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113全校運動會 電機系戰績表

錦標總類

電機系:系男子田徑賽錦標第1名

電機系:系總錦標第2名

電資學院:大會總錦標第4名

2024校運會開幕(照片提供:電資學院李依芸經理)

教職員組

項目

名次

姓名

跳遠

第2名

宋孔彬

1200公尺混合接力團體競賽

第2名

隊名:電資學院隊!!

 

 

參賽隊員:江介宏、鄭皓中、姚力琪、王尚淳、陳尚澤、孫紹華、簡璟、王奕翔、吳謹如、宋孔彬、邱玉霜、黃鐘揚

後補隊員:陳景然、陳政維、金藝璘、吳育任

學生組

組別

項目

名次

姓名

單位

學生女子組

鉛球

第4名

薛宇庭

電機系

標槍

第5名

薛宇庭

電機系

學生男子組

三級跳

第4名

高鉅茗

 

1500公尺

第5名

陳品睿

電子所

4X400公尺

第2名

隊名:超老大二

 

 

隊員:陳彥霖、楊程亘、陳裕穎、金秉圻

電機系

4X400公尺

第3名

隊名:可愛的哈密瓜瓜

 

 

隊員:許博翔、蔡仁揚、忻緯柏、邱翊帆

電機系

5000公尺

第2名

劉又豪

電機系

5000公尺

第4名

黃語棠

電機系

標槍

第4名

鄭炘棠

電機系

標槍

第7名

陳平軒

生醫電資所

跳遠

第5名

吳奕廷

電機系

鐵餅

第1名

陳平軒

生醫電資所

鐵餅

第4名

邱柏愷

電機系

鐵餅

第5名

楊翔允

電機系

鐵餅

第6名

莊然勛

電機系

拔河八百公斤

第1名

拔河改至舊體二樓

電機系

臺大電機系七位校友與教授榮登「臺灣AI 20」 展現重要影響力

撰文:電機系辦公室

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天下雜誌》「未來城市」推出「臺灣AI 20」專題報導,邀請產官學各界代表組成推薦委員會,針對AI的技術創新、產業應用、政策推動、知識教育和社群連結五大領域進行深入探索,選出20位對臺灣AI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人物。

臺大電機系共有七位系友及教授上榜,包括:陳昇瑋執行長(2006級系友)、林百里董事長(1970級系友)、盧超群董事長(1975級系友)、陳良基部長(臺大電機系名譽教授)、蔡志宏總召集人(臺大電機系教授、1983級系友)、李宏毅教授(臺大電機系教授、2008級系友)及李琳山院士(臺大電機系名譽教授、1974級系友)。本系師生為七位傑出系友及教授的優異表現感到無比自豪,與有榮焉。

特別貢獻:

陳昇瑋 (前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臺大電機系2006級系友)
臺灣資料科學先驅,曾創辦「臺灣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是產學的重要鏈結,也是資料科學社群集結的起點;後轉型成臺灣人工智慧學校,為產業培訓出上萬名AI工作者。
(未來城市:深度專訪: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3496)

 

產業應用者:

林百里 (廣達集團創辦人,臺大電機系1970級系友)
2000年前後開始投入AI研發,現已成AI伺服器大廠,並協助醫院等非營利組織應用。到處推廣AI的重要如「AI傳教士」,獲科技部頒發「一等科技專業獎章」。
(未來城市-深度專訪: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3494)

盧超群 (鈺創科技董事長,臺大電機系1975級系友)
任「臺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聯盟理事長(經濟部成立),協助產業降低研發費用、縮短開發時程並提高效能。為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未來城市-深度專訪: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3501)

政策推動者:

陳良基 (前科技部長、臺大電機系名譽教授)
任科技部長期間,選定AI為發展主軸,預計從硬體、軟體到應用,打造臺灣AI生態系。打造AI超級電腦「臺灣杉二號」,曾拿下全球第20名,超越臺灣歷年排名記錄。
(未來城市-深度專訪: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3487)

