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級、1983級系友與洪敏弘董事長鼎力支持 博理館機房揭牌啟用

撰文:臺大電機之友編輯室

隨著研究需求不斷提升,臺大電機系於2025年7月舉辦兩場「博理館機房揭牌儀式」,正式啟用嶄新機房設施。此次機房建設承蒙1973級與1983級系友熱情捐助,以及洪敏弘董事長(1964級系友)慷慨贊助,為本系研究環境注入強大動能,也充分展現歷屆系友對母系的深厚情感與實質支持。

【1973與1983級系友機房揭牌儀式】

2025年7月15日(星期二)上午,本系於博理館201會議室及七樓機房舉辦機房揭牌活動。1973級系友代表何添成、陳獻卿、連勝元、吳耀宗、張躍騰,1983級系友代表賴瑾、蔡志宏、李鴻璋等人親自出席,與院系主管及學生齊聚一堂,場面熱絡溫馨。

吳宗霖院長首先致詞,感謝系友們慷慨捐款支持校內科研基礎建設。系主任李建模教授則簡報機房建設歷程,說明此次機房更新除提升運算資源外,亦強化本系在AI、大數據、高速通訊等領域的研發實力。

兩屆系友代表也分別致詞,分享當年在電機系求學的回憶,並表示很榮幸能為學弟妹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他們強調,優良的硬體資源不僅有助學術研究,也有助於臺灣科技發展。隨後進行感謝狀致贈與合影留念,氣氛溫馨感人。

會後,賓客移步至七樓機房參觀,由助理技師陳彥凱介紹設施配置與應用情境。儀式後,系友與師長們齊聚明達館餐廳,透過午宴交流彼此近況,展現電機人之間深厚的連結與情誼。

【洪敏弘董事長機房揭牌儀式】

第二場機房揭牌儀式於2025年7月30日(星期三)中午舉行,洪敏弘董事長為本系1964級系友,洪董事長長期關注高等教育與科研環境,這次再度支持母系,促成博理館機房順利完工。

活動於明達館餐廳舉辦餐敘,由吳宗霖院長、李建模主任、謝宏昀教授與洪敏弘董事長、洪裕超總經理、胡斐雯執行長共席敘舊。餐敘後一行人前往博理館七樓舉行簡約而隆重的揭牌儀式,並由吳院長及李主任代表致贈感謝狀。洪董事長也親自參觀機房,了解設備配置與功能應用,肯定團隊的規劃與努力。

此次博理館機房升級計畫,整合眾多系友的資源與心力,不僅大幅強化本系運算與資料處理能力,也為未來新興科技領域研究奠定良好基礎。臺大電機系謹此向1973級、1983級系友及洪敏弘董事長致上最深的謝意,感謝您們的慷慨與行動力,讓電機系在教學、研究與育才路上能持續邁步向前、創造榮耀。

 

凝聚系友力量 共創輝煌未來 (徐爵民理事長)

撰文:徐爵民(臺大電機系友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系友會成立大會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系友會經過為期近一年的籌備工作,從去年7月22日由林茂昭教授首次召開籌備會議,到今年5月27日獲得內政部正式立案,成立過程體現系友們對臺大電機系的深厚情感,亦承載著各位系友的熱情支持與無私奉獻。

系友會成立大會(第1屆第1次會員大會)於今年4月12日在電機二館105演講廳順利舉行,共有60多位系友共襄盛舉,替系友會的接續發展開啟燦爛新頁。這次聚會,其代表意義不僅止於系友會的正式成立,更象徵著分散各地的系友們重新凝聚,齊心開始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臺大電機系培養的人才遍佈學術界、產業界,在各大專業領域皆為箇中佼佼者,這些系友所累積的知識經驗與專業網絡,實為寶貴的資源;在當前科技快速發展的環境下,電機工程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系友會的成立,正是為了有效整合這些資源,發揮集體力量的最大效益。

展望未來,系友會期望能透過定期的學術交流、產業分享及聯誼活動,促進系友之間的交流互動,並建立與母系的常態性合作機制。我們期許能達到以下幾項目標:首先,是聯繫平台的功能,促進系友間的社群往來與情感聯繫;其次,是資源整合的作用,匯聚系友在各領域的專業能力與人脈網絡;第三,是傳承機制的建立,讓不同世代系友的經驗智慧得以延續;最後且至為關鍵的是,做為回饋母系的管道,全力支持系上持續精進教學研究及人才培育方面的諸項措施。

