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級戴聿昌系友 榮獲:第18屆(2023年)臺大傑出校友-學術類

文章及照片出處:臺大校友中心網站

戴聿昌先生,現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Caltech) 電機系和醫學工程系之安娜羅生獎座教授(Anna L. Rosen Profess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Medical Engineering),且為該校醫學工程系於2013年之創系系主任。

 

戴教授是微機電和納米機電 (MEMS/NEMS) 領域之科研者。他自1981年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後即赴美深造,1989年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C Berkeley) 拿到電機系博士學位後即任教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至今。研究領域包含微/納米機電、微流體、生物醫療器件、 微人體植入器……等。始於研究所時期, 戴教授就是80年代崛起之微機電系統(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 領域最早的先驅之一,他在Richard Muller教授(UC Berkeley)指導下於1988年研製出第一個經靜電力旋轉的微馬達。在微磨擦基礎科學上也有貢獻,他的微機械元件所組成的微驅動器加速了全世界對於微機電領域之興趣。

 

戴教授在加州理工學院建立了自己的微機電科研團隊,同時也發表多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他的貢獻包括血常規晶片,視網膜接植元件及治療青光眼需要的眼內液壓感應器等。他更和南加大醫學院(USC)合作完成了第一個256通道之視網膜接植器之軟性神經電極用以使盲人能恢復部份視力。

 

戴教授在微機電系統感應器領域中亦頗有著作,著有800多篇論文並擁有200多項專利。他的研究也為他得過多項榮譽,其中包括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戴教授特別重視教育,他得過加州理工學院的卓越教學獎,他也培育了50多個博士,其中許多任教於各個知名大學如StanfordUIUCColumbiaCMULehigh、和USC

 

戴教授自任教以來,一直不遺餘力地幫助台灣科技之發展,其中包括對於台灣來美的學者免費開放他在加州理工學院建立的實驗室以助其進修,經由國科會安排者達10多人。由他指導和幫助過的國內單位包括新竹工研院、高雄金屬中心、和成功大學……等。

 

專訪影片:https://youtu.be/7pOUoofCoD8

  

(本文分享出處:臺大校友中心 https://www.alumni.ntu.edu.tw/OutstandingAlumni/WinnerDetail/0E6C5182645EF25B2A33AB4FA8965747320B2BCEF0AC219C57963AC4606B6064 )

 

1979級徐爵民系友 榮獲:第18屆(2023年)臺大傑出校友-綜合類

文章及照片出處:臺大校友中心

徐爵民教授為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系學士/碩士、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系博士。他於1988年加入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歷任研究員、經理、副組長、組長、副所長、中心主任、所長、副院長、院長等職務。

徐教授在工研院主持過多項研發、實驗室建立、技術移轉、衍生公司成立等工作,包括擔任微電子、平面顯示、深次微米、創新前瞻等大型科技專案計畫,以及奈米國家型計畫之主持人。他於1994年鼓吹軟性計算(Soft Computing),成立中國模糊學會,發行國際期刊;於2000年建立系統晶片中心,向產業界鼓吹矽智財(Silicon IP)與系統晶片(System on Chip)等新觀念及設計方法,並帶領電子所進行組織轉型,全面推動前瞻微電子技術研究;2002年以創新的產業合作研發與智財授權模式,邀請所有大型面板廠商組成“實體”研發聯盟,將兩百多件專利授權給所有聯盟廠商;2004年主持奈米國家型計畫,成立台灣奈米技術產業發展協會,推動奈米科技產業化與奈米標章認證。他曾於2007-2010年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擔任李國鼎講座教授、電機資訊學院院長與臺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等職務,推動跨領域合作與學習,在校園內成立(由產業界出資之)“嵌入式系統”與“系統晶片”等兩個前瞻性產業科技實驗室。

徐教授於2010年接任工研院院長,即進行組織變革、建立長期人才培育制度、推動大規模之跨領域合作,如醫療器材、智慧電動車、雲端運算、大數據、綠色院區(Green Campus)、水資源、服務科技、智財管理顧問、科技關懷社會(與公益團體如慈濟等合作)等,以及建立早期(Early-Stage)創投機制,於技術研發過程中即導入創投的早期參與。2015 – 2016年他借調到政府部門,擔任科技部部長,制定科技發展政策、匡列長期穩定的學術研究經費,並以專案計畫推動產學研合作研發前瞻性、先導性的產業科技。