蔡志宏 (臺灣AI卓越中心總召集人、臺大電機系教授,臺大電機系1983級系友)
曾任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執行秘書,負責協調推動國家科技政策;現為國科會臺灣人工智慧卓越中心總召集人,今年獲頒國科會一等科技專業勳章。
(未來城市-深度專訪: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3513)

知識教育者:

李琳山 (中研院院士、臺大電機系名譽教授,臺大電機系1974級系友)
數位語音大師,曾開發全球第一套華文語音辨識系統;桃李滿天下,為簡立峰、李宏毅等AI領域名人之師。曾任IEEE電信學會亞太地區主席、臺大電資學院院長。
(未來城市-深度專訪: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3509)

李宏毅 (臺大電機系教授,臺大電機系2008級系友)
將臺大電機的AI相關課程上網,能用淺顯的鄉民語言、動漫,講解複雜的技術。十年來累積400多支影片、近24萬名追蹤者,使中文的AI學習素材得與英文並駕齊驅。
(未來城市-深度專訪: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3536)

 

資料來源:《未來城市》,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3492

2024 臺大電機外文聯合系烤

撰文:金秉圻(電機二)

本次「臺大電機外文聯合系烤」辦在10月5日晚上,位於華中露營場地。這場烤肉聚會是臺大電機系與外文系的聯合活動,我們希望促進兩系學生交流的機會和期許系上同學們能在本次活動中認識別系的同學,活動主題是高中制服,讓大家難得的在大學中有機會體驗重回高中的感覺。在燈光映照下,熱鬧的場地洋溢著歡笑聲和烤肉的香氣。參與的學生們帶著愉悅的心情,共同享受這個夜晚!

各組學生圍繞著烤爐,開始動手烤肉,籌辦團隊為大家準備了豐富而多樣的食材,大家除了料理食材之外,也可以透過這個機會跟同組的同學聊個天、認識彼此,場面非常熱鬧。烤肉過程中,同學們會分工合作,有人負責烤、有人負責端出美味的烤肉給大家,不少人更拿起手機拍照,記錄這個夜晚的美好回憶。

除了烤肉,活動的亮點之一是各式各樣的表演。當晚的表演內容非常精彩,有許多同學為這次的系烤活動精心準備了精彩的表演,有跳舞、樂團以及火棍,為活動增添了不少氣氛。首先登場的BAND帶來的美妙的音樂表演,邊烤肉邊配著音樂,聽著表演者的演唱,和團員們各自演奏的樂器配合而成,令觀眾們沉浸在音樂的之中。接著則是舞蹈的表演,現場觀眾目不轉睛地盯著舞臺,感受表演者的熱情。從每一個乾淨的動作中都能看出LOCKING這個表演中編舞者的用心,讓人更能感受到這種舞風的魅力,而女舞則是經典歌曲的翻跳,表演者沈浸在舞蹈的力道中,也讓所有人印象深刻。

活動中,火棍表演更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表演者轉動著火棍,火光在夜空中劃出絢麗的軌跡,宛如一道道流星劃過。火光的效果在黑夜裡顯得格外震撼,讓學生們紛紛拿起手機拍照,記錄這壯觀的瞬間。這些表演都是學生自行報名的,雖然不是專業的表演者,但可以看得出他們的努力和投入,為活動增添了不少樂趣,令大家在互動中拉近了距離。

除了表演外,活動還安排了有趣的互動環節,例如伏地挺身比賽。大家在場地前方分成組別比賽,現場氣氛充滿了加油助威的聲音聲。參加者為了得到主辦方提供 的獎品而努力,觀眾們則興奮地為自己的朋友打氣,場面既熱鬧又充滿競爭感。此外,活動現場還有調酒攤,讓大家可以來購買各式調酒和現烤的烤布雷,增添了活動的氛圍感。同學們一邊喝著精心製作的飲料,一邊吃著甜甜的烤布雷,一邊聊天,享受這難得的放鬆時光。

在活動接近尾聲時,每組的學生都拿到了一帶仙女棒。點燃仙女棒後,伴隨著星星點點的火花,也為這個難忘的夜晚畫下完美的句點。學生們在星空下揮舞著仙女棒,彼此笑著、聊天,這些溫馨的瞬間讓人感覺到活動的用心與美好!

