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榮譽報導

得獎名稱 CVPR NTIRE 2021 Challenge on Nonhomogeneous Dehazing
得獎時間 2021-08-03
系所 學生 指導老師 得獎名次 得獎說明
電信所 張家銘 林宗男教授 Winner Award New Trends in Image Restoration and Enhancement Workshop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21

 

得獎名稱 2021 臺大第五屆學士班學生論文獎
得獎時間 2021-07-26
系所 學生 指導老師 得獎名次 得獎說明
電機系大學部 黃柏崴 劉致為教授 院長獎 多重關聯遞迴神經網路用於鰭式電晶體複雜電路熱模擬Multi-Correlat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to simulate Sophisticated FinFET Circuitry
電機系大學部 呂承樺 莊曜宇教授 優良獎 癌症基因體學之整合型大數據分析套件 MutScape: an analytical toolkit for probing the mutational landscape in cancer genomics

 

得獎名稱 IWLS 2021 Programming Contest
得獎時間 2021-07-22
系所 學生 指導老師 得獎名次 得獎說明
電子所 研究助理錢柏均同學,碩士生黃友杉同學、王皓仁同學、紀乃寧同學 江介宏教授 亞軍

 

得獎名稱 IWLS 2021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ogic & Synthesis
得獎時間 2021-07-22
系所 學生 指導老師 得獎名次 得獎說明
電子所博士生 張鶴騰 江介宏教授與UC Berkeley Dr. Alan Mishchenko共同指導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論文 : “A Circuit-Based SAT Solver for Logic Synthesis”

 

得獎名稱 CVPR NTIRE 2021 Challenge
得獎時間 2021-07-02
系所 學生 指導老師 得獎名次 得獎說明
華碩AI研發中心 楊皓翔 郭斯彥 教授 第一名 競賽名稱 : NTIRE 2021 Challenge on Depth Guided Image Relighting: Track 1 One-to-One relighting
電子所 陳韋廷
電機所 羅浩倫
電子所 陳韋廷 郭斯彥 教授 第三名 競賽名稱 : NTIRE 2021 Challenge on Depth Guided Image Relighting: Track 1 One-to-One relighting
華碩AI研發中心 楊皓翔
電機所 羅浩倫
華碩AI研發中心 楊皓翔 郭斯彥 教授 第三名 競賽名稱 : NTIRE 2021 Challenge on Depth Guided Image Relighting: Track 2 Any-to-Any relighting
電子所 陳韋廷

 

得獎名稱 科技部109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
得獎時間 2021-07-02
系所 學生 指導老師 得獎名次 得獎說明
電機系大學部 李筠婕 吳安宇 教授 研究創作獎 計畫名稱 : 可解釋的心律不整偵測系統
電機系大學部 羅韻瑢 江介宏教授 研究創作獎 計畫名稱 : Resolution for Dependency Stochastic Boolean Satisfiability
電機系大學部 林宛萱 江介宏教授 研究創作獎 計畫名稱 : String Manipulation with Boolean and Alternating Finite Automata
電機系大學部 李承霖 吳安宇 教授 研究創作獎 計畫名稱 : An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Design for ECG User Identification 應用於心電圖身分辨識之極限學習機設計

 

得獎名稱 TICD 臺灣積體電路設計學會 110年度博碩士論文獎
得獎時間 2021-06-25
系所 學生 指導老師 得獎名次 得獎說明
電子所 吳易忠 楊家驤教授 博士 論文獎 論文題目: 應用於次世代基因定序之變體識別硬體加速系統設計與實現
電子所 吳辰鋐 李建模教授 碩士 論文獎 論文題目: qATG:量子電路測試產生技術
電子所 蘇倍陞 闕志達教授 碩士 論文獎 論文題目: 在5G網路下針對低密度奇偶校驗碼與極化碼之通用信度傳播解碼器設計與晶片實現

 

