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York, Intel, and Me
吳忠幟/洪蘊華/黃柏超
- 演講題目:New York, Intel, and Me
- 演講時間:93年10月28日 5:30 pm
- 演講地點:電機二館142教室
- 演講摘要:
這個學期第一次學術漫談邀請到吳志毅教授,他的講題是「New York, Intel ,and Me 」— 以他在美國求學、工作,然後回到台灣執教的經歷為主,和大家分享他在這些日子、兩個截然不同地方的看法和經驗。
吳教授自台大物理系畢業之後,因為興趣的緣故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讀電機系。吳教授的物理系背景對他在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有不小的影響,因此在看問題、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往往能夠從物理的角度切入。
大多數普林斯頓的研究生生活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到紐約市,吳教授也不例外。他在求學生涯中去過紐約市無數次,因此就順便為在場的同學做了一個簡短的city tour 。吳教授對於這個城市的初步印象跟我們熟悉的台北市差不多;不過不同的是在紐約市中有各式各樣的人種、形形色色的人物,走在街道上並不會因為自己屬於少數民族而感到不自在。此外,紐約號為大城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論什麼人來到這裏,一定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 — 知名的百老匯、大都會博物館、格林威治村、中央公園等。
從學校畢業後,吳教授在機緣巧合之下進入了世界知名的Intel公司貢獻所學,從事半導體的R&D 工作。吳教授在分享Intel工作經驗的同時,特別強調學校和業界的不同,尤其在R&D 方面,特別注重Discipline,這種文化在一般大型企業中尤為重要,否則個人的一個小錯誤可能造成數以千萬計的損失。吳教授認為:雖然在業界工作大家常提到「創意」,不過相較之下Discipline 更為重要,而這項往往在學校比較學不到。
最後,吳老師鼓勵同學們若要往業界發展,應該要開始調整心態才能適應,因為在業界做事的態度跟在學校做實驗完全不一樣。
- 問答集:
Q1:請問老師在Intel R&D部門主要是做哪一方面的研究?
A1:在我離開Intel 之前,主要是參與45nm製程的先期研發,可能會在一、兩年才會開始量產。在台灣做R & D可能是做半年後或是一、兩年之內會生產的產品,在美國可能是做四、五年後上市的產品,這點是和台灣最大的不同之處。
Q2:請問老師在Intel時如何規劃自己的時間?遇到壓力時如何調適自己?
A2:其實不管是在Intel 或是其他公司都差不多,在一個越成功的企業中,自己所擁有的時間相對越少,加上處在研發第一線的關係,必須隨時on-call,因此幾乎沒有什麼時間可以規劃利用。
Q3:老師為什麼沒有想過在美國擔任教職?
A3:在生涯規劃中,從未特別想過要在哪裡擔任教職;當初會去Intel是因為全世界只有一個Intel,在那裡必定會學到許多別處學不到的東西。至於擔任教職,只要研究環境、學生素質都很好的話,在什麼地方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
Q4:Intel跟台灣公司薪資的差異如何?
A4:Intel的薪資比國內待遇好,不過人生不能只用金錢來衡量,還有許多更重要的因素,像家人、朋友等。因此雖然有錢很好,但錢不是一切。
Q5:請問老師的生涯規劃是一開始就打算擔任教職還是原本另有規劃?
A5:在當研究生的時候,心中就有將來要從事教職、做研究的想法。雖然在Intel工作了幾年,不過當初是抱著「現在不進Intel 看看,以後就沒有機會」的想法,還是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夠回到台灣擔任教職或是從事研究工作。所以這次剛好有機會,就決定回電機系任教了。
吳忠幟,電機系1990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副教授。
洪蘊華,現為台大電子所碩士班學生。
黃柏超,現為台大電子所碩士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