這次整個系烤活動成功地讓兩個系的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加深了彼此的認識,增進感情。不論是烤肉、表演還是互動遊戲,都讓大家在這個夜晚留下了深刻的回憶。這場活動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活動,更是兩系友誼的象徵。在烤肉和笑聲中,臺大兩系的學生們一同度過了充滿歡笑與溫暖的夜晚。

 

2024 臺大電機週活動報導

撰文:陳拓之、李科雋(電機三)

今年的臺大電機週於9月30日到10月4日,在校園中心的小福廣場隆重登場。電機系學會精心籌備的活動攤位,每到中午就吸引了大量人潮,為週一至週五的校園增添了無比的活力。這次的活動特別集中在平日中午時段舉行,利用學生活動的高峰期,讓更多同學可以在用餐和休息的時間來參加活動,享受美食、音樂與互動遊戲。

1. 美食攤位

今年的電機週特別規劃了豐富多樣的美食攤位,為大家準備了各種風味的食物和飲品。攤位上擺放著烤香腸、關東煮和糖葫蘆等受歡迎的小吃,每款食物都散發著誘人的香氣,瞬間吸引了眾多同學排隊搶購。此外,活動也和Lazy合作,推出了烤布蕾和生起司派等甜點。這些精緻的甜點不僅滿足了同學們的味蕾,也成為了許多人打卡拍照的焦點。

烤香腸是人氣最高的美食之一,香氣撲鼻、口感Q彈,讓人一口接一口吃得停不下來。而關東煮則是另一個人氣選擇,種類豐富的關東煮食材包含甜不辣、黑輪、魚板等,每樣食材都浸泡在湯汁中,味道濃郁,十分適合逐漸涼爽的秋季天氣。糖葫蘆的酸甜滋味也令人懷念,帶有些童趣,是許多同學記憶中的經典小吃。與Lazy聯名的烤布蕾和生起司派成了甜品的亮點,布蕾滑嫩甜美,搭配焦糖表面;生起司派則口感綿密,讓人一吃就愛上。

2. 打卡抽獎活動

為了增加互動性,活動現場還設置了打卡抽獎區,所有參與的同學只要在攤位前打卡拍照,就有機會參加抽獎,贏取驚喜小禮物。這項活動讓不少同學排隊打卡,不僅是為了參加抽獎,更是想留下一張與電機週的合影。抽獎活動每場次都吸引了大批同學參加,給活動增添了熱鬧的氣氛,也讓整個小福廣場洋溢著愉快的笑聲。

3. 音樂表演

臺大電機週不僅有美食,還特別安排了精彩的音樂表演,讓活動現場充滿音樂氣氛。其中包括了大合刷木吉他表演和Band的演出。大合刷是一場木吉他合奏活動,由一群同學共同演奏流行歌曲,氣氛活潑輕鬆,讓大家隨著音樂一起輕輕搖擺。Band的表演更是將氣氛推向高潮,不少同學邊吃著小吃邊聆聽現場的表演,甚至有人跟著節奏打拍子,整個小福廣場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4. 快食王比賽

除了美食和音樂,電機週還舉辦了刺激的「快食王」比賽。在比賽中,參加者要在限時內盡可能多地吃完指定的食物,考驗大家的進食速度和耐力。比賽開始時,現場聚集了許多觀看的同學,為參賽者加油打氣。每當參賽者快速吃完一份食物,現場都會爆發出一陣掌聲和喝彩聲。快食王比賽為電機週增添了歡樂和競賽氣氛,讓不少同學感到意猶未盡。