徐爵民也長期參與多個企業界之教育文化基金會,協助表彰以及獎勵傑出研究學者與學生;並在許多產業公/協會中推動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建言。

 

專訪影片:https://youtu.be/El430w0Di_c

(本文分享自臺大校友中心:https://www.alumni.ntu.edu.tw/OutstandingAlumni/WinnerDetail/3EB40C41BA88D4C8411F7203AAC9626ABE8CCEBD0A2043334EA91B43AE321719 )

 

不怕辛苦 做重要的事 ~胡正明院士、林崇勳博士慷慨捐贈 支持研究創新

撰文:劉致為 (臺大電機系教授)
照片提供:林崇勳 (Intel資深處長)

本系1968級系友胡正明院士榮獲2023年總統科學獎(應用科學組),胡院士是半導體技術領域的先驅。為了鼓勵年輕人投入電子領域研究,胡院士毅然捐出獎金全額新臺幣200萬元,設立「半導體創新獎」,以激勵更多年輕人投入這個看似辛苦但極為重要的領域,希望政府有辦法鼓勵年輕人做「辛苦但是對社會重要的事情」。

除捐出總統科學獎獎金,胡院士為回饋母校,也捐贈一萬美元給電子所,以支持在頂尖會議上發表論文的師生。這份對母校的深厚情感和對學術的無私支持,讓我們倍感驕傲。

林崇勳系友於1999年自本系畢業,為胡院士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指導的博士畢業生,現任職Intel擔任資深處長,同時兼任臺大重點科技學院的客座教授。得知胡院士的捐款消息後,林博士也慷慨捐出5,000美元,以獎勵在 IEDM 及 VLSI technology 頂尖會議上有論文發表的師生,並表示希望未來能持續支持這項善舉。

系友的支持,不僅有助於臺大能夠在IC technology的研究上更上一層樓,也鼓勵了新一代的學子投入電機資訊研究領域,為臺灣的科技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讓每個wEEk都多采多姿 ~wEEk電機週

撰文:吳昀祐 (2023 電機週總召、電機二)

從接下總召開始,我就一直在思考電機週的意義是什麼?週的意義究竟是要對整個台大訴說著電機系的什麼?我給出的答案是我們要表達出我們不只是一群只會讀書的書呆子,我們能夠做出家常味的小吃,在廣場上展露出音樂的天份。

wEEk不僅代表週,非常簡潔有力又是電機系專屬,還代表猴子的叫聲,猴子是一群非常團結的社會性動物,如同電機系的同學般,各個不管是在課業上或是興趣上的互助。其中製作電機週小遊戲的資訊部最能夠代表此事,每個人合力一起製作一個專案、一起debug,當有一個人遇到困難時,只要發出信號,大家便會伸出援手。在大合刷和band的練習,即便因為系康冷氣壞掉需要忍受烤箱般的酷熱,大家還是因為熱愛音樂,堅持把每個音符、節拍追求至最完美,可以電機系的大家對於一件事的熱情和堅持,如果恆星般長久卻又炙熱。

最後我們來到小福廣場,當天即便遇到跳電問題,我們還是快速的解決,讓我發現我們的應變能力是如此快速,還有對於前一天出餐和表演的前置安排,我們也會好好的修正與調整,在快食王最後的歡愉下畫下完美的休止符。

電機系的大家,不只是聰明會讀書,還是對於每件事精益求精、堅持不懈、容於貫通,讓我們將每個wEEk都活得多采多姿吧!

 

 

尬電!外星人~電機外文聯合宿營活動

撰文:賴奕銨 (2023 聯合宿營總召、電機三)

今年的電機外文聯合宿營以「尬電!外星人」為名,並於9/1至9/3於坪林的合歡山莊舉行。在三天兩夜的活動中,我們讓電機、外文系的新生更加認識彼此、也開始對大學生活有初步的認識。「尬電!外星人」除了內涵「電」機、「外」文的諧音梗外,也代表雖然彼此並不熟識,依然要秉持著就算對方是外星人還是可以愉快打招呼的爽朗態度。