期盼各位系友先進們能持續關注並支持系友會的發展,我們誠摯邀請每一位系友都能積極參與系友會的各項活動,不論是分享專業經驗、提供職涯指導,或是挹注母系發展,每一份心力都是彌足珍貴的貢獻。

讓我們攜手同心,發揮臺大電機人的團結精神與創新能力,為臺大電機系的卓越成長、為臺灣科技產業的持續發展,貢獻我們的智慧與力量,共同為下一個世代的學弟妹們,打造更加璀璨的未來!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系友會第一屆第一次理監事聯席會議

 

 

 

近期師生獲獎榮譽(114.06-114.08)

  • 陳良基教授榮膺「第23屆有庠科技講座(資通訊科技)」,特此恭賀。

  • 吳宗霖教授榮獲「IEEE EMC Society 2025 Laurence G. Cumming Award for Outstanding Service」,特此恭賀。

  • 陳政維副教授、鄭皓中副教授、孫紹華助理教授榮獲「國科會114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特此恭賀。

  • 黃楚翔助理教授、簡翌助理教授、鄭皓中副教授(續期)榮獲「教育部114年度玉山青年學者」,特此恭賀。

  • 葉佳宜助理教授榮獲「教育部114年度國際優秀人才」,特此恭賀。

  • 李念澤助理教授、黃奕騰助理教授、藍嘉雅助理教授榮獲「114學年度Garmin學者」,特此恭賀。
  • 劉致為教授、孫啟光教授榮獲「114學年度Garmin講座」,特此恭賀。

  • 劉深淵教授榮獲「114年度本校旺宏電子講座」,特此恭賀。

  • 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2025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成果發表會優良晶片遴選獲獎」,特此恭賀。
                

  • 闕志達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陳帝宇同學)榮獲「IEEE ISCAS 2025YP Bes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 葉丙成教授研究團隊(電信所王貫蓁同學)榮獲 「2025鴻海科技獎」,特此恭賀。

  • 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2025 VLSI Design / CAD Symposium 最佳論文獎」,特此恭賀。

  • 王鈺強教授研究團隊榮獲「中華民國影像處理與圖形識別學會第十八屆博士論文優等獎」,特此恭賀。

  • 陳宏銘教授研究團隊榮獲「國科會113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

2025 精專獎暨馬佐平獎助金活動報導

撰文:周冠宇(臺大電機系大學部)

2025臺大電機系大學部精專奨已於6月20日(星期六)圓滿順利完成。

感謝連豊力教授(主辦教授)、李建模教授、謝宏昀教授、黃念祖教授、張子璿教授、江明理教授擔任實地評審委員。並感謝系學會林禹安、鄭莆濬、陳泓安、周冠宇、吳岳霖、薛晏閎等6位同學支援活動進行。

本次競賽6月20日當天共有14組參加實地評審,最後評選結果如下(參獎兩組因綜合評分相同,由評審決議並列參獎):首獎一組獎金共一萬五千元整由彭琝同學獲得,貳獎一組獎金共一萬元整由鄭勝宇、吳亞倫、何文璦同學獲得,參獎兩組獎金各五千元整由謝翔、王竣平、張譯心同學,與韓裕民、劉又慈、簡敦賢同學獲得,現場投票之最佳人氣獎一組獎金共三千元整由彭琝同學獲得。

獎項

得獎者

題目

指導/課程教授

首獎

彭琝

超解析度顯示之光學系統

All-Optical System for Super-Resolution

陳宏銘

貳獎

鄭勝宇

吳亞倫

何文璦

可以色色-全自動調色儀

Yes, Hue Can – The Auto Color mixer

陳政維

參獎

謝翔

王竣平

張譯心

基於解耦潛在空間的古典MIDI音樂風格轉換

Classical Style Transfer in Symbolic Music with Disentangled Latent Spaces

楊奕軒

參獎

韓裕民

劉又慈

簡敦賢

具有比較器偏移補償與邏輯控制低功耗技術之RC振盪器架構

An RC Oscillator With Comparator Offset Cancellation and Current Consumption Reduction Technique

林宗賢

最佳

人氣獎

彭琝

超解析度顯示之光學系統

All-Optical System for Super-Resolution

陳宏銘


盛夏初成,蟬鳴已密。時序在熾熱中慢慢行進,日光鋪滿石階與牆垣,也鋪滿一段段即將告別的青春。此時,校園的一隅,不再只是教室與走廊的交會處,而是知識與時間,努力與夢想的交界地——精專獎,如期而至。

