立中央大學  周景揚校長

不只是電子–矽光子的新創之路

林清富

台灣奈微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奈微光)近日獲選 「2022 台灣新創世界盃創業競賽決選 TOP 10 Startups」,因為奈微光是台大電資學院衍生新創公司,電機之友主編邀請我寫一些此新創過程,因此不揣淺陋,向系友介紹。

矽半導體積體電路是近三十多年來極爲成功的科技及產業,台灣也躬逢其盛,開創了執牛耳的世界地位。矽半導體應用於電子,特性相當優異,而地球上矽元素極為豐富,因此很方便大量生產,但因為矽半導體的間接能隙特性,其應用於光學或光電,長期以來較不被看好。然而,隨著矽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其優異性能,以及產業鏈的完整,希望將矽應用於光的方面,逐漸受到重視,也因此預計未來矽光子可能用於三大層面,矽光量子計算、矽光子通訊和矽光子感測。

在波長1.1微米以上,因為矽半導體不吸收光,所以在1.55 微米附近之光通訊波段,可以形成很好的光波導,加上可以透過通電改變其光學特性,以實現電光機制調變,因此歐美日中也投注相當大的研究經費,採用矽光子技術,以期提高資料中心的傳輸與處理速度,以及試驗矽光子量子計算與量子加密的可行性。然而,這類的研究需要相當大的經費,且到達可以真正產生產業效益時間頗長,以國內的生態,難以募集足夠的資金進行前期開發,不要說超過歐美日中,連趕上都很困難。有鑑於此,我們在矽光子方面朝另一個方向發展,進行矽光子感測,因為預期此類應用可以實現在一般消費性產品。而在消費性市場,價格與量產性的因素重要許多,而這是台灣產業方面的長處,因此我們希望能利用台灣這方面的優勢,發展矽光子感測。

矽半導體的能隙是1.12 eV,對應波長是1.1 um,因此在近紅外光及可見光,矽還是可以吸光,過去也已經有相當多此類產品,例如矽光偵測器,CMOS Sensor,太陽能電池等等,對於科技新創而言,不可能再開發這類市場已經普遍的產品,因此需要在另外的方向著墨。剛好李嗣涔前校長和我的實驗室在矽基板上的金屬表面電漿子效應研究了相當時間,透過矽半導體製程,在矽基板上製作特殊金屬結構,可以引發對應的金屬表面電漿子效應,而其對應的波長可以達數微米,是過去矽半導體不會有的光電反應。而這些波段,過去必須透過磊晶的方式,藉由低能隙的化合物半導體,才能達到吸收或是放射數微米波段的中紅外光。也因為過去是化合物半導體,以及磊晶技術,成本相當高,因此難以應用於消費性市場。而透過金屬表面電漿子效應與矽半導體製程,其生產成本以及可量產性與矽半電體積體電路類似,經過一些評估,覺得很有商業機會,因此決定要進行新創。也湊巧約六年前,科技部在徵求創業構想的計畫書(不是價創計畫),所以和李校長及呂學士前所長一起提此計畫,進行一段時間後,剛好有人認為有產業價值,所以就開始籌設此新創公司,這過程承蒙台大研發處,以及電資學院、光電所與電機系的配合協助,讓新創公司可以從艱辛走到現在,也蒙工研新創協會攜手北美第三名創投 Pegasus Tech Venture合辦之第一屆【台灣新創世界盃創業競賽】青睞,從175團隊中選為台灣的top 10。

中紅外光波段,有不同定義,整體而言,是對應許多化合物分子的振動模態,其波長範圍約在3 um到10 um,過去檢驗技術主要有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和拉曼光譜(Raman spectroscopy),FTIR採用干涉儀架構,體積龐大,拉曼光譜儀需要窄頻雷射光以及極好的濾光片,兩者價格都頗高,不合適用於消費性市場,也有用可調波長雷射,造價更高,而中紅外光波段光偵測器,過去仰賴化合物半導體類,價格也高,因此難以用於消費性產品。奈微光的矽基中紅外光波段光源與光偵測器,採用矽基半導體製程技術,對於開發中紅外光波段的消費性產品,具有相當優勢。