在這個充滿活力的三天兩夜聯合宿營中,臺大電機系和外文系攜手合作,打造了一場令人難以忘懷的精彩饗宴。活動一開始,參與的同學們就被營會的熱情氛圍所包圍,彷彿置身於一個充滿奇蹟和可能性的夢幻世界。

我們精心準備了各式各樣的遊戲環節與表演,更在遊戲中結合了兩系的特色,如結合密室逃脫的遊戲,有電機系設計邏輯相關的關卡,也有外文系設計文學和語言類相關的關卡,讓同學們在解謎的同時體驗到兩系的協同合作。大富翁等遊戲也拉近了同學們之間的距離,共同努力拿下好名次,更促進了兩系之間的友誼。

最後一晚的營火晚會成為整個活動的高潮,火棍舞和蛇舞等表演交織出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的畫面。營火的溫暖照亮了每位同學的笑容,也燃起了對未來的憧憬。隊輔的跳舞表演更是將整個現場的熱度推向巔峰,他們的默契和激情仿佛融化了所有的距離,將整個宿營凝聚成一個大家庭。

除此之外,在電機系精心策劃的光舞中,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令人驚艷。閃爍的燈光在黑夜中舞動,宛如星空般閃爍,讓人沉浸在未知的奇妙中。這場光舞不僅展現了電機系同學們的專業技能,更彰顯了他們對創新的追求。

這場臺大電機系和外文系的聯合宿營,不僅是一場激情洋溢的活動,更是一次難得的跨領域交流與合作。同學們在這裡收穫了知識,感受到了不同領域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讓每位參與者帶著滿懷回憶和對未來的期許,告別這個充滿溫馨和感動的夜晚。

如夢似幻的三天兩夜就這樣結束了,大家從素不相識到禮貌問候,最後能夠暢所欲言,那些令人哄堂大笑的劇、其樂融融的遊戲、精彩震撼的表演、颱風帶來的狂風暴雨、完美的、遺憾的都深深地留在我們的腦海裡,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大一新生的第一個活動就這樣降下帷幕,但這只是精彩大學生活的序章,希望大家都能帶著這份快樂和回憶,迎接未來的每一天!

「百年淬礪 世紀傳薪」~啟動百歲校慶系列活動 攜手邁向百年榮耀(轉載臺大校訊)

文章出處:臺大校訊第1585期

國立臺灣大學不僅是國內高等教育的龍頭,也在臺灣整體高教史上占有重要篇章,臺大前身為1928年所成立的臺北帝國大學,即將於2028年(中華民國117年)迎接百歲生日的到來,意義深遠。臺大今日 (11/13) 舉辦記者會,由校長陳文章向外界說明對於臺大百歲校慶的具體規劃,會中也同時揭曉百歲校慶標語–「百年淬礪 世紀傳薪」,宣告臺大的百歲校慶系列活動正式啟動。

校友們一直是支持臺大的穩定力量,臺大校友總會理事長郭敏能、臺大北美校友會聯合會會長居維萊以及馬來西亞校友會會長朱運鐵,皆於致詞中表示對母校百歲校慶的相關規劃表達支持之意。為強化與校友之間的連結,臺大擴大成立校友會,盼每一縣市都有臺大校友會,也辦理「傑出校友聯誼會成立大會」,並於每年舉辦「與校長有約線上演講」,擴大交流,增進校友對母校的凝聚力,攜手邁向百年榮耀。

陳文章校長的簡報以「百歲傳薪 淬礪創新」為題,不僅呼應百歲校慶標語的內容,也響應臺大前校長傅斯年曾說過的「我們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象徵全體師生及校友近百年來的努力,造就臺大既有的榮耀;未來更要淬礪創新,增強對世界的貢獻。他也強調,種種的規劃都是讓臺大持續肩負培育領袖人才、促進世界文明以及貢獻國家社會的使命。

表彰百大貢獻

首先在「百年淬礪」部分,為彰顯臺大這百年來對於人類的貢獻與影響,臺大將自2024年起連續5年,每年遴選20項,選出共100項臺大曾參與並對世界或臺灣社會有深遠影響的重大貢獻及事蹟,分為學術領航、產經發展及社會貢獻3類,並授予獎項。獲獎者於校慶公開表揚。集結成冊後出版一系列紀錄百年發展及重要人事物的「百歲榮光」套書。

