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教師簡介

[第22期] 系所近況報導 –- 新進教師簡介

林恭如教授
 林恭如教授是1988 年東吳大學物理系學士, 在1990 年取得交通大學光電碩士學位後進入工研院光電所, 從事光纖通信系統中積體光學調變器研發。隨後在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從事雷射、半導體、微波與電子學等領域的研究, 在超快化合物半導體光電開關領域有極深的涉獵。林教授取得博士學位後曾任教於國立聯合大學光電系( 原聯合工專光電科)、私立大同大學光電所、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光電所、和國立交通大學光電系。林教授在新型三五族砷化鎵系列超快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改質與皮秒級砷離子佈植式砷化鎵光電開關元件所發表的論文已被引用超過三十次以上。目前林教授也在台大光電所的光纖雷射通訊與奈米光電實驗室主持奈米矽晶發光元件、飛秒光纖雷射、與全光通信訊號處理三個重要研究課題。林教授目前的研究在國際學術社群中較受矚目的貢獻有諧波與約分諧波鎖模飛秒光纖雷射與光固子脈衝壓縮系統、奈米矽晶發光二極體與光能源轉換元件、互注入二極體與摻鉺光纖雷射鏈在全光OC-192 NRZ/RZ 高速通信訊號格式轉換與處理器之應用、毫米波光電式鎖相迴路與相位偏移器、砷離子佈植式砷化鎵超快光導開關偵測器與時析光學取樣。
 林恭如教授自1994 年起至今, 除執行多次國科會多年期個人型計畫之外, 也參與執行教育部兩期卓越計劃與延續計畫、和兩期奈米國家型計畫擔任共同主持人。林教授在相關研究課題上已經發表超過90 篇國際性重要學術期刊論文, 與超過140 篇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期間也多次受邀在國際性學術會議中發表專題演講並擔任議程引言人。目前林教授也經常受邀擔任IEEE/OSA/SPIE/Elsevier 學會等重要學術期刊之審稿人, 以及擔任兩個國際期刊的諮議編輯委員。林教授曾任國際光學工程師學會(SPIE) 獎勵委員會委員與台灣分會執行秘書, 目前為SPIE 台灣分會副主席。林教授也是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 雷射光電分會資深會員(Senior Member), 即將升任IEEE/LEOS 台灣分會副主席。林教授與其研究群因豐富的研究成果共獲得三次國科會工程處光電學門甲種研究獎勵、中華民國光學工程學會田家炳青年學術獎、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優秀青年工程師獎、財團法人徐有庠基金會第三屆通信光電類有庠科技論文獎、交通大學年輕學者研究獎、宏碁龍騰知識經濟論文優等獎、協志工業振興會論文特優獎、財團法人全錄文教基金會第一屆學術論文獎、台北科技大學機電學院傑出研究獎、與多次入選世界科學與工程名人錄。林教授指導之研究生也常榮獲教育部通信競賽優等獎、國科會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與光電科技研討會學生論文獎之肯定。

林坤佑助理教授
 林坤佑教授1998 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信工程學系, 之後至台灣大學電信工程學研究所就讀, 於2003 年取得博士學位,2003 年8 月起於台灣大學電信工程學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其間主要的研究為單晶微波與毫米波積體電路(MMIC) 之分析與設計。2005 年5 月至新竹科學園區凌陽科技公司擔任資深工程師, 主要負責的工作為射頻積體電路(RFIC) 與射頻前端電路系統之設計。
 林教授於2006 年7 月回到台灣大學,擔任電信工程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目前主要的研究領域為單晶微波與毫米波積體電路、射頻前端電路系統。

宋孔彬助理教授
 宋教授在台北市出生長大,1996 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 兩年兵役期間曾擔任排長及負責通信業務,退伍後即赴美國求學,就讀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 先後於1999年及2003 年獲得醫學工程碩士與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主題為發展光學顯微技術,為全球首先成功建構了利用細胞核本身造成之反射光信號, 於病人活體擷取細胞顯微影像的系統, 並利用此技術進行臨床實驗, 分析病人子宮頸上皮組織的細胞核大小與分佈, 未來將有助於癌前病變之早期診斷。
 宋教授取得博士學位後進入美國英特爾公司, 在生物醫學研發部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以金屬奈米粒子增強生物分子的信號, 以提高感測的靈敏度, 並負責與位於美國西雅圖的研究機構Fred Hut 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合作, 進行生物與醫學方面相關之研究。2006 年回國投入教學研究之行列, 希望在專業( 生物醫學工程) 領域能有所貢獻,進而提升健康醫療水平,增進生活品質。