5. 颱風假遺憾

然而,今年的電機週並非一帆風順。活動進行到週三、週四時,受到颱風的影響,學校宣布放颱風假,活動被迫暫停兩天。對於不少同學來說,這是一個遺憾,因為錯過了預定的活動和表演,但也讓大家更加珍惜最後一天的活動時間。儘管颱風讓活動受到了影響,但電機週的氣氛並沒有因此減弱,週五的活動現場反而更加熱鬧,同學們紛紛抓住最後的機會參與其中,讓活動以熱烈的氣氛圓滿結束。

總結來說,臺大電機週是一場結合美食、音樂與互動活動的盛會。這次活動不僅讓大家品嘗到各種美味的小吃和甜點,也透過音樂表演和快食王比賽增添了樂趣。即便受到颱風的影響,大家對於電機週的熱情仍然不減。這場活動展現了臺大電機系的凝聚力和創意,讓同學們在忙碌的學期中,度過了輕鬆愉快的一週,也期待明年能再一次體驗這樣的校園活動。

2024宿營活動回顧

撰文:陳冠宇(電機三)

這次宿營活動對我們所有籌備人員來說,都是一次充滿挑戰與成就感的經歷。從活動的構思、規劃、執行到順利結束,每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難題與收穫。在這篇回顧中,我想分享一些籌備過程中的點滴,以及活動圓滿完成後的感想。

# 活動前期準備:目標與細節的確認

在活動初期,團隊的首要任務是確立宿營的目標——我們希望參加者能夠在活動中不僅增進彼此的感情。因此我們設定出這樣的目標讓我們在後續的活動設計中更有方向,能夠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活動內容和形式。

接著就是活動地點和安全措施的確認。選址過程中,我們實地探訪了多個地點,評估其安全性、環境條件以及交通便利性。確定地點後,我們也與當地相關部門聯絡,確認急救設備、緊急疏散路線,並且對每一個風險可能性進行評估,以確保參加者的安全。

# 招募與培訓:建立優秀的團隊

宿營的成功離不開一支優秀的團隊,因此我們特別重視工人的招募。通過面試,我們組建了一個有責任心、具備領導力並且熱愛戶外活動的團隊。此外,我們還強調工人的分工合作。每位工人都會被分派到不同的小組,負責活動的不同環節,如餐點準備、活動引導等。這種分工不僅提高了活動的效率,也讓志工們能夠在不同角色中學習和成長。

# 活動設計:創新與細節並重

宿營活動的設計是最讓人費心的部分,我們希望活動內容豐富有趣,但又不至於讓參加者感到疲憊。活動的首日以破冰遊戲為主,讓參加者之間快速熟悉;接著安排了團隊挑戰賽,以促進合作和信任;而第二天晚上的民歌西餐廳則成為大家分享心聲、增進情感的重要時刻。

# 活動結束後:回饋與反思

活動結束後,我們收集了參加者的反饋,發現大家對活動的安排和內容大多給予高度評價,尤其是團隊合作和活動遊玩的環節。不少參加者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參與類似活動,並期待能夠挑戰更高難度的項目。同時,我們也在反思如何進一步完善活動。例如,有些參加者反映時間安排可以更為寬鬆,以便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個人探索和放鬆。這些寶貴的建議將成為我們未來改進的重點,幫助我們設計出更貼近參加者需求的宿營體驗。

# 結語

這次宿營活動對我們籌備團隊來說,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挑戰與成就。我們從中學到的不僅是活動的組織技巧,更是如何在過程中體貼參加者的需求,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被照顧和重視。看到參加者們帶著滿滿的回憶和收穫離開,我們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和喜悅。未來,我們將繼續努力改進,不斷提升活動的質量,希望能夠為更多人提供一個充實、富有挑戰並且難忘的宿營體驗。期待下一次的宿營活動再次見到大家,一同創造更多美好的回憶。

 

學輔專員領航破冰 歡迎新成員加入NTUEE大家庭 ~ 113年8月9日 轉系轉學雙主修師生座談會

撰文:向誼庭(電機系辦公室)

NTUEE是莘莘學子們持續追求的夢想,每年暑假的轉系、轉學、雙主修申請競爭十分激烈,即使是已經進入的不同了校系,同學們仍契而不捨的努力,爭取進入NTUEE大家庭,實現理想的機會。