奈微光的矽基光偵測器可偵測近紫外光、可見光、近紅外光到中紅外光,應用範圍其實相當廣。然而近紫外光、可見光到近紅外光,因為已經存在成本低的其他光偵測器,較沒有特殊意義,但是可以偵測中紅外光則頗具意義,如前面所提,只要分子具有兩個或以上的原子,就會有振動模態,而該振動模態是每種分子都不相同,透過偵測中紅外光的光譜,可以判斷是哪種分子,所以應用範圍頗為廣泛,可以偵測居家環境的一氧化碳,瓦斯外洩的甲烷,或是甲醛、二氧化碳等等,也可以偵測呼出氣體的種類濃度,據以判斷對應的生理健康狀況。即使是二氧化碳這種普遍的氣體,其偵測也很重要,因為一般汽車,僅僅駕駛在車內的密閉空間,不到半小時,其呼出二氧化碳的濃度就達1000 ppm,這樣的濃度會使人開始想睡覺,對於開車的駕駛就不太好,若能偵測二氧化碳濃度,可以提醒駕駛或是自動控制車內的空氣循環,可提升行車安全。

就企業而言,研發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賺錢,而且新創公司的經費資源人力不像大公司那麼充分,不可能多方嘗試,因此第一項標的之選擇相當重要,我們在新創成立之初,選擇之標的不是很理想,所幸遇到對市場經驗豐富的人提供建議,調整產品方向,讓後來的募資順利很多。其次,業界就是江湖,江湖險惡是必然,知道如何與狼共舞,是業界生存必備條件;另一方面,其實也有好的江湖人士願意挺身相助,需要好好珍惜這樣的情份,讓未來走的更順,也是很難得及重要的經驗。電機系系友們在業界經驗相當豐富,成就非凡,在此介紹新創,老實說是班門弄斧,僅以此拙見就教於系友前輩。

林清富,1983年臺大電機系畢業, 1993, Ph.D. degrees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現為電機系、光電所、電子所合聘特聘教授。

半導體射月計畫推動人工智慧終端技術

李泰成

一、前言

在2018年為強化我國半導體產業於人工智慧終端(AI Edge)核心技術競爭力,前科技部部長陳良基部長啟動為期四年的「半導體射月計畫」,透過射月計畫的執行,引燃臺灣學界在半導體晶片設計領域長期經營且居國際領先地位的能量,創造出成為世界標竿的成果。

↑ 射月計畫啟動記者會暨計畫說明會

 

二、射月計畫介紹

臺灣在半導體及晶片設計產業,長年以來居世界領先地位,具備雄厚的元件開發、晶片設計及半導體製造基礎。爰此,科技部配合國家政策投入研發資源,規劃整合學界研發能量與資源,於2018年啟動半導體射月計畫,研究重點聚焦於六大研究領域: 1. 前瞻感測元件、電路與系統 2. 下世代記憶體設計 3. 感知運算與人工智慧晶片 4. 物聯網系統與安全 5. 無人載具與AR/VR應用之元件、電路與系統 6. 新興半導體製程、材料與元件技術。

射月計畫厚植產業優勢方面,提升人工智慧終端技術之競爭力。有鑑於產業強調高度整合與多元應用,需進行異質晶片、元件、通訊與應用服務之整合, 晶片與系統設計扮演重要角色,故本計畫聚焦六大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凝聚學界研發能量 與資源,並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支援各項研究主題,提供學界晶片設計 服務、元件製作及環境建置、產業共同合作等,藉以建立關鍵自主技術及提升附加價值, 帶動產業發展,提升半導體領域之國際競爭優勢。

↑ 國內產學技術交流暨108年度成果展示會射月圑隊合照

三、執行半導體射月計畫圑隊成果豐碩

本計畫由中興大學電機系張振豪教授擔任專案召集人並由台大電子所李泰成教授擔任執行長協助推動,本計畫圑隊共計有十七計畫圑隊,其中台大共計有三個圑隊參與,包括﹕

(1)王暉教授帶領圑隊,研究主題為﹕應用人工智慧於遠距離 8K 虛擬實境影像即時傳輸之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 技術開發。此整合型研究計畫成果為系統電路半導體晶片(SoC)與天線封裝完成的收發機系統模組(SiP),並搭載於無人飛行載具(UAV)上,執行野外動物資源監測。王暉教授團隊所發展射頻晶片、通訊收發機、天線封裝等技術已建構了下世代通訊技術的基礎,可落實於產業應用中,提升產業之國際競爭力。