教師榮譽(動態)報導

榮譽事蹟 國際學會 SPIE 理事
時間 2021-08-05
得獎人 林恭如教授
得獎說明 Society Directo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2022-2024)
榮譽事蹟 科技部110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時間 2021-08-05
得獎人 陳景然副教授
榮譽事蹟 科技部110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時間 2021-08-05
得獎人 胡璧合副教授
榮譽事蹟 臺大109學年度教學傑出獎
時間 2021-07-15
得獎人 胡振國教授
榮譽事蹟 臺大109學年度全英語授課教學傑出獎
時間 2021-07-15
得獎人 黃寶儀教授
榮譽事蹟 臺大109學年度教學優良獎
時間 2021-07-15
得獎人 黃鐘揚教授 、 陳和麟副教授、 江介宏教授 、 謝宏昀教授、 金藝璘副教授、王鈺強教授、 丁建均教授 、 吳忠幟教授、 江蕙如教授 、 陳士元教授、 闕志達教授 、 吳宗霖教授、
榮譽事蹟 臺大109學年度教學優良獎 兼任教師類別
時間 2021-07-15
得獎人 駱明凌教授
榮譽事蹟 第十九屆有庠科技講座
時間 2021-06-15
得獎人 陳宏銘教授
榮譽事蹟 臺大110年校內服務傑出獎
時間 2021-06-15
得獎人 李建模教授
榮譽事蹟 EE Awards Asia 亞洲金選獎 金選傑出EE人
時間 2021-05-31
得獎人 陳良基教授
得獎說明 陳良基教授為 EE Times與EDN 推舉為「傑出EE人」係針對協助產業技術發展,加速科技研發成果的應用及產業化,對台灣科技貢獻卓越所設立的人物獎;於年度「EE Awards Asia亞洲金選獎」的舞台表彰對電子創新與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士,展現其優秀的管理能力及魅力以及不凡表現。
榮譽事蹟 2021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成果發表會 優良晶片特別設計獎
時間 2021-05-21
得獎人 林宗賢教授 研究團隊
得獎說明 論文/專題名稱  A 0.008mm2 1.5mW 0.625-to-200MHz Fractional Output Divider with 120fsrms Jitter Based on Replica-DTC-FreeBackground Calibration
榮譽事蹟 2021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成果發表會 優良晶片特別設計獎
時間 2021-05-21
得獎人 楊家驤教授 研究團隊
得獎說明 論文/專題名稱  A 91mW 90fps Super-Resolution Processor for Full HD Images
榮譽事蹟 2021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成果發表會 優良晶片特優設計奬 數位(含AI)
時間 2021-05-21
得獎人 吳安宇教授 研究團隊
得獎說明 論文/專題名稱 適用於穿戴式裝置之低功耗壓縮感知即時心律不整診斷及EKG還原引擎
榮譽事蹟 2021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成果發表會 優良晶片特優設計奬 數位(含AI)
時間 2021-05-21
得獎人 楊家驤教授 研究團隊
得獎說明 論文/專題名稱  適用於下世代行動通訊系統之高速多用戶巨量天線訊號偵測器
榮譽事蹟 2021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成果發表會 優良晶片特優設計奬射頻/微波
時間 2021-05-21
得獎人 王暉教授 研究團隊
得獎說明 論文/專題名稱 應用於38GHz之無開關雙向低雜訊/功率放大器
榮譽事蹟 2021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成果發表會 優良晶片優等設計奬 數位(含AI)
時間 2021-05-21
得獎人 楊家驤教授 研究團隊
得獎說明 論文/專題名稱 應用於物聯網具雙棘輪安全性之高能效加密處理器
榮譽事蹟 2021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成果發表會 優良晶片優等設計奬射頻/微波
時間 2021-05-21
得獎人 林坤佑教授 研究團隊
得獎說明 論文/專題名稱 應用於第五代行動通訊之毫米波超寬頻功率放大器
榮譽事蹟 論文登國際期刊 Nature
時間 2021-05-14
得獎人 吳志毅教授研究團隊 攜手台積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跨國研究
得獎說明 論文名稱 Ultralow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semimetal and monolayer semiconductors,  Nature   593, 211–217(2021)

「友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簡介 暨 中心成立揭牌典禮報導

羅如芳

(4-1)揭牌儀式 1為促進產學合作研發能量、深化前瞻技術開發,國立臺灣大學與友達光電共同成立「友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於110年5月6日在臺大明達館舉行揭牌儀式,由臺大校長管中閔及友達董事長暨執行長彭双浪共同主持典禮,友達集團技術長廖唯倫、資深副總林挺立、數位長謝忠賢、永續長古秀華及多位研發主管合作夥伴,以及臺大副校長陳銘憲、研發長李百祺、中心師生皆到場參與盛會。中心主要將聚焦前曕顯示技術、感測技術、AIoT及場域應用等三大領域進行產學合作,目前已有前瞻顯示、3D立體影像兩個整合研究團隊,期以結合跨領域、學門的師資人才,投入尖端顯示技術及智慧場域應用研究,培育優質新秀,產學合作共創新局。