113學年轉系轉學雙主修師生座談會,8月9日下午在電機二館142會議室舉行。本次活動由學輔中心林子茗專員帶領破冰活動,李建模主任與李峻霣副主任進行系所介紹,系學會學長姐等7人經驗分享,陳耀銘教授、盧信嘉教授、王倫教授偕同導生班分組座談。轉系生22人、轉學生8人、雙主修學生5人等合計35位學生參加。

學輔中心林子茗專員首先藉由slido的即時互動,讓大家回答「請用幾個字來形容未來在電機系可能會有的感覺與經驗」,螢幕上跳出來最大的字就是「電」、「累」,馬上獲得同學們共鳴的會心微笑。接下來專員請同學們放下習慣依賴的手機,親自抽取一張紙本的哆寶卡,請大家在於愉快的音樂中,自由移動,找到手上卡片上有相同圖案的夥伴,彼此簡單自我介紹後,再去換一張新的卡片。待音樂停止後,就近定位坐下,進入九宮格的遊戲,至少認識9位不同的新朋友了解彼此的喜好與興趣。最先賓果完成遊戲者,可以獲得小禮物。

在溫馨愉快的破冰活動後,進入系所介紹、學長姐經驗分享、導生座談等活動,都在十分輕鬆自在的氣氛下進行,同學們收穫豐富。座談會結束後同學們的迴響如:

*主任非常親切,讓我得知系上許多資源的取得方式
*導師人很好,感覺安心許多,也認識了大家的名字!
*修課上建議得到極大的幫助, 也幫助了我如何更快速融入電機系的大家庭
*將電機系的理念深植於心, 鼓舞人心的同時也給予自己前進的動力
*辦得非常棒,謝謝承辦本次活動的所有人,謝謝您們讓我學到很多東西!!
*謝謝每位師長和學長姊都準備了相當豐富的演講內容,讓我們對電機系的生態、課業壓力調適、人際關係等等都有更多了解
*謝謝系辦小姐策劃了這麼用心的活動,…非常感謝您的用心。

電機系的迎新系列活動,歡迎新成員加入NTUEE大家庭,讓夢想不再只是夢想,啟動了人際關係間真實的連結,實踐夢想,展翅飛翔。

新進教師介紹:葉佳宜助理教授

撰文:葉佳宜(臺大電機系教授)

我是2024八月新進教師葉佳宜,我的研究專注於毫米波及太赫茲無線通訊網路(mmWave and Terahertz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我希望透過設計和掌控物理層(physical layer)特性,使無線網路對於physical layer的改變有更快更精準的反應、也更安全。我的研究時常涉及不同領域,包括information theory, coding, 以及machine learning。我使用理論搭配實驗的方式來驗證,也因此接觸過不同頻段(sub-6 GHz to THz)和不同用途的儀器。

我成為教授的過程充滿著幸運與巧合。我大學時成績並不算好,卻在懞懂中意外地選擇了去美國讀博班,幸運的獲得Rice University的入學資格並加入Prof. Edward Knightly的實驗室。Prof. Knightly重視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不吝於給予學生資源與機會,讓學生在碰撞中成長。Prof. Knightly對於研究的風格也影響我良多,他是傑出的思想家,總是著眼未來,他對自身研究的定位是「先於業界20年」,喜歡用「我們是第一個做到某某」來彰顯影響力。同時,實驗室充滿著超乎想像傑出的成員,在指導教授鼓勵深究的學術風氣之下,每週的group meeting都充滿著精彩的交叉詰問。扎實的訓練,成為我學術研究生涯的基石,在我畢業之後,才愈發覺得珍貴。