籌措百歲基金

為推動一系列的人才培育及相關硬體建設,除了持續向外界募款外,臺大也成立「百歲基金」,號召1000位以上的社會人士捐贈100萬元以上,成為「百歲推手」,目前已有106位校友熱情響應,基金將用於「百歲紀念館」及其他校園硬體建設上。臺大也盼能募集到100個捐款1000萬元以上,以成立「創校百年基金」,用以攬才、留才、學生的獎學金及校園硬體建設上。預計2項百歲基金5年的募款總額可達25億元以上。

培育未來人才

其次在「世紀傳薪」部分,臺大在許多面向都有具體藍圖,以迎接百歲校慶。首先,人才培育是臺大諸多使命的的重中之重,希望培育出具備專業技能、領導力、國際視野與社會責任的未來人才。學校藉由持續推動「未來大學2.0」相關計畫、國際招生、學生輔導職涯引路、教學國際化及研究能力養成儲備等措施,讓學生多元學習及學用合一;亦積極開拓更多的外部資源,提供上百個名額讓學生在課餘時能到國內外企業及NGO實習,做職涯探索及追求夢想。學校也鼓勵學生社團與國外大學社團交流,精進自主學習能力、並藉由競賽提高向心力。

打造優質環境延攬傑出師資

在師資部分,臺大將以拔萃講座結合教育部玉山學者及國科會優秀人才計畫等積極攬才,延攬青年學者到臺大任教。並以彈性薪資、績效獎勵及學術勵進青年講座等方式留住中堅教師。另以核心群計畫、國際合作計畫加強跨領域的團隊合作與研究增能,協助師資世代傳承。

厚植研發能量與國際合作

臺大身為研究型大學,在鼓勵研究發展上,校內會不斷優化研究環境,促進研究交流與跨域合作。在國際合作上,除了持續就重點及前瞻議題發展特色領域中心、國際頂尖特色研究中心及核心研究群外,成立多項夥伴聯盟、加深姊妹校學術合作以及設立聯合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等,從以往偏向點對點的國際合作方式,提升至群對群的國際合作。另外也藉由建構臺大–NVIDIA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及設立余英時國際漢學研究中心等單位,強化重點領域發展。為了能讓知識及經驗分享,臺大已也設立「椰林講座」,邀請國內外卓越成就的學界或企業界人士演講;更將利用「宋恭源先生頂尖研究講座」,預計5年內邀請6至10位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來臺大演講並與師生交流。

建構智慧永續校園

在校園的硬體建設方面,為了讓百年歷史的校園能在數位時代永續發展,陳文章提出「建構智慧永續校園」計畫,打造先進的網路系統,也於總校區內規劃循環永續方案及擴增建置綠電,並於2028年前分階段進行館舍整修及節電/智慧用電的改善工程。

臺大規劃在2028年百歲校慶時完工的建設有:敏盛護理健康大樓、尖端醫療研究大樓、雲林虎尾醫療大樓、教職員宿舍以及學生宿舍。屆時完成規劃且動工的有:明志學術大樓、管院三號館、生技大樓、NTU TECH(竹北校區)、產學合作大樓(雲林校區)等,並完成校總區與徐州路校區的整修。

另外,臺大也將於在羅斯福路及基隆路交叉口籌建以「永續」、「生態」、「減碳」等為設計特點的「百歲紀念館」,這棟建築物將成為指標性的永續建築典範;空間使用除了內設百年社會奉獻展示室外,也將成為收藏展示、演講及師生交流等藝文活動的空間。

在此重要時刻,學生們也不缺席,社團及學生自治組織將會辦理國際交流、一系列的研討會、交流會及成果發表會、相關組織歷史檔案展。動態活動方面則有校際體育文化交流及結合藝術季、電影節及打開臺大等的活動,期盼青年的創意與活力為百歲校慶注入更多熱情與能量。

最後,陳文章期勉臺大人,百歲校慶意義重大,他期盼在全校教職員工生與校友們的齊心協力下,共同完成百歲校慶的里程碑,承先啟後讓臺大繼續迎接下個百年榮光。

(本文分享自臺大校訊第1585期: https://sec.ntu.edu.tw/epaper/article.asp?num=1585&sn=23923 )