中心成立的宗旨在於結合臺大及友達雙方研發能量,促進雙方間之技術合作與產學交流,就前瞻顯示、感測技術、AIoT及場域應用等方向共同研發,培育高階技術研發人才。將共同研擬產學合作技術與研究發展方向,包含推動技術趨勢討論、產學需求媒合、技術論壇與研討會,以及參訪等活動,以促進雙方間之技術合作與產學交流。「友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的成立也呼應行政院於2020年特別擬定及頒布的5年期「臺灣顯示科技與應用行動計畫」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及策略。透過發展新興顯示科技與應用,實現高價值化、差異化,結合顯示技術的創新跨領域系統解決方案,建構2030智慧生活,讓顯示科技不僅是一塊塊面板,更要呈現於智慧零售、醫療、移動和育樂等,成為無所不在的人機介面互動體驗。

目前中心由電機系主任吳忠幟教授擔任中心主任、李君浩教授任中心副主任,主持中心營運及綜理業務,並聘任專、兼任助理協助中心各項事務工作;並由友達公司於臺大明達館四樓捐贈裝修成立中心的實驗室。目前中心已組成兩個整合的研究群,十位以上的教授參與計畫,著眼兩項重要次世代顯示技術進行長期前瞻研究:一是最近討論度極高、被譽為重要次世代顯示技術的MicroLED顯示技術,一是發展不用戴眼鏡就能看、更逼真的更有實體感的3D光場立體顯示技術。其中MicroLED 顯示技術可應用於很多領域,從大的電視牆到小的智慧眼鏡/智慧表的顯示都是,中心組成跨領域的研究團隊,就MicroLED的元件、製程及檢測技術,光學技術,以及MicroLED顯示器的驅動電路技術等進行各項跨領域技術開發及產學合作。而在前瞻的光場3D顯示技術方面,將著眼於自然立體視覺、虛實影像融合、自然直覺3D人機互動等,中心網羅相關領域的菁英教授,進行包含新穎3D光學系統設計、光場光學元件設計與製作、3D光場影像處理與運算、人機互動技術、3D光場影像內容製作以及醫療場域應用等相關技術之開發。除此之外,目前也還有多個個別型合作計畫透過「友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簽約進行合作。

5月6日中心成立揭牌典禮當天發生一件小插曲,當天因高速公路發生車禍,公司同仁來台北路上交通受阻,以致記者會開場時間延後。管中閔校長在致詞時,以上午高速公路發生車禍為例,笑言交通雖然不順暢,但「證明友達衝向臺大的決心從不改變」,語畢引發現場與會者鼓掌贊同。管校長表示,近年強調產學合作,非校方獨角戲,須產業支持,創多贏局面,除提供教師研究題材,學生也提早學習進入業界的能力,產學合作也讓高教帶出新方向。臺大與友達在各方面有長久且緊密的合作關係,本次集結十數位電機、光電專精之研究師生一齊投入前瞻關鍵技術開發,期待聯合研發中心的設置能加速累積研發量能,培育新一代技術領導人才,鞏固臺灣科技領頭羊的地位。

友達董事長暨執行長彭双浪表示,友達與臺大的合作已長達十數年,歷年來的產學合作專案超過50個。很榮幸再度與臺大攜手合作,本次透過「友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的設置,與臺大開展新一波深具前曕性的創新研究計畫。這座研發中心將進行整合多年期的大型合作計畫,期能結合包含電機、光電、生醫電子與資訊等跨領域學門,投注前曕顯示技術、感測技術、AIoT及場域應用等尖端核心技術上,讓教師及學生與業界共同研究,學生也透過實作提早參與,透過合作消除產學落差,達到產學無縫接軌。友達光電技術長廖唯倫則表示,過去10幾年已跟臺大密切合作,本次與臺大成立中心啟動,目的是朝向更下世代技術發展,未來聯合研發中心也將更聚焦大型及長期整合計畫,以「前曕顯示、感測技術,及AIoT與場域應用」三大方向合作,期待結合臺大前瞻研發能量和過去友達累積成果,產學強力合作,達到研發加值綜效,把技術推向世界尖端。

臺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除感謝友達支持成立聯合研發中心之外,亦感念明基友達集團於2004年捐贈臺大明達館,讓電機系師生有足夠的教學研究空間,不致流落各地。也感謝集團慷慨提供支持電機系Maker Space空間,鼓勵支持電機系同學發揮Maker創意及創作實作活動,其中一具體成果即顯現在電機系同學所開發的「防疫一號」昇級版,在過去一年疫情間充分發揮防疫守護效果,為大學社會責任略盡一份心意,也要歸功於集團的支持。

