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 系所近況報導 –- 新進教師簡介
陳德玉教授
陳德玉教授於1969年畢業於交大電子工程系,隨後赴美Duke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1975年任職於紐約上州G.E. Corporate R&D Center電力電子 (Power Electronics) 部門,研究電動汽車及computer power supply。1979年陳教授離開G.E.任教於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Virginia Tech)。在1998至2003年間為Virginia Tech的NSF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enter of Excellence in Power Electronics的三位主要教授之一。陳教授在美國渡過33年之後,於2003年8月與夫人回國定居,任職於台大電機系。陳教授對台灣並不陌生,他的生涯幾乎與台灣的switching power supply工業一起成長。在最近20年來,他曾在工研院及多家企業開過無數次短期課程,訓練業界工程師,超過數千人次。陳教授為IEEE Fellow,目前指導研究生研究future generation CPU power及portable device power IC design 以及EMI 問題。陳教授喜歡攝影、音樂及旅行。他的dream job after retirement 是當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reporter。
莊晴光教授
莊晴光教授1955年出生於台北市,高中畢業後進入新竹的交通大學就讀,發現自己的性向偏物理及數學,於是選修了外系開的「高等微積分II」,另外又自修了「量子物理」與「半導體元件物理」。大學畢業後即進入聲寶公司服務,當時台灣是全世界生產電視的最大基地,聲寶公司引進日本技術後再加以量產。莊教授驚訝於尖端技術的可貴,出國學習先進技術的想法便因此而萌芽。一年後負笈美國UCLA,並在醫學院的Brain Research Institute找到電子技師的工讀機會,初次體驗美國人做事求真務實的一面。取得碩士後,進入TRW公司服務,負責客戶委託IC設計工作,更真正體驗到同事們如何掌握基本物理、基礎科學,實事求是的完成各項任務。服務的三年半中發表全世界第一個GaAs MESFET 10-bit DAC及3-bit ADC,工作速率高於1GBPS。
當沉醉於幾項世界紀錄時,卻驚訝地發覺所設計的ADC之傳輸線損耗過大,幾經研究仍無法有效的解決,在認識了Professor T. Itoh一年後,即1984年暑假,莊教授辭去工作,來到UT Austin再充實自己。Professor Itoh改變了莊教授的視野,從電子進入微波場論領域。求學期間,他寫了二個程式:mode-matching及finite-element,奠定了日後返台從事教學研究的基礎。1986年返台任教於交通大學電信系。1989年協助成立IEEE MTT Taipei分會,現名為「中華民國微波學會」,帶動台灣的微波通信產業與學術研究的蓬勃發展。在交大服務期間,發表世界第一個利用積體電路製程製作的combline filter,並啟動今日微小化/平面化濾波器之研發。莊教授亦致力於微波波導研究及其在積體電路之應用,幾項關鍵性研究成果如探討微波及封裝世界多模現象之模型及設計,推導共平面波導及平面波導在微波積體電路之電磁共振及漏波現象,形成主要的封裝理論基礎,找出未曾為人所知的波導模現象,利用微波的模傳播來設計大型積體化陣列天線;由於研究成果卓著,於1999年榮膺IEEE Fellow。2000年後,逐漸調整研究方向,致力於合成波導及其在單晶/混成積體電路之研究。
莊教授在2004年二月至台大電機系及電信所任教。目前正利用各種合成波導的理論與技術,設計CMOS大型system-on-chip。該研究是卓越計畫第二期四年研究的一部分,研發如何實現所有微波元件整合至單晶積體電路,降低組裝60GHz/5GHz雙模無線通信RF前端之成本,並提升該研究之可行性。他有一個願景,就是將所學傳承下去,希望年輕的科技精英們在本世紀能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加上既有的製造能力,為台灣帶來更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