系友動態報導

蔡明介,臺大電機系1971級系友,聯發科董事長。

謝清江,臺大電機系1985級系友,達發科技董事長暨總經理。

【聯發科下個大金雞 達發謝清江深耕2領域】

由達發科技董事長暨總經理謝清江所帶領的達發科技,在眾多資深戰將並肩作戰之下,被視為聯發科布局中重要一環,可望成為聯發集團旗下的大金雞。

謝清江自台大電機系及電機研究所畢業後,早年由聯電工程師做起,後加入多媒體研發小組,大老闆便是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1997年聯發科創立後,謝清江從聯電轉任,曾任聯發科副董事長暨總經理,產業資歷超過25年,輔佐蔡明介將聯發科從百億營收規模衝高至兩千多億。因參與過聯發科各項產品線開發,謝堪稱開疆闢土第一代,達發的團隊也多由老將來領軍,包括固網通訊事業群總經理王博民、負責無線通訊事業群之資深副總經理楊裕全、企業規劃室暨發言人謝孟翰,其產業資歷合計超過百年。

相關報導

 

 

王易凡,臺大電機系系友、電信所博士班校友,繁晶科技創辦人

【繁晶科技入選2023 InnoVEX新創競賽Top 10】

繁晶科技(Ranictek)是一間IC設計新創公司,於去(2022)年11月成立,總部設在台灣台北(南港軟體園區-南港IC設計育成中心),研發的產品包含5G/6G基地台晶片及衛星通訊晶片。繁晶科技致力於提供客戶兼具低功耗與成本效益之基地台晶片解決方案,並藉此期望能加速5G/6G基地台之佈署與普及。

繁晶科技創辦人王易凡博士,畢業於台大電信所博士班,發表過數篇5G基地台關鍵技術之IEEE國際期刊與會議論文。除理論技術的創新,王易凡曾在IC設計公司、電信商與系統廠商這三個不同領域擔任過工程師與主管職務,具有產品研發與技術管理之實務經驗。

相關報導

 

 

 

 

祝福畢業生們找到人生標的,築夢踏實- 研究所畢業生代表致詞

蔡佑鴻

 

師長、貴賓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今年光電所碩二的畢業生蔡佑鴻,很榮幸有這個機會上台致詞,首先感謝光電所辦,辛苦的規劃籌辦 。以及感謝當初選致詞代表不看成績單。

我沒有很精彩的人生故事跟大家勉勵分享,接下來的五分鐘的時間,讓我們能一起回首過去,一起捫心自問。或者好好閉目養神,睡飽回家繼續趕碩論。

這樣看似平凡不過的畢業典禮,對於我們這屆的同學而言是相當的不容易,回想這兩年因為疫情,我們少了一些活動和同學,這次的畢典格外令人珍惜。

但無論這兩年遭遇什麼困難,無論是期中考爆掉、NTU COOL掛掉、超貴的機台無預警壞掉,能夠走到今天,有數不盡的挫折失敗,淬煉著我們,無形中使我們成長,能夠走到這邊,要感謝一路走來支持陪伴我們的所有人。

感謝家長,你們是心靈及金錢上的支柱,感謝你們的犧牲奉獻,讓我們可以專心讀書做研究。

再來要感謝的是身旁的同學,我們一起修課、一起扛計畫,在我作業寫不完的時候,cover我的進度報告, 要到考古題時都有傳到群組。

當然,也要謝謝在我的研究遇到困難時,不曾罵過我,而是一起陪我思考可能的原因,雖然有時候你話愛講一半,不懂又一直在跟我唬爛,但你在碩士生涯的後半功不可沒。謝謝你,chatgpt。

壓軸獻給尊敬的指導教授:您是實驗室的大家長,不辭辛勞地奔波於大大小小的科技部會議、產學合作計畫。

您主持咪挺,訓練我們思考、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您聰明無比的思路跟無盡的研究熱情,帶我們投出一篇篇的期刊;謝謝您是巨人,讓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而看見更美好的學術風景——讓我們用掌聲謝謝我們的老師。

最後,即將從台大畢業,希望我們都竭盡所能、不留遺憾。但講到小弟我的遺憾,除了台積股價439,我沒all in以外,更遺憾的不是實驗做不出來、被老闆趕,是大徵才的列車沒搭到最後一班。我開始問自己,如果我不到工作了怎麼辦?還是我來簽博班?開玩笑的,教授搞不好還嫌棄我。