這不是一場喧囂的盛會,卻有著最莊重的靜默。參與者不是旁觀者,他們以一紙海報、一頁簡報、一口言語,遞交的是他們與世界角力過的證明,在無盡黑夜中摸索出的一線光明。那些看似平實的圖表與數據,皆是他們與寂寞對坐、與思索搏鬥後的心血結晶。學問從不是一條筆直之路,它迂迴曲折,需以堅韌與毅力貫穿,而他們,願意走這一遭。

清晨,藝廊尚未甦醒。牆面潔白如紙,空氣中微有昨日的餘溫。但隨著一張張海報被小心翼翼地貼上,一段段知識的風景便悄然鋪展。這不是展覽,而是信念的昭告,是一群年輕人,用自己尚未成形的筆觸,試圖書寫對世界的理解與挑戰。空間之內,逐漸有了重量,一種不屬於物理的份量,是獨屬於知識的沉澱。

簡報發表於午後展開。五分鐘,何其短暫?但也足夠讓一個人的思想穿越他人心牆。燈光落下,聲音啟動,有些聲音微顫,有些眼神堅定。那是一種剛剛學會如何面對世界的姿態——既膽怯,亦堅決。他們站在時間的臨界點上,將青春的碎片組織成邏輯,將理想的火花投向現實。

接續而來的海報評審,則是一場更為熱絡的對話。不再有台上的距離,而是眼神與眼神的交會,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參賽者們站立於自己的領土之上,捧出研究的骨肉,迎接提問的洗禮。他們的話語開始有了溫度,逐漸學會在縫隙中釐清,在質問中站穩。

終於,幾個名字被喚出,幾份榮耀被遞上。三獎、二獎、一獎、人氣獎、馬佐平博士獎學金,那些字眼被記錄下來,彷彿是這一季努力的註腳。然真正的收穫,也許並不在名次之上,而是在那過程裡所學到的堅持、信任與自我認識。

夕陽西沉,抽獎作為尾聲,歡笑中夾帶著餘溫。是的,一切終將結束,但那日藝廊裡的微光、那些簡報廳中的餘音,將如夏日午後的一抹光影,靜靜留在某個時間的記憶深處,不言不語,卻難以忘懷。

感謝所有在場的教授、評審、協辦人員與默默奉獻的學生幹部們。因你們,學問不再只是課本裡的名詞,而成了一場可以擁抱與傾聽的實景。

來年若再有此日,我們再聚,不為競爭,而為心中尚未熄滅的那道學術之光。

 

 

 

在經歷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電子所:楊仲萱)

研究所畢業生代表:楊仲萱(臺大電子所)

研究所畢業生代表:楊仲萱(電子所)

院長、各位貴賓、各位師長、工作人員,以及最親愛的各位畢業生和家長,大家好。

我是電子所博士班的楊仲萱。很榮幸能代表畢業生,在此向大家致上感謝。其實,我並不認為自己特別有資格站上這個講台,我不是饒舌歌手,不是Youtuber,也不是隻身來台求學的遠方遊子。若要說有什麼特別之處,大概就是從大學電機系到電子所博士班,整整十年,我都在臺大電資學院這片土地上打轉。

我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像工數題目或跑效能測試那樣有標準答案。因此,只想分享身為研究生的點滴,並真誠地表達我對各種人事物的心意。

在臺大求學最大的收穫之一,是能結識到同實驗室的朋友。在每週的會議中,我學習了大家如何解決問題、設計實驗,以及如何清晰地表達與報告。在想偷懶耍廢時,也有人可以一起聊八卦、看影片、打電動,或是相約到118餐廳吃飯,再帶一杯春山茶水回實驗室邊喝邊做事。雖然常聽說研究所是半個職場,但這裡依然是我們能交到最純粹、最真摯朋友的求學階段。很謝謝能和你們一同分享這段研究所的回憶。

除了研究上的專業指導、投稿規劃與論文批改能力,我最感謝我的指導教授,他讓我看見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理解學生。在此特別感謝我的教授,楊家驤老師。一對一討論時,他總會提醒我將辦公室門打開以避嫌;提醒我們寫信與開會時應注意的禮儀;他會依據不同任務的重要性,告訴我該如何調整投入的時間;甚至還會根據學生的拖延屬性,客製化論文截稿日期。讓我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關懷,不僅限於學術。

謝謝我的爸爸媽媽。從小到大,從不過問我的成績,身為台北人,本來有門禁,也因為電機系、電子所的事務需要熬夜,你們漸漸習慣並同意我半夜才回家,甚至直接住在實驗室。謝謝我的哥哥、大嫂,在我陷入低潮時接住我,告訴我「你已經夠好了」。謝謝所有朋友們,讓我知道你們都會在,陪著我走過這段漫長的研究生歷程。