直到博班快要畢業,我都不曾考慮自己成為教授,因為我覺得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成為教授,而我遠遠不夠格。但在指導教授的鼓勵之下,我方才留在學界發展,我先藉由博班研究帶來的衍生計畫,順利地獲得到MIT和Brown University當博後的機會;之後又恰巧符合資安員額招聘,順利地回臺大任教。若非學界一個接一個的機會,以及博班、博後指導教授們的全力支持,也許我已經進入業界工作。原本我總是暗歎資訊安全的研究主題,不利我找業界實習與工作,如今,資訊安全的研究卻成為我進入臺大電機的敲門磚,原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從2014畢業之後,我很榮幸能在2024再次回到臺大電機系服務,也期許自己在研究、教學、及服務上皆有貢獻。在研究上,我將致力於拓展未來無線通訊網路的可能性;在教學上,我將著重培養同學的學習動機、自我學習以及思辨能力;在服務上,我關注國際及偏鄉學生的學習資源,以及促進理工科系性別均衡。總之,我很期待在臺大的生活,請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新進教師介紹:黃楚翔助理教授

撰文:黃楚翔(臺大電機系教授)

說電機二館、博理館、明達館是我最熟悉的場域一點也不為過。我是B92黃楚翔,在2003年入學臺大電機系大學部,2007年開始在電信所研讀碩士,2010年退伍回到電信所當研究助理/助教直到2011年出國進修博士。在美國待了13年, 四年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就學,九年在美商高通公司(Qualcomm)工作,期間幾乎每年回臺灣都會到電信所拜訪老師、和所辦職員敘敘舊。當我決定回臺灣並且轉換職涯跑道進入學界後,很幸運的能夠回到母校任職。

從臺大電機大學部開始,一路走到碩士班、留學攻讀博士、公司實習而後轉正職、業界corporate ladder 上載浮載沈,最終再回到系上服務,中間有順水有逆風,有成就滿足也有艱難失落之際。回首當年在系上求學,開始思考職涯、人生、從自我實現到社會關係、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生命歷程等等,自己走出的路當年不是沒想過。但中間經歷的種種轉折、駐足停留、咬牙向前、徘徊猶疑卻大多不是當時能夠想像的。憶起當年剛進入電機系,那種添上了點興奮的徬徨。大學的一切是又新奇又陌生,各個面向都有不同的挑戰。從大一開始滿滿的課表和各種迎新,大二在三電二數和各色社團、課外活動的夾縫中努力生存,大三大四從選修到選專題選研究所的恍恍乎乎中懷疑是否已經選了餘生。領到大學的畢業證書十幾年後回到這個起點,驀然回首才驚覺,生活也就是這些新鮮的陌生與興奮、各種交迫中的求生、與接連不斷的選擇交織而成。

做為一個教職人員,在電機系/電信所打下的知識與研究基礎、UCLA做的博士研究、在高通為premium tier modem 開發的演算法和設計系統、代表高通參加3GPP國際標準制定會議等等經驗,都是我希望能夠對系上的教學和研究育才有貢獻的基礎。研究與工作每個環節說起來都是一整篇文章,包括國外求學參與大型研究計畫、在公司裡參與最先進的系統開發於產品實現、擔任公司代表靈活的調配自己技術專業與社交能力以達成提案談判目標等等。

但做為電機系系友,我更希望與進入電機系這個大家庭的成員們有更多的思維、想法、價值辯證與人生經驗的交流,一起思考與探索如何在努力培養獲得這些專業的經驗與知識之後,與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世界的認知結合,用這些技能創造一個兼顧自我實現、快樂與有影響力的職涯與人生。

 

新進教師介紹:王新博助理教授

撰文:王新博(臺大電機系教授)

我是 B00 的王新博,十三年前在臺大讀數學,中間去伊利諾大學攻讀博士,再過了兩個博後後,很榮幸可以進臺大電機系任教。

我的研究興趣在編碼學與消息理論這一塊。編碼學類似密碼學,都是將訊息在一端編碼之後,傳到另一端解碼。不同的是,密碼學側重防止訊息被壞人窺探,編碼學則更強調資訊不應被大自然破壞。乍看之下,好像編碼更單純一點,但經過八十年無數人的迭代改善後,我們對於「好的通訊系統」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為了滿足高速、低錯誤率、省電等種種需求,編碼理論向數學家借了很多優美的概念與理論,如隨機過程、代數幾何等。頂尖的會議、期刊,甚至會逐行檢查論文裡的數學證明,否則無法放行這個「定理」。像這樣子寫證明與檢查證明,便是我的工作內容。