「友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的成立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期待能以中心做為一個hub,鏈結及促成產學雙方更多的前瞻整合研究課題及團隊,期能為臺灣顯示及智慧場域科技的競爭力、創新力做出貢獻。也希望透過各項產學交流活動以及人才培育的合作,著眼跨域人才培育,減少產學落差、強化產學交流,持續為臺灣培養高階研發人才。

 揭牌儀式

(7-2)揭牌儀式 2

(7-3)揭牌儀式 3

大合照

(7-4)大合照1

(7-5)大合照2

辦公實驗室

(7-6)辦公實驗室 1

(7-7)辦公實驗室 2

中心會議室

(7-8)中心會議室 2

羅如芳,電機系辦公室幹事。

新進教師介紹-林士駿教授

(1-1)林士駿

林士駿博士於2000六月與2008年一月分別取得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士與電信工程博士學位,期間於2007年獲得國科會千里馬計畫補助赴美研究一年。2012年於台灣科技大學電子系擔任助理教授,並於2016年轉為副教授。2021年8月林博士加入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電信工程研究所任教。

林教授的研究領域著重於訊息處理與通訊演算法設計,旨在發展具消息理論最佳性之演算法並用編碼等方式來實現。其研究應用包含多用戶通訊,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與資訊物理系統資安。林博士為IEEE Senior Member,目前和美國普渡與德國TUBS等國際知名團隊有合作,並多次獲得科技部補助出國研究。曾獲頒2015 IEEE ITSOC台北支會暨COMSOC台北/台南支會年輕學者最佳論文獎與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2015,2018)。林教授亦曾擔任IEEE ICC Workshop on B5G-URLLC 2019之TPC Co-Chair,並受邀擔任科技部與經濟部計畫之評審委員。

挑戰物理極限 延續摩爾定律 吳志毅教授團隊攜手台積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跨國研究登Nature

吳志毅

圖:台大研究團隊(摘自台大新聞稿)

 研究及發展微小化元件一直是許多科學家努力的目標,從英特爾共同創辦人高登摩爾(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的摩爾定律以來,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24個月將會成長一倍,成為晶片體積日益縮小、3C成本持續下滑的產業發展法則。然而,長達30年以矽元素為主的電晶體因尺寸不斷的微縮導致許多嚴峻問題,如短通道效應(Short Channel Effect)、接觸電阻(contact resistance)增加、場效載子遷移率下降等,各種解決方案也因應而生,如多閘極、平面全空乏結構與源/汲金屬矽化物等。現今多閘極製程日益複雜、過薄的全空乏元件會因介面散射而犧牲載子遷移率,而金屬矽化物所能降低的接觸電阻也逐漸達到極限,造成矽基電晶體整體效能亦已逼近物理極限。在二奈米世代後,最有可能的元件架構有兩種,一是gate-all-around (GAA)的電晶體,另一條路則是以其他材料來取代矽做為通道層(channel)的電晶體。

因此,科學家們開始尋找元件通道層的替代材料, 相較傳統塊材半導體而言,過渡金屬二硫化物(如:MoS2、WSe2、PtSe2等等)更能將閘極電壓所控制的通道電荷侷限在低介面散射(surface scattering)且達原子級厚度的通道薄膜,即使尺寸微縮後,仍可保有更佳的短通道效應抵抗能力,並具低缺陷的凡德瓦介面,隨厚度減少,載子遷移率相較矽而言,不會大幅度下降。由於各二維材料具備優越的導電、半導及絕緣特性,在學術界及產業界皆受到相當大的關注,也被視為可用來延續已達物理瓶頸的矽材料的任務。

 

二維材料加入鉍(Bi)電極  大幅改善電流缺陷

由吳志毅教授團隊、台積電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共同合作,在二維材料搭配半金屬鉍(Bi)的電極,可大幅降低電阻並提高電流。此一發現的重要性在於,解決了二維材料原本在電流上的缺陷,使其高性能、低功耗的效能幾與矽一致,並且讓二維材料可進一步微縮的物理特性充份發揮,有助實現矽半導體難以達成的1奈米以下;原子級電晶體願景。三方國際合作下共同於2021年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的論文〈半金屬和單層半導體之間的超低接觸電阻〉(Ultralow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semimetal and monolayer semiconductors),首度提出利用半金屬鉍(Bi)作為二維材料的接觸電極達到該領域創紀錄的極低電阻值,顯示運用二維材料做為未來原子級電晶體技術的潛力;該創新的成果可說是意料之外的驚喜,而半金屬鉍的材料特性,能大幅降低金屬與半導體間的能量障礙(energy barrier),還能在半金屬鉍沉積時不破壞二維材料的原子結構。與此同時,我們將該技術應用在包括MoS2、WS2、WSe2在內的數種二維半導體元件上皆達到優異的電特性成果。