讓我們再次感謝實驗室、指導教授、家人與朋友。不論是好的或壞的,這些經歷都讓我們成為了現在更好的自己。畢業前,我想分享的三件事。在研究所的路上,有三件事對我幫助很大,想與各位分享:(1) 規律運動: 運動後所產生的多巴胺真的很有效;(2) 分散成就感來源:當所有的成就感都壓在研究上時,沒有進展便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培養不同的興趣或成就,來定義一個更全面更安全的自己。(3) 心理諮商:從小到大沒有任何課教我們如何意識並分類情緒。透過諮商對話梳理自己,能讓對自己有更好的掌握度,更容易跳脫不斷重複的情緒困境。

最後,我不想祝大家「鵬程萬里」,也不想跳「大展鴻圖」。我更想祝福大家,在畢業後的每一次嘗試和人生體驗中,找到真正想飛去的地方;在不會一帆風順的人生中,越來越明白什麼事情是你願意捨棄的,而什麼事情是你絕不妥協的。謝謝大家。

從三級警戒到光舞發光 (電機系:李冠儀)

大學部畢業生代表:李冠儀(臺大電機系)

畢業生代表:李冠儀(電機系)

院長、主任、副主任、各位嘉賓、各位教授、各位同學和家長大家下午好,我是台大電機系2025級畢業生代表–李冠儀。

首先恭喜大家要畢業了,四年過得很快,四年前我們有非常特別的開局,學測放榜完三天就三級警戒,所有人只能在家裡坐牢,最後一個可以大玩特玩的暑假莫名其妙的不見了,指考仔也被迫多讀一個月的書。我想有很多人應該都跟我一樣,上次參加實體的畢業典禮已經是七年前了。

還記得那個升大一的暑假一群人在新生賴群成立讀書會,每個人輪流做講義線上幫大家上課、準備免修考,那時候我覺得台大電機好可怕,都還沒上大學大家就一個比一個還卷。

我們被延後開學、又遠距了幾週,到十月底才開始實體上課,第一次到教室的那天,每個人都像在見網友,看著大家的名字好像都很熟悉,卻第一次知道欸原來對方長這樣。最慘的是這還是口罩版的,隔年又要重新認識沒戴口罩的版本。

在這裡我也要感謝大一計程的教授們,每次都出超難的程式作業,讓大家被迫約在系K一起討論,這大概是教授們想要讓系上更熟的苦心吧。

而我一直覺得電機系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例如椰果在男一問有沒有人要比太空競賽,就會莫名其妙聚了二十幾個人,然後還莫名其妙拿到第一名。這種凡事都全力以赴、最高標準去完成所有可能或不可能、合理或不合理的目標,是我很喜歡電機系的地方。像光舞讓大家熬了無數個夜晚,用幾個月的五十顆新鮮肝藏換那僅僅十分鐘的發光,電機系堅持整套電路都要自己做,不是像很多系拿螢光棒甩來甩去就學我們叫做光舞。而電機營、宿營也是花了無數夜晚,每年都想全新的活動跟劇本,把大家累到電機營都倒了。

大家常常每天算著捷運末班車,每個人都知道公館往松山是12點18分、科技大樓往南港是12點37分。有時候趕不上了,就在博理大飯店住一晚。好幾次大家一起在系K做期末專題,一邊趕死線一邊期待著231工作站能不能再當機一下,這樣deadline就可以延期了,然後一路做到隔天早上再去吃瑞安,我想這就是電機系的浪漫。

當然,讀電機系難免也有很多痛苦的時候,大一大二我們被各種必修折磨,像電路學第一次小考平均29分,這讓我人生第一次見識到log調分,明明就只是基本的主被動電路,但按計算機的手速實在不夠快,我到現在都還是很懷疑出題教授到底知不知道我們只有五十分鐘寫那張考卷,而最讓人不能接受的是還有人考80幾分,實在不理解他手的構造。信號則是帶了張大抄卻發現一個都用不到,機統考試時還要被迫先看長篇閱讀測驗,但其實每次看到長篇題目都很開心,因為這一定是葉丙成出的,所以我們一定會寫。

雖然讀了四年,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有哪一個領域會同時用到電磁二、電子二跟演算法,也不知道台下還有多少人記得史密斯圖怎麼畫,不過我們還是咬著牙撐過來了。