↑ 108年度成果展示會王暉教授解說圑隊研發成果

↑ 利用無人機與毫米波高速傳輸實現遠距虛擬實境

(2)簡韶逸教授帶領圑隊,研究主題為﹕AIAugSurgery: Image-guided Surgery Navigation System以人工智慧及擴增實境輔助之外科手術導航系統。本計畫大量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做手術影像辨識以及人體和手術器械的定位,以進行外科手術的影像導航。此一跨領域的計畫將讓頂尖的人工智慧、電腦視覺與電子系統設計技術走進醫學領域,並期待能使人類生活更便利及安全照顧,簡教授圑所研發的多標記追蹤系統可以拓展至其他剛體器官追蹤的擴增實境手術輔助系統,如脊椎、骨科定位系統。

↑﹕108年度成果展示會簡韶逸教授解說圑隊研發成果

↑ 台大簡韶逸教授圑隊參與成果展示會與科技部林敏聰政務次長、徐碩鴻司長以及專案召集人張振豪教授合照

(3)劉致為教授帶領圑隊,研究主題為﹕下世代技術節點的材料、製程、元件及電路熱模擬之關鍵技術。計畫以研發先進製程材料、製程與元件,以利智慧終端應用中即時計算之需求。劉致為教授計畫團隊在本次全期成果展中提到Beyond 2nm技術節點研究成果獲登《2021 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highlight paper並獲《Nature Electronics》Research Highlight其中有提及高層數堆疊高遷移率通道之 GAAFET,為半導體明日之星,是相當重要的研究方向。並說明目前臺大乃是業界以外,唯一能研發出高層數通道堆疊之 GAAFET 的大學,為學界與業界接軌的重要橋梁。

↑ 劉教授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會議VLSI 2021,發表世界首顆七層與八層堆疊鍺矽通道

之GAA電晶體(7 stacked Ge Si nanowires and 8 stacked Ge Si nanosheets)

↑  台大劉致為教授圑隊參與成果展示會與科技部林敏聰政務次長、徐碩鴻司長以及專案召集人張振豪教授合照

除此以外,清大林永隆教授圑隊研發超高效率新型類神經網路HarDNet,研究團隊來自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原大學三校六位教授所帶領共30位研究人員,研發最適合硬體實現之類神經網路架構,取名HarDNet,比起知名的ResNet,HarDNet只須三分之二的運算時間便能達到相同的準確度。HarDNet 在影像辨識、物件識別、物件追蹤、視訊語意分割等應用都有優異表現,研究團隊將成果發表於最頂尖的國際電腦視覺會議(ICCV-2019),並透過GitHub開源網推廣至全球相關社群獲得廣大迴響。還有,中山大學王朝欽教授開發具有人工智慧之水下無纜式自主運行之AUV(自主式水下載具),目前具有近20種水下物件與生物之辨識能力,同時具備深海追蹤與避障功能。

另外,無人機近年被廣泛地應用在各領域,但輕巧機體無法承載大量電力,以及負載飛行時的長時間大量運算,因此限制了應用範圍。射月計畫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鄭桂忠圑隊研發仿生物視覺神經AI晶片,讓無人機學習果蠅,以超省電狀態自動閃避障礙物飛行,未來還可應用到無人車、智慧眼鏡、機器手臂等領域。

四、射月計畫的後續展望

射月計畫在2022年4月順利完成,於成果展中展現了開發應用於各類終端裝置上的AI技術。而本計畫4年來積極培育頂尖半導體製程、 材料與晶片設計人才, 以提供AI產業發展亟需的高階人才。

科技部工程司現在把射月計畫的研發能量擴展至三個研發計畫,以期把這份凝聚起來的能量能夠延伸出去,包括了A世代前瞻半導體技術專案計畫、次世代化合物半導體前瞻研發專案計畫以及關鍵新興晶片設計研發計畫。以期在未來五至十年培植多元人才,以支持台灣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繼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競爭力以及領先的地位。