 

展現台大學術實力、維持下世代產業競爭力

除了半金屬鉍的新發現,台大吳志毅教授實驗室更進一步運用氦離子束微影系統(Helium-ion beam lithography),將元件通道縮小至奈米尺寸。吳志毅教授表示,此項最新發現,可將單原子層二維材料的電晶體效能推升至與矽基半導體相當,同時又與目前主流矽製程相容,不僅有助突破摩爾定律的極限,讓5G、AI等未來科技的生活應用出現更多可能性,同時也具備兩大意義。一是學術競爭力,台灣獨特的科技教育及完整的產業環境,讓國內先進研發較各國更具優勢;二是產業競爭力,此類研究成果回饋給國內產業界,未來若取得商用上重大突破,將有助國內半導體及科技供應鏈繼續維持全球領先地位。

此研究的成功顯示了這項研究從基礎到應用科學建立了成功的產學合作模式,共同第一作者沈品均博士和周昂昇博士表示,能讓台大和麻省理工有機會發展國際合作,台積電和科技部支持的產學合作大聯盟計畫功不可沒,由於時差因素,雙方無論信件或電話討論都是分秒必爭,能和諸多頂尖學者交流是學術生涯最難能可貴的經驗。且有趣的是,沈品均與周昂昇兩位作者都曾是台大光電所的碩士生,而後一位出國深造一位深耕台灣,多年後甚至一同加入了台積電繼續致力於半導體研究的發展,實屬有緣。

吳志毅,個人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chihiwu/

臺大電信所展望

周錫增

(1-1)周錫增照片

電信所在1997年成立,此年是一個時代匯集的時間,台灣開放行動通訊民營化,即所謂的GSM/DCS第二代行動通訊的時代,開啟了台灣資通訊產業時代。電信所成長的歲月與台灣資通訊產業的蓬勃發展併軌而進,迄今24年,相互輝映、歷久彌堅。時代匯流及在原電機系的基礎和歷任所長的帶領下,電信所建立了很好的基礎,諸多表現均處國內領先、國際前緣。惟近年來通訊科技進展與變化迅速,除了全球高教高教間的強烈競爭,新冠病毒的衝擊更可能為通訊產業帶來巨大的變化、也對於教育工作產生新的思維。遠距、寬頻、無線傳輸的技術再次受到淬鍊,呈現通訊技術的遠景與挑戰。電信所期待在國際上不僅接軌、更意欲展露頭角,我們應該要有更為積極的作為,在同仁的支持與努力下,戮力達成。

  • 吸引更多優異學生

優異學生為學術與產業技術發展競爭力的核心,我們需要更多優秀學生來推動,博士生比例需要進一步提升,尤其在品質與國際優秀學生的網羅上,更需要強化。高階人力的培育與產業滲透,也希望強化,提升產業影響力。

  • 教學希望強化國際化與產業連結

   教學工作為人才培育之本,國際化、產業化、跨領域化應能強化,新冠疫情帶來遠距教學的新思維,可以借此推動國際化課程,不僅是雙語教學、也帶動國際師資的元素注入。學生應該強化國際視野,如能導入國際著名學府的教授、或業界共同指導,對其職涯發展會有不一樣的思維。

,在教學上必須有新思維,引導人才培育之發展:

  • 研究引導技術發展先驅與產業貢獻度

社會氛圍期待學術研究促進產業技術發展,台大在前瞻技術發展宜更積極參與、建構發言權,如低軌衛星、6G等通訊技術,應該適度發表成果,引導產業發展與政策先驅。台大團隊應該爭取國際組織的參與、與國際團隊共同技術發展,建構具備國際impact的前瞻技術發展。

台大電信所時值第二個20年的發展初期,希望建構具備「產業貢獻元素」的國際性學術卓越發展,建立「學生想來、產業想來、國際想來」的宏觀特色;創造「學生卓越、學術與產業技術先驅、國際獨特聲望」的綜效。

周錫增,1988年本校電機系畢業,1996 Ph.D.,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https://www.ee.ntu.edu.tw/profile1.php?teacher_id=21163&p=3