通訊理論在最近這十五年,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分別是極化碼 polar codes 與低密度檢查碼 LDPC codes 在一對一通訊時,可以「無限逼近」夏農極限。我們知道,3G 標準裡的渦輪碼 turbo codes 僅僅只是「很靠近」夏農極限而已,到了 4G 時代便換成了可以無限逼近的 LDPC codes,5G 就更進一步,把 polar 與 LDPC 都納入標準之中。若近期沒有出現其他更有競爭力的碼,6G 的制定將會圍繞著 polar 與 LDPC 展開。這兩個碼的理論,尤其是短碼長 short block length 的面向,都非常依賴我們對隨機過程與動態系統的理解。屆時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同事一起討論。

另一個我也感興趣的題目是雲端儲存。不同於通訊是將訊息從 A 地傳到 B 地,儲存是指將資料從 A 時傳到 B 時。在中間的任意時間點,我們可以適時地檢查資料有無損壞,有的話便修理它;只要修得比壞得快,資料就可以永久保存,這便是再生碼 regenerating codes 的核心原理。若更看重使用者取用資料時,要盡可能地將負荷分散到不同伺服器,則屬於局部復元碼 locally recoverable codes 的範圍。(此處的 recover 字面上指將損壞的資料修好,但更接近其脈絡的解讀是,將分散在數個伺服器的片段恢復成使用者索取的資料)。再生碼與新復元碼的研究用到大量的代數、代數幾何、與些許數論,隨著近年來資料量指數成長,我們會用到更大更複雜的有限體 finite field,更有挑戰性,但是預期的表現也更好。

新進教師介紹:洪士涵助理教授

撰文:洪士涵(臺大電機系教授)

我是洪士涵,很高興能回母校任教。

從台大畢業服完兵役之後,先在業界擔任工程師的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感覺自己對於學術研究還有相當熱情,便申請到美國的研究所,一開始想做理論量子光學的研究,到美國之後,因緣際會之下,又轉念希望能追求量子物理與電機資訊的跨領域研究,因而轉向量子計算領域,走向計算理論的研究方向。在馬里蘭大學拿到計算機科學的博士學位之後,到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從事量子計算複雜性理論的研究,這之後有幸能回到台大電機系。

在馬里蘭大學研究所期間,有幸接受Andrew Childs 教授的指導,主要研究的方向是量子計算機軟體與硬體的驗證機制。在量子科技的進展之下,目前世界上已有小型帶有雜訊的量子計算裝置,由於量子硬體的正確性仍然不如古典電腦高,也因小型的量子計算機上無足夠資源作錯誤更正,如何在無錯誤更正的情況下偵測計算的錯誤是否發生,就變成一個相當重要的研究問題,也是我研究所以來一直希望推進的方向。從馬里蘭大學畢業之後,有幸到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與Scott Aaronson 教授進行博士後研究,期間針對新的驗證機制,探討新的應用方向,如使用小型量子計算機產生安全的隨機數。

在研究所時也開始進行軟體驗證方面的研究。因為量子電路或程式語言的模擬是計算上的難題,因此針對計算問題寫下量子演算法對應的電路之後,能否用有效率的方式,驗證此電路能正確實現解決該問題的演算法,使用模擬整個電路的方法可能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因此能否使用形式驗證與邏輯達成有效率的驗證機制,也是我很有興趣並持續思考的題目。

計算機理論的研究之中,我認為很有趣的一點,是能對一般大眾所認知的概念,給出合理的定義,比如效率、學習、公平、驗證、安全、隱私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思考的概念,並從這些定義之中得到有趣的結果,比如透過演算法等機械性的操作模式去實現這些概念,又因此改變大眾的生活。能以此為志業是我認為人生道路上相當幸運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