不幸的是,這四年世界變化的很快,剛入學時因為中美貿易戰與疫情,電機系從大家曾經自嘲夕陽產業,又變成當紅炸子雞,雖然在中南部我們的地位還是比慈濟醫學系還差,公園散步的阿伯還會跟你說念成大比較好。

而大二時我們已經修完計程chatGPT才出現、軟體大裁員,學長姐口中美好的美國夢突然浮現了不確定,現在又有一顆不定時炸彈-川普與他的關稅戰,身為電機人,這些變化越來越快速的科技業似乎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但也讓我們更懂得珍惜每一次的機會。

而在畢業典禮的最後,我也想藉著這個機會,代表所有畢業生們感謝一路上支持我們追逐夢想的家人,謝謝你們這些年來的付出,也忍受著我們忙於課業,總是很晚回家,有時候可能還把情緒轉嫁給家裡。

也要感謝系上的師長與所有行政職員,為我們負重前行,不僅傳授知識、指導研究,還爭取經費幫我們蓋各種豪華學生空間讓系上感情可以這麼好。雖然我們有時 meeting 前三十分鐘才手忙腳亂地開始做簡報、報得亂七八糟,信寫得不清不楚。前一天熬夜睡過頭作業遲交、檔名寫錯還寄信去盧,但你們依然包容我們、也在必要的時候給我們教訓。

最後,這趟旅程即將畫下句點,記得在最後看看身旁的人一眼,感謝他們這四年的各種協助,謝謝他們借作業、借大抄、carry期末專題、陪你一起夜唱、一起辦活動、一起抱怨必修課。未來大家都要各奔東西,不論留台大的、就業的、出國的、創業的、gap year的,希望大家可以保持聯繫,當各位成為董事長、科學家、中研院院士、教授的時候,又或者斜槓去當歌手都好,請務必記得電機系可愛的同學們,記得到時候有成就了要賞大家一口飯吃、幫忙內推一下。

最後再次祝福全體畢業生,畢業快樂,謝謝大家,我們珍重再見。

薪火相傳 榮退不散~ 許源浴教授榮退餐會

撰文:臺大電機之友編輯室

本系於2025年6月20日舉辦許源浴特聘教授榮退餐會,眾多師長、同仁與學生齊聚一堂,大家滿懷敬意與不捨,一同為這位在臺大電機系服務長達48年的學術前輩獻上祝福,見證一場溫馨而深刻的師道傳承。

活動由電資學院吳宗霖院長致詞揭開序幕。吳院長讚許許教授是系上的先鋒典範,長年以深厚的學術素養與為人師表的風範,引領後進、啟發同仁,是大家學習與仿效的楷模。電機系李建模主任則盛讚許教授「以佛心為系上無私付出」,不僅長期關心學生與同仁,也常以溫和身影支持系務發展,是系上最穩定、最溫暖的力量。

活動中特別安排贈禮儀式,表達各界對許教授的感念與祝福。吳院長代表電資學院致贈臺大百年紀念茶葉,李建模主任則代表電機系致贈陶瓷水壺,陳耀銘副院長則代表電力組教師合贈機能型外套與帽子。遠在泰國的陳秋麟教授,也由李主任代為轉贈心意。大家齊聲祝福許教授退休後生活愜意,能悠閒喝茶、多與師母一同出遊,展開更加自在舒適的新生活。

活動中最動人的一幕,莫過於「三代同堂」的傳承畫面。許教授特別邀請恩師楊維楨 教授親臨會場,並親手獻上感謝禮,表達數十年來的敬仰與感念。楊老師一路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提點與鼓勵,是許教授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引導者。隨後,許教授的大弟子、台科大吳啟瑞教授也分享多年來的師徒情誼,感念許老師不僅在學術上悉心指導,更以身教示範待人處事的態度,成為他今日教學的準則。從楊教授到許教授,再傳承至弟子,這份跨越世代的電機系「三代同堂」,讓在場師生深刻體會到何謂真正的傳承與成就。

接著,許教授感恩大家這些年來的大力協助,讓其能順利的度過在臺大電機系的快樂時光。許教授並以簡報分享自己對身心健康與人生哲理的體會,以「身」與「心」為題,談及飲食、運動與靜坐的重要性,並從唯識哲學出發,分享「心的深層功能」與生命歷程的觀點,祝福大家「永遠保有平靜、安樂的內心與身體,今生乃至未來」,展現其溫厚與豁達的生活態度。此外,許教授還貼心準備有機腰果贈送與會同仁。