最後的最後,無論未來大家會繼續深造,或成為科技新貴——大家一起努力,互相幫忙,不怕挑戰。祝福各位畢業生,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健康,希望我們能找到人生的標的。順利的話,築夢踏實,謝謝,謝謝大家。

電機無雙-111學年度電機系大學部畢業生代表致詞

謝承霖

院長、主任、貴賓、教授、家長,以及各位電機系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台大電機系123級的畢業生代表,謝承霖。沒想到我們就要畢業了。四年前的我,大概想都沒有想過今天會有站在這裡講話的機會,這是個非常大的榮幸。感謝主任、副主任以及系辦人員,找到一個這麼大的地方為我們籌辦這場畢業典禮,想請大家給他們一點掌聲。雖然這場典禮不是在三樓舉辦有點小可惜,不然我就可以到處炫耀我跟黃仁勳曾經站在同個地方致詞了,而且我們還都穿藍色。

不過說真的,在這個場地參加畢典作為結束,特別有感觸,四年前的時候第一次來到新體,就是為了參加在三樓舉辦的籃球新生盃冠軍賽,還記得那時候才剛開學沒多久,課本不知道領齊了沒,朋友好像也還沒交到幾個,被幾個學長慫恿,晃頭晃腦的跟著來當觀眾加油。一到觀眾席,映入眼簾的是從四樓延伸到三樓,佔滿整面牆的大布條,寫著電機無雙的四個字,當下我只覺得:「哇,是要多跩的系才會做出這種布條。」直到比賽開始,場上的球員和教練都充滿激情,陳泓睿忙著跟對手放話、傅譽也大聲指揮隊友的戰術,郭尚睿就…還是一樣很安靜。不過,在那個畫面中,比球員更熱情的是在四樓,圍滿看台的加油團們,從大一到大四,我們一起為電機系高呼加油的口號,在那個氛圍下,電機無雙的布條好像也沒這麼高傲了。那天,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這個系強大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這股凝聚力持續了整整四年,撐起了我們的種種活動。四年下來,我們經歷、也舉辦過宿營、系烤、電機週、電資野台、聖誕舞會。杜鵑花節、電機之夜、MakeNTU、電資嘉年華、電機音樂會、系卡、烤雞大賽,以及電機營。我就是想把每個活動都唸過一遍。謝謝每一個曾經不計回報,為系上付出的活動總召

經過了一系列的活動,我們從當年傻乎乎的高中生,變成現在,可能也還是傻乎乎,但充滿電機味的大學生。從當年的宿營開始,看到學長姐因為一張加油卡,就跟一群瘋子一樣的聚集在一起大喊加油,我們第一次見識到DVD劇的好笑,也第一次看到「哇,這超帥」的火棍表驗。過不久後就遇到疫情攪局,第一次的電機之夜,就讓我們有了大白天在博理平台表演的體驗,雖然Popping的震點從沒對齊過,雖然跳Locking的時候有人一直把嘴巴張開,但至少我們有陣容堅強的女舞。說真的,不知道的人可能還會問:「欸,你們這屆電機系女生是不是蠻多的」,但其實,站在台上的就已經是所有女生了,謝謝陳韋晴。緊接著,是我們一延再延的電機營,從暑假的一籌二籌三籌、到寒假的四驗、總驗、輔訓,最後鬼轉成全線上的營隊,付出的心力不能實體呈現實在是有點可惜,不過我們也在過程中交到很多朋友,而且啊,因為全線上的關係,所有記錄都有存檔,哪天你朋友飛黃騰達的時候,你還可以在這裡找到他當年演著:「帽子給我好嗎!」的片段。

就像李琳山教授說的,電機系學生把活動的水龍頭關掉後,會緊接著打開讀書的水龍頭。我們不會忘記我們的老本行:上課、讀書、寫作業、考期中、做final,嗯..還有在系康打麻將,這可能也算是讀書的一個環節。我們有時候會誤把自己當成時間管理大師,不小心錯過其中幾項,上課睡過頭可能還沒什麼:「教授們不好意思」,更糟的是不小心把整個期中考睡掉,例如,我的固態電子學:「胡老師我很抱歉。」