陳士元助理教授
 陳士元教授,2000 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並分別於2002 及2005 年取得本校電信工程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畢業後, 他在電信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一年, 期間參與國科會前瞻電信微波科技發展計畫, 負責60 GHz 智慧型天線陣列之研發。
 陳教授的研究興趣主要在於天線理論與設計, 過去他著重於無線通訊應用之天線設計及探討增進天線效能的方法。此外,他亦瞭解到微波收發機未來若要發展成為單一晶片系統(SOC), 最大的困難將在於射頻前端電路與天線間的整合, 因此, 他希望從系統整合的觀點出發, 研究矽基層狀結構之天線及其微型化技術。同時, 他期待透過跨領域的結合, 使研究成果更具應用價值。
 陳教授自2006 年7 月起, 擔任電信工程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期望能以所學為培育人才盡一份心力。

丁建均助理教授
丁建均助理教授於1995 年獲得台大電機系學士,1997 年獲得台大電機所碩士,2001 年獲得台大電信所博士, 並於2001 年至2006 年之間在電信所進行博士後研究。從2006 年8 月開始, 在台大電信所及電機系擔任教職。
 丁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數位信號處理和數位影像處理, 在數位信號處理當中,比較深入研究的子領域包括分數傅立葉轉換和其他各種分數轉換、線性完整轉換、整數轉換、時頻分析、快速演算法設計、四元數、光通訊、生物資訊學、以及數論轉換。在影像處理的部分, 研究過特徵識別、加密保密、和影像壓縮等子領域。
 丁教授這學期開了時頻分析與小波轉換的課, 並計劃於下學期開高等數位訊號處理的課程。
 丁教授對於研究和教學都很有興趣,也非常喜歡和學生討論研究和課業上的問題, 並且希望能在學術上和作育英才上有所貢獻。

林致廷助理教授
 林致廷教授於1996 年畢業於台大土木系,1998 年取得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服役期滿後, 於慶齡研究中心任職研究助理一年, 隨後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留學,分別於2003 及2006 年取得電機工程碩士及博士學位。2006 年九月返國於台大電機系電子工程研究所擔任助理教授。
 林教授於國內求學期間, 自大學部起即從事光機電系統整合研究, 其研究成果不但發表於國際期刊中, 更獲得美國專利認證, 而後於國外深造時, 進一步針對生物晶片科技與奈米機電製程技術進行研究, 成功地發展出應用生物運輸蛋白(Biomolecular Motor Protein) 於蛋白質檢測技術上之生物晶片。
 林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發展奈微米生物機電系統, 開發具實用性的生物檢測晶片及進行相關整合系統之研發;同時,亦將利用已發展成熟之奈米光電技術進行生物分子及細胞之基礎研究, 以期為系上培養橫跨電機及生物兩大研究領域之系統人才。

郭宇軒助理教授
 郭宇軒教授出生於新竹市, 保送入新竹中學, 期間對光電物理產生興趣, 遂甄試進入交大電子物理學系, 未曾有參加聯考的經驗。 2000 年大學畢業,2001 年赴美國史丹福大學留學, 在2003 及2006年分別取得電機工程碩士及博士學位。留學期間主要研究矽鍺元件, 並與工業界(Intel, Canon) 合作, 體認到矽電子與光電結合之必要性與迫切性。郭教授在Intel及DARPA ( 美國防部先進研究計劃局) 支持下, 於2005 年結合矽製程及光量子理論研發出矽鍺光調制器, 該項成果發表於Nature 期刊,獲得 New York Times 等媒體報導,並申請多項專利。
 郭教授2006 年10 月回臺, 任教於臺灣大學, 擔任電機工程系暨電子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目前研究興趣為矽光電元件/ 奈米元件及光聯結 (Optical Interconnects),以提昇矽晶片系統內外部之通信速度, 並期望將其量產化, 裨益電子與光電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