恭賀吳宗霖教授 榮獲第64屆教育部學術獎

臺大電資學院副院長 吳宗霖教授獲頒第64屆教育部學術獎─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科。學術獎乃是頒發給國內學術上有重要貢獻或傑出成就者之國家級獎項,是對於吳宗霖教授長年累積的學術成果之高度肯定。多年來深耕於電信領域的吳宗霖教授,如今已成為國際間揚名的學者。然而他一路走來卻並非順遂無阻,支持他持續研究的最大動力,始終是對於EMC領域的高度熱忱。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可說是吳宗霖教授人生的最佳寫照。25年前頂著台大電機博士光環畢業,沒想到遇上經濟不景氣,教職僧多粥少,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卻也在進入產業界第三年,讓他發現產業痛點,另闢蹊徑發展出電磁相容(EMC)與高速數位電路的雜訊抑制等核心技術,將解決電磁干擾的關鍵技術在臺灣扎根,至今共獲得43個世界專利,2012年還將專利授權給世界半導體產業龍頭Intel,讓臺灣電波科技在國際間揚眉吐氣。

有業界經驗的吳宗霖教授,堅持研究要為產業所用。2016年在臺大鼓勵下,他所指導的博士班研究生在臺大育成中心成立「安波科技」新創公司,以設計元件及技術授權為主要商業模式,希望成為全球電磁相容及雜訊抑制解決方案的領導品牌。營運迄今,公司估值已超過2億元。吳宗霖教授認為,任何一個新創企業的成功,絕對是立足在協助產業解決痛點與問題。現階段邁入50歲的他,更希望建構一個學術創新生態系,栽培年輕教授找對方向研究,組成新創團隊產出好的技術,用於解決產業問題,改善人類文明;等新創公司壯大後,再回饋學校資源,培養更多學生,形成良性循環的活水。

從一個小咖年輕教授,到電磁相容領域的國際專家,吳宗霖教授始終保有熱忱的最大動力就是興趣。也因為高度的研究熱忱,成功讓國際看見他與團隊的傑出成果,不僅榮獲IEEE(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多項重要學術成就榮譽,更在2018年獲得IEEE EMC Society任命為EMC領域最頂尖期刊的總主編,成為六十年來第一位擔任總主編的亞洲學者,彰顯了他在EMC領域的國際地位。

面對人生的打擊與挫折,吳宗霖教授始終抱持著「凡事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這句座右銘讓他能順度過人生的高峰與低谷,他也鼓勵學生要「立足臺灣,胸懷世界」,無論是否能做到,都要有這樣的MISSION與VISION,才有機會成為技術的領導人。

臺大電機系教室更新基金募捐

各位親愛的系友/電機之友,臺大電機系蘊含我們許多共同的回憶。電機系教室或教學實驗空間許多已相當老舊,或者老式的設計已不敷現代教學模式與需求。系上擬籌措資源來陸續改裝更新教室及相關教學空間,以因應未來世代教與學之需求。然臺灣高教經費向不寬裕,遇常態營運外之建設即現窘態;因此電機系殷盼有系友/電機之友您的捐款與支持,籌募教室更新改裝基金,來改善提升學弟妹們的學習環境與設施!

教室舊況照片

教室更新後照片

捐款資訊:

  • 捐款方式請校友/電機之友參照以下任一方式:

(1)線上填寫捐款單及選擇付款方式:點選臺大捐款網頁  –> 選取”線上捐款表單” –> 選取”國內捐款”(或”國外捐款”) –> 捐款項目 — 捐款用途 — 請選”其他指定用途(other)” — 代碼請填 91F002 – 說明請填 “電機系系務發展基金 (教室更新基金)”。

(2)下載捐款單填寫後傳真(02-3366-9766)或email台大財務處(ntufinance@ntu.edu.tw)並選擇付款方式:點選以下連結,下載已填妥 ”捐款項目–其他指定用途:91F002 電機系系務發展基金 (教室更新基金)”之捐款單:

臺灣地區:電機系教室更新基金(臺灣)

美國地區:電機系教室更新基金(美國)

海外其他地區捐贈單:電機系教室更新基金(海外)

 

系友榮譽(動態)報導

馬佐平,臺大電機系1968級系友、臺大電機系傑出系友、第9屆臺大傑出校友。於日前過世,本系表示哀悼及懷念感恩

新聞報導

 

臺大電機所2020級-吳欣怡系友(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深工程師)榮獲「第25屆十大傑出女青年-學術科技類」,特此恭賀。

畢業於臺大電機工程研究所,自大學至研究所一路由IC設計,崁入式系統,乃至數據分析演算法,無不涉獵.就業後投入巨量資料創新技術與智慧應用計劃,參與研發半導體產線大數據診斷分析,解決方案研究.提出「製程大數據診斷與監控架構」,並將衍生之解決方案轉移給國內相關業者應用,提升國內產業製程效率,帶來經濟效益超過億元台幣. 善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相關專利,發表國際期刊論文八篇、專利發明12件,另13件申請中.於107年獲得第56屆美國百大科技獎,109年獲優秀青年工程師獎.其於台灣未來資訊產業的貢獻指日可待.又長期資助世界展望會兒童,殊堪表揚,足為青年楷模.