李泰成,2001美國UCLA電機博士,現為電機系及電子所教授。

 

「下世代通訊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專案計畫」介紹

 

林光勛

下世代行動通訊網路(B5G/6G)關鍵技術三大領域:高速傳輸、廣域覆蓋、智慧及多功能通訊。

行動通訊技術與相關產業的發展是促進國家數位經濟,提高GDP的關鍵動力。無線通訊技術約每10年演進一個世代,因此值此5G行動通訊系統正開始商業運轉的同時,世界主要技術領導國家,無不積極展開Beyond 5G(B5G)/6G各項技術的開發,以及相關產業發展的策略規劃,如美國的次世代聯盟 (Next G Alliance) 以及日本的Beyond 5G推進聯盟 (B5GPC) ,而以ITU-R及3GPP為首的標準組織,亦已啟動B5G系統的標準制定。為研發可達成高速傳輸、廣域覆蓋、智慧及多功能通訊的下世代行動通訊網路(B5G/6G)關鍵技術,以引領台灣邁向智慧數位生活為願景,在科技部的帶領下由台大電資學院副院長吳宗霖教授、台大電機系副系主任魏宏宇教授、清大研發處副研發長洪樂文教授、中興電資院院長楊谷章教授建立「下世代通訊系統關鍵技術研發計畫專案辦公室」,共同召集「下世代通訊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專案計畫」,依據國際B5G/6G研發時程及我國通訊產業未來的技術需求,進行B5G/5G相關技術研發,強化關鍵技術缺口,並規劃6G先期研究,團結學界率先投入前瞻技術研發,包含電波與天線技術、通訊與傳輸技術、網路技術與通訊軟體等面向,並布局關鍵專利,培育下世代通訊科技研發人才。

計畫團隊在6G的許多重要關鍵技術中,如太赫茲通訊 (Tera-Hz) 、多天線系統 (MIMO) 、無人機通訊 (UAV) 、B5G/6G開源架構網路平台等領域上,已作出了許多重要的突破,並在6月28日舉行的專案計畫年度成果發表會中展示了許多亮眼的成果。這些技術不只能夠提升現有的一般大眾用戶的無線行動網路服務品質,更是未來全面支援特殊場域,如非地面網路 (NTN) 與衛星通訊,這類網路服務的基石,滿足6G網路中極致高速傳輸、極致廣域覆蓋與智慧多功能通訊的全方位需求。各團隊在其專業的領域上發揮其多年累積的研究能量,在這些關鍵的技術上已為我國6G網路技術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透過整合學界、業界及法人之研究量能,落實學術及產業的密切合作,以提升國內資通訊產業的技術能量與價值;最後,期能以研發實力結合業界與法人共同參與國際標準討論與制定,並支持學界進行國際交流合作,以強化台灣在國際B5G/6G科技實力的能見度及影響。

科技部工程司李志鵬司長致詞。

科技部下世代通訊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專案計畫召集人吳宗霖教授致詞。

計畫團隊於6月28日舉行年度成果發表會。

科技部工程司李志鵬司長、專案計畫召集人吳宗霖教授與計畫團隊主持人合影留念。

 

由左至右分別為林光勛研究員、謝欣霖副教授、林宗賢教授、鄭瑞光教授、林甫俊教授、李大嵩教授、吳宗霖教授、李志鵬司長、徐碩鴻教授、洪子聖教授、楊谷章教授、洪樂文教授、魏宏宇教授、張盛富教授、陳淑鈞組長、簡志洪助理研究員。

 

林光勛,下世代通訊系統關鍵技術研發計畫專案辦公室 研究員。

 

學生榮譽報導

  1. 吳安宇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張承洋、莊育權、周光照)榮獲2022 IEEE AICAS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2. 電機學群團隊榮獲「科技部110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特此恭賀!
得獎者 系所 指導教授 計畫名稱
趙崇皓 電機系大學部 陳宏銘教授 基於傅立葉光學及深度學習之光場影像及影片合成
張凱鈞 電機系大學部 江蕙如教授 Timing Macro Model with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
鄭凱鴻 電機系大學部 鄭皓中助理教授 基於量子電腦基本邏輯閘之量子隨機基準測試分析

 

  1. 陳銘憲教授研究團隊(電機所蔣思陽、丁維、陳璽文)榮獲PAKDD 2022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2. 吳肇欣教授研究團隊(光電所薛陸清)榮獲 2022 SNDCT 第二屆奈米元件電路與技術研討會 論文優等獎,特此恭賀!