在自由分享的環節中,許博文、吳靜雄、貝蘇章、吳瑞北、陳耀銘、陳景然、金藝璘等教授也紛紛分享與許教授共事的點滴,笑語與感動交織,現場氣氛溫馨而真摯。大家一致認為,許教授不只是電力組的核心支柱,更是整個電機系穩定堅實的靠山。

活動最後,全體師生一同合影留念,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為這場榮退餐會畫下句點。雖然許教授正式卸下教職,但他長年累積的教學與研究成果、對學生與同仁的影響,以及那份穩定踏實的精神,仍將繼續在臺大電機系延續下去。

勇於立志 創造不可取代的價值 (吳誠文主委)

研究所貴賓:吳誠文(國科會主委、臺大電機系1981級系友)
文稿彙整:黃語棠(電機之友電子報學生編輯)

吳院長、各位師長、各位我們畢業生的父母親友,還有最重要的─我們即將踏上人生新旅途的所有的畢業生們:

今天我非常榮幸,能夠有機會回到母校。各位在座的畢業生,都是研究所畢業,我們的碩博士畢業生。我相信你們都曾參與過國科會的計畫。身為國科會的主委,我感到非常地榮幸、非常高興,能夠有機會協助各位。

今天,我並不是要來跟各位報告我們國家的科技政策有多偉大的這個願景夢想。今天,我要跟大家來分享的就是一句話而已。這句話,是我在臺大唸書的學生時期,我相當欣賞、崇拜的一位新儒學代表─唐君毅先生,他寫了一本書,書名是《青年與學問》(1974年三民書局出版)。在這本書裡面,他講到一句話,這句話說:「志願開拓人之精神的空間,使學問之進行為可能。」志願,開拓人之精神的空間;精神,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的夢想。剛剛院長提到,夢想是我們的願景、是我們對未來的期待。精神的空間不能小小的,精神的空間要越遠大越好;而你的志願,決定了你的精神的空間。

所以,今天你們畢業,是一個新的開始。你有沒有立下你的人生志願?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志願,是你未來規劃你的人生旅途一站又一站最重要的基礎。當你的精神的空間定義下來以後,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追求學問,所以使學問之進行為可能。如果你沒有志願、如果你一輩子維持在學校所得的知識技能,你不見得可以生存。

大家都知道,今天我們都在談AI多麼恐怖,但是AI今天才剛開始而已。你如果沒有立下一個長遠的志願,使你的學問的進行一輩子都是可能的,那你很可能在步出校門沒有多久,就要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那講到這個「命運」。命運,並不是聽天由命、並不是命中註定。命運,其實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的行動或者不行動累積而成。一連串的行動或者不行動所造成的,就是我們的命運。那這個命運,要由誰決定?命運,它的價值,是你自己決定的。

所以我剛剛提到,今天各位要步出校門,你們很幸運地從大學畢業,那個時候你決定要踏出正確的一步,進到研究所來。你進到研究所來,是否感覺已經把自己的價值提升到最高點?還是說,你踏出校門以後,你還有更偉大的計畫,可以再繼續提升你的價值?

今天畢業,你一定會決定「我下一步要怎麼走」。人生有很多的交叉路口,在交叉路口,你要做決定「要往哪條路走?」就像我們搭著火車,一站又一站。到了一站,我們必須決定下一站到哪裡。我們一面走、一面學習。

這一段路、這一段旅程,你要訂下你的目標。而「目標」的價值,在於「需求」跟「不可取代性」。你要完成你的志願,要問自己:「我走這條路,是不是我要的?這條路,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路可以取代?」需求與不可取代性,決定它的價值。你走對路了,你有成就感,它的價值顯現出來。就跟你這個人的價值一樣、就跟你做的事情的價值一樣、就跟你開發的東西一樣,價值,存在於需求與不可取代性。

所以今天,我藉由唐君毅先生的這句話勉勵大家:「接下來這一段旅途,要訂下長遠的人生志願,並讓這個志願開拓你的精神的空間。」這個空間有多大,由你自己決定。你要完成的志願,只是未來就安穩待在一家公司、好好過完一輩子、賺一份薪水以成家立業,就這樣子而已嗎?這不是國家對於我們臺大電機系畢業生的期待。

我們政府,我非常地了解,我們投資在各位身上的非常多的經費,是代表所有人民的期待。為什麼納稅人願意把非常寶貴的政府的預算,投資在臺大、投資在臺大電機系?是因為納稅人、全國人民期待投資在你們身上,我們全國會得到更好的發展,社會過得更好、文化更為提升、產業更為先進。