新聞報導

 

陳信之,臺大電機系2013級系友,音樂製作人、DJ、MTI電子音樂授課講師。

【跟著搖滾教父玩音樂 醒吾數位音樂創作開跑】

陳信之是台大電機系高材生,現場示範音樂製作技能,他強調這是音樂人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且科技日新月異,音樂製作與音樂人距離已沒有那麼遙遠。倪重華也分享他的觀察,過去的中文歌曲創作,經常是以歌詞意境主導,但現今的數位流行音樂,常會從鼓組和節奏出發,因此在醒吾科大要教會大家建構自己的數位音樂創作邏輯。

新聞報導

 

黃明漢,臺大電機系1982級系友,神基科技董事長暨總經理。

【黃明漢帶領神基 攻占強固電腦龍頭】

2020年COVID-19打亂電子產業整體產供銷的既有步調,但神基科技只經歷了約莫兩個月的亂流,隨即就回復穩健步伐、維持月營收皆站上20億元的水準,並以累計達278億元以上的年度營收表現,創下連七年成長、刷新14年來新高紀錄,每股稅後盈餘(EPS)更衝上4.4元高峰。

神基董事長黃明漢也在這一年,入列《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評選的台灣100強執行長,而神基的市值更在今年以來股價持續攀升下,翻漲數倍突破340億元以上。

若從黃明漢進入神基同屬集團─聯華神通集旗下的神達算起,一路歷經基層研發工程師、業務銷售,再到1998年神基從集團分拆出來、被轉調至神基,後接任總經理,到2011年升任董事長,今年62歲的他,長達35年的職涯都落腳在這。

新聞報導

 

曾志光,臺大電機所碩士班2001級系友,日本軟銀集團旗下 IC 智財權設計公司安謀 ( ARM ) 台灣總裁。

【娃娃臉總裁曾志光回鍋任Arm台灣舵手 協助客戶「走出黑暗森林」】

娃娃臉、外型清秀的曾志光,卻已經是半導體老將,早期在荷蘭半導體廠益華電腦(Cadence)任職,之後轉戰Arm,擔任銷售和商業發展一職,並逐漸開始主導在台業務。

曾志光職涯都在外商大公司,看上去一路順遂,但在他37歲那年,卻勇於出走,一度轉戰一家物聯網新創公司–雲創通訊(M2COMM),擔任全球業務與行銷副總,在兩年內創造10倍業績。2017年再度回Arm,擔任資深總監,2019年、不到40歲的曾志光,已當上Arm台灣總裁,扛下全球最大矽智財廠大旗。

新聞報導

 

沈修平,臺大電機系1985級,CloudMosa創辦人暨執行長。

【台灣軟體業沒有成功的國際形象?他卻用20人團隊打下世界市場】

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他是「在Google看過最會做產品的台灣人」。

這個人是台大電機畢業、Google的第411號員工沈修平。他曾經和佩吉(Larry Page)、布林(Sergey Brin)兩位創辦人一同工作。讓Google牢牢綁住廣大用戶的Gmail服務,最早就是他參與打造。

新聞報導

 

蕭文翔,臺大電機系2011級系友,Cooby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何 婕,臺大電機系2013級系友,Cooby 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

【紅杉資本投台第三家!Cooby瞄準業務過多聯絡管道痛點,推出CRM優化工具】

手機上眾多的工作工具是為了幫助我們優化工作流程而存在,但是當工具愈下載愈多時,是否變相成為一種困擾呢?「Cooby 就是一款為了以 Line 等即時通訊軟體聯絡客戶的業務而存在的 CRM 工具。」Cooby 的創辦人蕭文翔(Wen)說。

是什麼樣的設計概念,讓這個優化工具吸引到紅杉資本的機構投資?