2022年 精專獎首獎- 基於深度學習技術之主題式電腦作曲

施貽仁

大家好,我是 NTUEE 122 的施貽仁。

非常榮幸這次可以在大學部精專獎的比賽中得到評審們的肯定,這對我來說無疑是研究上莫大的鼓勵。

首先我要先感謝楊奕軒老師,是他讓我有機會進入音樂科技的大門,讓我在大學期間有幸可以接觸這麼有趣的研究題目和領域。也要感謝資工系的吳士綸學長,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另外,也是因為楊奕軒老師的介紹下,讓我得以和德國的音樂大佬 Meinard Müller 的實驗室合作,真是難得的體驗。

我做的題目是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讓電腦來幫你創作音樂。核心的概念就是,人類給電腦一段旋律,電腦則會以這段旋律為 “主題”,來生成出一段音樂。
關於這篇內容要寫什麼,老實說我也不太清楚,系辦也沒有給我太多設限。

如果對於生成的音樂有興趣,可以參考我的 Demo 網站:https://atosystem.github.io/ThemeTransformer/#demo
如果對技術一節有興趣,可以去 axXiv 看 paper: https://arxiv.org/abs/2111.04093

至於這篇文章要寫什麼呢?我想我來分享一下我的心路歷程好了。

會想做音樂科技的題目其實從我小的時候,就已經種下這個種子。小時候學鋼琴的時候,其實對於那些鋼琴家,或是音樂發展史,沒有太多興趣,大部分都是左耳進右耳出(長大後才發現,聊天說這些感覺會顯得很有文化XD)。最讓我著迷的是樂理的部分,和一些作曲的概念。可能因為天生的理科思維作祟,我習慣在各種事物中,去找尋一些普遍的規律。當我發現音樂的領域也是有一些法則存在時,我異常興奮。而這些法則看似理性,卻可以在琴鍵上以感性的方式表達,融入作曲家,演奏者的心境。正是這種矛盾的感覺,在我心中留下無盡的美感。

進入國中之後,不知道為何,有一段時間非常排斥音樂,也許是因為練琴練到很煩,開始產生一點抗拒。而上了高中後,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去了中研院的 Open House 的活動,剛好看到本系的伍庭曄學長,在分享音樂資訊檢索的研究。聽完他的講解,我重新拾回那份小時候對於音樂的熱情,對於樂理的執著。

轉眼間來到了大二大三時,身旁同學開始跟專題,或去實習。我於是鼓起勇氣去找楊教授,希望可以進入他的實驗室做相關的研究。在這裡非常感謝楊教授願意收留當時廢廢的我(楊老師人真的很好)。剛開始著手音樂生成(電腦作曲)的題目,其實非常挫折。我真心覺得,要我教一個完全沒有音樂經驗的人彈鋼琴,比教一個看過數千數萬首音樂的電腦模型還要難。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想新的方式,觀察 performance,聆聽電腦生成的結果,再回去改模型,不斷的循環,不斷迭代。簡言之,就是不斷的碰到問題,想解決方式,再挖掘新的問題。而最挫折的地方,就是電腦做出來的音樂有時候真的很難聽,久而久之,我覺得我對於音樂的包容度已經越來越大,標準也越來越低了XD。即使這段過程挫折感很重,但是同時也成長很多,也學會享受過程,還有成就感。

音樂科技這個領域(正式來說是音樂資訊檢索 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MIR),是個相對來說很小的 community,相比於 Computer Vision (CV),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Speech Processing 等。雖然領域很小,但卻很溫暖。因為我相信會來做 MIR 的人,通常除了研究的熱誠,還有對於音樂的熱愛。大家的 background 也很多元:有音樂家,音樂製作人,聲音藝術家,電腦科學專家等等。
在如今各大 conference 被 deep learning paper 如海水般,指數淹沒的年代,MIR 領域在我心中,就是像是大洋中的一座小島,CV,NLP 可能就是不同的大陸。研究人員就和人類非洲祖先一樣,從 CV 漸漸走到 NLP ,而之後一部分的人選擇遷徙到MIR這座島上。有些人選擇定居,有些人則是在各地來回穿梭。很多人未必知道小島的存在,但是當你踏上這座島,會發現世外桃源。大概島上也會有 “不足爲外人道也” 的感嘆吧。