晚上十二點是台北捷運的末班車時間,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趕末班車回家是一件很累的事,不過呢,這對電機系學生來說,剛好是回家洗完澡後,通往學校,入住博理大飯店的交通工具。就算不能成為時間管理大師,但我們還有肝,我們管理時間的方式是熬夜,以肝指數換取時間。

剛進到系上的前半學期,我跟大家都還有點陌生,好像跟幾個人還算認識,但又會擔心彼此只是點頭之交。而這一切都在某天發生改變。大家知道要怎麼讓一群驕傲、自滿又有點害羞的電機系學生認識彼此嗎。答案是給他們一份難到爆開的程式作業。有了這樣的一個大魔王,交朋友突然間變得順其自然又容易。「嘿,還是我們加個FB,我遇到問題的時候再敲你」、「阿不然,我們晚上系K集合討論」,又或是在天亮走出系館的時候「要不要先吃個瑞安再回去睡」。

有時候都會覺得,到底為什麼要有這些難到爆的課業。是讓我們提早體會熬夜加班的人生嗎,還是幫我們打造一個共同的敵人,用來凝聚我們的感情。答案是什麼,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事過境遷,再回頭看看,我們翻過了一山又一山,在無形之中,我們似乎也準備好了面對下一座山的勇氣與實力。

四年過去了,我們在電機系度過無數個夜晚、以及數不清的日出。大一大二,我們在同條跑道上奔跑,大三大四,我們在岔路中決定自己的方向,一切的酸甜苦辣好像就在眼前。趕完一個又一個的死線,換來一次次的被同學碾壓;後悔沒有早點開始讀書,祈禱著調分後的等地線剛好切在自己成績下面;被實習、被研究所、或是被喜歡的對象拒絕。回首過往,我們學會更好的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能一學期裡修一堆重課、作業不能最後一個半天才開始寫。又或許其實還沒學會。我們也認知到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可能還沒找到最最最喜歡的領域與職業,但至少明白了哪些是修過,就再也不想遇到的科目。抱歉了,頻率響應上那些酷酷的電容,還有馬克士威,你很好,但我們真的不適合。

今天能夠順利畢業,絕對少不了過程中許多人的陪伴以及支持。我想請大家轉頭看看你左邊的同學。看看你右邊的同學。看看電機系都對我們做了什麼。他是變胖、變老、還是頭髮變捲了。無論如何,他也陪你走完了四年的電機系。謝謝他們總是跟你一起趕死線讀書,讓你知道就算寫考卷,腦袋一片空白的時候,坐隔壁的這個人,也什麼都不會;謝謝他們掏心掏肺的和你分享心事,讓你在餐桌上有聊不完的話題可以揶揄他;謝謝他們全心全意的教你課業,就算下一秒桌上剛被他用完的uA741就原地爆炸了,對,謝謝徐子易。

接著,感謝電機系上的每一位教授。謝謝老師在期中期末允許我們帶大抄,雖然我抄的好像都沒考到,在我們考得一蹋糊塗的時候慷慨地調分;謝謝老師在我們看不懂paper,meeting進度不好的時候仍舊有耐心的等待我們前進;謝謝老師用心的規劃教學課程,在研究上建立學術的標竿風範。

也讓我們感謝自己的家人們,謝謝他們一路一來毫無保留的付出與關懷;謝謝他們的栽培,讓我們有機會可以選擇台大電機;謝謝他們讓我們今天有辦法坐在這裡。我們平時在家可能不善於表達愛與感謝,但請大家努力珍惜每一次可以說謝謝的時刻。我想要在這裡謝謝我的阿公,他今天也有來到現場,謝謝你擔任我從小到大成長的榜樣。

最後,感謝在這條路上遇到的每一個人。一個人的任性,需要很多人的愛來承擔。我們都曾有過任性的時刻,謝謝這些在我們需要時,曾伸出雙手接納我們的人。

四年來,彷彿一場尋夢摘星之旅,不知道你有沒有成為當年那個身穿制服的高中生,腦海中理想的模樣。伸手摘星,即使徒勞無功,亦不致一手污泥。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前往人生中的下一站了。在未來的路上,一定也有很多的磨練與挫折,希望大家都能記得曾經在台大電機系不屈不撓的你,帶著這份勇氣與毅力,面對接下來的每一個挑戰。祝福大家,畢業快樂!