所以,我今天第一要恭喜大家,順利拿到你的碩博士學位;同時也要祝福大家未來有更好的發展。但是,我想要提醒各位的就是:每一位畢業生,你要好好立下你的人生志願,把你的精神空間越擴大越好,努力提升你的人生價值,將來對這個社會產生的貢獻會更大。

我們期望臺大電機系的畢業生,在各行各業都能有最好的表現。不管是在學術領域,還是在電機工程的所有應用領域,或者甚至你做一些跨領域的未來發展,你對這個社會的貢獻、對我們國家水準的提升,都可以產生你最高的價值。

我期待各位能夠把你人生、你的價值不斷往上提升,不要只給自己訂一個很容易實現的低標準。一定要不怕困難,把你碰到的所有的困難、所有的挫折、所有的障礙,都當作你未來要邁向成功的踏腳石。你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你人生最高的巔峰,彰顯你自己的價值。

今天,我代表政府、代表國家、代表我們校友,勉勵各位為臺灣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最後,藉由這個機會,我再次感謝各位願意唸到研究所、碩博士班。對於碩士畢業的同學,我也鼓勵你們,再訂下更高的標準,勇敢繼續前行。你們的價值,可能不是只有你現在訂下這個志願,鼓勵你們再追求更遠大的目標,解決更困難的問題。

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及成就,絕不僅止於我們現在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而已。不只是半導體製造產業的發展,未來的世界是高速運算、量子和科技的創新與整合。同時,與Green Science結合,是未來AI要發展的方向。

這些Grand Challenges等待各位來突破,幫人類社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祝福大家這一輩子能夠發揮得淋漓盡致,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一個傳奇。謝謝大家!謝謝!

給畢業生的成功心法:選擇、堅持與職場三大關鍵能力 (米玉傑副總)

大學部貴賓:米玉傑(台積電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臺大電機1982級系友)

大學部貴賓:米玉傑(台積電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

吳院長、李主任、各位老師、各位貴賓、以及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首先,恭喜各位畢業生!

今天很榮幸能夠回到母校,參加電機系的畢業典禮。見到今天坐在這裡的,是一群充滿潛力且即將開啟嶄新旅程的你們。我相信,無論未來你們是選擇走向學術界、產業界、自己創業,或是其他道路,在台大電機系所接受的訓練和學習到的思維方式,必定會成為你們一輩子受用無窮的資產。

多年以前,我在這裡畢業,隨後前往美國求學並取得博士學位,之後開始我的職業生涯。約30年前我加入台積電,一直到現在。身為電機系的學長,今天我想想藉此機會跟大家分享兩個心得:第一是「選擇與堅持」,第二是「職場上的關鍵能力」,這些都是我自己一路走來的經驗,與體會,希望能對你們未來的發展有所啟發與幫助。

首先是「選擇」。

大學畢業之後,其實人生才正要開始而已,眼前有許多的選擇:要不要念研究所?要不要出國?要找什麼樣的工作?你們一定會面對很多決定。但我想說的是,不要急著做出終生的決定,也不需要急著給自己貼上某個標籤。人生的可能有很多,也不一定要在二十幾歲就一次定案。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我剛畢業的時候,因為受到老師的影響,對做純研究非常嚮往。所以我選擇去了AT&T、Bell Labs和IBM Research,完全沒有考慮去應徵當時美國西岸的半導體公司。那幾年我做了很多深度的研究,也學到了很多,但慢慢地我發現,我真正想做的,其實是能夠讓研究成果「落地」,能「做出來」可以改變世界的東西。也因為這樣,我後來選擇回到台灣,加入台積電,走上了一條應用與創新結合的路。這幾年來,我們的RD團隊從開發多項的製程技術,包括最近幾年的7奈米、5奈米、3奈米、以及2奈米等先進技術,協助許多全球客戶的創新產品落地。現在的AI和5G應用,都需要靠半導體技術來實現,這真的是非常有趣的工作!