回到精專獎的主題。我很感謝這場比賽,感謝系辦的人員,還有學術部的學弟妹辛苦籌劃。這次的比賽,除了得到評審們的認可,也給予我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音樂科技的領域,這也是很令人欣慰的,即使我現在在 MIR 領域只是一個 Level 1 的初學者。

如果學弟妹對 MIR 領域也有興趣,或本身對於音樂也有熱愛,歡迎和楊奕軒教授聯繫。如果想更了解我這段研究過程,也非常歡迎去 FB 加我好友,或是去瀏覽我的個人網站:https://atosystem.github.io(上面也有一些我的音樂創作XD)。

最後,這段文章,我同時也 publish 在我個人的 medium 上:https://tinyurl.com/55p5dmwm

施貽仁,電機系大學部2022年畢業生。

2022年精專獎首獎-大規模機器聽解與無文字開放領域語音問答系統

林棋竣

原始論文作者。林棋竣同學(上排左一)、李宏毅教授(下排中)、李琳山教授(下排右)。

開放領域語音問答模型

林棋竣同學(左)與專題指導教授李琳山教授(右)

 

電子產品裡面的虛擬助理,例如Siri、Alexa,能夠利用問答系統回答使用者五花八門的問題。問答系統通常會先利用語音辨識,將使用者口述的問題轉成文字,再到網路上或其他資料庫尋找相關的文字文檔,最後從這些相關文檔找出答案。

然而現有的問答系統有一項明顯的不足: 無法搜尋沒有文字標記下的多媒體文檔,像是影片、廣播等。近幾年多媒體資料在網路上數量急遽成長,已經成為現代人重要的資訊來源。如果未來問答系統能夠搜尋多媒體文檔,將能夠比現有的問答系統回答更多樣的問題。

電機系大學部三年級林棋竣同學,在李琳山教授及李宏毅教授的指導下,與台大電信所、MIT及Meta AI的學者共同研究出第一個不需文字標記的開放領域語音問答模型。研究中提出的方法,能夠讓模型在完全不依賴語音辨識的情況下,直接用問題的語音信號,去快速搜尋相關文檔的語音信號,並且從相關文檔的語音信號找出答案。採用此方法的語音問答模型,不僅平均表現能夠接近由語音辨識和文字問答系統組成的基準模型外,在語音辨識錯誤率高的情況下,更能夠顯著超越基準模型。

此研究的成果能夠被應用於讓現有的文字問答系統與語音問答系統結合,使虛擬助理可以同時搜尋文字和語音文檔來回答使用者的問題。也能應用在缺乏文字資料或沒有文字形式的語言中,讓問答系統憑藉純語音的資料庫來問答。

林棋竣,電機系大學部大三升大四學生。

 

 

2022臺大電機系大學部精專獎活動報導

2022臺大電機系大學部精專獎已於7月2日(星期六)圓滿順利完成。

感謝魏宏宇副主任(主辦教授)、陳彥宇總經理(安盛生科)、洪大為總經理(Plug and Play 台灣)、胡振國教授、吳育任教授、林坤佑教授、孫紹華教授擔任實地評審委員。

感謝本年度友達光電贊助本活動「友達新星獎」,遴選主題為「前瞻顯示、感測技術、AIOT」,該公司蘇振嘉資深處長擔任該獎項評審委員。

並感謝系學會葉禹彤、陳韋旭、鄭筠諺、陳祈祐、莊加旭、翁瑋杉、周君桓等7位同學支援活動進行

本次競賽報名者27組,2組棄權, 7月2日當天共有25組參加實地評審,最後評選結果如下:

 

姓名 年級 題目 指導教授/實驗課負責教授
首獎 林棋竣 大規模機器聽解與無文字開放領域語音問答系統

SDrQA: Textless Open-Domain Spoken Question Answering with Speech Discrete Unit Document Retrieval