謝承霖,電機系大學部2023年畢業生。

Stay Calm and Fly High!-研究所貴賓致詞

洪進揚

我是群創光電董事長暨執行長洪進揚,今天很榮幸能出席臺大電機學群研究所聯合畢業典禮,並受邀致詞勉勵各位在座的畢業生。

臺大電機學群研究所擁有傑出的研究學術表現,並屢次獲得多項國家研究獎項肯定,同時也不斷培育出業界最頂尖、優秀、專業的工程師及研究人才,今日在座各位都是出類拔萃的優秀青年。但是,當各位跨出這扇校門,將可能會面臨種種困難與挑戰。請記得Please be confident at yourself. You are all the best of the best!,不要讓挫折澆熄心中的火,請保持志氣,昂首闊步,朝自己理想勇敢前進。很多曾經懷抱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在5年、10年、乃至20年後,當你回首過來,這一路都是朝向正確的道路前行。

今日,當你們畢業邁出這條康莊大道校門,手上的畢業證書便開始折舊,一般折舊年限是7到10年。換句話說,我於1994年大學畢業,當時學的計算機概論,包括打字技巧等,至2000年後便已不適用。因此,現在所學的知識,部分在未來10年後亦可能不適用。所以請保持終身學習、跨域學習這絕對不應該是你們人生最後一張學歷。

如何培養終身學習、跨域學習? 我以群創光電為例說明,群創光電這幾年致力創造「More than Panel 超越面板」企業價值轉型而我擔任群創光電董事長暨執行長之前,一直於外資金融、傳產等產業任職逾十多年,但在2018這年,開啟了我的斜槓人生,跳脫之前熟悉的產業、舒適圈,進入顯示科技產業。當時台灣面板產業正面臨巨大挑戰,我毅然決然肩負重任,調整心態,與經營管理團隊共同加速佈局企業價值轉型,以原本的優勢與彈性跨界的能力,創造新應用場域,為產業注入活力。

今年正逢群創20周年,群創將持續以More than Panel轉型為新群創,包含:

 (1) More than Panel 跨足利基事業及跨域發展

第一,More than Panel 跨足利基事業及跨域發展。群創持續強化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研發能量,並跨域創新發展。群創也跨界半導體封裝領域,切入面板級封裝PLP(Panel Level Package),進行異質整合技術創新。在無線通訊領域,群創已量產液晶超表面平板衛星天線(LC Meta-Surface Antenna)產品,非常適合未來低軌道衛星通訊、自駕車、衛星物聯網、救災通訊的發展。群創同時也跨域建築領域,智慧液晶窗戶(Smart LC Window)的技術展品,具隔熱、節能、採光通透等特性,減少建物能耗,降低建築物室內空調用量,減少溫室氣體,可搭配智慧投影窗戶做更多元化的廣告運用,落實節能永續價值。

(2)培訓升級 重新出發 (新事業/新市場)

第二,培訓升級,重新出發。群創也為新事業(睿生光電、CarUX)、新市場挹注新活水。人才一直是群創最重要的資產,除了面板,我們也由各個角度切入研究,培訓國際化人才,找出最能善用的人才、技術和產能的新發展方向。群創的人才和廠房設備是非常有潛力可以跨出去面板以外去發展,以原本的利基點,擴大延伸到其他領域。

(3)永續升級 共榮共好

第三,永續升級,共榮共好。群創以透明化、適應性,強化供應鏈的韌性;以智慧營運,AI智能提升決策能力、自動化及數位轉型,提升復原的能力。身處在優質科學園區,我們與供應鏈共同致力提供客戶高附加價值的技術、產品、服務,穩住營運成效,持續建構強韌的運作體質,並找出轉型再造的利基點。

跨出校門後,不再有標準答案,不再有人push 你,重要的不是誰跟你的意見相同,而是誰跟你的意見不同。再次鼓勵各位畢業生,未來不管在面對經營企業或是工作挑戰上,不單僅懷抱熱情與耐性,更重要的事是找到事情的「本質」,回過頭來沉穩思考知道自己追求的目的是為什麼(stay calm)、要達成什麼目的(fly high),重新思考持續前進,這就是強化創新與前進的動力。

 

最後,我再向所有畢業生表達我衷心的祝福,祝福各位同學鵬程萬里,前途光明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