新聞報導

 

林儒麟,臺大電機系1992級系友。

【史詩音樂劇《重返熱蘭遮》 融入百老匯元素】

畢業於台大電機系的高材生,卻有一個舞台夢。他是外交官的孩子-林儒麟,雙語的背景,讓他在國際間溝通無障礙,因此他透過試編劇編曲,在2014年創作出第一個名為《重返熱蘭遮》的音樂劇後,今年(2021年)他將原劇再做改編,將台灣文化融入百老匯音樂劇,要將台灣推向世界舞台。

新聞報導

 

陳招成,臺大電機系1990級系友,曾任華寶總經理、仁寶執行副總,現為優式機器人公司總經理。

【優式機器人》手機金童轉戰年成長66%藍海市場 15人新創打造吃草「鐵綿羊」 博物館、保全龍頭都買單】

綿羊在草地上吃草不是新聞,台灣卻有一家新創公司,獨家設計出綿羊造型的「智能護草機器人」,第一次只要透過App操作設定好電子圍籬,高三十五公分、長六十公分的綿羊機器人實際走過一趟,就會自動計算出最佳除草路徑,還懂得主動偵測不同草種和地形、避開障礙,遇到小孩跑來會先停下,並發出「請讓開」的語音……,一小時後,五十五坪的草地有如綠色地毯般整齊。

新聞報導

 

30重聚留佳話  1990級電機系友捐贈系館教室翻新

羅如芳

校友飲水思源、回饋母校,再添佳話!臺大電機系1990級系友感恩母系栽培,聯合捐贈教室整修經費,協助母系改善教學空間及設備,讓學弟妹能在更完善的教學環境中學習。電機系於110年3月24(三)中午在電機二館229教室舉行「電機二館教室更新工程」揭牌儀式表達感謝,多位1990級系友特別於百忙之中撥冗出席,滿滿對學弟妹的關心愛護之意。

去年(109)年10月初,1990級電機系友返回母校及母系參加畢業當屆30年重聚活動,吳忠幟主任親自接待系友參訪母系,為系友們介紹電機系近年的發展與挑戰。在參訪過程中,系友了解到1986年入學時甫落成啟用、最新最進步、蘊含系友們許多回憶的電機二館,在歷經將近40年的時間洗禮下,一些教室已相當老舊,老式的設計也已不符現代教學模式與需求。重聚會結束後,系友們在群組交流討論,發起募款活動來支持電機系整修更新電機二館二樓最舊的幾間教室,作為畢業30週年的紀念,也代表1990級系友對學弟妹的心意。在系友的熱心響應下,很短的時間內即籌募到支持改裝的主要經費,旋即於110年1月寒假投入更新裝修工程,並已於110年2月底新學期開學時落成啟用。此次整修對教室環境做了徹底的整理,加大座位空間,更換了較為合適的桌椅,為每個座位加設電源,同學們可隨時使用筆電平板等工具,並加強網路,以適應愈來愈數位化的現代化教學模式。

為表達對系友們的感謝,電機系製作「1990級系友畢業30周年 聯合捐贈裝修電機二館教室」感謝紀念牌匾,鑲崁於教室外牆,並於110年3月24(三)中午在電機二館229教室舉行揭牌儀式,多位1990級系友特別於百忙之中撥冗出席,並邀請院長、系上老師同學們一起出席觀禮。捐贈揭牌儀式簡單而溫馨,由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電機系吳忠幟主任、系友及系上師生們一起揭開布幕,宣布嶄新教學空間的正式啟用,也象徵著大家齊心合力,一起為培育人才努力。

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及系主任吳忠幟特別感謝1990級系友們所帶回來的這個大禮包和非常及時的大愛,對學弟妹們學習環境與設施改善助益良多,再次驗證了「校友們是臺大最大的資產」的真諦。也敦促同學們要更加努力不讓系友們失望,未來能夠繼續薪火相傳,將大愛往下傳承。時代和科技不斷在進步,所以也請在外見多識廣的系友們,隨時督促電機系能與時俱進,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緣。

1990級系友代表、美商天睿曾俊智資深協理表示:「系友之間的串聯是非常要緊的,我們這一屆同學都有這種共識,也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回饋給學弟妹有一個較好的學習環境,讓學弟妹知道學長姐永遠都和你們在一起。臺大電機系的學生和系友都很優秀,但群策群力能創造一個更好的效果。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系友的連結更加強。」

大學部系學會吳隆暉會長代表電機系同學感謝學長姊的捐贈,也表示原有的教室桌椅老舊搖晃、空間擁擠,讓身高190公分的他使用起來相當不便。謝謝學姊長協助翻新改善教室,讓同學們能在舒適的環境中上課。學長姊熱心回饋的態度,也是同學們學習的模範,希望以後有所成就時,能像學長姐一樣,回饋系上及學弟妹們。

羅如芳,電機系辦公室行政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