所以,我想強調的是:選擇固然重要,但不需要急著下定論,更重要的是讓自己保持探索的心態,你會在過程中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而一旦你做出了選擇,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堅持」。

你們看到許多在事業上非常有成就的人,包括我們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先生,或是今天大家非常熟悉的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先生,他們的成功都不是一夕之間達成的。他們其實都是先做出了選擇,在選擇以後,堅持在自己的領域中深耕數十年後,才走到你看到他們發光發熱的今天。所以,選擇,是方向;而堅持則是讓你能走到遠方的力量。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博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三十多年前,他成立了台積電,率先開創了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的創新商業模式,讓台積電成為世界領先的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公司。

台積電的成功背後,正是張創辦人幾十年來的堅持,不僅成就了台積電的成功,更釋放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創新潛力。

希望你們在未來的道路上,也能開放探索做出重要的選擇,並且在選擇之後不懈地堅持,為自己創造出屬於你們的成功故事。

接下來,我想談談在職場上的一些關鍵能力。

這些年來,我在職場上的觀察是,一個人能不能在工作中順利發展,甚至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者,有幾個非常關鍵的能力。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三點:

第一,扛責任。
剛進職場的時候,很多人會給自己設限,覺得「這不是我的工作」、「我只負責這一部分」,說我只能做這個、我不負責做那個,結果就把自己的發展框住了。真正能走得遠的人,往往是那些願意「扛下來」的人。當公司交給你一個任務,不管難度多高、條件多差,他都願意全力以赴,承擔所有責任,努力把事情做到並且做到最好。這樣的人,慢慢地會被信任、被看見,並且獲得更多的機會。

第二,敢做決定。
不做決定,往往是最差的選擇。領導者的價值,很多時候不在於他能做多少事情,而是在關鍵時刻能否做出正確的即時決定。而決策能力的提升,來自於兩個字:用功。你需要深入了解問題的本質,熟悉每個細節,甚至願意「追根究柢」。越是認真客觀地掌握資訊,你的決策就會越準確、更有價值。所以千萬不要害怕麻煩,越願意付出努力,你的決策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第三,對人公平。
在職場上,要對你的同事、部屬或團隊保持公平的態度。過去我見過很多人會斤斤計較,短期內或許能佔到一些好處,但是長期來看,這樣的人反而限制了自己的發展,因為很斤斤計較的人其實很難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別人也不會願意配合,導致能做的事情就會越變越少。相反地,如果你能展現氣度,公平對待每個人,大家會更願意跟你合作,才能夠一起把事情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古人說「宰相肚裡能撐船」,這句話,放在職場也是同樣適用。   

希望剛剛講的以上三點能幫助你們在未來的職場中發展更長更遠。

在此,我想再次恭喜各位畢業生,今天的你們站在這裡,已經完成了一段重要的學習旅程,具備了非常堅實的學術能力與思考方式。同時,人生的下一個篇章也即將展開。我今天與大家分享了「選擇與堅持」以及「職場上的關鍵能力」,這些都是我一路走來的經驗與心得。我希望這些分享能夠為你們的未來帶來一些啟發。

最後,祝福各位畢業生在未來的旅程中能夠展翅高飛、追求自己的理想,並且創造屬於你們的精彩故事。也期待未來的某一天,能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再次與你們相遇。

謝謝大家!

臺大電機學群113學年畢業典禮活動報導

撰文:臺大電機之友編輯室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學群於2025年6月8日(星期日),在臺大綜合體育館一樓舉行113學年度畢業典禮。典禮分為大學部與研究所兩場,。來自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的畢業生與親友、師長及貴賓齊聚一堂,在溫馨隆重的氛圍中,共同見證學子人生的重要里程碑。

大學部典禮

大學部畢業生於13:00貴賓及師長進場後,典禮正式開始。首先,由院長吳宗霖致辭,祝福畢業生前程似錦。隨後,台積電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米玉傑先生致詞,分享職場經驗與人生勉勵。電機系李建模主任也向學子表達祝賀。大學部畢業生代表李冠儀同學發表感謝辭,回顧四年的學習歷程,感謝師長及家人的支持。

隨後,畢業生依序領取畢業證書,完成撥穗儀式。典禮尾聲,畢業生行謝師禮、大合照,並在歡笑與掌聲中丟起畢業帽,留下美好回憶。

研究所典禮

研究所場次於15:30準時開始。在吳宗霖院長致詞之後,貴賓吳誠文(國科會主委)勉勵畢業生要訂下長遠的人生志願,並讓這個志願開拓你的精神的空間。電子所江介宏所長依序致辭,勉勵畢業生追求卓越。電子所畢業生代表楊仲萱同學發表感謝辭,表達對師長與同窗的謝意。

博士班與碩士班畢業生代表依序領取畢業證書並完成撥穗,隨後全體碩士班畢業生完成撥穗與謝師禮。畢業生們在滿堂掌聲中丟起畢業帽,典禮在歡樂氣氛中圓滿落幕。

本屆畢業典禮不僅象徵學子人生的新起點,也展現臺大電機學群一貫的凝聚力與傳承精神。對於即將展開人生下一段旅程的學子而言,這場典禮無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與溫暖的祝福。