李宏毅教授、李琳山教授
首獎 施貽仁 基於深度學習技術之主題式電腦作曲

Theme Transformer: Symbolic Music Generation with Theme Conditioned Transform

楊奕軒教授
貳獎 柯駿驊 使用快速迭代訓練之高效能光場合成

High-Performance View Synthesis using Fast and Iterative Training

陳宏銘教授
貳獎 羅昱翔 針對木馬插入、前端探測及故障注入之硬體安全性感知實體設計框架

Security-aware Physical Design Framework against Trojan Insertion, Frontside Probing, and Fault Injection Attacks

張耀文教授
陳言瑄
參獎 李昱呈 量子元件的物理模擬與電性分析

Device simulation of quantum dots for quantum computing

 

李峻霣教授
參獎 喬冠豪 用非對稱性自旋電流與磁矩模擬實現SOT-MRAM自旋邏輯操作之研究

SOT-MRAM spin logic operations based on magnetization switching by asymmetric spin current

吳育任教授
參獎 任瑨洋 數位全像片之演算法設計與實作

Algorith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Holograms

鄭宇翔教授
邱泓翔
李允恩
最佳人氣獎 施貽仁 基於深度學習技術之主題式電腦作曲

Theme Transformer: Symbolic Music Generation with Theme Conditioned Transform

楊奕軒教授

 

友達新星獎

姓名 年級 題目 指導教授/實驗課負責教授
任瑨洋 數位全像片之演算法設計與實作

Algorith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Holograms

鄭宇翔教授
邱泓翔
李允恩

 

首獎: (左至右)林棋竣、施貽仁、安盛生科陳彥宇總經理。

貳獎: (左至右)柯駿驊、羅昱翔、陳言瑄、Plug and Play 台灣洪大為總經理。

參獎: (左至右) 李昱呈、喬冠豪、李允恩、任瑨洋、邱泓翔、魏宏宇教授

友達新星獎: (左至右)友達光電蘇振嘉資深處長、任瑨洋、邱泓翔、李允恩。

最佳人氣獎: (左)施貽仁

 

教師榮譽報導

  1. 林清富教授榮獲PARC Appreciation Award,特此恭賀。
  2. 陳政維助理教授榮獲台灣機器人學會111年度青年機器人工程獎,特此恭賀。
  3. 李百祺教授榮獲 IFMBE Otto Schmitt Award,特此恭賀。
  4. 張耀文教授榮膺第二十屆有庠科技講座(資通訊科技),特此恭賀。
  5. 王鈺強教授(人工智慧)榮獲第二十屆有庠科技論文獎,特此恭賀。
  6. 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2022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成果發表會優良晶片」,特此恭賀。
獎項 研究團隊 論文/專題名稱
特別設計獎 楊家驤教授 A 96.2nJ/class neural signal processor with adaptable intelligence for seizure prediction
特優設計奬

數位(含AI)

楊家驤教授 基於暗通道先驗演算法之高能效去模糊加速器晶片
楊家驤教授 應用於邊緣計算之高能效深度神經網路訓練加速晶片
特優設計奬

射頻/微波

林坤佑副教授 應用於第五代行動通訊之毫米波雙頻帶及雙模式功率放大器
優等設計奬

數位(含AI)

吳安宇教授 適用於心電訊號身分識別且支援類別增量學習之輕量極限學習機引擎
優等設計奬

類比/混合訊號

林宗賢教授 具大範圍輸入與輸出電壓之時域式電流模式降壓轉換器
劉宗德副教授 一個以即時電流均流器為基礎的防禦功率旁通道攻擊數位低壓差線性穩壓器
陳景然副教授 並聯混合式交流耦合封包追蹤器
陳景然副教授 運用自適應頻率時脈產生器之事件驅動型數位低壓差線性穩壓器
優等設計奬

射頻/微波

王暉教授 應用於38-GHz之無開關雙向低雜訊/功率放大器
王暉教授 V-頻帶超低功耗利用雙重變壓器耦和技術90奈米CMOS低雜訊放大器
李俊興副教授 應用於太赫茲之利用GaAs IPD製程所實現之低損耗及低成本基板整合波導管及濾波器
  1. 丁建均教授榮獲本校110學年度傑出導師,特此恭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